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課程教學設計優秀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地方課程教學設計模板(通用22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地方課程教學設計模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地方課程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思想認識: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陶冶愛美情趣。
2.基礎知識:理解詞句意思,了解古詩敘述的內容。
教學重點:
吟誦古詩,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想像詩歌內容,陶冶愛美情趣。
教學過程:
一、溫故引新,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回憶李白寫的一首思念、牽掛故鄉的詩——《靜夜思》。
過渡語:我們今天學習宋代詩人陸游寫的一首牽掛祖國的詩。(板書課題:示兒)
2.提問:我們在第十一冊學了三首古詩,請回憶我們是從哪幾方面學習的?
引導學生回答,投影儀顯示本課學習目標:
①學習詞句意思,了解古詩內容;
②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二、揭示詩題,介紹背景
1.讀題質疑。
①說說“示”的意思;(告訴、告知)
②問:根據題目引導學生答出:誰告訴兒子?告訴什么給兒子?為什么告訴兒子?
2.讀“預習”,簡介作者陸游和他當時寫這首詩的背景。
三、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先聽老師范讀,學生再自由讀,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2.讓學生結合課本中的注釋,說說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四、細讀全詩,理解內容
1.讀。學生默讀,把沒讀懂的字、詞寫在黑板上。
2.查。學生查字典、詞典討論解決黑板上的不理解的.字、詞。
3.連。
①根據第一句中字、詞意思,說說這一句句意;
②學生根據說句意的方法在草稿紙上寫出第二、三、四句意思;指名學生向全班同學匯報句子意思。(老師點撥板書:心事、渴望)
4.疑。
①學生針對詩歌的字、詞、思想內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
②老師引導討論解答學生提出的較難問題。
五、再現畫面,吟誦玩味
1.讀。熟讀全詩,讀好停頓、節奏、韻腳。
2.想。
①聽錄音機朗讀詩歌,學生閉目想像:陸游病危,但沒看到祖國統一而遺憾的情景;
②學生邊讀邊想。
1)學生看多媒體屏幕,邊聽邊想像,老師用舒緩的語氣和著優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離開人世,可中原依然戰亂不止,金兵強盜為非作歹,濫殺無辜,百姓處在水生火熱之中……我們南宋軍隊應立即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但我要離開人間了,看不到我們的軍隊收復中原,看不到祖國統一,我死不瞑目哇!”
2)先聽老師范讀,再點名讀,最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要讀出老師描述的情感。
3.畫。
①用簡筆畫畫出作者病危的情景;
②同桌互相談談簡筆畫的創意;
③學生自由讀,讀出畫畫時的感受;
④看屏幕上老師選出的較好圖畫,聽錄音機朗讀詩歌;
⑤全班齊讀,讀出渴望祖國統一的愛國熱情。(板書:愛國)
4.背。在前面讀的基礎上試背。
六、練習延伸,落實目標
1.完成課后思考練習一。
2.讀下面的短信,用詩填空。
地方課程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通過搜集資料與交流活動,使學生了解全國各地豐富的特產,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閱讀《故鄉的楊梅》了解課文抓住幾個方面的特點來描寫故鄉的楊梅,體會作者對故鄉的熱愛。
3.通過介紹特產,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此基礎上給喜歡的特產做廣告或寫產品介紹,培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通過交流活動了解全國各地特產。
[教學難點]
為特產做廣告或寫產品介紹。
[教具準備]
師生共同收集的家鄉特產的實物或圖片,也可做成課件,為課堂上交流做準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全國各地的'特產。這節課我們重點來介紹一下自己家鄉的特產好嗎?咱班同學來自祖國各地,誰先說一說? (指名說自己的家鄉是哪兒,特產是什么)
剛才聽了幾位同學的發言,都是一個樣的,只說出了家鄉的特產叫什么名,都沒有把家鄉特產的樣子、特點介紹出來,如果大家都這么介紹,怎么會使人印象深刻呢?丁丁現在成了小導游,看看他是怎樣介紹家鄉特產的?
二、閱讀短文,學習寫法
丁丁的故鄉在江南,他介紹的是故鄉的楊梅,對楊梅你想了解什么?(學生提出問題)
1.下面就請大家帶著這些問題自讀課文《我愛故鄉的楊梅》,邊讀邊畫出文中介紹了楊梅的哪些特點。(學生自讀后交流回答,楊梅的形狀、顏色、味道)
2.你最喜歡楊梅的什么特點?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先自己讀,再和同桌讀一讀,比比誰能讀出喜愛之情。
3.指名讀,學生評讀。給學生放介紹楊梅的課件。
4.丁丁為什么能把楊梅寫得如此誘人,使人難忘呢?
三、口語表達——介紹家鄉特產
你能不能也做一個小導游,像丁丁一樣夸夸自己家鄉的特產?請你介紹時要像《我愛故鄉的楊梅》那樣,抓住形狀、顏色、味道或按其他的順序說,請大家先在小組里和同學練習說一說,比比誰介紹得最好。
誰愿意當小導游,介紹你了解的一種家鄉特產?
四、筆下生花:為喜歡的特產寫廣告或產品介紹
剛才我們交流了自己所收集的特產資料,看來大家的收獲可真不小。老師也受益匪淺,我真為你們的家鄉感到自豪!你們的家鄉擁有這么多豐富的特產資源,如果要讓更多的人都了解這些特產怎么辦呢?(學生交流,共同推薦——做廣告或者寫產品介紹)
選擇自己喜歡的特產為它寫一份產品介紹或是廣告詞,可以自己寫,也可以和你的朋友合作。兩三句可以,四五句也行,要把產品的特點介紹清楚。學生交流展示,教師小結。
五、總結
同學們通過搜集有關特產的資料,學習、討論、交流有關介紹特產的方法,了解了全國各地豐富的特產。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國各地的特產,讓世界了解我們,希望同學們今后能為宣傳家鄉的特產多出主意,為把家鄉的特產推向全國,走向世界而努力。
[板書設計]
我愛故鄉的楊梅楊
梅樹: 四季常綠葉狹長
果實: 形狀顏色味道
地方課程教學設計 3
一、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與日常生活中的儲蓄相關,里面的“利率”這個概念涉及到百分數的學習內容。課本里提到了很多有關儲蓄的概念、知識,學生需要認識、掌握的概念比較,還有一些相關知識是需要教師講解給學生知道的。課本里通過一個例題將求“利息”、“實際取回”等相關知識都羅列了出來,因為教材所給的信息量比較少,所以需要教師、學生之間的多合作、多討論。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上學期學習了百分數(一)的有關知識,會解決百分數的簡單應用題。這節課之前學習了折扣、成數、稅率,這些都為本節課打下了基礎。學生對利息的計算公式的理解有一定難度,并且對存期和利率之間的關系容易忽略。本節課將通過實例解決這些難點和疑問。
三、教學目標:
理解利率、本金、利息的含義;掌握計算利息的方法,會進行簡單計算。
(一)談話引入
1、春節剛過,有的同學們過年一定有收到壓歲錢,請問你們把錢存放在哪里?
選擇話題:存入銀行。
2、說一說,把錢存入銀行有什么好處?
學生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回答:把暫時不用的錢存入銀行有兩個好處:
一是國家可以把這些錢集中起來,用在建設上,所以說儲蓄可以支援國家建設;
二是參加儲蓄的人可以使錢更加安全,還可以得到利息,所以說儲蓄對個人也有好處)
二、探究新知
關于儲蓄方面的'知識,你還了解多少?
明確:
什么是利息?取款時銀行多支付的錢叫做利息。
什么是本金?存入銀行的錢叫做本金。
什么是利率?單位時間內的利息與本金的比率叫做利率。按年計算的叫做年利率,按月計算的叫做月利率。
怎樣計算利息?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常見的儲蓄方式有哪些?(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
三、應用新知
1、基礎練習
例1:20xx年11月,王奶奶把5000元錢存入銀行,存兩年。到期時可以取回多少錢?
2、對比練習
(1)20xx年11月,張爺爺把兒子寄來的8000元錢存入銀行,存期為3年,年利率為2.75%。到期支取時,張爺爺可得到多少利息?到期時張爺爺一共能取回多少錢?
(2)20xx年11月,張爺爺把兒子寄來的8000元錢存入銀行,存期為6個月,年利率為1.30%。到期支取時,張爺爺可得到多少利息?到期時張爺爺一共能取回多少錢?
3、提高練習
書練習二12題媽媽有1萬元錢,有兩種理財方式:一種是買3年期國債,年利率3.8%;另一種是買銀行1年期理財產品,年收益率4%,每年到期后連本帶息繼續購買下一年的理財產品。3年后,兩種理財方式收益相差多少?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儲蓄的有關知識,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你知道了儲蓄的哪些知識?
地方課程教學設計 4
【教學目的】
1、了解鯨的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2、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描寫的寫作方法。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理解關鍵詞句,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描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小品表演:
《魚類運動會》
內容:魚類運動會即將開始,各種魚兒順利進入賽場大門,鯨卻被拒之門外。
2、為什么蝦兵不允許鯨進入賽場?它這樣做對嗎?
二、新授
1、學習第2小節:
⑴自由朗讀課文第2小節,討論鯨的生活地點在哪里?
⑵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呢?從文中找出一句話來回答。
(后來環境發生了變化。)
⑶小結:
原來,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鯨的體形就變得像魚,其實它不屬于魚類,而是哺乳動物。
⑷再讀課文,找出具體的句子來證明鯨不是魚類,而是哺乳動物:
①鯨和牛羊一樣……魚類。
②鯨是胎生的,……吃奶長大。
⑸這就是哺乳動物的三大特征,想一想,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是哺乳動物呢?
2、學習第3小節:
⑴鯨有哪些種類?你根據什么給它分類呢?
⑵出示須鯨和齒鯨的圖象,學生辨析并說出原因。
3、學習第4小節:
你還想了解鯨的哪些生活習性呢?
⑴介紹吃食:
請學生自由讀讀課文第4小節,思考:須鯨吃什么?齒鯨吃什么?
⑵學習須鯨吃食:
①須鯨吃什么呢?
②它是這樣吃蝦和小魚的?
③想象一下,鯨吃食的.樣子,自己讀讀做做。
④范讀,生表演。
⑤你覺得你把鯨吃食時候的那些動作表演出來了嗎?
(在“張開、吸進、濾出來、吞進”下加著重號。)
試著把這些詞讀好,自己練讀。
⑥指名讀。
⑦填上表示須鯨吃食動作的詞。
⑶學習齒鯨吃食:
①齒鯨吃什么呢?它又是怎么吃的?同桌兩人一起來讀讀、做做。
②讀了這段話,你覺得哪些詞用的特別好?為什么?
③比較詞語“游過去、撲上來”,體會用詞的準確性。
⑷塊頭這么大的鯨一頓要吃多少呢?比如說須鯨要吃多少?
⑸我們來回顧一下鯨的吃食,能讀好嗎?能表演出來嗎?
(學生部分讀,部分表演。)
4、學習5、6、7小節:
⑴接下來,請同學們按照閱讀提示,分組自學5、6、7自然段:
①討論:
三個自然段分別描寫鯨哪方面的特點?
②動嘴講講、動筆畫畫、動手擺擺這三個特點。
⑵交流:
①第5小節主要講鯨的什么呢?
②第6小節講了什么呢?
老師這兒有幾頭鯨,這是它的頭,這是它的尾巴,現在到了睡覺的時間了,誰來指揮一下這群鯨呢?
③那第7小節介紹了鯨的什么特點呢?
鯨的生長速度怎么樣呢?從哪兒看出來呢?
三、總結
在這篇課文中,作者抓住了鯨的種類、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特點來介紹鯨,用詞非常準確、生動,同時還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在今后介紹動物的文章中,我們也要學會像作者這樣描寫。
地方課程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學會“折、漲”兩個多音字的用法。
2、默讀課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體會棗核的聰明勇敢。
[教學重難點]
默讀課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體會棗核的聰明勇敢。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自主朗讀課文,讀準字音,完成練習冊一、二題。
2、強調多音字用法。
“折”在“折騰”一詞中讀zhē;在“骨折、折斷”中讀zhé。“漲”在“漲紅了臉”中讀zhàng;在“漲潮、水漲船高”中讀zhǎng。
特別強調:“核”也是多音字,還有一個讀音“hú”,多用于口語。
二、整體感知——讀薄
孩子們,課文中的“棗核”是一個孩子的'名字。換一種說法,本課寫的是一個名字叫“棗核”的孩子,那么請你用“棗核+特點或主要事跡”的方法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內容。
溫馨提醒:可以借助文中的中心句來概括。
預設:“棗核”真的只有棗核那么大,他不光勤快,也很聰明。
三、回顧復述方法復述故事——讀厚
1、回顧復述概念
復述就是用自己的話和課文中出現的關鍵詞句把課文內容有條理地敘述出來。課程標準顯示:一二年級看圖復述;三年級詳細復述;四年級簡要復述;五年級創造性復述。
那么什么是詳細復述?通過查閱資料,我們知道:詳細復述不是一字不差地背誦,允許對句式進行調整,可以將長句子變短;復雜句子變簡單;改變句子順序等。
2、回顧學過課文的復述方法
總體回顧發現,借助表格、示意圖等梳理故事的主要內容,這樣就能按順序復述,重要情節頁也不會遺漏。
(1)時間變化的順序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又過了一天《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
(2)事物發展的順序
方帽子—圓帽子—各種各樣舒服的帽子《方帽子店》;
(3)地點轉換的順序
家里——道路——樹上——山下——家里《漏》;
(4)心理變化的順序
得意——傷心——滿意《玲玲的畫》;
(5)事物變化的順序
小毛蟲——繭——蝴蝶《小毛蟲》。
3、小組合作找到復述順序
溫馨提醒:重點復述棗核聰明的內容。說說你準備用什么方法來復述。
預設:
方法1:按照地點轉換的順序復述:村子——縣衙們——村子——大堂;
方法2:填寫下面表格,借助表格復述;
方法3:記住關鍵的詞句,復述故事。
四、制定評價標準——讀清
復述評價標準,明確復述要點:
按順序復述、重要情節不遺漏、內容前后連貫。
達到以上三條即滿足按號加分,少達到一條減分一半,只達到一條不能得分。
五、讀寫聯動
請你展開合理的想象,說說關于棗核后來的故事。
六、自主作業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復述《主題閱讀》書133頁《兩難徐文長》。
2、想一想:你還有什么辦法應付這兩個難題?
地方課程教學設計 6
一、指導思想
本課程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實施素質教育為宗旨,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利用情景教學、游戲、個性教育等多種教學方法的同時,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注重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練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合作,在體育與健康課堂上體驗健康、自由和快樂的體育。
二、教材分析
籃球是一項人民群眾都非常喜歡的體育運動,在珠三角地區開展得很普遍,學生興趣高,有好多有扎實的基本功。將籃球教學融入情景游戲及合作創新之中。寓教于樂,不僅提高了學生身體素質,鞏固了專項基本知識,而且進一步增強了學生間團結協作的精神,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整體發展,達到學生心理、生理獲得滿足的教學效果。
三、學情分析
高二級學生成長發育很快,具備一定的自制力,在心理上逐漸表現出成熟狀態,對美的追求和個人表現比較強烈,隨著身體的增高、體力的增強、知識的增多、認識能力的.提高,大部分學生能夠發揮團體的合作精神。因此,在教學中,逐步引導學生把動體與動腦很好地結合起來,給學生提供再認識所學知識的機會,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四、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了解籃球技術及籃球規則和學練法以及在體育運動中的作用;鞏固提高籃球基本知識和技能。
2、技能目標:通過本次課的學習,使80%的學生能掌握籃球基本動作要領。90%以上的學生掌握正確的籃球技術學習訓練方法。提高動作配合、團隊精神及技術應用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和自我評價能力。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自尊、自信、積極進取和團結合作的優良品質。
五、教材選擇
本課按照新課程標準《高中階段》水平五的學習領域目標要求,以高中籃球教學為課例進行教學。教學上采用教學比賽及游戲等方法,使內容豐富,增強實效性和趣味性;使學習內容適應和服從學生的需要,引導學生在寬松愉快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學習。在相互學習,相互交流中達到取長補短的學習目的,從而讓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并通過相互的學習和交流,提高學生積極進取和交往合作精神,體現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學習目標。
六、教學組織形式
1、教師:積極運用語言和身體動作示范、提示、點拔、激勵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2、學生:自覺積極學習,體驗籃球的技術,培養團隊精神和競爭意識,提高自我水平。
3、組織:教師采用集中與分散相集合,以分組練習的授課形式,營造學生在競爭學習的教學氣氛。
七、學法指導
本課釆用“嘗試→比較→討論→創造→練習→評價→鞏固”的教學流程,讓學生充分領會主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的方法。在體驗、想象、演示、分析比較和多向交往中形成正確的動作表象,掌握一定的技術技能。
八、教學流程
教學常規熱身運動→學生自編6—8節雙手胸前傳接球游戲比賽教:規則、要求、巡視籃球反彈傳球、學:聽、練、論、創、演教:傳授知識、線路指引、講評練習四角傳球學:分組練習、反饋評價 整理放松、小結、作業下課收回器材。
九、預計效果
平均心率125—135次╱分鐘左右;課的練習密度約為:30—35%。練習強度中。
十、課堂情感氛圍
1、激發興趣。
2、積極思維。
3、協作互助。
4、安全、守紀、奮進、活潑。
新塘中學水平五發展籃球技術小單元教學計劃單元教學目標:
1、提高籃球的技能和技術,正確運用籃球技術進行鍛煉。
2、懂得基本的籃球規則和裁判規則。
3、能全面掌握籃球技術,合理運用,大膽創新,懂得團結友愛的集體精神,加深同學間的情感交流。
課次課程目標教學內容重點、難點教學策略1~2熟悉基本的籃球技術球性練習籃球場游戲如何提高控制球能力課的開始,觀看多媒體有關球性,玩球視頻課件,跟老師模仿、合作、比賽。
提高運球的難度行進間急停急起問題:
1、運球急停、急起的手腕變化如何。
2、運球的關鍵在哪里行進間徒手二步急停急起練習慢速中練習急停急起。
友伴組合,探索實踐、消極防守。
4~5掌握運球和傳接球技術。
復習行進間運球急停急起。
學習單手肩上傳接球。
傳接球技術的掌握及運用。
行進間運球急停急起由慢過渡到合理速度6~7提高傳接球技術。
原地傳反彈球,四角傳球。
掌握傳反彈球的動作要領及傳接位置。在較快速度跑動的同時傳接球的穩定性。
由原地傳反彈球過渡到行進間傳反彈球。
8~9通過教學比賽懂得籃球規則及合理運用。
基礎傳切配合二人傳切教學比賽運用。
1、配合中合理的傳球應做到哪些隱蔽、及時、到位)
2、配合中合理的切入就做到哪些(假動作、起運突然)二人一組攻防練習四人一組加防守消極四人一組二對二的教學比賽。
地方課程教學設計 7
教學設計:
小學自然第十一冊:滑輪
執教:河北省蔚縣紅星小學 李蘭
一、教學目的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認識滑輪,知道滑輪的作用及在實際中的應用。
2、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3、使學生體會到自然事物是有規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規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滑輪二個、鐵架臺、細繩、鉤碼、測力計。
演示材料:同分組材料一套。大滑輪一個、粗麻繩二根(組裝動滑輪、拔河用)。掛圖或幻燈片三張(旗桿上定滑輪圖;吊車上定滑輪、動滑輪圖;滑輪組示意圖)。
三、教學過程
(一)教學引入
談話:你知道旗桿上有個什么裝置,能幫我們比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滑輪的構造及種類
(1)講解:
安裝在旗桿頂上的這種邊緣有槽,能圍繞軸轉動的輪子叫滑輪。
(出示滑輪、講解)
滑輪也是一種簡單機械。(板書課題)
滑輪有二種,(出示滑輪組示意圖)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輪叫定滑輪。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繩子拉著,與重物上下移動的滑輪叫動滑輪。
(2)提問,你還在什么地方看到過滑輪?
2、指導學生認識定滑輪的作用
(1)討論:你認為旗桿頂上的定滑輪有什么作用?
(2)實驗1(定滑輪不省力)。
①演示介紹實驗裝置及實驗方法。
②學生分組實驗(繩子兩端各掛鉤碼)
③學生裝匯報實驗結果。(繩子兩端各掛1個鉤碼,保持平衡)
④討論:說明什么?(說明不省力,也不費力)
(3)討論
談話:既然定滑輪沒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桿頂上安裝它必然會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組討論 后匯報)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師小結:
通過以上的實驗和討論,我們知道定滑輪雖然沒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變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導學生認識動滑輪的作用
(1)討論:動滑輪有什么作用?(教師希望學生能提出動滑輪工作不方便,動滑輪能省力。)
(2)演示實驗(游戲:拔河)。
(在墻上固定繩子的一端,組裝動滑輪讓一名弱小同學,利用動滑輪作用與一名有力同學拔河,弱小同學勝。)
(去掉動滑輪裝置拔河弱小同學敗)
游戲后教師質疑:這是為什么呢?
(3)實驗2(動滑輪省力)。
①分組測量提起一個鉤碼和一個滑輪時所用的力。
測量后學生匯報,教師板書記錄下來。
②分組實驗。(要求學生獨立組裝獨立操作。)
③匯報實驗結果,教師板書記錄下來。
④討論:通過以上研究你認為動滑輪有哪些作用?(動滑輪有省力的作用)
4、指導學生認識滑輪組的作用
(1)通過以上研究我們知道了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填出課本P48結論)。
(2)討論:定滑輪、動滑輪各有什么優點?各有什么缺點?
怎樣使用才能把兩種滑輪的優點結合起來既省力又方便?
(3)分組實驗:學生獨立組裝滑輪組實驗。
(用鉤碼實驗時教師 要注意動滑
(4)教師小結:把定滑輪及動滑輪組合起來使用的裝置叫滑輪組。滑輪組就可以發揮定滑輪和動滑輪各自的優點。
(學生填寫P49結論)
(三)鞏固
提問:吊車上都用了哪種滑輪?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車圖)
(四)布置作業
觀察你的周圍哪些地方應用了滑輪?
地方課程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揣摩文章樸實而簡潔的語言,感悟文字中蘊涵的父子深情。
2.仔細研讀父親爬過鐵道去買橘子時的“背影”,學習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進行細致描寫的方法。
3.聯系自己的生活,進一步體會親情的內涵。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朱自清通過對父親的背影在特定環境下的幾個細節描寫,刻畫了父親頹唐的老境和“我”對父親的眷戀之情。作者“誠實”的寫作使文章真實可感,觸人心弦,讀之潸然淚下;語言樸實,意蘊深厚,“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美學風格,深深打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教學中,宜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采用朗讀、研讀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有感情的誦讀以及對文章重點詞句的分析,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感受濃濃的'人間親情。
教學步驟
1.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著名的紀實散文,作為語文材料的傳統篇目,它感動了很多很多讀者,因為它寫出了人世間至深至誠的父子之愛。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品味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2.整體感知(自主學習)
(1)聆聽配樂朗讀,小聲跟讀、模仿,初步感知文章內容。
(2)朗讀課文,進一步體驗作品的情感。
(3)討論交流。針對閱讀中不理解的地方,如某些詞語、句子等,提出疑問。梳理篩選,將學生比較關注的、較有價值的問題找出來,共同解決。
3.研讀課文(合作學習)
(1)在寫父子離別之前,作者還交代了隨父奔喪、家境衰敗、父親到南京謀事等內容,從中可見父親當時怎樣的處境和心情?這對寫“背影”有什么作用?
(2)文中四次寫到“背影”,組織討論,體會關鍵詞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組織小組討論:文章寫了幾次背影?哪次寫得最具體、細膩?在這次描寫中,哪些詞語用得好?為什么?
明確:
1.①難忘背影 ②刻畫背影 ③惜別背影 ④再現背影
2.(提示:找動詞、形容詞)如:“探”表明父親胖動作不靈便,下鐵道小心翼翼;“攀”既寫出了月臺的高度,又可以想象到父親爬月臺的吃力;“縮”:兩腳無處可蹬,把怎樣爬寫得更細致;“肥胖的身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把父親爬月臺是的艱難動作,寫得栩栩如生。
3.有感情地朗讀第六段,體會作者在樸實、細膩的敘述中所蘊涵的深情。
(3)找出父親送兒子上車過程中說的四句話,并體會它們的含義。
(4)文章除了寫父親外,還寫了自己的感受,作者是通過什么細節表現出來的?你認為作者當時的心情怎樣?表現出怎樣的感情?
睹家境、想父母———悲哀
望父買橘——— 感激 淚(體貼父親)
父子離別——— 不舍
再現背影——— 傷心
以上問題,讓學生探究、討論、并交流,教師歸納。(課件展示)
(5)根據以上對課文的分析理解,你能具體說說這是一種怎樣的“父子情”嗎?
提示:父親疼愛兒子,兒子體貼父親。(展示課件)
(6)配樂朗讀最后一段,體會作者對父親的懷念之情。
(7)課件展示;父愛深深。
4.品味鑒賞(探究學習)
(1)本文語言平淡中蘊涵深情,請從文中找出兩個句子加以品味。
(2)課文寫作者一見父親的背影就流淚,為什么?
(3)文末作者再次寫到父親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4)朗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5)仔細觀察課文彩頁中羅中立的油畫《父親》,說說畫中的“父親”給你留下了怎樣地印象。(拓展)
5.拓展延伸與作業
(1) 提供舒禾《尚在旅途》片段(略),讓學生拓展閱讀。
(2)課后練習一、二。
板書設計
背 影
朱自清
父親
疼 貼
愛 體
兒子
地方課程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1、 學生通過自行調查初步了解了“白色污染”的現狀及其危害,知道了日常生活中應如何有效地預防“白色污染”的產生。從中獲得了親身參與、科學探究的體驗。
2、 通過查閱、整理資料,培養獨立解決能力,增強實踐。
活動過程
第一階段:確定研究主題,探討研究方法。(課內)
一、導入主題
1、 游戲:根據提供的'四個詞,猜出是什么物品?超市菜場、輕便結實、免費提供、袋裝垃圾——塑料袋
2、 在我們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塑料袋?
3、 塑料袋被評為了“20世紀最糟糕的發明。”這是怎么回事?
二、 確定小主題
1、 關于塑料袋,你知道什么?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出示圖片(人們使用塑料袋、塑料袋的危害)
2、 提出問題。學生討論交流,將各自想要研究的問題寫在紙上,教師將紙條選擇性地貼在黑板上,合并問題,得出以下
三個主題:
(1)塑料袋有哪些危害?
(2)人們使用塑料袋的現狀如何?
(3)怎樣減少塑料袋的污染?
3、 我們可以選用哪些途徑對這些問題進行有效研究?
上網、查找書籍、問卷調查、實驗
4、 分小組
第二階段:各個小組在輔導員的帶領下開展活動。(課外)
第三階段:匯報、成果展示。
一、小組匯報研究成果:
主題一:(第一組匯報)塑料袋有哪些危害?
1、 實驗:一個月前將一只塑料袋和一張白紙埋入泥土中,一個月后觀察發生了什么變化?出示照片。
2、 當場實驗:點燃塑料袋,請大家聞聞氣味證明。
3、 上網查閱資料,整理后得出:(投影出示)
4、 小品:《地球爺爺生病了》
主題二:(第二組匯報)人們使用塑料袋的現狀如何?
1、 影像資料:采訪市場買菜者。
2、 采訪結束后,我們小組決定再進行一次問卷調查。
3、 上網查找資料,發現一些驚人的數字:(投影儀出示)
主題三:(第三小組匯報)怎樣減少塑料袋的污染?
1、 首先應盡量選用無毒塑料袋。邀請環保專家介紹怎樣區分有毒、無毒的塑料袋。(現場實踐)
2、 上網查找資料。編成小報《向白色污染挑戰》
二、教師生成整合:
1、板書:“限塑令”,有誰對這個詞有所耳聞?
2、讀了信息,你知道些什么?(時間、內容)。了解“有償使用”的含義
3、對于我們中學生來講,我們可以做些什么來支持國家這個號召呢?(討論)
4、總結
三、學生代表發言:
關于現在孩子用塑料書面和自己家長小時候動手用舊掛歷包書皮的情況分析,建議同學們用家中的廢舊的掛歷等紙張來包書面。
課后延伸:
微型課請家長來現場包書皮。
地方課程教學設計 10
一、課程資源分析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學校要“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我校開發的鄉土校本活動教材涵蓋環境資源、鄉土風情、歷史傳說三個部分。包括初步認識、了解家鄉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人文景觀;搜集、分析家鄉的鄉土風情、歷史發展、趣事趣話;完善、設計家鄉的歷史傳說、碩果累累和美好未來。《走進走近吳宓》是我校鄉土校本課程中的一個活動主題。、吳宓(1894—1978),陜西省涇陽縣人。字雨僧、玉衡,筆名余生。中國現代著名西洋文學家、國學大師、詩人。國立東南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1926-1928)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教授,1941年當選教育部部聘教授。1950年起任西南師范學院(現西南大學)歷史系(后到中文系)教授。清華大學國學院創辦人之一,學貫中西,融通古今,被稱為中國比較文學之父。與陳寅恪、湯用彤并稱“哈佛三杰”。著作有《吳宓詩集》、《文學與人生》、《吳宓日記》等。
二、課程類型:
鄉土人文類主題探究活動課
三、課程活動內容:
1、大事年表
2、人物生平
3、愛情故事
4、人物軼事
5、主要貢獻
四、課程活動目標
(一)總體目標
通過各種教育手段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家鄉的吳宓激發學生的愛國愛鄉之情。在活動中指導學生綜合運用各種技能(如參觀、訪問、上網查資料等方法)查找資料、獲取信息,逐步提高學生收集、處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并且在探究活動中,引導學生主動吸取民族文化的營養,在繼承民族精神的同時,培養其時代責任感、使命感。
(二)具體目標
1、學會一點知識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活動也是一種學習方法,是一種改變學生以單純被動接受知識為主的學習方法。為學生構建了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了獲得知識的機會,使學生獲得多渠道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更廣泛有效。
2、獲得一點體驗
課標中明確提出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性體驗。由于探究性學習活動是一種類似學術(或科學)研究情景的學習活動,因為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生在知識學習方面可能收效甚微,但是他們每經歷過一次探究過程,就將獲取一種體驗。這種體驗包括: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體驗;分享合作成果的體驗;用科學道德和科學態度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體驗。這些體驗對學生的成長,對他們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都是必不可少的。
3、得到愛國主義精神的熏陶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學習,了解了吳宓的`事跡和愛國精神,得到了精神、文化的熏陶。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在具體活動中體會成功精神,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2、促進對家鄉文化的了解,樹立愛家鄉、建家鄉的情感。
難點:學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的培養。
六、課程組織形式:
力求體現課程活動化,活動課程化的原則,以五年級為單位,打破班級界、限,形成活動探究小組展開活動,課內活動與課外活動相結合。
七、課程實施
(一)具體活動課時安排:
課前準備1星期、課堂活動2課時、課后延伸1課時
(二)活動實施過程
1、課前準備活動——收集、整理資料。
指導學生圍繞《走進吳宓》這一主題,開展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學習交流活動。分組收集有關鄭成功的圖片、故事、文字資料、錄像等,做好活動記錄,資料收集突出資料來源的多渠道和資料形式的多樣性。在教師指導下對資料進行整理分類,確定交流、表達形式。
2、課堂組織活動
組織學生交流課前的活動成果。
a、學生根據自己課前收集到的材料分組進行全班交流、討論。b、教師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資料與學生分享。c、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和感受。d、教師進行評價與小結。
3、活動延伸
組織學生進行實地參觀吳宓紀念館。
八、課程實施保障措施:
1、樹立課程成本的觀念。學校提供或幫助解決活動所需要的器材、資料、場地以及人員的聯絡。
2、學校將請本校有特長的老師及班主任組成教師小隊作為指導小組,并根據活動的需要聘請有關部門專家、學生家長等作為校外輔導員。
3、要給學生創造一種靈活的、有利于探索研究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通過不同的組合形式(個人、結對、小組、全班),讓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通過各種渠道獲取、使用信息。
4、學生的校外活動要在指導教師參與的情況下展開,并爭取社會有關部門和學生家長的支持和參與。
5、指導學生注意活動中的安全問題,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
九、課程評價
評價的目的在于通過評價激勵學生的發展,不斷強化學生的正確行為觀念。本課程目標設置重在學生的探究過程,重在探究過程中獲取的情感體驗、情感的陶冶,重在學生的全員合作參與。因此在評價時應注重引導學生對自己在學習、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
1、整體評價學生:將學生在課程中的各種表現作為評價他們學習情況的依據,使其融合為一個有機整體。
2、多元化評價學生:強調評價的多元價值取向和多元化標準。評價主體要多元化,實現學生自評、互評、家長評、教師評四結合的方式。
3、過程性地評價學生: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重視評價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以及他們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式,即使最后結果不能實現預期的目標,也應從學生獲得寶貴經驗的角度視之為重要成果,肯定其活動價值,使其獲得成功的體驗。
4、多樣的評價方式:在活動中最基本、常用的是觀察法,通過觀察記錄和描述學生在活動過程的表現,結合各種標志性的圖案、圖章或語言來記載,以此作為評價學生的基礎。另外,還可以采用展示法(以作品形式展示自己
地方課程教學設計 1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內容,體會感情。
2、理清結構,展開合理聯想和想象。
3、增強求知欲,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表達的豐富感情,學習朗讀并體會詩歌的韻律美,發揮聯想和想象,認識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可利用網絡或書籍查閱有關化石的資料并指導學生搜集有關資料,或參觀調查有關自然、有關化石的內容,進一步解生物進化的過程,為學習文章做鋪墊。
【教學步驟】
一、精心導入
1、可采用多媒體電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關化石的圖片并配以音樂旁白解說,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
2、也可用音樂導入:《木魚石的傳說》“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訴說善良……它講述美好……”同學們聽歌曲,也會想象到,精美的石頭怎么會唱歌呢?它怎樣講述著善良和美好呢?有詩歌寫道:“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沉睡萬年的石頭能否說話?長眠地下剛蘇醒的化石啊,請向我講述那奇幻的神話。”石頭真的能向我講述神奇的故事嗎?讓我們共同研讀一首科學抒情詩《化石吟》。吟,是古典詩歌的一種名稱,這里是贊頌的意思。
出示并板書課題。
課題:《化石吟》 張峰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內容,體會感情。
2、理清結構,展開合理聯想和想象。
3、增強求知欲,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以上內容用多媒體大屏幕出示,學生朗讀或默記目標內容。)
二、感知內容
1、在聽讀前,檢查預習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蔥蘢〔cōng lóng〕 奇幻〔huàn〕 潛行〔qián〕 裹〔guǒ〕 雅幽〔yōu yǎ〕 藏〔cáng〕 海枯石爛〔kū〕 骸骨〔hái〕 猛犸〔měng mǎ〕 引頸長吼〔jǐng〕 月轉星移
2、(過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動優美的科學抒情詩,它向我們展示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贊美科學的神奇與人類的偉大。本詩前后呼應,節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易于誦讀,在誦讀中能體會詩人的感情波瀾。請聽老師范讀。(配樂范讀課文)
3、有感知才有思考,請同學們跟讀課文(跟教師朗讀一次)。好詩不厭百回讀,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并在朗讀中思考問題。
問題組(大屏幕投影出示):
1、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詩的主要內容。
2、詩歌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詩歌如果分層,可分為幾層,大意如何概括?
學生可在自由誦讀中思考,然后討論,四人小組討論要給予充分的時間。討論后教師幫助學生明確。
本詩寫科學家通過研究化石展現億萬年前的神奇景象。
詩歌表達作者對科學神奇與人類偉大的贊美之情。
詩歌分為三層:(1~2)通過發問,引發聯想。
(3~6)具體抒寫,無限遐想。
(7)回應發問,照應開頭。
4、學生討論,教師明確后,教師可以再次指導朗讀,為進一步理解文章做鋪墊。
三、研讀賞析
1、教師導學:對文章的大體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解,還應學會細致研究好的章節、詞語,以便對文章主旨有貼切的把握。
2、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問題組,學生思考并體味)
問題組:研讀3~6節,學生齊讀或自由讀。
1、“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2、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著生命的信息,為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3、“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你是怎樣理解的?
4、當你面對復原的`恐龍猛犸時,你有何感想?(此時可以出示一組圖片,也可以利用課本的圖片)
5、從詩中找出你喜歡的一句,品味賞析一下,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以上內容在朗讀后由四人小組討論。每組討論一個題,第⑸題每組都要討論。發言時可以展開小組競賽,比比哪個小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啟迪意義。
學生發言可以暢所欲言,不做任何概念性定論。假如學生希望教師指點或總結時,教師可做小結:文中的思緒引向遠古,既引起下文,又表現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 珍貴的 ” 在化石中,作為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 還保留著,為科學研究提供必要的條件。“刻下道道皺紋”寫的是化石,這是一種比喻,人臉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真,而把化石比做人臉皺紋,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檔案嗎?其余的內容,只要想象合理,賞析有道理即可。
3、學法指導:
好詩閱讀有節奏,反復吟誦感悟深。
重點詞句細品味,聯想想象悟中心。
簡單的內容歸結:
發問想象──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神奇景色──人類偉大──贊美科學
4、合作探究:
通過導學、探究、學法指導的學習過程,學生可以繼續進行合作式探究式學習,可以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和從小積累的一些生物知識,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注意將語文知識和自然知識結合。如:“沉睡千年的石頭說話”能說些什么呢?除 此之外,還能想象些什么?
⑴ 質疑交流:
研讀文章有哪些思考和體驗,或有哪些疑問?教師與學生可以相互質疑,形成參與式討論。
⑵ 拓展延伸:
① 教師出示錄象或圖片,做下水文,介紹某種古生物。
② 學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頭介紹。
四、延伸作業
參觀或查閱資料后,寫一點感想,題目可定為《遠古的遐思──讀(觀)xx有感》。
地方課程教學設計 12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漫畫與動畫的一些特點。
2、指導學生收集漫畫與動畫的圖片資料和文字資料。
3、鼓勵學生根據一些漫畫或動畫內容,鼓勵學生創作一幅漫畫或動漫。
教學重點:
運用漫畫特點創作一幅漫畫或動漫。
教學難點:
了解漫畫與動畫的一些特點。
教學過程:
一、組織課堂紀律。
二、談話導入。
孫悟空、哪吒、金剛葫蘆娃、三個和尚、漁童等卡通形象基本土代表了現代我國卡通藝術發展的歷程。唐老鴨、米老鼠、愛麗絲、棒球小子等則是國外眾多卡通形象的縮影。一個經典的卡通形象往往離不開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背景并代表著一定的價值取向。例如我國傳統的卡通人物孫悟空的身上,就濃縮著中國廣大勞動人民的`審美意趣郁善惡觀念膏機智勇敢、忠貞不渝、疾惡如仇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所崇尚的美德。動畫片,它采用“逐格攝影”(又稱“定格攝影”)的方法,將一系列互相之間只有細微豪華而動作連續的畫面拍攝在膠片上(電視動畫片則攝錄在磁帶上),然后以一秒24格的速度放映出來,能獲得形象活動自如的藝術效果。動畫片,有短片,長片和系列片多種,題材和形式廣泛多樣,在世界影壇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電視領域中更受重視,為少年兒童和成年觀眾所喜聞樂見。
三、卡通形象與漫畫形象的藝術特點:
(1)造型簡潔,形象夸張,色彩鮮艷。
(2)擬人化,活潑可愛。
(3)變化豐富,引人入勝。
講解課本上中國卡通形象和漫畫形象。激發學生興趣,也可讓學生講解自己喜歡的卡通故事。
放一段優秀動畫片,激發學生興趣。
四、課堂小結。
提問本節課所學知識,教師加以糾正,歸納,復述,鞏固記憶。
地方課程教學設計 1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比較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記住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理解生物的特征及它們的生活環境,學會調查的一般方法、設計調查方案。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2、培養同學們的分工合作、組織和語言表達等多項能力。
(3)情感目標:
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熱愛生命、保護生命。
二、教學重點:
完成本章節內容的識記和把握,理解、記憶本章節的知識要點。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完成“知識到能力”的轉化。
三、教學過程:
溫故篇
(溫馨提示:盡量先憑記憶完成,然后針對情況做到查缺補漏、有的放矢,有困惑的可小組內解決):
1、生物的特征是:生物的生活;生物能;生物能;生物能;生物能;除外,生物都是由構成的。
2、調查是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調查時,首先要有明確的,制定合理的,有時因范圍較大不能逐一調查,就要選取一部分調查對象作為。
3、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得,維持生存。綠色植物從外界吸收、
無機鹽和,通過制造出自身所需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機物。動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它們以或為食,從中獲得營養物質。
4、絕大多數生物需要進行呼吸,吸入,呼出。
5、動物和人通過多種方式排出體內廢物,例如人的排廢途徑有、等。
6、生物體生長到一定程度,就會。例如,大多數植物利用產生的萌發成幼苗;鳥類利用,而貓狗等哺乳動物通過使個體增多。
7、生物歸類的方法有很多種,如果按照分,可以將生物分為植物、動物和其他生物三大類;按照生活環境分,可將生物分為和等;按照分,可將生物分為家禽、家畜、作物等。
8、本章節我們學習了兩種科學探究的方法,它們是。
導學篇
重、難點點撥(溫馨提示:通過自己對內容的理解完成,有困惑的可小組內解決):
1、生物的共同特征。熟記并運用所學知識,區別生物與非生物,作為生物必然具備他們的共同特征;反之,不具備其共同特征的物體就是非生物,這也是判斷生物與非生物的標準。其中,有一個特例是“病毒”,病毒是生物但卻不具備細胞結構。
例題:下列屬于生物的是()
A、電腦病毒B、珊瑚C、珊瑚蟲D、智能機器人
2、區別無機物和有機物。無機物包括水、無機鹽、二氧化碳等,有機物則是包括葡萄糖、淀粉等在內的含有生物體所需能量的物質。與二者聯系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實現“無→有”的轉化(所以被稱為生產者),而生物的呼吸則實現了“有→無”的轉化。另外因為動物體內不能自己產生有機物,所以為了生命活動的需要,他們只能以現成的有機物(植物或動物)為食,即只能進行“無→有”的轉化(所以被稱為消費者)。
試回答:任何生物都能進行呼吸嗎?呼吸作用的產物你能說出兩種嗎?、
3、動物體的排泄途徑有......注意理解植物中落葉也能帶走一部分廢物,所以可以看做是植物的一種排泄方式。
4、正確理解三種分類方法(實際上生物的分類方法不知這些),它們是互不影響的。比如:狗是第一種分類中的“動物”,它還是第二種分類中的“陸生生物”,也是第三種中的`“寵物”。
知新篇
牛刀小試(溫馨提示:在充分掌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完成,不會的提交小組或班內解決):
1、植物和動物共有的特征是()
A、劇烈的運動B、光合作用C、捕食D、呼吸
2、外界生物千姿百態,種類及其繁多,但是除了病毒外,構成生物的基本單位是()
A、細胞B、細菌C、器官D、組織
3、下列屬于生命現象的是()
A、暴雨越下越大B、夏天桔子皮上的霉菌越長越多
C、久旱的田地裂縫越來越寬D、汽車越跑越快
4、生物與非生物的最本質的區別是生物具有()
A、應激性B、細胞結構C、生長現象D、新陳代謝作用
5、下列哪一項不是人體排出廢物的途徑()
A、出汗B、排尿C、呼氣D、排出糞便
6、“植物受陽光照射,制造有機物”、“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些現象說明了()
A、生物的生活需要光B、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C、生物的生活需要食物D、生物的生活需要空間
7、關于生命的基本特征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生物能快速運動B、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C、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D、生物都能自己制造有機物
8、下列哪項不能說明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A、蘑菇由小長大B、植物種子萌發成幼苗
C、鳥產卵、虎產仔D、鯨呼吸時產生水柱
9、“非典”和“禽流感”等傳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關于病毒的說法,正確的是()
A、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不是生物B、病毒沒有細胞結構,是生物
C、病毒有細胞結構,不是生物D、病毒有細胞結構,是生物
10、關于觀察的敘述,錯誤的是()
A、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B、除用肉眼外,放大鏡、顯微鏡、照相機、錄音機、攝像機都是觀察的用具
C、觀察時要有明確的目的
D、觀察時要全面、細致、實事求是,不需要做記錄
11、夜晚臥室里擺放過多分植物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這是因為()
A、植物生長需要營養物質B、植物要生長
C、植物釋放過多的氧氣D、植物呼吸與人爭奪氧氣
12、“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這句話表明()
A、生物與非生物的關系
B、不同生物之間的關系
C、生物體能夠繁殖自己的后代
D、生物體能夠適應自己的環境
1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B、人口普查就是調查
C、調查范圍再大,也必須對調查對象挨個調查D、調查結果要進行整理分析
14、在自然界中,孔雀開屏屬于什么生命活動()
A、美化環境B、生長C、獲取營養物質D、生殖
15、按照形態結構特點可以將生物歸類為()
A、植物、動物、其他生物
B、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C、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D、有用的、無用的
16、下列生物歸類的方法正確的是()
A、青蛙、玉米、海帶是陸生生物B、狗、雞、鴨是家禽
C、松樹、蘑菇、小草是植物D、玉米、小麥是作物
17、下列哪一項不屬于調查()
A、人口普查B、森林資源調查C、水資源抽樣調查D、仔細觀察牛,并拍照
18、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調查過程中應盡量記錄自己喜歡的動物,不喜歡的不記或少記
B、調查時看見自己滿意的東西就應該采集回來
C、為了采到合適的標本,到偏僻的地方冒一下險也是可以的
D、調查過程中要認真觀察,如實記錄
19、下面調查活動步驟正確的是()
A、選擇調查范圍→分組→設計調查路線→調查記錄→歸類→整理
B、設計調查路線→分組→選擇調查范圍→調查記錄→歸類→整理
C、分組→設計調查路線→選擇調查范圍→調查記錄→歸類→整理
D、選擇調查范圍→分組→設計調查路線→整理→歸類→調查記錄
地方課程教學設計 14
設計理念
1、創設交際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交際;
2、引導學生學會用不同的觀察順序去描述自己的家鄉;
3、引導學生通過定向閱讀,讓學生領悟寫話的策略;
4、采用扶放結合的策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寫話能力;
5、培養學生獨立構思和認真修改習作的良好習慣。
教學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介紹家鄉,試圖做到把話說完整;
2、正確使用普通話,態度自然大方,樂于與人交談。養成在交談中認真傾聽的良好習慣,學習恰當評價別人的話;
3、通過交際活動,感受家鄉的美,激發學生熱愛的情感。
教學重點
學會口述自己家鄉的特點
教學難點
用生動具體的語言表達家鄉的美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觀看家鄉風光,播放《家鄉美》的MP3音樂,學生欣賞。 師:同學們,這首歌是怎么樣贊美自己的家鄉的?
師:你的家鄉在哪里?你熱愛自己的家鄉嗎?愿不愿意把你的家鄉介紹給大家?
師:是啊,我相信每個人都熱愛自己的家鄉,熱愛家鄉的心情是一樣的,但每個人的家鄉卻是各不相同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家鄉,介紹自己的家鄉,讓其他同學了解自己的家鄉。(板書課題:我的家鄉)
(設計意圖:充滿家鄉特色的圖片加上富有節奏感的歌曲,營造了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讓學生感受到親臨家鄉的'感覺,并激發學生想把自己的家鄉介紹給其他同學的欲望。)
二、指導寫作方法,范文引路
1、明確寫作的順序有幾種
(1)按時間順序(春、夏、秋、冬,早晨、中午、傍晚、晚上)
(2)按空間順序(從遠到近或從近到遠,地點變換、游覽順序)
(3)按從整體到局部或從局部到整體的順序
2、范文引路
師:同學們,現在讓老師來介紹一下我的家鄉。 家鄉的四季
我的家鄉可美麗、可漂亮了。
春天,一棵棵桂花樹開花了,一陣陣清香飄蕩在家旁,只要一走出家門就能聞到桂花的清香。桂花還可以做茶葉,在樹上,把它一朵又一朵的摘下來,在炎熱的天氣里曬上幾天再把它放在瓶子里放上五六個月,就可以泡茶了。
夏天,烈日當空,驕陽似火,知了在樹上叫著:“熱死了!熱死了!”這時,到湖邊走走,散散步是你的最佳選擇。一陣陣清涼的風迎面吹來,使人感到心情舒暢。
秋天,一棵一棵的果樹結果子了,有橘子、橙子……那橙子又大又黃,而且還很甜。 最美的就是冬天了,雪花空中飄蕩,到了中午,伙伴們在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等。
你們看,這就是我美麗的家鄉!我愛我的家鄉!
(1)說說老師是圍繞哪一句話來介紹家鄉的?
(2)老師是按照什么順序來介紹的?
(3)從哪一句話可以看出老師很喜歡我的家鄉?
(設計意圖:先指導學生用什么樣的順序方法去介紹自己的的家鄉,為后一環節學生自己介紹自己的家鄉做鋪墊。)
三、展示資料,自由資料。
1、同學們今天也帶來了自己家鄉的照片,現在就把你家鄉的照片介紹給大家,和大家一起介紹吧!
2、指名學生說。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自己的照片,能用不同的觀察順序介紹自己的家鄉。
3、用“我的家鄉真()”的句式開頭。
4、指名介紹自己的家鄉。同桌互說,指名上臺說。 5.指名評價其他人介紹的家鄉具體從哪些方面講的?
(設計意圖:運用句式訓練學生說話的條理性,引導學生觀察的順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口語交際的雙向互動。)
四、指導寫話,表達真情
1、同學們都介紹了自己的家鄉。現在能不能寫下來呢?
2、在寫話時,老師要送給大家一些好詞,看你能不能用上。 春:山清水秀,郁郁蔥蔥,青山綠水,繁華似水,鳥語花香 夏:牛羊滿山,驕陽似火,辛勤農作,揮汗如雨,炊煙繚繞 秋:金風送爽,碩果累累,忙忙碌碌,豐收滿顏,五谷豐登 冬:松柏交翠,皚皚白雪,銀裝素裹,冰天雪地,天寒地凍
夢里水鄉,人杰地靈,英才倍出,山肥水瘦,古木參天,楊柳依依,花團錦簇,綠草茵茵
(設計意圖:寫話時提供寫話素材,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可寫)
五、習作評價,分享心得體會
1、同學們,誰愿意把你寫好的話和大家分享一下呢?
2、指名說自己的習作,投影。
3、總結:這節課我們寫了自己喜愛的玩具,請同學們課后再次修改自己的習作。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分享,并且養成修改自己的作文的習慣。)
六、布置作業
修改自己的習作,把作文抄寫到作文本上;并把我的家鄉畫下來。
(設計意圖:讓學生養成修改作文的習慣,并把自己的感受形象化,用自己的筆畫下來,增強對自己作文的印象。)
板書設計:
我的家鄉
寫作順序:
(1)按時間順序(春、夏、秋、冬,早晨、中午、傍晚、晚上)
(2)按空間順序(從遠到近或從近到遠,地點變換、游覽順序)
(3)按從整體到局部或從局部到整體的順序
地方課程教學設計 15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感受家鄉的美麗,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使學生產生畫一畫自己美麗的家鄉的愿望和行動。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感受家鄉的美麗。
教學難點:
模仿課文,我也來畫一畫自己的家鄉。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師: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認識了五位小畫家,他們畫了自己美麗的家鄉,他們是誰呢?(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板書)
過渡:今天這一節課,老師將帶領同學們一起走進他們美麗的家鄉。不過,他們聽說我們要去,提出了一個要求:要先讀準這一課的生字詞,才能讓我們欣賞他們家鄉的美麗風景。同學們,你們能做到嗎?
2、復習生字詞。(開火車讀)
過渡:同學們真棒,恭喜同學們過關了,下面我們就一起去欣賞他們家鄉的美麗風景,邊欣賞邊想:你最喜歡誰的家鄉,為什么?
3、欣賞家鄉的風景,說說你最喜歡誰的家鄉,為什么?(課件演示)
二、細細品讀,畫中感悟。
1、精讀第二段,感受濤濤的家鄉美。
(1)師(邊說邊出示課件):各位小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濤濤的家鄉——海邊(板書),你們看到了什么?(指導學生把句子說完整、說具體。)
(2)學生個性回答。
(3)觀察大海,并朗讀感悟海的特點。
a、我們把鏡頭拉近,觀察一下大海,并想想大海有什么特點?(那么藍,那么寬。)
b、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師:“那么藍、那么寬”告訴我們海非常的藍、非常的寬、也非常的美。你想把這種美麗帶給大家嗎?試著讀一讀這句話吧!)
c、指導用“那么……,那么……”說話。
(4)觀察船,體會魚蝦的多。
(5)觀察濤濤,體會撿貝殼的快樂。
a、這個小男孩是誰?他在干什么?(指導學生仔細觀察)
b、濤濤的心情怎么樣呢?(看一下,他撿到了各種各樣、五顏六色的貝殼,心里肯定很開心。)
c、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6)指名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7)招聘導游,解說家鄉。
2、精讀第三段,感受山山的家鄉美。
(1)師(邊說邊出示課件):各位小朋友,現在我們又來到了山山的家鄉——山里(板書),你們看到了什么?
(2)根據學生的個性回答,引導學生感悟各種景物的特點。
a、山:那么高。
b、水:那么清。
c、樹:又高又大。
d、山山:山山提著小竹籃,正要到樹林里去采蘑菇呢。
(3)適時地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相關的句子。
(4)指名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5)招聘導游,解說家鄉。
3、對比兩段話,引導發現共同的寫法。
(1)觀察二、三兩段話,你發現了什么?(出示課件)
(2)引導發現:①誰的家鄉在哪里?②誰的家鄉是什么樣的?③誰在哪兒干什么?
4、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學習。
(1)平原組。
a、根據自己的習得,把段落補充完整。
b、有感情地朗讀。(男生讀)
(2)草原組。
a、根據自己的習得,把段落補充完整。
b、有感情地朗讀。(女生讀)
(3)城市組。
a、根據自己的習得,把段落補充完整。
b、有感情地朗讀。(全班齊讀)
三、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課件演示德化的風光景物。
2、自由表達想畫的家鄉。
我的家鄉在 。我畫的 那么 ,那么 。有 ,還有 。畫中的我正在 。
四、作業超市。
1、說一說美麗的家鄉。
2、寫一寫美麗的家鄉。
3、畫一畫美麗的家鄉。
《畫家鄉》教學反思
今天,我執教的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畫家鄉》一課。本課描寫了浩瀚的大海、遼闊的草原、連綿的群山以及一座座現代化城市。孩子們通過欣賞,能夠從中懂得從小要熱愛我們的祖國,從小熱愛自己的'家鄉,用五彩的畫筆,絢麗的色彩,畫祖國,畫家鄉。
今天我教的是這一課的第二課時,因此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主要是使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以及引導學生感受家鄉的美麗,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使學生產生畫一畫自己美麗的家鄉的愿望和行動。根據低年級教材的特點以及一年級學生的基礎及認識,因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以及感受家鄉的美麗。這一教學重點在課堂上做得還不夠,只顧著完成教學任務,沒有花更多的時間讓同學去朗讀、去感悟。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就是模仿課文我也來說一說自己的家鄉。這一教學難點我卻沒能去突破它,能上來說的學生寥寥無幾,真是這節課的一大遺憾,因為本來還想以此做為突破點,來升華學生熱愛自己家鄉的情感,把課堂氣氛推到最高潮,真是亮點不成反成缺點啊。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去深究,也許是我平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得不夠;也許是我引導的方法不科學,也望各位老師提出建議。
根據本課特點,我以課件設計教學為主線,體現課堂教學的形象性、生動性。利用課件來組織教學顯得新穎形象,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心理,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根據本課課文段落相似的特點,我先指導學生精讀兩段,從中習得學習方法后,再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自已探索,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地方課程教學設計 16
教學目標
1.認識“蒲、英”等6個生字,會寫“蒲、英、盛”等13個生字,正確讀寫“盛開、玩耍、一本正經”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象課文描寫的畫面,通過多種方式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能用自己的話解釋草地變色的原因。
3.激發學生善于留心觀察身邊事物變化的興趣,培養學生與大自然息息相通、相容相合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象課文描寫的畫面,通過多種方式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能用自己的話解釋草地變色的原因。
教學難點
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內不同時間的變化,體會細致觀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細心地觀察,才能發現事物的本質,才能發現生活中的美。
教學課時:
2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播放課件或觀察掛圖:在草地上盛開著一片蒲公英,它們金黃金黃的,太美了!
2.導言: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金色的草地》一課的生字詞,還記得它們嗎?(出示生詞,學生開火車輪讀)
3.上節課我們了解到一個小男孩發現了一片金色的草地,你對草地印象如何呢(學生答),誰想贊美這美麗的草地。
4.設疑激趣:我們隨著小男孩一起走進這片金色的草地,看看我們能發現什么,那就讀讀課文吧!
二、細讀課文,體會情感。
1.學習第一、第二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一、二自然段,找出與你感受相同的句子,然后再讀一讀。
(2)指名讀,評讀。
(3)看到這片金色的草地,“我們”的心情如何?
(4)“我”和弟弟玩蒲公英可有趣了。“我們”是怎么玩的?請大家各自放聲讀一讀,然后同桌間互相邊說邊演一演。
(5)想象一下,當時草地上空會出現怎樣的一幅情景?
(6)開滿黃花的草地多美啊,在草地上吹著蒲公英的種子玩多有趣啊!讓我們再去經歷一回,齊讀一、二自然段。
(7)誰來有感情地朗讀一下第二自然段,把這兄弟玩樂的情景生動地描述出來?指名朗讀,師生共同評價。
2.學習第三自然段。
(1)談話過度:蒲公英一直是金色的嗎?“我”有了一個什么新發現呢?
(2)自由讀第三自然段,思考:“我”有什么新發現?
(3)總結:蒲公英的花瓣是可以合攏的,它隨著時間變化而一張一合,張開就是金色的,合攏就是綠色的。
(4)這一部分當中有些詞語和句子表達的效果很好,令人回味,可引導學生理解和體會。比如:“我起得很早去釣魚”這里為什么要強調“起得很早”呢?可讓學生聯系上下文來理解。因為過去沒有起這樣早,所以一直誤認為蒲公英的花是金色的。“發現草地并不是金色的”,“并”在這里有哪些含義呢?用上這個“并”字,給人的感覺是“我”過去一直認為草地是金色的.,不是現在才這樣認為,并強調了對過去錯誤認識的否定。“蒲公英的花就像我們的手掌,可以張開、合上。”用手掌最簡單的動作打比方,就把一種不太容易說清楚的現象講清楚了。
(5)拓展交流:同學們你們知道嗎?蒲公英的開放是和溫度的變化有關的。他通常是上午8點左右逐漸展開花瓣,到了中午溫度最高時花瓣完全張開,下午4點左右,溫度下降,花瓣就慢慢合攏,深夜溫度更低了,花瓣就越包越緊,所以我在很早的時候看到草地是綠色的。
2.學習第四自然段。
(1)這個發現令“我”非常驚訝,大家再來讀讀第五自然段。
(2)有了新發現后,“我們”有什么變化?
(3)指名讀、齊讀第四自然段。
三、總結全文
1.看板書,全班交流。
2.拓展:
(1)其實自然界還有許多花草也有這個特點,有沒有發現的,誰來說說你知道的?
(2)總結:同學們,大自然就是那么神奇美妙,大自然的花花草草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時時處處和我們一起生活,一起成長。課下請觀察你喜歡的花草,下節課說說你的新發現,好嗎?
板書設計:
蒲公英
(早晨)(中午)(傍晚)
綠金色的草地綠
地方課程教學設計 17
【教材簡析】
《大青樹下的小學》是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課文通過描寫西南邊疆的一所小學,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祖國各民族之間的友愛和團結。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剛剛由低年級升入中年級。開始學習第一組課文,首先考慮的是銜接問題,這一組是低年級和中年級兩個年級語文教學的接口處。除了識字還是教學的重點外,還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初步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要逐步完成由低年級向中年級教學的過渡。我們的學生大多是漢族,對少數民族不了解,可以適當介紹。
【教學目標】
1.會認“壩、漢”等10個生字,會寫“晨、漢、球”等13個生字。正確讀寫“坪壩、穿戴、打扮”等詞語。
2.能和同學交流課文中有新鮮感的句子,說一說這所學校的特別之處。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這所小學的喜愛之情。
4.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抄寫描寫窗外安靜情景的句子。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和對重點詞句的理解,了解我國各民族兒童的友愛團結及他們的學習生活,體會貫穿全文的自豪、贊美之情。
【教學難點】
體會描寫窗外的安靜和小動物湊熱鬧的句子的表達效果。
【課前準備】
1.學生查找與課文有關的資料,預習課文。
2.教師準備好相關的圖片、道具和生字詞的卡片。
3.準備生字書寫的多媒體演示。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出示資料袋中的圖片)瞧,從山坡上,從坪壩里,從一條條開著絨球花和太陽花的小路上,走來了許多小學生,他們分別是哪個民族的,讓他們自我介紹一下吧!安排幾位學生戴上相關民族的頭飾,學生簡單介紹這些民族的資料。
教師相機出示相關詞語:傣族 景頗族 阿昌族 德昂族。
二、順勢切入,初讀課文
1.清晨,這些來自不同民族的小朋友,早早地起了床,迎著朝陽,踩著露珠,蹦蹦跳跳,高高興興地朝同一個地方走去,他們要去哪呀?(大青樹下的小學)對,那可是一個充滿歡笑,美麗而可愛的地方,今天咱們一起去走一走,看一看,保證你們去了就舍不得離開。
2.板書課題:大青樹下的小學
3.教師配樂范讀。
三、試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1.這所民族小學美不美?大家肯定想親自去走一趟,轉一圈。請你自己試著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生字根據注音拼讀一下,讀不通順的地方反復多讀幾遍。
2.學生試讀。
3.指名分自然段朗讀。
教師相機出示每小節中帶生字的新詞,正音、鞏固。學生感到陌生的詞語也提示一下。
四、趣味識字詞
(1)出示詞語:早晨、穿戴、鮮艷、服裝、打扮、校園、敬愛、國旗、敬禮、銅鐘、教室、朗讀、安靜、樹枝、這些、好奇、招引、古老、粗壯、枝干、影子
(2)指名讀,正音。
(3)開火車,練讀。
(4)做游戲鞏固字詞。
a.“貼字”游戲:教師出示圖片,請小朋友根據圖片找到和圖片有關的生詞。
b.玩找字游戲:抽出生字,教師讀生字,小朋友找到相應的卡片貼在黑板上。
4.同桌相互聽讀課文,在讀中鞏固識字。
5.朗讀感悟
(1)學生逐段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同桌間互相說說讀了這一段知道了些什么?
(3)組織朗讀比賽,你最喜歡讀哪段,讀出你的感情來。
五、鞏固字、詞,指導寫詞
1.指名讀生字,新詞。
2.指導書寫課后田字格中的字。
a.著重分析指導“晨、絨、服、裝”。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晨”是上下結構,注意“辰”要拖著“日”,相互要結合緊湊。
“絨”是左右結構,由“纟”和“戎”組成,右邊的“戎”共六筆,不要漏寫。
“服”的“月”字旁要瘦一些。
“裝”是上下結構,書寫要緊湊。
b.學生寫字。
3.抄寫詞語表中列出的本課的詞語。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1.指名朗讀生字、新詞,檢查生字、新詞掌握情況。
2.導入:通過上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感受到了民族小學的美。這一課我們要朗讀感悟,我們會進一步地通過朗讀感悟民族小學的美。
二、分段讀議,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請各自輕聲讀第一段,想一想讀完部分課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學生讀后交流。
可引導學生從上學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學生的服飾、到校后的'活動等方面想象、講述。
c.大家一邊在頭腦中展開想象一邊朗讀就能讀得更入情入境,誰來讀一讀?教師評點后再指名練習。
d.配樂朗讀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當,當當!當,當當!”大青樹上的銅鐘敲響了,民族學校的學生開始上課了。請各自輕聲朗讀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學的孩子是怎樣上課學習的,說說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學生各自讀課文,然后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認真上課的情況想象補充,譬如:大家專心聽講,窗外有猴子蹦來跳去都不去張望;大家積極開動腦筋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小手舉得高高的;讀書時整齊響亮,聲音抑揚頓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樹、一只小鳥、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們學習這么認真,課文朗讀得這么動聽,你會怎么做?
引導學生轉換角色,入境體悟窗外的安靜,體會是周圍的花草鳥蟲猴子都被教室里優美的讀書聲吸引,靜靜地欣賞,不忍打攪。反復朗讀這幾句話。
d.下課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場會是怎樣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讀有關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這所民族小學留給你什么樣的印象?交流感受。
b.我們參觀了這所民族小學,了解了他們上學、上課學習、下課活動的情景,多么美麗的民族小學,多么可愛的學生!參觀結束了,讓我們說上幾句道別的話。
c.齊讀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讀,比賽背誦
1.課文寫得很美,你喜歡哪一部分?請你有感情地朗讀一下。
2.把你喜歡的部分背下來,看誰先背出來。
四、抄寫句子,加強積累
把描寫窗外安靜的句子抄在作業本上。
五、綜合性學習
你們的課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讓我們把每天的課余生活記錄下來。可以用日記的方式來記,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來記,以后我們再來交流。
地方課程教學設計 18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優美的句段“每當……”。
2.運用邊讀邊想象畫面、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等方法,理解“協調有序”等重點詞句,體會搭石上蘊含的美,感受鄉親們的美好情感,并從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學習作者仔細觀察身邊平凡的事物,表達真實情感。
教學過程:
一、母語三分鐘
師:一些普通的事物,在藝術家的眼里就有了思想,有了靈魂。不僅圖畫如此,請看:
1.誦讀《山》“山很有風度,站得腳酸了,都不說一句話。”
2.《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師:婀娜的楊柳,漫天的大雪都引起作者對故鄉的思戀。一塊普通的石頭上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這節課我們以《搭石》一課為例接著學習第七單元——學習關愛。
二、引導質疑──體驗美
1.默讀課文,尋找美麗風景。(依據學情,重點感悟)
師:上節課,劉老師帶領大家統讀了本單元的課文,還布置大家按課后第二題的要求去尋找那些藏在字里行間的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美。完成了嗎?現在咱們交流一下?
(精心擺放搭石;老人調整石塊;一行人走搭石;同時過溪,招手禮讓;偶遇老人,背負過溪。)(依據學情,重點感悟)
預設一:擺搭石,助人美
“上了點年歲的人,無論……才肯離去。”
(1)了解什么是搭石。老人在干什么?
(2)朗讀體會美。
師:你能通過朗讀表現出自己體會到的美嗎?你想象出那幅畫面了嗎?
(3)復述提升美。提示:“無論……只要……一定……再……直到”;看圖復述。
師:急著趕路的老人,只要發現搭石不穩,就會停下匆匆的腳步調整搭石,他一心為他人著想,助人,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預設二:走搭石,和協美。
“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么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后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學習方法與步驟:
(1)學習“協調有序”。①什么意思?在課文中找找什么是協調有序?
結:理解詞語的方法:查字典,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
②學習“序”。組詞;釋義:《說文解字》中說“序,東西墻也。”;書寫。(庭院圍墻的拱門,進入家園的第一道門。予就是放行的意思。)
(2)積累“人影綽綽”式詞語。
朗讀詞語。積累 “清波漾漾、人影綽綽”類型的詞語。
(3)體會美。你從哪兒體會到了美?你能讀出美嗎?反復創設真實情境,深入體會畫面的美,相機指導朗讀。變換文字的排列,讀出詩的韻味。
師: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詩情畫意,和諧,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
出示名言:藝術家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預設三.走搭石,敬老美
“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1.伏:出示字的演變。造字本義獵手帶獵狗隱蔽狩獵。
2.說話訓練:假如……總要……理所當然……
師:一個個理所當然代代相傳,無聲的教育,構成了家鄉的一道亮麗風景。
誦讀名言:藝術家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預設四:走搭石,禮讓美。
“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才相背而行。”
過渡:搭石上有美,搭石上有情,禮讓,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劉章爺爺將自己寫作搭石的前前后后也寫成了一篇文章《寫作搭石的前前后后》,打開自讀課本上,你能找出課文描寫的這一幅幅畫面嗎?
三、拓展延伸──鞏固美
1.學習《寫作搭石的前前后后》中“當我見到人們……”一段。
師:人們擠公交的雜亂無序與鄉親們走搭石的協調有序形成了對比,所以,作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2.朗讀《搭石》結尾:“一排排搭石……”
師:作者當年一天要走64回搭石,他記住的是鄉親們之間的那種互相關愛。默默奉獻的精神啊!再讀結尾。
師:作者就是從一件很平凡的事物中發現了美。我們的周圍也有很多這樣平凡的事物讓我們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從平凡的事物中發現美、感悟美、記錄美。
四、布置作業——升華美
1.熟讀課文《卡羅納》解決2個問題:①面對遭遇不幸的卡羅納,大家是怎樣做的?用筆畫下來。②這些平凡人的身上哪些平凡的、細小的舉動讓你感動?說一說你從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啟發?
2.閱讀《愛的教育》中的《小石匠》一文(自讀課本)。
地方課程教學設計 19
教學目標
1、通過《豐收之歌》的學習,充分感受勤勞、質樸,善良的人們豐收后的喜悅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2、通過集體舞和歌舞表演感受人們豐收后的喜悅、歡樂之情。
教學重點
感受歌曲情緒,理解歌曲內容,能用自然、歡快、和諧的聲音演唱歌曲。
教學難點
創設情景,感受豐收后喜悅。
教具準備
電腦多媒體及相關課件,鋼琴,打擊樂器、紗巾、扇子、水果、果盤等。
教學過程
一、同學們,今天,老師想請大家先聆聽一段音樂。(《豐收鑼鼓》)你能給它取個名字嗎?歌曲中是怎樣的一個場面?什么季節才能看到這個場面呢?
二、是呀,農民伯伯在春天播下種子,撒下希望,經過辛勤的勞動,到了秋天,他們就能品嘗到豐收的喜悅。同學們,現在正值秋天,讓我們一起來到農村的果園來看看吧!播放丹麥一首名曲,觀看秋天豐收、喜悅的圖片,感受秋天的美好。(教師朗誦)
讓我們再去田野里看看…不僅麥子黃了,稻子也黃了,花生,黃豆都成熟了,秋天真是一個豐收的'季節!
三、是啊,剛才我們欣賞的是一首丹麥民歌《索爾維格之歌》。讓我們來認識一下丹麥。(出示地圖,教師講解)
瞧!他們的建筑師是這樣的,丹麥的人們到了秋天這個收獲的季節,同樣在享受這豐收的快樂。看,這兩個丹麥人正拎著沉甸甸的蘋果,他們笑得樂開了花。
四、今天老師也帶來一首丹麥民歌,你聽聽都唱了些什么歌詞?你能取個歌名嗎?
1、聽錄音范唱—取歌名。
2、看歌譜—聽老師范唱,說出它的情緒。
五、教唱新歌。
1、視唱歌譜。
A、第一遍接口唱。
B、第二遍一起唱(請同學指,老師坐到學生中去或教師彈鋼琴)。
2、按節奏朗讀歌詞。
3、聽琴聲唱詞兩遍。
4、第三遍歌曲處理(高興、歡快的氣氛)。
5、輪唱第一段。
六、歌表演,創編歌舞。
同學們,大家想想豐收時勞動的場面,農民伯伯們都在干些什么呢?
1、插秧、揚稻谷(扇子)。
2、打麥子、擦汗、挑擔。(合作)紗巾
(加上動作表演一遍,第二遍起立)
七、表演得太棒了!老師也想為大家跳上一跳這首歌,也表現一個豐收的場面。(《在中國的大地上》伴奏)
感謝這幾位伴舞的同學,他們跳得真好!
八、你們想不想跳?我們也來跳吧!
要求:兩人一組,簡單的集體動作,讓我們一起試試吧!
1、幾組同學一起來表演(場地有限)。
2、一起來跳一遍(做麥浪)。
3、加上水果感受豐收的喜悅。
九、小結。
地方課程教學設計 20
教學目的:
(一)科學探究目標:
1、會做土壤鑒別類型的實驗。
2、能夠開展小調查活動,了解本地土壤類型。
3、能夠做不同的植物適合生長在不同土壤里的實驗。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關注家鄉、了解家鄉、熱愛家鄉。
2、樂于用所學科學知識、技能嘗試解決實際問題。
(三)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類標準。
2、理解不同的植物適合生長在不同的土壤里。
教學重點:
1、知道土壤的一般分類標準。
2、引起對家鄉的關注。
3、通過中長期觀察培養學生的堅持性。
教學難點:
能夠做不同的植物適合生長在不同土壤里的實驗、
教學準備:
上節課所采土壤、筆、記錄紙、種子、花盆、不同類型的土壤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導入
通過你們的觀察,所有的土壤都相同嗎?
教學新課
(一) 認識土壤的類型
1、土壤的類型是根據砂和黏土的含量來劃分的。
2、開書 21 頁自行了解。
(二)鑒別土壤
1、討論:你有什么辦法知道土壤中砂和黏土的含量?
2、學生匯報。
3、教師補充“手捏法”。
4、學生分組對上節課采來的土壤進行鑒別。
5、學生填寫實驗記錄。 拓展延伸 小調查
1、了解本地的`土壤類型。
2、了解本地的土壤適合種哪些植物。
第二課時
教學導入
大家的小調查進行得如何?
教學新課
(一)科學調查討論會
1、誰來說說你是怎樣進行調查的,有什么結果?
2、學生匯報,同學之間相互交流。
3、教師宣布調查結論。
(二)研究不同的植物生活在不同的土壤里
1、了解仙人球、花生適合生長在什么類型的土壤里。
2、 猜一猜, 同一種植物生長在不同類型的土壤里會對植物的生長有什么 影響嗎?
3、教會學生用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 (對比實驗)
4、學生動手實驗。
5、 囑咐學生做一個有科學精神的有心人, 堅持給豆子澆水、 記得每天察。
拓展活動
1、學生自己閱讀了解無土栽培技術的知識。
2、教師補充說明相關知識。
板書設計:
土壤的種類 砂質土:含砂較多。顆粒大,滲水快,保水性差,透氣性好 黏質土:含黏土較多。顆粒小,滲水慢,保水性好,透氣性差 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顆粒居中,滲水居中,保水性居中,透氣 性居中
教學后記:
地方課程教學設計 21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中體會到砍伐森林的危害及森林的重要作用,并感受到課文語言的生動形象。
2、引導學生自覺地應用課文的語言表達自己的內心體驗,內化、活用課文語言。
3、通過課前搜集資料和課外延伸培養學生強烈的環保意識,以及搜集信息整理資料,小組合作的能力,使語文走向生活大課堂。
教學設計:
一、復習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兩位新朋友,他們分別是誰呀?(生說,師貼云雀圖)他們有一個美好的心愿,誰知道是什么嗎?(生說,師板書:沙漠--------- 綠洲)。
過渡:云雀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心愿呢?這節課,我們就跟著小云雀和他的.媽媽一起去旅行吧!
二、入情入境,感受危害
1、(瞧,他們來了!三名學生自我介紹:小云雀、云雀媽媽和導游)放課件,學生看大屏幕分角色朗讀,感受危害。
2、 現在,誰來說一說,小云雀和媽媽都飛到了哪些地方?(沙漠上空、大河上空)
(一)沙漠上空
(1)(出示:沙漠漫天飛舞圖,配狂風怒吼聲)師描述:“他們飛呀飛,飛到了沙漠的上空……睜不開眼。”
(2)你從中感受到什么?學生談感受。
(3)出示句子:“他們飛呀飛……睜不開眼。”.指名讀,齊讀。
(4)你喜歡這兒嗎?(指導讀小云雀的話)
(5)可是從云雀媽媽的話中,我們知道,以前這里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它郁郁蔥蔥,清水流淌(出示茂密森林圖),可為什么如今變成貧瘠的沙漠了?(出示沙漠圖)生說,相機解釋“亂砍濫伐”并板書。
(6)看到茂密的森林逐漸變成貧瘠的沙漠,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說)
(出示云雀媽媽的一段話)帶著你的感受,自由讀一讀云雀媽媽的話吧。
過渡:看到這一幕,云雀和媽媽再也不忍心看下去,帶著心痛,他們離開了沙漠,來到了大河的上空。
(二)大河上空
(1)(出示河水泛濫圖)他們看到了一幅什么景象?
(2)出示“他們飛呀飛……洪水之中。”
(3)你從中感受到洪水怎樣?(兇猛)
(4)看到這么兇猛的洪水,小云雀不由地挨近了媽媽,害怕地說----(生讀)
(5)云雀媽媽嘆了一口氣----(生讀)
(6)云雀媽媽為什么會嘆氣呢?學生談原因。
拓展:是啊,由于人類缺乏環保意識,毫無節制亂砍濫伐,最終,茂密的森林變成了貧瘠的沙漠(貼沙漠圖),洪水泛濫成災(貼洪水圖),人類最終受到了大自然的嚴重懲罰。生活中,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課前大家已搜集了大量的資料,誰來介紹一下。指名說。
師出示自己搜集資料,給學生介紹,使之感受危害。
過渡:耳聞洪水中凄慘的呼救,目睹家園盡毀的悲劇,怎能不讓人痛心疾首?造成這種悲劇的原因,歸根結底,是人類亂砍濫伐的結果,既然森林如此重要,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讓我們繼續聽聽小云雀和媽媽的對話吧。
三、自讀自悟,感受作用
1、生繼續分角色朗讀10-13自然段。
2、聽了他們的對話,老師有一個問題:為什么說森林是森林水庫和空調器呢?出示問題,小組交流討論。
3.交流匯報,相機處理:
按一定順序說一說森林的蓄水作用。
4.森林長得這么蔥郁,這么像空調器,所以,當小云雀和媽媽飛回森林時,小云雀高興地說:“媽媽,我們的家——(生說)
四、遷移、延伸
1、森林的作用可多了,同學們課前已經搜集了不少資料,現在,我們就結合自己搜集資料,有不同方式來展示一下森林的作用吧(交流)
2、森林有這么多的作用,難怪小云雀會說(出示: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明年春天,我一定邀上小伙伴,到那片沙漠上去種樹,讓沙漠重新變成綠洲。這是我的心愿。)(生齊讀,板書:植樹造林,貼森林圖)
3、故事并沒有結束,第二年的春天,小云雀真的和媽媽到沙漠去種樹了,多年以后,當年的沙漠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你能想象它現在變成什么樣子了嗎?
4、圍繞鄭州市政府提出的“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構筑健康和諧鄭州”口號,說說自己打算為城市環保做些什么。
5、小結:同學們,保護環境,就是給自己留一份夕陽擱樹梢的詩情畫意,就是給大家創造一片鳥語花香的恬靜安寧,讓我們行動起來,還地球一片清朗美麗吧。
播放flash:同在藍天下
五、作業
圍繞“綠化祖國”“綠化鄭州”或“美化校園”設計手抄報,在校園宣傳展覽。
地方課程教學設計 22
教材分析:
這是一首淺顯而又向上的兒童時,全詩描寫了牧民幸福的生活,表達了作者對牧民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學要點:
1、有感情的誦讀課文,在反復誦讀種培養語感。
2、鼓勵學生積累優美的段落、詞句,可以背,也可以謄寫下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一篇新課文,題目是——《馬背小學》。齊讀課題。
2、由課題,你想了解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3、看來同學們對這個馬背小學非常感興趣,那讓我們趕緊進入今天的學習吧!
二、講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讀通課文,用自身喜歡的方式去認識生字。
(2)考慮剛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
2、交流,討論。
(1)馬背小學在哪?
(2)馬背小學與我們的小學有什么不同?(從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等方面解答。)
3、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歌,看看你從中還了解到什么?
(我的美好愿望和對馬背小學的喜愛)
4、那你喜歡馬背小學嗎?速讀全詩,找出你喜歡的段落,讀給你的小組組員聽聽,并說說為什么喜歡。
5、指名讀喜歡的`段落,說明理由后,請同學為他的朗讀加以評價。
6、看樣子同學們對于課文的朗讀都有自身的見解,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課文,讀出你的理解。(配樂朗讀)
三、總結,拓展:
1、馬背小學雖然沒有我們學校先進的教學設備,但那里的小朋友們仍然在為自身的理想奮斗著,你還了解哪些有關馬背小學的事情?你有什么話想對他們說嗎?
2、馬背是牧區小朋友童年的“學校”,你的“童年學校”是怎樣的?
3、你能仿照課文,描寫一段或者幾段你的“童年學校”。
4、交流,修改。
四、作業:
1、完成并修改小練筆。
2、把馬背小學介紹給你的朋友。
課后小結:這是一篇拓展閱讀。這是一首文字淺顯、文筆優美的小詩,本文教師充沛運用電教手段,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大膽想象,在課堂上,教師給學生充沛的時間讀課文,用自身喜歡的方式讀通課文,讀美課文。
【地方課程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地方課程教學設計優秀10-12
地方課程教學總結11-22
地方課程教學小結12-13
地方課程教學計劃03-08
課程教學設計11-08
中學地方課程教學計劃08-23
學校地方課程教學計劃01-04
課程設計教學設計12-26
課程設計教學設計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