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教學設計(精選11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隆中對》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隆中對》教學設計 篇1
教學設想:
這篇文言文涉及許多歷史人物,字句較難,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怎么講好這篇名文呢?新課標要求教師樹立大語文的教學觀,即以人為本、促進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學生是學習主體的學生觀;發揮師生兩個主動性、創造性的教學觀;開放的、與現實生活和兒童實際緊密聯系的大語文教育觀。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的探究式學習,我決定一改以往的逐字翻譯的傳統講法,從啟發學生根據課文弄清歷史人物的身份、關系入手,進而理解課文,了解諸葛亮的遠見卓識。
教學目的:
1.通過課文,了解當時的天下形勢,諸葛亮提出的政治藍圖,計謀及策略。
2.理解時年27歲的諸葛亮的遠見卓識、極其銳利的戰略眼光。
教學難點:
目的1。
教學步驟:
課前預習:要求學生正音、熟讀課文,準備有關諸葛亮的故事、對聯、詩歌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三國演義》開篇有一首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青山依舊夕陽依舊,英雄生命已逝,但卻活在后世人的記憶里,諸葛亮就是這樣一個英雄。今天我們要通過《隆中對》這篇文章來了解他,在學習之前,問一問學生,了解哪些關于諸葛亮的詞語、對聯、詩歌、故事?
二、檢查預習,學生齊讀課文。
三、老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四、學生討論回答:
亮、管仲、樂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劉備)、董卓、曹操、袁紹、孫權、高祖、劉邦、劉表、劉璋、張魯、關羽、張飛
五、如此眾多的人物,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他們的身份、地位是怎樣?請同學們分成四人小組,探討這個問題,記得提供原文根據。
諸葛亮:隱居隆中,種田人。(“亮躬耕隴畝”)
管仲、樂毅:春秋戰國有名的將相,輔佐國君成霸業,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諸葛亮的朋友(“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先主(劉備):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劉勝是漢景帝劉啟的兒子,以光復漢室為由屯兵新野,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為什么?請在原文中找答案。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短淺,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
董卓:殺死東漢少帝劉辯,獨掌大權,導致天下大亂。(“自董卓以來……不可勝數)
曹操:開始沒有名聲,兵力也弱,現在有百萬軍隊,挾持皇帝號令諸侯。(“曹操比于袁紹……挾天子而令諸侯”)
袁紹:漢末冀州牧,幾十萬軍隊與幾萬人作戰,大敗(老師補充官渡之戰)。
孫權:繼承父兄之業占據江東,是江東之主。(“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
高祖:劉邦,西漢開國皇帝。
劉表:荊州牧
劉璋:益州牧,昏庸懦弱。(“劉璋暗弱”)
張魯:占據漢中,在益州的北面,國富民強卻不知愛惜。(“張魯在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關羽、張飛:師補充:是劉備的手下。(“關羽、張飛等不悅……羽、飛乃止”)
說明:弄清楚了人物關系,也就基本疏通了課文,而這一切都是學生依據課文討論、探究的結果,因為從人物人手,也不至于很難。
六、人物的身份、地位現在都清楚了,問問學生,對于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劉備來說,哪些人特別重要?(曹操和孫權、劉表、劉璋、張魯)
(設計這個問題,是為下節課引出諸葛亮的計策做鋪墊。)
七、布置作業:熟讀課文,進一步熟悉人物,自己查閱相關歷史書籍,了解當時的背景。找出文中的地名,畫一張地形草圖,能體現大致方位即可。
第二課時
一、學生交流所找的地名,根據課文,分析當時情形。(這部分以學生分組討論為主,需要老師的引導)
博陵、穎川、新野、江東、荊州、南海、吳公、巴蜀、益州
1.博陵、穎川:分別是崔州平徐庶的家鄉。提一下即可,古人常將家鄉綴在人名前面。
2.新野:劉備屯兵之所。為什么劉備會屯兵這里?他怎么會見到諸葛亮?用文中話回答,并解釋清楚。(這個問題有助于理解課文第二、三段)
3.江東:孫權占據的地方。
4.荊州:北面靠著漢水、沔水;東面與吳會相連,西面與巴郡蜀郡相通,是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北據漢、沔……此用武之國)
5.益州、地勢險要,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優越。
二、出示三國形勢圖,(雖此時還沒有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但可以幫助學生有大致的方位概念)
三、請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將上節課的人物與本節課的地名結合起來,參照地圖,分析形勢,當一回軍事指揮家,為處在困境中的劉備出一條妙計。
曹操北方,兵力雄厚,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江東,已經三世,國顯民附可以為援
劉表據荊州用武之國,不能守
劉璋據益州險塞,暗弱可攻荊益
張魯在益州北面,民殷國富卻不知存恤有利條件
劉備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思賢如渴
四、參照課文,將你的計策與諸葛亮的對照一下,看看諸葛亮對天下形勢有怎樣的分析。
五、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據)
曹操:今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民附,任用賢能可援不可圖
劉表:據荊州用武之國,卻不能守。
劉璋:據益州險塞,暗弱
張魯:在益州之北,民殷國富卻不知存恤。
第三課時
一、再讀課文,體會文章語言的精妙。
二、通過一番精彩的對話,我們初步了解了諸葛亮,你如何評價他?與同學交流一下。
三、完成課后練習一、三。
四、發《三國演義》第37、38回的資料,做比較閱讀。課下寫小短文,探討一下史學家和文學家筆下的諸葛亮有什么不同?
五、建議:學完《出師表》一文,可與本文結合,引導學生查閱資料,再次解讀歷史人物諸葛亮。
資料:
1.詩詞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蜀相》
2.諸葛武侯祠對聯:
日月同懸出師表,風云常護定軍山。
青山繞郭宜龍臥,翠柏參天有鶴來。
有廬堪千古,讀策定三分。
草廬臥龍,王佐動先主三顧,蘭田生玉,英才起吳帝唯稱。
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師表見老臣心。
3.詞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火燒赤壁、七擒孟獲、空城計。
5.補充:官渡之戰。八月,袁紹大軍推進至官渡,雙方攻守激戰,對峙數月,十月,袁紹謀士許修憤然降曹,獻計偷襲袁軍屯糧地烏巢(今河南原陽東北)。曹操當即親率步騎連夜奔襲烏巢,盡焚袁軍糧襪(參見烏巢之戰)。袁軍烏巢大敗,軍心震恐,部將張、高覽陣前降曹,瞬時全線崩潰。曹操趁熱反攻,大獲全勝,殲滅袁軍7萬余人,袁紹率余部渡河北逃,從此一蹶不振(見官渡之戰)。此戰,曹操展出奇兵,頑強堅持正面固守,創造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隆中對》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學習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②學習說理的一些方法,提高思維能力。
◎過程與方法
①了解文章結構嚴謹、主次分明的說理方法;學會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刻畫人物的方法;
②抓住“諸葛亮對策要點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戰略方針、根據是什么”三個問題,揣摩文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發現文中人物的閃光點,教育學生做熱愛祖國、志向遠大、有理想有抱負有智慧有膽識的人;
②做尊重知識,重視人才,虛懷若谷,不恥下問的人。
【教學內容及過程】
課時1
教學要點:背景簡介;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把握文意,劃分段落,理清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思路,把握對策的核心內容和戰略方針。
一、導入新課:
《蜀相》云:“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青山依舊夕陽依舊,英雄生命已逝,但卻活在后世人的記憶里,諸葛亮就是這樣一個英雄。今天我們要通過《隆中對》這篇文章來了解他。
二、多媒體顯示課文背景資料。
1、《三國志》及陳壽簡介:
《三國志》是記載魏、蜀、吳三國對峙時期歷史事件較為完整的一部史書,與《史記》、《漢書》、《后漢書》并稱為“前四史”。陳壽,西晉史學家,主要著作有《三國志》、《古國志》等。
2、《隆中對》是其中諸葛亮傳的開頭部分。隆中是諸葛亮的隱居地,而“對”有對策的意思,指諸葛亮對劉備興復漢室這一問題作出的回答。公元207年,劉備屢敗,只好投靠劉表,寄居新野,勢單力孤。渴求賢者輔佐其成就大業,于是三顧茅廬,問計于諸葛亮。諸葛亮被劉備的三顧之情所打動。這篇《隆中對》,就是諸葛亮當時縱談天下大事的一段記載。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著名政治家,軍事家,中國歷史上的名相。現在,“諸葛亮”這個名字已經成為了智慧的象征。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錄音,正音。
好(hào)為《梁父(fǔ)吟》遂(suì)詣(yì)亮屏(bǐng)人傾(qīng頹(tuí)
度(duó)德量力信(shēn)大義于天下猖獗(chāng jué))吳會(kuài)殆(dài)
民殷(yīn)國富存恤(xù)帝室之胄(zhu)諸戎(zhū róng)簞(dān)食壺漿
2、學生自由讀課文,結合注釋,利用工具書,疏通文句,翻譯課文。
注意下列難句翻譯:
①因屏人也。
②君與俱來。
③時人莫之許也。
④欲信大義于天下。
⑤賢能為之用。
⑥孤不度德量力。
⑦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⑧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3、朗讀課文,實行個別讀,齊讀與教師范讀相結合。
4、小組討論題展示:
1、是誰在問?——先主劉備。
2、問誰?————問諸葛亮。
3、問什么?“君謂計將安出”中的“計”——欲信大義于天下的大計——消滅奸賊,匡扶漢室的大計。
4、為什么問?——A、有徐庶的推薦。B、先主的話“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
5、是誰在回答——諸葛亮。
◎全文結構概括
①諸葛亮年輕時事情,著重表現諸葛亮的抱負。
②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諸葛亮的才能
③劉備問計,諸葛亮對策。
④劉備以“魚之有水”為喻,說明諸葛亮對于他的重要性。
課時2
四、熟讀課文,探究交流。
6、他答了些什么?試概括他答話的要點:
(1)分析對手的形勢及應對的策略:
A、曹操擁百萬之眾(軍事上),挾天子而令諸侯(政治上)——不可與爭鋒;
B、孫權據有江東(天險),已歷三世(歷史),國險而民附(民心),賢能為之用(人才)——可以為援而不可圖。
(2)分析有利的地勢及利用的策略:
荊州用武之國,益州天府之土。——跨有荊益,保其巖阻。
(3)分析劉備的優勢:
帝室之胄,信義著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
(4)確定霸業興漢的策略:
A、做好準備: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B、等待時機:天下有變。
C、起兵出伐: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
7、他為什么要這樣答?也就是他答話的依據是什么?
諸葛亮其實是在分析天下大勢的基礎上為劉備做了一系列精心的謀劃:
①看清對手——曹操搶占天時,孫權坐擁地勢,因此應把握好“人和”,即“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聯吳抗曹)
②在人和的基礎上也要占有地利:跨有荊益,保其巖阻。
③看清自己:“將軍既帝室……”因為看清自己才能增強自信,才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④相時而動,準確用兵:天下有變……
8、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
①從諸葛亮的“對”,也就是諸葛亮的一番答話,即諸葛亮為劉備對天下大勢的精彩分析和對戰略戰策的精心謀劃可以看出,諸葛亮胸懷大志,高瞻遠矚,雄才大略,富有智慧,頭腦清醒,目光長遠。是一個有高瞻遠矚的戰略思想的軍事家和有注重實際的政治才能的政治家。
②還能從其他哪些地方看出諸葛亮的非凡之處?
A、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自比管仲,樂毅。——胸懷大志,有自信有抱負。
B、諸葛孔明者,臥龍也。——避世待時而飛.
C、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矜持自重。
D、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見解高明,令人折服。
E、關張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治國之棟梁。
9、對人物的刻劃可以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看看以上對諸葛亮的性格刻劃,哪些是正面描寫,哪些是側面烘托?
諸葛亮的答話和A屬于正面描寫,而B、C、D、E則屬于側面烘托。
10、文中的劉備是怎樣一個人?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劉備是一個有雄心有抱負,有號召力有威望,能虛心求賢,禮賢下士的人。
A、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
B、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C、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君謂計將↗安出?”
D、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E、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
五、課堂總結
(一)與課文相關的知識
1、三顧茅廬:誠心誠意一再邀請。
2、初出茅廬:比喻剛到新手缺乏經驗。
3、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大家商量,就能想出好辦法。
4、贊諸葛亮的詩:“堪愛南陽美丈夫,愿將弱主整匡扶。片言妙論三分定,一席高論自古無。先取荊州為家業,后吞巴蜀建皇都。要知鼎足為形勢,須向茅廬指畫圖。”
(二)板書設計:
本文結構
一、諸葛亮青年時代之事→→抱負→→作鋪墊
二、徐庶推薦諸葛亮→→側面烘托
1、不具備向東或向北
三、劉備問計↗發展的可能性↘
諸葛亮對策→
2、奪取荊、益州二州→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
↘作為根基↗
3、修明內政,聯吳抗曹
四、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側面烘托
《隆中對》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的:
一、明確諸葛亮的政治藍圖及策略;
二、了解諸葛亮的遠見卓識以及銳利深刻的戰略眼光。
教學設想:
這篇文言文涉及許多歷史人物,字句較難,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怎么講好這篇名文呢?新課標要求教師樹立大語文的教學觀,即以人為本、促進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學生是學習主體的學生觀;發揮師生兩個主動性、創造性的教學觀;開放的、與現實生活和兒童實際緊密聯系的大語文教育觀。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的探究式學習,我決定一改以往的逐字翻譯的傳統講法,從啟發學生根據課文弄清歷史人物的身份、關系入手,進而理解課文,了解諸葛亮的遠見卓識。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提起諸葛亮,我想大家都知道,你記得哪些關于諸葛亮的詞語、詩句、故事、對聯,說出來讓同學們一起分享。今天我們學習新課文《隆中對》,你們肯定會對諸葛亮有進一步的了解。
(以故事、對聯等引起學生求知的興趣)
二、老師介紹《三國志》,范讀課文。
三、生準備分小組比賽朗讀課文,為課文正音、正字。
四、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參照課文注釋,自己解讀課文,有問題的,做上記號。老師巡視指導,然后集中解答疑難字句,充分相信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發現、自主交流,能夠解決疑難問題,為進一步探究做好準備。
五、布置作業: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研讀課文,了解諸葛亮的政治藍圖及策略,解決課后習題一。
一、請學生分成四人小組討論:
(用原文回答)
1.劉備的現狀:劉備為什么會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2.天下的形勢:曹操、孫權、荊益二州。
3.在此形勢下,諸葛亮為劉備設計的策略及政治藍圖是什么?
二、再讀課文,你如何評價諸葛亮?與同學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業:完成短文:我眼中的諸葛亮。
第三課時
一、本節課進行比較閱讀,將小說中的諸葛亮與史書中的諸葛亮相比較,小說家進行了哪些藝術加工?
二、關于諸葛亮還有哪些故事?請同學們課后閱讀《三國演義》,研究諸葛亮的戰略在小說中是如何演繹的。通過圖書館、網絡等多種渠道,進一步了解諸葛亮的一生,談談你的感受,寫在周記本上。
《隆中對》教學設計 篇4
學習目標:
1、能夠結合語境準確的說出課文中文言詞語的一次多義,辨析、說出詞類活用象。
2、能夠把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3、通過討論,用自己的話概括歸納要旨及戰略方針。
4、交流總結本文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刻畫中心人物的寫法。
學習重點:
反復朗讀課文,培養較好的文言語感,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學習難點:
1、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脈絡。
2、探究本文在謀篇布局和人物塑造方面的特色。
評價設計:
1、通過朗讀,自主、合作、探討完成學習目標1、2(96%)
2、通過討論分析完成學習目標3、4(95%)
學習過程
一、預習導學
1、作者簡介
陳壽(233—297),字承祚,晉朝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史學家。曾在蜀任觀閣令史,蜀亡后,入晉任著作郎,平陽侯相,累官至治書侍御史。他博采舊聞,綜合當時各國史料,進行考核取舍,著《三國志》,共六十五卷,記載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的歷史。此書與《史記》《前漢書》《后漢書》合稱《四史》。
2、背景
東漢末年,漢室傾頹,局勢混亂,各地群雄割據,人才擇主而事。漢室后裔劉備懷有興復漢室之志,但勢單力薄,無法與群雄抗衡。為實現統一大業,劉備廣攬人才,籌謀大計。而此時諸葛亮“躬耕隴畝”,避世待時。劉備三顧茅廬,以誠納賢,終于請得臥龍出山,并按照諸葛亮的意見開始了光復大業。對,回答,應對。古代臣民回答統治者所問的政治、軍事方面的策略叫“對策”。《隆中對》是劉備在公元207年(漢獻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訪問諸葛亮時,諸葛亮就劉備提出的問題所陳的對策。
3、文言知識積累
(1)給下面句中劃橫線的字注音并釋義。
好為《梁父吟》時人莫之許也因屏人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凡三往
欲信大義于天下遂用猖獗然志猶未已
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利盡南海
總攬英雄保其巖阻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遂詣亮度德量力此殆天所以資將軍
存恤帝室之胄簞食壺漿
(2)積累通假字欲信大義于天下自董卓已來
(3)特殊句式積累時人莫之許也()句
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句
君與俱來()句
二、學習研討
1、結合課下注釋翻譯課文。
2、熟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3、問題探究
(1)劉備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向諸葛亮問“計”的?
(2)諸葛亮對策的核心是什么?
(3)圍繞這一核心提出了哪些戰略方針?根據是什么?
4、結合課文,總結本文在謀篇布局和人物塑造方面的特色。
三、評價樣題
1、翻譯下面的句子。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短淺,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2)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3)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4)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2、閱讀文段,回答問題。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1、解釋下列劃線的字詞
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國險而民附()()
非惟天時,抑亦人謀()()
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2、下列"以"字意義和用法不同于其它項的是()
A、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B、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C、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D、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3、翻譯下列句子
①挾天子而令諸侯
②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4、在諸葛亮的眼里劉備是一個怎樣的人?請從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說明。
5、在諸葛亮的對策里,對不同的對象所采取的對策不同。說說對下列對象所采取的對策分別是什么?
①曹操:
②孫權:
③劉表、劉璋:
④諸戎、夷越:
6、在對前景形勢的分析中,諸葛亮特別強調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從哪些語句中看出來的?
四、延伸拓展
1、詩詞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蜀相》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
2、對聯
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題河南南陽臥龍崗寧遠樓
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題成都武侯祠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杜甫
西漢文章兩司馬,南陽經濟一臥龍
3、成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三顧茅廬。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氣周瑜、火燒赤壁、七擒孟獲、空城計。
5、與諸葛亮有關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木牛流馬》、《八卦衣與鵝毛扇》
6、和諸葛亮有關的歇后語:“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諸葛亮吊孝——裝模作樣”、“諸葛亮唱空城計——沒辦法”、“諸葛亮借箭——有借無還”、“諸葛亮彈琴——計上心來
《隆中對》教學設計 篇5
(一)教材分析
三國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莫過于諸葛亮。《隆中對》即是以歷史的方式客觀記錄劉玄德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出山相助這段歷史佳話。做為二十四史中最著名的前四史之一的《三國志》,既繼承了前人對歷史的客觀、忠實的記錄的特點,又表現了紀傳文學以簡筆勾畫人物性格的寫作風格。課文節選的《隆中對》片斷更是集中表現了諸葛亮高超的分析能力和卓越的政治遠見。學習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諸葛亮作為“智慧之化身”的聰明才智,也可以體會到劉備做為一代梟雄的非同尋常的氣質,更可以借此感受整個的三國文化,把智、誠做為我們后人終身追求的典范。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的學生應該學什么?他們與七、八年級學生最大的區別是什么?我想一是知識容量的拓寬,二是學習深度的增加。對于九年級的語文課堂,僅僅圍繞一篇課文并進行簡單拓展是無法滿足他們的學習要求的。語文課堂應該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更深入的思考。同時,九年級學生應該更多地接觸中外文化,對不同文化的接觸和理解應該成為語文課堂的一個重要內容。
(三)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把握諸葛亮隆中對策對天下形勢的準確分析和決策的科學預見性,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2、認識、了解諸葛亮作為中國古代第一智者的生平經歷及主要功績,培養愛國主義情操,了解三國文化。
(四)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隆中對所體現出來的諸葛亮的卓越才能。
(五)學法指導
1、將課文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利用網絡查閱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形成對三國文化的初步感知。
2、將語文學習與歷史學習結合起來。俗話說文史不分家,學習本課將文史結合起來勢在必行。從東漢末年到三國再到西晉統一天下的這段歷史應在課文當中有所體現。
(六)教學流程
一、導入
請學生猜一個謎語:有一詩如下:
“先生晦跡臥山林,三顧那逢圣主尋。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
這首詩寫的是誰?他第一次的才智展示是一件什么事?
二、整體感知。
全班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三、“隆中對”賞析。
1、了解東漢末年的社會形勢。(借助地圖)
首先讓我們一起回到1800年前的東漢末年。朝廷中政治腐敗,民間爆發黃巾起義。許多豪強武裝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占據地盤,互相混戰,形成割據局面。較為強大的有袁紹、劉表、孫氏、呂布、張魯、劉璋、曹操等,而漢室皇族后裔的劉備也有匡漢室之志。
2、劉備是在什么樣的情形之下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呢?
請學生根據所占有的資料回答。教師補充。
要點:劉備靠鎮壓黃巾起義,糾集了幾千人馬,但沒有地盤,先后依附曹操、袁紹等人,公元201年,到荊州依附劉表。屯兵于新野縣已有七年了。公元207年,經徐庶推薦,三次到隆中(襄陽縣城西二十里)訪問諸葛亮(“三顧茅廬”),向諸葛亮請教復興漢室的大計,并請他出山輔佐自己。概而言之:無兵、無將、士,無地盤。
3、諸葛亮是如何讓劉備折服的呢?(重點突破)
先請學生討論三分鐘,然后再回答小組意見。
A.對天下形勢的準確分析。
a、如何對曹操?理由?“此誠不可與爭鋒。”三點優勢:軍事優勢——“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政治優勢——“挾天子而令諸侯”;人才優勢——“抑亦人謀也”。(可舉一例,如深夜未穿鞋接見許攸。教師或學生舉例皆可)
b、如何對孫權?理由?“此可為援而不可圖也。”三點優勢:地理優勢——“國險”;民眾優勢——“民附”;人才優勢——“賢能為之用”。(依上舉一例)
c、如何對荊州?理由?“將軍豈有意乎?”必要性——交通便利,物資豐富;可能性——“其主不能守”(為什么?劉表將死,內部有矛盾。老師講之。)
d、如何對益州?理由?占據。必要性——地理優勢(險塞,易守難攻)、資源優勢(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可能性——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e、如何看自己?政治優勢——帝室之胄(漢宇正統,得民心)。信義優勢——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舉例,如張松獻圖)
B、科學決策。
a、占地盤——跨有荊益,保其巖阻。
b、調整內部關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解決后顧之憂),內修政理
c、調整外部關系——結好孫權(聯吳抗曹)
d、逐鹿中原——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
e、實現目標——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總結:此番隆中對策體現了諸葛亮準確的分析能力和高超的決策能力。
4、再讀“隆中對”這段文字,體會諸葛亮的高超智慧。
四、課外拓展。
諸葛亮的功績很多,大家還知道哪些?
主要請學生講一講諸葛亮的故事,如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布八陣圖、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等。
總結:諸葛亮在軍事(如火燒赤壁、收二川)、政治(如治理蜀漢)、外交(如智激孫權、周瑜)、天文(如草船借箭)、奇門八卦(如擺八陣圖)、工具制造(如諸葛弩、木牛流馬)等方面都有非常杰出的成就。
五、課外作業。
可借助有關資料思考這個問題:諸葛亮除了他的聰明才智之外也有不足之處,那么他的“不智”表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活動設計
1、課前準備以下資料:①劉備②諸葛亮③曹操④孫權⑤劉表⑥劉璋
2、課中:①朗讀課文。②討論諸葛亮是如何折服得備的。③查找資料,舉出相關的事例。
《隆中對》教學設計 篇6
【教學依據】
“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草堂獻策,一段千古佳話青史留名。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就記載這段佳話。文章在介紹了臥龍懷才不遇,劉備思賢如渴的基礎上詳盡地敘述了二人會面的對話,對會面的經過則一筆帶過,借諸葛亮之口道出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群雄逐鹿的形勢,同時也展現出一位身處荒野但胸懷天下、未出草堂但乾坤已定的出色政治家、軍事家形象。這種“記言”的寫法極好地實現了對歷史人物的精神風貌的重現,是我國史傳文學的一個傳統與特色。
“三顧茅廬”的故事和諸葛亮的形象雖千百年來廣為人們傳頌,但正史丹青與故事傳說的筆觸是各有千秋的。本文是史書中極早記載諸葛亮的篇段,它為后人生發故事提供了借鑒和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7-9年級要“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并提倡教師“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這些都為本課教學提供了極好的思路指導。
〖教學目標〗
1.體會“記言”的史傳寫法
這篇文章對劉、諸二人會面的經過寫得相當簡略,大部分筆墨都用來寫二人的對話,這種“記言”的寫法是我國史傳的特色,它降低了文章故事的情節性,但卻將故事中的人物的精神和思想浮映得清晰明了。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特點。
2.理解諸葛亮特有的精神個性
“記言”寫法有效地突出了諸葛亮的宏韜偉略和超群才干。他身居鄉野而指點江山、定鼎天下,是中國古代優秀知識分子的杰出代表。教學中,要能領會這種杰出人物的非凡之處,欣賞和追慕歷史天空永恒星座的光彩。
3.學習閱讀淺易文言文方法
教學中應教會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積累古代詞語,嘗試和練習辨析詞的古今意義的差別,辨析相同詞語在不同語言環境下的不同意義,在把握大體內容的基礎上,對精彩環節和重點內容要能夠復述甚至誦記,以不斷增強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方式〗
1.推動合作學習
文言文的學習要加強誦讀,要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這個過程可以同伴互助的互教、互讀、互評、互議等方式實現相互促進、提高學習效率。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推動學生形成合作學習習慣,指導多種方式的互助學習。
2.組織閱讀比較
通過史傳文學《隆中對》和小說《三國演義》(片斷)的比較閱讀,讓學生在對照中辨別和體會史傳文學的特點,了解它對小說等其他語言藝術方式的影響。
3.啟發思考感悟
學習者是學習者的學習,而不應該是教師的灌輸和給予。學生的主動探究是實現學習目標的關鍵,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學習過程中應該不斷為學生創設情境,啟發學生針對性的思考和感悟。
〖教學過程〗
一、欲識他年分鼎處──趣事為引子,導入
講述與教材編寫中與課文有關的一則現代趣事,勾起學生的好奇心,把學生關注的目光逐步引到隆中和隆中對策上。
二、文從句順辨讀疑──合作為旋律,疏通
通過合作討論、交流分享朗讀疑難文言語句,辨析字形相同的文言詞語存在的多種意義,辨析詞語古今的變化,為深入閱讀課文做進一步鋪墊。
三、先生分鼎畫圖中──對話為重點,品讀
引導學生理清劉備、諸葛亮二人對話的含義,重點品讀諸葛亮話語的深刻含義和政治價值,體會其超群的政治智慧。
四、它山奇石巧攻玉──小說為參照,對比
延伸閱讀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戰長江孫氏報仇”(片斷),通過課文與小說片斷的比較,體會史傳文學的特點和小說與史傳文學的淵源。
五、繚繞清流牽兩岸──讀物為活水,推舟
交流自己對諸葛亮這個人物的印象和感受,布置學生收集整理諸葛亮的故事的課外作業
【教學實錄】
一、欲識他年分鼎處──趣事為引子,導入
師:今天先給大家說件新鮮事:20xx年,湖北省襄樊市半年內5次進京奔走,甚至市長都親自出馬了。有關領導看到了他們以教研報告形式提交的匯報材料感到很驚奇,笑著對他們說:“地方上來找我們都是為了要項目,搞創收,你們為了一篇課文能上教材跑到北京來,我們真是第一次碰到。”20xx年春,這篇課文出現在我們大家現在使用的這冊教材中。可河南省南陽市又發起舉行了“萬人簽名活動”,他們認為這一課的一個注釋出現了錯誤,并要求“尊重史實,捍衛歷史”,糾正這個注釋。究竟是哪一篇課文讓這兩個地方“大動干戈”呢?(生滿腹疑惑,議論紛紛)
師:呵呵,新鮮事的謎底有點難猜吧。請大家把課文打開第23課。這篇課文下面有一個注解。“隆中,地名,在現在湖北襄樊。”就是這一句話引發了南陽人的萬人簽名活動,因為他們堅持認為隆中應該在他們的家鄉;而那篇讓市長奔走的課文就是我們今天來學習的──《隆中對》。
師:“豫州當日嘆孤窮,何幸南陽有臥龍!欲識他年分鼎處,先生笑指畫圖中。”輕松短小四句詩,卻頌贊了《隆中對》里驚天動地的一樁事啊。同學們知道是什么事嗎?
生:劉備三顧茅廬的請諸葛亮出山的事。
師:你從這詩中哪里看出來的呢?
生:“豫州”指的就是劉備,“臥龍”誰不知道啊,諸葛亮唄。
師:看來,“三顧茅廬”的故事是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但是劉備三顧茅廬之后的事情和收獲卻往往被人們忽略了啊。這首詩可不只是寫到“茅廬三顧心相知”的佳話,寫的還有“先生分鼎畫圖中”啊!
生:這幾句詩是在寫劉備三顧茅廬之后,諸葛亮為他制定三國鼎立大計的事。
師:不錯,正是寫諸葛亮為劉備籌劃天下大事一事。《隆中對》也就是在寫這次諸葛亮如何“畫紙之上分天下,談笑之間定乾坤”。讓我們隨著陳壽的《三國志》去回訪那一次令后人贊嘆不已的會面吧。
〖點評〗兩地爭名,其實是爭名人,爭一種文化傳統和底蘊。生活的趣事增添課堂的趣味,激發學生學習的情趣。
二、文從句順辨讀疑──合作為旋律,疏通
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把不會讀的字,讀不順的句子勾畫下來,一會大家共同解答。(生自由朗讀,然后提出朗讀中的疑難字句,教師組織同學們相互幫助解答。長句如“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等)
師:本文長句不多,朗讀起來比較順暢。那我們就重點來掃除一下理解上的障礙。老師將課文朗讀一遍,同學們一邊聽,一邊理解大致的含義,概括一下文章先后寫了哪些內容?如果不太理解的詞句,就標記下來,我們共同討論。(師范讀)
生:文章第一段介紹了這個諸葛亮的基本情況,第二段是寫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事,第三、四段寫三顧茅廬見面后的一番對話,第五、六段寫劉備得到諸葛亮后的感受。
師:這位同學們已經把文章的大意逐層予以了準確的概括。文章中還有哪些詞句你不太理解,請提出來向大家請教。
(學生就“時人莫之許也”、“遂用猖獗”、“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等語句的理解提出質疑在同學中進行討論和解答。)
師:掃除了閱讀的障礙,讓我們回到閱讀的主陣地上來,欣賞這為后人景仰的會面。
〖點評〗以讀通句讀、解釋疑難字詞為學習任務來訓練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并以把握文章大意為前提來理解疏通文言詞語,符合文言語言學習的規律。
三、先生分鼎畫圖中──對話為重點,品讀
師:隆中對的關鍵就在于劉備與諸葛亮一番對話。這番對話是否確實讓劉備有如獲至寶之感呢?如果讓你通過閱讀來判斷這一點,你可以從哪些方面來觀察?
生:我會諸葛亮是否解答了劉備急需解決的問題?
生:我會分析諸葛亮的籌劃究竟有沒有道理?
師:還有沒有別的辦法呢?
生:還可以觀察劉備在隆中會面前后對諸葛亮有怎樣的變化。
師:這三位同學說的都很有道理。請同學們從這三個方面自己選擇一個閱讀任務和方向,根據自己的興趣組合成小組,認真閱讀課文,共同發現,一會兒,結合原文或者你了解的資料把你們的收獲談出來讓大家鑒別和分享。(生分組,自由閱讀討論,教師巡回指導參與,重點參與從“諸葛亮的籌劃是否有道理”的角度來思考的同學)
生:我們是從諸葛亮才籌劃究竟有沒有道理這個角度來閱讀的。我們共同閱讀了文章第四段,感到諸葛亮的分析是面對現實、講求實際的。
師:為什么說是“面對現實”的呢?
生:諸葛亮分析了劉備面臨的現狀只有一種發展方向,就是占領荊州和益州。因為,背面的曹操十分強大,“已擁百萬之眾”,軍事力量強大,而且“挾天子以令諸侯”,有輿論優勢;而東邊的孫權,“國險而民附”,也是很難戰勝。而荊州的占領者“不能守”,益州的劉璋“暗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最適合劉備去發展。
師:為什么說諸葛亮的分析是“講求實際”的呢?
生:諸葛亮指給劉備的出路是一個退可守,進可攻的地方。益州擁有有利的地形條件──“巖阻”,可很好地“內修政理”,而荊州四通八達,是“用武之國”,“天下有變”則可以“向宛、洛”,益州之軍也可以“出于秦川”。這樣的政權所在地可謂攻守兼備。
生:我們是從“諸葛亮是否解答了劉備急需解決的問題?”的角度來看的。劉備在尋找諸葛亮時已經是一敗再敗了,只能在小小的新野縣藏身。這時候他最需要的是有一塊穩定之所,而自己有無計可施,就向諸葛亮求教。劉備的話指出了他的出路。
生:我們感到劉備在與諸葛亮會面前后的態度變化明顯。先前,劉備對諸葛亮還有輕視之心,在別人推薦時,根本請沒有打算去請,只是說了句:“君與具來”;在徐庶的勸告下才發生了變化。三顧茅廬之后,與諸葛亮情感“猶魚之有水”,顯得十分欣喜和滿足。
師:大家的發言都說明諸葛亮隆中一席話確實有充分的價值。除了象剛才同學們談到的那樣解決了劉備安身之所外,還有哪些值得稱道的呢?我們在聽聽這段謀略,結合自己了解的歷史和課文,辨別出這番話中還有哪一條治國良策?(師朗讀)
生:諸葛亮還向劉備提出了“與孫權聯合”的思路──“可一為援而不可圖也”。
師:這條謀略有什么價值呢?結合課文的分析談以談。
生: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爭鋒”,他強大的軍事力量依靠單個力量是難以應付的。
師:“東聯孫權,北拒曹操”,這也正是諸葛亮謀劃的“三國鼎立”的局面的關鍵所在。
〖點評〗通過朗讀、自由閱讀、合作品讀、交流共讀等多種方式來理解文章重點內容,把握其中的思想。
四、它山奇石巧攻玉──小說為參照,對比
師:剛才我們閱讀了晉代史籍《三國志》里的隆中對,明代的羅貫中以這些作為影子,創作了小說《三國演義》里的隆重對,讓我們來讀一讀小說里的狀況,看看小說與史籍在寫法上各有什么特點呢?(下發小說片斷,學生閱讀,討論)
生:小說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強了,而且從很多細節上進行了更文學加工,而史籍很少注意事件發展中的細節,但是對人物的語言表述得十分詳細。
師:把事件的經過簡略帶過,但把人物的語言記載的十分詳盡,這是我國史書記實的一種方式,成為“記言”。大家可以討論一下,史籍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呢?(生討論)
生:清楚地記下歷史人物的語言,可以幫助人們準確地理解人物的思想。
師:那,小說有更多的細節描繪和加工的寫法有什么作用呢?
生:讀起來有吸引力。
師:大家一定更喜歡讀這段摘出來的小說嘍。那我們就來看看它在在史籍紀錄的事實基礎上做了哪些加工?為什么要這樣加工?
生:小說寫諸葛亮臥睡草堂讓劉備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細節,這樣就使二人的見面更有戲劇性了。
生:小說詳細寫了三顧茅廬時關羽和張飛的表現。特別是張飛,開始大罵諸葛亮是“村夫”,還說要用繩子把諸葛亮捆來;后來又一再忍耐不住要耍橫,這樣就襯托了劉備求賢若渴的真誠態度。
師:課文里有沒有使用過這樣的襯托手法呢?
生:有。課文最后兩段中寫劉備與諸葛亮的關系日益密切時,“關羽、張飛不悅”,此時劉備放下三人過去長期形成的友誼,表明自己“有孔明,猶魚之有水“。這個細節有力襯托出劉備對諸葛亮的倚重。
生:小說還刻畫了諸葛亮一種個性,他在劉備的請求面前一再推辭,表現出一副隱士風范。
生:諸葛亮推辭劉備,并不是真的推辭不受,而是試探劉備邀請自己的誠意罷了。
師:你從什么地方得到這樣的感受呢?
生:“玄德曰:‘大丈夫抱經世奇才,豈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開備愚魯而賜教。’孔明笑曰:‘愿聞將軍之志。’”當劉備一再懇求的時候,諸葛亮就改變了態度。
師:課文中的諸葛亮有哪些特點呢?你從哪些話語中感受到這些特點?
生:課文中的諸葛亮擁有過人的智慧和才干,就象小說中一樣外,他為劉備確定的政治路線的一番話分析非常深刻。此外,諸葛亮給人的印象還有孤傲的特點,這可以從課文兩處地方看出來:一是第一段中寫他“每自比管仲、樂毅“,”然而“時人莫之許”,只有少數幾個朋友了解。常人不了解他的才干,說明他很少與常人接近,當然就難以被大家所熟悉了。
生:諸葛亮的孤傲還有一處體現,徐庶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他不象有的人追名逐利,不向有權勢的人低頭求榮。
師:想不到,通過小說的啟發,我們還得到了對史籍中的人物的很多新發現。讀了《隆中對》,讀了《三國演義》,你對諸葛亮有怎樣的感受呢?請用一段精煉的話表達你對他的感受。
〖點評〗兩種風格文字的對比閱讀,可以凸顯出各自的表達風格和語言特色,在相互參照中,閱讀既能撩開拓展性文本的面紗,更能夠深入原文本的肌理甚至骨髓。
五、繚繞清流牽一脈──課外為活水,推舟
生:諸葛亮神機妙算,深謀遠慮,沉著果斷,戰無不勝,是人們心目中智慧的代名詞和化身。
生:諸葛亮是一個令人憂傷的悲劇,他為劉氏王朝殫精竭力,嘔心瀝血,然而懦弱無能的后主劉禪是一個扶不上墻的阿斗,他不僅不能繼承他父親的宏圖偉業,而且連自己的德性都不能約束好,最終成為別人的階下囚,讓諸葛亮的一生心血付諸東流。歷史好像給超凡脫俗的諸葛亮開了一個苦澀的玩笑。
生:他有空城計退敵的鎮定,有草船借箭的神機,有七星壇借風的詭異,有揮淚斬馬謖的柔情,有火燒赤壁的剛毅,有三氣周瑜的尖銳,……他,諸葛亮,一生就是一場精彩的戲劇。
生:一個在戰爭和謀略中的長勝者一樣有失掉街亭的時候,諸葛亮的遭遇時刻提醒我們每一個人:“智者千慮”,原來“終有一失”。
生:……
師:我發現大家對諸葛亮的感受,很多都來自于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而歷史中那個真實的諸葛亮呢?他就隱藏在我們熟悉的這個諸葛亮之后。不過,不要緊,“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一千個人眼中也會有一千個諸葛亮。讓我們多多收集和整理諸葛亮的故事,讓我們自己心目中的那個“諸葛亮”成為最精彩的一個吧。
〖點評〗個性化的感悟喚醒了學生對感悟對象的固有積累,也激活了他們有感而發、大膽表達自我觀點和看法的思維;而將學習延伸到課后,則是為下一次的感悟做好信息和資源的儲備。
【教學反思】
1.本文文字較為平易,學生的合作學習應有效組織,否則變成文言疏通串講,學生容易產生厭倦感;
2.對比閱讀對“顯影”出原文本的特色極為有利。這樣的教學方式首先要選擇好拓展閱讀的對比文本,形成風格反差;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對比閱讀的最終目的是原文本的解讀而不是其他,否則原文本會被淡化,會成為一道引子,教學就偏離了應有的軌道。
3.要充分珍視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和感悟,從表達者的認識水平、知識結構、生活閱歷、思想需求等角度去理解他對文本的詮釋,理解他對對象的感悟。同時,要因勢利導,不斷提升他們表達水平和思維視角。
《隆中對》教學設計 篇7
教學設想
《隆中對》是《諸葛亮傳》的前一部分文字,題目是后加的。雖是節選,但充分表現了諸葛亮的洞察時勢和遠見卓識,表現他善于根據客觀形勢制定建國方針,以統一天下。
文章第4段“隆中對策’’擺事實,講道理,理由充足,結論明確,對訓練學生邏輯思維和說理能力大有好處。教學時應結合這一段進行必要的讀寫訓練。
文言文中一詞多義,古今詞義變化現象,對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應結合課文,并聯系過去學過的文言文講正確,講清楚。
學習本文還應注意引導學生認識諸葛亮在青年時期就有遠大抱負、非凡才能和卓越見識,并從中受到教益,立志培養自己成為有用之才。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前準備,布置預習要求
1.準備一幅《三國形勢圖》,標明課文中提到的這些人當時所占據的地盤。
2.要求學生課前認真朗讀課文,結合看注釋,查字典,初步體會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解題。
引導學生看課文注釋①,補充以下要點:
1.陳壽,曾在蜀任觀閣令史,蜀亡后,仁晉任著作郎,平陽侯相,累官至治書侍御史。他博采舊聞,綜合當時各國史料,進行考核取舍,著《三國志》,與《史記》《前漢書》《后漢書》合稱《四史》,南北朝時宋裴松之為它作注,亦頗有名。
2.“對”,對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問的政治、軍事、經濟方面的策略叫“對策”。《隆中對》是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劉備第三次訪問諸葛亮時,諸葛亮針對劉備所提的問題陳述其對策,當時諸葛亮只有26歲。此后,諸葛亮即出山輔佐劉備,做劉備的軍師(后為丞相),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
三、結合《三國形勢圖》,簡介當時的政治形勢
1.東漢末年政治腐敗,廣大農民不堪忍受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紛紛舉行起義,規模最大的為公元184年的黃巾起義。
2.各地豪強武裝在鎮壓農民起義軍過程中,占據地盤,互相混戰,形成割據局面。當時勢力較大的軍閥有袁紹、袁術、公孫瓚、劉表、孫堅和他的兒子孫策、孫權、呂布、張魯、劉璋、馬騰、曹操等。以袁紹勢力為最大,占有現在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劉表占有現在湖北省荊州一帶,孫堅占有長江下游的南部,張魯占有現在陜南川北的漢中一帶,劉璋占有現在的四川。
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漢獻帝丞相),“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戰中,以幾萬兵力擊敗袁紹的幾十萬大軍,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紹的地盤,幾乎控制了整個黃河流域,成為勢力最強的軍閥。
4.劉備靠鎮壓黃巾起義,糾集了幾千人馬,但沒有地盤,先后依附曹操、袁紹等人,公元201年,到荊州依附劉表。公元207年,經徐庶推薦,三次到隆中(襄陽縣城西二十里)訪問諸葛亮(“三顧茅廬”),向諸葛亮請教復興漢室的大計,并請他出山輔佐自己。課文即記載了第三次會見時談話的內容。
四、教師范讀課文
要求學生在聽課時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并結合注釋及工具書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義。
五、教師逐句領讀課文,學生在跟讀時要注意句中的停頓和重音
六、學生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頓
七、布置作業
朗讀課文,對著注釋,試著口譯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本堂課引導學生邊讀邊口譯課文,要求采用直譯法,忠實原意,字字落實;針對學生理解的不確切或有困難的地方加以點撥,并重點提示下列詞、句,要求學生加深理解,注意積累,掌握規律。
一、介賓短語作補語,翻譯時要移到謂語前。
1.“每自比〈于管仲、樂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樂毅相比。
2.“欲信大義〈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張大義。
3.“曹操比〈于袁紹〉”——曹操和袁紹相比。
4.“信義著〈于四海〉——威信和正義在全國都很顯著。
二、幾個難句
1.“跨州連郡者”——指控制幾個州郡的地方軍閥。州、郡,均為當時的地方行政區域。
2.“將軍豈愿見之乎?”“將軍豈有意乎?”——兩個“豈”字都不能譯為“難道”,應譯為“可”,表示一種委婉而期待的語氣。(一說“豈”,相當于“其”,表語氣,亦通。)
三、學生朗讀課文
四、布置作業
1.整理筆記,掌握并積累重點提示的詞和句子。
2.熟讀第3、4段。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初步理清全文思路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簡述諸葛亮的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寫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寫劉備三顧草廬,著重寫諸葛亮的隆中對策。
第四部分(第6段):寫劉備對諸葛亮的倚重和信賴。
三、精講課文第三部分
1.思考:“凡三往,乃見。”五個字,表現了劉備對諸葛亮怎樣的態度?劉備的話有哪幾層意思?
明確:五個宇表明了劉備求賢若渴的態度,又表現了諸葛亮對進退出處大節十分慎重,必得賢明知遇的君主然后才肯出山的態度。這一段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用了“劉玄德三顧草廬”,“對隆中三分決策”兩個回目來寫。“三顧草廬”一回,寫得曲折起伏有聲有色,而本文是歷史著作,只用了五個字就把過程交待清楚,文字極其簡煉。劉備此時的心情是十分焦急的,但態度謙虛誠懇,語氣委婉有致,措辭簡明得體。分三層意思:
(1)概述當前政治形勢,站在漢王朝的立場,對曹操等人表示了強烈的憤恨,對漢王朝的命運表示深切關注。
(2)申述自己的抱負和處境,儼然以興復漢室、剪除奸惡為己任。
(3)表明幾次相訪的意圖,詢問諸葛亮除奸興漢的大計。這番表白,恰合諸葛亮的抱負,于是他才提出了著名的“對策”。
2.思考:諸葛亮的對策為什么要先從形勢談起?他又是怎樣有理有據地分析各方面的
政治軍事力量,為劉備作出除奸興漢的決策的?
明確:先從形勢談起,是對劉備說話時對形勢的說明而發,同時分析形勢也是為下文確定策略提供根據。
諸葛亮的應對可分兩層來分析:
前一層是對時局以及曹操、孫權、荊、益二州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地理形勢等的分析及對策。
(1)論曹操:曹操是“興復漢室”的主要障礙,是劉備的頭號敵人,也是諸葛亮出山后直至逝世前堅持討伐的惟一目標(包括以后的曹魏政權)。對曹操的分析是:先以袁紹作反襯,突出了曹操的謀略出眾,能以少勝多,轉弱為強;次寫曹操軍事力量的雄厚(“百萬之眾”);再次寫曹操政治地位優越(“挾天子以令諸侯”),然后得出結論:“此誠不可與爭鋒。”這里所說“不可與爭鋒”,是指劉備的力量暫時還不能勝過他,因此,不能硬拼,要待機而動,不要誤解成不能和曹操交鋒。
(2)論孫權:孫權是劉備另一個強有力的對手,也是諸葛亮心目中在未剪除曹魏以前要倚為外援的惟一對象。孫吳方面政權鞏固(“已歷三世”——孫堅、孫策、孫權),地理條件優越(“據有江東”,“國險”),人心歸附(“民附”,“賢能為之用”),由此得出結論:“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3)論荊、益二州:曹操既不可爭,孫權又不可圖,為劉備計,出路究竟何在呢?于是諸葛亮就著眼于另外兩個地盤:荊州和益州。荊州是劉備目前棲身的地方,劉備在患難之際投奔劉表,受到上賓的禮遇,所以諸葛亮在分析了荊州的地理形勢、物資條件,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證明完全正確,就在下一年,曹操就率兵攻打荊州,以后曹、孫、劉三方為爭奪荊州,發生過多次糾紛和戰爭),而其主又無能之后,用委婉的語氣表達了荊州可取,失良機(“此殆天……豈有意乎?”)的結論。最后分析益州。益州和荊州不同,荊州是四通八達的軍事要地,易于攻敵,也易于受敵;益州是天府之國,是最理想的根據地。所以諸葛亮著重指出它的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物產豐饒,是“天府之土”,并舉漢的始祖劉邦的'史實作證,又指出劉璋昏庸懦弱,與張魯不和,且不知存恤國力民力,因此政權不穩,民心已失,人才思得明主而事。這里,結論——是建立帝業的理想根據地,又有可乘之機——雖未明確提出,但不言而喻了。
后一層是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建國方針政策,以及伐曹進軍的路線。
諸葛亮先分析了劉備現有的優越條件:政治上有號召力(“帝王之胄”),社會上有威望(“信義著于四海”),又虛心求賢,人才薈集。再指出應如何準備創造新的條件:①建立根據地(“跨有荊、益,保其巖阻”),積蓄力量;②搞好和西南各民族的關系(“西和諸戎,南和夷越”),解除后顧之憂;③聯合孫權(“外結好孫權”),爭取同盟者;④革新政治(“內修政理”),取得各階層的支持。然后提出伐曹興漢的時機和步驟。如前所述,曹操這時已很強大,所以要等到“天下有變”,即有了可乘之機,才進行討伐。在軍事行動上,諸葛亮提出兵分兩路,像鉗子一樣夾攻敵人的高想,并用反問句強調這一行動必然會得到人民擁護(對此決策,諸葛亮身體力行,付出畢生精力)。最后,用預言的形式,作出整個對策的結論——“霸業可成,漢室可興,”圓滿地回答了“君謂計將安出”的發問。“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表明了劉備內心的無限喜悅和贊賞,也表明了兩人的政治見解完全一致。
3.小結這一部分。
在這段對策里,年僅26歲的諸葛亮,準確而深刻地分析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預見到今后將會出現的鼎足三分的局面,并事先為劉備規劃了戰略決策,以后事態的發展,基本上符合隆中對策的預言。這就充分顯示了這位青年政治家、軍事家的卓越見識和非凡才能。從某種意義上說,劉備如果沒有諸葛亮的贊助,就不能成就他以后的霸業。當然,諸葛亮之所以能作出這樣的分析和規劃,是他密切注意時局及其他有關資料,深入觀察和研究時局的動態和發展的結果。不關心和觀察時局,胸無大志,鼠目寸光,是不可能作出這的對策的。在對策中,還可看到諸葛亮主張愛恤民力,信用賢才,革新政治,爭取同盟者,認真研究各種力量的特點及其矛盾關系,作出相應的戰略決策,這些在當時及此后都有一定的進步意義。這一段不僅內容精辟,而且論證嚴密,對每種力量的分析,都是先舉出充足的論據,進行推理,然后作出明確的結論。這種說理方法和嚴密的邏輯思維,很值得學習和借鑒。
四、簡析課文第一、二、四部分
思考:這幾部分在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從中可以看出本文在敘事上有何特點?
明確:
1.第一部分(第1段):寫諸葛亮“躬耕”而“好為《梁父吟》”“自比管仲、樂毅”,是正面寫他有不凡的抱負;“時人莫之許”從反面襯托,說明一般人不了解他;“惟……謂為信然”一句則從側面寫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這一段使人們對諸葛亮有一個初步認識。為下文劉備的出場作鋪墊,為徐庶薦諸葛亮埋下伏筆。
2.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把諸葛亮比作“臥龍”,這一比喻形象地顯示了諸葛亮是一個隱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龍”是傳說中的動物,“臥龍”是說它目前雖然臥伏在草野之間,一旦風云際會,就會飛騰九天的)。劉備的“君與俱來”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了他對諸葛亮還沒有真正了解和高度重視。徐庶建議劉備親自往訪,“不可屈致”,就進一步說明諸葛亮的卓越不群,從而提高了諸葛亮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并為下文“凡三往,乃見”埋下伏筆。’
3.第四部分(第6段):寫關、張不悅和劉備稱他得亮“猶魚之有水”,照應開頭,再次從側面襯托出諸葛亮的卓越才能。這一比喻也寫出了劉備對諸葛亮的信賴和極為滿意的心情。
從這幾段文章中可以看出本文在敘事上既簡潔又生動,雖系節選,但有首有尾,獨立成篇,全文過渡自然,聯系緊密,重點突出,結構完整,值得學習借鑒。
五、簡要小結全文的寫法
《隆中對》一文僅用五百余字,材料又以對話居多,但能鮮明地樹立起諸葛亮的形象,這是只有大手筆才能做到的。一方面由于作者運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等手法,從不同角度來突出諸葛亮的品行、性格、遠見和才能,另一方面又處處圍繞諸葛亮進行詳略得當的剪裁,使得重點突出,中心明確。
六、學生齊誦第4段
七、布置作業
1.背誦第4段。
2.課外閱讀《三國演義》中“徐庶走馬薦諸葛”“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對隆中三分決策”等有關回目,并與課文比較兩者寫法的異同。
《隆中對》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體會和學習“記言”的史家筆法。
2.鞏固學習閱讀文言文的方法。
3.理解和感悟諸葛亮的精神品質和人格魅力。
【教學重難點】
1.本文“記言”的寫法極好地再現了歷史人物的精神風貌,是我國史傳文學的一個鮮明的特色,值得體會與學習。
2.在學習中,除繼續鞏固閱讀文言文的方法以外,還可選取不同版本進行比較閱讀,更為深入地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從而把握人物形象,領略人物魅力。
3.進一步推進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啟發感悟思考。在疏通文意,理清思路,積累文言詞匯,背誦精彩段落等方面放手組織合作學習,提高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同時鼓勵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鼓勵新的發現和新的認識。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觀賞視頻,導入新課學習。
1.多媒體播放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三顧茅廬”片斷。
2.請同學們說一說,電視劇講的是什么內容?
明確:三國時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故事。
3.看來,“三顧茅廬”的故事是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但是劉備三顧茅廬真正的收獲是什么?同學們知道嗎?
明確:是諸葛亮在隆中為他制定三國鼎立大計的事。
4.老師評價,導入新課學習。
正所謂“畫紙之上分天下,談笑之間定乾坤”。讓我們走進陳壽的《三國志》,去重溫那一次偉大的會談吧!
二、走進課文,合作疏通文意。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把不會讀的字,讀不順的句子勾畫下來,大家共同解答。
2.生自由朗讀,然后提出朗讀中的疑難字句,教師組織同學們相互幫助解答。
準確斷句如:長句“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等等。
3.長句不多,容易讀順暢,齊讀課文。
正音:好(hào)為樂(yuè)毅詣(yì)屏(bǐnɡ)人
度(duó)德量力存恤(xù)胄(zhòu)簞(dān)食壺漿
4.老師范讀課文,同學們結合注解聽讀理解,初步把握大意,概括段落層次。不太理解的詞句,就勾畫下來共同討論。
(1)老師范讀課文,學生聽讀勾畫。
(2)請同學概括文章層次內容。
明確:(參考)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1段)介紹諸葛亮基本情況。
第二部分:(2段)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第三部分:(3<4段)三顧茅廬后的隆中對策。
第四部分:(5<6段)劉備得到諸葛亮后的感受。
(3)交流文章中不理解的詞句。
可能提出的句子有:“時人莫之許也”、“遂用猖獗”、“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等等
三、品讀對話,領略智者胸懷。
1.課文最后,劉備感嘆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是什么讓劉備有如此之感受呢?
學生可能會說:是諸葛亮解答了劉備急需解決的問題,是諸葛亮的籌劃很有道理,是諸葛亮的分析堅定了劉備的信心,等等。
2.老師適時引導:隆中對的關鍵就在于劉備與諸葛亮的一番對話。下面就讓我們分小組進行品讀,參考剛才同學們提出的一些想法,看看會從對話中發現些什么?
3.學生自由組合成小組,重點閱讀課文第4段,共同發現。教師巡回指導,可參與到其中一個小組的討論中。
4.分享交流合作學習的探究成果,提高閱讀的深入度,充分把握文章內容。
學生可能有的思考:
我們發現諸葛亮的分析是面對現實,講求實際的。理由是當時北面的曹操十分強大,“已擁有百萬之眾”,軍事力量強大,而且“挾天子以令諸侯”,有輿論優勢;而東邊的孫權,“國險而民附”,也是很難戰勝的。只有荊州的占領者“不能守”,益州的劉璋“暗弱”,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所以諸葛亮分析:劉備只有一種發展方向——就是占領荊益。另外,“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可很好地“內修政理”,而且荊州四通八達,“天下有變”則可以“向宛、洛”,益州之軍也可以“出于秦川”。這樣的政權所在地有利于成就霸業。
我們發現諸葛亮確實解了劉備的“燃眉之急”。劉備見諸葛亮之前已經失敗了,只能在小小的新野縣藏身。這時候他最需要的是建立自己的根據地,諸葛亮的分析指明了他的出路,正好解決了他的大問題,使他看到了光明的前途,重拾了興復漢室的信心。
5.老師恰當評價,引導同學進行深入地探討:這些發現很好地體現了“隆中對策”的作用,那么,諸葛亮除了為劉備謀得成就霸業的根據地外,還從哪些方面表現了他的雄才偉略呢?
學生再次回到課文,進行思考討論。
諸葛亮提出了一條至關重要的建議,那就是——北拒曹操,東聯孫權的戰略主張。這條主張說明了諸葛亮的目光遠大,身居荒野而心懷天下。因為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爭鋒”,他強大的軍事力量依靠單個力量是難以應付的。只在與東吳聯合抗曹,才有可能成就霸業。
“東聯孫權,北拒曹操”,這也正是諸葛亮謀劃的“三國鼎立”的局面的關鍵所在。
第二課時
一、比較閱讀,豐富認知視野。
1.上節課我們觀看的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是改編自明代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它又是以陳壽的《三國志》為藍本創作的。下面我們來讀一讀小說里的文字,看看小說與史籍在寫法上各有什么特點呢?
2.下發小說片段,學生閱讀,討論。
3.交流閱讀感受,老師適時評價。
學生可能有的感受:
小說比史籍的故事性更強了,注重細節的文學性,而史籍則重在記人物的語言。
老師可點示一下:“記言”是我國史書記實的一種方式,作者通過記下歷史人物的語言,幫助人們準確地理解人物的思想。還可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小說的細節描繪和文學加工的作用:如增強可讀性等等。還可引導學生對照課文,看看小說在哪些方面進行了加工,為什么要這樣加工,以便更好地體會不同體裁的特點。如:小說細致描寫了諸葛亮臥睡草堂讓劉備一行人在雪中一再等候的細節,這樣就使二人的見面更有戲劇性了,也表現了劉備的求賢若渴。又如:小說詳細加工了三顧茅廬時關羽和張飛的表現。特別是張飛,開始大罵諸葛亮是“村夫”,還說要用繩子把諸葛亮捆來;后來又一再忍耐不住要耍橫,這樣就更好地襯托了劉備的真摯情義。
課文僅從語言上刻畫了諸葛亮的形象,而小說還從多方面展現了諸葛亮的個性,如他在劉備的請求面前一再推辭,表現出一副隱士風范。這樣再回到課文中,對諸葛亮的認識就不在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了。比如:他有過人的智慧和才干勿庸質疑,另外還感受到了他的清高和孤傲,如他“每自比管仲<樂毅”,然而“時人莫之許”,說明他很少與常人接近。再如:徐庶說“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說明他不追名逐利,不向有權勢的人低頭求榮。
二、巧妙延伸,感悟人物風采。
1.看來,不同的版本還能觸類旁通,通過小說和史籍的對比閱讀,我們還有了對人物的很多新發現。讀了《隆中對》,又讀了《三國演義》,你對諸葛亮有怎樣的感受呢?請用一段精練的話表達你對他的感受。
此項旨在引導學生的個性評價,鼓勵多角度,同時訓練口頭表達的精煉順暢。
2.同學們談感受。
學生可能談到的內容:智慧謀略方面,悲劇命運方面,忠心耿耿方面,鎮定兼具溫情方面,傳說中神奇的方面等等。
3.教師小結。
每個人眼中的諸葛亮都是各具豐采的,希望同學們在課后多搜集和整理諸葛亮的故事,以及后世對他的評價,更好地認識他,使自己心中的諸葛亮形象更加豐滿。
《隆中對》教學設計 篇9
【學習目標】
1、能夠結合語境準確的說出課文中文言詞語的一次多義,辨析、說出詞類活用現象。
2、能夠把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3、通過討論,用自己的話概括歸納要旨及戰略方針。
4、交流總結本文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刻畫中心人物的寫法。
【學習重點】
熟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諸葛亮對當時時局的超前分析和應對策略的提出。
【學習難點】
了解作者從正面和側面來表現諸葛亮形象的寫法。
【學法導引】
嘗試“角色演讀”法學習,認真研讀課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有選擇地扮演角色,發揮自己“主角”的作用。這種方式的學習,降低了文言文學習的難度,增加了文言文學習的樂趣。其要義是進入文本所描述的具體情境,因知世、論世而評人,又因評人而反觀課文的用語,咀嚼語句中的真實內涵——最終實現對文言文的有效學習。
文言文的理解應該是和閱讀始終結合在一起的,通過朗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二者就會形成解讀的合力。
【知識鏈接】
1、教材分析
課文節選的《隆中對》片斷集中表現了諸葛亮高超的分析能力和卓越的政治遠見。學習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諸葛亮作為“智慧之化身”的聰明才智,也可以體會到劉備作為一代梟雄的非同尋常的氣質,更可以借此感受整個的三國文化,把智、誠作為我們后人終身追求的典范。
2、社會形勢
東漢末年,朝廷中政治腐敗,民間爆發黃巾起義,許多豪強武裝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占據地盤,互相混戰,形成割據局面。較為強大的有袁紹、劉表、孫堅、呂布、張魯、劉璋、曹操等,而漢室皇族后裔的劉備也有匡漢室之志。劉備靠鎮壓黃巾起義,糾集了幾千人馬,但沒有地盤,先后依附曹操、袁紹等人,公元201年,到荊州依附劉表,屯兵于新野縣已有七年了。公元207年,經徐庶推薦,三次到隆中(襄陽縣城西二十里)訪問諸葛亮(“三顧茅廬”),向諸葛亮請教復興漢室的大計,并請他出山輔佐自己。
【學習過程】
一、課前導學
基礎知識
(1)通假字
欲信大義于天下【“信”通“伸”,伸張】自董卓已來【“已”通“以”】
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闕”通“缺”,缺點】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簡”通“檢”,挑選】爾來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
(2)詞類活用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名詞作動詞:用簞盛,用壺裝】
(3)古今異義
每自比于管仲樂毅【古:常常;今:每當】
此人可就見【古:接近,趨向;今:副詞,表結果】
將軍宜枉駕顧之【古:拜訪;今:照顧,回顧】
主上蒙塵【蒙受風光,專指皇帝遭難出;今:蒙上灰塵】
遂用猖獗【古:失敗;今:猖狂】
于是與亮情好日密【古:一天天;今:太陽,天日】
二、課堂導學
1、諸葛亮怎樣分析當時形勢?為劉備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據)
曹操:孫權:
劉表:劉璋:
張魯:
2、諸葛亮替劉備設計的政治藍圖是什么?
3、諸葛亮為達到這個目標提出了什么戰略方針?根據是什么?
內政和外交方面應遵循的方針是:
諸葛亮先論述了占據荊州的必要性:
再論述占據荊州的可能性:
最后論述占據益州的可能性:
4、分析劉備和諸葛亮這兩個人的人物形象。
劉備:是一個思賢若渴、以復興漢室為己任的英雄形象
諸葛亮:是一個自視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謀臣形象
5、體會作者從正面和側面來表現諸葛亮的寫作方法。
從各個方面描寫刻畫諸葛亮這個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寫作特點。開頭一段寫諸葛亮,從正面寫他的非凡抱負;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則從側面來寫。請再找出文中正面和側面描寫的例子。
《隆中對》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學習古人按一定順序說理論事的方式。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刻畫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通過誦讀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重點:
1、諸葛亮怎樣提出自己的策略?
2、全文主要運用了什么寫法?
三、教學步驟:
(一)導入。
1、學生交流自己從文學作品、民間傳說、影視戲劇中了解的諸葛形象,可講故事,可說成語,可談典故。
2、歷史背景。
東漢末年,漢室傾頹,局勢混亂,各地群雄割據,人才擇主而事。漢室后裔劉備懷有興復漢室之志,但勢單力薄,無法與群雄抗衡。為實現統一大業,劉備廣攬人才,籌謀大計。而此時諸葛亮“躬耕隴畝”,避世待時。劉備三顧茅廬,以誠納賢,終于請得臥龍出山,并按照諸葛亮的意見開始了光復大業。
3、解題。
本文寫的是劉備第三次到草廬時與諸葛亮的談話。“對”,是下對上的回答,這里有“對策”的意思,指諸葛亮對劉備提出興復大業這一問題作出的回答。諸葛亮的對策,為劉備規劃了分三步走的切實可行的策略,是指導劉備今后若干年行動的綱領,后來成為劉備的國策。
(二)初讀,感知課文。
1、對照注釋疏通詞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過自讀,基本熟悉文章的內容。
(三)誦讀,思考問題。
1、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勢的,他怎樣一步步通過說理提出策略的?
天下形勢——對曹操,不可與之爭鋒;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對荊、益二州,可奪之。三步走戰略——主攻荊州;奪取益州;聯吳滅曹,統一全國。
2、既然是寫諸葛亮,為什么要花筆墨寫徐庶、張飛、關羽等人?
對諸葛亮言行的描寫,既有正面的,又有側面的,使人物形象豐滿。徐庶有引出情節的作用,關、張二人又埋下伏筆。
3、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本文一開始簡單地交代諸葛亮隱居隆中,繼而點出他“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圍繞此句,安排懸念,引人人勝。
4、徐庶把諸葛亮比作“臥龍”,說明了什么?
這一比喻形象地顯示了諸葛亮是一個隱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
“龍”是傳說中的動物,“臥龍”是說它目前雖然臥伏在草野之間,一旦風云際會,就會飛騰九天的。
5、劉備稱他得亮“猶魚之有水”,說明了什么?
照應開頭,再次從側面襯托出諸葛亮的卓越才能。這一比喻也寫出了劉備對諸葛亮的信賴和極為滿意的心情。
6、全文主要運用了什么寫法?
一是運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等手法,從不同角度來突出諸葛亮的品行、性格、遠見和才能。
二是處處圍繞諸葛亮進行詳略得當的剪裁,使得重點突出,中心明確。
(五)教師小結。
《隆中對》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
2、把握文章脈絡,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重難點
1、朗讀
2、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分析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內容和程序
教學任務:初讀課文,朗讀,積累文言詞語。
一、導入新課(1分鐘)
由諸葛亮足智多謀導入
二、有關內容介紹(4分鐘)
1、隆中,山名,在今湖北,劉備當年三次到此請諸葛亮出山。
對,回答,應對。
古代臣民回答統治者所問的政治、軍事方面的策略叫“對策”。《隆中對》是劉備在公元207年(漢獻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訪問諸葛亮時,諸葛亮就劉備提出的問題所陳的對策。
2、背景
東漢末年,漢室傾頹,局勢混亂,各地群雄割據,人才擇主而事。漢室后裔劉備懷有興復漢室之志,但勢單力薄,無法與群雄抗衡。為實現統一大業,劉備廣攬人才,籌謀大計。而此時諸葛亮“躬耕隴畝”,避世待時。劉備三顧茅廬,以誠納賢,終于請得臥龍出山,并按照諸葛亮的意見開始了光復大業。
3、陳壽,史學家《三國志》
4、明確學習任務
三、正音與朗讀(30分鐘)
1、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借助注釋,默讀課文。
隴畝lǒng mǔ父fǔ潁yǐng庶shù
屯tún臥wò枉wǎng
竊qiè度duó信shēn
勝shēng抑yì挾xié塞sài沃wò殷yīn戎róng將jiǎng荊jīng
2、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全文。
3、學生個別朗讀,其余學生認真聽。要求讀準音,斷準句,明確句讀,不讀破句。
4.學生齊讀全文。
四、重點字詞(10分鐘)
1、見課文注解,補充于下:
將軍豈愿見之乎豈,可。
然操遂能克紹遂,竟然。
2、特殊句式
時人莫之許也賓語前置
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判斷句
君與俱來省略句
3、練習二
度,估計。遂,于是、就。
挾,挾持、控制。誠,的確。
就,接近。枉,委屈。顧,看望。
簞,用竹筐裝著。壺,用水壺盛著水酒。(名詞作動詞)
五、課堂小結
【《隆中對》教學設計(精選11篇)】相關文章:
精選《觀潮》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11-15
《隆中對》優秀說課稿12-17
隆中對主要內容12-16
《i u ü》 教學設計【精選】03-25
課文《李時珍》教學設計【精選】03-24
離騷的精選教學設計12-19
《雨巷》精選教學設計11-12
將心比心教學設計精選15篇04-02
透鏡教學設計精選15篇03-30
《陽光》教學設計(精選15篇)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