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

時間:2022-07-08 16:23:31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通用11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通用11篇)

  《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查找資料,了解曾經發生在我國以及世界上的重大自然災害,認識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2、了解人類為應對自然災害所做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的經驗和成績、采取的預防和預報措施。

  3、體會人們在危難中團結互助、英勇抗災的可貴品質,學習在自然災害面前自救互救的方法。

  教學時間

  4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教學

  同學們,如果我們關注新聞報道,就會發現,地球上每年都會發生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地震、洪水、臺風、瘟疫……它們像兇殘的魔鬼,肆虐地摧毀人類的家園,甚至會奔走人們寶貴的生命。那么當災害降臨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做呢?

  二、教學活動

  活動準備: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圍繞一種自然災害展開專題研究。

  活動一:地震災害

  1、讓學生用文字描述或圖片展覽的方式介紹地震發生時會出現的情況。

  2、地震大事記及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1)先讓學生借助資料,用列表的方式編寫地震大事記,然后用表格或圖片等方式對資料進行歸納和數字統計。

  (2)讓學生通過閱讀相關事例、親歷者筆記等,感受地震災害給人們帶來的創傷。

  3、指導學生閱讀《地震帶分布圖》,看看哪些地區易發生地震、自己的家鄉是否位于地震帶上。

  活動二:洪水災害

  1、引導學生閱讀《河流分布圖》,讓學生通過地圖認識到我國是一個河流眾多的國家,也是一個有重大洪災隱患的國家。

  2、教師可參與“資料庫”,或收集有關資料,展示近年來我國發生的重大洪水災害,讓學生認識到我國是一個洪水頻發的國家,以及洪水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巨大損失。

  3、在認識洪災危害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和分析造成洪水泛濫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除客觀原因外,人為對植被、河道的破壞是重要原因。使學生認識到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產生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4、除此這外,學生還可以說說其他常見的自然災害。老師可展示課本P39圖片,讓學生對教材中提到的自然災害及其危害有一個初步認識。

  活動三:調查家鄉的自然災害

  1、讓學生說一說本地存在哪些自然災害,其中頻繁發生或造成嚴重損失的自然災害有哪些。教師確定幾種自然災害作為學生調查的問題。

  2、指導學生分成小組,每組選擇一名成員擔任組長。根據課本P40的調查提綱,指導學生開展調查活動。

 。1)確定調查內容。調查哪種自然災害?災害發生的時間、表現和危害有哪些?本地采取了哪些防災和抗災的措施?

 。2)確定調查方法和組內的分工合作。誰負責訪問?誰負責查找圖片和文字資料?誰負責到實地進行考察?

  (3)對調查得來的資料進行和分析,寫出調查報告或填寫調查表。

  《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和兒童的生活經驗,理解誠實守信的重要意義,懂得“人無信不立”的道理。

  2、知道誠實守信是中華的傳統美德。

  教學重、難點:

  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誠實是立身之本,理解“人無信不立”,理解誠實在待人處事中的作用,同時也使學生認識到誠實守信是中華的傳統美德。

  教學準備:

  1,收集古今中外有關誠信的經典事例。

  2、把第八頁的故事講給周圍的人聽,完成調查問卷,了解人們對誠信的看法。

  3、利用收集媒體中的相關報道,回憶自己的生活經歷,調查周圍人的方式,了解有關不誠不信害人害己的事例。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新課

  從前面的學習中我們了解到了什么是“誠”,什么是“信”,今天我們將繼續來探討“誠信”這一話題。

  二、分組討論,續編故事。

  1、課件出示第八頁故事情節。

  2、分組討論:

  (1)那個扔掉誠信的青年人可能回成為什么樣的人?

 。2)想象一個不講誠信的人在待人處事上會是什么樣?這樣下去其結果會是什么樣?

  3、小組合作,用表演的形式把故事續演出來。

  三、交流收集,了解人們對誠信的看法

  交流課前調查的情況和問卷統計結果,看看劃去“誠信”的人占多大的比例,他們選擇丟掉誠信的理由是什么;不愿意丟掉誠信的人占多大比例,他們的理由是什么。

  四、學習第九頁的案例,體會“人無信不立”的含義

  1、課件出示第九頁的案例。

  2、討論:

 。1)僅僅是三次逃票的記錄使他失去了(工作的機會),這些公司為什么把誠信看的這么重要?

 。2)在我們生活中,人們有時常常在不經意中失去了誠信,然而當誠信被丟掉時,同時也失去了什么呢?

  3、小結

  是啊,正如同學們所說的一樣,人如果丟掉了誠信,即使有著聰明的大腦,出眾的才學,也會因為不被社會承認,他的才學機敏無法展現,金錢榮譽無法獲得,可見誠信是人立足與社會的根本,正如孔子所說的(出示孔子的話)——人無信不立。

  五、作業

  通過收集媒體中的相關報道,回憶自己的生活經歷,調查周圍人的方式,了解有關不誠不信害人害己的事例。

  六、板書設計

  誠信是金

  人無信不立

  《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伙伴之間友好相處的行為和方式。

  3、體驗伙伴之間友好相處的樂趣。

  教學重點:

  1、了解伙伴之間友好相處的行為和方式。

  2、學會選擇恰當的行為和方式與同學交往。

  教學難點:

  學會選擇恰當的行為和方式與同學交往。

  教學過程:

 。ㄒ唬┢降葘υ挘哌M“友誼之樹”。

  1、導入。你和小伙伴一起學習,有什么感覺?

  2、將一棵“大樹”貼在黑板的正中,并寫上“友誼之樹”。

  3、請學生說說和伙伴之間曾發生過哪些美好的事情?

  (二)真實體驗,拯救“友誼之樹”。

  1、實話實說,直面矛盾

 。1)(板書課題:學會友好相處)小品表演。

 。2)請學生說說曾經與伙伴鬧過的矛盾。

  (3)請大家討論,他們的矛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4)讓學生將自己組討論的要點寫在剪成的黃葉、壞蘋果形狀的紙上,再讓學生把他們貼在友誼之上。

  2、真情對對碰,化解矛盾

 。1)拯救友誼之樹。

  請各小組選一個案例,先討論解決這些問題的確方法,然后將解決辦法寫在“綠葉”、“紅蘋果”上。

 。2)出示課前調查情況,讓學生討論解決。

 。ㄈ┣楦猩A,互送友誼卡。

  1、教師。

  2、念卡、送卡。配音樂《永遠的朋友》。

  《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 篇4

  【教材分析】

  《伸出愛的手》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關心你、愛護他》的第二個主題,整個單元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德意識。第一課時《走進殘疾人》教學意在讓學生了解殘疾人生活的不易,了解他們對待生活那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從而盟生關愛殘疾人、關愛有困難的人的想法,并能走近、尊重、關愛殘疾人,把愛推及社會對需要幫助的人獻出愛心。本節以孩子們在參與體驗的活動中感悟為教育方針,通過師生共同參與知識的形成,引導學生思考、探討、發現、總結,以達到學生主動發展的宗旨。

  【學情分析】

  當代學生的生活環境和條件較優越,生活在被父母寵愛的環境里,自我中心的意識較強。在他們的生活中不容易體會到由于殘疾而給生活帶來的不便和困難,同時由于學生年齡小,缺乏關心愛護弱勢群體的意識。因此兩位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合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開展一系列模擬活動,引導學生親身參與活動,引導學生體驗發現,引導學生概括、總結,來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他們的愛心,關愛殘疾人,關愛所有需要幫助的人。

  【設計思路】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兩位教師進行了以“走進----尊重----關愛”殘疾人為主線,層層遞進,充分體現了品的來源與生活,知道生活,高于生活的基本精神。主觀上希望更有利于課堂教學,更符合學生實際,和更有利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本課兩位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將目標鎖定在“了解殘疾人、理解殘疾人、關愛殘疾人”這三個環節上。通過引導學生角色體驗,親歷殘疾人,讓學生首先了解殘疾人,進而去理解殘疾人在生活中的諸多不方便,能從他們身上學到身殘志堅的品質和精神力量。從初步了解,進一步了解,再到深刻的了解后拓展生成新的主題——除此之外,談談自己熟悉的殘疾人或所遇到的殘疾人。感受到現實生活中需要我們幫助的弱勢群體還有很多,由此引發學生關愛社會、關愛弱勢群體的情感,而后為這種關愛要怎樣做出行動。整節課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回歸到生活中感受殘疾人不容易、不方便,但是,他們也有生存的尊嚴和權利,進而讓學生自覺地去關愛殘疾人。關愛殘疾人也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活動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殘疾人也需要人們的關心和幫助。

  2、懂得做人應該有愛心和同情心,懂得怎樣去關心和幫助殘疾人。

  過程與方法:

  1、體驗殘疾人的生活過程。

  2、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究活動。

  情感與態度:

  1、體會殘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難,以及他們為克服困難所付出的努力。

  2、愿意關心和幫助殘疾人,尊重他們的勞動和生活。

  行為與習慣:

  1、做人要有同情心和愛心,關心愛護殘疾人。

  2、不譏笑捉弄殘疾人,努力做到尊重并盡力幫助殘疾人。

  【重點難點】

  重點:體驗殘疾人的生活,并由此產生對殘疾人的尊重、理解和友愛。 難點:增強學生尊重、關愛殘疾人的情感。

  【教學解析】:

  教師在設計《走近殘疾人》一課教學中為了提高課堂實效,創設相應的環境氣氛和教學情境,能使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深刻地體驗到了殘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諸多不便,殘疾人為達到目的較常人更多的付出,也增進兒童了對殘疾人的同情心和愛心。這種情境教學法,注重讓學生在走近殘疾人生活的過程中獲得情感的體驗。學生通過親身的體驗,進行有目的的交流、探究活動,從而獲得思想的升華。

  一、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為了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并貼近學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擬,能激發相應的環境氣氛,使學生受到情緒上的感染。因此,教學一開始楊麗莉老師用手語和同學們溝通,并讓學生到前體會殘疾人的生活。把學生帶入殘疾人的生活中,引出盲人、殘疾人,而后讓學生說說在你們身邊也有一些殘疾人,你了解他們嗎?今天,老師和同學們共同走近殘疾人的世界,去看看他們是怎么生活的?引出課題《走近殘疾人》

  二、指導體驗,引導發現。

  生動的情景模擬、親身的體驗,旨在引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能從體驗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殘疾人的不易,情感產生共鳴,心靈受到震撼。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兩位教師充分設計學生活動,讓學生體驗聾啞人渴望說話的感受。體驗肢殘者:讓學生一手背后、單手穿上衣服、扣好扣子等活動目的是體驗殘疾人生活的不便。模擬體驗后,教師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感受。起初,學生們有可能感到活動有趣,發笑不止,但隨著體驗活動的進展,學生們就會感到在他們看來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殘疾人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感受到殘疾人生活的困難。讓學生真切的體會到殘疾人生活得不容易;這時過渡到“尊重殘疾人”這部分內容,進一步感受他們的同齡殘疾人生活、學習過程的艱辛,引發他們的愛心、同情心。

  三、整體感悟,產生同情

  為了使本課的教學掀起了高潮,實現教師情感、學生情感和文本所要表達情感的共振。兩位教師都精心選擇的幾位自強不息的殘疾人代表,通過多媒體播放深深打動了學生的心。使學生對殘疾人的認識、體驗逐步深刻,學生感受到殘疾人身殘志堅的精神;接著展示殘疾人優秀的運動員介紹,隨后,教師適時地讓學生觀看有關殘疾人(張海迪、何軍權、北川的折翅芭蕾女孩李月等的資料)自強不息的先進事跡。通過“走近殘疾人”、“體驗殘疾人生活”等環節的活動,感受殘疾人身殘志堅、勇當生活強者的頑強意志。使學生在心靈深處受到極大的觸動,從而加深對殘疾人的理解和關愛。 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觀看視頻,通過觀看視頻圖片使學生了解殘疾人,感悟出殘疾人在生活上的不容易,利用視頻制造情境,這些是平時生活中孩子們看不到的,使他們了解到殘疾人要比正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使孩子們萌發對殘疾人的同情心。

  四、感悟提高,拓展升華

  教學時王春宇教師設計播放《千手觀音》,問:你知道這些美麗的舞蹈演員的故事嗎?在沒有音樂的無聲的世界里,這些聾啞姐姐要練好這么絕美的舞蹈,該付出多少艱辛!播放殘疾人舞蹈,說出在他們的背后還有很多的人幫助,比如說她們的手語教師、舞蹈教練等等,舞蹈的震撼效果,讓學生再一次感受到殘疾人群體的力量,和殘疾人的了不起!他們用生命真心的擁抱生活,也讓自己的生命美麗起來

  是的,他們的不幸讓我們同情,他們的堅強更是讓我們敬佩!多么不容易啊,正因為這樣,他們更需要大家的尊重,需要我們的關愛。怎樣幫助他們?同學們在小組里說說你的想法。這樣的教學設計注重學生情感的投入與引發。課件《千手觀音》錄像的播放,在自主探究中開展教育活動。教師充分利用學生自己的生活經歷與教材現有資源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親身感受體驗殘疾人生活的諸多不便和困難,進一步明確應該怎樣正確對待殘疾人。體現了自主探究學習、自我教育的理念。也讓學生在心理上產生對殘疾人的敬佩之情。 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只有源于學生生活的實踐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這種學習獲得的知識最直接,最有效。這種參與活動也在潛移默化、層層遞進中降低了知識的難度,有效的突破了難點,突出了對重點知識的掌握。通過學生回答,引出殘疾人雖然身有殘疾,但卻有著美好幸福的人生。人生與殘疾毫無關系。使他們從對殘疾人的同情轉化為對他們的理解和尊重。

  對這些殘疾人,黨和政府又會怎樣關愛他們呢?王春宇教師利用課件出示有關殘疾人的專用的公共設施,國家政府對殘疾人的關心我們還可以為他們做點什么呢?說說助殘知識,并體會社會政府對殘疾人的關愛。

  楊麗莉教師課件播放《讓世界充滿愛》命運對他們是殘酷的,可是身殘志堅的他們卻能用一個健康、完整的心靈去擁抱這個色彩斑瀾的世界,讓我們用最熱烈的掌聲向他們投去我們的支持、鼓勵吧!希望我們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伸出溫暖的手,獻出自己的愛心,將這世界變成愛的樂園,讓我們在愛的呼喚中行動起來,奉獻我們的愛,讓他們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樂,讓世界更加燦爛美好。我們迅速行動起來,積極參與愛心活動,盡你我所能去幫助有困難的人。

  利用音效的作用,以一曲動人的旋律做襯托,改變了以往的一問一答式的課堂小結和拓展延伸,而變為教師的祝福和希望。升華本課的主題,體現了品德課的人文性。

  同學們,關愛殘疾人,幫助殘疾人,是社會進步,人類文明的表現。就讓我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伸出溫暖的手,獻出自己的愛心,將這世界變成愛的樂園,讓我們在愛的呼喚中我們行動起來,奉獻我們的愛,讓他們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樂,讓世界更加燦爛美好。

  我相信這樣的教學,兩位教師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在不同的類型的體驗活動中,學生不僅用眼睛仔細觀察,用耳朵認真傾聽,用身體親身經歷,而且至始至終在老師的引導下表達著自己的體驗。這種現實兒童與文本兒童的對話,健全兒童與殘疾兒童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促進兒童對已有生活經驗進行整理、反思與提升,幫助兒童形成認識、激發情感,使兒童了獲得新的發展,體現了本課程發展觀。

  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參與社會、還能教會學生做人。這就是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核心。這樣就達到學生了解、理解、尊重、關愛殘疾人的教學目標?傊,教學中教師要從兒童的生活出發,選擇生活中的例子,設計生活化的活動。以生活為起點;顒釉O計從兒童生活出發因而體會更深刻、更真實。這些都使課堂充滿了親和力,形成一種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落實了預設的實效點。

  《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知道小人書是過去孩子們最重要的課外讀物

  2、情感目標:通過今昔讀物的對比,體會歷史的發展

  3、行為目標:增強讀書興趣,提高閱讀和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了解小人書是過去孩子們最重要的課外讀物、

  2、教學難點:通過今昔讀物的對比,體會歷史的發展

  教學過程預設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一、導入

  1、打出課本插圖,激趣導入

  2、檢查學生搜集長輩們過去用過的學習和生活用品的情況

  1、學生說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2、學生拿出自己搜集的資料交流,如小人書、了解學生的搜集情況,初步感受長輩們過去的生活

  二、介紹小人書

  1、開展"家庭尋寶"活動,你如何找到的

  2、引導學生體驗活動,

  小組閱讀小人書、3、從小人書中發現了什么,書中講了什么故事

  1、學生上臺介紹小人書的來源

  2、小組閱讀小人書

  3、匯報交流書中故事

  通過介紹小人書,體會長輩們過去的讀書生活,增強讀書興趣

  三、給小人書分類

  1、引導學生讀第37頁的課文,說說媽媽收藏的小人書是如何分類的

  2、引導學生將搜集到的小人書也進行分類

  3、小組活動:

  1、小組交流匯報

  2、介紹小人書的分類情況

  3、談體會

  通過交流小人書的分類,從不同方面了解家鄉的故事、體會小人書雖"小",卻可以發現一個大世界、四,今昔讀物對比

  1、討論:這些舊的小人書和你們今天讀的書有什么異同

  2、為什么過去的孩子們特別喜歡小人書

  3、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1、討論交流

  2、談感想收獲、通過今昔讀物對比,體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

  板書設計:

  "家庭尋寶"中的發現

  小人書→ "小"→大世界

  《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 感受誠信在社會中的作用。

  2、 認識并且思考誠信的“代價”與“回報”。

  教學準備:

  教師在非正式場合了解學生對誠信的態度。

  教學活動:

  一、導入

  1、教師朗讀教科書第4頁的課文。

  2、請學生談談自己的理解。

  二、案例分析

  1、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一個故事,分別進行討論:

  在這個故事中,主人公為誠信付出了什么樣的代價,又得到了什么樣的回報?

  2、學生活動,教師巡視并且給予知道幫助。

  3、教師要特別幫助學生整理分析的結果,按照“代價”和“回報”分別列出觀點。

  三、全班交流

  每個小組選派代表向全班介紹分析結果。教師在黑板上記下各組發言的要點。

  四、教師總結

  1、堅持誠信,經常是需要付出代價的,但是也會得到回報。怎樣看待這些代價和回報呢?剛才同學們進行了很好的討論,我們總結一下。

  2、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板書總結,再請學生就最后“進一步的思考”展開短暫的討論。

  3、布置家庭作業。

  《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通過對戰爭所造成的無數災難的了解,使學生知道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因為戰爭而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甚至丟掉性命。從而使學生知道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危害,并對生活在戰爭環境中的兒童產生深切的同情。

  2、通過對戰爭與和平的比較,使學生了解生活來之不易,需要珍惜,需要捍衛,要用實際行動為維護世界和平做貢獻。

  3、通過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六界,使學生知道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離不開人民解放軍的捍衛,人民解放軍為了保衛國家的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而用實際行動熱愛人民子弟兵。

  教學準備

  有關電教設備;有關圖片;有關故事;有關資料。

  課時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戰爭——人類最大的災難

  1、將學生在課前收集的資料在課堂上進行展示。

  2、播放課前準備的有關戰爭的錄象片段。

  3、討論;戰爭有哪些危害?

  4、討論圖片——:看:被槍彈擊碎玻璃后的眼睛。銖膱D片中看到了什么?圖片使我們想到了什么?齊讀圖片配文)

  5、閱讀:《爸爸、媽媽再也回不來了》

  說一說文章給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什么?

  6、讀:P76“小資料”說一說戰爭給兒童帶來的傷害有多少

  7、朗讀:〈請把我埋得淺一些〉。用一句話說說感想。

  8、展示“一戰”“二戰”“二戰”以后的資料,教師概括介紹

  9、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有關戰爭的小故事。

  二.和平——人類永久的期盼

  1、播放一首反映戰爭的歌曲

  2、展示畢加索的〈和平鴿〉。從中你看到了什么?向導了什么?

  3、教師講〈和平鴿〉的由來

  4、閱讀:國際兒童節的來歷。你打算今后怎樣過兒童節?

  5、朗讀:〈兒童和平條約〉。用小節目表演

  三、課后活動

  準備“和平頌”歌舞聯誼會。

  第二課時

  一、舉行〈和平頌〉歌舞聯誼會

  二、中國的鋼鐵長城

  1、說一說自己看過的有關反映中國人民解放軍題材的電影、電視片。

  我看過的反映中國人民解放軍題材的電影、電視片

  最深刻的印象是……

  2、展示有關人民子弟兵保衛和平、保衛祖國的資料。

  討論;軍人的風采給我們什么啟示?

  3、播放有關歌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歌曲。

  4、閱讀:〈國旗在維和區第一次升起〉。你還知道哪些中國軍人參加聯合國維護和平行動的故事?

  5、獻給人民子弟兵的禮物。為什么這樣做?為什么送這樣的禮物?

  《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 篇8

  一、教材分析:

  當代學生從誕生的“自然人”轉化為社會化的過程中,直接享受到豐富的改革開放的成果。二十一世紀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時代,人和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將更為密切。由于他(她)們處于家庭“獨”字號的環境,他(她)們與以前的學生相比,知識較廣,參與社會的意識較強;但一方面,他(她)們較為自私、任性,欠缺禮貌,一切都以自我坤洲小學為中心,自理能力較弱。他們對自己參與的生活感到好奇,敢于冒險,也易于自我解釋,并充滿自信。另一方面,他們雖然愿意與周圍的人真誠交流,喜歡新朋友,并開始意識到了他人的想法和行動,但卻因不會溝通而易和他人沖突。

  《分享的快樂》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本單元的主題是“我們共歡樂”,分為《不一樣的你我他》、《換個角度想一想》和《分享的快樂》三課!斗窒淼目鞓贰肥潜締卧牡谌n,本課在設計中力求讓學生體驗在集體中講求團隊精神,體驗由共同分享所帶來的快樂,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從而學習到合作與分享,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二、 教學目標:

  (一)情感與態度:

  1.體會與他人分享的快樂和自我滿足感,愿意與他人分享。

  2.實際參與合作,體驗來自合作和分享的成就感。

  3.明白分享也是獻出關愛,相互幫助體現了一種生存的道德智慧。

 。ǘ┬袨榕c習慣:

  1.大家共同分享自己所有的情境,組織學生展開該活動。

  2.熟悉班集體環境,能利用班里同學間相互關心與幫助解決自己的問題。

 。ㄈ┲R與技能:

  1. 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

  2. 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共同完成“設計活動”;

  3.了解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簡單了解當今人類社會的普遍問題,培養心中有他人的集體主義精神。

 。ㄋ模┻^程與方法:

  1.體驗參與合作和分享的過程。

  2.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究活動。

  三、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1.體會與他人分享的快樂和自我滿足感,愿意與他人分享。

  2.明白分享也是獻出關愛,相互幫助體現了一種生存的道德智慧。

  3.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共同完成“設計活動”。

  4.了解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簡單了解當今人類社會的普遍問題,培養心中有他人的集體主義精神。

  四、教學資源:

  本課為學生提供了一些信息資料,這些信息資料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坤洲小學運用了實地考察、搜集及應用計算機課件。

  實地考察:慰問敬老院的老人,實際體驗自己與老人的情感。

  搜集資料:查找有關合作與分享的事例及現象。

  計算機課件:《分蘋果》的動畫片。

  五、學生實態:

  當代學生的生活環境和條件較優越,生活在被父母寵愛的環境里,自我中心的意識較強。在他們的生活不容易體會到由于缺乏別人分給的“零食”而給生活帶來的不便和困難,同時,由于學生年齡小,缺乏這方面的意識。

  六、教學策略:

  針對學生年齡偏低、認知水平尚淺并偏重于形象思維的特點,教師應避免太多的理論說教。師生多方搜集相關信息,擴充課文內容。嘗試結合學生以及身邊其他人在學校、社會中的具體事例進行引導,使學生在實際事例的體驗中,學習合作與分享,培養合作精神。

  每個孩子都有一些自己傾注著特殊感情的玩具和用品,讓孩子們拿出自己心愛的東西來與大家分享。

 。ㄒ唬┙M織學生把心愛的東西集中起來。如:集郵冊、玩具、圖書、花等。

 。ǘ┙M織討論:同學在學習上、生活上遇到困難,怎樣與同學分享?

 。ㄈ┳鹬厮,理解他人,真誠地幫助他人,對人有禮貌。

  七、教學準備:

 。ㄒ唬┱n前讓學生自愿根據自己的興趣、愿望等,帶一兩件心愛的物品來。

 。ǘ┫鹌つ、牙簽。

  (三) “盲人點燈”的課件(故事朗讀、圖片和音樂)。

  (四)學生自己先閱讀“故事與思考”,根據理解增添解說詞。

  教學活動過程:

  活動一:從我們的“分享日”中,體會到與他人分享的快樂和自我滿足感,愿意與他人分享。

  1.提議為班挑選一個“分享日”。導入:課前大家都帶了一兩樣自己最喜歡的東西來,我建議把今天定為我們的“分享日”。請拿著你的“最愛”,跟好朋友一起分享你的快樂吧。(板書:分享的快樂)

  2.組織學生把帶回的物品進行分類。

  3.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組織討論,解決問題:

  “當別人欣賞你帶來的東西時,你有什么感受?你欣賞了別人的東西,有什么收獲?”

  1. 由物品的主人扮演講解員,向同學介紹自己帶回的物品。

  2.觀察、欣賞同學帶來的物品。

  3.分小組討論:當別人欣賞你帶來的東西時,你有什么感受?你欣賞了別人的東西,有什么收獲?

  活動二:在“我們一起享用”中領會和運用道德智慧,感受到分享的快樂。

  1. “分蘋果”活動。(每個學生的名字打在電腦里,隨音樂隨機出現,音樂停時屏幕上出現誰的名字,誰就時幸運者。)幸運者的獎品是一個蘋果。

  2.看看“幸運者”或組里其他同學的反應。

  3.如果這個同學把橘子分給別人,問問他為什么要分給別人。如果這個同學自己吃了,問問他吃的時候的感覺及其他人的感覺。

  4.引導體會:好東西僅僅自己享用,并不一定快樂,大家一起享用更快樂。

  5.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解決。

 。1).課件出示33頁的圖片。

  (2).組織學生思考討論:我們生活在一起,當碰到這些情況時,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6.結合33頁的事例,說說快樂拿出與人分享,就變成了兩個快樂。

  分組討論:別人口渴,同學忘記帶學習用品,你看見了怎么辦?

  放學時下雨了,小剛沒有帶雨具,你怎樣做?

 。1).把雨傘借給他。

  (2).讓他留在學校,自己到他家拿雨傘給他。

  (3).兩人共用一傘,送他回家,然后自己回家。

  1.出示“分蘋果”動畫。

  2.出示旁白“好東西僅僅自己享用,并不一定快樂,大家一起享用更快樂。”

  3.出示我們班的“分享日”圖中“五星角”里的話文本,從中感受到分享的快樂。

  活動三:進行“設計活動大賽”,體會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分享樂趣。

  布置學生把收集到的.郵票分類 貼好。

  把相片、報紙或書的圖片分類貼好,并附說明。

  讓學生分小組用舊的橡皮泥、牙簽做建筑物模型。

  小組成果展示交流。

  活動總結:出示問題,思考討論。

 。1).在設計活動中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2).你是怎樣學習的?

 。3).在你們的作品中,哪些地方是從其他小組那里學習來的?

 。4).你們是怎樣確定自己方案的主題的?分組把自1.己貼好的集郵或圖片內容講給同學聽。

  2.把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綜合形成新的想法。

  3.小組先設計好方案,再合作搭建模型。

  4.評出好的作品來展示。

  5.討論問題,交流想法。

  活動四:故事配音朗誦。理解分享既是為他人,也是為自己。

  1.聽故事。請課前準備好的學生講“盲人點燈”的故事。(教師播放圖片,并配上音樂。)

  2.組織、分配學生扮演角色。

  3. 出示36頁故事的圖片,請同學們根據圖畫內容,想象盲人的想法和做法,添加解說詞。

  了解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煩惱。

  根據圖畫內容,想象盲人的想法和做法,添加解說詞。

  各組排練和演習后,推選出解說員、朗讀者、僧人和盲人等。

  配音朗誦,表演故事。

  出示36頁故事的圖片,并配上音樂。

  《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 篇9

  一 、學生情況分析

  小學六年級是孩子發展中的一個十分關鍵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學生開始從相對的兒童心理品質特征向少年的品質特征轉化,因吃對未來的成長影響很大,具有較大的可塑性,要積極引導學生個體的“自我意識”朝著客觀、樂觀、進去的方向發展,為順利完成中小學銜接作好鋪墊。

  二、教材分析

 。ㄒ唬、本冊教科書由四個單元構成。

  第一單元 你我同行;

  第二單元 人類的家園;

  第三單元 同在一片藍天下;

  第四單元 再見,我的小學生活

  三、本冊教材各單元目標

  第一單元:

  1.通過從太空中看地球,生活中感知地球,從而了解地球的形狀、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狀況,熟悉世界海陸分布以及主要

  地形等基本知識,初步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體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

  2.了解中國的面積、行政區劃,主要省級行政區,能熟練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

  3.引導學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國和世界的經濟互動,為中國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讓學生知道我國在經濟上互通有無的重要性,使學生感受和關心身邊發生的經濟活動,對外來產品持正確態度。

  4.使學生認識到國際互聯網是當代人們進行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學會利用互聯網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服務的同時,又必須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其消極因素對自身贊成不良影響或侵害。 第二單元:

  1.引導學生感受全球氣候變暖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影響,認識人類活動對環境所的作用,使學生將身邊節能、綠化等“小事”和保護地球環境聯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識地關心和愛護人類共同的生存環境。

  2.讓學生了解什么是自然災害,知道保護環境可以減少和降低自然災害帶來的危害,理解在危難中社會互助的作用,學習一些在常見自然災害中的自救知識。

  3.使學生理解物種是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特質基礎,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保護物種就是保護人類自身賴以生存的環境,使學生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認識到保護野生動植物特別是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工作的緊迫性,培養學生以朋友們的愛心平等對待地

  球上其他動物,增強學生自覺主動保護物種的意識的情感。

  4.初步了解外來有害物種入侵對新的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和人類健康帶來的巨大危害,知道有物種入侵的主要方式,明確對待外來物種的正確態度,理解生物之間、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

  5.使學生認識到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自然資源的存量有有限的,幫助學生逐漸養成節約和合理使用資源的良好習慣。

  第三單元:

  1.從戰爭給人類,特別是給兒童帶來的巨大苦難的視角,使學生知道戰爭的殘酷、戰爭的危害,從而懂得和平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時,使學生知道全世界人民為了世界和平,制止戰爭,進行著不懈的努力。

  2.科學技術的喜與憂。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生活,從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科學技術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并以紫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熱情,在了解科學技術帶給我們諸多好處的同時,也要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利用不當不僅不能造福人類,還會給人類帶來災難,使學生能一分為二地看待科學技術的作用,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3.初步了解聯合國的性質和宗旨及其一些重要的工作機構,理解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發展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知道聯合國為解決世界兒童問題所做出的重要努力和產生的積極效果,開拓

  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地球村公民的意識。

  第四單元

  1.使學生通過對6年小學生活的回顧,總結自己的成長過程,認識到自己在6年中所取得的成績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老師、同學、家長的幫助獲得的,為順利跨入中學大門樹立應有的信心,同時,引導學生在回顧過程中反思6年中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為日后的學習生活提供借鑒。

  2.“百聞不如一見”,為了能讓六年級的同學對中學有感性的具體的認識,設置了直接到中學參觀的活動課程,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未來的中學生活的主要內容,思考自己要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特別是做好克服困難的思想準備。

  3.生活是兒童受教育的基礎,從六年級畢業學生即將面臨的生活實際出發,喚起學生成長,成才的進取意識和對未來中學生活的渴望和準備,幫助他們在離開小學大門后能夠堅實地邁好通向中學的第一步。

  三、任務、目標:

  本課程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那么對綜合課這個性質老師已不再陌生。特別是到了五、六年級地理、歷史、科學等各科內容融入到品德教育中,使品德課不再是純思想品德教育的課程,而是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將品德、行為規則、法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國情、歷史與文化、地理環境等教育的有機融合,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

  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基于以上的課程性質和總目標,六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延續了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的設計思路,課程的設置圍繞學生的社會生活展開,并注意到兒童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及認知領域,將觸角深到更加廣闊而深遠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六年級下學期又是整個小學階段學習的最后一個學期,這個學期的學生,大部分已經形成了與他們的年齡相適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可以說他們的良好品德和社會性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比較高的狀態。因此,從六年級下冊的教材來看,更重視學生日益增強的道德素養與社會性的不斷發展,較上冊而言,在內容上更加向廣度和深度推進。同時因為他們又將面臨著升入初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話題,引導學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為學生向初中階段順利過渡做了必要的準備。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品德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四、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積極地參與、體驗。

  3、根據本冊教材安排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兒童把握好

  《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通過課文中事例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全球氣候變暖變暖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影響,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變化所起的作用。

  2.幫助學生認識到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加是導致溫室效應增強的主要原因,引導學生尋找我們的哪些行為會增加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探索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種途徑。

  教學重點難點:

  幫助學生認識到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加是導致溫室效應增強的主要原因,引導學生尋找我們的哪些行為會增加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探索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種途徑。

  教學準備:

  冰水混合物,透明容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展示透明容器里面的冰水混合物,說明:水的溫度很低,和冰的溫度相近。

  2.學生觀察溫暖的室溫下透明容器里冰塊的變化。

  3.師:我們把這個容器看成微縮的北極。北極熊就生活在海冰上,由于受到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北極地區的冰川正在逐漸融化,冰架在崩塌,覆蓋在北冰洋上的巨大冰面在逐年縮小,就像我們眼前的冰塊受熱發生的變化一樣。這樣下去,北極熊將怎樣活下去呢?

  二、學習“北極熊的憂愁”

  1.假如你是生活在冰上的北極熊,請以北極熊的口吻講述在全球變暖、冰川融化情況下的遭遇。

  2.閱讀《地球“發低燒”了》。

  聯系自己生病發低燒的感受,說說地球“發低燒”是一種怎樣的狀態。

  3.結合北極熊的遭遇和地球的現狀,討論:地球“發低燒”,習慣了在寒冷氣候條件下生活的北極熊,在地球上還能找到自己的家嗎?

  4.齊讀《環境警報》,聯系經驗,談談感想。

  三、學習“假如地球繼續變暖”

  1.思考:假如地球繼續變暖,會帶來哪些問題?可能導致怎樣的嚴重后果?

  2.閱讀課本關于海平面上升的段落和環保志愿者書寫的標語。

  在全球變暖所帶來的問題中挑選某一個問題,試著為它撰寫一條環保警示語。

  3.分角色朗讀《珠穆朗瑪峰》。

  你覺得這位小作者的想象有道理嗎?為什么?

  發揮你的想象力:假如地球氣候持續變暖,經過若干年后,你眼中的地球將會變成什么樣子?

  四、作業

  《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 篇11

  教材分析

  《學校里的規則》是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第一單元第2課課文。在學校生活中,每個人都必須遵守規則,它是社會安定的保證,又是人們日常學習、生活正常進行的前提與基礎。本課讓學生感受到作為學校的一員,在學校生活中應該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做個講文明,有教養的好孩子。課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白學校生活都有哪些規則。第二部分要求學生理解在學校生活中為什么要制定這些規則。第三部分指導學生通過討論,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班級公約。本節課只講授第一、二部分,第三部分作為下節課的重點進行講授。

  這一課屬于第一單元《做守規則的人》,學校是兒童最主要的生活空間,同時學校也提供了兒童道德發展和社會性成長所需要的同伴關系和學校生活環境,所以教學的重點在于學校生活。

  設計理念

  新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等等。”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貫穿始終,以兒童由近及遠的社會生活環境,學習有關社會生活的常識,感受社會的美好,了解社會生活的規范,掌握適應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并且這些內容要求隨著兒童生活范圍的逐步擴大而呈現出一種同心圓放大的趨勢。道德存在于生活中,品德教育要回歸生活。只有教育的內容是適合于學生需要和可能的,是最基礎的教育方式,是生動活潑,他們樂于接受的,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教學目標

  制定學習目標的時候,做到“小、近、實”,從兒童的實際出發,以兒童原有的生活經驗為起點,考慮到兒童的差異性,貼近兒童的生活。兒童的學校生活,指兒童所處的學校、班級等。根據兒童和教材的結合點,有所側重,有所針對,有所舍棄,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了解學校生活中有哪些規則。

  2、通過幻燈圖片演示,懂得為什么會有這些規則。

  3、能夠自覺遵守《中小學生守則》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規則和學校紀律,做個講文明、有教養的好孩子。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知道學校生活中有哪些規則。

  2、明白學校生活中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難點:做個自覺遵守規則的好孩子。

  為了突出重點,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通過課前調查,課中交流,學生了解到學校、班級的學校生活中有許多規則。通過尋找學校生活中有沒有缺少規則、規則不完善、有了規則同學們不遵守的方面,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制定詳細的規則,切實指導學生的行動,做個自覺遵守規則的好孩子,突破教學難點。

  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設計遵循新課程標準中的活動————體驗————探究這一新理念,以學生活動體驗為載體,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讓學生通過對日常生活中一些規則的調查,探究人們制定規則的原因,知道規則在學習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加強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和理解,立足于求真、求實。課堂教學中引入游戲、討論、交流、合作制定規則等多樣的教學方式,為目標服務,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少一些說教,多一些體驗,注重探究活動的針對性,有效性,充分挖掘教育資源,達成預設目標,追求實實在在的效果。

  與教法相適應,采用“課前調查————課中體驗————課后延伸”的學習方法,在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中有實際的感受、真實的領悟,明白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做個自覺遵守規則的好孩子。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幻燈片演示————“丟手絹”游戲,讓學生通過觀察與聯系自己平時的游戲方法,說一說規則是什么。

  提問:沒有規則游戲能進行嗎?

  小結:看來規則真的挺重要。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生活中處處有規則。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去體驗,就會發現學校里有很多規則。各種規則與制度的制定,都是為了讓我們在學校了更好地學習和成長。

  揭示本課課題:學校里的規則

  (二)、學校里的規則

  1、觀察、匯總

  引導學生根據以往的生活經驗回憶或者觀察:在我們的學校生活中,同學們都要遵守哪些規則,這些規則的執行情況是由誰來負責監督和檢查的;脽羝菔荆ㄟ^圖片的觀察與整理,了解學校都有哪些規則。

  2、調查、分析

  指導學生了解學校里還有哪些規則。(出示幻燈片)幫助學生知道,學校生活中處處都有規則,時時都有規則。

  3、探究和思考:

  學校里的這樣那樣的規則都是由誰制定的?為什么要制定這些規則呢?不妨設計如下的問題來組織學生討論:

  1、我們希望在什么樣的環境中讀書學習?為什么?這樣的環境靠什么來營造呢?

  2、在學習之余,我們要進行各種活動,活動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如何能保證活《安全地進行呢?老師一般會在我們活動之前提出哪些要求?這些要求其實就是什么?

  3、運動會上,有的同學參加了項目,為班級爭得了榮譽。請他們談一談比賽時要遵守哪些規則?為什么要有這些規則?如果沒有呢?

  4、除此之外,你還感受到了規則的哪些作用?

  5、你感到規則對自己的約束了嗎?對此你是怎么看的?你認為這些約束對自身的成長有什么作用?

  6、如果學校里沒有規則會有什么后果?你喜歡這種后果嗎?為什么?

  通過充分的討論,引導學生認識規則的意義,從心里真正接納規則,而不覺得規則是一種束縛。

  4、學習《中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一步學習《中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指導學生明確新時期小學生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

  5、結束語:

  播放《祝你平安》,總結:學校處處有規則,只有自覺遵守規則,我們才能像小樹一樣在陽光雨露中茁壯成長,我們才會生活得健康快樂。平安是福,祝同學們一生平安。

  6、實踐:

  制定我們的班規(課下探討、醞釀,下節課匯總整理)

  這節課努力將兒童的真實生活通過一定手段進行重組,以活動的形式在課堂中再現,從而引導學生不斷提升自己的感悟和體驗。

  教學反思

  《學校里的規則》是人教課標實驗版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做守規則的人》中的內容。我圍繞本課的內容,根據課程的基本理念,設計了六個活動環節,整個過程以活動為素材,注重了活動的目的性、靈活性、自主性、實效性、升華性和延伸性,同時在活動的教程中注重了課堂評價,激發了兒童的發展及激活了課堂。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力求體現三個“關注”、兩個“體現”。即一關注兒童的生活和體驗,讓課堂貼近生活;二關注兒童的參與和實踐;三關注課堂的動態。兩個“體現”即一體現課程內容的開放性;二體現課堂活動方式的實效性。

【《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設計01-19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設計06-28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設計范文04-16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設計范文01-19

品德與社會《秋游》的教學設計09-23

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08-16

《品德與社會》教學設計模板12-19

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來自社會的》的教學設計09-21

品德與社會《春游》教學設計范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