《雨霖鈴》 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雨霖鈴》 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雨霖鈴》 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假想
1.通過反復誦讀品味詞的豪情戰意蘊,以讀帶析,正在朗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思想豪情戰意境;
2.行使教師博客建坐多重的交互性學習平臺;
3.以聽助析,以讀代析;通過音樂想象空間的延伸,提降審美感知能力;
4.通過作品不同的演繹圓式(讀與唱)的比較辨別激發學生的審美感知,把學生的審美感知降華成為一種審美領略戰審美體悟;通過領略詞句,說明意境,提高鑒賞能力;
5.通過網絡收集相關資料,提高資源整合挑選的能力。
二、教學難點說明及策略
主要難點:學生無法體驗《雨霖鈴》豪情的層次變化。
教學策略:通過現代音樂(鄧麗君戰包美圣的演唱)的演繹使學生首先產生一種感官刺激,但是又明顯地感應這種演繹戰《雨霖鈴》豪情的強烈差別性。由這種差別性就會產生一種延宕的回味考慮,于是再用適當的誦讀圓式讓學生產生審美的感知,由審美的感知上降到審美鑒賞,從而以聽戰讀兩種圓式讀懂《雨霖鈴》的詞境。
假想按照:尊重審美心思的形陳規律,從感知、想像到豪情、領略,這是一個上降的過程,又是一個交叉的聯系的網絡,把詩歌鑒賞從抽象的層面拉返來,回到了審美感知的層面。(參見拙作《從文化知識到文化感悟》,《根本教育研究》20xx年第7期)
3、教學對象說明及講堂經管策略
1.網絡時代的學生也是信息化的主體,充裕發揚他們的這種優勢,正確指導學生的網絡文化;教師假想教學博客,公布預習學案,學生行使網絡資源學習;通過量媒體的感官刺激,激發學生的鑒賞動機。
2.執行任務驅動經管模式,每6人組成一個合作小組,小組設組長一名,發言人一名,朗讀者一名,書記打字員一名。合作小組正在各項任務中進行合作合作學習。
三、教學策略及教法
基于博客的教學法、預習學案導學法、合作探修業習法、誦讀法等。
我、教學媒體假想
教師博客、課件、多媒體影音等。
6、教學過程假想與說明
教學過程
[課前自立性學習]
通過教師博客公布預習學案及相關資料,學生課前進行自立性學習;設坐討論欄目,學生可以頒發疑惑、問題,進行討論。
[預習檢查]
1.各合作小組明確任務戰角色。
2.選與正在博客上頒發的相關留言戰評論進行反饋。
3.讓學生談談柳永的生平。
4.對學生聽了博客中鄧麗君戰包美圣所演唱的《雨霖鈴》的留言進行點評。
5.學生齊讀《雨霖鈴》,請一些同窗評價。
[播放音樂戰誦讀灌音]
聽音樂戰誦讀,對其進行評價,進一步深進體驗這首詞的意境。
按照分組進行商量,評價這兩種聲音對《雨霖鈴》的演繹。
[互動交流]
組長組織組員公布觀點,可以公布正在教師博客上,也可以由發言人講堂發言。教師充裕與學生交流聽后心得。
[學生誦讀]
學生推薦部分小組的誦讀者誦讀《雨霖鈴》,學生點評。
[課后任務]
學生通過教師博客進行延伸學習,例如可以安插部分學生將其誦讀灌音上傳到教師博客等等。
假想思路及多媒體行使說明
①博客存身網絡,具有強大的交互功能, “交流”戰“分享”變得十分輕松,可以坐即編輯坐即公布、迅速傳布,瀏覽者可以隨時評點進行交流。相對于論壇而言,論壇是公共的,而博客則具有相對較強的針對性,更有利于網絡資源的整合戰行使。
②自立、合作、探求是一個系統性的學習模式,沒有教學策略的指導是很難實現的。因此我使用“預習學案”的形式對學生的自立、合作、探求性的學習過程進行指導。
①博客的開放性戰兼容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正在傳統講堂上學生發言會有很多的瞅慮,博客留言使得學生可以果敢放言,可以留名也可以匿名,可以有很多創造性的奇思妙想。
②通過網絡的資源挑選,整合課程資源,突破語文學習的封閉空間。更多地了解柳永的生平才能夠更深進的體悟《雨霖鈴》的詞境。
③通過現代音樂(鄧麗君戰包美圣的演唱)的演繹使學生首先產生一種感官刺激,但是又明顯地感應這種演繹戰《雨霖鈴》豪情的強烈差別性,由這種差別性就會產生一種延宕的回味考慮。
④初步感知。
①選與另一個演唱(有肯定的古典意蘊,能正在肯定層面上反應原詞的豪情戰意境)戰誦讀灌音(較能反應原詞的豪情層次的變化),學生按照博客中的《〈雨霖鈴〉學案》戰《〈雨霖鈴〉誦讀指導》一邊聽灌音一邊進行鑒賞。從審美感知動身,觸發審美領略。
②通過量媒體的感官刺激,激發學生的鑒賞動機,建構詩詞欣賞的場域。
③正在任務驅動經管模式中合作小組成員按照角色分工正在各項任務中進行合作合作學習。
①以聽助析,以讀代析。
②行使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審美感知,把學生的審美感知降華成為一種審美領略戰審美體悟。
①教師博客成為師生交流的平臺,成為師生絡盡更新觀點見證考慮的進程的平臺。
《雨霖鈴》 教學設計2
一、 導入: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相聚是欣喜,是快樂;而離別卻往往令人無限傷感,無限惆悵。抒寫離情別緒是歷代詞人施展才情與筆力所詠嘆的主題。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宋代著名詞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鈴》(出示課題)。
二、作者簡介:
柳永,北宋詞人。字耆卿,原名三變,后改名為永,排行第七,世稱“柳七”;宋仁宗進士,官屯田員外郎,又稱“柳屯田”。仕途坎坷,為人放蕩不羈,終生窮困潦倒。精通音律,創作了大量適合于歌唱的新樂府(慢詞),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當時流傳著“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其詞多描繪淪落不遇、離愁別恨、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形成一種鋪敘、白描、抒情相結合的詞風,對宋詞的發展有一定影響。《雨霖鈴》、《八聲甘州》、《望海潮》、《鳳棲梧》等較有名。
三、教學目標:
1、理解作品“景中見情,緣情設景”的藝術特色。
2、了解柳永詞的風格。
四、分析情與景的關系:
(一)整體感知,領會文中情
1、學生自由讀(讀出感情,體會意境)
2、聽配音朗誦。(投入理解)
3、把握總體基調——————傷感凄切。
文中哪句直接點出了作者的感情(明確: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請同學們找出直接描述離別情形的句子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接著問:他們為什么會如此傷心?相見時難別亦難。此時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離開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離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紅顏知己前來相送,此番離別,歸期難料,猶如生離死別,往日千般柔情,萬種恩愛都蘊含在兩雙含情的淚眼中,千言萬語,百般千慮,一切盡在不言中。江淹《別賦》:“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
(二)文中景:(選用了哪些景?為什么選用這些景?)
問題:為了渲染悲傷凄涼的離別,作者選擇哪些景和物作背景來加以烘托?明確:寒蟬(凄切,“孟秋之月,寒蟬鳴”)點明清秋節
長亭(天下傷心處,長亭更短亭)暗示離別
蘭舟(催發,客觀原因驟雨初歇,天色已晚。另外從蘭舟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中,可見離人的難舍難分,從“乘船的留戀”與駕船的催發”這一對矛盾中,可見離人的留戀之情深。就在這不想別而不得不別的最后時刻,真是情意深長,因此迸發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江水(乘舟而去,水路而別)
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崔顥《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江上的煙霧波濤)使人愁。”詞人愁緒如千里煙波般的綿長,如沉沉暮靄般的濃重,如楚地天空一樣無邊無際。籠罩在江面上的霧氣水波長時間難以散開與纏繞在人心頭的惆悵長時間難以消除相似;黃昏云霧沉沉的特點與人心情的沉重相似。用這些把離愁寫得纏纏綿綿,充分表現了離別的愁緒。)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佳句賞析)
1、 從照應的角度考慮,此句照應了上闋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
明確:照應了“都門帳飲無緒”。上句是借酒澆愁愁更愁,這里是酒醒之后更惆悵,前后照應襯托了離人傷心到極點的痛苦心情。
2、 楊柳、曉風、殘月有什么象征義?
柳,諧音“留”,古人用“楊柳”來作為贈別的信物,折柳送別,它成了送別的象征。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時分登程,送別也在這一時刻,“曉風”意味著離別,另外,天剛亮時較涼,由此襯托心境的凄涼;“圓月”是團聚的象征,“殘月”含別離之意。
補充古典詩詞中用“楊柳”意象寫離愁別緒的句子: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去矣,雨雪霏霏。
————《詩經。采薇》
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
——————樂府《折柳枝》
好是春風湖上亭,柳條藤蔓系離情。
————鄭谷《淮上與友人別》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涼州詞》
撩亂春愁如柳絮,悠悠夢里無尋處。
—————馮延巳《鵲踏枝》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歐陽修《蝶戀花》
補充古典詠月詩詞: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一年逢好夜,萬里見明時。—————人間系情事,何處不相思。”(張祜《中秋月》)
3、 這句話寫景方面的特點是什么?
明確:景中含情,這句中詞人組合了最能觸動離愁的景物入詞,構成凄涼的意境,淋漓盡致地抒發了傷離別的悲涼情懷。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由“今宵”想到“經年”,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何人說”回環往復又深切地抒寫了“相見時難別亦難”的綿綿愁思。
(四)總結:文中句句寫景,卻處處含情,景中見情,緣情設景,一切景語皆情語。(出示表格)
(五)帶著感情,身臨其竟境地集體朗讀全文。
五、了解柳詞的風格特點:
閱讀討論(一):
蝶戀花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閱讀討論(二)
(東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學士院內)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俞文豹《吹劍錄》
你認為從以上形象的評論中(選擇的不同歌者和不同的伴奏樂器)可以看出柳永的詞有何特點?
討論后明確:具有輕柔凄惻的婉約美。具體表現
1、 描繪的景物具有輕、柔、纖的特點。
2、 情感具有陰柔美:悲慟的離別情懷,思念之苦,細致入微,低婉纏綿。
3、 創設的意境具有婉約之美。景為冷落的秋景,情為傷感的離別,狀清秋之蕭瑟,寫別離之凄惻,情景交融。
六、學唱《雨霖鈴》
七、課后作業:
今天我們賞析了一千年前柳永和他戀人的纏綿別離;其實,離別是沒有時空界限的;它會超越歷史,跨過江河,不知不覺來到我們身旁:月假結束,要與父母告別;高中畢業,要與同學分別;出差在外,要與親人離別……同學們,把你最美好的別離留下來,讓我們一起來分享,好嗎?
好,下課!
《雨霖鈴》 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品鑒意象,體味情感
2、體會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
二、教學重難點:品味意象、把握情感;鑒賞詞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手法
三、教學方法:誦讀、鑒賞四、
教學過程:
1、導入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燕太子丹與荊軻之間的“壯別”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高適與董大之間的“慰別”;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王維與元二之間的“酒別”;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是白居易與客人之間的“慘別”;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是蘇軾與其亡妻之間的“夢別”。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著柳永,一起去感受他筆下的離愁別緒,共同來學習柳永的《雨霖鈴》。
2、作者及背景柳永(約987——1053),北宋詞人。原名三變,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七、柳屯田。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很廣,“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有《樂章集》。
《雨霖鈴》此詞為柳永從汴京南下時與他心愛的人難舍難分的痛苦之情,傾吐深深的離愁時,也抒發了對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壓抑的憤懣。這首詞寫離情別緒,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詞的主要內容是以冷落凄涼的秋景作為襯托來表達和情人難以割舍的離情。宦途的失意和與戀人的離別,兩種痛苦交織在一起,使詞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3、介紹詞牌名《雨霖鈴》
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棧道雨中聞鈴音,起悼念楊貴妃之思,“采其聲為《雨霖鈴》曲”,詞牌本身含有哀傷的成分。象征:離愁別恨
4、整體感知誦讀指導朗讀分為三個階段
音讀—讀音無誤字正腔圓準確清晰
義讀—自然流暢停頓科學重、拖音合理
情讀—準確、鮮明、生動地傳達詞人的情感
請一位學生讀,正音。
第一、要注意斷字。如“對長亭晚”
第二,有幾個地方要把感情讀到位,如寒蟬凄切——“凄”字要讀得長,“切”要讀得短,要讀出詞的凄切之感:竟無語凝噎——要稍重,稍停,讀出哽咽之聲、冷澀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更那堪,冷落清秋節——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讀對的地方加以肯定,沒有讀出的地方加以補充)聽讀,讓我們閉上眼睛,靜靜聆聽作者的心聲吧。(注聽節奏、語氣和情感)自讀,體會感悟詞人的情感
5、研讀、鑒賞手法
(一)《雨霖鈴》是詞人從汴京南下時與情人的惜別之作詞中自然飽含著離別之情。這種離別之情是如何抒發呢?引導學生說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你認為哪些意象最能觸動人的離愁與相思呢?任選一兩處進行賞析!
鑒賞詩詞要點
內容運用哪些意象?營造什么意境?情感抒發什么情感?技巧運用什么手法?
語言如何賞析品味語言?
賞析思路
表現手法+意象+意境+情感或表現手法+翻譯+情感
(1)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分析:“寒蟬”:特指秋天的蟬,天氣轉涼,此時的蟬生命即將終止,再也不像夏天時沒日沒夜嘶叫不已,它的叫聲凄涼悲切。
“長亭”:秦漢時期在鄉村大約每十里設一亭,亭有亭長,負責給驛轉信使提供館舍、給養等服務,后來成為人們郊游駐足和分別相送之地,特別是經過文人的詩詞吟味,十里長亭逐漸演變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
如:唐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享更短亭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驟雨初歇”:一陣急雨剛停。賞析:這句詩句運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手法)寒蟬、長亭、日暮、雨歇,(意象)給我們營造了一個凄清蕭瑟的送別氛圍(意境)。這一句點出了別離的季節(蕭瑟凄冷的秋天》地點(長亭)、具體時間(雨后陰冷的黃昏),為全詞定下凄涼傷感的感情基調。
(2)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分析:“煙波”是波面像輕煙籠罩著,是愁人的景象。“暮靄”是傍晚的云氣。“沉沉”是重重下壓,極深邃的樣子。從汴京南下是古代楚國的地方,所以說“楚天闊”,這兩句是別離的情緒也是暗淡的。
作者在這種景色中,那暗淡的情緒就變得越發暗淡了,更何況渺茫的前途?于是就把所有的景色都涂上了更加暗淡的色彩,這樣一來,給予讀者的感受就不光是自然的顏色,更深刻的是這種景色中充塞著茫無邊際的離愁別恨。
賞析:這一句運用了融情于景,虛景寫實情的手法,詞人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煙波,沉重的暮靄,望不到邊際的楚天,營造了一個迷蒙遼闊的意境。含蓄深沉地表現了詞人分別后抑郁難舍、孤獨寂寞的感情。
(3)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分析:柳:“柳”的諧音是“留”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以在許多送別詩中都會出現柳。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泡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曉風:拂曉的風凄冷,用凄冷的風寫凄冷的情。殘月:月有陰時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兩者即為相似。詞人面對一鉤殘月,喚起了他孤獨意識、月光清輝,與人的凄涼心情頗為相似,詞人引入月亮加以渲染,烘托離愁別緒。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千古傳唱的名句,作者把“楊柳”“風”“殘月”三種最能觸動離愁的意象集中成一幅畫面,讓人體會到愁更愁。這幾句也是作者的想象,一舟離岸,詞人酒醒夢回,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是虛寫之景。
賞析:此句為詞人想象之景,是虛景,融情于景。詞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觸動離愁的四件事物:酒、楊柳、曉風、月影,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面面,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曉風的清冷、殘月的破碎來烘托離人形只影單、孤零惆悵的心境。詞以風之涼,月之殘透露離情別緒,抒情含蓄,的確應為千古名句。(二)詞人寫景時運用融情于景的藝術手法,還運用了什么手法?虛實結合。何為虛?何為實?實寫,是寫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像、實事、實境。虛寫就是寫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里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
(1)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
(2)想象:設想的未來之境
(3)回憶:已逝之景之境
(4)聯想:由此及彼
6、課堂總結:柳詞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景,才使萬物美麗;惟有物,才使萬物豐富;惟有人才使萬物生靈;而惟有情,才使萬物富有神韻。作者筆下的情景是有機交融的(情景交融),作者將眼前之景與未知之景相融(虛實結合),如此這般,才有了這份凄楚哀婉。
《雨霖鈴》 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詞作風格;
2、以讀帶析,在朗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體會《雨霖鈴》的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能力目標
1、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2、引導學生初步掌握品賞詞的基本步驟和方法;
3、通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鑒賞詞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在朗讀中品味這首詞的意境;
2、引導學生體味這首詞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1、引導在了解詞作內容的基礎上把握誦讀技巧;
2、引導學生深刻分析這首詞的藝術特色。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法;
3、點撥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雨霖鈴》MTV;朗讀flash。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語言導入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這學期我們也一直徜徉于詩的園林,在“國風”粗樸而純美的鄉野民聲里結識了散璞玉之輝的“詩經”,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縱日月之光的“離騷”。我們的心靈之谷還回蕩著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的鏗然之音、杜甫“萬里悲秋常做客”的蒼涼之嘆。今天,我們又將在這瑰麗的園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詞,并把我們關注的目光投向一個“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杰出詞人———柳永。(板書標題)
二.柳永簡介(幻燈片展示)
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他通曉樂律,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是以描寫城市風貌見長的婉約派代表詞人。
柳永對北宋詞的發展有重要的貢獻和影響,對后來的說唱文學和戲曲也有很大影響。柳詞在宋元時期流傳最廣,相傳當時“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濟,更多的時日跟歌妓們一起過著依紅偎翠、淺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這些歌妓們的生活,深切同情她們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雨霖鈴》便是其中為世人所傳誦的一首,被稱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三.整體感知
1.播放《雨霖鈴》MTV,讓學生在歌聲中體會這首詞,并談談觀看后的一個整體感受。
(同學們聽了這首歌,你覺得這首詞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呢?)
2.濃情厚意從低徊婉轉、一唱三嘆的旋律里汩汩而出,離愁別恨也從悱惻動人、纏綿哀怨的詩意里幽幽而瀉。“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讓我們在音樂嘆惋的余聲里走進作者用文字所營造的意境。
(A.請學生概括這首詞的內容——在蕭瑟的秋天里,詞人和他的紅顏知己傷心地告別。
B.那么詞中哪句話最能體現這個內容呢?)
那么這首詞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發他離別的傷感之情(板書)
冷清秋之景今宵酒醒何處?
情景交融
傷離別之情楊柳岸曉風殘月。
四.誦讀指導(好,整體把握之后讓我們用心誦讀這首婉約派的代表詞作。)
1、派學生代表朗讀;另外的學生進行評點。
2、教師指導
①寒蟬凄切——要拖音(“切”字為韻腳,韻腳一般要讀得鮮明;尾音讀長更能讀出詞的凄切情感)
②竟無語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讀出哽咽之聲、冷澀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何處”要讀出疑問語氣,“楊柳岸曉風殘月”應一景一頓,聲斷氣不斷。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節——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⑥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學生讀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沒有讀出的地方教師加以補充)
3、再請學生試讀
4、教師稍做提點再自己示范朗讀(下面老師也來嘗試一下,力爭把自己的理解通過朗讀體現出來)
5、學生聽錄音朗讀(好,我們在獨立理解、交流想法的基礎上再來聽名家朗讀,讓自己靜心凝神的去意會語之精妙、情之精誠。)
6、跟讀(聽了因為不同理解而呈現不同風格的幾次朗讀后,我相信大家一定發展或完善了自己原有的想法,那么就請帶著你新的感悟一起輕聲跟讀)
五、鑒賞本詞的藝術特色
(剛才我們是通過誦讀來意會全詞,那么下面我們可是要以討論的形式來言傳自己獨到的理解和真切的體悟了)
1、提問:大家一起說說,本詞最大的藝術特色是什么?
——情景交融(板書)
2、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深刻體會《雨霖鈴》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一切景語皆情語”,大凡詩詞,一般都具有情景交融這個特點,那么這種藝術手法在柳永的《雨霖鈴》中又是如何體現的呢?下面同學們分小組討論這個問題,準備派代表發言)
①用哀景和樂景同寫悲情
(作者在詞中選用了哪一類景?這種景怎么表現作者的情感?)
(A、秋雨黃昏送別圖“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處歇”
一陣驟雨過后,景色特別鮮明刺眼,周圍都是凄切的蟬聲,又正是暮色蒼茫時分,對著這送別的長亭,這是多么動人愁思的境界啊。這句詞表面寫景,實際是在寫情,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情別緒的氣氛給人一種無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詞情感的基礎,以增強下面抒寫酒事的真實性和感染力。(“虹收殘雨,蟬嘶敗柳長堤暮”、“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親”、“高柳亂蟬嘶”。“河橋望行旅,長亭送故人”(王褒《送別裴儀同》、“西陵俠少年,送客短長亭”王昌齡《少年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長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設一短亭,十里設一長亭,供行人休息,所以,長亭已經被當作離別地點的通稱。)
B、“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煙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與詞人心頭長時間難以排解的惆悵相似,傍晚云霧濃重的特點與詞人心情的沉重壓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闊遼遠與愁緒的無邊無際相似。詞人用比喻的修辭手法選取三種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現了離別的愁緒:如千里煙波般的綿長,如沉沉暮靄般的濃重,如楚地天空一樣無邊無際。
C.“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良辰好景”原為歡樂愉快的場景,但是隨后而來的“虛設”二字頃刻間就使這種歡樂消失得無影無蹤,而是沉入了無邊無際的愁傷之中,所以,這個地方是以“樂景寫悲情”。與前面幾處的景物描寫是有區別的。(迎娶劉蘭芝的場面)
②景情交融,妙合無痕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a、“柳”的情感內涵。
“年年柳色,灞陵送別”(李白〈憶秦娥〉)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周邦彥〈蘭陵王〉)柳既是送別的象征物,又是送別的見證人,如今獨在旅舟上見柳,怎不惹起滿懷離思?
b最能觸動離愁的事物集中為一幅鮮明的畫面。
(溫庭筠《菩薩蠻》“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曹植“愿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李清照“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
c、虛中有實,虛景實寫,以景“染”情,融情入景
他寫的是真景物,汴河堤畔,本多垂柳。楊柳岸三字隨手拈出“本地風光”,令人感到親切、自然。一夜行舟,醒來時早已置身于寥廓開闊的山驛水程中,所以唯覺曉風清冷、唯見殘月凄楚,曉風殘月四字便寫出了此種扁舟曉行的真切風光。
d、寫出幽美深約的新境界
常人在離別時,往往能深切的感受到它悲哀的一面,而優秀詞人卻在此同時寫出了它的美:夾岸殘柳,參差拂動于秋風之中:孤舟離人,黯然獨對天邊殘月,悲劇性加上美感,凄清加上麗景,詞人在舒緩而哀惻的聲調中傳遞出一種抑郁惝況的凄情和煙水迷離的凄美來,這種“綺怨”的風味,正是最典型的“婉約”詞的風味。
e、情景妙合無痕
明寫眼前景,暗寫別時情,含蓄蘊藉。
③濃情郁結于心、難于化解
(教師簡述:全詞始終籠罩在一股化不開的濃情里面,開篇這份離情就已慢慢醞釀,離別之際,“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情感到達高潮;離別之后,這種愁緒仿若繞梁的余韻始終縈繞在詞人的心頭,此時此刻“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六.小結
細致深入、動情用心地體悟了字里行間散發的魅力,我們被和諧的音律打動,被雋永的語言吸引,我們更驚艷于凄美的意境,傷懷于哀婉的離情。大凡好的作品,它所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一點知識的補充,幾次能力的訓練,它所饋贈給我們的更多的是心靈的豐富,情感的升華。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能用自己多情多思的心靈去感知綿綿文化的經緯,悠悠生命的掌紋!
七.布置作業
課外將《雨霖鈴》與《念奴嬌、赤壁懷古》進行比較閱讀,體會它們的不同風格。
《雨霖鈴》 教學設計5
一、設計意圖:
《雨霖鈴》是一篇情真意摯的美文,對這首詞的教學應做到以下三點:
1、讀 通過聽錄音,把詞中的意境和神韻先聲奪人地渲染給學生,然后通過學生的誦讀,逐漸品味詞中獨特的意境美。
2、賞 賞析這首詞畫意美應作為教學切入點,同時也是課堂教學重點,賞析擬分三層。
①意境賞析——柳詞畫意美;
②語言賞析——柳詞語俗;
③風格賞析——柳詞婉約。
3、背 當堂檢查。
二、設計實施:
1、導入新課:
2、明示學習目標:(投影)
3、簡介作者:(投影)
4、聽錄音:
①這首詞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用七個字概括)
②分別劃出寫景和寫情的句子。
5、學生誦讀(個別讀、齊讀)。
6、意境賞析:
△長亭 蘭舟 江水 寒蟬 (實景)
△楊柳岸曉風殘月
暮靄沉沉楚天闊 虛景
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7、語言賞析。
①寫景 ②寫人 ③寫情
8、風格賞析。
比較婉約派與豪放派詞的不同,看出婉約派詞的特點。
9、學生誦讀背誦。
10、課堂檢查。
11、課堂小結。
12、布置作業。
《雨霖鈴》 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詞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詞的意境美;
2、過程與方法目標:掌握詩歌的誦讀技巧,積累詩歌鑒賞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詞的魅力,體會詞人別離時凄涼、哀傷的感情。
【學情分析】
本課是《柳永詞兩首》中的第二首,通過上節課對《望海潮》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了解了柳永以及他的個人經歷,對詞的相關知識有了充分的認識。授課班級是普通校文科平行班,成績在年級平行班中較好,但學生學習基礎一般,學習方法死板。
【學法指導】
預設學法:
1、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創作背景。
2、把握全詞感情基調,有感情的誦讀課文。
3、品讀課文,仔細品味語言。
即時學法:加強教師引導
【課情前置】
(1)學案批改評分
小組蘋果組安卓組聯想組百度組捷徑組荏苒組
得分
(2)作業批改評分
小組蘋果組安卓組聯想組百度組捷徑組荏苒組
得分
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情景設置】
介紹“雨霖鈴”這個詞牌,渲染氛圍。
學習目標:
1、通過誦讀感受本詞的所傳遞的情感和情境,進而提高自身審美能力。
2、了解詞的語言特點。
3、學習分析詞的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
1、體會本詞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體會本詞所運用的虛實相生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
把握婉約詞的特點。
二、閱讀教材、自主習標
(A級)問題一
反復朗讀,把握全詞的感情基調,熟讀成誦。
拓展:本詞的感情基調。
(A級)問題二
詞中哪句話是反映中心的主旨句?
明確:“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多情”是指多情的人。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都是感傷離別的,更何況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時節。
三、問題探究、重點講解
(B級)問題一
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那么這首詞中,哪些句子是景語,哪些句子是情語?作者選取了哪些意象入景?
(B級)問題二
作者選取的這些意象具有什么特點?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這種表現手法叫什么?
凄涼、沉寂。
在作者哀婉傷感心情的籠罩下,“以我觀物,則物皆著我之色彩”。
情景交融
(B級)問題三
探討古典詩詞中代表性意象的內涵。
(1)意象內涵——月
月是離合的象征,何況是殘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詞人的愁思——思人、思鄉。
意象內涵——柳
“柳”與“留”諧音,古人折柳送別,即挽留之意,表達依依惜別之情。
意象內涵——風
古語有云:秋天是特別讓人傷感的季節。曉風輕拂,帶來的并不是快意,而是涼意,凄涼的感覺。
(B級)問題四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句歷來被稱頌為千古名句,請簡要賞析。
作者借景抒情,“酒”“楊柳”“風月”這些意象集中渲染了作者借酒澆愁、苦悶難捱的愁苦心情。
這一句被詞評家賀裳稱為“千古俊句”,“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歐陽修《玉樓春》)”“酒”無味,“柳”留人,“曉風”秀麗,“殘月”凄迷,作者的心卻是悲苦的。
(B級)問題五
作者選取的這些意象都是眼前看到的實景嗎?哪些是眼前景,哪些是虛設景?
虛實相生
(B級)問題六
根據以上的分析,總結本詞的藝術特色。
創讀拓展(以下項目供選擇):
1、詩意仿寫:從詞作核心意象中任選一二,嘗試創作一首小詩;
2、為詞配畫:根據詞作意境,為課文配上一幅插圖,并說明你的構思。
四、練測拓展、達成目標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凄切(qiè)執拗(niù)良辰美景(chén)
B、凝噎(yè)吮吸(yǔn)遂心如意(suì)
C、輯錄(jí)恪守(kè)數見不鮮(xiān)
D、血液(xuè)腦髓(suǐ)蘭舟催發(fà)
2、下面的詩(詞)句與“楊柳岸、曉風殘月”所用的表現手法不同的是()
A、杏花春雨江南
B、樓船夜雪瓜舟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C、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D、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感受了柳永和戀人分別時的依依不舍之情,學會了情景交融和虛實相生這兩種表現手法。這首詞的確具有獨特的魅力,讓人回味無窮。讀這首詞,我們知道了,人世間有一種情感叫離別,有一種感覺叫心痛,有一種心情叫相思。字里行間彌漫的是柳永說不盡的離別情,道不盡的相思苦。讓我們投入地走進《雨霖鈴》,感受蘊含其中的無盡韻味!
【布置作業】
1、背誦
2、優化學案相應練習題
《雨霖鈴》 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一)情感目標:引導學生品讀作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知識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感知作品內容、體悟思想感情;
(2)掌握情景交融和虛實結合的手法;
(3)鑒賞意象,掌握婉約派的特點;
(三)能力目標:通過反復誦讀,把握詞的抒情基調
教學重點
感知作品內容,把握詞的抒情基調。
教學難點
掌握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寫作特點。
教學方法:
美讀法討論法問答法誦讀法
教學模式:
雙主導學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宋詞可以分為兩個流派?(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蘇軾、辛棄疾)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傳說蘇軾曾問一個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詞何如柳七(柳永)?”這個人回答:“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由此大家可知這兩個流派的不同特點。。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雨霖鈴》(板書)
二、柳永簡介
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他通曉樂律,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是以描寫城市風貌見長的婉約派代表詞人。
柳永對北宋詞的發展有重要的貢獻和影響,對后來的說唱文學和戲曲也有很大影響。柳詞在宋元時期流傳最廣,相傳當時“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濟,更多的時日跟歌妓們一起過著依紅偎翠、淺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這些歌妓們的生活,深切同情她們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雨霖鈴》便是其中為世人所傳誦的一首,被稱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三、整體感知。
1、播放《雨霖鈴》錄音,讓學生體會這首詞,并談談聽后的一個整體感受。、
(同學們聽了這首詞,你覺得這首詞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呢?)
師:能感受到這首詩的感情基調嗎?
生:能。哀婉、悲傷、凄清。(板書)
2、齊讀:讀出作品的節奏、韻律,并且注意體會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品讀全詞體味感情
㈠學生分小組討論重點分析上下闋寫景抒情部分,并概括詞的上下片內容
(上半片主要是寫臨別時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寫別后的情景。)
學生自由發言敘別前(實)--情語:執手相看淚眼
景語情景交合
情語實寫:寒蟬驟雨長亭蘭舟虛實相濟
思別后(虛)--景語虛寫:煙波暮靄楊柳岸曉風殘月
㈡具體分析
分析上闋的情與景的關系,重點鑒賞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現手法。
1、教師:寫景抒情詩的最大特點是“情景交融”,俗話說“相見時難別亦難”,在作者筆下,一景一物,一舉手一投足,無不飽含著離別的無奈和傷感。大家討論幾分鐘,試以上片為例,說說作者是如何通過寫景(選擇什么意象)來準確傳情的。同時,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進行了細膩的刻畫,試舉例說說。
2、學生分小組討論。
3、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板書:
上闋:
意象:蟬、長亭、雨、蘭舟、煙波、云氣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
烘托人物感情。
4、教師點撥名句,深化學生理解。
例一:“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開首三句,簡單看,只是交代送別的時間、地點,然而細心留意,景物特點:“蟬”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蟬,秋有蕭索感愛,而蟬在凄涼急促地鳴叫,傍晚時分讓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帶涼意。再看詞人,一個“對”讓我們聯想到他的動作可能是“呆”對著長亭。這樣,這里的景已不是單純的景物。一陣驟雨過后,景色特別鮮明刺眼,周圍都是凄切的蟬聲,又正是暮色蒼茫時分,對著這送別的長亭,這是多么動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見這里著重的是在釀造一種足以觸動離情別緒的氣氛,先給人一種無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礎,以增強下面抒寫情事的真實性和感染力。這句要讀得凄涼、落寞。
例二:“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兩句是實寫不忍別離又不能不別的情況。“都門”是指汴京門外。“帳飲”是說搭起帳篷請行人吃酒,古人離別餞行離不開酒。“無緒”是當時心緒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現。這六個字明顯地寫出地點、動作和情緒,是高度壓縮的精練的寫法。“留戀處,蘭舟催發”,是說正在留戀不舍的當兒,舟子已經催促他出發了。從“催發”中可以看出他們多么依依不舍。從這種依依不舍的情況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無緒”是已經達到了“黯然魂銷”的程度。這里要讀得淚眼朦朧,難以割舍,不忍放手。
例三:“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進一步刻畫兩人難舍難分的形象。在這時候,真是縱有千言萬語也給喉嚨噎住說不出口了。只有緊握著手,淚眼相對而已。這一形象的刻畫,看來似很簡單,實則是情感的集中表現,是很真摯動人的。這句要讀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想到從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陰影。這句要讀出蒼茫、孤獨味來。
5、教師示范朗讀一遍,加深學生對情感的把握。
6、學生深情背誦上片。
*學習下闋,重點鑒賞典型詩歌意象。
1、教師引入:下闋字字珠磯,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同樣是寫景但下闋詞人寫到了一些中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風、月,這些意象給你什么樣的.聯想呢?請同學們給合之前所學,討論3分鐘,談談看法。
2、學生代表發言,其他同學補充。教師邊板書:
下片:
典型意象:酒、柳、風、月
3、教師點撥名句,深化學生理解。
例一:“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分析:起筆緊承上闕的“念”字推展開去,泛論離愁別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進一層,突出當秋而悲。這樣,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為普遍意義提了出來,豐富了主題,同時也呼應上文,點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來渲染,情意更濃。作者馳騁想象,并運用以情帶景的寫法,唱出了傳誦一時的名句。
例二:“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分析:從呼應上闕來看,“酒醒”遙接“帳飲”,盡管“帳飲無緒”然而借酒澆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設問,倍增惆悵。從以情帶景來看,頂承“念去去千里煙波”,景色原本暗淡,悲涼的心情隨著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覺孤寂;從意境上看,推想與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時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見岸邊的楊柳隨著曉風在飄拂,一彎殘月,孤零零地掛在梢頭。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楊柳”、“風”“月”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義,“楊柳”就成了送別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時分踏上征程,送別也在這個時刻,因而“曉風殘月”更見依依惜別之情。作者組合了最能觸動離愁的景物入詞,釀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濃烈的氣氛,更能展現微妙的心理活動,挑動讀者的心弦。
作品鋪寫到這里,似乎已經詞絕意盡,然而作者卻宕開一筆,思緒又轉入新的境
例三:“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這一去,一年又一年(即使是)良辰好景(也該是)形同虛設
應:該。良辰:美好的時辰。
例四:“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就算是有多少深情密意又(能)跟什么人訴說
千種:極言其多。風情:深情密意。
分析:作者進一步推想到離別之后慘不成歡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見時難別亦難”,如此離別,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賞流連,可也等于“虛設”,而千種情,萬種意又能向誰傾訴呢?然后以“此去經年”的孤寂冷寞來收束整首詞,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無窮的哀怨。
4、學生自由朗讀、背誦
㈢寫作特色:
1、這首詞以冷落的秋景作襯托,精心刻畫難分難舍的惜別場景,進而想象別后的離愁別恨,層層鋪寫,情景相生。作為封建時代的文人,自傷身世,慨嘆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盡管真實,而情調未免凄愴;對現實盡管憂憤,而意志未免消沉,這是受時代局限的反映。
2、上闕重點在記別,下闕重點在懷人,前后呼應,渾然一體。作者善于運用鋪敘手法在前后呼應對照中逐步深入。下闕想象部分與上闕的寫實部分有一定內在聯系。由“寒蟬凄切”想到“酒醒何處”,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暮靄沉沉”想到“曉風殘月”,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何人說”,表現了雙方深摯的感情。
㈣總結:
作者在詞中寫了自己的真情實感,通篇層層鋪敘,寫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細致,讓雙方的內心感情都盡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勝的手法。這是適合多數市民欣賞趣味的,他們一聽就“入耳酸心”,以獲得感情上的充分滿足。
全詞以“離情”為線索來貫穿全篇。以時間而論,先點出“秋天”,后點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遙想到“經年”,不管時間怎樣變化,處處都是只寫“離情”。以空間而論,從送別都門的“長亭”,到暮靄沉沉的“江上”,到“曉風殘月”的遠方,空間轉換,仍然不離寫“別情”,從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暢,主題突出。
㈤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雨霖鈴(柳永)
感情:無奈、傷痛、眷戀
上片:話別之時
意象:蟬、長亭、雨、蘭舟、煙波、云氣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下片:別后之境
典型意象:酒、柳、風、月
寫作技巧:
1)寫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虛實結合
《雨霖鈴》 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
借助教師對作品的體驗,帶領學生以真摯的感情品讀作品,培養詩歌興趣和文學素養。
2、知識目標:
⑴ 通過反復朗讀,感知作品內容和思想感情;
⑵ 掌握寫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虛實結合的寫法;
⑶ 鑒賞意象,掌握婉約派的特點。
3、能力目標:
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學會進行自主式、探究式學習,開拓知識面。
4、教學重點與難點:
理解古典詩歌傳統意象在作品中傳情達意的效果。
【教學方法】
1、多媒體資源與課堂教學整合。
2、美讀法。
3、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長亭送別,執手相看,柴門扶杖,汽笛聲催,生命總在演繹著悲歡離合的故事,而當我們輕輕敲開古典詩詞的門扉,不經意間就會發現一個個凄婉纏綿的動人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柳永的詞《雨霖鈴》,感受作者筆下哀婉動人。(板書:雨霖鈴)
二、有關詞的常識
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簡稱“詞”,還被稱作詩余、長短句。詞萌芽于隋唐之際,興于晚唐五代而極盛于宋。廣義來說,詞本屬詩之一體,然逐漸與傳統詩歌分庭抗禮,經宋代無數詞人于此傾注深情,寄托豪興,馳騁才華,精心琢磨,創作出大量晶瑩、燦爛、溫潤、磊落,反映時代精神風貌而且具有不同于傳統詩歌藝術魅力的瑰寶,遂與唐詩如峰并峙,各有千秋。
詞的分類:
按結構分為按字數分為
單調一片小令58字以內
雙調兩片中調59~90字
三疊三片長調90字以上
四疊四片
三、作者
柳永(?~約1053),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屬福建)人。景佑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七、柳屯田。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他是宋詞婉約派的宗師,是北宋致力于作詞的第一人,他的作品《雨霖鈴》、《八聲甘州》、《望海潮》等頗有名。
四、指導誦讀,整體感知
1、播放配樂朗讀磁帶:
聽讀要求:本詞的感情基調是什么樣的?
明確:本詞是一首寫離別之情的詞,感情基調是格外低沉悲戚。
2、誦讀點評:誦讀時注意把握感情基調,注意字音、語調、節奏。
⑴ 寒蟬凄切“切”要拖音,尾音讀長更能讀出凄切之情。
⑵ 竟無語凝噎“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讀出哽咽之聲,冷澀之感。
(本句是人物情感的高潮。)
⑶ 念去去本句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⑷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何處”讀出疑問語氣,楊柳岸、曉風殘月,應一景一頓,聲斷氣不斷。
⑸ 更那堪本句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⑹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更”本句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3、學生放聲朗讀,自行品味:
要求:讀準字音,熟悉內容,把握感情,注意語調、節奏,熟讀成誦。
4、指名誦讀,感受本詞的情感氛圍。
五、探究賞析
1、學習上闋:
教師點撥名句,深化學生理解:(視學生掌握情況決定詳略分析)
例一:“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開首三句,簡單看,只是交代送別的時間、地點,然而細心留意,景物特點:“蟬”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蟬,秋有蕭索感愛,而蟬在凄涼急促地鳴叫,傍晚時分讓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帶涼意。再看詞人,一個“對”讓我們聯想到他的動作可能是“呆”對著長亭。這樣,這里的景已不是單純的景物。一陣驟雨過后,景色特別鮮明刺眼,周圍都是凄切的蟬聲,又正是暮色蒼茫時分,對著這送別的長亭,這是多么動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見這里著重的是在釀造一種足以觸動離情別緒的氣氛,先給人一種無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礎,以增強下面抒寫情事的真實性和感染力。這句要讀得凄涼、落寞。
例二:“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兩句是實寫不忍別離又不能不別的情況。“都門”是指汴京門外。“帳飲”是說搭起帳篷請行人吃酒,古人離別餞行離不開酒。“無緒”是當時心緒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現。這六個字明顯地寫出地點、動作和情緒,是高度壓縮的精練的寫法。“留戀處,蘭舟催發”,是說正在留戀不舍的當兒,舟子已經催促他出發了。從“催發”中可以看出他們多么依依不舍。從這種依依不舍的情況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無緒”是已經達到了“黯然魂銷”的程度。這里要讀得淚眼朦朧,難以割舍,不忍放手。
例三:“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進一步刻畫兩人難舍難分的形象。在這時候,真是縱有千言萬語也給喉嚨噎住說不出口了。只有緊握著手,淚眼相對而已。這一形象的刻畫,看來似很簡單,實則是情感的集中表現,是很真摯動人的。這句要讀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想到從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陰影。這句要讀出蒼茫、孤獨味來。
2、學習下闋,重點鑒賞典型詩歌意象。
⑴ 教師引入:下闋字字珠磯,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同樣是寫景但下闋詞人寫到了一些中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風、月,這些意象給你什么樣的聯想呢?
教師邊板書:
典型意象:酒、柳、風、月
⑵ 教師點評學生發言,深化學生認識。
關于酒:
喜時──杜甫說:“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時──曹操為功業人才而愁,發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時──李白失意官場,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蘇軾也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李清照思念丈夫時,說:“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聲聲慢》)
關于月: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月是離合的象征,何況是殘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詞人的愁思。
《琵琶行》幾個地方寫到月: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關于風:
古語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別讓人傷感的季節。曉風輕拂,帶來的并不是快意,而是涼意,凄涼的感覺。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柳有“留”意,殘月西掛,伊人不再,曉風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作者組合了最能觸動離愁的景物入詞,釀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濃烈的氣氛,更能展現出微妙的心理活動,挑動讀者的心弦。
六、再次誦讀本文,爭取背誦
七、作業
背誦、預習下一課。
【附板書】
別前 景語(實):寒蟬、驟雨
長亭、蘭舟
融 虛
雨 情 實
霖 情語:執手相看淚眼 入 相
鈴 景 濟
別后 景語(虛):煙波、暮靄
酒、柳、風、月
《雨霖鈴》 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理解詞意,體會詞人宦途的失意及與戀人離別的愁苦。
2.了解“婉約詞”的特點。
3.背誦默寫。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詞牌名與作者(參看課文注釋)
二、初步感知詞意
1.朗讀詞,讀準字音
2.利用注釋,結合“課文導讀”,初步了解詞意
三、賞析詞
(一)賞析詞的思想內容
1.“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這首詞寫的是與戀人的離別。此時詞人因仕途失意、不得不離開京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故而與戀人惜別。
“寒蟬”,點明離別的季節是在秋初(因為晚秋已無蟬鳴)。“凄切”,寒蟬的叫聲給人一種凄凄切切之感,襯托出離別的凄涼傷感。“對長亭晚”,傍晚時分,在長亭外送別。“長亭”,點明了送別的地點。古代在交通要道邊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長亭供行人休息,又稱“十里長亭”,靠近城市的長亭往往是古人送別的地方(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驟雨初歇”,點明送別的具體時間是雨后陰冷的黃昏。
這些景物描寫,字字寫景而字字含請,準確地將與戀人分別時的凄涼心情反映了出來,為全詞定下凄涼傷感的調子。
2.“都門帳飲無緒。”
“都”,指北宋都成汴京,汴州(“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汴州是北宋都成,杭州是南宋都城)。“門”,指城門。“帳飲”,設帳置酒宴送行,在京城門外設帳宴飲,暗寓仕途失意。“無緒”,沒有心情(柳永因作詞忤逆仁宗,因而不得意,于是流連坊曲,為歌妓作詞)。
3.“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正在依依惜別之時,船家頻頻催促:走啦,走啦,開船了!于是,“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一對情人,緊握雙手,淚眼相對,誰也說不出一句話來(同桌之間表演此句)。
同學們,你有過這種無語凝噎的時候嗎?一個人要傷心到怎樣的地步,才會“無語凝噎”!
讀到這里,我不由得想問一句:既然分別讓兩人如此痛苦,“柳郎,不能不走嗎?”同學們,你覺得詞人能不能不走?不能!在古代,仕途幾乎是一個有志男兒唯一的出路。一個男人不能沒有事業,事業給男人活著的分量。作為一個女人,她如果真心愛一個男人,就不能拖后腿。
4.“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去去”,即越走越遠。想到這次去南方,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霧沉沉的楚地一望無邊。暮靄沉沉,離愁深深,使人想到王勃的“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這一句是別后思念的預想,是虛寫。
5.“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就是離別,更何況是在這冷落凄涼的清秋時節,叫人情何以堪!
6.“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今晚酒醒時分,我身在何處呢?只怕是在楊柳岸邊,吹著凄涼的晨風,眼望黎明時天邊的一彎殘月,身邊再也沒有你。
這句寫詞人酒醒之后漂泊江湖的感受。這兩句妙就妙在用景寫情,景語即情語,將離人凄楚惆悵、孤獨憂傷的感情,表現得十分充分、真切,創造出一種特有的意境,成為名句。
7.“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經年”,一年又一年。“良辰”,好天氣。“好景”,好風景。這一去,年復一年,即便是遇上良辰好景,過得花紅柳綠,但沒有你,也形同虛設。對你,縱然有滿腹的情意,又去和誰說呢?(相信,你也一樣吧!)
這四句更深一層推想離別以后慘不成歡的境況,把詞人的思念之情、傷感之意表達得淋漓盡致,也傳達出彼此關切的心情。結句用問句形式,感情更顯強烈。
(二)賞析詞的藝術風格
1.詞的上片、下片分別寫什么內容?
上片:寫離別的場面。(實寫,虛寫)
下片:寫離別后的情景。(虛寫)
2.這首詞抒發了怎樣的情感?又是如何表現情感的?
抒發了詞人仕途失意及與戀人離別的愁苦。
以冷落凄涼的秋景作為襯托來表達和戀人難以割舍的感情。
用景寫情,情景交融。
3.詞的藝術風格——婉約詞
婉約詞與豪放詞
婉約,即婉轉含蓄。婉約詞在取材上,多寫兒女之情、離別之情;在表現手法上,多用含蓄蘊藉的方法表現情緒。代表詞人有柳永,李清照等。柳永《雨霖鈴》是婉約詞的典型代表。
豪放詞的特點大體是創作視野較為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寫詞,不拘音律。代表詞人有蘇軾、辛棄疾等。《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豪放詞的典型代表。
宋人稱:“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歲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四、有感情地誦讀
《雨霖鈴》 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把握婉約派的風格特點:情景交融、低沉傷感、講究格律、音調和諧。
2、讓學生學會運用情感體驗法去鑒賞詩歌,并通過情感體驗法去感知美,感受美,提高鑒賞詩歌的審美能力。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1、課前準備:
⑴ 預習課文,過字詞關。
⑵ 由學生推選的兩隊代表(每隊三人)根據這首詞排練小品,其中兩人表演、一人旁白。
2、導入:
今天的課我將和大家一起穿越那漫漫的時空隧道,回到千百年前的一個憂傷的午后,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場哀婉凄涼的離別,去領略一下我們福建的婉約派詩人柳永,他那低沉傷感,纏綿悱惻的詩詞作品。
(請學生打開課本。)
柳永是一位多才多藝而且多情的詩人,在他漂泊了一生的日子里,創作了大量的膾炙人口的、適用于唱歌的新樂府,在當時的社會里可謂是:“凡有井水飲處便能歌柳詞”。
(詢問預習作業的完成程度。)
3、通過聽朗讀、學生表演來總體把握作品的總體意境。
⑴ 學生聽名家朗讀《雨霖鈴》。
⑵ 設計《情感劇場》,播放配樂《梁祝》,兩隊學生分別表演小品。
讓學生來比較兩隊的優劣,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有道理的都給予肯定。最后老師分別從表演內容,表演藝術以及旁白上對這兩隊同學表演進行簡單的點評。
4、根據詞的故事情節歸納作品脈絡。
學生按順序回答故事脈絡
明確:帳飲無緒→蘭舟摧發→執手相看→無語凝噎→今宵酒醒→與何人說
5、根據故事脈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學生根據以上脈絡體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側面引導。提醒學生注意抓住關鍵字詞來體會感受。(重點:無緒、相看淚眼,無語凝噎、酒醒之后的故事情節---凄苦悲涼-)
讓學生比較看文字的感受和看表演時的感受的區別。
明確:演員是根據詞的情節來表演的,觀眾是通過觀看表演所以感受是一致的,但是表演更加直觀,所以感受更深一些,這種設身處地的沿著作者的思路去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鑒賞詩詞作品的方法就叫做情感體驗法。
教師補充:要想有更深的體驗,學生還要充分發揮想象和聯想。
6、引導學生回答出表演的遺憾之處是因為缺少當時的環境,并讓學生找出作品中的環境描寫。導出情感體驗法的另一要素:依情索景。
明確:
寒蟬──長亭──晚──驟雨
千里煙波──暮藹沉沉──楚天闊
楊柳岸──曉風──殘月
每一個景配一幅畫,讓學生來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表達感受,并給三幅畫各起一個名字,教師側面指導。
明確:這些感受其實就是作者所表達的感情,景語即情語,詩歌作品當中景物與作者所表達的“意”關系密切(總結一下學生的發言,重點:是:寒、長亭、沉沉、楊柳、曉風、殘月),所以們在利用情感體驗法鑒賞詩歌的時候還要注意:──依景索情,聯系作品中的環境描寫,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師給三幅畫起的名字分別為:《長亭別離圖》《扁舟遠行圖》《曉風殘月圖》
7、播放《雨霖鈴》的FLASH作品。讓學生綜合感受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8、教學延伸。讓學生舉例(要求最好是學習過的名言名句),并運用情感體驗法來鑒賞例子,教師點評。
9、布置作業。
《雨霖鈴》 教學設計11
一.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鑒賞詞的基本步驟和方法。
2.理解“景中見情、緣情設景”的藝術特色。
3.理解融情入景,虛實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
二.教材內容、重點難點分析及策略
1.教材內容:
《雨霖鈴》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4第二單元第四課的一首詞,這首詞是柳永的代表作,該詞通過描寫詞人與愛人分別時依依不舍的情景及想象離別后羈旅生活的情狀,集中反映詞人的復雜內心世界,為世人所傳誦。這首詞是宋代婉約派的代表作。全詞以“離情”為線索,用白描、鋪敘、點染的手法,細致地描寫了情人話別時留戀難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悶心情,景中見情,以情帶景。其中的“楊柳岸曉風殘月”被譽為千古名句。這首寫離情的詞,可謂淋漓盡致,備足無余。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層次特別清楚,語言簡潔明了。
2.教學重點及教學策略:
(1)“景中見情、緣情設景”的藝術特色
(2)理解虛實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
對策:這是一堂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體現學生主體的朗讀鑒賞課,因此我安排以下四個步驟的學法引導。
多媒體播放《別亦難》歌曲,創設“傷離別”意境
1.指導誦讀:
指導學生注意誦讀,整體感知,體會情感
學生齊讀——教師范讀——聽讀——齊讀
讓學生感受到詞中所蘊含的深深的離愁別緒。
⒉指導想象:體會詞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通過引導,讓學生根據意象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詞中所創造出來的藝術畫面。
⒊引導學生進行名句的鑒賞:主要通過“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分析鑒賞其中運用到的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⒋課外拓展,通過補充相關意象詩句,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發現總結古典詩詞中存在的一個規律性的特點:通過固定意象體會作者思想情感。并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3.教學難點及教學策略:
品味詩詞意象,體會作者情感。
對策:鑒于這節課的難點,我擬采用以下教學策略:①通過反復誦讀培養學生對詞的意境美的感受。②通過逐句點撥賞析使學生對融情入景,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產生深切的感悟。
三.教學對象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的學生,語文基礎較差,但對詞這種體裁并不算陌生。在初中時已有接觸,曾經學習過蘇軾和辛棄疾等人的詞,初步感受了詞的語言美、意境美,雖然對詞的基本概念有了朦朧的了解,但畢竟只是停留在比較膚淺的感性層面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柳永這位著名的詞作家,早已為同學們所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時學生接觸的不多,不知其風格如何,故而有很強的好奇心理。所以本課教授目標主要定位在“感受”二字上,拋開了一些分析詩詞的術語,以情來帶動學生對古典詩詞的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便成為本節課教學的主要教學策略。
四、教學策略圖
五、教學方法: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是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誦讀—討論—鑒賞為主線,培養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對此,我主要采用了多媒體演示法、誦讀法、想象意境法、拓展法等方法。在實際教學中主要采取“創設情景——設置問題——反復朗讀——探究討論”的教學策略,給學生搭建一個自主學習、深刻體悟、積極探究的平臺。
六.學習方法
整體把握察內容,再現意境體詩情。易詞造意賞名句,熟讀背誦多識記。
《雨霖鈴》課堂實錄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別亦難》歌曲,創設“傷離別”意境
師:剛才聽到的歌曲表達的是什么主旨?
生:離愁別緒(板書)
李商隱說“相見時難別亦難”,是呀,在現實生活中,離別是一種常事,也是文學作品中長盛不衰的主題。
師:大家想一想,我們以前都接觸過哪些描寫離別的詩?
生回憶: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適的《別董大》、孟郊的《游子吟》等,透過這些詩句,我們可以看到母親送別孩子時的淚眼愁眉,朋友送別時的牽掛、不舍和祝福,正像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江淹所說的那樣——“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那么,北宋婉約派的著名代表詞人柳永又是怎樣表現“傷離別”(板書)這一主題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代表作《雨霖鈴》。(顯示課題)
大屏幕展示學習目標
二、作者簡介
大屏幕顯示 “走近柳永”。
柳永(約987——約1053)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至屯田員外郎,排行第七,世稱柳七、柳屯田。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他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是婉約派的代表詞人。柳詞在當時流傳很廣,“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有詞集《樂章集》。
三.整體感知
1、師:下面給同學們一分鐘的時間,大家朗讀一下這首詞。(學生自由朗讀)
教師提問:讀完后,你能說說這首詞的感情基調是什么嗎? (學生回答)
叫一生回答
生答:哀婉、悲傷、凄清。 教師(板書)
2、叫一生學生讀,教師點撥。
3、多媒體播放《雨霖鈴》配樂誦讀。
要求:注意作品的節奏、韻律、讀音,并且注意體會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跟讀)
4、學生齊讀。
四.鑒賞
【學法指導】 教師作詩詞鑒賞技法指導
(1)由意象品味意境。
(2)語言: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詞句。
(3)寫作技巧的探討:
師:請同學們回顧詩詞常見的表達技巧,有哪些?
生: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襯情,融情入景,以樂寫哀,以哀寫樂)。(板書)
師:本詞采用的是什么表達技巧?
生:…
師:這首詞的重點特點是情景交融,虛實相濟,(板書)鑒賞時圍繞以下幾個問題:
(1)作者寫了哪些景物? 有什么特點?
(2)哪些句子抒寫了作者的感情?
(3) 怎樣理解千古傳誦的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1、 賞析上闋。
教師提問,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明確
分析:“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師:開頭一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交代了哪些內容?
一生:這三個句子交代了時間、地點以及詞人所處的特定環境。
師:這三句描寫,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還有別的什么作用嗎?(教師引導:聯系《琵琶行》開頭景物描寫的作用)
生:這幾句除了交代時間地點和特定環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氣氛。
師:這句話渲染了怎樣一種氣氛?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意象品意境。
生:意象:寒蟬、長亭、驟雨
師生共同分析意象
寒蟬:
師問:寒蟬有何寓意?
生討論回答:憂愁
師:是啊,古人在文學作品中寫到“蟬”的時候,往往都是和“憂愁悲苦”聯系在一起的。
寒蟬——憂愁悲苦
(大屏幕顯示)例如:元代的盧摯在《沉醉東風》中說:“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宋代詞人晏幾道在《采桑子》中說:“一寸愁心,日日寒蟬夜夜砧。
師:這些詩句都是借“蟬鳴”來抒發悲苦憂愁的思想感情的。因為蟬的鳴叫,嘔啞嘲哳難為聽,而秋蟬的鳴叫就更加凄涼,這里再加上一個“寒”字,就愈發使人感到特別的悲苦,因而“寒蟬凄切”四字在詞作之首就為全篇奠定了一種令人心碎情感基調。
師:長亭有什么寓意?
一生答:早在秦漢時便開始在道旁設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別餞行之用。當時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長亭”五里一短亭。詞中的長亭(短亭)是古代的人們送別的場所。所以我覺得也是傷感的載體
師:許多文人學士在寫離別時經常要寫到長亭。例如: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大屏幕顯示)
結論:環境悲涼
分析:“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師: “無緒”是什么意思?
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回答:沒有心思。
師:為什么“無緒”?
一生:因為要離別,所以即使有山珍海味也無沒有心思。
師:哪個字能體現出二人難分難舍的情感?
生:催
師:請大家通過想象和聯想,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亭送別時的情景。 (學生思考)
一生:在那樣一種令人銷魂蝕骨的環境中,城門外,帳篷宴餞行。正在難舍難分之際,縱然有山珍海味,美饌佳肴,也必然是食之無味;而船家又看不出個眉眼高低,竟然在這樣的時刻催促登程!詞人不想走不愿走卻又不得不走
矛盾:留戀←→催發
情深意長→不想走,我想留
師:想一想這是一種什么心情?
生:痛苦、無奈、戀戀不舍的心情
結論:難分難舍
分析:“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詞人用細節描寫推出的特寫鏡頭。
師提示: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特寫鏡頭。
(學生思考一分鐘回答) 一生:因為難分難舍,因為不想走,因為我想留,所以在這痛苦萬分時候,即使有萬語千言,千言萬語,也難以一一傾訴,兩雙無力而有意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只好我望著你,你望著我,淚眼相對,無語凝視。“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啊。
師:此生用詩意的語言描寫了詩意的鏡頭
師生鼓掌
分析:“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上闕的結句
師:這三句寫的還是人嗎?
生:是寫景
師:這里的景物描寫是作者想象的還是虛構的?
生:想象。
師:詞人這里描寫想象中的景物,表現了他怎樣的心情?請用幾個形容詞加以概括。 生:詞人此時的心情是惆悵、凄苦、悲涼的。
師:為什么此句又在寫景呢?
一生:我覺得是為了更好的表達情感,主要是以景寫情。
師補充:直接寫人已經講感情表現到盡頭了,再用景烘托,更能突出詞人的愁緒和前途的黯淡無光,同時也暗示出情侶的分別是久遠而漫長
結論:惆悵傷感
上闋重在寫離別前的依依不舍的情景。
2、賞析下闋
分析:“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師:在這兩句中,有三個字點明了這首詞的主旨,是哪三字?
生:傷離別。
師:詞人在這一句中除點明主旨外,還從兩個角度去抒情,一個是歷史時間,一個是季節,分別在那些字里體現出來?
生思考后回答:“自古”“清秋節”。 師:你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詞人的情感:
生思考
一生: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會因為離別而感覺到悲傷。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離別在古代是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又是在清秋節,可謂愁意濃濃啊
結論:愁意濃濃
分析:“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教師提問,啟發引導學生體會本句的精妙之處。
師:這兩句中有直接表達感情的字嗎?
生:沒有
師:這里的景是真實的還是想象的?
生:想象
師:寫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點?抒發作者什么情感?
生:楊柳 曉風 殘月
師:說說這一句為什么能成為千古名句?
學生討論,叫一生回答
一生:它沒有一個字是寫情的,而又沒有一個字不寫情。詞人設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將身在何方呢?我的身邊還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嗎?不會有了,陪伴我的將只有岸邊楊柳,耳畔清風。
教師補充:(大屏幕顯示)
把楊柳、風、月這三件最能觸動離愁的事物集中成為一幅鮮明的畫面。
惆悵曉鶯殘月—— 韋莊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李白
愿為西南風 長逝入君還—— 曹植
此畫面出現在特定的時刻——“酒醒”之后
醉不成歡慘將別 —— 白居易
舉杯消愁愁更愁 —— 李白
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 李清照
作者通過寫景,點染(烘托)出那種說不完訴不盡的離愁別緒。
結論:酒醒傷情
分析:“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問:詞人這里為什么說“虛設”?
生思考后,叫一生答
一生:因為沒有人陪伴,無論怎樣的良辰好景,對詞人來說都是沒有意義的。
師:請大家注意,詞人在這里只寫到良辰好景,而沒有寫到平常時日。為什么呢?
一生:因為連良辰好景都形同虛設,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就算有千種深情,萬般愛意,又向誰去說呢?只有獨對清風冷月,望空興嘆,為伊消得人憔悴了。這樣,作者就在令人灑淚傷情的抒寫中,結束了全詞。
五、小結
我們再回頭看整首詞,情語在寫情,景語也并非只寫景,每句中都包含無限情思。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大家在誦讀時要注意體會本詞“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特點。 還要注意把握婉約詞的情感基調:哀婉、無奈、凄清。另外,以后在鑒賞詩詞的時候,要通過品位詩詞的意象,體會作者感情。
六、情景再現
多媒體播放《雨霖鈴》動畫。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
七、全班同學背誦本詞
學生自背四分鐘(注意把握傷離別的思想感情)
叫一生背誦
學生齊背
八、作業:
1、背誦全詞
2、用借景抒情的語言描寫你所經歷的一段愁或喜。
要求:①體裁不限,也可填詞作詩。②要寫真情實感,不得無病呻吟。
《雨霖鈴》 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讀準讀順文本。
2、把握內容,理解情感
教學重點:
1、鑒賞詞融情于景、虛實相濟手法。
教學難點:
1、品味作者在矛盾之處要表達的情感。
2、品悟作者在特定時期內的內心世界。
一、自由誦讀,初步感知,讀準讀順。
要求:讀準讀順
二、指導誦讀,把握節奏。
思考:怎樣讀才有節奏感?自己先用斜線標記,交流。
三、理解誦讀,初略情感。(因何傷?)
1、文本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2、文本哪句話的哪個詞語點出了文本的主題?
四、想象誦讀,把握內容。(詞中景?詞中事?詞中人?)
1、圍繞這個詞語,作者用怎樣的手法描寫了哪些景?
(1)、重點探究“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拓展:學生補充出寫酒、柳得詩詞
(2)、實景和虛景的作用
2、圍繞這個詞語,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來刻畫抒情主人公做的事情?
重點探究時、空兩個角度
五、品味誦讀,體會情感。(傷在何處:詞中情?)
文本將敘事用于長詞慢調中,先寫離別之景,再設想別后情景,讓人有“余恨無窮,余味不盡”之感。全文籠罩著一層揮之不去的愁緒,不僅源于其高超的手法,更是由于其內容中隱含著的三重矛盾。試從文本中找出句子進行賞析。
第一重矛盾:意愿與現實-----“不想別”卻“不得不別”
不想別表現在四個方面:
(1)時間上
(2)感情上難舍難分
(3)路途遙遠,前途黯淡
(4)離別時間長
不得不別重點探究“摧”字
第二重矛盾:情感與語言-----千言萬語卻“無語凝噎”
重點探究“竟”字
第三重矛盾:意思與無意思:難舍難分卻“更與何人說”
剖析出“誰與同歡”“誰與共話”的寂寞、苦痛
六、品悟誦讀,領悟內涵。(到底傷什么?)
正是因為文本包含的三重矛盾,文本不僅情真意切,同時又有超出情感的因素,結合文本和作者生平,思考:作者還會有什么感慨?
剖析出“悲生活的無常”、“慨生命的不自由”
七、升華誦讀,同悲同慨
最后,讓我們用飽含情緒的聲音,再一次走近作者的內心,去感受他的痛苦、孤獨、無力、悲慨等情緒。
八、作業設計。
展開豐富的想象,將文本擴展成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
《雨霖鈴》 教學設計13
學情分析:
《雨霖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袁行霖主編)第四冊第二單元《柳永詞兩首》的一個教學內容。在學習這個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柳永的《望海潮》,對作家有過深入的了解,對作品也進行了深刻的分析,感受了作者筆下的杭城美景。本節課則學習代表柳永慣常風格的一篇作品——《雨霖鈴》。它是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藝術上情景交融,虛實相生,鋪敘與點染相結合,歷來為人們所稱道,而其哀怨的基調,真切誠摯的感情更是打動千百年來無數的讀者。
本課的教學設計根據理科班的特點,力求關注學生的思維特點與語言表達習慣,給學生提供適當的問題和發言機會,使他們在誦讀、感受、討論、想象、思考、移情的基礎上,進入到詩歌鑒賞的學習循環圈中,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生能夠從時間角度劃分本詞的層次結構;
(2)充分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詞中所蘊含的三個畫面的具體內容;
(3)鑒賞名句,并簡要分析欣賞該句的理由;
(4)把握意象,進一步加深對詞的理解;
二、技能目標:
(1)熟悉鞏固詩詞的誦讀方法;(準、味)
(2)掌握詩詞鑒賞的基本思路:語言——意象——意境——情感;
三、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珍惜身邊的人和事,正視別離所帶來的憂愁,挖掘離別背后催人奮進的力量;
教學重點:
學生通過學習,把握本首詞所寫內容,體會到作者所抒發的哀怨,掌握詞中常見意象的作用!
教學難點:
學生對作者所抒發情感的感悟,對詩詞鑒賞方法的掌握!
教學方法:
1、誦讀法(詞在古代本來就是配樂歌曲,惟有反復誦讀,才能體會其妙處);
2、合作探究法(師生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
教學課時:
一課時(40分鐘)
課前布置:
學生復習柳永的相關文學常識,預備第四冊課本與優化設計等相關資料。
課前準備:
課堂教學所需的錄音帶及錄音機,以及有關資料的搜集。
教學過程:
一、情境設置:
讀蘇軾的《赤壁懷古》,我們感受的是“壯美”;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們品味的是“優美”;讀李清照的《聲聲慢》,我們體會的是“凄美”!
今天,讓我們一齊走進柳永的《雨霖鈴》,看看他展現給我們的又是怎樣的一種美?
二、研討全詞:
(一)誦讀詩詞:
1、放錄音。(正字音,劃節奏)
2、學生自由誦讀。
3、指明學生單獨誦讀,并略加點評。
4、師生有感情的集體誦讀。
(二)相互質疑:
(要求學生就句意不明白之處相互質疑,主要的解答由學生完成,難以解決的,教師再給予點拔指導)
(三)賞析全詞:
1、全詞寫作者與戀人的別離,它是分幾個階段來寫的?
(別前、別時、別后)
2、蘇軾評價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本詞也一樣存在三個畫面,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為我們描述一番。
(分組進行:一組(別前);二組(別時);三組(別后);四組點評)
3、這么美的畫面,作者是通過哪些富有表現力的句子來展現的:
(分組進行:一組(鑒賞“別前”),依次類推,四組同學點評,補充)
4、分析的過程中,點出使用的藝術表現手法。
(情景交融、虛實相生)
5、分析完畢,全體學生再次有感情誦讀全文。
三、課內延伸:
本詞中出現了古典詩歌中常用的幾個意象,請分別找出,并指明它們的象征意義。
長亭:路邊的亭舍,常用作餞別。
楊柳:枝條柔嫩,纏纏綿綿到天涯的柔情。且諧音“留”,用來表達惜別挽留之情。
月亮:以月的陰晴圓缺,說人間的悲歡離合。
四、小結:
正所謂“一切景語且情語”,長亭,楊柳,月亮這些平常的事物,一旦與人的主觀情感相融合,便生動形象的表達出作者的萬千離愁!
至此,我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體會到的是作者為我們帶來的“凄美”別離!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全詞;
2、片斷練習:周末,離家去學校的車上。馬上車開了,我看著窗外的母親……
六、板書設計:
《雨霖鈴》 教學設計14
[設計思想]
《雨霖鈴》這首詞抒情色彩非常之濃,如果賞析時用語貧乏瑣碎,那么詩情就會打大折扣,如溫水(也可能是冷水)泡茶,或沒有完全泡開,或完全沒有泡開。因此,用詩一般的語言來賞析此文成了最佳選擇。以“詩”解詞,情味不減,能更好地走進文本,走進作者心靈;同時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詩情,促進學生學以致用,以點帶面,融會貫通。具體操作就是根據文本內容,緊抓教學重點,對教學任務進行合理分工,自主探究。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濃濃的離愁。
2.理解情景交融、虛實相濟的寫法。
[教學方法]自主探究,以“詩”解詞。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
媒體上說周杰倫走到哪里都能刮起一陣龍卷風,足見周杰倫影響之大。可是早在北宋時期,有位詞人,他創作的許多作品不僅當時廣為傳唱,而且流傳至今已近千年。他在當時的影響,有言為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大家能根據這句話猜出他是誰嗎?
二、整體感知,把握情感
1.自讀兩遍,初步感知
2.提示:長亭,靠近城市的長亭往往是古人送別的地方。念,想到。
3.再讀一遍,找出主旨句。
明確: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3.誦讀指導:節奏緩慢,語調低沉。
4.播放課文錄音。
5.學生模仿誦讀。
6.找出寫“離別”情景的句子和寫“清秋節”的句子。
明確: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三、以“詩”解詞,體會深情
1.“一切景語皆情語”,請體會景中之情。
要求: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用詩一般優美而深情的語言加以渲染。
2.學生從中任選一句加以鑒賞,寫在草稿紙上。
3.根據所選對象分組進行探究、交流、討論。
4.在討論基礎上,組內合作完成一篇精美的賞析文字,以便全班交流。
5.成果展示,教師點評。
6.教師下水:
①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賞析:一聲聲,一遍遍,秋蟬嘶鳴,纏綿哀怨。面對長亭,天色將晚,天邊的落日像哭紅的淚眼,充滿無限眷戀,一點一點,正依依不舍地挨下山去。驟雨剛過,葉尖上的水珠敲打著干枯的樹葉,其聲如泣如訴,點點滴滴,是離人淚。
②“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賞析:桌上的酒食,嘗著似土和泥。未飲先醉,心內成灰。眼中淚,杯中酒,蓄著的是憂,咽下的是愁,正當難舍難分之時,艄公催行;離愁越來越濃,感情之弦越繃越緊,終于情不自禁地握住對方的手,流淚眼望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千言萬語,涌上心頭,哽在喉間,悲痛欲絕。
③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賞析: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離愁漸遠漸無窮,如千里煙波,浩渺無邊,如楚天清秋,萬里遼闊。無邊的離愁像暮靄一樣,沉沉地壓在心頭,久久揮之不去。
④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賞析:從前是“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而今風景依稀,佳人何在?冷風吹來,心頭一顫,酒醒愁未醒,頓時生出“人面不知何處去,楊柳依舊笑晨風”的悲涼。
7.總結藝術特色
情景交融;虛實相濟(抓住“念”字)
四、余音繞梁
1.播放毛寧的《晚秋》。
2.課后請大家再次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想象一下柳永走后,那位女子的生活情景,并以《與君別離后》為題,借鑒課文情景交融的寫法,寫一篇抒情散文或者抒情詩。
《雨霖鈴》 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1、 通過誦讀感受詞的感情,提高審美能力。(重點)
2、 仔細品味詞的語言。(重點)
3、 學習分析詞的表現手法。(難點)
二、教學時數: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及內容
(一)導入:曾經有一段美好的愛情擺在我面前,我沒有好好地珍惜,世上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此.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的話,我會對她說:“我愛你”如果非要加一個期限的話,我希望是,一萬年。周星馳的對白一時被奉為經典,不知有多少癡男怨女為之報不平,為之流淚難過,覺得這便是最大的痛苦。可是今天我要說的是假如有一段美好的愛情擺一對戀人面前,這對相愛的人好好地珍惜可又不得不放棄,這,對戀人來說又是何等的痛苦呢?這對戀人中的男主人公便是那位“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一代情圣,風流才子柳永。他在仕途的失意之際為了生計不得不離開汴京,到處宦游,以期謀得一官半職,于是又不得不與佳人分離面對著佳人迷離的淚眼柳永肝腸寸斷寫就了這篇纏綿悱惻、哀婉凄美的《雨霖鈴》。
(二)詞牌來源
馬嵬兵變后,楊貴妃縊死,在平定叛亂之后,玄宗北還,一路凄風苦雨,風雨吹打皇鑾的金鈴上,玄宗因悼念楊貴妃而作此曲。
(三)整體感知
1、詞在古代是配樂來演唱的,我認為在音樂的伴奏下來吟唱最能表達詞作者的情感。可惜,原曲失傳了,值得慶欣的是今人重新譜曲演唱彌補了我們的遺憾,請欣賞《雨霖鈴》MTV,請同學們在歌聲中體會這首詞,并談談觀看后的一個整體感受。(同學們聽了這首歌,你覺得這首詞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呢?)
明確:濃情厚意從低徊婉轉、一唱三嘆的旋律里汩汩而出,離愁別恨也從悱惻動人、纏綿哀怨的詩意里幽幽而瀉。“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讓我們在音樂嘆惋的余聲里走進作者用文字所營造的意境。
2、請學生概括這首詞的內容——在蕭瑟的秋天里,詞人和他的紅顏知己傷心地告別。
3、那么詞中哪句話最能體現這這首詞的主題呢?
明確:多情自古傷別離
C、這句話中那幾個字點明了它的主旨?(傷別離)
4、作者用什么樣的藝術手法將傷別離的凄涼哀婉的感情表現出來我們來讀課文。
(四)誦讀指導
1、派學生代表朗讀;另外的學生進行評點。
2、教師指導
①寒蟬凄切——要拖音(“切”字為韻腳,韻腳一般要讀得鮮明;尾音讀長更能讀出詞的凄切情感) (本詞中的韻腳有:切、歇、噎、節、月)
②竟無語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讀出哽咽之聲、冷澀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一字一頓,拖音(領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何處”要讀出疑問語氣,“楊柳岸曉風殘月”應一景一頓,聲斷氣不斷。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節——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⑥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學生讀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沒有讀出的地方教師加以補充)
3、再請學生試讀
4、學生聽錄音朗讀(好,我們在獨立理解、交流想法的基礎上再來聽名家朗讀,讓自己靜心凝神的去意會語之精妙、情之精誠。)
5、跟讀(聽了因為不同理解而呈現不同風格的幾次朗讀后,我相信大家一定發展或完善了自己原有的想法,那么就請帶著你新的感悟一起輕聲跟讀)
五.鑒賞本詞的藝術特色
下面我們回到朗讀前提的問題上來。作者用什么樣的藝術手法將傷別離的凄涼哀婉的感情表現出來的?
明確:借景抒情,直接抒情。
1、請同學們找出借景抒情的語句和直接抒情的語句。
2、提問:大家一起說說,本詞最大的藝術特色是什么?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板書)
3、“一切景語皆情語”,請同學們試著分析這些景語看看這些語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1)“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我們從此句可以看出別離的時間是秋季,地點在長亭外,時間是傍晚。蟬是寒蟬,蟲之將死其鳴也哀,凄切殘聲使人聞之悲涼。此時,人將別,日已晚,雨乍停、蟬聲切。此情此景讓我們想起了那位慷慨悲歌的壯士,他吟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壯士尚且悲傷更何況多情的柳永面對著癡情的戀人而這一別很有可能成為永別。這句詞表面寫景,實際是在寫情,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情別緒的凄涼悲切的氣氛給人一種無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詞情感的基礎。
驟雨初歇,回答了前面的——“對長亭晚”的原因,我們設想他們坐在帳篷里聽著外面的雨聲會想些什么呢?(他們多么希望這雨一直下下去呀……)驟雨初歇又逼出了“蘭舟催發”既然蘭舟催發那自然“帳飲無緒”了。長亭就在不遠處為什么還要單獨設帳呢?(特別的愛個特別的你……)“執手相看淚眼”妙在何處?為什么不是擁抱親吻?(眼睛最傳情,還能有比這凄迷的淚眼更讓人心碎的方式嗎? 兩個人手拉著手兒,含淚相視著,大約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進記憶中去吧。其次,古人表達愛含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多么詩意的表達方式呀,再次……)“執手”之精妙還在于緊緊地抓住不愿松開(能否換成握、牽)。“竟無語凝噎”此句妙在何處?(為何無語?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一切盡在不言中。”此時此地,他們心里該有多少話啊,然而卻只是默默相對,誰也說不出一個字來,而他們相互真摯深沉的愛和內心極度的痛苦卻正是通過這彼此極力抑制著的無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體現。所謂伊人沒有要死要活,可見真正的愛有時需要放手!)
(2)“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這句寫的是眼前真實的景色嗎?從那個字可以看出來?
“念”字,告訴讀者下面寫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遠的意思。這二字用得極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離人無限凄楚和無奈。“去去”二字連用,顯示出低沉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
詞人用比喻的修辭方法選取了三種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現了離別的愁緒:如千里煙波,如暮靄沉沉,如楚地天空一樣無邊無際。這三種景物與詞人離別的愁緒有何聯系?——浩渺無際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與詞人心頭長時間難以排解的愁腸相似;傍晚云霧濃重的特點與詞人心情的沉重壓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闊遼遠與愁緒的無邊無際相似。這句不僅襯寫了別后悵然空虛的心情,同時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真是“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啊!
這組景物既然是想象到的那就屬于虛寫(板書)前面寫到的離別時的真實景物就是實寫(板書)
(3)“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請學生先做鑒賞后教師總結)
“柳”是留的諧音。“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柳既是送別的象征物,又是送別的見證人,如今獨在旅舟上見柳,怎不惹起滿懷離思?
吹送離人的冷風,“殘”字既是對月的描寫,也是作者心情的寫照。圓月如盤,團團圓圓;殘月如勾,殘缺不全。真是“曉風欺弱柳,殘月隱悲涼。”
這幅畫面又是出現在一個特定時刻里——“酒醒”之后。句中的“醒”字,更提醒了兩個世界的存在——一個過去沉醉的熟悉;一個醒后對面的陌生。離人飲酒,為的是消愁,然而“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詩句),更何況是在“酒醒”之后!試想,柳永此時不過是他離開心愛的人的第二天早晨,“執手相看淚眼”的圖景依然鮮明地留在心上,面對著眼前的凄清景象,
夾岸殘柳,參差拂動于秋風之中:孤舟離人,黯然獨對天邊殘月,悲劇性加上美感,凄清加上麗景,詞人在舒緩而哀惻的聲調中傳遞出一種抑郁惝況的凄情和煙水迷離的凄美來,這“綺怨”的風味,正是最典型的“婉約”詞的風味。
六、比較歸納
1、最能觸動離愁的事物集中為一幅鮮明的畫面構成意境,意境就是籠罩著作者主觀感情的畫面。類似的手法我們在那首詩詞里學過?
明確:《天凈沙﹒秋思》,師生簡析《天凈沙.秋思》的寫景手法。
2、思想跳躍,時空穿越虛實結合的寫法我們還在那篇作品里學過?
明確:《夜雨寄北》、《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師簡析這兩首詩和本詞相同的地方。
教師小結語:1、一曲《雨霖鈴》道破了天下有情人難舍難分的那一份眷戀和那一腔離恨。陣陣寒蟬,沉沉暮靄,浩浩煙波,淚眼對淚眼,無言對無言,好一幅凄惻委婉、柔腸百結的揮淚圖;一片殘柳,一彎殘月,一葉扁舟,多情的遠行人,孤獨的異鄉客,好一曲深情脈脈、離恨悠悠的絲竹調。真是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八戒云:多情自古空余恨,此恨綿綿無絕期!
七、鑒賞詞的意境:讓學生跟據上、下片的內容,分別作一幅畫,然后用自己的話生動形象的描述出來。(有時間讓學生展示,沒時間留作課后作業)
八、再次播放MTV,學生欣賞后齊讀全詞。
九、布置作業
1、背誦這首詞。
2、以《讀你》為題用第二人稱的寫作手法寫一段話對柳永進行評價。
板書:
感情基調:凄涼哀婉
虛實相生情景交融
《柳永詞兩首》(望海潮、雨霖鈴)學案2
神木中學352高效課堂高一語文導學案
柳永詞兩首
【教學設想】
1.了解詞的相關知識和作者柳永;
2.品味詩詞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詞中優美的意境;
3.學習柳詞中善于點染、鋪敘、融情于景、虛實相生的藝術特點。
《望海潮》
【課前預習】
1.詞的起源:興起于 ,盛行于 ,并在 發展到高峰。詞即歌詞,指可以和樂歌唱的詩體,即詞是詩的一種,所以又稱“ ”、“ ”、“ ”、“歌詞”等。
2.詞牌和標題: 是一首詞的詞調的名稱,詞的 是詞的主要內容的集中體現。3.詞的分類:
按字數可分為 (58字以內)、 (59—90字)、 (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為 、 、 、 等。(詞的段落叫: 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風格可分為和 。
4.作者簡介: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 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 ,字景莊,后改名永,字 ,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 ”,以畢生精力作詞。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 ”,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合作探究】
一、結合上下片,試分析作者主要從哪些方面來描寫杭州的繁華與美麗,從而描繪了一種怎樣的都市生活景象,進而抒發了他怎樣的感情?
二、這首詞的寫作特色主要有哪些?請結合具體詩句簡要分析。
三、試鑒賞名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課后訓練】
虞美人·聽雨
蔣 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①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②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注:①斷雁:離群的孤雁。②星星:形容頭發花白。
閱讀《虞美人·聽雨》,回答下列問題。
1.本詞的詞牌是 ,詞題為 。依字數來看屬于 。
2.詞人在結構安排上以上闋寫 與 生涯,純以形象,不著議論,到下闕單寫“而今聽雨”時,則 ,力度陡增。
3.這首詞運用 的藝術手法,高度簡練的概括了人生道路上三個不同階段,充分表現了語言藝術的高妙卓絕。
4.根據詞中所寫作者人生三個階段的不同心境,請把三個階段概括為三幅畫面,分別是:
5.作者用“悲歡離合總無情”來概括晚年的心境,如何理解這個句子?
《雨霖鈴》
【教學設想】
1.品味詩詞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詞中優美的意境;
2.學習柳詞中善于點染、鋪敘、融情于景、虛實相生的藝術特點。
【課前預習】
1.通讀全詞,試找出你認為最能表達作者心緒的一句話。
2.試概括這首詞的主要內容。
【合作探究】
一、詞的開頭寫到“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作者這樣寫的目的何在?
二、詞里描寫了那些離別情景?詞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寫的景物有什么不同?塑造了怎樣的意境?
三、統觀全詞,分析作者運用了那些藝術手法表達自己凄涼哀婉的離別之情?
【課后訓練】
八聲甘州
柳 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注:①“望”即仰望。②“爭”同“怎”。
1.閱讀所選宋詞,回答下列問題
(1)上闋的景物描寫對抒發感情有什么作用?
(2)試分析鑒賞“誤幾回、天際識歸舟”,體會其中意境。
2.對該詞有關內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該詞上闋寫景,景中寓情。特別是“是處”與“惟有”兩句動靜結合,衰榮相對,又蘊涵作者的憂愁。
B.該詞下闋抒情。“想佳人”與“爭知我”兩句對照呼應,刻畫出天各一方的一對戀人的相思之苦。
C.本詞情景交融。景是蕭條破敗之景,與姜夔《揚州慢》中所寫之景幾近相同;情是離別相思之情,與《雨霖鈴》中所抒之情別無二致。
D.本詞中“對”“漸”“望”“嘆”“爭”等字都一字領起,稍作停頓,然后下接幾字或一句。
《雨霖鈴》學案
【教學目標】
1.品味詩詞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詞中優美的意境;
2.學習柳詞中善于點染、鋪敘、融情于景、虛實相生的藝術特點。
預習案
1.通讀全詞,試找出你認為最能表達作者心緒的一句話。
2.試概括這首詞的主要內容。
探究案
一、詞的開頭寫到“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作者這樣寫的目的何在?
二、詞里描寫了那些離別情景?詞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寫的景物有什么不同?塑造了怎樣的意境?
三、統觀全詞,分析作者運用了那些藝術手法表達自己凄涼哀婉的離別之情?
柳永詞兩首《雨霖鈴》《望海潮》導學案
《柳永詞兩首》導學案﹙一﹚
望海潮
高一語文 編寫人:鞏義六中 王秋巖 審核人:楊保卿
【學習目標】 1、知識和能力:了解柳永詞的特點,感受評賞詞的意境、詞的情韻,學習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的手法; 2、過程和方法:反復吟詠,感受兩首詞的節奏美、音韻美;感受柳永慢詞的意境美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領會作者的真摯感情和對杭州西湖的熱愛之情。 【學習重、難點】 領悟作者對杭州西湖的熱愛之情;感受詞的意境,情韻;學習將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學法指導】誦讀法,鑒賞法,探究法
【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柳永(約987-約1053),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崇安(今屬福建)人。景佑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獨以詞著稱于世。他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其詞多描繪城市生活的繁華,歌妓悲歡、愿望及男女戀情,尤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很廣,對宋詞的發展有一定影響。《雨霖鈴》、《八聲甘州》、《望海潮》等頗有名。有《樂章集》。
2 歷來認為,這首《望海潮》是作者獻給兩浙轉運使孫何的。孫何是柳永的友人,當時駐節杭州。文中表現杭州繁華富庶的題旨,是為了稱頌祝愿。來日升遷到朝廷做官,雖然杭州城無法帶去,但把這西湖美景繪成圖畫,可帶回京城去欣賞。 相傳,后來金主完顏亮聽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羨慕錢塘的繁華,從而更加強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為此,宋人謝驛還寫了一首詩:“莫把杭州曲子謳,荷花十里桂三秋。豈知草木無情物,牽動長江萬里愁。”(見羅大經《鶴林玉露》)說金主亮因受一首詞的影響而萌發南侵之心,原不可信。但是,產生這一傳說,卻可以印證這首詞的藝術感染力是很強的。
3知識概述
詞始于唐代,鼎盛于宋代。它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詩體,句的長短隨歌調(詞牌)而改變,句子長短不一,所以有“長短句”之稱;又有“詩余”“倚聲”“填詞”之謂。詞依字數的多少分為小令、中調、長調,58字以內稱小令;59-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稱長調。一般分上下闋。從風格看,宋詞大致可分為豪放與婉約兩派。明代張綖說:“婉約者欲其詞調蘊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弘。”本周學習婉約派最有影響的兩位詞人的作品。
【學習過程】
一 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全詞,給下列加點字注音﹙A級﹚
參差﹙ ﹚堤沙﹙ ﹚天塹﹙ ﹚ 珠璣﹙ ﹚ 羅綺﹙ ﹚疊巘﹙ ﹚ 嬉嬉﹙ ﹚蕭鼓﹙ ﹚
二 名句默寫﹙A級﹚
東南形勝,____,____。
____,____參差十萬人家。
________,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____,____。
千騎擁高牙,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歸去鳳池夸。
三 鑒賞《望海潮》﹙B級﹚
① 《望海潮》一詞描繪了怎樣的一種生活景象?
① 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杭州的繁榮和美麗的?抒發了他怎樣的感情?
② 結尾的幾句寫了什么內容呢? 最后兩句是寫給誰的?從哪里可以看出?
③ 藝術手法
四 背誦全詞﹙A級﹚
五 總結
這首詞上闋極力贊美杭州自然風光和都市的繁華;下闋極力描寫杭州黎民百姓安居樂業的生活景象,歌頌了杭州山水的美麗風光,贊美了杭州人民安定歡樂的生活,反映了北宋結束五代分裂割據局面以后,所顯現的繁榮太平景象。杭州的湖光山色令人神往,讀了柳永的這首詞,領略了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美麗的西湖更加令人心曠神怡,相信你一定會有機會領略那里美好的風光的。
五 當堂檢測、默寫全詞﹙A級﹚
課外拓展
賞析《八聲甘州》 ·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
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望,誤幾回、
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閑愁。
【賞析】
這是一首抒寫游子思鄉感情的作品。詞里把人生漂泊的悲愁,思鄉懷人的凄苦深摯地表現出來。開篇以江天為背景,暮雨瀟瀟,暝色漠漠,一個“灑”字,讓人聯想起利落而過的風聲、雨聲和濤聲。正清秋時節,秋意蕭疏,一番風雨洗罷,凸顯凄清悲涼的氣氛。“洗”字鮮明而精當,讓人回味起韓愈的“長安雨洗新秋出”。
緊接著,作者筆下灑脫而蒼勁地推出一片撩人心扉的秋色:“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從聽覺、視覺,遠景、近景的交疊中傳遞著開闊博大的空間感受,雄渾剛健的音樂震撼。蘇軾曾為此贊賞說,“于詩句不減唐人高處”。蒼涼的秋,幾乎泯滅了一切生機,處處群芳凋零,落葉紛飛,美好的景物在漫無聲息中無奈地消亡,連浩浩長江,也哽咽失語,默默東流。作者在字里行間微妙地滲透著游子登高臨遠的悲戚與感傷。
詞的下半片真切地抒發作者曲折的心情,寫來跌宕多姿,別有韻致。“不忍”二字,逆勢而起,表現內心世界纏繞不解的矛盾。遠望故鄉,回家的念頭總要浮上心頭,難以抑制,卻愈來愈加強烈。自嘆近年來漂泊江湖,百無聊賴,空有歸思,有家難回。其間的苦楚和怨艾,欲說還休。作者巧妙地用“何事若淹留”,把多少辛酸、不平和痛切隱在心底。這一筆委婉地刻畫了內在感情,讀來有纏綿,有深悲。由“望”而“嘆”,由“嘆”而“想”,詞人層次分明地展示一幕幕情景,想到佳人對自己的期盼,由于主客的轉換,場景的拓展,韻味更為醇厚。傳神的家人妝樓颙望,這一幕油然讓人憶起“過盡千帆皆不是”的惆悵和失落。“誤幾回”三字,直白中顯精到,率真而寓深沉,亦是妙筆。結語回到作者的深情訴說,那滿腔的鄉愁和眷念,滿腹的憂傷和悲涼,誰能體味又該如何傾訴呢?
這首詞狀寫景物,不尚藻飾,白描中風神俱現,得大巧之樸,可謂高妙;抒寫情感,流連頓挫,反復間淋漓盡致,兼動靜之美,可見高超。如果配以諧婉的音律唱歌,必將曼妙纏綿,令人悱惻,使人陶醉。
《雨霖鈴》導學案
高一語文 編寫人:鞏義六中 王秋巖 審核人:楊保卿
教學目標
1. 感受詞中濃濃的別離之情。
2. 鑒賞名句,理解善于鋪敘、融情與景、虛實相濟的藝術特點。
3.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鑒賞詞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把握意象,探究意境,體味情感
教學方法:感悟法、鑒賞法、討論法
【學習過程】
一 學生一起背誦《雨霖鈴》
二 給下列詞注音
驟雨﹙ ﹚暮靄﹙ ﹚凝噎﹙ ﹚
三 名句默寫
寒蟬凄切,________,驟雨初歇。
________,________。念去去,
千里煙波,________。
多情自古傷離別,________,________。
今宵酒醒何處? _____,___。
四 鑒賞《雨霖鈴》
① 本首詞分為上、下兩闕,上闕主要寫___,下闕主要寫___。
② 本詞的基調是什么?
③ 本詞按什么順序來寫的?那么離別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④ 分析“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主要渲染了一種什么樣的氣氛?
⑤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零噎。”體會這句詞的感情。
⑥“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這句話在上闕的結尾表達怎樣的感情,放在此處有何作用?
⑦.“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在這兩句中,有三個字點明了這
首詞的主旨,是哪三字?
⑧:“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是作者設想的別后孤苦無聊的生活情景。請問詞人這里為什么說“虛設”?
五 小結
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這首詞以冷落的秋景作襯托,精心刻畫難分難舍的惜別場景,進而想象別后的離愁別恨,情景相生。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上闕重點在記別,下闕重點在述懷,前后呼應,渾然一體。(詞作在表現離人分別時,通過離別場面的描寫、鋪敘,讓讀者深切感悟離情)。
從這兩首詞中,我們體會了詩人柳永婉約的創作風格,體會了詞的特色。由此得知:詞,聲韻諧婉,意境優美,是我國抒情文學的最高形式之一。大家多去品味詞,增強自身美的感悟力。 柳永的詞,聲韻諧婉,意境優美,清代詞人馮煦曾這樣評價他:“耆卿詞曲處能直,密處能疏,傲處能平,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 希望大家學會聲情并茂地品讀這些優美的文學作品,你定會受益匪淺。
六 背寫這首詞
七當堂檢測:
① 詞中哪句話最能體現這個內容呢?
② 本詞有哪些意象的詞?這些意象的詞起到怎樣的作用?
③ 默寫本詞。
課外拓展
賞析《雨霖鈴》
詞的起頭三句點明時間、地點、景物,事件是與自己心愛的人餞別。晚上,陣雨才停,知了發出凄切的鳴叫,長亭送別,叫人如何能夠忍受這離別的痛苦!這蟬鳴助添悲涼,而一開始即道出“凄切”,為這首詞定了調子。這一層展開了一個凄涼的氛圍。“都門”兩句,極寫餞別時的心情,委婉曲折。兩情依依,難舍難分之際,客船卻不斷催促。心理矛盾,欲飲無緒,欲留不得。由此可窺見留戀之情深。“執手”兩句,再加深涂抹,在“執手”、“相看”、“無語”中更使人傷心失魄。這一層極寫留戀之情。以上兩層極盡回環、頓挫、吞吐之能事,足以使人為之嗚咽。“念去去”以后,則大氣包舉,一瀉千里,似江流出峽,直馳平川,詞亦直抒胸懷。以“念”這一領字帶起,表明是設想別后的道路遼遠,“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浩渺的煙波,沉沉的暮靄,遼闊的天空,全是寫景,實際上全含的是情,襯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見無期,景無邊而情無限。換頭以情起,嘆息從古到今離別之可哀,“傷離別”點明這首詞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句又將推進一層,更何況我正在冷落清秋的時節呢,這是多么難以忍受啊!這是把江淹《別賦》中“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兩者結合起來,提煉出這兩句。把古人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詞句中,更賦予以新的意義。“今宵”二句,又進一步推想別后的凄涼,然而景物清麗真切,真象別者酒醒后在船中之所見。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這首詞寫將別、臨別以及別后的種種設想,以白描的手法鋪敘景物,傾吐心情,層次分明,語意明確,絕少掩飾假借之處。尤其是把別后的情景描寫得比真的還真,又以景視之,使人不覺得是虛構的,足見柳永的藝術手法之高妙。所以有人稱其“微妙則耐思,而景中有情。……‘楊柳岸曉風殘月’,所以膾炙人口也。”。”(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又有人認為“‘千里煙波’,惜別之情已騁;‘千種風情’,相期之愿又賒。真所謂善傳神者。”(李攀龍《草堂詩余雋》)這都道出這首詞的妙處的。但我覺得劉熙載在《藝概》中的“點染”之說,更是值得稱述的。
柳永詞兩首
《望海潮》
一參(cēn)差(cī)堤(dī)沙(shā)天(tiān)塹(qiàn)珠(zhū)璣(jī)羅(luó)綺(qǐ)疊(dié)巘(yǎn)嬉(xī)嬉(xī)蕭(xiāo)鼓(gǔ)
二 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
市列珠璣,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乘醉聽蕭鼓,吟賞煙霞。
異日圖將好景,
三 ①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圖景;
②“東南形勝”三句從地理條件、悠久歷史來說的,“煙柳畫橋”六句是從風景美麗和人口眾多來說,“市列珠璣”三句是從人們生活的城市的商業發展來看的。(地理位置、歷史傳統、自然景觀、市井面貌、百姓生活);
抒發了對杭州風物的驚嘆、贊美、艷羨。對兩浙轉運使孫何的奉承。
③結尾處詞人達官貴人到此游樂的場景,以達官貴人的不思離去,烘托出西湖之美。成群的馬隊簇擁著高高的牙旗,緩緩而來,一派煊赫氣勢。詩人筆致灑落,音調雄渾,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風流的地方長官,飲酒賞樂,嘯傲于山水之間。
詞中“圖將”是指把杭州美景畫出來,“鳳池”指朝廷。這樣一來,此句的意思就十分明顯了。這里其實暗含對長官日后飛黃騰達、不斷高升的美好祝愿。它是作者純粹的奉承之辭。
④本文是慢詞,所以在藝術手法上與小令有所不同。本詞重在用鋪敘的手法,例如“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前面一句是總說,這幾句是對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蕭鼓,吟賞煙霞。
《雨霖鈴》
一 略
二驟(zhu)暮(mù)靄(ǎi)噎(yē)
三 對長亭晚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暮靄沉沉楚天闊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楊柳岸、曉風殘月
四 ①離別時的情景 離別后的情景
② 凄涼、傷感、悲涼、憂傷、痛苦.
③ 時間順序 離別時(離別情景)、離別后(別后想象)
④“寒蟬” “長亭” “驟雨”詞人一開頭就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來渲染氣氛,“寒蟬”透著秋意,而蟬的叫聲更讓人感覺的悲涼,驟雨過后天氣陡然變涼,更使人感到凄切冷落,所以這首詞不僅交代了離別的時間、地點、更是在寫凄涼心情。
⑤ 前一句是實寫不忍別離又不能不別的情況。這六個字明顯地寫出地點、動作和情緒,是高度壓縮的精練的寫法。“留戀處,蘭舟催發”,是說正在留戀不舍的當兒,舟子已經催促他出發了。從“催發”中可以看出他們多么依依不舍。在這時候,真是縱有千言萬語也給喉嚨噎住說不出口了。只有緊握著手,淚眼相對而已。這一形象的刻畫,看來似很簡單,實則是情感的集中表現,是很真摯動人的。這句要讀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⑥ 邈遠之景,襯托出情人相見無期,自己前途茫茫的惆悵;承上啟下,既是總結上闕的離別情景,又是為下闕寫別后情景作鋪墊。
⑦傷離別。詞作下闋一落筆就點明了全詞的主題是“傷離別”。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會因為離別而感;人生當中,什么最令人痛苦?那就是生離和死別。離別本來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傷難過的事,更何況正處在冷落的清秋節呢!秋天本來是草枯葉落,《雨霖鈴》中,詞人把離別之事與清秋之氣疊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別凄涼,這就使情感的表達更加沉重。正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啊。
⑧因為沒有人陪伴,無論怎樣的良辰好景,對詞人來說都是沒有意義的。請大家注意,詞人在這里只寫到良辰好景,而沒有寫到平常時日。為什么呢?因為連良辰好景都形同虛設,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了,在漫長的日子里,再好的良辰,再妙的美景,沒有知心人相伴也是形同虛設。就算有千種深情,萬般愛意,又向誰去說呢。
五 略
六 略
七 ①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這首詞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發他離別的傷感之情。
② a 意象:蟬、長亭、雨、蘭舟、煙波、暮靄、楚天晚、楊柳、曉風、殘月;b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③ 略
《雨霖鈴》課堂教學實錄6
《雨霖鈴》教學實錄
上虞豐惠中學 劉建松
班級:高一(7)班(找出傷離別,梳理傷離別,品味傷離別)
課前播放阿寶的西北民歌《走西口》,意在民歌和詩詞的對比。
師:《走西口》的基調哀怨但又蕩氣回腸,老師很好奇,這首歌中的哥哥和妹妹,兄妹間的一次離別怎么會這樣呢,這是為什么呢?給老師一個合理的解釋。
生:他們又不是兄妹。是情人間的分別。是情哥哥和x妹妹。
師:是的,的確是情人間的分別。不管是南方的還是北方的不少民歌,率真坦誠,其中的哥哥妹妹可謂是風情萬種。在哥哥妹妹的聲聲呼喚中,感情、理想、愿望就像噴薄而出的一團火,燃燒著,替代了流行歌曲中泛濫的“愛”字,沒有“愛”字的愛更讓人神往。在遙遠的宋朝的娛樂圈中,就流傳這樣的段子。
(出示“ 不愿穿綾羅,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黃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見,愿識柳七面”。)這里的柳七就是
生:柳永
師:柳永在宋朝算是一朵奇葩,流連青樓,放蕩不羈,奉旨填詞,名聲大,流傳廣,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官位小,死后凄涼,由紅顏歌姬集資埋葬。
師:如今,當21歲柳永站在湯湯的汴河邊,看著楊柳依依,想著別情綿綿,面對自己的知心愛人吟唱出凄美人間的詞作《雨霖鈴》。師生共同朗讀
師:《雨霖鈴》是宋朝流行音樂排行榜中經典歌曲。這首歌曲的主題是什么?用文章中的詞語來回答
生:傷離別。
師:這樣的主題在古代詩詞中很常見,比如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
生: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王勃的與君離別意,
生: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師:這些離別好像都是同性好友之間的離別,寫異性情人間的離別似乎比較少見,或許是這些大牌的詩人認為兒女私情難登大雅之堂,不屑一顧。雖然他們也喜歡美女,而詞恰恰是寫兒女私情的,越纏綿越感人,越私情越流傳。同學們離別時,有沒有小感傷(學生自由談)
師:現代人也是如此,更何況是信息,交通不發達的古代,青年男女的別離更纏綿悱惻,深沉幽怨。這首詞你認為是誰離開誰?更確切?
生:男生離開女生。
生:女生離開男生不太合適,因為古代女子一般不出門,
師:你說女子一出門就出事。作為浪子的柳永,要離開京城,而一位歌伎來河邊送別,古代風塵女子的審美和藝術情趣都極高,書,畫,琴,棋,詞皆樣樣精通。就是這么一個鏡頭,深深的打動了柳永的心。女子的柔情是柳永永不消逝的記憶,也是永恒的傷痛。哪些地方寫出離別雙方很受傷?
生:從環境來寫傷痛,蟬聲凄涼,更能襯托分別的憂傷,再加上是傍晚時分。
師:蟬前面加了寒字,能改做蟬聲凄切嗎?
生:寒字是說季節,到了秋季,蟬到了秋季就要死亡,所以叫聲更加凄涼。
生:這個寒不僅僅是蟬寒,通過蟬聲感覺自己的心寒。
師:有道理。季節和這個季節特有的動物很讓人受傷,還有嗎?
生:在長亭邊,因為長亭是人送別的地方,看見長亭知道要離別了,很感傷。傍晚時分,是人的情緒比較低落的時候。
師:我們有首歌叫長亭外
生:古道邊,荒草碧連天。
師:長亭是傷感之所,寒蟬是傷感之蟲。傍晚時傷感之時。
生:跟雨也有關?
師:什么叫驟雨
生:大雨,暴雨。
師:你說離別時下大雨,是好事還是壞事?
生:當然是壞事,雨下得大,我無法走路,
師:那無法行路怎么辦?只能留下來?這就叫做下雨天,留客天,天要留我啊?大雨好不好?
生:好
師:但現在是
生:驟雨初歇。雨停了。
師:雨停了是好事還是壞事?
生:壞事,因為要離開了,真正的離開了。
師:這里的雨跟我們平常的雨剛剛相反,我們一般認為下雨是壞事,雨停是好事,而柳永恰恰相反。為何如此呢,還是和離別有關。這時出現古代詩詞很常見的一樣物品?
生:酒。
師:你喜歡喝酒嗎?老師一般不喝酒,但在大學畢業時也喝醉了。不是一般的醉,而是爛醉。為何?
生:傷離別
師:情人間的喝酒也不能解決自己的情緒,是酒不夠濃郁還是
生:是離別的愁濃。
師:這是船夫在催客人要啟程,當然這里的客人是柳永,經過前面的層層鋪墊,感情突然如噴涌的江水決堤,鍛造出一句很經典的話語
生: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師:把執手換做牽手可以嗎?同桌做這個動作(學生模仿,有點搞笑)
師:這樣的執手有意義嗎?有沒有特殊的意義?
生: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要永遠在一起。
師:對,“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出自《詩經》,前面還有兩句,“死生契闊,與子成說”。意思是“生生死死離離合合,無論如何我與你說過。 與你的雙手交相執握,伴著你一起垂垂老去。”千百年來一直讓人傳誦,成了生死不渝的愛情的代名詞。怎么會不說話呢?
生:有太多的話要說,說不完。
生:太傷心了,說不出來了。
師:假如真的要說,你會說哪些話?(學生自由談)
師 :電視劇《宮》男女主人公分別時,有這樣一段對話
晴川:你要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照顧自己。
八爺:我會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照顧自己。
師:還不及柳永有味道。我們現代詩人,寫情人的離別是這樣的。出示徐志摩《沙揚娜拉一首——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象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師:這是徐志摩1924年5月隨泰戈爾訪問日本時所作。全詩僅五句。作者選擇“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這一特征性鏡頭,表現出日本女子告別時的鞠躬姿態,顯示了多情女子的性格和復雜的內心活動。
師:兩位風流才子的離別還是有不同之處的 ?
生:柳永是離別時不說話,徐志摩是相互祝福。
生:徐志摩可能側重于友情,所以說憂愁是甜蜜的。而柳永側于愛情,感傷就多了。
生:還是不說話顯得更加真誠和深厚。
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真正的感情有時不需要語言來表達。
師:傷離別傷到了新的境界,一切語言是蒼白的。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能代表我的心的,就是沉默。而此時,柳永的眼前出現了一幅畫面。(朗讀,念去去千里一句)你如何理解這段景色描寫?
生:千里煙波暗示離開距離的遠,路途的遙遠,相見困難。
師:誰能看到千里煙波,不是當時的實景,而是柳永的想象,是虛寫。還有嗎?
生:主人的愁緒就好比千里煙波一樣長遠,迷惘。像沉沉的暮靄一樣的沉重。是無限惆悵的離情。
生:晴和景聯系在一起,情景交融。
師:傷感之境。這句感覺就像周杰倫的千里之外,我送你離開千里之外你無聲黑白 ,沉默年代或許不該太遙遠的相愛 我送你離開天涯之外你是否還在。
師:這首詞的上篇主要寫了離別時的景和行,把傷離別的傷一層層的渲染,一刀刀的割自己的心。這就是大家的手筆。朗讀詞的上篇。
師:詞的下篇寫的一句詞,被明朝的評論家賀裳稱贊為千古俊詞,你們認為是哪一句?(學生討論自由發言)
生:我認為是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直接寫出了中國人特有的感情,在現在也是這樣,秋天是悲涼的季節,只有多情的男女這樣的體會更深刻。
生: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句不錯,即使我有什么想法,我現在也沒有想法, 因為在我的心里只有你。
師:這就是曾經滄海難為水
生:除卻巫山不是云。
師:經歷了刻骨銘心的愛情之后,我不再相信愛情。何人說就是
生:無人說。
師:無人說就是沒有了知音,很孤寂。你們說的很有理,這些就是賀裳所說的那一句嗎?非也。中國傳統的審美講究含蓄,這兩句還不夠含蓄。
生: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一定是這一句。
師:你終于找對了,能說說理由嗎?
生:這兩句不含蓄,有意境。很美。
師:美在哪里?
生:這里的酒,楊柳,風、月四樣連在一起。有意思,
師:有什么意思?
生:酒是消愁之物,借酒消愁。
師:老師這樣改,今宵酒醉他處,芳草地,凄風明月。可以嗎。
生:可以。
師:老師也可以成為千古俊詞。真的可以嗎,你們太包容我了?
生:還是柳永好。
師:說真話了,老師比不上他,說說你的理解,否則我不答應。
生:酒的確是消愁之物,但醉了后什么也不知道,還不夠傷心,只有醒了,痛苦就來了。還是醒好。
師:你是說,人生最痛苦的事是醒后無路可走,見不到想見的人。
生:楊柳岸比芳草地要好的多,楊柳在古代有特殊的意思。表示離別,柳就是留下的意思。如果是芳草地,就不合常理,剛剛離開了情人,又睡在芳草地,感情變化太快了,不忠心。
師:芳草容易使人想到各色美女,天涯何處無芳草,男人變心了。
生:曉風殘月,曉風是清晨的風,深秋的清晨風很冷,風一吹,酒醒了,酒醒了,痛苦來了。
殘月更有感傷之意。
師:同學們這樣解釋我也就認了。這句詞連當時自視極高的蘇東坡也很佩服。
(出示東坡有幕士,嘗謂柳永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東坡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
師:這首詞的詞牌名是雨霖鈴,沒有標題,你能為她加個標題嗎?(學生自由回答)
師:千年來,寫離別的詩詞太多太多,然而很難找出首超越雨霖鈴的,上篇是別時景,下篇是別后情,雨鈴霖是個傳奇,她美麗而凄清,樸素又含蓄,千古傳誦,撥動著我們的心弦。
柳永詞兩首《雨霖鈴》《望海潮》教案5
4 、柳永詞兩首(望海潮·東南形勝、雨霖鈴·寒蟬凄切)·教案
雨霖鈴
導入新課:
學生唱李煜詞《虞美人》(以唱代背檢查上節課內容),帶出熱烈的課堂氣氛。
解讀作者,明確目標(均用投影展示):
(1)學生展示收集到的有關柳永的資料,教師略加補充。
(2)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第一步:美美地聽——感受詞的語言美。
播放Flash課件,學生聽情感真摯的配樂朗讀。
(1)第一次聽:進行語感熏陶,注意節奏。
(2)第二次聽:感受詞的意境,注意情感的運用。
第二步:美美地讀——語感訓練。
(1)第一次讀:再播放Flash課件,學生小聲仿讀。
(2)第二次讀:教師范讀一小節,作節奏指導,學生自主朗讀訓練。
(3)第三次讀:抽檢學生朗讀情況,來個小比賽,看誰朗讀得最好。(先抽兩個學生分別朗讀上片和下片,由同學評價,若認為自己朗讀得更好的,可以向他們挑戰)
第三步:美美地品——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掌握技巧。
1.老師作詩詞鑒賞技法指導
(1)由意象品味意境。
(2)語言: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詞句、有象征意義的詞、用典等。
(3)寫作技巧:把握寫作技巧。
2.小組討論
(1)找意象,說作用。(幻燈片上逐一展示有關意象的詞及其表達的感情)
(明確)意象:寒蟬、長亭、驟雨、蘭舟、煙波、暮靄、楚天、晚、楊柳岸、曉風、殘月
作用:渲染惆悵傷感之情
(2)找出體現作者情感的詞語,說表達的情感。
明確:無緒執手相看淚眼無語凝噎(難分難舍)
良辰好景虛設更與何人說(慘不成歡)
(3)寫作技巧的探討:請同學們回顧詩詞常見的表達技巧,說說本詞寫作上有什么特色。
明確:情景交融虛實相生
補充相關的寫作技巧: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襯情,融情入景,以樂寫哀,以哀寫樂)。
3.個人體悟
請閉目凝神,通過意象想象離別場面,品味詞中美的意境,然后說說你感受到的意境。(學生各抒己見,同學們評點誰的感悟最好)
4.小組交流討論
鑒賞詞中美的詞句,說說你認為寫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詞句美在哪里?
(學生開始堂上發言,其他同學評點,教師點評穿插其間)
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賞析發言,要準備足夠的應對材料,以便生動自如地應答學生的發言。如: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美在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來渲染氣氛,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美在用白描的手法,極為傳神地寫出了千言萬語又無言以對,淚眼相看,難分難舍,情意綿綿的眷戀之情。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美在展現了一個別后的暗淡景象,襯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見之無期,充滿無邊無際的離愁之恨。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美在將楊柳、風、殘月三件最能觸動離愁的事物集為一幅畫,使離人勾起對往事的回憶,深感眼前的孤單,并渴望團聚,言盡而意無窮。又讓這幅畫出現在“酒醒”之后,讓離人產生了濃烈的“舉杯消愁愁更愁”之感,昨日離別情景歷歷在目,眼前凄清景象,前路“千里煙波”卻還須前行,離心愛的人更遠,真是“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而“曉風殘月”寫出別后心境的凄涼冷落,“楊柳”則更添愁思。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美在寫出詩人別后的孤寂,藝術地把離別之情推向高潮。
5.評選佳句
對比同學們談的美句,結合剛才的評價,你認為哪一句是最美、最傳神的千古名句。
明確: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注意不可一錘定音,允許百家爭鳴)
6.交流學習體會,學生小結
7.課外延展,能力遷移
運用本節學到的知識鑒賞張先的《江南柳》,并與本課學的《雨霖鈴》相比較,說說它們的異同。
江南柳 張先
隋堤遠,波急路塵輕。今古柳橋多送別,見人分袂亦愁生。何況自關情。斜照后,新月上西城,城上樓高重倚望,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明確) 同:都寫別情,都描寫了別時的典型環境。都寫了別后,都是情景相生。
異:柳詞想象別后遠行的情景,虛實相生。
張詞著重寫送行者別后情景,而未寫別時情事。
8.課外練筆
用形象化的語言描寫你所經歷的一段愁或喜。
要求:①體裁不限,也可填詞作詩。②要寫真情實感,不得無病呻吟。
第四步:美美地唱——感受美妙的韻律。
(1)播放Flash課件,欣賞美妙的旋律和極富悲情的演唱,品鑒柳詞美妙的意境。
(2)再播放Flash課件2次,同學們伴著音樂學唱。
(3)再播放Flash課件(去掉圖像和原唱),讓學生在音樂聲中以唱的形式背誦課文。
望海潮
教學目標:
1.了解詞的知識。
2.反復誦讀,流暢背誦,感知次詞的聲韻之美。
3.學習鋪陳手法。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詞的有關知識
(1)詞的起源:詞產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廣為流傳,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詞即歌詞,指可以和樂歌唱得詩體,即詞是詩的一種。
詞有很多別稱,如“長短句”“詩余”“曲子詞”“曲詞”“歌詞”等。
(2)關于詞牌和標題:此的標題是次的內容的集中體現,它概括次的主要內容;詞牌是一首詞詞調的名稱。
(3)詞的分類
按字數多少可分為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長調(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為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等(詞的段落叫“闕”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風格可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蘇軾、辛棄疾等;婉約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觀、李清照、周邦彥、姜夔等)
二.導入
宋真宗咸豐末年,柳永從家鄉前往京城開封應試,途經錢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與孫何是布衣之交,此時孫何正好任兩浙轉運使,柳永想拜訪他,但當時官府之家門禁極嚴,柳永一個平民是很難到孫何家去拜訪的,柳永就寫下了這首詞,并使其在青樓被廣泛歌唱以使孫何知道,第二天孫何就親自前往見面。
三.作者簡介
柳永(約987—約1053),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三變”“柳七”“柳屯田”。他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且是長調(慢詞)的倡導者,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伎生活,長于抒寫羈旅行役之情。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
鶴沖天 柳永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依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四 .朗讀本詩
教師范讀 學生齊讀學生自由朗讀
五.試著背誦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學生試著背誦
二.學生齊讀
三.解題
望海潮,詞牌名,柳永開創的。
四.具體分析詞
(一)上片:描寫杭州的自然風光和都市的繁華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東南形勝”,是從地理條件、自然條件著筆寫的。杭州地處東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風景很優美,故曰:“形勝”。“三吳都會”,是從社會條件著筆寫的。它是三吳地區的重要都市,那里人眾薈萃,財貨聚集,故曰:“都會”。“錢塘自古繁華”,這一句是對前兩句的總結,因為杭州具有這些特殊條件,所以“自古繁華”。下面就對“形勝”、“都會”和“自古繁華”進行鋪敘。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是對“三吳都會”的展開描寫。“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是對“東南形勝”的展開描寫。這里選擇了錢塘江岸和江潮兩種景物來寫。“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是對“錢塘自古繁華”的展開描寫。描寫了兩個方面:一是商業貿易情況——“市列珠璣”,只用市場上的珍寶,代表了商業的豐富、商業的繁榮;二是衣著情況——“戶盈羅綺”,家家披羅著錦。“競豪奢”,又總括杭州的種種繁華景象。
(二)下片:寫杭州人民和平安靜的生活景象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寫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這既是進一步描寫“東南形勝”,同時又是杭州人游樂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蘇軾說:“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飲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寫了山河水量個方面。“重湖”,寫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疊巘”,寫湖岸,山峰重疊。西湖水碧山青,秀美異常,所以說“清嘉”。“三秋桂子”照應“疊巘”二字,寫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應“重湖”寫水里荷花。紅花綠葉,蓮子清香,也是很能體現西湖特點的景物。南宋楊萬里說:“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三秋”,從時間著眼;“十里”,從空間著眼。桂在秋季開花,蓮在夏季開花,寫出了西湖不同季節的美景。
西湖不論任何季節、任何時間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來就寫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羌管弄晴”寫的是白天人們悠揚的笛聲,“菱歌泛夜”寫的是人們晚上快樂歡快的歌聲,“嬉嬉釣叟蓮娃”時對前面兩句的總括,所以這一句寫的是杭州人民的游樂。“千騎擁高牙。乘醉聽蕭鼓,吟賞煙霞”寫的是杭州官員的游樂,分兩方面寫的,一是“乘醉聽蕭鼓”宴酣之樂,二是“吟賞煙”山水之樂。“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是對官員的祝愿。
五.藝術特色
本文是慢詞,所以在藝術手法上與小令有所不同。本詞重在用鋪敘的手法,例如“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前面一句是總說,這幾句是對前面的分述;又如“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蕭鼓,吟賞煙霞”。
《雨霖鈴》教案2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宋詞相關知識,及柳永詞作的特點和創作風格。
2積累字詞及名句,流暢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過程方法
1通過感受形象,領會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寫法和所表現出來的意境美,體會作者低沉傷感之情。
2品味語言,學習藝術特色,掌握鑒賞詩詞的基本技巧。
情感態度價值
培養對古典詩詞的熱愛及純正的文學趣味,使學生感受詞的魅力,感受古人離別時幽怨傷感之情,傷離別,重真情。
教學重難點:
1、掌握虛實結合,情景交融的藝術表現手法。
2 掌握鑒賞詩歌的技巧,做到“舉一反三”。
教學方法:誦讀法 提問法 點撥法 討論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離別是永恒話題,穿越時空,永駐于歲月長河。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江淹《別賦》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徐志摩《再別康橋》
二、詞的相關知識
詞的起源:興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發展到高峰。詞即歌詞,指可以和樂歌唱的詩體,即詞是詩的一種,所以又稱“長短句”、“詩余”、“曲子詞”、“歌詞”等。
慢詞是宋詞主要體式之一,“慢”是延長引伸的意思,歌聲延長,就唱鍀遲緩了。
按長短規模分,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
有的只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按創作風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約派和豪放派。
三 作家作品簡介
(1)(約980--約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變,排行第七,世稱柳七。狂放不羈,擅長詞曲,熟悉許多歌妓,經常流連于秦樓楚館,為她們填詞作曲,表現了一種浪子作風。還說“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當時有人向仁宗舉薦他,但仁宗聞其名說:“此人任從風前月下淺斟低唱,豈可令仕宦!”“何用浮名,且填詞去!”遂落第。柳永在受了這種打擊后,別無出路,只好以玩笑的態度,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在汴京、蘇州、杭州一帶過著流浪的生活。大約在少年時的“怪膽狂情”逐漸消退時,才改名柳永,54歲方考取進士,做過幾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陽,家無余財,群妓合金葬之南外。
(2)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詞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詞史上卻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者,也是第一個大量寫作慢詞的詞人。他的詞在當時便為人傳唱,據說“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他精通音律,能自制新曲,變舊聲為新聲,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礎上創制了大量適合于歌唱的慢詞。柳永在與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時他深深了解歌伎們的生活,同情她們的不幸遭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感情真摯。《雨霖鈴》便是其中的一首, 這首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時與一位紅顏知 已纏綿悱惻、哀婉 動人的別離情景。
四 解題
《雨霖鈴》詞牌名,也寫作《雨淋鈴》。此曲就是柳永取唐時舊曲翻制而成。相傳,唐玄宗入蜀時因在雨中聞鈴聲而思念楊貴妃,故作此曲。曲調自身就具有哀傷的成分。
五 整體感知
1 齊讀《雨霖鈴》(讓學生感受詞的感情基調) 明確:哀婉、悲傷、凄清 ,指導誦讀,糾正字音。
2播放音頻,讓學生把握感情基調。
3 說說作者是如何通過寫景(選擇什么意象)來準確傳情的。
意象:
蟬、長亭、雨、蘭舟、煙波、暮靄
柳、風、月
作用:
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六 精讀課文
1、上闕分析: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1) 起首三句寫什么?是情?是景? (寫景)
點明季節、時間、地點和事件。勾勒了一個情人離別的典型環境。
2)地點(長亭)時間(晚上)季節(秋季)提到秋季會有怎樣的感覺?(蕭瑟)
明確:時當秋季,景已蕭瑟;且值天晚,暮色陰沉,而驟雨滂沱之后,繼之以寒蟬凄切: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凄涼。景物特點:“蟬”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蟬,秋有蕭索感受,而蟬在凄涼急促地鳴叫,傍晚時分讓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帶涼意。再看詞人,一個“對”讓我們聯想到他的動作可能是“呆”對著長亭。所以,起首句已給全詩定下了基調:“凄切”。
“都門暢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1)這寫什么?(寫情)明確:極寫餞別時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飲無緒,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難舍難分。
2)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肴,詞人毫無心思。為什么?
明確:正專注于戀人,所以詞中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的矛盾沖突何其尖銳。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你怎么來看待這句的意境美(引導學生發言)明確:這句寫情態。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2)那么詞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話呢?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內心獨白。 )
明確:這句寫什么?(寫景)“念”字后“去去”二字連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路修遠。“千里”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著色可謂濃矣;既日“千里”,又曰“闊”,空間可謂廣矣。這樣的畫面給人怎樣的感覺——壓抑、苦悶。詩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將越走越遠,離心愛的人越來越遠,心越來越苦,愁思也越來越深。全句寫景,又全句寫情。
2、下闕賞析: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1)下片換頭寫情,嘆息古往今來離情之可悲。“傷別離”點名這首詞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又推進一層,更何況我正在這冷落凄涼的秋季,多么難以忍受!江淹在《別賦》中說:“黯然消魂者惟別而已矣。”柳永把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詩中,又擴大了這種感受,以“更那堪”襯托自己的離情比古人更深。
2)“清秋節”一詞,照應前面哪句?(寒蟬凄切)
明確:前后照應再次點明離別時的凄清氛圍。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1)“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后來竟成為蘇軾相與爭勝的對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
明確:詞中有畫,景中含情。聯系特定情境。畫面出現在“酒醒”之后,離人借酒消愁,但舉杯消愁愁更愁,帳飲時已然無緒,更何況酒醒之后?詩人此時,前晚“執手相看淚眼”的圖景依然鮮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煙波”,繼續前行離愛人越來越遠,可以想見他的心情。
2)在此句中詞人寫到了一些中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風、月,這些意象給你什么樣的聯想呢?請同學們給合之前所學,討論3分鐘,談談看法。
明確:關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惱拋諸腦后,依依惜別時,“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別。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現實也罷,“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學生自主討論)
總結:柳有“留”意,殘月西掛,伊人不再,曉風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作者組合了最能觸動離愁的景物入詞,釀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濃烈的氣氛,更能展現出微妙的心理活動,挑動讀者的心弦。這兩句敘述全篇本意,是詞的主文,“今宵酒醒何處”兩句烘染本意,將詩人的立意渲染為—幅深秋羈旅圖。“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個典型意象“列錦”式的組合在一起,引起讀者無盡的想象和遐思。
3)詞人采用了畫家所常用的點染筆法。“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在上兩句的基礎上進一步渲染這種離別時的凄清。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一性。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1)“此去經年”四句,構成另一種情境。因為上面是用景浯,此處則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后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悵觸而已。
2)“此去”二字,遙應上片“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在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益見鐘情之殷,離愁之深。其以問句做結,更留有無窮意味。如此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七 整體歸納:我們再回頭看整首詞,情語在寫情,景語也并非只寫景,每句中都包含無限情思。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誦讀時注意體會詞融情入景的特點。詞中采用了虛實相濟的寫法,別時場景實寫,別后情景虛寫,虛實相結合,營造出一種哀婉、無奈、凄清的別離氛圍。
八 拓展思維: 鑒賞詩歌的技巧?
1 總思路:意象——意境——表現手法——情感(通過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點?描繪怎樣的畫面?表達什么感情?)
措施:看題目,典型景物,關鍵字詞。
2 你最喜歡那句話?原因是什么?
九 板書設計:
雨霖鈴
景 情
別前 寒蟬 驟雨 長亭 悲戚
(實)
別時 蘭舟 煙波 暮靄 楚天 不舍 愁苦
(實)
別后 楊柳 曉風 殘月 孤寂 落寞
(虛)
十 總結:今天我們學了婉約詞的代表作《雨霖鈴》,重點讓大家把握詞的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特點。另外還讓大家品味詞中意象,體會作者感情。在此基礎上了解婉約詞的風格。全詞以“離情”為線索來貫穿全篇。以時間而論,先點出“秋天”,后點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遙想到“經年”,不管時間怎樣變化,處處都是只寫“離情”。以空間而論,從送別都門的“長亭”,到暮靄沉沉的“江上”,到“曉風殘月”的遠方,空間轉換,仍然不離寫“別情”。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暢,主題突出,不愧是婉約詞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十一 作業:背誦,把詞描寫成片段。
十二 教學反思
【《雨霖鈴》 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柳永雨霖鈴教學設計11-03
柳永《雨霖鈴》教學設計10-29
柳永詞《雨霖鈴》教學設計12-16
雨霖鈴柳永教學反思11-04
《雨霖鈴》柳永教學實錄11-01
柳永詞《雨霖鈴》教學設計3篇12-17
《雨霖鈴》柳永11-06
柳永《雨霖鈴》教學設計范文(精選3篇)07-01
關于柳永《雨霖鈴》教學實錄10-24
柳永《雨霖鈴》教案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