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

時間:2023-06-02 12:19:18 歐敏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通用19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魯迅《風箏》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通用19篇)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 1

  學習目標:

  1.認識“依、歇、喪”等5個生字。會寫“精、希、卻”等12個生字。能讀寫“精心、希望、依然”等13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

  3.樂意通過上網或查閱書刊搜集有關風箏的資料,或動手做一做風箏,舉辦一次小小風箏展覽會。

  A案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搜集有關風箏的文字資料和圖片,放風箏的片斷,制作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制作風箏的有關材料。

  喚起情感,導入學習

  1.喚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繽紛的,既有歡聲笑語,也有滴滴淚水。你覺得童年最大的快樂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嗎?

  2.導入學習:有這么一群孩子,他們童年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讓我們走進課文,走進他們中間,分享他們的快樂。出示課題,帶著情感朗讀課文第一段。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2.指名學生讀,一人讀一個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讀課文,邊讀邊畫出寫“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心情的句子,畫好后自己讀一讀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復朗讀。

  5.引導發現、生疑:讀后有什么發現,產生什么疑問,與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點:一是讀中發現:“我們”的心情在做風箏是挺高興的,放風箏的非常高興,找風箏時很難受。二是讀中生疑:我們的心情為什么會起這樣大的變化?)

  細讀深究,體悟情感

  1.學習第2自然段。

  a、讀一讀:激勵學生多人次地讀這一段。

  b、說一說:讀了這一段,你知道寫了些什么嗎?

  c、想一想:角色轉換,想象:如果是你在做著風箏,你心中會想些什么呢?

  d、找一找:同學們所想象的.可以用這段內容中的哪幾個詞語來表示或代替。

  e、結一結:(師)原來做風箏的快樂就在于它充滿著憧憬和希望。

  f、賞一賞:讓我們帶著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悅)朗讀全段。

  2.學習第3自然段。

  a、角色轉換:風箏做好了,此時你最想干什么?

  b、創設情境: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們放風箏的歡樂場面吧!播放多媒體課件,展示放風箏畫面。

  c、引導表達:剛才同學們欣賞了放風箏的畫面,你們看到了什么,與大家交流交流。

  d、角色轉換:當你奔跑在空曠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飄蕩在天空中的風箏,你的心里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感受?

  e、品味課文:用心多遍朗讀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寫出了文中孩子和我們一樣的感受。

  f、深入賞讀:讓我們帶著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興奮、激動、自豪)再讀全段課文。

  課堂練習。

  1.自學生字,交流學法。

  a、出示生字,指名組詞朗讀。

  b、觀察生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c、練習書寫生字、抄寫詞語。

  2.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課外延伸

  上網搜集或查閱書刊搜集有關風箏的文字資料或圖片資料,制作資料袋,放到班級園地里展示。

  第二課時

  誦讀回味,表現情感

  選擇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愛的一段話讀給大家聽,表達出感情。

  細讀深究,體悟感情

  1.學習第4自然段

  a、讀一讀:用心讀讀第4自然段,能發現“我們”的心情有什么變化嗎?

  b、說一說:說說你讀后的發現。

  c、試一試:能不能用讀表現出不同的心情來?(可采用多次讀的方式進行)

  d、評一評:你們覺得這些同學讀得怎么樣,從哪些語詞的朗讀上能感受到“我們”的快樂或難受。

  2.學習第5.6.7.8自然段

  a、師問:假如你高高飛著的風箏斷了,飛了,你會怎樣呢。

  b、師引:我們來看看這些小朋友們是怎么做的,請讀讀5.6.7.8自然段。

  c、生讀:在讀中讓學生逐漸表現出孩子們的難過而又不甘心的心情來。

  d、體驗:你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難過而又不甘心的情感來的?

  回顧課文,暢談感受

  1.放箏時,線斷了,風箏飛走了,孩子們很難過、著急,為什么還說放風箏是快樂的呢?你有過這種生活體驗嗎?

  2.學生交流。

  實踐活動,親身體驗

  親自動手做一做自己喜歡的風箏,到田野、到操場、到廣場去放一放風箏,感受一下做風箏、放風箏的快樂。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 2

  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文章是圍繞什么來寫的?

  2、這個故事發生在哪兩個人之間?

  3、請簡單的復述情節

  明確:風箏

  明確:“我”和弟弟

  明確:寫作者小時候不讓弟弟放風箏,還弄壞了弟弟苦心孤詣做好的風箏,中年時,看到外國一本講論兒童的書后很內疚,希望得到弟弟的寬恕。

  二、研讀課文,深入研究

  請按時間順序,將課文分成四個部分

  1—2:寫了北京和故鄉的風箏時節,引出下文。

  3—4:寫童年往事。

  5—11:寫中年反省。

  12:寫“我”看著眼前北京的風箏,心情十分悲哀沉重。

  三、研讀第一部分

  1、作者為什么說“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明確:驚異的是北京的風箏時節,悲哀的是童年的往事。

  2、在這一部分,作者運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手法?

  明確:對比的手法。

  四、研讀第二部分

  1、作者是從哪個角度寫小兄弟對風箏的喜愛的?

  明確:神態描寫,對比手法。

  2、“他向著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這是對小兄弟的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神態描寫,寫出了被虐殺者的麻木。

  3、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的粗暴,作者為什么這樣寫自己?

  明確:動作和神態,表達了作者對小兄弟的同情和對自己行為的深深自責。

  明確:對比的手法。

  五、研讀第三部分

  1、“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認為這句話對嗎?

  明確:不準游戲,扼殺了兒童的天性。應該提倡新的教學模式。

  2、“精神的虐殺的`的一幕”是哪一幕?

  明確:第四段,暴虐的毀壞風箏。

  3、作者想到了哪些補救的方法?

  明確:送風箏,討寬恕。

  4、“我”懂得游戲的意義后,心情沉重,總想補過,這說明了什么?

  明確:作者具有剖析自我,自我反省的精神。

  5、作者對弟弟不記得童年的往事有什么感觸?

  明確:因為被虐殺者的麻木,虐殺者會因此而更加的肆無忌憚。

  六、研讀第四部分

  “我”討弟弟的寬恕,弟弟卻全然忘記,為什么“我”的心情“只得沉重著”,只感到世界的“肅殺”和“寒威”?

  明確:被虐殺者不認為是被虐殺,把兄長的行為視為合理行徑,這種麻木是令人悲哀的,所以,只覺得“肅殺”和“寒威”。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 3

  教學設想: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發展學生的個性,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因此,本文的教學中,我將充分尊重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讓他們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感受語言魅力,體悟作者情感。

  教材簡析:

  《風箏》是魯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詩,它回憶兄弟之間的一件往事,無論是當年管錯了,還是一旦醒悟,心情沉重、總想補過,為補過不及而心情更加沉重,都洋溢著濃濃的同胞手足之情。這篇散文詩是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好教材。它意蘊豐富、值得咀嚼。

  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對文章往往有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學本文,應從多種角度加以引導,拓展思維空間,鼓勵有創意的閱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理解“伶仃”“肅殺”“苦心孤詣”等詞語,學習朗讀,培養語感。

  2、過程與方法

  學習圈點勾畫,揣摩品味課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積累好詞佳句。

  大膽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親情的含義;了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體會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教學難點:

  領會作者對兄弟的那份深沉的感情。

  體會作者的.自省精神。

  教法設計:

  情景教學法合作研討法

  語感訓練法拓展延伸法

  學法指導: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勤于思考、大膽表達,力求獲得個性化體驗。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多種手段,引導入境

  1、(播放背景音樂)“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

  (出示配套幻燈片——放風箏)

  2、圖片上的人物如果是你,能告訴我現在的感受嗎?(生:高興、愜意、閑適等)

  3、導語

  的確,風箏等游戲帶給我們無盡的夢想和歡樂。看到風箏,我的心亦飛翔。可文學巨匠魯迅先生一見到風箏,便感到無盡的驚異與悲哀。這是為什么呢?請閱讀《風箏》。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2、過程與方法:創設情景朗讀體悟;圈點評注品味語言;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的含義;了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學重難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2、細致品味文章語言,領會簡潔凝練的語言背后蘊含的豐富意蘊。

  教學準備:

  學生:反復朗讀,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并畫出不理解的地方。查閱魯迅的相關資料。

  教師:鉆研教材。制作簡易多媒體課件。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上中學了,學習任務更重了,你們平時有沒有抽空想過學習和玩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呢?現在老師就給你們一會兒時間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二、整體感知課文

  默讀全文,思考:

  1、課文回憶了“我”毀掉了弟弟的(),后來“我”知道自己(),準備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卻(),“我”的心只得()。

  2、文章有幾個“我”?

  3、“我”分別怎么回答我們剛才探討的問題的?

  三、研讀與賞析

  1、“精神的虐殺”具體指哪一幕?為什么說這是“精神的虐殺”?變換人稱帶上感情朗讀體會。

  2、“我”改過的方法?結果怎么樣?朗讀品味探究“我”的心理。

  3、弟弟真忘了嗎?朗讀品味弟弟對風箏的入迷情狀的描寫。用到了哪些描寫人物的方法?你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弟弟?

  4、學生再次變換人稱朗讀,通過“我”的動作神態體會“我”的蠻橫與暴力及“我”這樣做的理由,由此看出“我”是一個什么樣的哥哥?

  5、“我”是怎樣意識到“我”的錯誤的?為什么說“我”也“不幸”?“我”也是受害者嗎?受誰的害?學生合作探究,老師相機點撥。

  6、老師范讀最后一自然段體會作者深深的“悲哀”之情。

  四、體驗反思,拓展延伸

  1、大師魯迅要告訴我們什么?我們又從他那學到了什么?

  2、設計課文副標題并闡述理由。

  3、文中弟弟的童年被無知的哥哥以及愚昧的時代虐殺了,你們呢?你們的童年在哪?

  五、課堂結語

  一只折斷了翅骨的風箏,一段悲哀凄涼的.懺悔。然而,一切的懺悔又有何意義呢?精神的創傷是難以愈合的,而背負著愧疚的心靈同樣是不堪重負的。同學們,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個沉重而悲哀的教訓吧。可能這樣的悲劇在今天仍然在上演,是啊,我們也很無奈,剛才同學都說了,做作業是沒辦法的事,因為這個社會不拼命就會被淘汰。

  但我們至少應該知道,我們的童年被家庭、學校、社會虐殺了,我們不能像“我”的弟弟一樣麻木,以為這樣是對的,就把這個“恨”給忘記了,只有記得這個“恨”,我們長大才會努力的去改變這個虐殺兒童的社會。魯迅又何嘗不是有著這樣的期待呢?他在遺囑中說:忘掉我。我們又怎能忘記這位有良知的民族脊梁呢?怎能忘記這位關愛兒童和青年的慈愛老人呢?就讓我們也懷著一顆民主、善良、寬容的心待人吧,惟其如此,那晴朗的天空中才會永遠飄揚著我們快樂的風箏!

  六、作業(二選一)

  1、假如你是文中的弟弟,你一定會有些新的感受想對哥哥說,請把你想說的話寫下來,與同學交流。

  2、假如請你向父母推薦閱讀《風箏》,你會說些什么?

  七、板書設計

  風箏

  ——一段往事,一個時代

  “我”少年:折斷風箏——精神虐殺

  中年:未能悔過——永恒悲哀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通過預習和教師強調,學生掌握本文重要字詞。

  2.通過閱讀和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抓住一篇課文主要事件的方法。

  (二)過程和方法目標

  1.在學生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以問題引導,學生能夠抓住本文敘述的主要事情。

  2.在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討論的基礎上,學生能夠明確本文的親情是如何體現出來的。

  (三)情感目標

  通過討論學生能夠明白為父母者虐殺小孩的天性是可悲的,而更可悲的是社會使得人們慢慢的忘卻的這種可悲,于是這種可悲可能會一直延續下去。

  教學重點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正確把握文中的思想

  作業內容

  1.抄寫生字和常用詞語。

  2.你有過類似的父愛經歷嗎,請你寫出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對兒時的回憶多半是美好的,不過如果因為你的父母曾經粗暴的干涉過你的喜好的時候你的回憶會帶些苦澀,你可曾想過許多年后的'父母想起這樣的事的時候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呢,今天我就一起來感受一下。

  二、朗讀課文,熟知課文內容。

  1.學生自由朗讀,教師板書重要字詞。

  2.教師稍微講講重要字詞。

  3.指名學生示范朗讀課文,其他同學注意聽,思考:作者敘述了他曾經做過的一件錯事,是什么?對此他的態度又是怎樣的?

  說明:因為魯迅的語言不易理解,因而設計學生分兩次朗讀課文,有利于學生很好的理解課文的內容。

  三、把握故事內容

  1.學生回答上述問題。

  教師采用鼓勵和表揚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回答,對不同的意見要及時評價和分析。

  方法指導:人物是誰?什么事件?最后的結果怎么樣了?

  2.對這樣的錯事,作者魯迅一開始的態度怎樣?后來又發生了什么變化?請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分析。

  說明:從概括文章情節到把握人物情感,難度加大,鍛煉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方法指導:做錯了事,作者有沒有感到愧疚,有沒有后悔的?文中什么地方告訴了我們?

  注意把握文中重要的詞語和句子。

  四、分析人物

  1.結合上一個問題:大家對作者的這種做法如何評價?

  說明:同學的答案各不相同,引領學生分析,各自陳述自己的看法,以此引出另一個問題。

  2.許多年后作者的弟弟對這件事又是什么態度啊?

  說明:以此引領學生讀出魯迅悲哀的情感與弟弟的忘卻的對比,對作者這是一種更大的懲罰,對弟弟呢這是一種忘卻的幸福還是人生成長中的不幸哪,兒時的天真、游戲天性為何全然忘卻呢?

  五、領悟情感

  在學生對上述問題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提出本文的難點:這是一篇反映親情的文章嗎?如果是,你從哪兒讀出來了?如果不是,為什么?

  教師總結:作者對兒時的弟弟做了一件“精神虐殺”的事,這對小弟弟是一種殘忍,這可以看出當時的時代為父母者對子女不合適的期望,但這也是一種親情,只不過沒顧忌兒童的天性;待后來作者幡然醒悟,可悲的是弟弟已全然忘卻,這對作者更是一種沉重的悲哀,表現了哥哥對弟弟的眷顧之情,也是親情的表現。

  板書設計

  風箏

  魯迅

  人物:我————弟弟嚴厲的的親情

  事件:毀壞風箏——想補救眷顧之情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探究解讀課文意蘊。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訓練閱讀能力,能說出自己的喜好、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3.感受本文在誤解和沖突中所體現的兄弟間深厚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1.整體感知課文,探究解讀課文意蘊。

  2.感受本文在誤解和沖突中所體現的兄弟間深厚的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1.“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風箏是每個小朋友都放過的,放風箏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但是,魯迅先生卻因童年關于風箏的一件小事而引發了無限深思。我們現在就去看看到底發生了什么吧。

  2.(播放班得瑞的音樂《春》,營造氣氛。)

  春天來了,讓我們來到戶外,在藍天下,在青草地上,放飛我們的快樂。當風箏滿天飄舞的時候,我們的心情是何等的舒暢,可此時在魯迅的眼里,風箏的浮動竟是一種驚異與悲哀,這是為什么呢?就讓我們走進魯迅的童年生活,一起去看個明白吧!今天我們共同學習第4課《風箏》。

  二、自主學習預習與展示

  1、生字注音

  伶仃(línɡdīnɡ)虐(nüè)殺瑟(sè)縮

  蕩漾(dànɡyànɡ)嫌惡(xiánwù)傲(ào)然

  2、詞語解釋

  苦心孤詣:費勁心思,刻苦鉆研,達到了別人所達不到的境地。

  肅殺:形容天氣寒冷,草木枯落。

  瘦得不堪:意思是瘦得非常厲害。不堪,表示程度深。

  恍然大悟:形容猛然醒悟過來。

  3、作者名片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著作有雜文、小說、散文、詩歌等,小說集《吶喊》《彷徨》,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在《魯迅全集》里。

  4、背景追溯

  本文寫于1925年1月24日,選自散文詩集《野草》。《野草》,共收作品23篇,此集是魯迅在廣州編成的,并于26日深夜寫了《題辭》(散文詩)。1932年,魯迅在《<自選集>自序》中說:“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夸大點說,就是散文詩,以后印成一本,謂之《野草》。”

  三、合作學習探究與交流

  (一)整體感知

  1、快速閱讀課文,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課文是介紹風箏這種工藝品的嗎?

  (不是)

  (2)風箏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線索)

  (3)試著用一句話概括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課文記敘了“我”毀掉了弟弟的風箏,后來“我”知道自己錯了,準備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卻不記得了的事情。)

  (4)課文寫作的時間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時的中國正處在什么社會嗎?

  (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5)文章記敘的順序有哪幾種?本文記敘的順序是什么?

  (順敘、倒敘、插敘)

  2、跳讀全文,理清思路,把握感情線索。

  在北京的冬天看到天空中浮動的風箏,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發現弟弟竟瞞著“我”苦心孤詣地來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我”感到憤怒;到了中年,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我”感到自責和懺悔;“我”希望能得到小兄弟的寬恕,小兄弟“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的心越發沉重。

  (二)精讀課文

  1、為什么文章第一段說“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點撥明確】驚異于北京竟在這樣的季節放起風箏來了。“我”見風箏而悲哀,是因為想起小時候“精神的虐殺”的一幕,說“驚異和悲哀”,從結構上來說,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為什么說春天“久經逝去”?為什么又說那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蕩漾了?

  【點撥明確】這里所說的“春天”,有特定的含義,是小時候的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春天。現在,在北京,看見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由風箏而聯想到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天氣息,所以覺得那春天“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3、3、4段一面寫“我”,一面寫“小兄弟”,對“小兄弟”的描寫流露出什么感情?

  【點撥明確】“小兄弟”入迷的情狀描寫得越細致生動,越加重對剝奪他放風箏權利的封建家規的控訴力量。這里隱含著對小兄弟的同情,對自己深深的自責。

  4、“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為什么說“不幸”?文中所說的“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前面的什么事情?

  【點撥明確】因為看到這本書才使“我”恍然大悟當年自己對弟弟的精神虐殺,表現了作者對當年行為的自責、后悔。“精神的虐殺”指“我”在堆積雜物的小屋中發現弟弟在偷偷做風箏,伸手折斷了蝴蝶的一根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上,踏扁了。

  5、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么”,為什么“我”不覺得輕松反而覺得沉重?

  【點撥明確】被虐殺者的麻木使虐殺者可以恣意妄為,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國人的思想行為需要用科學的思想來指導。

  6、為什么說“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除形容天氣外,有沒有別的含義?

  【點撥明確】“我”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說“無可把握的悲哀”,想擺脫也不可能了。

  “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這才能忘卻,才能擺脫。

  我只感覺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不僅指當時的天氣,而且指心頭的悲涼。

  四、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文壇巨匠魯迅先生兄弟之間的故事。大家想一想,為什么“我”會認為愛放風箏就沒有出息呢?魯迅先生又想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呢?

  二、合作學習討論與展示

  (一)深層理解

  1、這篇散文中,除了兄弟之情,游戲之于兒童的意義外,還有什么深沉的情感?

  【點撥明確】文章敘述自己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指周建人)放風箏,行為十分粗暴。待明白游戲之于兒童的意義后,魯迅醒悟過來,當年自己的行徑,簡直是“對于精神的虐殺”。幾十年后,討“小兄弟”寬恕之舉,足以顯現同胞手足之情。隱藏在這之后的是作者的自省精神,作者嚴于解剖自己,嚴于自省,往事、小事,都一絲不茍,知錯必改。這種精神非常可貴。作者看到外國的兒童教育的主張,認識了中國舊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國的兒童教育改變落后的偏見,愿兒童精神從此不受壓制,從此健康成長。把兩者結合起來看,從“小兄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這種現象上看,作者感慨尤深,在這一點上,留下無盡的悲哀和發人深思的問號。“小兄弟”為何全然不知?原來他偷做風箏,自己也并不認為正當,以為這事兄長該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懷。這正是幾千年來封建教育留下的痼疾。這里作者含蓄地啟發人們作更為深刻的思考,是文章精髓所在。

  2、綜觀全文,作者是如何在誤解、沖突中表現濃濃的親情的?

  【點撥明確】本文敘寫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意,甚至十分粗暴地把小兄弟苦心孤詣制作即將成功的一只風箏折斷、踏碎的一件往事,顯然寫的是兄弟之間的矛盾、沖突。但從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卻是手足情深: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為讓小兄弟有出息,那種恨,是恨鐵不成鋼;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幾十年前的往事,雖為兄長,也一心想補過,討小兄弟的寬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3、閱讀全文,用簡練的語言說說課文圍繞風箏主要寫了哪兩件事。這兩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間作者的思想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產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點撥明確】課文圍繞風箏主要寫了兩件事。①“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時虐殺“小兄弟”的風箏夢。②“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經歷:“我”中年時讀了關于兒童教育的書籍后無限懊悔當年對“小兄弟”“精神的虐殺”,想補過而不得的經過。

  “我”原來“嫌惡”放風箏,認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并以踏扁“小兄弟”苦心制作的風箏為“勝利”,且當年對此事毫不在意;時隔二十年后,這件事劇烈地啃噬著“我”的心,以至“我”渴望得到補救,卻已無濟于事,只是平添了心頭的沉重。此后每當回憶起這件事,“我”就感到一種“無可把握的悲哀”——這也使全文籠罩著沉重的悲劇色彩。

  產生這些變化,表面看來最直接的原因是“我”中年時明白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不過,我們透過這點還可看到“我”與“小兄弟”間的手足親情,“我”嚴于解剖自己、知錯必改、勇于自責反省、為人嚴肅及善于思考的精神,也是促成這種變化的原因。

  (二)走進語言

  1、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時大概十歲內外罷,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于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

  【點撥明確】“瘦得不堪”指瘦得不能忍受,以白描手法形象地勾勒出了多病的小兄弟的'身材體態;“張著小嘴”“呆看著”“出神”,以一連串的詞語傳神地描繪出小兄弟聚精會神,仰頭長時間看風箏的神態;或“驚呼”或“跳躍”的動作,更是形象逼真地寫出小兄弟喜歡風箏到極點——即便自己不能放,只能遠遠地看也如癡如醉。本段文字綜合運用肖像、動作、神態描寫,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天真、活潑、瘦弱、癡迷風箏的小兄弟形象。

  2、課文第五段里談到“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結合課文和你自己的體驗,談談你對兒童玩游戲的看法。

  【點撥明確】示例:玩游戲既可以豐富兒童的生活,又可以開發智力、增長知識、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在玩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兒童的集體主義精神,團結協作精神,可以說小游戲中藏有大天地。

  (三)走進主旨

  本文通過對風箏事件的敘述和嚴肅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響、無端壓制子弟的父兄,抒發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氣而形成的無可把握的悲哀,表達了對冷酷現實的極端憎惡和對春日溫和的熱烈憧憬。

  (四)走進寫法

  1、意蘊深刻。

  本文作者以嚴冬比擬社會,以春日象征理想。通過批判現實,寄寓自己的理想,啟示人們如不改革整個社會,任何個人的“補過”也是無濟于事的,孩子們是不會獲得“春日”的愉快的。既有對封建思想和倫理道德的揭露和抗議,又有深刻的自我反省和解剖。

  2、語言精煉。

  例如“十歲內外”“多病,瘦得不堪”“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驚呼”等詞句,把小兄弟活潑可愛、喜歡游戲的性格傳神地表現了出來。當“我”徹底毀壞他將要完工的風箏、傲然走出時,他“絕望地站在小屋里”。這里作者只是抓住小兄弟的神態,“驚惶”“失了色瑟縮著”,簡約的幾筆,就將他進行正當游戲的愿望遭到虐殺后那驚懼、絕望的心情極其形象地表現了出來。這些描述完全符合兒童的特點。

  3、構思巧妙。

  本文以風箏為線索,由眼前景物寫到幼時舊事,寫到后來的重新憶及,再回到眼前,表達了作者“無可把握的悲哀”。文章立足于對風箏的舊事新感,道眼前所見,述不盡往事。在冬日北京忽見“遠客上有一二風箏浮動”,它蕩漾著春意,但是,“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驚異”的是,故鄉的春天似乎在這異地的冬天重現了。“悲哀”的是,“我”記憶里的幼時所見的放風箏景象和發生在風箏上的“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構成了悲劇,這個悲劇不僅保留在“我”記憶里,而且因為無法補過而成為“我”“無可把握的悲哀”。風箏所引起的是對故鄉春天的回憶,但故鄉“久經訣別”,兒時的春天“久經逝去”,不曾帶來“春日的溫和”,于是,作者提出“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連“躲”,“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樣就把兒童游戲的嚴肅內蘊,借風箏一事物,寄意深遠地顯現了出來。

  三、拓展延伸

  回憶一下,你有沒有過被他人“精神虐殺”或“精神虐殺”過他人的經歷?如果有,課后與家長或其他同學交流一下你們的想法吧。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 7

  活動目標:

  1、通過畫面觀察及想象,理解繪本內容,感知故事的趣味性,愿意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2、感知并理解小動物與其所放風箏之間的對應關系,并能有依據地猜測。

  活動準備:

  PPT、自制繪本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師:公園里要舉辦風箏大會了,許多的小動物都帶上了自己喜歡的風箏來參加,我們來看看來了哪些小動物,他們是誰呀?那你覺得這些小動物們都會帶來哪些風箏?為什么?

  二、幼兒自主翻閱繪本,并記錄

  教師:到底小動物們會放什么風箏呢?我們一起去繪本里找答案吧,請你們輕輕拿出椅子底下的繪本,在繪本中尋找答案,注意,音樂聲停止的時候再把繪本送回到椅子下去。

  三、饞人的風箏

  師幼共讀繪本

  1、小貓帶來了什么風箏?(出示圖片)原來是小魚風箏啊,小貓為什么要放小魚的風箏呢?

  2、小狗帶來了什么風箏?那我們來看看小狗到底帶來了什么風箏?(出示圖片)原來是肉骨頭風箏啊!

  3、小猴子帶來了什么風箏?(幼兒猜測)那我們來看看小猴子到底帶來了什么風箏?(出示圖片)原來是桃子風箏啊?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4、熊貓帶來了什么風箏?(幼兒猜測)那我們來看看熊貓到底帶來了什么風箏?(出示圖片)原來是竹子風箏啊?

  小結:跟我們剛才猜想的一樣,小動物們帶來的風箏和它們喜歡吃的'食物有關系。

  三、很不一樣的風箏

  師:小蜜蜂看到小動物們玩得那么開心,它也來了。小蜜蜂可能會放什么風箏呢?為什么會用到這么多風箏線?

  幼:蜂蜜風箏、花朵風箏、小蜜蜂風箏,因為有很多蜂蜜、花、小蜜蜂所以用到很多的線。

  教師:你們說的都很有意思,那我們一起看看,到底蜜蜂爸爸和蜜蜂媽媽在放什么風箏?

  幼:小蜜蜂、愛心

  師:奧~是小蜜蜂風箏呀,為什么小蜜蜂的爸爸媽媽會把小蜜蜂當著風箏放?

  幼兒:因為蜜蜂爸爸媽媽愛他們

  小結:很多只小蜜蜂圍成一個大愛心,是因為蜜蜂爸爸媽媽深愛著小蜜蜂,就像你們的爸爸媽媽深愛著你們一樣。原來小動物們放的風箏不僅可以是自己喜歡吃的食物,還可能是自己喜歡的人呀!

  四、完整講述

  五、討論

  1、小動物放風箏的時候心情怎么樣?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幼:開心

  原來放風箏是一件讓人心情愉快的事。

  2、小動物們都放著自己喜歡的風箏,那你們想不想去放風箏呢?

  3、你們想放什么風箏?為什么?

  那好吧!今天老師也給小朋友準備了風箏,那我們一起去放風箏吧,出發吧~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 8

  一、學習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精心、希望、依然、飛舞、拼命、奔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尋找、垂頭喪氣、磨坊、繼續”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內容,找出文中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體會秋天里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

  4.引導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體會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伙伴們的心情起伏變化,并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

  2.在引導理解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

  三、教學準備

  老師:1.ppt課件 2.風箏實物

  學生:1.預習課文 2.搜集關于風箏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課前交流:搜集的關于風箏的資料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請看,這是什么?(示風箏實物)生說。讓生說放風箏的感受。

  有一群孩子和我們一樣,童年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0課:風箏(板書課題)。請大家齊讀課題。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分享其中的的快樂吧。

  (二)初讀感知,了解大意。

  1.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要求:

  (1)把生字連上詞用直線話劃出來,多讀幾遍。

  (2)一邊讀一邊想:課文圍繞著風箏講了一件什么事?

  2.檢查初讀情況

  (1)課件:檢查詞語——生字。

  ①指導書寫“磨坊”

  ②學生練習

  (2)接讀課文,及時表揚。

  (3)說課文大意。(提示:我和小伙伴x、x、x的情景)

  隨機板書: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分別是哪個自然段講的`?

  (三)朗讀感悟,體會心情。

  1.默讀思考(課件):用波浪線輕輕地劃出描寫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不同心情的語句,多讀幾遍,體會體會。

  2.匯報交流,隨機板書:做風箏:憧憬

  放風箏:快活

  找風箏:焦急

  3.你對哪部分最感興趣?說說理由。先小組交流,然后全班匯報,師隨機點撥:

  (1)做風箏

  ①引導理解“憧憬”、“依然”。

  ②啟發想象:假設你是其中的一個孩子,你會想些什么?

  ③思考:為什么做好的風箏什么也不像,我們卻依然快樂?

  ④齊讀:讀出快樂心情。

  (2)做風箏

  ①風箏剛起飛和飛到空中時是什么樣子?理解“凌空飛起”“翩翩飛舞”(動作)。

  ②佳句賞析:“風箏越飛越高,……拼命地奔跑”。

  師: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什么?(快樂)

  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生說。

  ③指導讀出幾近瘋狂地快樂心情。

  (3)找風箏

  ①理解“大驚失色”、“垂頭喪氣”(情緒低落,失望)。

  ②朗讀體會。

  (四)拓展延伸。

  我們的“幸福鳥”還能找到嗎?請大家展開豐富的想象,續寫結尾。

  1. 學生寫,師巡回指導。

  2. 展示。

  (五)總結全文。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第10課風箏,不管是做風箏、放風箏還是找風箏,都充滿了童年的樂趣(板書)。

  五、板書設計:

  做:憧憬

  10.風箏 {放:快活 }樂趣

  找:焦急

  六、作業設計:搜集和風箏有關的古詩。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 9

  【教材分析】

  《風箏》是一篇思想內涵很深邃的文章,由于經歷和文學底蘊不同,不同的人對它的主題有著不同的解讀,文章中疑難問題也較多。這樣的文章對于第—次接觸魯迅先生文章,且不了解他的寫作風格的初一學生來說,確實有一定的難度。但正因如此,它又是一篇研究性學習的理想教材。所以這堂課適合干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

  一、導入

  上節課,讓同學們進行自學,要求大家將自己在閱讀中的疑問寫下來。為了解決大家提出的問題,我們一起再讀一遍課文,只有將課文讀透了,問題才容易得到解決。

  二、合作探究

  1、教師(配音樂)朗讀課文。讓學生邊聽邊思考這樣兩個問題。

  ⑴ 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文章說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意,行為十分粗暴。等到明白游戲對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為,簡直是“對于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⑵ 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件事?請從文中找到依據。

  提示:

  ① 親情。

  ② 自我解剖。

  ③ 封建教育。

  ④ 科學思想。

  ⑤ 寬恕別人。

  ④ 兒童教育。

  2、教師點撥:

  點撥: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一個主題,且都圍繞著這一主題選材。但文學作品是一種形象性的語言,有的作品包容性很強,就不只一個主題了,尤其是大作家高水平的作品。如《虹樓夢》的主題就有多種解讀,因為個人的經歷不同,讀解出來的主題也不盡相同。有的可能和作者當初寫作的初衷是一致的,有的可能是不一致的,這是正常的,所以我們分析文章也可以從多角度來分析理解。

  3、探究問題。師生一起探討學生提出的問題。

  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有:

  ⑴ 為什么說不允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于精神的虐殺”?

  ⑵ 文中所說的“對于精神的虐殺的一幕”具體指什么內容’

  ⑶ 看到“遠處有一;風箏浮動”,為什么“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⑷ “然而我的懲罰終于輪到了”,這里面的“我的懲罰”具體指什么?

  ⑸ “我”討弟弟的寬恕,弟弟全然忘卻了,為什么“我”的心情反而“只得沉重著”。

  ⑹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他看到的是真理,為什么說是“不幸”呢?

  ⑺ 對于早年的過錯,“我”的心情為什么如此沉重,為什么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

  ⑻ “但心又不竟墮下去而至于斷絕”有什么意義?

  ⑼ 為什么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有什么含義?

  三、歸納總結

  《風箏》中包含著兄弟之間的親情,也表現了作者嚴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同時也批判了封建教育思想對兒童天性的扼殺,啟發人們用科學來改變人們的思想。這篇文章是不能只用一種思維來解讀的。其實這篇文章要探究的問題很多,它不僅具有深沉的思想力量,而且語言也別具特色,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閱讀中再深入探究。

  四、作業

  “研討與練習”之三。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 10

  一、教學目標

  1.認識魯迅,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2.運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討疑難問題

  3.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和比較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二、教學重點

  多角度理解課文

  三、教學設計

  本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難度,擬用三課時。

  四、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查閱魯迅的資料(上網有關書籍),堂上交流。

  教師: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準備資料要充足,便于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

  第一課時

  認識魯迅,既為理解《風箏》做好準備,又為以后學習魯迅的文章及課外閱讀奠定基礎。

  1.學生交流查到的資料

  (要考慮到——學生有的家里沒有書面的相關資料,有的沒有電腦無法上網查,一些學生查的資料過多或不全面)

  2.打開網站:《魯迅紀念館》(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以下內容,作簡要的筆記)

  生平簡介、主要作品、文學地位——這三部分的內容在網上有文字資料,教師在介紹的過程中告訴學生要記的內容,讓學生養成記筆記的習慣。

  精神實質——在“音容笑貌”欄選擇三幅照片:

  1903年魯迅在仙臺學醫時的,簡要介紹“棄醫學問”的經歷、詩歌“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1925年魯迅在北京,寫作《風箏》時已人到中年。簡要介紹當時的時代背景。1930年9月50歲生辰在上海的留影,與書上的彩頁插圖相同,是魯迅精神的寫照。

  作業:認真閱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魯迅《風箏》在線朗讀

  第二課時

  導入:以智慧啟迪智慧,以思想啟迪思想,魯迅先生的《風箏》傳達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濃濃的親情,它還啟發我們進行多方面的思考…今天就讓我們認真閱讀,開動腦筋,迸發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投影:配照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我的的確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地解剖我自己.(配魯迅照片)――學生齊讀,復習第一課時的重點內容.

  出示學習目標: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上節課已完成);運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討疑難問題(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和比較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請一名學生讀,明確學習任務。

  請學生朗讀課文:正音解詞――12名學生隨機點,使每個學生集中精力認真聽讀,做好朗讀準備,教師將學生讀錯的字寫在黑板上及時訂正,檢查預習情況。(朗讀前投影風箏圖片,希望學生在聽讀時聯想起畫面,豐富課文內容。)

  投影要掌握的字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思考題一1文章講述了一件什麼事,請用簡要的話概括。2文章以什麼敘述方式講述故事?理清全文的結構.(回答要點:1什麼人在什麼時間發生什麼事,表達什麼什麼感情或思想;2倒敘及倒敘的結構特點,復習敘述的幾種方式)

  思考題二作者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就感到”驚異和悲哀”,這是為什么?“我”為什麼不許小弟弟放風箏?文中所說的”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么?“我還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表達了作者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對待自己的錯誤,魯迅與一般人有什麼不同?你認為有哪些問題值得思考,愿與大家交流?(這部分問題以學生合作交流學習為主,學習小組討論。現在的各種資料很多,學生在預習時大部分會看參考書,知道問題的基本答案,教師提問主要是借以了解學生預習情況,了解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更重要的還是在學生交流的同時會由此蔓生出其它的問題---為什麼要寫故鄉的風箏,“不幸”怎麼理解,弟弟為什麼不記得,“悲哀”“無可把握”如何理解,“肅殺的嚴冬”指什麼等等。這些問題學生小組內解決不了的,教師組織全班同學分析解答,需要用到第一課時的知識----時代背景、封建思想。)

  作業:

  (1)閱讀《滿天的風箏》,比較與《風箏》不同的情感。

  (2)回想一下自己玩過的游戲、玩具,哪個最難忘?或者也曾象魯迅一樣與兄弟姐妹之間發生過沖突爭執,有什麼感情體驗?明天與大家交流。

  第三課時

  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和比較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1.學生質疑、解難

  2.補充閱讀《人性的柔弱是如何消失的——李林榮》(名家評《風箏》——既可以作為這篇文章的小結,也可從另一個角度引發學生思考。)魯迅《風箏》課文原文

  3.檢查、交流昨天的作業。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 11

  教學創意說明:

  從情感角度切入,說說讀讀,初識人物,把握情感基調,讓學生整體感知全文,從而帶動對全篇的深入研讀和領悟。有些難句除了指導學生多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外,還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發問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讀。

  這篇散文詩思想深刻,主題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主題,學生存在一定困難。因此,本設計創設了一個與作品中人物對話的活動,讓學生進入文本,充分解讀,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領會寫作意圖。

  教學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精心、希望、依然、飛舞、拼命、奔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尋找、垂頭喪氣、磨坊、繼續”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內容,找出文中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體會秋天里的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

  4、引導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體會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伙伴們的心情起伏變化,并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

  難點:引導理解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

  學習準備:

  預習課文,搜集有關風箏的資料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聽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引發學生對放風箏的美好感受的回憶。

  簡談感受:你們喜歡放風箏嗎?能和大家談談放風箏時的感受嗎?

  引入正課:風箏帶給你們以無盡的夢想和快樂,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盡情享受這份放飛風箏的自由和快樂呢?讓我們走近文壇巨匠魯迅先生的兄弟之間,來了解一段關于風箏的故事。

  二、整體感知

  1、概括故事。要求從時間、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話概括:這是一個xxxxxx的故事。

  2、略說人物

  自由朗讀集中寫風箏事件的兩段后,說說這兩個人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學生大致會這樣說:

  從“體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鍛煉的。(可見小弟走出戶外去活動,對健康有多重要。)

  從“驚惶,失了色瑟縮著”可以看出小弟是軟弱的`,膽小的;

  從“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從“驚呼、跳躍”即可看出小弟癡迷于風箏、熱切向往放風箏;

  從“做出蝴蝶風箏”看出小弟是心靈手巧、聰明的;

  從“伸手抓斷”、“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專橫的,活脫脫一副兇神惡煞的樣子。

  三、研讀“悲哀”

  1、朗讀體會

  提問:讀全文,我們能感受到全篇都籠罩著一種怎樣的感情?(悲哀)

  把全篇抒寫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來朗讀,體會作者感情。指名學生朗讀,教師相機指導,及時點評。個別表演讀后,四個小組連綴讀完所有抒寫“悲哀”心情的句子。

  2、合作探究

  學生從抒寫“悲哀”的句子中就表達隱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語句進行自主提問,教師將提出的問題歸納成以下幾個,先由四人小組合作探討,然后在全班進行交流。

  ①教師示范提問:看見風箏本是令人快樂的,為什么在我卻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②“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怎么說春天“久經逝去”?為什么又說春天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為什么說是“不幸”的?

  ④文章結尾為什么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我為什么要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 “四面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有沒有別的含義?

  四、思維延展

  1、討論主題 感悟警句

  ①引導思考:一件記錄著某種遺憾的往事,兄長追悔莫及,小弟為何全忘了呢?對魯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②作者通過這個故事,是想告訴讀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個警句,請找出來,齊讀。

  ③你贊同這個道理嗎?談談自己的理解。

  例如:

  多玩游戲能使兒童活潑、聰明、健康。

  玩游戲(如搭房子、過家家等),能放飛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無窮。

  愛玩的孩子顯得機靈、活潑,而在家長管束下老實安靜聽話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殺而缺少頭腦和靈性,依賴性強。

  玩玩具或游戲過程中,人是要仔細動腦筋的,要觀察要思考,這將有利于孩子智力的開發。

  2、聯系生活 講述故事

  回憶你玩玩具、玩游戲的快樂與憂傷,選一個最難忘的,講給大家聽。

  教師小結:玩具與游戲能讓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快樂、思考、創造和智慧,難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長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盡一生的內心折磨。

  3、進入文本 與人對話

  學過課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為和內心情感后,你想對哥哥或弟弟說些什么呢?說勸慰、鼓勵、理解、敬佩的話都可以。

  老師范例:對兄長,我想說,你是那么嚴厲地自責,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敬佩)

  學生四人一組進行第二次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進行交流。

  學生的對話會從兄長的善良、嚴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純真、寬容,兄弟間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開,在與人物對話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題,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結束語:

  一出風箏事件,牽動千千萬萬讀者的心,兄長嚴于自責,小弟全無怨恨,這兄弟間的情誼因風箏事件而顯得更美、更和諧。魯迅先生在這篇散文里不僅揭示了傳統觀念對兒童的毒害,也為我們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溫馨之歌。還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貴,愿同學們都能擁有自己自由、快樂發展的天地,讓我們一起來背誦清朝高鼎的一首《風箏》的詩吧!

  學生十分愉悅地、無限向往地齊背“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放紙鳶”,結束新課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讓同學們進行自學,要求大家將自己在閱讀中的疑問寫下來。為了解決大家提出的問題,我們一起再讀一遍課文,只有將課文讀透了,問題才容易得到解決。

  二、合作探究

  1、教師(配音樂)朗讀課文。讓學生邊聽邊思考這樣兩個小問題。

  (1)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文章說的是小時侯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意,行為十分粗暴。等到明白游戲對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為,簡直是“對于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2)作者為什么要寫這件事?請從課文中找到依據。

  提示:

  ①親情。

  ②自我解剖。

  ③封建教育。

  ④科學思想。

  ⑤寬恕別人。

  ⑥兒童教育。

  2、教師點撥

  點撥: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一個主題,且都圍繞著這一主題選材。

  但文學作品是一種形象的語言,有的作品包容性很強,就不只一個主題了,尤其是大作家高水平的作品。如《紅樓夢》的主題就有多種解讀,因為個人的經歷不同,解讀出來的主題也不盡相同。有的可能和作者當初寫作的初衷是一致的,有的可能是不一致的,這是正常的,所以我們分析文章也可以從多角度來分析理解。

  3、探究問題。師生一起探討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有;

  ⑴為什么說不允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于精神的虐殺”?

  ⑵文中所說的“對于精神的虐殺的一幕”具體指什么內容?

  ⑶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為什么“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⑷“然而我的懲罰終于輪到了”,這里面的“我的懲罰”具體指什么?

  ⑸“我”討弟弟的寬恕,弟弟全然忘卻了,為什么“我”的心情反而“只得沉重著”?

  ⑹“我不幸偶爾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他看到的是真理,為什么說是“不幸”呢?

  ⑺對于早年的過錯,“我”的心情為什么會如此沉重?為什么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

  ⑻“但心中又不竟墮下去而至于斷絕”有什么意義?

  ⑼為什么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有什么含義?

  三、歸納總結

  《風箏》中包含著兄弟之間的親情,也表現了作者嚴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同時也批判了封建教育思想對兒童天性的扼殺,啟發人們用科學來改變人們的思想。這篇文章是不能只用一種思維來解讀的。

  其實這篇文章要探究的問題很多,它不僅具有深沉的思想力量,而且語言也別具特色,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閱讀中再深入探究。

  四、作業

  “探討與練習”之三。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 12

  教學設想:

  在溫馨與和美中有親情,在誤解和沖突中也有親情。xx就是一篇以兄弟間發生的誤解沖突中展現濃濃的親情的散文。此文為我們提出了如何進行兒童教育的問題,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對錯誤,改正錯誤等等,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學習此文,可以讓我們體會人間至愛真情,學習自我解剖的精神,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由于xx是學生進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觸魯迅的xx,不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而且xx中疑難的問題較多,所以學起來有難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時對沖突誤解中的親情體會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讀課文,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與氣氛很重要。

  教學目標:

  1、知識儲備點

  (1)理解xx的結構層次。

  (2)熟讀課文,把握感情線索,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3)了解xx的語言特色,培養語言運用能力。

  2、能力培養點

  (1)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作者作品。

  (2)學生通過多種閱讀方式(問題法、討論法、評價法等),掌握生字詞,品味xx語言,揣摩xx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體驗點

  (1)學習魯迅先生的自省精神,勇于解剖自己。

  (2)理解課文中作者對冷酷現實的極端憎惡的感情和對春日溫和的熱烈憧憬。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1)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復雜情感。

  (2)理解在誤解和沖突中所透出的親情。

  2、難點

  理解作者勇于解剖自己和反省自己的勇氣。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多媒體課件(放《風箏》歌曲,出示放風箏的影片。)

  你能讀出這首歌詞里面某些詞語的深層含義嗎?請你仔細品味,寫出這些詞語的深層含義。(提示:談出類似“不健全”、“不自由”即可。

  設計目的:

  一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是“引子”,由此引發學生對風箏進行深層的思考,為理解xx的內涵做好鋪墊。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走近魯迅

  作家作品簡介。(出示多媒體課件)

  2、指導學生積累字詞。(出示多媒體課件)

  (1)字音

  (2)詞義

  設計目的:讓學生了解作家作品,有助于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運用工具書,注重掌握和積累詞語,為朗讀、分析課文掃除語言障礙,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整體感知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全文,用簡練的語言說說課文圍繞風箏主要寫了哪兩件事?這兩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間作者的感情也發生了變化,產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文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敘寫關于風箏往事的回憶,作者的用意究竟是什么?

  (課文圍繞風箏主要寫了兩件事:少年時虐殺弟弟的風箏夢;中年讀書后很懊悔想補過而不得。xx通過對風箏事件的敘述和嚴肅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響,無端壓制子弟的父兄,抒發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氣而形成的無可把握的悲哀,表達了對冷酷現實的極端憎惡和對春日溫和的熱烈憧憬。)

  4、梳理結構

  xx結構嚴謹,首尾照應,過渡也很自然,xx由景入題。作者是怎樣引出描寫故鄉風箏時節春光明媚的圖畫的?課文圍繞風箏寫了哪些事件?通過風箏事件又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試用自己的話概括各部分的內容。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討論,共同歸納概括。

  xx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景入題,即由北京的冬天引出對故鄉春天的描寫。

  第二部分(第3—11段)敘述“風箏事件”的經過。

  第三部分(第12—13段)由景襯情,即由故鄉的春天回到北京現實的冬天,照應開頭。體現了作者一種心頭的悲切,凄涼。

  設計目的:以主干性問題促使教學深入,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并通過歸納提練,整體把握xx內容。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引導學生感知xx的內容

  學生活動:學生默讀課文,找找課文圍繞風箏主要寫了幾件事。學生先在小組之間相互復述故事的內容,小組再派代表在班上復述故事的內容。

  課文圍繞風箏主要寫了兩件事:

  (1)“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時虐殺弟弟的風箏夢;

  (2)“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經歷;

  “我”中年時讀了兒童教育的書籍后無限懊悔當年對弟弟的虐殺,想補過而又不得的經過。

  復述故事的內容時,老師要提示:要對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和結果交代清楚。

  2、引導學生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課文圍繞風箏主要寫了兩年事,這兩件事相距二十多年,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發生了變化,試從文中找出有關體現作者思想感情變化的句子或詞語,并簡要地概括作者的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說說使作者感情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3)“我”原來“嫌惡”放風箏,認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并以踏扁弟弟苦心孤詣制作的風箏為“勝利”,當年對此事,我是毫不在意。時隔二十年后,“幼小時候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此后每當回憶這事。就感到一種“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后來的看法是:“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4)產生變化的原因:偶爾看一本外國講論兒童的書。中年明白了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

  設計目的:通過復述課文內容,鍛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通過合作探究來啟迪思考,把握xx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課內小結

  xx關于風箏往事的聯想,其感情線索,有兩條:一是“我”的,一是小兄弟的`,而又以“我”的情緒發展為主線。兄弟倆圍繞著對風箏的好和惡,而產生出兩種尖銳對立的情緒,以致發生了我對小兄弟精神虐殺的“這一幕”。“我”在“這一幕”以勝利者自傲的心境一直延續到中年。二十余年后,一旦認識到“勝利”的空中樓閣是用對兒童“精神虐殺”的悲哀的磚塊砌成的,沉痛、悔恨、自責、內疚組成的悲哀的網便蒙罩著心頭。

  五、作業

  思考課后練習題一、三。

  第二課時

  一、溫故知新

  風箏——故鄉春天的象征,給“我”的只是“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和“無可把握的悲哀”。這種回憶的悲哀更加重了現實的嚴冬的肅殺。在沉重的悲哀之中,“我”面臨著“非常的寒威和冷氣”,“我”沒有畏縮地“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而是積悲成憤,憤然前行。xx用了相當大的篇幅敘寫關于風箏往事的回憶,作者的用意究竟是什么?

  設計目的:喚起學生的記憶,把學生引入課堂情境中來。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難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課文,找出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小組同學共同研討歸納。

  相關問題預設:

  (1)“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我”為什么“驚異”,為什么“悲哀”?

  (2)“我”對小兄弟的寬恕,小兄弟“全然忘卻”,“毫無怨恨”之意,竟然“驚異地笑著,就像旁聽著別人的故事一樣”。你怎樣看待小兄弟的這種態度?

  (3)“我還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為什么“我”的心沉重著,怎樣看待“我”的自責、補過?

  (4)如何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句話。

  2、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談感受。

  學生活動:學生結合課文和自己的體驗先在小組內談談你對兒童玩游戲的看法,小組之間如有不同的觀點,小組再派代表在全班舉行一個小辯論賽。

  (此題系拓展性學習,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談看法,學生只要說得有理就應給予鼓勵。)

  3、引導學生品味文學語言的魅力。

  學生活動:文中第3段寫出了小兄弟對風箏入迷的情狀,文段在對小兄弟年齡體貌特征的介紹時,雖然簡潔但很形象;文段又通過細致的觀察,運用動作、神態描寫寫出了小兄弟對風箏的癡迷程度,試從文段中找出這些準確、形象的詞語,并在小組內說說這些詞語的表達效果。

  (“瘦得不堪”,以自描的手法形象地勾勒出多病小兄弟的身材體態;“張著小嘴”“呆看著”“出神”,以一邊串的動詞傳神地顯現出小兄弟喜歡風箏到了極點——即便自己不能放,也如癡如醉觀。

  本段文字綜合運用肖像、動作、神態描寫,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天真、活潑、瘦弱的小兄弟形象。)

  設計目的: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動口、動腦,既培養篩選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又突出了學習的主動性和合作性。

  三、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總結反思:這篇課文的意蘊很豐富。有手足情;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無怨恨的思想內容;又集中表達了“我”的驚異、悔恨、補過、悲哀的情感。在“春光明媚”的畫面里展開了對往事的回憶,使現實中嚴冬的這“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溫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回憶往事哀婉動人的力量,又使xx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不滿黑暗現實,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拓展練習:

  1、在溫馨與和美中有親情,在誤解和沖突中也有親情,請同學們任意選擇一個角度,講述你與祖輩、父輩、同輩的兄弟姐妹之間感人的一幕,并把你的感受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2、親情是人間最溫暖、最真摯、最美好的感情,在古詩文中有許多描寫親情的語句,你能寫出一、二句嗎?

  設計目的:

  讓學生養成一種關注生活、體驗生活和發現美的習慣。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 13

  【教學目標】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作者感情變化。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在開始今天的課程內容之前,老是想邀請大家欣賞幾幅圖片。(幻燈:風箏圖片。同時……)記得有一首老歌這樣唱道:“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牽著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提起風箏,我總會聯想起那天真爛漫的童年時光。其實,我們每個人也像在空中的風箏,無論我們飛得多高多遠,總有一根繩牽系著我們,那──就是割不斷的親情。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與風箏有關的在誤解與沖突中的親情故事。(幻燈:課題、作者)

  二、明確學習目標

  三、作者介紹

  本文作者是我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認識這位著名的作家。(幻燈:魯迅照片)魯迅(1881~1936),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這里請注意這“三家”的.排列順序。思考:為什么要這樣排列?在三個領域建樹的大小)原名周樹人(“周氏三兄弟”:周樹人、周作人、周建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魯迅父親早逝──從小康人家陷入困頓)。1902年去日本學醫,后棄醫從文,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結合《藤野先生》)1918年5月,首次用筆名“魯迅”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大膽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禮教,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20年代陸續出版了《吶喊》《墳》《熱風》《彷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蓋集續篇》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說《阿 Q 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杰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幻燈:魯迅照片,手跡──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四、背景知識介紹

  《風箏》選自散文詩集《野草》(建議閱讀《野草》中的《狗的駁詰》、《頹敗線的顫動》、《秋夜》、《希望》、《墓碣文》、《復仇》、《立論》,欣賞《野草》中的名句)。該集收錄了魯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詩(簡單介紹“散文詩”的特點),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達20年代作者內心世界的苦悶和對現實社會的抗爭。

  《風箏》寫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農歷正月初一,發表后因其對傳統的封建的兒童教育思想的強烈抨擊,深受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的歡迎和喜愛。

  野草題辭: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五、字詞教學

  1、“讀一讀 寫一寫”(個別讀、全班讀)

  2、多音字。

  3、詞語解釋。

  六、整體感知:請大家帶著問題,迅速瀏覽課文

  1、這篇散文回憶的是什么事情?

  2、你讀了以后有哪些感受?

  明確:

  1、小時侯不許弟弟放風箏、做風箏,發現他偷做風箏,氣的把弟弟快要完工的風箏抓斷踏扁了。待到明白游戲之于兒童的意義之后,認識到自己當年的行徑是對弟弟精神的虐殺,一直過意不去,然而兄弟全然忘卻。“我”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2、學生根據閱讀感受談體會。

  七、布置作業

  抄詞注音解詞、朗讀課文嘗試發現問題。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 14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多角度地理解課文。

  2.感悟誤解中所體現的親情,深刻體會魯迅先生有愧于親人而表現出的懺悔、自責的內心世界,學習魯迅先生善于自省、勇于改過的精神。

  3.運用圈點勾畫和質疑批注的學習方法,初步進行探究性學習。

  教學重點:

  感悟親情,深刻體會魯迅先生懺悔、自責的內心世界,體會新兄弟之間的手足深情。

  教學難點:

  多角度地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讀魯迅先生的一篇散文《風箏》。魯迅先生,浙江紹興人,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在初中階段,以后我們還會學到他寫的《藤野先生》《雪》《孔乙己》《故鄉》等文章,今天我們學的《風箏》,描寫了人間的至愛真情,充滿柔情,透過課文,我們可以感受到一位偉大作家的心靈世界。請打開書,我們來深情地朗讀課文——教師朗讀1、2自然段, 3、4自然段指名讀, 5、6自然段齊讀,7、 8、9指名讀,10、11自然段齊讀,12自然段老師范讀。

  教師簡評朗讀情況。

  設計意圖:開課簡潔,定下基調,深情讀文。語文課堂傳出瑯瑯書聲。

  二、課堂活動一:

  給本文再命個題目。

  教師提示:根據剛才對課文內容的把握,再給課文命個題目,也可以從課文中提取有關詞語。命的題目要簡潔、扣題、有文采。

  學生思考,交流,師生評議。老師預設的幾個參考題目:

  兄弟親情難忘故鄉的風箏永久的悔

  無怨的恕精神的虐殺久經逝去的春天

  躲到嚴冬去吧我?弟弟?風箏童年故事沉甸甸

  絕望那一次,是我傷害了你自責,也是愛

  設計意圖:在學生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感知文章內容。

  三、課堂活動二:勾畫不理解的詞句,提出問題。

  (1)學生再讀課文,勾畫出不理解的地方,并就此提出疑問,在小組內研究,解疑。(四人一小組,合作探究)教師巡視輔導,參與學生的討論,并適當的予以點撥、啟發、釋惑。老師盡可能地把問題考慮到,以靈活應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生成的意料之外的問題,要沉著引導,靈活地智慧地處理。研讀文本要讀得遠,讀得深。

  預設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1、為什么“我”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就感到一種“驚異和悲哀”?

  2、“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這“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么?為什么說是“精神”的“虐殺”?

  3、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卻了那件事,“我”的心為什么依然沉重?

  4、課文結尾說“一并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什么是“無可把握的悲哀”?

  5、“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這一句太拗口,應如何解釋?

  6、“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一旦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句話是什么意思,為什么開頭和結尾都提到“嚴冬”?

  7、“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這句話中運用了“不幸”一詞,按正常理解,此處應是很幸運才對,一本書糾正了他的一種錯誤思想,為什么說是不幸呢?

  8、為什么把第五、六自然段分開?

  9、“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為什么說“浮動”,而不是“飄著”或“飛著”?

  10、“去討他的寬恕”,用“討”好還是用“求”好?“我還能希求什么呢”中的“希求”可否改成“奢求”?

  (2)學生所提問題肯定還有很多,但涉及全文主旨的要害問題(整體性的而非細節性的)無非是前三個問題,弄懂這幾個問題,其他的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學不可能窮盡所有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研討意識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上課時,請同學們再次速讀一遍課文,整理自己的讀后感受,看有沒有新發現。在學生所提問題的基礎上,師生商討后確定幾個需要共同研究的關鍵問題,即上述前三個問題。

  四、深入理解與探討

  圍繞三個關鍵問題依次展開研討,逐層深入,理解全篇。讓小組同學發言:提出你組中你認為很有價值的問題,在全班交流。采用“問一問”與“幫一幫”的活動形式。

  1、“悲”從何來,是否僅僅因為“我”不喜歡風箏?

  這個問題意在引導學生著眼于全篇來尋求答案,樹立閱讀的整體意識。

  明確:眼前的風箏勾起了我沉重的心事,二十年前“我”曾粗暴地阻止弟弟制作和放飛風箏,“我”為自己犯下的過失而“悲哀”。

  2、“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么?為什么說是“精神”的“虐殺”?

  這是課堂研討的核心部分,宜逐步展開。

  ⑴緊承上一問題的探討,得出結論:“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指二十年前“我”粗暴地阻止弟弟制作和放飛風箏,具體內容指文章的第

  三、四自然段。放聲朗讀第四自然段,體會作者以一種怎樣的心情回憶當年的這一幕。

  明確:懺悔自責。

  ⑵為什么把這一幕稱為“精神的虐殺”?不就是毀掉一個風箏嗎?從哪些詞可以感受到“我”實施的“虐殺”之“虐”?哪些詞可以感受到“小兄弟”遭受到的無情的“虐殺”?

  讀書、圈點,師生討論明確:遭到粗暴踐踏的不只是一只風箏,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我”:折斷、擲、踏扁、傲然;“小兄弟”:驚惶地站、失了色瑟縮著、絕望。

  ⑶根據文中提供的材料,發揮你的想象,如果小兄弟的那只風箏能完工,那將是怎樣的一件工藝品?請你描繪一番。(意在通過想象,進一步體驗這種精神虐殺的殘酷。)

  ⑷你自己有沒有這種虐殺他人精神或遭受他人精神虐殺的經歷?請描述一番。

  (打開“文本語文”與“生活語文”的通道,使它們互相豐富和支持。)

  以上四步不應機械進行,宜視具體情況而定。

  3、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卻那件事,“我”的心為什么依然沉重?對弟弟的“全然忘卻”,“我”究竟持怎樣的態度?

  這個問題有一定難度,可讓學生充分討論,允許發表不同觀點。不過,依照本文的具體語境,及魯迅先生一以貫之的觀念(國人的劣性──精神的健忘及其可怕的遺傳)來看,“我”的悲哀顯然是典型的“魯迅式的悲哀”,這種“悲哀”既是為當年的“精神的虐殺”而悲哀,更是為被虐殺者的健忘而深深地悲哀。“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給“我”寒威和冷氣的不僅是“嚴冬”,更是那種可怕的精神健忘,那種難以拔除的集體無意識。教學時應相機闡發,不可硬性灌輸。

  4、教師小結,對問題稍作分類歸納,指導、補充、強調學生探究過程中所反映的共性問題。

  五、課堂活動三:品讀課文,體味語言,感悟親情。過渡語:剛才大家通過探究質疑,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又深一步理解了課文。美的文章需要我們含英咀華,慢慢地細讀細品。接下來,我們用給語言做批注的方法來體味語言。

  1.教師示例:

  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模樣。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我現在在那里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先寫故鄉的風箏,緊緊扣住第一段的風箏寫下去。到底是什么事給作者帶來這種深沉的情愫呢?接下去,下一段作者詳細地展開敘事。此段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從章法結構方面做批注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去(跑,干什么去?找弟弟,不讓他做風箏。一個“跑”字,迅速的動作,再次點出“我”對風箏的“嫌惡”。那時看來,是出于“我”對弟弟的關愛,不讓他玩這種沒有出息的玩藝,也展示出作為一個兄長的責任感。)

  ——從對詞的理解方面作批注

  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最正當”三個字、“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是對小兄弟做法的充分肯定,對“我”拆毀風箏行為的有力否定,對自己行為的批判。)

  ——從對句子的理解方面作批注

  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里。后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一個“傲然”地走出,一個“絕望”地站著。兩者對比,一個是大老虎,無比兇猛;一個是小綿羊,非常可憐啊!)

  ——從讀出的感想方面做批注

  但心又不竟墮下去而至于斷絕,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墮著,墮著。(一件事,放在心中,不上不下最難受。兩個“很重”,兩個“墮著”,極力渲染、鋪排內心深處的愧怍,乃至于成為一塊心病。)

  ——從表達技巧方面作批注

  2.學生品讀課文,圈劃批注,教師巡視輔導,留意批注得好的內容,可以當場讀,激勵其他同學,用心品味語言;也可以最后選典型發言。

  3.典型發言,師點評,或糾正,或點撥,或提升,或深化。

  以下幾處十分精彩的地方,如學生說不到,教師可適當幫學生品析一下:

  (1)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模樣。“沙沙的.風輪聲”是從聽覺寫風箏,“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是從顏色寫風箏,“瓦片風箏”是從形狀寫風箏,“放得很低”是從狀態寫風箏,“寂寞”“憔悴可憐”是從神態來寫風箏,可謂有聲有色、形神兼備啊!

  (2)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于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弟弟是喜愛風箏,這里的描寫非常傳神。“張著小嘴”“呆看”極寫看風箏的出神,“至于小半日”極寫看風箏時間之長;兩個比較工整的句子連用“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通過兩個情況的兩個動作描寫,寫出了弟弟看人家放風箏的高興勁。這些都很突出的浸染了、照應了“最喜歡”風箏。試想,假如弟弟得到“我”的允許能夠親自去玩風箏、去放風箏,那該是何等的興奮啊!而此時弟弟只有看的份,“多病,瘦得不堪”“只得”這些詞語,折射出作者現在內心深處對弟弟的同情,以及難以抹去的隱隱傷痛。

  (3)我即刻伸手抓斷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三個動詞“抓”“擲”“踏”,在弟弟看來,可謂慘不忍睹。讀者讀來不也有這樣的感受嗎?可怕,震驚,兇神惡煞!這是“憤怒”的表現,作者當時就是這樣的“憤怒”。我們想,越是寫自己的殘暴,以后對弟弟的愧疚越沉重。作者能真實的再現自己的兇相,也可見作者的勇敢,勇于解剖自己,這強烈的自責能否讓自己好受些呢?通過下文看,“我”沒有其他辦法,現在看,只有一種辦法,那就是寫文章來表達對小弟的深深的內疚之情)

  (4)于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當知道了二十多年前本以為理所應當的一件事乃是一個錯誤后,“我”的心沉重起來,“很重很重”突出了心情的壓抑、苦悶、內疚。一個人知道了過錯,懂得懺悔,這正是心靈的發現,體現出開放的心態,是心靈深處善良本性的閃耀。)

  (5)現在,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并也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照應開頭,有開有合,章法嚴謹。“又”點出難以排遣的愁苦,想忘都忘不掉。每想到往事,就會有“無可把握的悲哀”,就會感到“寒威和冷氣”,意思是心就會悲涼起來。一顆悲涼的心,源自對兄弟的愧怍,源自無法換回弟弟天真的童年,源自兄弟倆深深的親情。)

  過渡語:

  本文用充滿詩意的筆調,形象的敘述了同胞兄弟之間的濃濃深情,再現了魯迅先生嚴于自責和反省的品格與情懷,揭示了封建陳腐思想對兒童自由、活潑的天性的扼殺。文章深深打動我們的是,偉大作家美好的心靈世界。下面我們來與作家對話,談談你的新的思考。

  六、課堂活動四:創意閱讀,與作家對話

  1.教師提示:

  (1)這個說話活動也就是讓學生談談學了本文后,有什么感想、感悟,或者產生了什么思考,想對魯迅先生說點什么

  (2)引導學生從個人感受出發,經過認真思考得出,不要強加給學生。

  2.學生思考,發言,教師點評。

  教學創意:意在引導學生讀出新感受,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捕捉學生多角度地對課文的理解。

  七、聯想與擴展

  推薦魯迅先生1919年創作的《我的兄弟》一文,與課文做比較閱讀。《我的兄弟》全文如下:

  我是不喜歡放風箏的,我的一個小兄弟是喜歡放風箏的。

  我的父親死去之后。家里沒有錢了。我的兄弟無論怎么熱心,也得不到一個風箏了。

  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間從來不用的屋子里,看見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風箏,有幾支竹絲,是自己削的,幾張皮紙,是自己買的,有四個風輪,已經糊好了。

  我是不喜歡放風箏的,也最討厭他放風箏,我便生氣,踏碎了風輪,拆了竹絲,將紙也撕了。我的兄弟哭著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著,以后怎樣,我那時沒有理會,都不知道了。我后來悟到我的錯處。我的兄弟卻將我這錯處全忘了,他總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我很抱歉,將這事說給他聽,他卻連影子都記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哥哥”。阿!我的兄弟。你沒有記得我的錯處,我能請你原諒么?

  然而還是請你原諒罷!

  對于《我的兄弟》與《風箏》的關系,唐弢先生形容得好:“正如色彩鮮艷的油畫先畫一個簡樸的素描草稿。”與《我的兄弟》相比,《風箏》一文人物形象更加鮮明,故事情節更加細致,更重要的是突出強調了“我”自知過失后的懊悔和無法得以贖罪的“悲哀”,主題更加深刻了。

  八、收課

  今天我們用了最常規的讀書方法來讀這篇散文。

  第一步:初讀課文,弄清了這篇文章大致寫了什么;

  第二步:再讀課文,找出了不懂的詞句,能提出問題,說明你讀書讀進去了;第三步:細品課文,揣摩語言之美妙;

  第四步:回味課文,給我們的成長帶來什么思考,即文章美的內涵。希望同學們也試著用這種方法讀其他文章,它會給你帶來收獲的。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 15

  【教材分析】

  本文是魯迅諸多優秀回憶性散文中的一篇。寫了他童年時,因為風箏與弟弟發生了一次無法補過的誤解和沖突,內心充滿了深深的愧疚。筆觸細膩,情感凄婉,適合于用聲情并茂的朗讀,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本文所體現出來的親情帶有很深的時代烙印,要通過社會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嚴厲的自責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間,這更是文章的動人之處。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品味語句,理解重點詞句的語境意義。

  2、能力目標:感受文中通過誤解和沖突所體現出的兄弟間深厚的親情。

  3、德育目標:學習魯迅嚴于自省、知錯就改的可貴精神。

  【教學過程】

  一、設境導入:在大屏幕上展示

  放風箏

  的圖片,用直觀的畫面和歡快的旋律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他們的想象力,談談放風箏的感受。為課文學習設置情景,營造氛圍。

  二、作者簡介

  三、背景簡介

  四、出示目標

  五、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本文寫我回憶了有關風箏的什么故事?(聽讀要求: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

  (1)生聽讀后解答

  (2)師總結

  六、研讀課文

  (一),尋找誤解和沖突

  1、在文中找出描寫弟弟對風箏入迷情狀的句子,思考:這些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生讀句子后做答

  2、我對風箏是一種什么態度?我為什么認為小孩玩風箏是沒出息的?

  (1)生答

  (2)師總結

  3、找出我毀壞風箏的動詞,體會這些動詞的作用。

  (1)生答

  (2)師總結

  4、面對我的行為,弟弟是怎樣的反應?

  七、研讀課文

  (二),自我反省

  感受親情

  1、是什么原因讓我閃電般蘇醒過來了?

  2、對早年的過錯,魯迅先生彌補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樣做的?結果怎樣?

  2、我想討弟弟的寬恕,但弟弟卻什么也不記得了,為什么我不覺得寬松反而覺得沉重?

  (1)生交流

  (2)師總結

  八、合作探究

  1、看見風箏本是令人快樂的,但在第一自然段中,為什么說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就感到驚異和悲哀?

  (1)

  生交流

  (2)師總結

  2、文中所說的精神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么?你能從精神虐殺的這一幕看出什么樣的.社會意味?

  (1)生分小組討論

  (2)師總結

  九、品味語句,滲透感情

  生自由找出自己認為用的貼切的詞語或精彩的語句加以品味。

  十、體驗反思

  對待早年的魯迅過錯,魯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從老先生的身上學到了哪些精神呢?

  生自由發言,師歸納

  十一、拓展延伸

  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魯迅在當時的社會和時代背景下所犯的錯誤稱為精神虐殺,可是現實生活中,爸爸媽媽和老師卻不讓我們上網玩游戲,難道他們也是在對我們進行精神虐殺嗎?請大家針對這一事件談談對爸爸媽媽及老師這種做法的看法或對游戲的看法。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給予激勵性評價。

  十二、小結

  師總結,生欣賞歌曲《三月三》

  附:板書設計

  風

  箏

  魯迅

  風箏

  我

  弟弟

  親情

  自省

  嫌

  惡

  喜

  歡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 16

  教學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精心、希望、依然、飛舞、拼命、奔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尋找、垂頭喪氣、磨坊、繼續”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內容,找出文中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體會秋天里的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

  4、引導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體會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伙伴們的心情起伏變化,并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

  難點:引導理解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的變化寫具體。

  學習準備

  預習課文,搜集有關風箏的資料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喜歡放風箏嗎?(點擊課文主題圖)

  你看,當小朋友唱著歡快的歌兒,邁著輕盈的腳步,來到秀麗的郊外,放飛滿載希望和夢想的風箏,這是一幅多么美的畫面,著名作家賈平凹就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下了他小時侯放風箏的美好情景,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他的童年,感受童年的快樂。

  齊談課題,教師板書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大家打開課本,認真地讀一遍課文,想想課文寫了風箏的哪些事情?

  2、檢查詞語,認識詞語朋友

  點擊詞語:

  幢憬、依然、一緊一松、凌空飛起、翩翩飛舞、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半沉半浮

  3、讀了課文,你知道了文中寫了關于風箏的哪些事?

  相機板書: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

  三、學習課文,感悟情感

  1、你對課文的哪一部分最感興趣?并找出那一段中描寫他們心情的句子,劃一劃。

  2、學生自主讀喜歡的部分。

  3、個別匯報:集體學習。

  做風箏板塊

  出示:

  我們精心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

  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1)從這句子中你能感受到作者和這些孩子,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2)“依然”這個詞語我們第一次遇上,它還能用哪個詞作替(依舊、仍然、還是)

  (3)原來做風箏的`快樂就在于它充滿著憧憬和希望。

  讓我們帶著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悅)朗讀這一段。

  雖然他們做的風箏一點都不像當初希望做的蝴蝶那樣漂亮,但是他們每個人的心中卻還是快樂的不得了。

  放風箏板塊

  (1)學生自由讀第3自然段,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指名讀,和學生一起發現朗讀中的問題。

  (3)談談感受到的放風箏的心情。

  (4)聯系生活,深究文本。

  理解“快活地喊叫”、“拼命地奔跑”等詞語的意思,體會放飛風箏時快樂的心情。

  欣賞同學們放風箏比賽中的一組照片,訪談:同學們,你們在放風箏的時候,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最不開心的是什么?(風箏一下子就能飛起來而且飛得很高很高。)

  是啊,風箏飛得高高的,那是最快樂的事情了風箏魯迅!你們和文中的孩子們的心完全一致的。

  我們來看看課文,這段話中哪些詞語告訴我們風箏飛起來了。請大家劃一劃。

  討論交流,隨機點紅詞語:凌空飛起高過樹梢越飛越高翩翩飛舞

  品讀詞語:

  凌空飛起——風箏離開地面,開始飛起來了!你覺得此刻飛起來的僅僅只是風箏嗎?隨著風箏一起飛起來的還有什么?

  討論明確:

  風箏飛起來了,我們的快樂也飛起來了!

  風箏飛起來了,我們的激動也飛起來了!

  風箏飛起來了,我們的自豪也飛起來了!

  風箏飛起來了,我們的幸福也飛起來了!

  師引導:

  風箏越飛越高,他們的快樂也就——越飛越高;

  風箏越飛越高,他們的幸福也就——越飛越高;……

  (5)帶著這越來越濃的快樂,讀讀這段話。

  過渡:越飛越高的風箏給我們帶來了多大的快樂啊!

  出示:

  我們快活地喊叫著,在田野上拼命地奔跑。

  結合你放風箏的體會,說說他們此時會“快活地喊叫”什么呢?

  A幸福鳥!幸福鳥!世界上最偉大的幸福鳥!

  B幸福鳥!飛吧!飛到白云上面去!

  師:那我們就一起來快活地喊一喊吧!你想喊什么就喊什么!師讀: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著,我們快活地喊叫著——(生)

  多么開心啊!誰還想來開開心心地讀讀這段話?

  (6)欣賞放風箏的片段,感受快樂的心情

  看到這樣的情景,不禁想起了清代詩人高鼎的詩《村居》,和學生齊背誦。

  找風箏板塊

  (1)風箏找到了嗎?他們當時的心情是怎么樣的?

  從哪些地方可以知道?哪些詞語(傷心、失落、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哭了、垂頭喪氣)。

  (2)風箏還準備繼續尋找,他們會找到嗎?

  (3)布置小練筆,回去寫一寫《風箏》的續寫,把這個故事再編下去好嗎?

  教師小結:幸福鳥!牽動著每一個人的心,牽動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快樂和痛苦。

  你就是我們童年時代最親的親人!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 1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整體感知課文,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2、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親情的含義;了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1、學生:

  ⑴布置預習:反復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可從網上查閱魯迅的資料,準備交流。

  ⑵預習課后練習二,準備與同學們交流。

  2、教師:

  ⑴教師應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

  ⑵把課后練習融于教學的過程中。

  ⑶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

  整體感知課文,提出問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一、整體感知

  1、導人:

  親情是人世間真摯而美好的感情。溫馨和美的親情動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誤解和沖突中的親情也是真摯而令人難忘的。今天學習的《風箏》,就是魯迅(周樹人)回憶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時候圍繞風箏發生的一件事。無論是當年管錯了,還是醒悟后的自責及無法補救的沉重,都洋溢著濃濃的手足之情。《風箏》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贊歌,讓人沉醉在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里。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篇文章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板書課題并出示目標。

  2、檢查預習:

  教師范讀或讓學生聽配樂錄音。

  (過渡)要感知理解課文,體驗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聽讀課文,并在聽讀中思考問題。

  3、質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⑴這篇課文回憶的是什么事情?請你概述一下。

  ⑵聽讀課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師可針對學生不同的感受啟發提問)為什么“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事隔幾十年為什么要討小兄弟的寬恕?為什么說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于精神的虐殺”?魯迅對待自己的錯誤態度與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為什么全然忘卻,毫無怨恨?

  ⑶課文中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大家一起研討。

  學生聽讀課文后,討論回答,學生間相互評論、補充.教師再帶領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幫助學生多角度地理解課文。

  4、教師小結:

  這篇課文的意蘊很豐富。有手足情;游戲對于兒童的意義;“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無怨恨的思想。又集中表達了“我”的驚異、悔恨、補過、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經歷這條主線,為感悟課文思想做準備。因初步感知,教師要及時引導,尊重學生獨特理解。

  二、自主質疑,合作探究

  學生四人小組設疑,可小組內互問互答,教師巡視引導、點撥、補充,不同意見全班討論。教師做好充分準備,回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引導學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別。

  (可請學生把問題記在課堂筆記本上)

  1、問題探究:

  ⑴為什么“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聯系下文)

  ⑵畫出描寫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說說作者為什么把往事的回憶放在這樣的畫面中展開?(多角度討論探究)

  ⑶為什么說“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近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北京天空中蕩漾了”?

  師生討論后,教師加以評述。

  2、教師小結: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風箏所引發的驚異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畫面里展開了對往事的回憶,使現實中嚴冬的“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溫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回憶往事哀婉動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三、布置作業

  1、精讀課文,再提問題,繼續研討。

  2、課后“讀一讀,寫一寫”。

  3、閱讀《滿天的風箏》,說說文章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第二課時

  〖教學〗

  繼上節課的學習基礎,進一步探究疑難。

  〖教學設計〗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整體感知了課文中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戲于兒童的意義,感悟到魯迅嚴于解剖自己、知錯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驚異、悲哀到后悔自責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經歷,初步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們從中還能感悟些什么?本節課繼續研讀課文。

  二、精讀課文

  教師朗讀指導(聲音、語調、速度、感情)。

  指名朗讀課文(3~12段),對課文主體再交流探究。

  朗讀時,可分讀、齊讀或重點讀。

  二、整體感知,同時布置思考問題準備

  在預習與思考前提下,小組內交流,選共性和有代表性問題合作探究。小組之間相互派代表問答,教師引導深化,不同意見全班討論。(教師應引導學生解決好如下問題)

  三、合作探究

  學生可邊讀邊思考或讀完整體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1、第一組:

  ⑴從語段中找出描寫小兄弟觀望他人放風箏的語句,分析一下作者從哪幾方面寫的?他為我們勾畫了一個什么樣的兒童形象?對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結合書中插圖體會)

  ⑵文中所說的“對于精神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么?請你用自己話概括。說說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樣的形象?對“我”的描寫,流露出了怎樣的感情?這時的小兄弟是怎樣的處境?

  ⑶這部分一些動詞和形容詞用得很貼切傳神,找出來,說說為什么用得好。

  ⑷通過3、4段的學習,你進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點撥,全班交流、補充。

  教師小結:這部分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天真、活潑、聰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個野蠻粗暴的“虐殺者”,文中隱含著對小兄弟的可憐、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隱含著深深的自責。(第4題可放開讓學生說,教師不一定給評價)

  2、第二組:

  快速默讀,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討論。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⑴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行為的書,為什么說是“不幸”?

  ⑵從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關文章主旨句子,說說反映了什么主題?待我懂得游戲意義后,心情沉重,總想補過,這說明什么?

  ⑶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么“我不覺得寬松反而覺得沉重”?從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教師小結:作者一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并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見他是多么嚴厲地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么嚴肅認真,他的精神正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3、第三組:(教師要重點指導第三組的問題,可由淺入深引導)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⑴為什么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

  ⑵為什么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教師小結:作者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因無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既意想不到,“無可把握”,想擺脫也不可能了。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么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課文一再強調“我”的沉重和悲哀,不僅表現個人的悔恨,而是對這種普遍的精神麻木狀態的憂慮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中得到極大的教育意義。

  四、體驗拓展

  1、請學生根據練習三準備的作業在全班交流。

  2、文中說“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小時候也做過許多游戲,玩過不少玩具吧?請你選一個最難忘的說給同學們聽聽。

  (以上練習如課堂時間不夠,可放到課后練筆中寫)

  3、教師小結:

  《風箏》不僅是表現了人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題,無論從哪個角度閱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獲。通過學習課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復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讓自己的感情更真摯、美好,思想更豐富、深刻。

  五、教學小結

  由于這篇課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整體感知課文時,不要求學生一下子理解透徹,而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探究一個個局部性問題,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導學生探究時,引導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激發了學生獨特的感受。盡管兩節課下來,學生還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 18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理解、積累“什物、驚惶、瑟縮、丫杈”等詞語;品味課文語句,理解重點詞句的語境意義。

  2、過程與方法:通過問題探究,感知課文內容,了解作者情感變化,解讀課文意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

  教學重點:

  了解“我”對小兄弟施以精神虐殺的殘暴以及“我”由此而產生的痛悔和悲哀。

  教學難點:

  探究解讀課文意蘊,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文章主題。

  主要教法:

  講讀、質疑、探究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欣賞音樂《三月三》,營造氛圍,導入新課。

  二、 檢查預習

  1、作者介紹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2、正音

  請同學們自己推選一位“小老師”,帶領大家讀準大屏幕上展示的字詞。

  三、走進課文

  今天,我們的診所來了一個病人,他竟是大文學家魯迅先生……

  1、說病癥:

  學生齊聲朗讀課文1、2段,說說這位先生有什么異常之處。 ( “風箏”——驚異、悲哀)

  2、探病因:

  再次速讀課文,概括縈繞在“我”心頭的到底是一件什么事?

  (結合時間、人物、事件復述課文內容)

  3、分析病情

  根據課文內容回答問題,同桌兩人搶答,看看你們倆誰是更優秀的醫生? 病情一:“我”對風箏是一種什么態度?為什么?

  病情二:小兄弟做風箏被發現時,他是怎樣的反應?

  病情三:“我”的觀念,從什么時候起發生了變化?

  病情四:為什么“我”認為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于精神的虐殺”?

  4、治療經歷

  對于早年的過錯,“我”彌補的`方法有哪些?結果怎樣?

  方法一:“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和他一同放”----“然而他其實已經和我一樣,早已有了胡子了” ----失敗

  方法二:“去討他的寬恕”----“他什么也不記得了” ----失敗

  5、對癥下藥:

  “心病還須心藥醫”, 請同學們寫幾句話,煲一劑心靈雞湯,來安慰一下作者。

  6、建立病歷檔案

  (以“風箏”為線索再次梳理課文)

  四、合作探究

  從“風箏”的故事里,你得到了哪些啟示?同桌合作完成。

  五、拓展延伸

  “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魯迅在當時的社會和時代背景下將自己所犯的錯誤稱為“精神虐殺”,可是現實生活中,爸爸媽媽和老師卻不讓我們上網玩游戲,難道他們也是在對我們進行“精神虐殺”嗎?請大家針對這一事件談談對爸爸媽媽及老師這種做法的看法。

  六、課后思考

  反省一下,你犯過令你痛心的錯誤嗎?你有過慘痛的教訓嗎?像魯迅一樣,把他們寫下來吧!

  七、板書設計。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 19

  教材簡析:

  《風箏》一文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魯迅寫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編入散文詩集《野草》。本單元以家庭、親情為主題,是繼“人生”“自然”“科學”主題之后為培育有血有肉有感情之人而設的單元。在本單元所選的五篇課文中,《風箏》是意蘊最豐富的一篇,對于文章的主題,可以從多角度去審視:從兒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從封建倫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從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從親情角度去理解,從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等等。我認為教材的“點”更在對“精神的虐殺”的覺醒與反思,所以教學時以此為要點,逐步挖掘開去。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具有初步的整體感知課文和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但對于像本文這樣有深厚意蘊的散文詩,學生則容易出現:抓表層易,知本質難;知思路易,明思想難的現象。所以在教學時盡量考慮讓學生扣緊文本、深入思考、合作探究,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時喚起他們對生活的關注和感受,拓展他們的視野,提高他們的文化品位。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探究解讀課文意蘊 。

  2、過程與方法:以作者情感變化為主線,扣點引導、探究式學習 。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 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深入理解課文。

  2、 難點:文章深層的思想情感體悟。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3分鐘)

  1、 課前播放兒童歌曲《放風箏》,營造氛圍,導入新課。

  教師導入語:

  放過風箏嗎?喜歡放風箏嗎?聽到這首兒歌,是不是有童年重現的感覺?

  風箏這個可愛的玩具,曾是許多人快樂童年的天使,給年幼的我們帶來數不清的.歡樂。可是也有一些小朋友,會因為一些看似正當的理由,無端地被剝奪了這專屬于童年的純真。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散文《風箏》,和作者一同來追憶一段關于風箏的,傷心往事。

  2、出示課題。出示本課學習目標。

  3、簡介作者。屏顯魯迅有關材料,師生一同閱讀。

  魯迅的文章,向來是寓意豐富、思想深刻的,用一節課的時間來完成《風箏》的教學,對于老師是一個挑戰,對于同學們來說也是一個挑戰。老師已經作好挑戰的準備了,同學們作好準備沒有?那就讓我們來接受挑戰第一關——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二、教學環節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10分鐘)

  出示聽讀要求:

  1、 聽清字音,劃出生字詞。

  2、 邊聽邊想:文章圍繞風箏,回憶了一件什么事情?

  3、 聽的過程中,用圈點勾畫的方式,標出你認為寫得特別精彩的或者不太明白的詞句。

  反饋:

  1、 生字詞教學

  2、 概括課文內容: 圍繞風箏,發生了一件什么事?

  ——弟弟喜歡放風箏,我不許他放,他偷偷地自己做風箏,快要做好時被我發現并毀壞,二十年后我意識到自己錯了,想要討得弟弟的寬恕,而弟弟卻完全不記得了。(文字提示學生回答)

  同學在聽讀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的疑問,發現問題的能力非常出色,這些疑問能不能自己來解答呢?接下來要考驗大家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我們進入第二個學習環節:

  三、教學環節二:研讀課文,探究意蘊。(20—25分鐘)

  出示學習步驟和要求:(學生自讀與合作探究用時5分鐘,交流、梳理小能不能理解的問題2分鐘,完成預設的兩個問題15分鐘)

  1、快速閱讀課文,聯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課文意蘊,自我質疑、釋疑。

  2、小組內交流、探討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3、師生共同探討解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問題預設:

  1.文中所說的“對于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前文的哪件事? 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殺”?

  2.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么“我”不覺得寬松反而覺得“沉重”?

  由問題1“精神虐殺”引導進入第三、四段學習:

  1.“對于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前文的哪件事? 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殺”?(對心靈造成巨大傷害)

  2、我是如何“精神虐殺”弟弟的?(找相關的動作描寫,并朗讀。概括我的形象——粗暴)

  弟弟的心靈有沒有受到傷害?(找相關的神態描寫。概括弟弟的形象——可憐)

  3、 我踏扁的僅僅是一只風箏嗎?(童心、快樂、創造力等。從第三段里找相關的神態描寫,并誦讀)

  4、 我為什么要“精神虐殺”弟弟?(領悟到,出發點是關愛,是親情)

  5、 我為什么要把自己寫得那么粗暴,弟弟那么可憐?反映了魯迅什么樣的感情?(悔恨、自責——同樣體現對弟弟的親情)

  問題2:為什么弟弟不記得了,我不覺得寬松,而是“沉重著”?(我無法原諒自己對自己造成的傷害,想彌補而無從彌補,心里更加歉疚、自責)

  小結:二十年的時光,變了的是對風箏和游戲的看法,不變的是哥哥對弟弟的手足情深,濃濃的親情。

  四、教學環節三:感悟主題,體會親情,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3—5分鐘)

  1、 從風箏的故事里,你看到了魯迅先生身上哪些可貴的品質?

  (自省精神 知錯就改 勇于承擔;關愛弟弟,手足情深)

  2、你從本文中領悟到了哪些道理?

  五、教學環節四:說說寫寫,拓展延伸。(5分鐘)

  說一說:

  在跟家人和同學的相處中,你有沒有被他人“精神虐殺”或“精神虐殺”他人的經歷,至今想起有什么感受?

  寫一寫:

  給曾經“精神虐殺”過你或你“精神虐殺”過的人寫一封信,真誠地與對方交流你的感受和想法。(課后完成)

  六、課堂小結(1分鐘)

  二十年前,年少的魯迅毀壞了弟弟的一只風箏;二十年后,帶著深深的自責和濃濃的親情,魯迅又還給了弟弟一只風箏。而這只風箏同時也送給了我們。從這只風箏里,我們懂得了在誤解和沖突中也蘊藏著親情;也是從這只風箏里,我們懂得了人要敢于自省,要知錯就改,要勇于承擔責任。

  一邊是嚴于律己,一邊是寬以待人,擁有這樣的一雙翅膀,我們一定可以在愛的天空中翩翩起舞,愛的天空,將充滿自由和溫馨。

  教學反思

  1、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側重于對教材的理解和挖掘了,但對學情的把握還很有欠缺。導致的結果是課堂上給予學生熟悉文本的時間不夠充分。學生聽一遍再快速地讀一遍,對課文的深層次的理解和探究是很難達到的,所以后面的質疑和釋疑環節學生很難做到自主發現、探究,原定的“生成性教學”體現得不明顯,學生提問往往問不到點子上,釋疑更難以把握課文意蘊。

  2、整堂課的教學,事實上仍是教師講得多,學生自主學習、展示得少。一是時間的限制導致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不深,致使很多問題最后變成了老師的講解;二是老師心太急,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和探討的時間,而是為了完成預定的教學環節匆匆拋出答案。事實上是理念上沒有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的表現。

  綜上兩點,最大的問題仍是傳統的教學理念未轉變,仍是教師操控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的問題。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上,應盡力的改變自己慣用的教學模式,應以學生的學為基點,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不急,不躁,讓學生一步步扎扎實實地學習和領悟。教學不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一切的教學行為都應為了學生終身的發展而努力。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風箏》(魯迅)教學課件04-03

魯迅《風箏》教案設計優秀02-08

魯迅風箏教學反思04-15

魯迅《風箏》教案設計(精選7篇)12-22

風箏魯迅課件04-04

魯迅《風箏》原文08-13

魯迅的《風箏》原文07-29

魯迅與時間教學設計 魯迅與時間教學反思10-18

魯迅雪教學設計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