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教學設計(通用17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力》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力》教學設計 1
一、設計思想
本節課打破以往的教學結構,將摩擦力作為一個整體來逐步研究,而不是分別研究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方向和大小,使得學生更全面的從本質上掌握摩擦力的特點。
本節課的教學有三大特點:
1、采用“學習即研究”的理念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感受來提出所要研究的問題,并圍繞提出的問題,設計實驗方案,來解決問題。讓學習的過程轉變為研究的過程,從而實現物理學習的本質。
2、采用體驗式的學習方法,通過就地取材的物品來進行小實驗,看似簡單易操作,但卻能帶給學生最真實的體驗,讓學生有最直接的感受。
3、采用知識教育和科學方法教育融于一體,通過實踐找規律,讓學生通過觀察與類比、猜想與假設、實驗與歸納、控制變量法、描點作圖法等探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歸納出摩擦力的特點。
本節內容是學生已具有一定初中知識背景下,進一步來理解摩擦力的產生條件,摩擦力方向的判斷以及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學情分析和教材解讀的深入
(一)學情分析
1、學生初中已經學習了力的概念并可應用二力平衡進行計算靜摩擦力的大小。
2、在初中階段對摩擦力有定性了解,但不夠深入高中階段加以細化。
3、在初中學習電阻時用到過控制變量法歸納出摩擦力的特點。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節P57-P61,本節內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識基礎上的延伸。是本章教學的重點,難點,也是高中物理中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的重點和難點。大家在初中已接觸過摩擦力的學習,高中應從更深的一個層面來認識摩擦力,靜摩擦力的問題很復雜,具體表現出“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有時似乎又是“若有若無,方向不定”。本節課,我力求使學生們可以正確認識靜摩擦力。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靜摩擦力;可以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判斷靜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可以列舉說明靜摩擦力在生活中的應用,明白最大靜摩擦力的決定因素有哪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演示及動手體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操作能力。
2、通過對靜摩擦力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形成在生活中認識“力”的科學素養。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最大靜摩擦力進行的實驗探究及數據分析,使學生感受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更好的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分析靜摩擦力的應用,進一步體現出物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道理。
四、重點難點
(一)重點
1、研究靜摩擦力大小的范圍。
2、研究靜摩擦力的方向。
(二)難點:如何對靜摩擦力進行方向的判斷。
五、教學策略與手段
講授法、實驗法、討論法相結合的實驗探究模式
實驗和多媒體教學:
(1)教師演示用:玻璃杯,大米,筷子,氣球,玻璃球,兩本交疊在一起的書,一端帶有定滑輪的長木板,紅墨水,細線,木塊,礦泉水瓶,PPT課件。
(2)學生用實驗器材2人一組:彈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
六、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1、趣味實驗演示
向壓實的整杯米中插進一根筷子,用筷子將米杯提起,將氣球放進玻璃杯內,向氣球內充氣,用氣球將玻璃杯提起。
發問設疑:將整杯米和玻璃杯提起的神奇力量是什么呢?
2、深入分析:
對整杯米進行受力分析,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作用,還有筷子對整杯米的向上的作用力,向學生提出疑問,這個作用力可能是什么性質的力,進而給出在物理學中像這樣產生于兩個相對靜止的物體間的摩擦力叫做靜摩擦力。
(二)新課教學
1、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
①兩物體接觸且相互擠壓
通過回顧課前氣球提杯子的小實驗,向學生發問,為什么干癟的氣球不能夠提起杯子?
對比分析,當氣球充滿氣時,氣球可以提起杯子,此時氣球與杯子接觸且存在擠壓,當氣球內氣體放出時,氣球與杯子不接觸且不存在相互擠壓,氣球也不能提起杯子,進而得出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之一是兩物體接觸并存在擠壓。
②兩物體存在相對運動趨勢
仍然由氣球提杯子的小實驗入手,當氣球與杯子都放在桌面上,且相對桌面靜止時,氣球和杯子之間不產生靜摩擦力。當氣球提起杯子時,氣球和杯子之間就產生了靜摩擦力,這是由于當氣球提起玻璃杯時,玻璃杯會“想”相對氣球向下運動,我們將其稱為玻璃杯有相對氣球向下的運動趨勢,進而自然得出靜摩擦力的又一個產生條件是兩物體存在相對運動趨勢。
③兩物體接觸面粗糙
夾玻璃球競賽:
競賽規則:誰能在十秒鐘之內,用筷子夾起的玻璃球多誰就獲勝。
十秒鐘過去,我們會發現,一位同學夾起了幾個玻璃球,而另一位同學幾乎沒有夾起玻璃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追問,為什么比賽結果會如此懸殊?
教師解密,這是由于老師給“獲勝”的同學所用的筷子提前穿上了一層“橡膠外衣”,進而使筷子與玻璃球接觸的表面變得粗糙,才使得“獲勝”同學順利夾起玻璃球。
由此自然得出靜摩擦力產生的第三個條件是兩物體接觸面粗糙。
2、靜摩擦力概念
通過得出了靜摩擦力產生的三個條件,可進一步概括得出靜摩擦力的具體概念,即:兩個相互擠壓且相對靜止的物體,由于存在相對運動趨勢而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叫做靜摩擦力。
給出定義后,教師提出一個將兩本交疊在一起的書分開的小游戲,讓學生親身體會靜摩擦力“巨大”力量,進而對靜摩擦力有一個更直觀的感受。
3、靜摩擦力的三要素
①、作用點
引導學生通過定義直接得出,靜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兩物體接觸面上。
②方向
①用刷毛彎曲方向表示刷子所受靜摩擦力的方向,在引導學生分析靜止在斜面上的刷子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引導學生運用假設法分析得出刷子所受靜摩擦力的方向與刷子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這一結論。
②對被氣球提起的杯子進行受力分析,引導學生利用已學過的二力平衡的知識逆向思考,分析靜摩擦力的方向。
③大小
實驗探究靜摩擦力的大小變化:
杯子與木塊相連,不斷向杯中加水,直到木塊滑動,可直觀定性的觀察物體所受靜摩擦力的大小變化,自然提出猜想,靜摩擦力的增大存在一個限度,教師加以解釋說明,給出靜摩擦力大小情況:靜摩擦力的增大有一個限度,即fmax,這個最大值稱為最大靜摩擦力,其數值范圍fmax≥f≥0,且最大靜摩擦力大于滑動摩擦力。
4、鞏固提高
①引導學生利用定義判斷靜止在曲面上的物體所受靜摩擦力的方向。
教師加以總結概括,得出:靜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觸面切線方向并與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②讓學生分析在超市電梯上的人的受力情況,和人走路及傳送帶上的物體所受到的靜摩擦力。
教師加以糾正和強調:受到靜摩擦力作用的不一定是靜止的物體,靜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5、應用
教師給出靜摩擦力在生活中應用的相關實例,并給與解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靜摩擦力的利與弊。領會自然的神奇力量。
七、知識結構或板書設計
靜摩檫力
一、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
1、相互接觸、擠壓(彈力產生的條件)
2、與接觸面有相對運動趨勢
3、接觸面粗糙
二、靜摩擦力的定義: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生相對運動趨勢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這種力叫做靜摩檫力。
三、摩擦力的方向:所以無論物體是靜止還是運動,物體受到的靜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四、摩擦力的大小。
八、作業設計
課后完成課后“問題與練習”中1、2、3題。
九、問題研討
(1)物理研究以實驗為基礎,我們這節課的學習過程中,利用身邊的現象設計小實驗的方法來探索物理問題,如何能更好的利用實驗讓學生探索物理問題?
(2)利用學習小組分組實驗并討論,如何運用小組評價機制?
《力》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
2、知道力的單位。
教材重點
難點重點:彈簧測力計測量時的正確使用、力的單位。
難點:彈簧測力計的正確使用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講授、討論活動、實驗
教學過程
復習:
1、什么是力?什么是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3、用力將球擲向墻壁,球被反彈回來,說明了什么?
新授:
板書:一、力的測量和力的單位
講解:為了比較力的大小,必須規定力的單位
板書:1、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符號:N
介紹閱讀:英國物理學家牛頓
提問:1N有多大?
講解:1牛等于你拿起兩個雞蛋所需的力,一般情況下,成人右手的最大握力可達560牛,左手最大握力可達430牛。
思考:力的大小如何測量?
板書:2、測量力的大小的儀器:測力計
講述:最常用的測力計是彈簧秤
(1)彈簧秤的工作原理
演示:讓兩個大小不同的學生分別上臺用力拉拉力器,其他學生觀察彈簧的長度變化情況。
講述:根據力的作用效果可以表示力的大小,彈簧秤就是根據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長的道理制成的。
提問:你知道哪些彈簧秤?備注
待學生回答后,再出示彈簧秤的教學掛圖,介紹常見彈簧測力計。
(2)彈簧秤的使用
①與刻度尺的使用相對比,引導學生觀察彈簧秤和構造、單位、零刻度線等彈簧稱上的刻度值是用什么作單位的?
彈簧稱上最大刻度是多少?
說明:彈簧稱上的這個最大刻度就是量程,彈簧稱受到的拉力不能它的量程,否則彈簧稱會損壞。
彈簧稱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少?
說明:不同彈簧稱的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
②使用方法:
板書:首先觀察測力計的指針是否與零刻度對齊,若沒對齊,要進行調零劃記下零點誤差;拉力要沿彈簧的軸線方向;讀數時以指針最靠近的刻度線為準;使用前應來回拉動掛鉤,避免掛鉤被外殼卡住。
學生實驗:每兩人為一組,發一個彈簧秤和幾個鉤碼,按下列步驟實驗。
實驗步驟:
1、觀察彈簧秤,辨認指針、零刻度、量程、最小刻度。
2、使用彈簧秤時,測量力的大小不應超過量程,所以測量前應先估計所測力的大小。
3、檢查指針是否在零刻度
4、用手拉彈簧測力計掛鉤,親自感受1N和5N的力有多大;
5、測量自己頭發的能承受最大拉力;探究這一數值與頭發提供者的性別、年齡、頭發的長度與粗細是否有關
練習:課本P15:2、3作業:B作業本P3、4備注
板書設計:
一、力的測量和力的單位
1、力的單位
2、力的測量
(1)彈簧秤的工作原理
(2)彈簧秤的使用方法
教學
后記
(反思)
文章
《力》教學設計 3
一、考情分析:
運動和力是安徽中考的必考題,每年至少有兩道題涉及,每個題型均有涉及,主要在填空題和選擇題中考察,分值為2—8分,考察的知識點有:慣性、摩擦力、二力平衡、受力分析。
二、學情分析:
本屆學生物理基礎相對薄弱,從多次檢測情況來看,多數學生始終沒有掌握一套適合自己學習物理的方法,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久而久之,有的學生已經失去了學習物理的興趣,課堂上僅停留在聽話不搗亂的表象上。因此,本次總復習應以激發興趣為起點,從基礎入手,逐步提高,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
三、復習目標:
1、能正確表述牛頓第一定律。
2、理解慣性的意義,能用慣性知識解釋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關現象;能說明物體的慣性與物體質量間的關系。
3、知道二力平衡條件;能在具體問題中判斷物體是否處于二力平衡狀態;能對物體進行簡單的受力情況分析;能在具體問題中分析說明哪兩個力是一對平衡力,哪兩個力互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
4、知道滑動摩擦力產生的條件,理解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實驗的理論依據(即二力平衡條件),并能對該實驗過程和結論等作出正確的說明。
5、能定性說明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的粗糙程度間的關系;能結合具體問題說明如何增大有益摩擦或減小有害摩擦。
四、復習重難點:
1、二力平衡條件;能對物體進行簡單的受力情況分析;能在具體問題中分析說明哪兩個力是一對平衡力,哪兩個力互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
2、知道滑動摩擦力產生的條件,會進行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
五、復習過程
(一)、運動和力
1、牛頓第一定律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慣性
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我們把這種性質叫做慣性
慣性是物體固有的一種屬性;
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
物體的慣性只跟物體的質量有關;
跟物體的.運動情況無關。
3、平衡狀態(運動狀態不變)和平衡力
4、二力平衡條件
同體、共線、反向、等大的兩個力
5、課本實驗
6、相互作用力與平衡力的區別
7、總結運動和力的關系
(二)、摩擦力(f)
1、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或具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的趨勢的力,這個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產生條件
3、摩擦力的方向
4、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5、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6、減小摩擦的方法
(三)、例題講解
(四)、課堂小結
《力》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1、能夠搜集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無處不在。
2、通過一系列活動,探究力對物體運動和形狀的影響,力有大小和方向。
(二)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
2、知道力對物體運動和形狀的影響,力有大小和方向。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喜歡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并從中體驗和感受到樂趣。
教具準備:
測力計木塊玻璃球橡皮泥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1、提問:你能用什么方法使講桌移動嗎?
指名學生說出方法并讓學生上來演示。
2、剛才大家想的辦法都使講桌移動了,盡管方法各不一樣,但是它們的共同之處都對講桌施加了一個什么?(先讓學生說,學生很快說出“力”后,板書:力)
二、自主探究:
(一)、感受力的存在。
1、你看到力了嗎?力是什么樣子的?(為難學生,激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力是無形的,我們只能感受到力的存在。)
2、請大家仔細觀察,看看你能感受到力的存在嗎?
(1)、(雙手輕輕拿住一根粉筆),感受到力了嗎?
(2)、(用力掰斷粉筆),感受到力了嗎?
3、學生用鉛筆感受力的存在,試著說出自己的感受。全班交流。
4、打開書40頁,看書上的四幅圖,小組討論,感受力的存在。(學生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5、學生活動:試著利用身邊的物體感受力的存在,將你們的研究成果展示到黑板上,只要有成果,可以自由上來寫。
7、在我們生活中,你還能感受到力的存在嗎?(可以安排討論)
8、師生共同總結得出:力無處不在。
9、提問:我站在這兒,有力存在嗎?晚上睡覺時有力存在嗎?(為難學生,激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進一步鞏固力無處不在。)
(二)、力對物體的影響
1、通過前面幾個我們感受力的活動,你發現力對物體的運動有什么影響?
2、力除了對物體的運動有影響,對物體的其他方面還有影響嗎?
3、(出示橡皮泥)拿這塊橡皮泥,用力捏一捏,你發現了什么?(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三)力改變物體的.運動
1、談話:要使彈子(玻璃球)滾動起來,滾的快一點或停下來,應該怎樣做?
2、學生活動。
3、集體交流。
4、提問:力對物體運動有什么影響?
(四)、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
1、扳手腕活動
(1)、教師提問:邊玩邊思考:獲勝主要靠什么?為什么扳手腕特別費勁呢?
(2)、學生活動,教師參與指導。
(3)、學生匯報,全班交流。
(4)、要精確測量力的大小,就必須使用彈簧秤,下節課我們要詳細的研究用彈簧秤測力的方法。
2、練習用彈簧稱測量。(木塊的重力和拉力)
3、總結得出:力有大小;力有方向。
三、總結、評價
1、你感覺你這節課表現怎么樣?為什么?
2、小游戲
雙方各伸出一只腳,頂在一起;都伸出一只手,也拉在一起,用力將對方拉向自己。(課外延伸)
板書:
無處不在
力(在哪里)能改變物體的形狀、運動
有大小、方向
《力》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摩擦力如何產生。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
3、知道摩擦的利與弊。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培養一定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過實驗,探究摩擦力跟物體表面受到的壓力以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系,培養一定的實踐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
摩擦力的定義
教學方法
觀察、分析法:通過直觀地感受手在桌面上的運動,感覺摩擦力的存在,分析摩擦力的方向及作用點;
探究法:通過探究活動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理解增加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教具準備木板、投影儀、毛巾、棉布、木塊、砝碼、彈簧測力計、摩擦力演示儀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播放視頻:NBA籃球場上兩名球員相撞后在地板上長距離滑行的視頻。
2、觀看圖片:老師在學校塑料草坪打球及滑到后膝蓋受傷的照片。
3、提出問題:老師腿受傷是什么惹的禍?——摩擦力。
(二)新課教學:
一、摩擦力
1、學生活動:手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力向前推,談談感受。
2、對照上面的活動讓學生試探性歸納摩擦力的定義,教師可提示性提問:
(1)談某個力至少需要涉及幾個物理?
(2)是否需要接觸?
(3)摩擦力有什么作用效果
3、定義: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做摩擦力。
4、摩擦力的實質:
活動:通過展示用顯微鏡不同倍率放大后的手背的照片,說明摩擦力的實質是由于接觸面間的凹凸不平產生的。
備注:觀看視頻,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利用生活現象,引發學生的思考。
設計小實驗,讓學生體驗摩擦力,引起學生的思考。
二、探究摩擦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1、猜想:
通過前面展示的老師在籃球場上膝蓋受傷的照片以及用手推桌面的'活動體驗,結合生活實例讓學生猜想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1)與接觸面所受壓力
(2)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3)與接觸面的面積
(4)與物體運動的速度
(5)……
2、設計實驗
(1)怎樣測量摩擦力的大小?
學生活動:根據手中的器材(木塊、砝碼、棉布、長木板、彈簧秤),由學生自行設計一個測量摩擦力的方法。
實驗方案:用彈簧秤勻速拉動木塊,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識,由彈簧秤的示數即可表示摩擦力的大小。
(2)設計實驗:
思考:怎樣驗證接觸面所受壓力大小與摩擦力的關系?
怎樣驗證接觸面的粗糙程度與摩擦力的關系?
怎樣驗證接觸面的面積與摩擦力的關系?
想一想:要用到什么科學方法?
備注:教師引導學生對實驗進行猜想。
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
3、動手完成實驗:
主要設計表格參考:
表一:控制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研究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大小的關系:
備注: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演示實驗,學生完成實驗數據記錄。
4、實驗結論: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粗糙程度一定時,接觸面受到的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壓力一定時,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備注: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實驗數據,得出結論。
三、摩擦與我們
問:你認為摩擦力都是有害的嗎?
答:有利有弊
問:怎樣減少有害摩擦;怎樣增大有益摩擦?
說一說:汽車在冰面上打滑,我們可以怎么辦?
考一考:以下是駕照交通規則考試的一道試題:
動腦筋:同一水平面上有長方體木塊和鐵塊各一個,現想探究木塊和鐵塊的下表面誰更粗糙,請你只利用一個量程滿足實驗要求的彈簧測力計,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你的猜想、試給出實驗的設計方案。
備注:提出與生活有關的例子,讓學生學以致用。
四、收獲了什么?
1、什么是摩擦力
2、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壓力的大小
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3、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五、練習
書本動手動腦學物理
備注:教師進行小結,回顧本節課的內容。
《力》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
2、知道力的單位是牛頓(n)。
3、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實驗、錄像或圖片等,能簡單描述出所觀察到的物理現象的主要特征,從而對力形成初步的認識。
2、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釋有關現象。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講解日常生活中應用力學知識的實例,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
教具學具準備:
旱冰鞋、拉力器、氣球、磁鐵、鐵塊、鐵鋸條、鐵釘等。
(一)引入新課
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個詞,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義。在物理學中“力”是一個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確切的物理含義。
(二)新課教學
1、力的概念的教學
用投影儀打出:人推車、拖拉機拉拖車、人提物體、手提箱子、手壓彈簧的幻燈片。請同學們歸納一下,這四個圖有什么共同點?
教師總結:人推車,人對車施加了力,車受到了力;拖拉機拉拖車,拖拉機對拖車施加了力,拖車受到了力;手提箱子,手對箱子施加了力,箱子受到了力;手壓彈簧,手對彈簧施加了力,彈簧受到了力。在物理學中把人、車、拖拉機、箱子、彈簧等稱為物體。把推、拉、提、壓等稱為作用。
請同學概括力的概念。
結論: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通過練習幫助學生加深對力的概念的理解。
(1)沒有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嗎?
(2)一個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嗎?
(3)只有施力物體或只有受力物體這樣的力存在嗎?
學生做出判斷,師生共同總結:
規律認知:
力是不能離開物體而單獨存在的,沒有物體或只有一個物體不可能發生力的作用。
即物體間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它們同時出現和同時存在。
2、不直接接觸的物體間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
演示實驗一:用磁鐵吸起鐵釘
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可讓學生親自到講臺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后教師在總結學生對實驗現象的發言基礎上總結:在這個實驗中,磁鐵與鐵釘沒有接觸就被吸起了。
結論:物體之間不接觸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
請同學舉出這方面的例子。
如:地球周圍的物體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們并不一定非要接觸。
通過練習以下練習,讓學生學會怎么判斷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1)用手提桶時,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體是什么?
(2)人通過繩子提取井中的水,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體是什么?
教師提出問題:用手拍大腿時,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分別是什么?拍大腿時有什么感覺?為什么出現這樣的況?
3、通過分析得出結論: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學生實踐活動:穿旱冰鞋的同學用力推墻
在學生中找一名同學,讓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墻,其他同學觀察實驗現象。
實驗現象總結:穿旱冰鞋的同學向后退
教師對實驗進行總體歸納: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當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加力的作用同時也受到乙物體對甲物體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說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體之間的作用總是同時成對出現。
劃船時,船到岸邊,人用力推岸,對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時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離岸而去。
引導學生舉些例子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一原理。
用雞蛋敲碗邊,雞蛋對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時也受到碗對雞蛋的作用,所以用雞蛋敲碗邊,雞蛋對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時也受到碗對雞蛋的作用,所以雞蛋就破了。
老師:這些現象說明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4、通過讓學生觀察用手彎曲物體的演示,讓學生總結出力是有大小的,引出力的單位。
學生閱讀教材回答:力的符號;力的單位;以及力的單位的符號。
在此介紹英國科學家——牛頓,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和人生觀教育。
列舉生活中具體事物,讓學生感受1n的力的大小;自己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力的大小等。使學生對形成感性認識。
5、力的作用效果
教師使用課件,舉一些物體改變運動狀態的實例。
老師:在這些現象中物體由運動變為靜止、由靜止變為運動,以及運動的快慢、運動方向的變化都叫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所有這些事例中,物體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見,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結論: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請同學到講臺上親自拉彈簧、用力捏氣球、用力彎鋸條等。教師再舉一些物體受力發生形變的實例。在學生總結實驗現象的共同點的基礎上教師指出:在這些實例中物體的形狀發生了變化,我們稱之為物體發生了變。所有這些事例中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
結論: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形變)
(三)布置課外活動作業:
既然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將力作用在堅硬的物體(如:玻璃、桌面等)上物體的形狀會改變嗎?
通過課后小制作,以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四)板書設計: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單位是牛。
4、力的作用效果是: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和改變物體的形狀。
(五)總結、擴展
今天我們重點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學中的力是物體對物體的推、拉、提、壓的作用。也就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對力的概念的理解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力是由物體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沒有物體就不會有力的作用,一個物體也不會產生力的作用,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體對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體叫受力物體,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體。不存在沒有施力物體或受力物體的力。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當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加力的作用時,乙物體對甲物體也施加了力的作用、發生力的作用時,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同時向對方施加了力,也同時受到了對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們同時產生相互作用于對方的力,同時消失,沒有先后之分。
(3)、物體間發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觸,即不接觸的物體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課后反思
如何上好每一節課,同時使全體學生的學習成績都有所提高,是廣大教師一直思考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采取了以下幾點措施,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我的粗淺經驗介紹如下:
(一)樹立教師的威信,爭取學生的配合
教學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成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爭取學生配合,尤為重要,而學生肯不肯配合老師又在很大程度取決于學生信不信任教師,因此要想較好地調動學生,教師必須在學生面前樹立較高威信。首先教師自己要有這個意識,然后做好以下幾點:
1、做好自我包裝和推銷,將自己輝煌介紹給學生;
2、上好第一節課,爭取第一印象;
3、任何時候跟學生說話無論眼神、表情、語氣和身體動作都有充滿自信和果敢,要給學生肯定唯一的回答,不能模棱兩可,猶豫不決;
4、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說到底教師最終還是靠自己的真才實學才能征服學生;
5、借助他人來樹立自己的威信,通過領導、班主任和其他教師,甚至高年級的學生介紹和贊揚來樹立自己的威信。
當老師通過努力獲得了學生信服,他們的情緒和學習自然就會被老師調動起來。
(二)教師在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必須充滿激情和愛心
人是一種有感情的動物,動之以情、攻心為上是教師調動學生的重要的法寶,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都必須充滿激情和熱情,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科學的熱愛,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對生活的熱愛,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樂觀、積極和進取的人生態度,從而對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愛是推動教育過程的力量之源,教師對自己的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充滿愛心,在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和學生的心身健康等方面關心學生,幫助學生,時時處處都為學生著想,讓學生都受到的教師的愛,他們也會愛自己的教師,所謂“愛屋及烏”,學生自然也就喜歡學習你所教的這門功課了。
(三)加強教法探索和學習方法的指導
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要調動學生的情緒和熱情并不算太難,難的是長時間地維持這種學習熱情,尤其是認真地學習了一段時間后,成績沒有提高的話,熱情更難維持下去。相反,如果教師的教學得法,學生的學習得法,那么學生學起來就相對輕松,學習的效果就好,學生就能從學習中獲得滿足和快樂,由于成功感能夠不斷地得以強化,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也就可以較長時間地維持下去。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教法探索和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對調動學生學好物理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教學上應該通過豐富的語言藝術、生動感性的實例,深入淺出,突出重點、難點,注意與學生的雙向交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各種直觀教具和多媒體技術等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啟發式教學,講練結合,力爭課堂解決問題,向45分鐘要質量,減輕學生課后的學習負擔;另一方面,做好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包括如何制訂學習計劃,如何選參考書,如何掌握學習各個環節的學習技巧(閱讀技巧、記憶方法、概括知識的方法、向老師提問的技巧等),如何運籌時間,知識的重點、難點和考試熱點的分布,中考各類題型的解答方法,考試過程的常見失誤與對策等方面。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學習起來就會主動、輕松、針對性強,學習效果自然大大提高,積極性也就會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淺的看法,如有不完善的地方,請多提寶貴意見。
《力》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設計
1、知識與技能
①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②經歷探索浮力大小過程;
③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樂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
②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在實驗過程中勇于創新精神。
教材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浮力》這章一直以來都是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中考的必考內容之一。如何在教學中強調重點、突破難點,我認為需要從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入手。如果學生從實驗探究中認識到浮力的大小只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的體積、物體的密度、液體的深度等無關,就不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所以本章的重點是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這樣也就可以突破難點理解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和液體密度有關。而本節所教授知識浮力的概念又貫穿全章,“稱重法”測浮力又是本章各節的探究基礎,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稱重法”測浮力為本節重點。而本節的探究浮力影響因素比較多,開放性較強,因此為本節的難點。
教學對象分析
浮力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是根據生活中的現象得到的一些結論是片面的。針對學生的一些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尋找真理。當然學生自主探索發現物理規律的能力總體來說比較差。因此,需要在教師引導下完成實驗探究活動,運用反饋信息及時調控教學過程。
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1、本節課從觀看錄像引出學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現象入手,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重現浮力的存在。然后在老師指導下的進行了一系列學生實驗進行有關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決定因素的實驗,為隨后學習科學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做必要的知識鋪墊。
2、進行科學探究:每4人一組,用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為主輔以發揮學生富有創意性的實驗設想進行實驗。本環節完成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確定測量的物理量、具體進行實驗操作,得出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評估、交流等七個環節。其中教師需要在設計實驗中給予學生必要的引導,和學生一起確定要測量的物理量,共同形成統一的探究步驟。
3、采用形象具體的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水到渠成的理論講解保持學生的興趣,進行適當的練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起到鞏固作用。
4、最后師生共同做一個簡短的小結。
5、教學方法采用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式教學。
教具學具
乒乓球、大量筒、彈簧測力計、細線、石塊、鋁塊、銅塊、橡皮泥、燒杯、水、酒精、濃鹽水。
教學媒體設計
1、利用網上資源錄像,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2、利用課件展示教學板書結論小結等環節。
教學過程設計
一、設置情景,引入新課
1、觀看錄像:鴨子、輪船漂在水面上;潛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潛;熱氣球載著重物飛上高空。想一想,為什么?
2、演示:把石塊、木塊投入盛水的水槽中,石塊下沉木塊上浮那么石塊受到浮力嗎?
教學設計說明:在教師引導下,從生活中觀察到的大量浮力現象并提出與浮力有關的問題,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投影)板書:第五節浮力
二、實驗探究過程
提出一系列問題讓學生思考,并分組交流、討論:
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嗎?
2、漂浮的物體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體是否受浮力?
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
4、浮力大小與什么有關?等。
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板書。下面我們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無方向,方向向哪?
(投影)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嗎
學生體驗:利用桌面上的學具,將乒乓球放入水中并逐漸壓入水底,然后放手。一是體會:手的感覺;二是觀察:乒乓球最終的情況。嘗試得出結論。
得出結論: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托力,這個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投影)(板書:
一、什么是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托力,這個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投影)
二、浮力大小的測量。
演示:在彈簧測計的下面懸掛一個石塊,把石塊浸入水中,比較前后兩次測力計的讀數。這說明什么問題?
學生進行實驗探究
設計實驗:
(1)明確探究的.目的,制定探究計劃,明確以下問題:
(2)明確探究所需的材料用具,如彈簧測力計、燒杯等。
(3)明確如何測定浮力的大小。
(4)確定整個實驗是否設置對照組及設置方法,是否需要重復及次數。
(5)選擇實驗記錄表格。
參考表格:
項目
次數
在空氣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G在水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石塊所受浮力F0小桶重G1水桶和水總重G2比較F與G0的關系
(投影)結論:浮力的大小F浮=(G-F)
教學設計說明:讓學生體驗物體在液體中確實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導學生尋求測量物體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簡便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學會了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將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投影)
三、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學生體驗:將飲料瓶慢慢壓入水桶,體會浮力的變化,觀察水位變化情況,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變化情況。從中獲得啟示,進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可能猜想浮力與液體的密度、排開液體的體積、物體的重力、物體的體積、物體的質量、物體的形狀、深度等因素有關系。
教師板書學生的猜測,并引導學生合并歸類,引導各小組認領實驗課題。按下列要求設計實驗報告:實驗課題、實驗目的、實驗儀器、實驗步驟。
(投影)(實驗報告的格式)
學生分組探究:
(1)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物體的密度的關系;
(2)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深度的關系;
(3)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液體的密度的關系;
(4)利用測力計探究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體積的關系;
(5)利用測力計、橡皮泥探究浮力與物體形狀的關系。
各小組根據要探究的課題,設計實驗。設計完畢,投影各小組設計的實驗步驟,進一步修正完善。根據修正的步驟探究課題,設計記錄實驗數據表格并交流,然后進行探究實驗。
教學設計說明:讓學生從現有的知識水平出發,通過體驗并不斷的思考,提出可能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并進行因素歸類,分成各個獨立的可能因素讓各小組認領課題。通過學生團隊間的協作,進行方案設計,并對設計的方案從理論上的正確性、操作上的可行性進行全班交流討論,思辨、質疑和完善。
學生匯報實驗過程與結論: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即: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與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物體的密度、質量、體積、物體的形狀等無關。
教師活動:總結學生的結論:浸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到的浮力只跟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得出浮力與物體排開液體的質量有關,最終推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板書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體中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教學設計說明: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是本節的重點,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探究,經歷知識建構過程,便于對知識的理解。由于時間的關系只能讓學生分別來探究其中的一個因素與浮力的關系。由浮力的大小跟液體的密度和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到得出阿基米德原理還要經歷一個思索、推導的過程。教師做好引導,這樣才符合認知過程。
(投影)完成課本上的例題。
三、小結
總結本節所學知識,并說明自己的收獲和可能存在的在疑問:物體的浮沉與什么有關?
教學設計說明:對整節課進行小結和評價,設置下節課應思考的問題,鼓勵學生課下繼續探討和研究。
四、板書設計:
第五節浮力
一、什么是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托力,這個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二、浮力大小的測量
F浮=(G-F)
三、探究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體中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等于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即F浮=G排
教學流程:
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讓學生動手實驗探究貫穿整節課,從而對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認識,然后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活動總結和教師的引導演示將學生的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浮力的定義、以及影響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在浮力的影響因素的猜想上有學生很多分歧,但采用合并歸類的方法保證了大部分學生的猜想都有所體現,所以得意保證大部分同學都積極的參與進入。合作性的操作進行順利得當,并且對數據能有效快速進行分析的論證,得出了浮力的兩個影響因素,對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都有了親身良好的體驗,自我感覺是一堂較成功的新授課,達到教學目標,學生掌握本節知識良好。
《力》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知道平衡狀態是指物體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知道物體處于平衡狀態時所受的力稱為平衡力。最簡單的平衡情況是二力平衡。
3、理解二力平衡的條件。
4、能利用平衡條件解決簡單的平衡問題。
教學重點:
二力平衡的`條件。
教學難點:
探究二力平衡的實驗。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觀察法、比較法等。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1、運動狀態有哪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2、媒體展示一組圖片信息,讓學生觀察和比較它們的運動情況是否一樣,并且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
二、新課
(一)平衡狀態
1、講述:物體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我們就稱物體處于平衡狀態。處于平衡狀態的物體所受的力叫平衡力。如果物體只受兩個力而處于平衡狀態,這種情況叫做二力平衡。(板書)
2、除了上述的信息,你們還知道哪些物體受力處于平衡狀態?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1、提出問題: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符合什么條件才能使物體處于平衡狀態?你是怎樣來判斷的?
2、根據提出的問題制定計劃,設計實驗。
3、播放多媒體課件: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并讓學生觀察、分析、討論。
4、歸納總結得出結論: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線上,即合力為零。(板書)
(三)平衡力的應用
1、閱讀教材“想想議議”,并完成書上的思考題。
2、完成練習。
三、小結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四、布置作業P27頁
1、2、3題
五、板書
7、5二力平衡
1、平衡狀態:物體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二力平衡的條件:
①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②大小相等
③方向相反
④在同一直線上
《力》教學設計 9
一、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2·必修)第五章《曲線運動》第六節《向心力》。
教材的內容方面來看,本章節主要講解了向心力的定義、定義式、方向及驗證向心力的表達式,變速圓周運動和一般曲線運動。前面幾節已經學習了曲線運動、圓周運動、向心加速度,這節講的是描述使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合外力,是對物體運動認識上的升華,為接下來萬有引力的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所以在整個教材體系中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并且這樣的安排由簡單到復雜,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來看,本章節是運動學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級物理課程中比較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對物體運動認識上的升華,它把運動學和動力xx聯系在了一起,具有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也是學生知識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學情分析
【知識基礎方面】
在學習本節課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曲線運動、圓周運動、向心加速度,具備了探究向心力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這為本節課的探究性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
【思維基礎方面】
高一的學生通過初中科學和第一學期的學習,具有了一定的物理思維方法和較強的計算能力,但接受能力尚欠缺,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和啟發。
【情感態度方面】
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中,與向心力有關的現象有,但是有一些是錯誤的這就給學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帶來困難。
三、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目標】
理解向心力的定義;
能說出向心力的定義、寫出向心力的定義式和單位理解向心力的作用效果;用圓錐擺粗略驗證向心力的表達式。
【過程方法目標】
通過對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圓周運動,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與學習,相互聯系,體驗對物理概念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用概念前后聯系的方法得出加速度的概念,感悟到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學無止境的觀點。
通過向心力的教學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一些有趣的實驗實驗,加深學生的印象,容易讓學生理解,引起學生興趣。
四、重點與難點
重點:向心力表達式驗證,向心力來源與作用效果。設定一定運動情景,來驗證向心力表達式。來源進行舉例說明,進行受力分析。(重點如何落實)
難點:向心力表達式的驗證。通過用圓錐擺粗濾驗證表達式,通過圓錐擺做勻速圓周運動解釋原理,分析其在運動角度和手里角度的合外力,測量數據與測量器材,一步步得出表達式的正確。
五、教學方法與手段
教學方法:演示法,講授法,討論法教學手段:多媒體,口述
六、教學過程
1、引入
回顧本章內容,復習向心加速度,放一個有關視屏,向同學提問物體為甚么做圓周運動?
2、新課教學(熟悉一下過渡)
做小球做圓周運動的實驗,多問題進行思考,得出向心力特點進行總結。
教授有關向心力的有關知識并進行一定補充。
用圓錐擺粗濾驗證向心力表達式小結:向心力定義表達式。
《力》教學設計 10
教材內容分析
《二力平衡》是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二章第六節的教學內容。本節教學內容是牛頓第一定律研究的需要與補充,也是物理中分析問題的一種重要方法,這種方法在現實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會經常使用,故本節教學內容是力學中的一個重點和關鍵。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二力平衡的條件。
(2)知道二力平衡時物體的運動狀態。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活動,學會設計–實驗–分析-歸納的探究方法。
(2)學會從分析一個物體上受幾個力能知道這幾個力的平衡關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培養學生樹立用實驗方法解決物理問題的思想。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通過實驗探究使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建立二力平衡條件的過程。
難點二力平衡時物體的運動狀態并由此進一步明確力和運動的關系。
學情分析
學生在本章中已經學習了力、牛頓第一定律的相關內容,了解物體運動狀態改變與力的關系,這些內容為學習本節內容提供了必要的知識基礎。但學生已有的經驗認識存在著一定的錯誤,這些錯誤的經驗認識對平衡力理解和應用會產生思維障礙。
教學策略的選擇與設計
以復習舊課、提出新問題引入新課,再通過討論建立平衡力的概念,然后通過實驗探究建立二力平衡的條件,在此基礎上,聯系實際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力合運動的關系并學會分析解決相關問題的方法。
教學資源
木板、木塊、滑輪、細繩、鉤碼。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1、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是什么?
2、自然界是否存在不受力的物體?
3、牛一定律告訴我們:物體不受力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而在現實中物體受了力的作用仍會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情況也是普遍存在的。這二者之間究竟有什么聯系呢?
二、進行新課
1、二力平衡的概念。
分析討論:
(1)靜止在水平桌面的物理課本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2)在平直公路上行駛的`汽車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使學生知道什么是平衡力,什么是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條件。
提出問題:二力平衡應滿足哪些條件?
猜想: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提出猜想。
實驗探究:實驗前先讓學生根據問題設計一個實驗方案,然后對學生提出的實驗方案進行討論修改,對設計有困難的學生可讓其參照課本上的實驗方案,最后讓學生根據設計的方案自主探究物體處于靜止狀態時二力平衡的條件。
分析與結論:讓各小組陳述實驗結果,然后在討論的基礎上得出二力平衡的條件。
3、平衡力下物體的運動狀態。
提出問題: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物體一定不受力嗎?若受到力的作用,這些力一定滿足什么條件?請舉例說明。
教師小結:物體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保持靜止狀態或作勻速直線運動。
4、應用討論。
問題:懸掛的電燈受哪些力的作用?若電燈所受重力大小為200牛,則電線對燈的拉力多大?
三、課堂小結
12-6二力平衡
1、平衡力
一個物體在幾個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說這幾個力平衡。這時物體就處于平衡狀態。如果兩個力作用在物體上且物體處于平衡狀態,就說這兩個力平衡(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條件
(1)同物;
(2)等大;
(3)反向;
(4)共線。
3、平衡力下物體的運動狀態。
平衡力
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力》教學設計 11
一、教學目標
1、能描述滑動摩擦力的概念及產生條件。
2、培養分析實驗總結規律的能力。
3、了解并分析日常摩擦力的應用,培養物理興趣與正確的價值觀。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
【難點】正確理解滑動摩擦力產生條件。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學生兩手相疊,用不用的力度按壓并來回摩擦,感受滑動摩擦力的存在,提出問題:阻礙手掌運動的效果來源于哪?引出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滑動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三要素
提問(直接提問):什么是滑動摩擦力呢?
學生操作:學生嘗試搓手、手按壓桌面向前滑動等,體會力對手的阻礙作用,教師輔助講解,得出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二)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
提問(直接提問):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都有哪些呢?
結合(搓手、推動桌子)的實驗:
(1)當兩個物體不接觸時相對運動無阻礙作用,說明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需要兩個物體相互接觸。
(2)當兩個物體接觸但不擠壓時相對運動無阻礙作用,說明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需要兩個物體相互擠壓。
(3)當兩個物體接觸并且擠壓但無相對運動無阻礙作用,說明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需要兩個物體相對運動。
(4)當兩個物體接觸并且擠壓且相對運動但接觸面光滑無阻礙作用,說明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需要兩接觸面粗糙。
得出結論: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兩個物體相互接觸,兩接觸面粗糙,兩個物體相互擠壓,兩個物體相對運動。
鞏固提高。
鞏固提高(解釋生活中的滑動摩擦力的應用)我們行走靠什么往前推動,車子靠什么往前推動。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讓學生談談自己本節課的收獲,其他學生補充,教師總結,歸納本節課的內容。
作業:完成課后習題。
《力》教學設計 12
教學目標
1、經歷從許多與力相關的日常生活現象歸納出力的基本概念的過程并了解力的概念,并樂于探究身邊的力現象。
2、通過實驗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釋有關現象。
3、通過常見事例和實驗認識力的作用效果。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力的概念。
難點:力作用的相互性。
教學準備
多媒體資料:足球比賽的片斷錄像。
實驗器材:啞鈴、彈簧、旱冰鞋、皮球(兩個)。
教學設計
老師活動學生活動說明
導入新課
請一位學生到教室前面表演舉啞鈴。從肌肉的緊張引出力的概念。
讓學生利用身邊的器材演示一些力的現象。
進行新課
一、力的概念
教師給學生要探究的下列幾個問題:
1、人們在什么情況下會用力?
2、其他物體對物體是否施加力?
3、兩物體之間不相互接觸是否也能產生力的作用?
4、這里所說的作用應怎樣理解?
教師要學生列舉事例進行回答,找出這些問題的共性,進行概括、歸納、總結出力的概念。
師生評估、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中圖5-1中的6幅圖,找出其共同點。教師點評。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創設情景:用一個皮球去擠壓另一個皮球。
提問:根據這一現象你可以提出什么問題?
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
2、指導學生實驗。
實驗可參照教材p77圖5-2所示進行,也可用別的物體來做。
3、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演示實驗:請一位穿溜冰鞋的同學推墻。
讓學生解釋所發生的`現象,進一步加深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5、讓學生列舉生活及生產中人們利用力的相互作用的實例。
6、讓學生列舉力的作用相互的危害性。
三、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問題:力的作用可以產生哪些效果?
1、學生拉彈簧。讓觀察形狀怎樣變化。
2、教師放一段足球比賽的錄象片斷。看足球的運動情況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力》教學設計 13
【教學理念】
想象在的學習和思維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的想象力越強,思維能力越強;想象力強的人,記憶能力一般也較強。調查資料顯示,想象力特別強的學生,學習成績也比較好。而且想象力強的兒童,個性特點鮮明,他們思維活躍、敏捷,求新求異,有獨立見解,尋根問底,記憶力強,知識面較廣,聯想豐富,學習新事物快,對感興趣的問題專注。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兒童的想象力卻經常被嚴重幽閉,或者被繁重的課業負擔所禁錮。本節課的目的就是通過多種途徑的訓練哦站學生的思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兒童時代是一個人的想象力迅速形成和發展的時代。小學生想象的水平主要是由他們表象的數量和質量決定的。隨著年級的升高、閱歷的擴展,小學生頭腦中積累的表象也越來越多。在一定的刺激下,這些表象就會活躍起來,想象的形式豐富起來,內容也豐富起來了。因此,在心理教學活動課中我根據小學生樂于想象的特點,通過各種活動,引導他們體驗想象的樂趣,從而增強想象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有于促進兒童想象力的發展。
【活動目標】
1、激發學生想象的興趣,使學生感受想象的魅力。
2、創設情境,展開想象,培養學生想象的能力。
3、使學生學會合理想象。
【教學內容】
想象力的訓練。
【教學形式】
心理教學活動課(體驗活動)
【教學流程】
一、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師:孩子們你們知道老師平時最喜歡做什么嗎?(學生……)老師平時還最喜歡看星星,現在我就請大家一起來看星星(出示北斗七星)看!它們像什么?
(1)生:(勺子……)
(2)大家看,這些星星在人們賦予了各種想象后變成了一個個形態各異的星座,其實生活中有很多簡單、常見的事物在通過人們的觀察、想象之后,變得生動有趣起來,就關鍵是你有沒有發揮你的想象力,現在我們就來發揮我們的`想象力,在這里進行一個小組間的比賽吧!
二、發散思維,拓展想象。
1、看圖想象——“想一想”(黑板出示小標題)
師:想象是的無處不在,你們看老師這里有幾個圖形,發揮你的想象力,想想他們像什么?并把它寫在老師發的表格中,看看哪一個小組在規定時間內想出的事物最多。
(1)注意:以音樂為令,音樂停止時,比賽停止;想象要合理;匯報時,盡量說出與其他的小組不同的想法。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匯報。
2、看圖想象——填一填
剛才同學們的現象力真是太豐富了,那么,如果我們把簡單的圖形填上幾筆,又會發生怎樣神奇的變化呢?(云彩---綿羊)你想不想也來試一試?每個人手中都有一些圖形,快來試試吧。
(1)請同學們把你們組認為最好的作品貼到黑板上向大家展示。
(2)請同學說說你最喜歡哪個作品,為什么?
3、聽聲音想象
師:剛才,我們共同感受到想象力帶給我們的無限樂趣,那么,假如你什么景象也沒有看到,只是聽到聲音,會有想象嗎?
(1)出示錄有以下聲音的課件
馬兒奔跑的聲音
(2)請同學說一說。
過渡:師:簡單的聲音沒有難倒大家,那讓我們來欣賞兩段音樂?請你靜靜地聽,細細地體會,聽到音樂,你想到了什么?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
(3)《搖籃曲》、《十面埋伏》片段
(4)和你的小伙伴說一說你的感受,并進行匯報。
4、情境想象
(1)師:同學們,擁有了奇妙的想象力,我們的生活似乎也變得多姿多彩了!下面,就讓奇妙的想象力把我們帶到神秘的南極吧。
(畫外音)南極氣候非常寒冷,到處是冰山,也有可愛的動物,你們看,胖胖的小企鵝正在歡迎我們呢。美麗的南極光也令人神往。不過,給人印象最深的,還是一望無際皚皚的雪地……我國已經多次在南極進行了考察,還依次建立了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三個考察站。同學們,你能運用奇妙的想象力,為我們國家在南極點附近設計一個新的考察站嗎?
(2)下面就請同學自己或者和你的小伙伴一起來合作來設計一個你心目中理想的南極考察站的外形,并說一說你希望它具備哪些功能。
(3)你覺得哪一幅圖形的想象最有創意?并說說理由。
教師總結:通過今天的活動,老師發現同學們的想象力太奇妙了,我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也能學會運用你們奇妙的想象力,激發我們無限的求知欲,使知識變得不再枯燥,使生活變得更加精彩!
最后,老師想送給大家這樣一句誓言:“只要我們能夢想的,我們就能夠實現。”
《力》教學設計 14
一、課標要求
1、通過事例或者實驗來了解摩擦力,認識力的作用效果。
2、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具有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樂于參加與科學技術有關的活動,有運用研究方法的意識。
二、教學設計思想
以新課標要求為理念,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主要通過學生自己實驗來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過探究實驗來了解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讓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實驗、勤于思考,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維方式。通過改變摩擦力的事例將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實際讓學生體會物理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感情和態度與價值觀。
三、教學目標
1、通過手在桌子上的三個實驗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
2、試著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你所感受到的摩擦力并歸納摩擦力的概念。
3、經歷探究實驗的過程,了解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掌握控制變量法。
4、在理解摩擦力的利與弊過程中,會改變摩擦力的方法,能領略自然界的和諧和奇妙,使學生的價值觀得到提升。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請同學們做個小實驗:把課本和互動逐頁相互交叉,只提起課本的邊緣,你會發現什么有趣的事?學生動手做實驗,發現提起一本書,另一本也隨之被提起。引發學生的思考,導入新課。(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信息去分析問題,提出解釋。引出摩擦現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興趣。提出問題什么是摩擦力呢?用實驗設疑,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新知探究:
任務一:體驗摩擦力的存在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指導學生把手放在桌上做三個實驗體驗摩擦力,學生會感覺到摩擦力的存在及其的阻礙作用,從而達成教學目標1。)
任務二:歸納摩擦力的定義
引導學生討論:說出你的感覺,試著表述這個阻礙作用,試著給摩擦力下定義。(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摩擦力的定義。學生會提到:阻礙手的運動、阻礙手將要運動、產生在接觸面上等。都要給與表揚和鼓勵。教師總結用物理語言得出摩擦力定義。從而達成教學目標2。)
任務三: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根據摩擦力的定義思考:摩擦力的方向如何?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哪里?(學生會很快答出:方向和作用點)
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引出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1、引導學生猜想。(如果學生猜想不全面,引導學生再做手放到桌面上的實驗: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大小不同的力推或拉,感受摩擦力用什么不同力?用大小相同的力將手平放在桌面上或準備好的棉布上推、拉,感受摩擦力什么不同力?學生就很容易猜想了。)
4、分析論證交流評估。
組織全班同學對黑板上的實驗數據和結論進行交流、討論,得出結論。(對同學前面的猜想正確的用紅筆打√錯誤的'打x以加深印象)
(通過探究實驗使學生樂于探究、勇于實驗、勤于思考,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分析處理數據能力,從而達成教學目標3。)
任務四:摩擦力的增大與減小
指導學生看課本61頁科學世界,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摩擦力的增大與減小方法。(通過改變摩擦力的實例,使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與生活、生產的聯系,培養熱愛科學到科學的意識,從而達成教學目標4。)
(三)達標訓練:
導學案:1、2、4、5
(通過1、4題檢測目標,2的達成;通過2題檢測目標4的達成,通過5題檢測目標3的達成。)
(四)布置作業:
觀察自行車應用了那些摩擦知識?
(檢測對摩擦力的認識、及目標3、4的達成)
五、教學反思:
在關于摩擦力,主要是認識摩擦力的存在,以及摩擦力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關,而沒有要求學生知道摩擦力產生的條件。所以設計中考慮到學生的認識水平沒有提摩擦力產生的條件。若說到產生條件就會牽扯到動摩擦、靜摩擦,它們的產生條件是有區別的,討論起來就非常的難。
《力》教學設計 15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各種操作活動和游戲,回憶、聯想、感知各種各樣的力,及其力的作用。
2、在游戲中探索用力的大小、方向與物體運動的關系。
3、啟發幼兒熱愛科學的情感,激發幼兒注意觀察周圍物體運動的現象,喜歡進行探索活動。
4、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求知欲,體驗成功快樂。
5、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并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活動準備:
物質:皮球、毽子、沙袋、橡皮筋、小汽車、鉛球、小鼓、響板、口琴、鈴鼓、棒球、米兩袋、凈水兩桶、推小車、各種輔助材料。
經驗:幼兒知道常做的事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主題活動,引導幼兒講述生活經驗
1、師:今天我們一起來找一位看不見朋友。他的名字叫"力",你們知道在我們平時生活里哪些地方需要用力呢?原來在我們周圍到處都有力的存在,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用力。
2、今天我們一起與"力"交個朋友,好嗎?
二、引導幼兒進行操作活動,感知物體的運動需要力
1、師:今天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好多好玩的東西。我們給這些玩具取一個很好聽的大名字叫——物體。(舉例教室里的桌子、柜子都叫物體)怎樣使這些物體動起來呢?現在請小朋友來看一看、說一說、玩一玩,玩過之后,告訴大家,你是怎能么玩的?(教師參與游戲活動中)
2、幼兒自由發言:我用手拍皮球,我用手扔沙包,我用手推小汽車……我用手轉球……(指導幼兒注意詞的運用)
3、師:咦,這些玩具放在這兒怎么不動了呢?(因為只有手用力了或腳用力了,玩具才會動)
4、教師邊操作邊講解:物體的運動需要力,物體受了力的'作用才會運動。
三、通過幼兒的再次操作物體,引導幼兒發現力的大小與物體運動的關系
1、師:小朋友,現在老師與你們一起來玩一玩,不過你要體驗一下,輕輕地用力它會怎么樣,用力很大它又會怎么樣?玩過之后,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教師參與幼兒的活動,結合指導幼兒用正確的語言表達)
2、幼兒操作后自由發言:在我們用力大的時候,物體就拋得高,滾得遠,動得快……;在我們用力小的時候,物體就拋得低,滾不遠,動得慢……
四、幼兒操作,并引導幼兒回憶生活中省力的地方,并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
1、師:我們來做個游戲,運東西,我這里有兩袋米,兩桶凈水,請小朋友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把他們搬到那邊去?
2、幼兒,操作體驗,教師參與指導。
師:你們真聰明,想出了這么多的辦法把米和水運到這里,那請問你們為什么用這些方法呢?
師:原來這些方法都是比較省力的,請小朋友們想一想,在我們平時生活里哪些地方還需要省力?
師:你覺得現在做哪些事情你很費力,你想怎樣使它省力,可以發明些什么呢?
3、師:我發現我們小朋友個個都是小小發明家,不過只有現在需要學習更多的本領,才能實現你的夢想啊!
五、總結
今天我們找到了一位看不見的朋友,它的名字叫"力"。"力"能使物體動起來。"力"真神奇,真是"神奇的力"。
活動反思:
吸引力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力”,通過游戲的層層引導,首先感知物體的下落現象,其次比較兩種物體的下落速度,再次討論怎樣改變同一物體的下落速度,讓幼兒積極的參與游戲,并嘗試通過感受、探索、發現、引導幼兒完成學習任務。這樣使幼兒由被動學習者變為主動學習者、探索者,從而培養幼兒動手試驗和觀察的能力。使科學活動順利地延伸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中,不為“教”而教,只是幼兒的“學”而教,突出幼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
《力》教學設計 16
一、教材分析:
線條作為一種基本的造型語言,存在于現實生活和美術作品中。本課作為“造型、表現”領域的教學內容,重點在于引導學生通過美術欣賞來感受線條作為一種造型語言的基本特性和功能,從中受到啟發,進而在美術實踐中去表達自己想要的線條,以線條來表達個人情感。
作為造型語言,線條具有表現性、含蓄性、象征性和抽象性,如何把這些特性以簡單易行的方式傳達給學生,使其能夠在輕松愉悅氛圍下獲得啟發,發揮想象,表達感悟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不追求“形”的酷似,而表現“線”的生動有趣。
二、教學目標:
1、用生活中的圖片引導學生認識線條的基本特征。
2、在賞析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中,引導學生學會用詞語表達對音樂風格的理解,并通過畫線體驗進一步認識線條的特點和表達方式。
3、在美術作品賞析中學習線條的表現力和形式美感。
4、在美術實踐中交流創作思路,體驗線條造型的'樂趣,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在藝術賞析中感受線條、認識線條;在美術實踐中
體驗表達方式,學會“線表達”。
2、教學難點:在賞析中進行愉悅的線條創作體驗,在體驗中教授
創作方法,從中受到啟發和感悟,進而進行生動有趣的線條表達。
四、教學準備:
生活圖片;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片段;中西方繪畫大師的美術作品、書法作品;線造型的美術作品
五、教學方法:
啟發、體驗、交流
六、教學過程:
略
《力》教學設計 17
設計思路:
根據課改《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設計課堂教學方案,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在課堂中解決問題的同時產生新的凝問,從而促使學生進一地學習和探究、促進學生的課后學習和發展;在教學活動中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知識的構建過程和實驗探究過程,讓學生體驗實驗探究的過程和掌握實驗探究的方法,領悟科學探究的精髓,進而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滬科版教材八年級物理第七章《力與運動》中一個重要的知識點,是學生在學習熟悉而陌生的力基礎上的升華。學生通過對力的概念及彈力、重力、摩擦力、力的合成知識的學習,為學習力的平衡學習做了充分的知識準備;而二力平衡知識的學習是探究力和運動的關系、探究浮力及簡單機械知識的重要基礎,更為高中多力平衡、力矩平衡知識的學習做鋪墊,因此,力的平衡知識是聯系新舊知識的紐帶,在力學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解決力學問題的理論基礎。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能對處于平衡狀態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認識平衡力的概念。
2、知道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條件。
3、能夠用二力平衡條件求力的大小或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
4、通過分析和討論生活中物體的平衡問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過程與方法:
1、經歷探究二力平衡條件的過程、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2、通過作圖分析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區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使學生領悟科學探究的樂趣和獲得成功的喜悅。
2、通過學生對生活中物體的平衡觀察,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
教學重點
讓學生知道二力平衡的條件,理解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原因。
教學難點
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認識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區別。
教具
兩端有滑輪的長方形小桌一個、正方形硬紙片一塊、金屬鉤碼一盒、棉線兩段、掛盤兩個。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通過牛頓第一定律的學習,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狀態。在自然界中,處于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物體并非都不受力的作用,例如:教室里懸掛的電燈、平直高速公路上勻速行駛的小驕車;而有些受力作用的物體,運動狀態可以改變;例如:上體育課時,同學們用力將鉛球投出,鉛球由靜止變為運動。
那么,物體在不受力作用的時候,為什么有的可以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而有的卻不能呢?物體所受的力與物體運動狀態之間有什么聯系呢?
二、新科教學
1、力的平衡:
請同學們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但保持靜止狀態的?舉例說明(學生舉例后,引導學生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
物體受力的作用,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也能見到。例如:在平直鐵路上勻速行駛的火車,水平方向上受牽引力和阻力的作用,豎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
平衡狀態:我們把物體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叫物體的平衡狀態。即物體的平衡狀態包括靜止狀態和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二力平衡:在兩個力的作用下,物體處于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把這兩個力稱為二力平衡。
3、二力平衡條件:
實驗探究:二力平衡的條件
請兩名同學上講臺演示并記錄教材圖7-21實驗,說明硬紙片水平方向受到幾個力的.作用。當兩個拉力不相等時,硬紙片是否保持靜止,觀察硬紙片向哪個方向運動?(紙片將向拉力較大的方向加速運動);當兩個拉力的大小相等時,把紙片轉動一個小角度,觀察兩個力是否在同意條直線上?放手后紙片將怎樣運動?(兩個力不在同意條直線上,紙片將發生轉動);當當兩個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條直線上時,觀察紙片是否運動?(紙片保持靜止狀態)
學生完成實驗后,讓學生根據實驗記錄分析、歸納實驗結論。二力平衡滿足的條件是:兩個力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兩個力的大小相等、兩個力的方向相反、兩個力在同一條直線上。
然后進一步提問其他同學:當兩個力平衡時,它們的合力是多少?方向怎樣?
4、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1)根據物體處于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狀態,判斷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題:質量為40千克的木箱靜止在水平地面上,求木箱受到地面的支持力是多大?方向怎樣?并畫出木箱所受力的示意圖。
分析:由于木箱處于靜止狀態,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它們是一對平衡力,求出重力就知道支持力的大小,由于支持力的方向與重力方向相反,所以,支持力的方向豎直向上。
解:G=mg=40kg、10N/kg=400N因為支持力與重力是平衡力,所以:F=G=400N支持力的方向:豎直向上。作圖(略),答:(略)
(2)根據物體的受力情況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
當物體受平衡力作用時,物體處于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當物體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時,物體可能處于加速運動狀態或減速運動狀態。
例如:汽車勻速行駛時,水平方向牽引力和阻力是平衡力,豎直方向重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當牽引力大于阻力時做加速運動,牽引力小于阻力時做減速運動。課堂練習:
如圖所示,用力把一個物體壓在豎直的墻壁上使其靜止,請畫出物體所受摩擦力和重力的示意圖。
拓展: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的區別
平衡力:兩個施力物體,一個受力物體,二力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相互作用力:兩個施力物體,兩個受力物體,二力分別作用在對方物體上。
課堂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本節課所學知識:
1、平衡狀態:
2、二力平衡:
3、二力平衡條件:
4、二力平衡條件有哪些應用:
(1)平衡狀態:我們把物體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叫物體的平衡狀態。平衡狀態包括靜止狀態和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2)力平衡:物體在兩個力作用下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這兩個力稱為二力平衡。
(3)力平衡條件:
1、兩個力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
2、兩個力的大小相等
3、兩個力的方向相反
4、兩個力在同一條直線上
教學反思
本節課注重從學生實際生活中對平衡的體驗和觀察到的物理現象出發,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重現物理規律的形成過程,充分利多媒體教學設備及網上資源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本節課教學活動中,主要采用觀察法、提問法、討論法、實驗探究法、作圖法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特別讓學生親自完成實驗,體驗實驗的探究過程和操作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不是課堂教學的“統治者”;同時通過實驗探究喚起學生的記憶,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自主發現二力平衡需要滿足的條件,自主發現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區別,突破本節知識的教學難點。為了加深學生對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理解,具體的方法是:請同學們站立起來,對自己進行受力分析,并說出受哪些力的作用?同時分析支持力的作用點在哪里,自己對地面壓力的作用點在哪里;分析重力、支持力和壓力的大小關系及方向。通過這樣的訓練,使學生對物體的受力分析有了基本的認識,這樣做的好處是:使學生學會受力分析的方法,為學生今后的力學知識學習作好知識的鋪墊。
【《力》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摩擦力》教學設計 摩擦力 教學設計11-20
《力的平衡》教學設計04-03
《力的合成》教學設計04-10
《力的平衡》教學設計04-27
《二力平衡》教學設計03-23
摩擦力教學設計01-26
二力平衡教學設計04-15
《二力平衡》教學設計07-27
摩擦力教學設計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