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公開課教學設計范文(精選5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林海》公開課教學設計范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林海》公開課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學會9個生字新詞。
2、抓住環境特點,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指定的段落。
4、了解大興安嶺的美麗景色,理解作者的聯想,從而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麗及林海對“興國安邦”的意義。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從而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麗及林海對“興國安邦”的意義。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的,又是怎樣表達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
【學情分析】
學生對大興安嶺的名字不會陌生,因為已經學過了美麗的小興安嶺,從小安嶺引入到大興安嶺,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定會很高漲。還有學生已經學習過很多寫景的文章,也寫過寫景的習作,掌握了一些習作方法,這樣有助于學生往深層次探索學習。
【教學方法】
以自主學習為起點,以探究學習和接受學習的結合為重點,啟發學生正確的體驗,從而獲得知識。
【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具有審美性的特點。遵循這一特點,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讓學生在展開想象中入情、在體會感知中悟情、在誦讀中升情。
【教學準備】
布置學生在課前查閱大興安嶺的資料,知道有哪些樹種和礦產資源。下載一些圖片、文字,為豐富課堂做準備。課件的制作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檢查預習,學會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的內容
一、導入新課。
1、我們學習過老舍先生寫的哪些文章呢?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老舍先生的文章《林海》。我們來看看在這篇課文里老舍先生是怎樣為我們描繪大興安嶺的美麗景色的,怎樣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二、檢查預習情況。
1、練習正確地讀課文。
⑴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
⑵指名讀課文,隨時糾錯。
2、檢查字、詞的掌握情況。
⑴“云橫秦嶺”是什么意思?(形容云在山頭飄浮,說明秦嶺很高。)
⑵“孤峰突起,盛氣凌人”在課文中的意思應該怎么理解?(在課文中是形容山峰一個個聳立著,像傲慢的人一樣氣勢逼人。)
⑶“俏麗”怎么講?作者在這里為什么用“俏麗”而不用美麗?(“俏麗”是俊俏美麗。作者寫“俏麗的白樺”,不僅寫白樺的美麗,更突出它的俊俏,即把白樺比作青松的“銀裙”
⑷什么是“珊瑚珠”?(海里的珊瑚蟲,分泌的骨骼聚集而成。有的形狀像珠,也有的像樹枝等,顏色有紅、白、黑色。)
⑸“興國安邦”是什么意思?(“興”,興盛;“安”,安定;“邦”,國。“興國安邦”就是國家興盛安定。把興安嶺和國家的興盛安定聯系起來,就更加感到親切、舒服了。)
三、理清課文內容,疏通課文脈絡。
1、再次讀課文,并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描寫了大興安嶺的美麗景色,贊美了森林中的木材對祖國建設起了巨大的作用,作者非常喜歡大興安嶺。)
2、默讀課文,按照參觀大興安嶺的順序給課文分段。)并說說各段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我初入大興安嶺的印象。“腳落在千年萬年積累的幾尺厚的松針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證實這個悅耳的名字是那樣親切與舒服。
第二段(2—7)細致描寫了大興安嶺的美麗景色,由此展開聯想。
也可以有不同的分法。比如按照不同的內容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講作者剛進入大興安嶺原始森林時的感受。
第二段(第2至第5自然段):從嶺、林、花三個方面講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
第三段(第6、7自然段):講參觀林場時的見聞感受。
四、梳理學生的問題,走進文本。
五、布置作業,同時指導“椽木”“釀酒”的書寫。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了解大興安嶺的美麗景色,理解作者的聯想,從而體會到祖國山河的壯麗及林海對“興國安邦”的意義。
一、談話導入,在期待中進入文本
1、齊讀課題(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13課____齊讀課題)
2、導入談話:經過初讀課文,我們知道本文是介紹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準確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大興安嶺的景物,表達了自己對大興安嶺深深的愛,字里行間充滿著真情實感!作者是怎樣介紹大興安嶺的?請翻開課文。
二、朗讀課文,在體會中讀懂文本。
(一)根據要求快速閱讀全文。
1、作者來到大興安嶺后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感覺?
2、課文幾次講到“親切、舒服”?用“——”劃出這些句子。
(二)以作者感情變化為線索,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作者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齊讀第一段。
(1)引導學生抓住“高不可攀”“奇峰怪石”“腳落在”“手摸到”這些詞語來談。
(2)分析:作者寫原來以為大興安嶺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現在身臨其境,改變了原來的看法。一般來講,和自己距離近的事物,往往會給人以親切、舒服的感覺,而“高不可攀”則不會產生這樣的感覺,只會讓人敬仰,不會讓人親切。正是因為作者“腳踩”、“手摸”后,才感到那樣親切與舒服。)
(3)帶著自己的理解讀第一段。
作者第二次感到親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況下感到?
(1)齊讀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是的,大興安嶺的美麗與建設結為一體,使作者心中感到親切、舒服。大興安嶺這么美麗,它的景物有什么特點?
(2)讀課文第二段,想想大興安嶺有什么景物?說說這些景物的特點。用“~~”劃出自己喜歡的句子。
(3)提問:這一段分別寫了大興安嶺的哪些景物?(嶺、林、花)
A、“嶺”有什么特點?(多而溫柔)
作者是怎樣寫的?出示下面的句子
“這里的嶺的確很多,高點的,矮點的,長點的,短點的,橫著的,順著的可是沒有一條嶺使人想起‘云橫秦嶺’那種險句。”
在去掉句中的“點”字后的比較朗讀中,體悟這里的“嶺”是溫柔的;在與秦嶺的對比中,突出“嶺”的溫柔。
“多少條嶺啊……也看不厭。”體會作者對大興安嶺愛得多深!帶著贊美的語氣朗讀課文。
B、嶺上的“林”又有什么特點?(大而美)從哪感受到這里的林大而美?你畫了哪個句子,與大家一起分享。
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出示下面的句子。
多少種綠顏色呀: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恐怕只有畫家才能夠寫下這么多的綠顏色來呢!
出示
在你的眼前展現出一幅怎樣的畫面呢?把你感受到的讀出來。
看,“海”邊上不是還泛著白色的浪花嗎?那是些俏麗的白樺,樹干是銀白色的。在陽光下,一片青松的邊沿,閃動著白樺的銀裙,不像海邊上的浪花嗎?
分析:海指什么?(落葉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麗的白樺。)
采用個別、小組、集體等形式指導學生朗讀。
小結:作者通過生動形象的句子,把群嶺起伏寫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葉松寫成海洋,把白樺寫成海邊的浪花,我們讀后對大興安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樣感到親切、舒服。
C、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點?讀、議句子。
分析:林中的“花”的特點——多(到處都是);
種類多(叫不出花的名兒)野花為大興安嶺增添了色彩,詩意。請看句子。
大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
(這句話用了什么修辭方式來寫?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讓學生讀句子、討論、理解。
D、小結:這句話把大興安嶺看作一個很會打扮自己的美麗的姑娘。充分表達了作者的喜愛、贊美的感情。
(4)把描寫“花”這一段有感情朗讀一次。
小結:作者把大興安嶺的嶺,嶺上的林,林中的花聯系在一起作具體描繪,構成了一個立體畫面,使大興安嶺更加美麗,可愛。面對美麗的大興安嶺,作者聯想到什么?
(聯想到與建設結為一體)
興安嶺的可愛,就在于它美得并不空洞。它的千山一碧,萬古長青,又恰好與廣廈、良材聯系起來。于是,它的美麗就與建設結為一體,叫人心中感到親切、舒服。
(1)“空洞”什么意思?(沒有內容)
(2)從哪里體現了大興安嶺美得不空洞?讓學生聯系上文理解。
小結:這段作者先介紹了大興安嶺景物的特點,再寫了作者的聯想。說明大興安嶺不僅美麗,還與祖國建設處處都要用到木材聯系起來,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愛,心中感到親切,舒服。
(3)自由朗讀第二段,一邊讀一邊想象。
(4)練習背誦并理清段與段之間的關系。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_______。的確是________,群嶺起伏是________________。多少種綠色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綠得難以形容。恐怕只有畫家才能描出這么多的綠顏色來呢!
興安嶺上千般寶,第一應夸________是的,這里是落葉松的________。看,海邊上不是還泛著白色的浪花嗎?那是些________,樹干是________。在陽光下,大片青松的邊沿閃動著________,不是像海邊的.浪花嗎?
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多少省市用過這里的木材呀,大至________、________,小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好與廣廈、良材聯系在一起。所以,興安嶺越看越可愛!它的美麗與________,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________、________。
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況下產生親切、舒服之感?
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們感到親切、舒服呢?我不曉得當初為什么管它叫做興安嶺,由今天看來,它的確含有興國安邦的意義。
出示下面的句子。
“興國安邦”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由今天看來,它的確含有興國安邦的意義”?讓學生個別回答這一問題。
分析: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使我們感到親切舒服。山養人,人育林,經過人們的辛勤勞動,大興安嶺的景色越來越美,它們對人們的貢獻也越來越大。
齊讀這一段。
小結:我們從作者的聯想中知道了大興安嶺不僅景色美,而且對祖國的建設真的起著使國家興旺安定的作用,我們同樣感到親切、舒服。
三、總結全文。
1、帶著喜悅的感情自由朗讀課文。
2、這篇課文在寫法上有哪些獨到之處呢?
3、總結談話
這篇課文圍繞“大興安嶺”這個悅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點,使作者產生親切、舒服之感。通過豐富的想象,抒發了作者對大興安嶺、對祖國無比熱愛的感情。當你們長大后爭取去看看,親身感受大興安嶺的美麗和可愛。
《林海》公開課教學設計2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學習生字,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義;
2、初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目標
初步了解課文的內容,并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引入新課
1、我們學習過《美麗的小興安嶺》,在我國的內蒙古高原東部,還有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叫大興安嶺。那里群嶺起伏,森林茂盛,生長著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實的林海。
板書:林海
2、釋題:課題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燈,簡介大興安嶺。
大興安嶺位于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北部和黑龍江省的西北部,呈東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葉松、紅松、白樺為主。
二、初讀課文,學習課文的生字
1、自讀課文,劃出生字及生詞。
2、讀準生字詞,同桌互查。
廈:shà,不能讀成chà,也不能讀成xià。
釀:niàng,不能讀成liàng。
3、再讀課文,讀準字音。
4、記憶字形,了解字義:
⑴分析字形結構。
⑵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義:
孤峰突起:單獨的一個山峰高高地聳立著。
盛氣凌人:形容驕傲蠻橫,氣勢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許許多多山峰都是碧綠的顏色。
興國安邦:國家興盛安定。
悅耳:好聽。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章的結構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想: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內容?
2、用簡潔的語言說說每個自然段的意思。
⑴初入大興安嶺覺得名字悅耳。
⑵嶺的樣子。
⑶嶺的顏色綠得難以形容。
⑷林就像大海一樣。
⑸花多而美。
⑹木材用途廣泛。
⑺作者看到大興安嶺的林場后的感受。
3、默讀課文,試著給課文分段:
⑴試著說出分段依據(按照不同的內容分段)
⑵分段并歸納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剛進入原始森林時的感受。
第二段:(第二至第六自然段)從嶺、林、花三個方面介紹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
第三段:(第七自然段)參觀林場時的見聞和感受。
四、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通過理解重點詞句,了解大興安嶺景物的特點;
2、使學生受到熱愛祖國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目標
使學生了解大興安嶺的景物特點,并體會作者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1、自由讀課文。
2、思考:通過上節課的學習,說說你最喜歡本文中哪一部分內容?為什么?
二、講讀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來到大興安嶺有什么感覺?這個感受是怎樣來的?(感到大興安嶺的名字是那樣的親切與舒服,這一感受是眼見腳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觀察的結果)
2、指導感情朗讀,要讀出親切舒服之感。
3、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總述)
三、重點講讀第二段
1、指名讀第二段,思考這段主要寫了什么?(嶺的特點)
2、自讀后小組討論,大興安嶺的“嶺”、“林”、“花”各有什么特點。
3、討論、交流:
“嶺”的主要特點是“溫柔”。“溫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順。本課指山勢平緩,輪廓柔和,這個特點是通過與秦嶺比較得出的。“云橫秦嶺”意思是云在秦嶺的半山腰,寫出了秦嶺的突兀險峻。而大興安嶺“每條嶺都是那么溫柔”,“誰也不孤峰突起,盛氣凌人”。大興安嶺的“嶺”還有一個特點是多。“在疾馳的火車上看了幾個鐘頭,既看不完,也看不厭”。“看不厭”一是因為“嶺”各具形態,二是因為“自山腳至嶺頂長滿了珍貴的樹木”,看著這樣的“嶺”,心里一定感到親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點是樹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綠的”,“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葉松”,“白樺”。但從“深的、淺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樹的種類多。看到這么多樹,心中一定感到親切與舒服。
4、學習本段中的修辭方法,先由學生總結,教師可作適當點撥。思考: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不用這些修辭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師范讀,指導朗讀。
(大興安嶺真是太美了,誰能帶著感情讀一讀這段?)
6、自由讀課文,從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展開想象。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如:作者這樣描寫,在我們眼前仿佛出現了一位美麗的姑娘,她們上穿翠綠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腳穿多彩的繡花鞋。顏色搭配多么協調,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氣。)
7、小結:大興安嶺的嶺溫柔,林美麗,花鮮艷,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間洋溢著喜愛與贊美之情,讓我們懷著對大興安嶺的喜愛與贊美,再讀這段課文。
四、講讀第三段
1、自讀第三段,思考:
⑴為什么到了林場,“我”這種親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⑵如何理解興安嶺“的確含有興國安邦的意義”?
2、討論、交流:
⑴因為在林場看到“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表現在山林中已經有了不少市鎮,人們在愉快地勞動,一是伐木、栽樹,一是進行科學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綜合利用。人們的生產、生活同興安嶺息息相關,所以親切之感更加深厚。
⑵興安嶺的“興”有“興盛”、“興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這是從字面上說,更重要的是,國家的興盛安定興安嶺也有一份貢獻,所以說興安嶺的確含有興國安邦的意義。
3、為什么說它的美與建設結為一體?
因為大興安嶺不僅有美麗的風光,而更主要的是為祖國的建設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資源,與國家的建設結為一體,與人民的生活密切聯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讀。
5、作者是怎樣表達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的?個人思考后討論交流。
作者結合對大興安嶺“嶺”、“林”、“花”的描寫,邊寫景邊抒情;借看“嶺”“林”“花”產生的聯想,抒發感情;參觀林場,看到林區的發展,看到人們愉快的勞動,幸福的生活,對興安嶺愛之更深,在敘述中抒發喜愛之情。
五、總結、擴展
1、根據板書,要求學生簡要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2、自由讀課文,想一想課文是怎樣寫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這篇課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歷大興安嶺后寫的,文章圍繞大興安嶺這個悅耳的名字,敘述了這個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開聯想,抒發作者喜悅、歌頌之情。課文中的三個“親切與舒服”貫穿全篇,構成整體,中心突出、前后呼應,本文不僅記敘了作者所觀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觀察的基礎上展開豐富聯想,抒發了感情。
3、綜合訓練,發展技能。
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⑵運用“中心突破法”抓住“親切舒服”重點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親切舒服”時主要寫些什么?文中是怎樣體現出作者這感情的?
⑶采用“舉一反三法”讓學生用學習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學習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仿照本文寫法,寫一處景物。
《林海》公開課教學設計3
一、創情導課
1.請同學們用幾個詞來描述一下所見海的樣子。課件展示一海的景象。
生:波瀾壯闊,一望無際;
生:洶涌澎湃,潮起潮落;
生:波浪濤天,浪花飛濺;
2.師述: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林海》,我想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把課題寫出來,請同學們推薦寫字最好的同學到前面來寫。如果其他同學愿意寫可以跟著這位同學進行書空。(板書課題——林海)
二、學習課文
(一)小組交流,匯報預習情況。
課件展示:(1)課文幾次講到“親切、舒服”?分別找出相關句段,用~~標出來,認真讀一讀。
(2)作者從哪些方面寫了大興安嶺景物的特點?
小組一:讀了這篇文章,我學到了很多的好詞、好句,如: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還知道了作者寫了大興安嶺的嶺、樹林的顏色以及樹下的花,還有作者自己的感受……
小組二:讀了這篇文章,我知道了課文中講到了三次”親切、舒服”第一次是在課文的第一段,第二次是在……第三次是在課文的最后一段;作者主要從嶺、林、花這三個方面來寫的……
(二)以作者感情變化為線索,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1.作者第一次講到親切、舒服。
師:哪位同學讀一讀第一次作者感到親切、舒服的句子?
生讀第一段。
師:我總以為大興安嶺奇峰怪石……這個“總”說明了什么?
生:“總”的意思——總是,一直。
師:作者為什么會有“親切、舒服”的感覺呢?
生:作者在心中的樣子與來后看到的樣子不一樣,所以有這樣的感覺;
生:因為這兒腳踩在幾尺厚的松針,手摸到的是古木,感覺到非常的親切、舒服;
生:這是作者親身來到林海后的第一感覺;
師:是呀,作者原以為這兒會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結果來到后腳踩厚厚的松針,手模高大的古木,所以改變了原來的看法,由此感到親切、舒服,這是作者的真情實感啊!
2.作者第二次感到親切、舒服。
指一生讀第二次的句子。
師:“它的美麗與建設結為一體,美的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親切、舒服。”是的,大興安嶺的美麗與建設結為一體,使作者心中感到親切、舒服。作者寫了大興安嶺哪些美麗的景物?
生:作者寫了大興安嶺的嶺、樹林、樹林中的花。(板書:嶺、林、花)
A、“嶺”的特點(多、溫柔)
學生默讀嶺的段落,小組討論大興安嶺嶺的特點。
小組匯報討論情況:
生:大興安嶺的嶺非常多,樣子也不一樣。(板書:多)
師:你是從課文哪些詞句中知道大興安嶺的嶺多?
生1:“這里的嶺的確很多,橫著的,順著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從這里,我看出大興安嶺有高地不同,形態各異,非常多的嶺,:
生2:“多少條嶺呀,在疾駛的火車上看了幾個鐘頭,既看不完,也看不厭。”從這兒也可以看出這兒的嶺很多。
師:這兒的嶺的確很多,請同學們比較一下這兩個句子有什么不同,看能從中體會到什么?
課件展示(讓學生比較這兩個句子的不同,從而休味出嶺的溫柔):
這里的嶺的確很多,高點的,矮點的,長點的,短點的……可是沒有一條嶺使人想起“云橫秦嶺”那種險峻
這里的嶺的確很多,高的,矮的,長的,短的……可是沒有一條嶺使人想起“云橫秦嶺”那種險峻
生:第一個句子里有“點”,第二個句子里沒有,讓人感覺高的、矮的山坡度不大,長的不是特別長,短的不是非常短,感覺非常的溫柔。
生:這兒的嶺不象別處的嶺一樣孤峰突起,盛氣凌人,更不象“云橫秦嶺”。而是特別的溫柔。(板書:溫柔)
師:你能不能給大家讀一讀,讀出山的溫柔?生讀
師:是呀,這兒的嶺真有特點,同學們能用筆畫出大興安嶺與秦嶺的簡筆畫,并談一談畫的理由嗎?
生畫。
教師選一部分作品用實物展臺展示并讓學生談為什么給秦嶺的山頂畫上一些云,從而引導認識“云橫秦嶺”的意思。
師:“多少條嶺啊,在疾駛的火車上看了幾個鐘頭,既看不完,也看不厭。”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生:體會到了作者非常喜愛大興安嶺,因為看也看不“厭”。
師:是呀,不光是作者非常喜愛,老師也愛上這又多又溫柔的嶺了,下面請同學們帶著喜愛贊美的語氣讀一讀這句話。
生帶著喜愛、贊美的語氣讀課文。
師:大興安嶺的嶺是那么的多,那么的溫柔,那它的林與花又有什么特點呢?
B、嶺上“林”、“花”的特點。(林的特點:多、綠。花的特點:種類多)
(1)四人小組互相討論學習,暢談感受:
課件展示1:
①“林”與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點?
②“大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連樹之間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開著各種小花,招來各色的小蝴蝶——它們親熱地落在客人的身上。”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2)各小組根據自己喜歡的部分進行創造性的匯報,教師進行適時點撥。(板書:多、綠種類多)
A.我們組最感興趣的是林,這兒的林是那么的多,那么的綠,而且綠的顏色各異,我們畫了一幅畫。看,這就是一望無際的林海,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廣闊的落葉松邊沿上是銀白色樹干的白樺,正像大海翻滾的浪花,站在林海中使人感到“親切”、“舒服”。所以作者非常喜愛這兒,把這兒寫的這么的美: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連樹之間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開著各種小花,招來各色的小蝴蝶——它們親熱地落在客人的身上。
課件2:學生在談到林的情況時,展示課本中的圖或取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
B.我們組最感興趣的是花。這兒的花品種多,顏色鮮,蝴蝶的到來,使這兒靜中有動,格外美,加上蝴蝶的斑斕色彩,真可謂“錦上添花”。我們想通過配樂朗讀,讓大家體會一下花的特點。放音樂進行配樂朗讀
(3)小組進行朗讀,其余學生進行想象美麗的畫面。
(4)假如你身臨其境,想說點什么?
學生1:這兒真是太美了,美麗的大興安嶺,我真想終生擁有你,天天置身其中,享受天倫之樂!
學生2:啊,美麗的大興安嶺,那把自己裝伴的如此美麗,我真有點羨慕!
師:作者把大興安嶺的嶺,嶺上的林,林中的花聯系在一起作具體描繪,構成了一個立體畫面,使大興安嶺更加美麗,可愛。面對美麗的大興安嶺,作者聯想到與建設結為一體。作者說:它的美麗與建設結為一體,美得并不空洞,誰能說一說“空洞”是什么意思(讓學生聯系上文理解談大興安嶺美得不空洞)?是呀,作者先介紹了大興安嶺景物的特點,再寫了自己的聯想。說明大興安嶺不僅美麗,還與祖國建設處處都要用到木材聯系起來,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愛,心中感到親切,舒服。
3.作者第三次感到親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況下感到的?
指一生讀該段落。
師:作者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
生:因為作者在林場看到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人們不僅伐木取材,而且造林護苗,使林海萬古長青。
齊讀課文最后一段
師:我們伐木取材,也造林護苗,使大興安嶺萬古長青,而且可以綜合利用。大興安嶺,我們真離不開你呀。
師: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進行背誦,積累語言。
三.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1.搜集大興安嶺的有關圖片、文章。
2.把優美的句子抄在《積詞本》上。課件
《林海》公開課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東北平原的位置和范圍了解東北地區主要的物產及資源,明確東北平原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地方通過收集、分析信息,了解東北地區的氣候特點以及形成的原因。探究地理環境與人們生產、生活的關系,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了解東北地區主要的物產及資源,明確東北平原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地方,樹立熱愛祖國的情感和保護資源的責任心。
二、教材分析:
林海雪原”由“北國風光”和“資源寶庫”兩部分內容組成。活動重點是了解東北地區獨特的氣候特點和地理環境以及這些自然條件與人們生產、生活之間密切的關系,明確人類對大自然的依賴,從而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并通過人類自身的努力把我們生活的環境開發、建設得更加美好。“北國風光”主要利用圖片、文字的提示及問題引領學生廣泛收集相關資料,體會東北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景觀,然后以材料為依據探究人們的生活與環境之間密切的聯系,了解當地人為了適應環境而采取的種種方法,初步明確自然規律是不可抗拒的道理。在對東北地區民風民俗的了解方面,教科書設計的層次僅僅是讓學生了解,使他們能夠感受當地文化的獨特性,體會祖國文化的豐富多彩。
三、教學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是了解東北地區獨特的氣候特點和地理環境以及這些自然條件與人們生產、生活之間密切的關系,明確人類對大自然的依賴,從而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
四、教學時間:2課時
五、教學準備:自己搜集資料,電腦。教師搜集資料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播放《在松花江上》歌曲教師投影中國地圖,讓學生在地圖上找一找我們國家最北最東的的地方。
2、中國領土四極歌
東極:黑熊島上烏蘇鎮,
北極:黑龍江心主航道,
西極:蔥嶺中峰號屋脊,
南極:南沙群島沙排礁
二、活動一:
1、學生根據地圖和過去所學的知識,分析一下東北地區的位置和氣候特點。去過東
的同學給大家介紹自己眼中的東北。或者是通過電視電影的鏡頭來學習東北
2、教師引導結論:“這里的氣候特點是冬長夏短,南方已是繁花似錦的時候,這里依然是大雪漫天,人們還身著厚厚的冬衣。今天我們就共同研究和了解這里人們的生活。”
三、活動二:
感受北國風光認識那里的人如何生活:
1、說說自己對東北平原的印象
2、投影“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圖片通過文字材料,幫助學生對北國風光形成感性認識。
3、小組合作交流:東北平原的冬天特點,為什么這樣,人們是怎樣適應這里的寒冷的環境的。
四.活動三:
探究東北平原人們的生活
1、小組交流收集的有關東北民俗的資料。
2、全體展示小組交流的結果。
3、探究、分析東北平原人們生產、生活與環境之間的聯系。
4、交流探究收獲。
五、教學后反思:
學生學了這課后,了解東北平原的位置,以及這些自然條件與人們生產、生活之間密切的關系,明確人類對大自然的依賴,從而順應大自然的規律,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并通過人類自身的努力把我們生活的環境開發、建設得更加美好。
第二課時
一、導入:
投影:當時污染的現場圖片認識東北的工業
二、活動:資源寶庫大發現
1、學生介紹東北地區的農產品(大豆、玉米、高粱等)。結合“黑土地”了解這里從“北大荒”到“北大倉”的轉變,體會這里祖祖輩輩人的努力。
2、利用收集的資料了解這里的主要林區和盛產的樹種。引導學生討論:怎樣保護我們的森林寶庫。
3、教師和學生共同介紹著名的“東北三寶”,幫助學生體會這里的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投影東北的動植物資源。
4、尋找豐富的礦產資源,并根據發現讓學生探討在這里進行哪種工業生產最方便。認識大慶油田的建設。得出結論:任何工業的生產活動都要依據實地的資源情況進行,因地制宜。
5、根據學生的資料,教師引導學生對旅游等其他資源的了解,有機會去東北旅游加深對東北的了解。
三、課后探究:
東北的風俗特點:了解東北二人轉的產生以及發展。
四、板書設計:1林海雪原
中國領土四極:東極:黑熊島上烏蘇鎮,
北極:黑龍江心主航道
東北平原: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東北三寶”大慶油田東北旅游
五、教后反思
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們真正了解東北地區主要的物產及資源,明確東北平原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地方。
《林海》公開課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教育點:
引導學生深入、全面地欣賞林海的美,使他們受到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教育。培養學生學習的民主意識、競爭意識、參與意識、合作意識。
知識點:
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賞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達真情實感的方法。
訓練點:
引導學生運用自讀勾劃、獨立品味、討論匯報、感情朗讀、背誦積累、詩文創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學習課文。
創新切入點:
啟發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想象和辯論;激勵學生創作詩文贊美林海;培養學生不唯書、不唯師、不唯上,敢于向權威挑戰的創新精神。
教學重點:
深入、全面地欣賞林海的美,培養學生的語感,引導學生在知識、思想、語言等方面進行積累。
教學準備:
1、引導學生廣泛收集林海的詩文、圖片資料。
2、剪輯編制反映林海之美的錄相片。
3、制作投影課文優美片段的文字課件。
教學過程:
1、回憶美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19課。請想一想,老舍先生筆下那莽莽蒼蒼的林海是怎樣的?學生簡要回答。師:大家想親眼看一看林海嗎?(播放錄像。)
2、感知美
(1)學生看錄像,教師現場解說。
(2)小結過渡:林海的確很美!(板書:美)
3、尋找美
(1)師: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請同學們帶著愛美的心,去尋找課文寫得最美最美的小片段。你們找,我也找,咱們比比誰找的小片段最美?
(2)師:誰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讀一讀。
(3)師:看來,同學們的火眼金睛還真能發現美!不過,我找的才是最美的。(師朗讀寫人的小片段。如已經有學生讀過,教師就主動與該同學聯合起來學習。)
4、品味美
師:服氣嗎?不服氣?那愿意認真品味之后來跟我辯論嗎?好!請參考提示,認真品味。注意,一定要展開創造性想象,你們品,我也品。咱們等著瞧!品讀提示自由選擇一個小片段,參考以下提示品讀欣賞:
A、你欣賞的小片段描寫了大興安嶺的什么是美的?
B、這個小片段的關鍵詞是哪些?它們分別讓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應該怎樣朗讀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達出來?生:仔細品讀。
5、討論美
(1)教師輔助、引導學生根據課文描寫嶺、林、花、木的四個小片段進行辯論發言。每個小片段的引導程序大體如下。
①根據學生發言,靈活地出示文字小片段。師:這個小片段寫了大興安嶺的什么是美的?你品味想象到了什么?
②啟發同學補充。師:還有誰品味了這個小片段的?談談自己的意見,好嗎?
③過渡、激勵。在各個小片段的討論學習過程當中,教師靈活地指導全體學生通過感情朗讀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全面欣賞林海的美。
(2)教師根據課文描寫人之美的小片段組織辯論發言。(也可以靈活地穿插在上面四個小片段的討論之間。)
①啟發學生"幫忙"。師:誰跟我品味的是同一片段,愿意幫我說說嗎?
②教師補充發言。師:點綴在莽莽林海當中的市鎮,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見證,是興安嶺興國安邦的體現,是林海人民在愉快的勞動歌聲中創造的!
③激勵、過渡。師:怎么樣?我找的片段美得和諧,美得深刻,不是最美的嗎?咱們辯論的勝負如何?后面還有兩局比賽,我們可要決一雌雄!重點討論的五個小片段如下。
嶺:這里的嶺的確很多,橫著的,順著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可是沒有一條使人想起"云橫秦嶺"那種險句。
林:多少種綠顏色呀: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恐怕只有畫家才能描出這么多的綠顏色來呢!那是些俏麗的白樺,樹干是銀白色的。在陽光下,大片青松的邊沿閃動著白樺的銀裙,不是像海邊的浪花嗎?
花: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
木:千山一碧,萬古長青,恰好與廣廈、良材。所以,興安嶺越看越可愛!
人:山林中已經有不少的市鎮,給興安嶺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勞動歌聲。人與山的關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們感到親切、舒服呢?
6、總結美
(1)形成板書。師:(指板書)同學們,從剛才的品味和辯論中,我們知道了大興安嶺的嶺、林、花、木、人都很美。請看:它們的美有沒有聯系?林與花有沒有?花與木有沒有……(一邊指點一邊連線。)
(2)小結課文。師:興安嶺的嶺、林、花、木、人的美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聯系在一起的美,使興安嶺美得那么燦爛,那么實在!她就像一顆裝點我們美麗祖國的星星!
(3)理解"興國安邦"。師:難怪作者說,興安嶺具有興國安邦的意義。同學們知道作者為什么要這樣說嗎?
7、贊賞美
(1)學生練讀。師:下面,進行第二局比賽。就是通過優美片段的朗讀來盡情地贊美林海。誰朗讀贊美得最有吸引力,誰就是冠軍!當然,能夠通過背誦來贊美的,更是冠軍!請同學先練一練。
(2)學生誦讀。師:誰最先來贊美?能讀就讀,能背就背!(師生共同評議,選出一個個冠軍。請他們昂首挺胸地站著。)
(3)教師表演讀。師:我也想當冠軍!可以表現一下了嗎?(教師讀,學生評。)
(4)學生齊讀重點文段。師:剛才,我們選出了班上的個人冠軍。現在看看,我們這個集體能不能當冠軍?請齊讀課文第三、四節,能背誦的同學還可以背!
(5)激勵、過渡。師:我們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都堪稱冠軍!
8、創造美
(1)師生同時創作詩文。師:我們能用自己的話來贊美林海嗎?好!請參考課文的優美詞句和自己收集的詩文、圖片資料,為興安嶺寫幾句贊美的話,也可以寫一首小詩。你們寫,我也寫,咱們進行第三局比賽!(學生寫在印著精美圖片的作業紙上,教師用電腦寫作。)
(2)學生展示,教師引導賞析得意之作。
(3)教師展示,請學生賞析。
9、憧憬美
師:同學們想去林海旅游嗎?能實現嗎?老師認為完全有可能!現在,教你一個絕招:自己先把課文最美的兩個自然段背下來,然后,在父母面前把林海盡情地贊美一番,打動他們的心,爭取讓爸媽明年暑假帶你進到興安嶺的原始森林,去踩踩那里的松針,摸摸那里的古木……這就是今天的家庭作業。
評析
在大語文教育觀的指導下,教學目標的設計具有"全人"意識和創新意識,做到了立體化。創新的層次定位很準確。簡要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是這節課深入研究品味重點片段的前提。欣賞錄像是前一個環節的延伸,又是后一個環節的基礎,可以營造良好的審美氛圍。學生的獨立學習是創新的必要條件。巧妙地"點火扇風"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品讀提示獨具匠心。一個"品"字的運用,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審美心理,符合本文的文體特征。提示的內容頗具啟發性和層次性。根據學生的有效活動組織教學是課堂創新教學的顯著特征。
此環節由學生提出討論學習的內容,由師生共同參與,充分體現了學生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的有機結合。教師的參與很巧妙,絕無喧賓奪主之嫌。師生平等地參與比賽是嶄新的學生觀、教師觀和教育觀的體現,是營造良好課堂氛圍、激發學生主體性的有效手段。"教材無非是例子。"把師生精心選擇的重點片段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能夠打破傳統課堂教學中按照段落順序串講課文的格局,能夠實現課堂教學的巧妙創新。這是新的教材觀的體現。
此環節可以深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可以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對此,內容與形式完美統一的板書設計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誦讀訓練方式新穎獨特,行之有效。究其實質,是因為可以充分激發學生主體的參與熱情和競爭意識。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師的職責在于激勵、鼓舞和喚醒。"這是不無道理的。創造是教學的永恒主題,師生同臺競相創造是課堂創新教學的至高境界。該環節巧妙地體現了大語文教育觀的精髓: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
總評:
這個教學設計從四個方面體現了語文。
1、教學目標立體化。創新教學必須"以人為本",而"人",是大寫的"人",豐滿的"人",立體的"人"。所以,語文課堂創新教學必須做到教學目標立體化,必須使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在有意訓練和潛移默化的過程當中得到主動提高。這堂課,貫穿全過程的是教師和學生的三局比賽。這比賽,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培養他們競爭合作與民主平等的意識,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和語言文字,能夠從知識、思想、語言等方面去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從而實現教學目標的立體化。
2、教學內容生活化。課文必須經過生活化的處理,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例子的功能。這堂課的設計,從學生生活與課文內容的結合點切入,較好地實現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整堂課,學生不是呆板地學課文,而是轉換角度,圍繞林海的美與教師展開比賽。這種轉化,并非雕蟲小技,而是大語文教育觀指導下的教材內容的生活化過程。
3、教學過程美育化。世界上,美的力量最大;美育的效果最好。語文課堂教學美育化,可以引導學生發現美、認識美,欣賞并創造美,從而全方位地提升他們的素質,實現教學的全面創新。這堂課,時時處處都在圍繞"美"組織教學,完全實現了教學過程的美育化。
4、教學方法主體化。這堂課的設計,從學生的學著眼,從學生的學習心理出發,精心安排了有條理、有層次、有情趣的自讀自悟、辯論發言、誦讀比賽和詩文創作等內容。這些內容,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實現教學方法的主體化。
【《林海》公開課教學設計范文(精選5篇)】相關文章:
《林海》教學設計15篇12-25
陶淵明《飲酒》公開課教學設計范文12-17
《春雨》公開課教學設計12-23
《冰燈》公開課教學設計12-23
《學步》公開課教學設計12-22
《背影》公開課教學設計09-23
觀潮公開課教學設計09-27
《蜀道難》公開課教學設計范文(精選4篇)07-01
《場景歌》公開課教學設計12-18
朱自清《背影》公開課教學設計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