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登岳陽樓》教學設計

時間:2021-04-26 10:06:42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登岳陽樓》教學設計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編寫教學設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登岳陽樓》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登岳陽樓》教學設計5篇

《登岳陽樓》教學設計1

  (建甌一中周文娟)

  教學背景:

  新課程強度“教材無非是例子”“教是為了不教”,確立教學目標尤其重要,特別是對單元目標的準確構筑把握。以必修課為“點”,“點”上求精求深,“點”上求輻射;以選修課為“面”,“面”上求廣博,“面”上求補充。“選修”是必修的輔助與變通,是更有彈性的發展性教育的延伸。本詩為新課程高中語文選修課第二單元自主賞析課文,本單元重點要求學生學會如何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為了體現選修課的特點,選擇這一首詩做為一個點,一個示范,“教是為了不教”,由此引導學生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發揮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也通過這首詩的學習來探討選修課該怎么上的問題。

  我做了以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學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發揮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

  二、學習本詩從而了解杜甫詩歌的意境和創作風格,進一步引導學生去探究中國古典詩歌不同的風格。

  三、引導學生學會通過反復誦讀、聯想想象去置身詩境,通過意象聯綴、補充聯想、煉字煉句緣景明情

  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本詩了解鑒賞古典詩歌要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教學難點:

  改寫,描寫詩中最有意蘊的詩句,從而學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探究。因為是選修課,教法上應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做到導而不牽。

  2、改寫,描寫詩中最有意蘊的詩句,引導學生學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以便對詩歌的意境美有更深入的品味。

  3、比較閱讀。為了更加深入了解杜詩的意境和創作風格,把李白的詩歌創作特色進行比較無疑是切合實際的作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

  集體背誦杜甫《登高》。說說本詩選用了意象,營造了意境,抒發了作者情感。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的《登岳陽樓》看看這首詩又選用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抒發了作者什么情感。(前勾后連,引入新課)

  二、朗讀背誦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落實基礎,熟讀成誦)

  三、背景透視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之后,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陽,此詩是詩人登上神往已久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時年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巳聾,靠飲藥維持生命。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贊;繼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飄泊無定,國家也多災多難,不免悲傷感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四、探究學習

  小組合作探究1

  1、首聯運用了什么手法?寫出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頷聯描寫了怎樣的意境?

  3、頸聯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4、尾聯寫出什么社會現實?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參考答案

  1、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2、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云夢!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

  3、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憑軒”與“今上”首尾呼應。(整體感知,自主探究)

  小組合作探究2

  描寫詩中最有意蘊的詩句,100字左右,先組內交流,后選優在班上交流。

  參考示例: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只見吳越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一分為二,分矗于東南兩邊,蒼茫無際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過一浪,向天邊洶涌而去,大地長天、日月星晨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蕩著,闊大極了,壯美極了!(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小組合作探究3

  從內容、意境、情感上總結全詩

  1、內容:通篇是“登岳陽樓”詩,卻不局限于寫“岳陽樓”與“洞庭水”。詩人屏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從大處著筆,吐納天地,心系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

  2、意境:沉雄悲壯、博大深遠

  3、情感:身世之悲、家國之憂(掌握詩歌鑒賞三部曲)

  教師小結:從總體上看,江山之壯闊與詩人胸襟之悲壯闊大相表里,故雖悲傷卻不消沉,雖沉郁卻不壓抑。詩人寫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氣勢,亦觸景傷情,寫自己身世的凄涼孤寂,反映出詩人對時局地憂慮和關心。(細處引導,總體把關)

  小組合作探究4

  比較閱讀:

  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點擊】開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陽而作此詩。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陽樓樓詩,留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陽樓更添一層迷人的色彩。

  1.頷聯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寫作“雁別秋江去”。你認為哪一句更妙,為什么?

  2.第三聯“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做簡要分析。

  3.人筆下的岳陽樓最突出的特點是什幺?抒發了詩人的什幺情感?

  4.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你認為本詩第二聯的2句中,“詩眼”分別是哪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

  1.“雁引愁心去”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這一句寫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下句寫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愁去喜來,互相映襯。“引愁心”比“別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穎。2.第三聯運用夸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云的情狀,同時這兩句詩想像神奇,在云間連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詩人筆下的岳陽樓最突出的特點是“高”。情感是歡樂喜悅,超脫豁達。

  4.“詩眼”分別“引”“銜”。“引”形象地寫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帶走的情境;“銜”形象地寫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來,與詩人共享歡樂的情境。(整體把握,實為比較)

  請將本詩與杜甫的《登岳陽樓》作比較,說說它們同是登岳陽樓之感,但在詩境和風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各小組派代表發言交流,其它小組補充。

  參考答案:

  詩境:1、李詩山水景物宏麗美好,人的心情輕松快樂,交融成一個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2、杜詩沉雄悲壯、博大深遠。

  風格:1、李詩用陪襯、夸張等手法,想象奇特,筆法灑脫,可用豪放飄逸概括。2、杜詩基本寫實,意旨深厚,又多變化,可用沉郁頓挫來概括。(精心比較,更顯特征)

  五、教師課堂小結:

  意境由意象組合構成的,融入作者主觀情感的物象組合成的場景,在整體上耐人尋味的詩歌藝術境界。

  你能舉出常見意境嗎?請給出例句。(學生舉例,教師補充)(學生例句略)有雄渾壯麗、壯闊蒼茫、蒼涼悲壯、閑適恬淡、清幽明凈、明麗清新、蕭疏凄寂、安謐美好、幽僻冷寂、高遠深邃、淡雅幽遠、清冷幽靜等,一般都兩兩相對。要準確握意境,我們只有置身詩境,緣景明情。(高屋建瓴,放得出去,收得回來,滲透高考,讓選修與必修不即不離)

  六、作業布置

  拓展學習: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自學并背誦默寫杜甫的《閣夜》《旅夜書懷》。(延伸閱讀,縱向拓展,形成系統。新課程強度“教材無非是例子”“教是為了不教”,以本詩為“點”,“點”上求精求深,“點”上求輻射;以杜甫其它詩為“面”,“面”上求廣博,“面”上求補充。自然地并有意識地打通杜甫詩歌與中國古典詩歌本身的“點”與“面”。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和鉆研選修課文。)

  七、板書設計:(授課內容,一目了然)

  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反復誦讀意象聯綴

  聯想想象補充聯想

  煉字煉句

  內容:岳陽樓與洞庭水眼前景(博大)

  包吳楚與越關山,古今事(深遠)

  意境:沉雄悲壯、博大深遠

  情感:身世之悲、家國之憂

《登岳陽樓》教學設計2

  設計意圖:

  1、探究新課程下如何實現高中語文課堂的有效性。

  新課程強調“教材無非是例子”“教是為了不教”。本詩為新課程高中語文選修課《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自主賞析課文,本單元重點要求學生學會如何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為了體現選修課的特點,選擇這一首詩做為一個點,一個示范,“教是為了不教”,由此引導學生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發揮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也通過這首詩的學習來探討選修課該怎么上的問題。

  2、體現新課程理念,以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為主,教師點撥、指導為輔。探究如何實現教師在課堂上少講或不講,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置身詩境,借助聯想和想象,再現作者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

  2、品味詩句,領略詩中所寫景物特點,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達到緣景明情

  3、學習本詩從而了解杜甫詩歌的意境和創作風格,進一步引導學生去探究中國古典詩歌不同的風格。

  教學重點: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教學難點: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如何品味“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一句?

  教學方法:1、誦讀、質疑、探究法。(因為是選修課,教法上應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做到導而不牽。)

  2、比較閱讀。為了更加深入了解杜詩的意境和創作風格,把李白的詩歌創作特色進行比較無疑是切合實際的作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曾經,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讓一座樓名傳天下。曾經,孟浩然一句“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讓人們憧憬不已。今天,杜甫的一句“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將再次把我們的思緒帶到那廣袤無邊壯闊無比的八百里洞庭。下面,讓我們放飛我們的思緒,張開我們想象的翅膀,走進詩歌《登岳陽樓》,走進詩人廣闊的胸襟。

  二、朗讀,讓學生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登岳陽樓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1、讓一名學生主動朗讀詩歌(從語音、語速、語調、情感等方面進行簡單評價、指導)后,老師范讀(或放錄音)

  2、齊讀詩歌,初步熟悉內容。

  3、學生邊自由朗讀,邊自主質疑字詞句,前后左右互相交流、解答。

  (預設字詞質疑:

  坼:分裂,引申為劃分。乾坤:天地。戎馬:軍馬,借指從軍、作戰。

  軒:窗戶。涕泗:涕,眼淚;泗,鼻涕。)

  (過渡語)通過字詞理解,我們能基本弄懂詩歌內容。其實我們欣賞詩歌還要學會抓景物、悟情感,現在我們就來“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三、探究學習

  (一)、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賞析詩歌:

  1、小組合作探究:

  從詩歌中,你看到了……你感受到了……

  提示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生動描繪、再現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并說說詩歌畫面中傳達出的情感。

  (學生充分討論、小組合作探究、匯報成果)

  (學生回答的要點:

  描繪詩歌畫面:詩人登上向往已久的岳陽樓,只見波濤萬頃、巨浪千層,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域沖開、分裂;日月星辰、大地晝夜漂浮在湖上,隨著湖水的波動而飄蕩起落。好一個雄偉壯闊、氣勢磅礴的洞庭湖!廣闊無垠的天地下,詩人獨自一人,站在高高的岳陽樓上,越發顯得孤單渺小,詩人觸景生情,想到自己的身世、想到國家的前途,想到……禁不住涕淚縱橫。

  體悟到的情感:對親戚朋友的眷念之情,對年老孤獨的悲傷之情,對國家前途的憂慮之情,對無以報國的自責之情。)

  (在學生體悟詩中的情感時,教師相應地提供寫作背景:

  大歷三年(768)冬,杜甫從公安(今湖北公安〕到達岳陽,到達之時正是深冬。此詩為詩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詩人已五十七歲。當時,詩人處境艱難,凄苦不堪,年老體衰,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著洞庭湖向南漂泊。一天,杜甫獨自登上了這座樓,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贊;繼而又想到自己晚年仍飄泊無定,國家也多災多難,不免悲傷感慨寫下這首千古名詩《登岳陽樓》。)

  2、明確要點:(板書)

  自然景物岳陽樓

  洞庭水壯闊廣大

  人物景況涕泗流凄涼落寞

  無一字,有孤舟身世之悲(親友離散,漂泊無依;年老體弱,窮困潦倒)

  戎馬關山家國之憂(國家危難,百姓涂炭)

  3、背誦全詩(在理解的基礎上記誦)。

  (二)、自主探究:

  1、賞析名句:通過學習,你肯定對一些詩句有自己的感受,就你感受最深的寫景的詩句來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品味“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的妙處。)

  (提示:可從煉字、景、情方面思考)。

  煉字:“坼”字,詩人寫得有力,仿佛洞庭萬頃波濤、千層巨浪,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域沖開、分裂,寫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氣勢。而“浮”字,具有十分鮮明的動態感,在詩人的筆下,洞庭幾乎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并且主宰著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著湖水的波動而漂蕩起落,一派壯闊的圖景展現在讀者眼前。

  景:寫出洞庭湖廣闊無垠,煙波浩淼,意境壯闊,氣勢極大。

  情:詩人有不滅的濟世的博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個洞庭,而是整個吳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僅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他的這兩句詩顯得氣勢不凡,驚天動地。

  2、讀了本詩,你對詩中所寫的景和所抒的情還有什么疑問?或者說景情中有哪些看似矛盾的地方?并說說你的看法……

  (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可能提出的疑問有:

  1)作者第二聯所描繪的洞庭湖景如此雄渾壯闊,是否與第三聯所抒悲涼情感不相協調呢?這怎么理解?

  (學生討論、回答,要點有):協調。空闊的境界,往往能激發人們的飄零之感。洞庭湖壯闊之景讓詩人杜甫感覺到個人的渺小孤獨,這是一種以壯闊之景寓悲涼之懷的抒情境界。

  (詩人觸景傷懷,用了壯景襯哀情的手法。)

  2)、詩的開頭好像是高興的,但后來卻如此悲傷,開頭是否與后來的情感不協調?簡要說明理由。

  (學生討論、回答,要點有)協調。首聯今昔對照,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這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悅之情。

  四、課堂小結:

  從總體上看,江山之壯闊與詩人胸襟之悲壯闊大相表里,故雖悲傷卻不消沉,雖沉郁卻不壓抑。詩人寫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氣勢,亦觸景傷情,寫自己身世的凄涼孤寂,反映出詩人對時局地憂慮和關心,充分地表現出杜甫沉郁的風格。

  (過渡語:同樣是登岳陽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情,筆下產生了不同的詩境,呈現出不同的風格,我們一起來讀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四、拓展延伸:

  比較閱讀:請將本詩與杜甫的《登岳陽樓》作比較,說說它們同是登岳陽樓之感,但在詩境和風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點擊】開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陽而作此詩。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陽樓樓詩,留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陽樓更添一層迷人的色彩。

  (學生有感情朗讀。)

  (學生合作探究、討論。各小組派代表發言交流,其它小組補充。)

  (學生回答的要點):

  詩境:○1、李詩寫出山水景物宏麗美好,重點突出岳陽樓的高,人的心情輕松快樂,交融成一個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

  ○2、杜詩寫出洞庭湖之闊大,表現出壯闊博大的詩境。

  風格:○1、李詩用陪襯、夸張等手法,想象奇特,筆法灑脫,可用豪放飄逸概括。

  ○2、杜詩基本寫實,意旨深厚,又多變化,可用沉郁頓挫來概括。

  五、布置作業

  1、默寫《登岳陽樓》

  2、拓展學習: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自學并背誦默寫杜甫的《旅夜書懷》。

  六、板書設計:

  登岳陽樓

  自然景物岳陽樓

  洞庭水寬闊廣大壯闊

  人物景況涕泗流凄涼落寞沉郁頓挫

  無一字,有孤舟身世之悲悲愴

  戎馬關山家國之憂博大

  彭麗紅

《登岳陽樓》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學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來體會和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體會杜甫懷才不遇的憂憤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3、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本詩

  〖教學重點〗

  理解和體會杜甫懷才不遇的憂憤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我們曾經學習過杜甫的《登高》一詩,大家還能背下來嗎?(學生齊背)對,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學能不能說說看,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首詩——《登岳陽樓》,看看這首詩又抒發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朗讀背誦

  1、多媒體播放朗讀錄音,學生聽讀。

  2、教師作誦讀提示。

  這首詩所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感慨也極深沉,要讀得緩慢些。首聯從“昔聞”到“今上”長達數十年,已包含著人世滄桑的感慨,讀得快了則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頷聯寫岳陽樓景色,讀時須有縱目遠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應慢讀——似乎說“多少個日日夜夜就這樣過去了”。這是為下文蓄勢。下面兩聯說感慨,要用深沉的語調讀:頸聯說個人,有無限辛酸,調子低些為好;尾聯說國家,有滿腔悲憤,調子稍稍上升——這是全詩高潮所在。

  3、學生朗讀背誦。

  先教師范背,再學生個人朗讀,集體齊讀,試背。

  三、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歷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陽,此詩是詩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時年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已聾,靠飲藥維持生命。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會有怎樣的感情呢?

  四、初知意象

  1、結合下面的注釋理解本詩。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像把吳楚東南隔開,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蕩漾漂浮。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2、這首詩用到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分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洞庭水、岳陽樓——遼闊雄偉

  吳楚、乾坤日月——開闊博大

  孤舟——孤單漂泊

  五、置身詩境

  現在就讓我們借助聯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話將詩人所描繪的畫面描述出來?

  教師預設:早就聽聞洞庭湖水的波瀾壯闊,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陽樓來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見吳楚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一分為二,分布于東南兩邊,蒼茫無際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過一浪,向天邊洶涌而去,大地長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蕩著,景象壯美極了!回頭想一想自己,親朋故舊竟無一字寄給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過這浩渺無邊的洞庭湖,遙望關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馬亂、戰火紛飛;一想到這,靠在窗軒之上的我不禁涕淚交流。

  六、緣景明情

  從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樓的感情怎樣呢?

  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此時的詩人,經歷了歲月的滄桑,面對山河破碎的祖國,自己壯志未酬,國家前途渺茫,可謂百感交集。

  七、自主賞析

  下面請賞析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比較與本詩的異同。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點擊】開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陽而作此詩。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陽樓樓詩,留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陽樓更添一層迷人的色彩。

  八、課堂小結

  《登岳陽樓》寫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幾年。登上岳陽樓,是他年輕時就有的夢想,今天終于如愿了。可這次卻不是專為游玩而來,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經過,詩人已經不是年輕小伙子了,而是拖著貧病衰老的殘軀——“今”非“昔”比啊!想到這里,我們就能體會到“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用語的巧妙。洞庭湖愈壯闊明朗,詩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涼,因為登樓遠眺的他似乎已經看到了北方的戰事,已經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憂國傷時之感與身世凄涼之情一齊襲上心頭,使得他老淚縱橫,久久低回。詩人憑軒遠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卻也是高大的。他那愛國憂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動著我們。

  多媒體顯示:

  “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別林斯基)

  九、布置作業

  背誦本詩。

《登岳陽樓》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 、背誦本詩。

  2 、學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來體會和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3 、通過學習了解杜甫詩歌的意境和創作風格,并進一步探究中國古典詩歌的不同風格。

  4 、學會通過反復誦讀、聯想想象去置身詩境,通過意象聯綴、補充聯想、煉字煉句緣景明情。

  【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本詩了解鑒賞古典詩歌要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課時安排】: 1 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

  在必修三這一冊教材中,我們學習過杜甫的《登高》一詩,大家還能背下來嗎?(學生齊背)對,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學能不能說說看,這首詩選用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

  意象: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歸鳥、落木、長江

  意境:沉郁悲涼(蕭瑟凄涼),雄渾開闊。

  情感:長年漂泊,老病孤愁,時世艱難,憂國傷時。

  今天我們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來學習他的另一首詩——《登岳陽樓》,看看這首詩又選用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抒發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 朗讀背誦 (先教師范背,再學生個人朗讀,集體齊讀,試背)

  三 賞析指導

  (一)知人論世

  唐代宗大歷三年( 768 )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陽,此詩是詩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時年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患肺病及風痹癥,左臂偏枯,右耳已聾,靠飲藥維持生命。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會有怎樣的感情呢?

  (二)初知意象

  這首詩用到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分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洞庭水、岳陽樓——遼闊雄偉

  吳楚、乾坤日月——開闊博大

  孤舟——孤單漂泊

  (三)置身詩境

  過渡:有的詩歌意象常見,且通篇基調一致,這樣的意象所構成的意境和表達的情感相對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陽樓》,用到的是比較少見的意象,而且這些意象之間,具有較大的跳躍性,尤其是從開闊博大的“吳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狹小的“孤舟”。怎么理解呢?這就要求我們在欣賞詩歌的過程中,借助聯想和想象,將作者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一一再現到自己的腦海中,使整個心靈沉浸在一個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審美享受。這就是置身詩境的方法。

  現在就讓我們借助聯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話將詩人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描述出來?

  參考:早就聽聞洞庭湖水的波瀾壯闊,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陽樓來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見吳楚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一分為二,分布于東南兩邊,蒼茫無際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過一浪,向天邊洶涌而去,大地長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蕩著,景象壯美極了!回頭想一想自己,親朋故舊竟無一字寄給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過這浩渺無邊的洞庭湖,遙望關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馬亂、戰火紛飛;一想到這,靠在窗軒之上的我不禁涕淚交流。

  (四)緣景明情

  1 、從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樓的感情怎樣呢?

  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此時的詩人,經歷了歲月的滄桑,面對山河破碎的祖國,自己壯志未酬,國家前途渺茫,可謂百感交集。

  這種情感是怎么表現的呢?

  虛實交錯,今昔對照。用“昔聞”為“今上”蓄勢,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2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 讓你聯想到了誰的詩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樣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曹操《觀滄海》)(比較:曹操的詩句通過寫滄海吞吐日月,寫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詩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讓我們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無邊、吞吐日月,同樣壯闊。)(意境:博大壯闊)

  比較一下:“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與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比較,各有怎樣的妙處?

  比較:孟浩然的詩句寫出了洞庭湖豐厚蓄積,澎湃動蕩,極為有力,不僅寫出其廣大浩渺,還充滿了活力。杜甫這一句詩的氣象則更為闊大,其氣度胸襟可說是“雄跨古今”。)

  這兩句中表現力最強的詞語分別是哪個?(坼、浮)你能說說這兩個詞的妙處嗎?(可與“列”“映”比較)

  “坼”字,詩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萬頃波濤、千層巨浪,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域沖開、分裂,顯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氣勢。而“浮”字,具有十分鮮明的動態感,在詩人的筆下,洞庭幾乎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并且主宰著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著湖水的波動而漂蕩起落,一派雄渾壯闊的圖景展現在讀者眼前。

  這兩句寫景,有沒有表現作者的情感?

  (對洞庭湖的禮贊,對個人身世飄零的感嘆、對國家命運的擔憂。)

  3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 、面對浩渺的洞庭湖,詩人只是感嘆自己的身世嗎?(不是)從哪句可以看出?(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如果說,前三聯是句句寫景,句句含情的話,那么這一聯則是直接抒情。此時的杜甫不只是感嘆自己窮愁潦倒、漂泊無依的身世,更為正處在戰火中的祖國“涕泗”橫流啊。

  儒家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此時的杜甫呢?他是“窮也胸懷天下,胸懷百姓”啊,他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懷,你們還從他的哪些詩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 (b ì ) 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 xi à n )

  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杜甫《登樓》)

  ……

  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情,齊聲背誦《登岳陽樓》吧。

  從意象、意境、情感上總結全詩

  1 、意象:洞庭水、岳陽樓、吳楚、乾坤日月、孤舟

  2 、意境:沉雄悲壯、博大深遠

  3 、情感:身世之悲、家國之憂

  四 自主賞析:

  通過《登岳陽樓》的賞析,我們又一次學習運用了詩歌鑒賞方法——置身詩境,緣景明情。下面請運用這種方法自主賞析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完成后面的幾個題目。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點擊】開元二年 (759) ,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陽而作此詩。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陽樓樓詩,留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陽樓更添一層迷人的色彩。

  1 .頷聯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寫作“雁別秋江去”。你認為哪一句更妙,為什么?

  2 .第三聯“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做簡要分析。

  3 .人筆下的岳陽樓最突出的特點是什幺 ? 抒發了詩人的什幺情感 ?

  4 .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你認為本詩第二聯的兩句中,“詩眼”分別是哪個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

  1 .“雁引愁心去”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這一句寫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下句寫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愁去喜來,互相映襯。“引愁心”比“別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穎。

  2 .第三聯運用夸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云的情狀,同時這兩句詩想像神奇,在云間連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 .詩人筆下的岳陽樓最突出的特點是“高”。情感是歡樂喜悅,超脫豁達。

  4 .“詩眼”分別“引”“銜”。“引”形象地寫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帶走的情境;“銜”形象地寫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來,與詩人共享歡樂的情境。

  五 布置作業:

  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自學并背誦默寫杜甫的《閣夜》《旅夜書懷》

《登岳陽樓》教學設計5

  教材簡析:

  本詩是詩人杜甫大歷三年(768)冬因兵亂漂流至岳陽登樓而作。本詩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前兩句承詩題而來,“昔”只聞名,“今”能登覽,飽覽洞庭湖水浩淼無邊,氣象雄偉,“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意境開朗壯闊。比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氣勢更為宏大壯觀。面對茫茫湖水,縱目千里,詩人不由得感慨萬千。于是由前兩聯的景物描寫,轉入后兩聯的情感抒發。今昔對比,實現登樓夙愿,縱然有喜悅,但垂暮之年登樓回想年輕時的抱負,喜悅中便夾雜一絲苦澀,變成一種感傷。尤其“今”卻是“戎馬關山北”戰亂年代,油然而生“只身漂泊之感”,引起“萬里鄉關之思”。詩人抱負沒實現,居無定所,身似浮萍到處漂泊,無所依靠。無親無故,年邁多病,簡直如同洞庭湖中的一葉扁舟在飄蕩。一個人背負那么多痛苦與不幸,哀憐自己,埋怨上天,痛恨統治者尚且怕來不及,但詩人并沒有停留在個人的不幸遭遇上,孤零無助的衰翁關注的卻不是他自己,放不下的也不是他自己,而是國家!“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想起戰亂未休的邊關,想起多災多難的國家,詩人不禁淚雨滂沱。詩人們似乎極愛登樓:李白“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杜牧“百感中來不自由,角聲孤起夕陽樓。”晏殊“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但登樓幾乎使他們無一幸免地愁腸百結,大多抒發自己的悲愁苦恨,而杜甫在詩作的內容上顯然要豐厚一些。時空變換及手法表現看,同為登樓之作,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主題被時間籠罩;王之渙《登鸛雀樓》主題被空間籠罩;杜甫的《登岳陽樓》,既有時間和空間,又注入個人身世和家國情懷。時空、歷史和現實互相交錯和浸透,充滿了張力,具有了無比的厚度。并且視角不斷移動轉換,遠景、近景、特寫鏡頭交織,寫得豐富而復雜。另外,登樓已經成為一種意象,具有感慨不遇、思鄉懷歸或憂時傷世之意。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本詩,在誦讀中體悟詩人不顧個人悲苦,心懷天下的無私情感。

  2、通過朗讀、比較閱讀感受本詩豐厚的藝術內涵,提高詩詞的鑒賞能力,并培養學生的審美、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比較閱讀感受本詩豐厚的藝術內涵

  教學時間:

  第九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回顧作者及作品:

  杜甫(712--770)唐詩人。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自幼好學,知識淵博,頗有政治抱負。開元后期,舉進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寶三載(744)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后寓居長安將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的黑暗政治有較深的認識。靠獻賦得始得官。及安祿山軍陷長安,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后,隨肅宗還京,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往秦州、同古。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附錄一:杜甫年譜(據朱鶴齡所編,有刪節)

  唐睿宗先天元年(712)甫生。

  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公年二十,游吳越。

  開元二十三年(735)公自吳越歸,赴京兆貢舉,不第。

  開元二十五年(737)公游齊趙。

  開元二十九年(741)公年三十,在東都(洛陽)。

  天寶五載(746)公歸長安。

  天寶十載(751)公年四十,在長安,進《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

  天寶十四載(755)授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十一月,往奉先。

  肅宗至德元載(756)五月,自奉先往白水依舅氏崔少府。六月,又自白水往鹿州。聞肅宗即位,自鹿贏服奔行在,遂陷賊中。

  至德二載(757)四月,脫賊,謁上鳳翔,拜左拾遺。疏救房殖,上怒,招三司推問。宰相張鎬救之,獲免。八月,墨制放還郴州省家。十月,上還西京(長安),公扈從。

  乾元元年(758)任左拾遺。六月,出為華州司功。冬晚,離官,間至東都。

  乾元二年(759)春,自東都回華州。七月,棄它西去,度隴,客秦州。十月,往同谷。十二月,人蜀,至成都。

  上元元年(760)公在成都,卜居浣花溪。

  代宗寶應元年(762)公居成都草堂。七月,送嚴武還朝。未見,西川兵馬使徐知道反,因人梓州。冬,復歸成都,迎家至梓。十二月,往射洪南之通泉,皆梓屬邑。

  廣德元年(763)在詳州。是歲,召補京兆功曹,不赴。

  廣德二年(764)嚴武再鎮蜀,春晚,遂歸成都草堂。六月,武表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賜緋魚袋。

  永泰元年(765)正月,辭幕府歸草堂。四月,嚴武卒。五月,離蜀南下,自戎州至渝州。六月至忠州。秋,至云安,居之。

  大歷元年(766)春,自云安至接州,居之。秋,寓西聞。

  大歷二年(767)公在夔州。春,遷居赤甲。三月,遷壤西。秋,遷東屯。未見,復自東屯歸壤西。

  大歷三年(768)正月,去夔出峽。三月,至江陵。秋,移居公安。冬晚,之岳州(今湖南岳陽市)。

  大歷四年(769)正月,自岳州之潭州(今湖南長沙市)。未見,人衡州(今湖南衡陽市人夏,畏熱,復回潭州。

  大歷五年(770)公年五十九。春,在潭州。夏四月,避臧玠亂入衡州。欲入郴州依舅氏崔偉,因至耒陽,泊方田驛。秋,舟了荊楚,竟以寓卒,旅殯岳陽。

  2、背景鏈接:

  大歷三年(768)春,杜甫從夔州出峽,因兵亂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這年冬,杜甫從公安(今湖北公安)到了岳陽,,到達之時正是深冬,登上了岳陽樓。這首詩就是詩人登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

  是年(769)詩人已五十七歲。當時,詩人處境艱難,凄苦不堪,年老體衰,貧病交加,再加上北歸無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著洞庭湖向南漂泊。

  二、初讀感知

  ⒈聽配樂朗誦,感受詩的意境。

  誦讀提示:這首詩所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感慨也極深沉,要讀得緩慢些。首聯從“昔聞”到“今上”長達數十年,已包含著人世滄桑的感慨,讀得快了則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頷聯寫岳陽樓景色,讀時須有縱目遠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應慢讀——似乎說“多少個日日夜夜就這樣過去了”。這是為下文蓄勢。下面兩聯說感慨,要用深沉的語調讀:頸聯說個人,有無限辛酸,調子低些為好;尾聯說國家,有滿腔悲憤,調子稍稍上升——這是全詩高潮所在。

  ⒉學生誦讀全詩,走進文本。

  ⒊整體感知:在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全詩。

  三、揣詩句、入意境、品情感

  ⒈自由朗讀品味首聯的情感。

  ⒉“昔聞”“今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詩人終于登上早年就聽說過的岳陽樓,本該喜悅,更多的是沉郁、苦澀。杜甫一生坎坷,雖從來沒有放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至今卻一事無成。昔日的抱負,今朝都成了泡影,哪里還有喜悅?若是喜悅之情,就和結句的“憑軒涕泗流”連不到一起了。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蒂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⒊賞析頷聯的開闊意境。

  ⑴賞析“坼”“浮”二字。

  “坼”字,詩人寫得有力,仿佛洞庭萬頃波濤、千層巨浪,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域沖開、分裂,寫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氣勢。而“浮”字,具有十分鮮明的動態感,在詩人的筆下,洞庭幾乎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并且主宰著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著湖水的波動而漂蕩起落,一派壯闊的圖景展現在讀者眼前。

  ⑵比較閱讀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感受詩境。

  明確:廣闊無邊的洞庭湖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個地飄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個字,就把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無際的壯闊景象特別逼真地描畫出來了,意境開朗壯闊。比孟浩然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氣勢更為宏大壯觀。“坼”“浮”兩字,可見洞庭湖的壯闊,分裂和動蕩之感躍然紙上。

  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云夢!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⑶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關系?

  景:洞庭湖廣闊無垠,煙波浩淼。

  情:詩人有不滅的濟世的博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個洞庭,而是整個吳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僅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這就使他的這兩句詩比起孟浩然的兩句詩更顯得氣勢不凡,驚天動地。

  ⑷根據詩句,展開想象,描述洞庭湖景象。

  ⒊賞讀頸聯,回味首聯的意蘊。

  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敘如此落寞,于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寫出了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

  ⒋賞析尾聯:第七、八句寫什么?

  寫詩人憑欄眺望北方,不僅有感于自已凄苦的身世,重要的是縱目遠眺,更想到那長年不息的戰火和涂炭的生靈,不禁涕淚縱橫,難以抑止。北方邊境,戰亂未平,國家艱危,這才是詩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尾聯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憑軒”與“今上”首尾呼應。

  ⒌譯文

  很早聽過名揚海內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邊的岳陽樓。

  大湖浩瀚象把吳楚東南隔開,

  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蕩漾漂浮。

  漂泊江湖親朋故舊不寄一字,

  年老體弱生活在這一葉孤舟。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

  憑窗遙望胸懷家國涕淚交流。

  ⒍總結

  通篇是“登岳陽樓”詩,卻不局限于寫“岳陽樓”與“洞庭水”。詩人屏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從大處著筆,吐納天地,心系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其世身之悲,國家之憂,浩浩茫茫,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形成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這首詩可以說是詠岳陽樓的絕唱。唐庚《子西文錄》云:“嘗過岳陽樓,觀子美詩,不過四十字耳,其氣象閎放,涵蓄深遠,殆與洞庭爭雄,所謂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輩,率為大篇(注),極其筆力,終不逮也。杜詩更小而大,余詩更大而小。”這決非過譽。

  注:這里指的是李白的《秋登巴陵望洞庭》(共100字)和韓愈的《岳陽樓別竇司直》(共460字)。

  四、拓展感悟

  ⒈結合收集的登樓詩句,感受詩人的偉大情懷。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問:試對比兩詩頷聯描寫洞庭湖景觀的妙處,并評論兩詩的主題思想。

  杜詩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寫出來了;孟詩寫湖的豐厚蓄積,澎湃動蕩,極為有力,不僅寫出其廣大浩渺,還充滿了活力。

  杜詩寫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氣勢,亦觸景傷情,寫自己身世的凄涼孤寂,反映出詩人對時局的憂慮和關心。孟詩表達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個人前途,希望張丞相引薦出仕的主題。

  ⒉比較閱讀王之渙《登鸛雀樓》和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體會本詩意境的開闊宏大,藝術內涵的豐厚。

  ⒊配樂朗誦,體驗詩歌藝術之美

  五、鏈接

  ㈠寫洞庭湖的佳句

  1、劉長卿:疊浪浮元氣,中流沒太陽

  2、僧可明:水涵天影闊,山拔地形高

  3、許文化:四顧疑無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㈡岳陽樓的名聯:

  ⒈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兩字關情,滕子京百廢俱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滄然涕下!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巖疆:潴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⒉后樂先憂,范希文庶幾知道;昔聞今上,杜少陵可與言詩。

  ⒊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來第一樓。

  ⒋四面河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

  ⒌放不開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樓把酒;吞得盡胸中云夢,方可對仙人吟詩。

【《登岳陽樓》教學設計5篇】相關文章:

登岳陽樓學生教學設計02-15

《登岳陽樓》優秀說課稿12-17

岳陽樓記教學設計01-05

岳陽樓記教學設計01-05

《登快閣》教學設計03-03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02-21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閱讀答案12-12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模板12-23

【薦】《登鸛雀樓》教學設計02-17

《登鸛雀樓》教學設計【薦】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