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說木葉》教學設計

時間:2022-07-07 16:40:41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說木葉》教學設計(精選9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木葉》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說木葉》教學設計(精選9篇)

  《說木葉》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象。

  4.創設美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詩的熱情,使學生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喚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分析:詩歌的暗示性是一個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也容易為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突破認識的難點,幫助他們理解、學會暗示這一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營養。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請你們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并做一個簡要的分析。(意在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一個輕松的回顧,讓學生先進入語言的美感情境。)

  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謂的科學的解答的,需要我們用心靈去解讀。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

  同學們,就讓我把這幾句話作為本堂課的“題記”獻給大家。讓我們一起帶著的激情和想象,走進詩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別,探究由“木葉”發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么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引1: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葉: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所有的詩句,都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

  引2: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去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討論:體會這幾句詩給你的感覺。并注意由“木葉”到“落木”的發展及其關鍵之處。(為幫助學生體會,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誦。)

  明確:蕭瑟、凄涼。關鍵之處在于“木”字。

  顯示:木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比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討論后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予人以一種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則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

  小結:這就是“木”字在古詩中的藝術特征。

  提問: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暗示了“落葉”呢?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

  體會:“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木葉”、“落葉”、“黃葉”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

  結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藝術特征。請同學們再結合“洞庭波兮木葉下”的畫面體會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提問:作者又是如何闡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的呢?

  明確:這種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詩歌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啟示性。

  討論: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卻擬題為“說‘木葉’”,若改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以為如何?

  明確: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就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而標題擬為“說‘木葉’”,就可以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化深奧為簡單,化抽象為形象,既體現了作者的科學態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

  四、思考同類文學現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嘗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意味。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特點。(顯示《一剪梅》《相見歡》兩首詞及其畫面)

  討論,結論:望月懷遠

  思考2:請根據你所熟悉的梅花詩,說說“梅”這個意象的特點。顯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討論,結論:高貴,圣潔,堅貞。

  師: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定的盛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請同學們注意一下,有時候,詩人把同一意象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詩:“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而杜甫卻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再如毛澤東和陸游的兩首《卜算子·詠梅》,就境界迥異。

  五、布置作業:

  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的感情不盡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幾首,請再找出一些,寫一篇鑒賞性小論文。

  六、小結:

  同學們,我們生長在一個詩的國度里,詩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遺產,更是我們的驕傲。希望同學們在今天品味詩句的審美體驗之后,能更加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讀詩,學詩,愛詩,成為一個個有激情,有修養的小詩人。

  《說木葉》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鍛煉學生提取課文關鍵信息的能力、總結歸納分析的能力;

  2. 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3.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4.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象。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分析課文,提取關鍵信息,并進行總結歸納

  難點:

  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2、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詩歌中的同類現象。

  教學方式:朗讀法、探究法、分析與歸納等方法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整體感知

  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別,探究由“木葉”發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特征。

  問:通過閱讀文本,找找林庚先生發現了什么現象?(學生自由回答)

  (一)、迅速瀏覽1至3段,找出作者在閱讀古代詩詞時發現的四個問題。

  1、“木葉”是什么為什么?

  2、詩詞中多見“樹”或“葉”而很少見“樹葉”?

  3、為什么詩歌中多見“木葉”而不見“樹葉”?

  4、為何“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又不用“木葉”而用“落木”?

  ☆先看第2個問題,結合詩句分析。用文中所引詩句引導學生思考:

  樹: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葉: 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些詩句中,出現“樹”或“葉”的句子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請選擇四字短語來概括。

  ☆再看第3個問題。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從概念上說,“木”與“樹”的'意思幾乎相同。“樹葉”在古典詩歌中都簡化為“葉”。

  問2:“木葉”和“樹葉”給我們的感覺是不是一樣的?(根據在第5段)

  明確:不一樣。木葉:疏朗。樹葉:繁密濃蔭。

  問3: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那么,是什么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引2:

  木葉: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去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 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討論:“木葉”所處的季節,體會這幾句詩給你的感覺。

  既然“木葉”就是“落葉”,那詩人為什么不用“落葉”呢?關鍵之處在于“木”字。先分析“木”和“樹”的區別。

  (二)、齊讀課文第四、五段,思考。

  文中說,木,屈原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來比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試分析“高樹”與“高木”的不同。

  明確:以秋風葉落之景表空曠凄涼之情,這就是“木”字在古詩中的第一個藝術特征。

  “木”就是“樹”,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風葉落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而“樹”則要借助樹葉的多來表達飽滿的感情。

  這就說明了“木”和“樹”在藝術形象領域是不同的,可謂一字千里。古代詩人們如此鐘情于“木”,是因其在表達情感和營造意境方面有獨特的魅力。

  (三)、自由讀第六、七兩段,討論

  思考:前面分析到“木葉”就是“落葉”,可又發現詩歌中有用“落葉”的,也有用“木葉”的,“木葉”與“落葉”究竟有什么區別呢?

  體會:“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木葉”、“落葉”、 “黃葉”、“落木”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在課文中找出關鍵句子)。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 ;“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而“無邊落木蕭蕭下”中的“落木”則代表著疏朗和空闊的意境。

  那么我們現在來小結一下“木”的藝術形特征。

  明確: “木”是含有落葉的因素,“木”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在顏色上是透著黃色,在觸覺上是干燥的,感覺很干爽的,意境空闊。

  三、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思考:作者林庚既是詩人又是學者,難道寫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說“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四、延伸拓展

  思考同類文學現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豐富的意蘊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嘗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意蘊。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草”等。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我們來體味古詩中的“月”意象的藝術特點。

  思考2: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請同學們注意一下,有時候,詩人把同一意象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

  五、小結:

  布置作業: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的感情不盡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幾首,請再找出一些,根據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寫一篇鑒賞性小論文。

  板書設計:

  說“木葉”

  林庚

  意象 顏色 觸覺 意味

  樹葉 褐綠色 密密層層濃陰 繁密充實

  一字千里 暗示性

  木葉 微黃 干燥不濕潤 疏朗 飄零之意

  《說木葉》教學設計 篇3

  一、填一填

  師:名句填空:,不盡長江滾滾來。

  生:無邊落木蕭蕭下。

  師:什么是“落木”?

  生:就是樹葉。

  師:那杜甫為什么不用樹葉、枯葉,而用落木?

  (生眾說紛云)

  師: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請教專家給我們解答吧。(板書課題)

  二、讀一讀

  師:大家先用5分鐘的時間快速瀏覽全文

  (生愕然、閱讀)

  師:來得及嗎?

  生:來不及。

  師:為什么呢?

  生1:文章太難。

  師:難在哪?

  生2:古詩詞引用太多。

  師:所以就有恐懼感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們別的先放一放。第一步就來看這些詩句。請大家找出文中所有的詩句,劃出來并比較一下,你最認可哪一句、為什么?

  (生邊讀邊劃、然后討論)

  三、議一議:

  師;誰先說說?

  生3:我最喜歡杜甫的那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師:講講你的理由。

  生3:這句詩對仗工整、意境悠遠。詩人站在江邊,聽樹葉蕭然飄飄、看長江波濤滾滾,不由得感慨萬千。

  師:你估計他感慨什么呢?

  生:時光流逝、自己歲月蹉跎一事無成,非常悲涼。

  師:精彩!掌聲鼓勵!(掌聲)

  師:還有誰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

  生4:我,我認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一句寫的好。詩人沒有寫秋葉的飄零,卻讓人感受到秋天的涼意。秋風瑟瑟,樹葉象海水一陣一陣蕩漾著悲涼。

  師:又是一首抒情詩!(學生自發鼓掌)

  四、比一比:

  師:19句都很精彩,但我們不應忘記我們的主題——為什么古人多說“木葉”,而很少用“樹葉”入詩?

  師:(投影表格)請大家再次閱讀課文,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完成表格。

  (生閱讀課文、填寫表格)

  師:大家基本上都填好了,大同小異,同桌間再相互交流一下。

  (學生完成后,投影交流)

  五、找一找:

  師:這么一比較,我們可以看出“木葉”較“樹葉”有兩個藝術特征,請大家在文章中找出來。

  生5:木葉,本身就含有落葉的因素。

  師:這是其一,還有一個呢?

  生5:木,不但讓人想起樹干,還能讓人想到木的顏色。

  師;這兩個藝術特征,我們不妨用課文中的一個詞概括一下,3個字。

  生(一番尋找、發現):暗示性。

  師:我們大家一起把眼睛閉起來,想象一下“木葉”給我們的暗示,(輕念)班白的樹干、枯黃欲落的樹葉、冷風中瑟瑟飄零……

  六、連一連:

  師:這是一篇文化隨筆,給我們談了一點文藝理論,我們一起來念一下,文章第5節前3句。

  (生念課文)

  師:詩歌語言有暗示性,其實不少東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比如:紅色代表熱情……

  生6:綠色代表生命。

  師:好,大家隨便說說。

  生7:鴿子代表和平。

  生8:白色代表純潔。

  ……

  師:很好,還有幾天就是母親節了,我在網上找了幾種花,你們會選哪種送給最親愛的母親呢?(投影圖片:百合花、玫瑰花、康乃馨、君子蘭)

  生9:康乃馨

  師:為什么選康乃馨?

  生9:因為康乃馨表示最溫馨的祝福、是送給母親的最好禮物。

  師:當然還有你的進步、你的成績。

  七、練一練:

  師:在中國傳統里還有許多物象,有相對穩定的暗示;但也有一些物象在不同的語境里表達的內容可能會不一樣。最后請大家完成課本87頁“練習2”(詩詞3首“梅”意象的比較)

  《說木葉》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三維目標

  1、品味文中詩句,理解古代詩歌中“木葉” 意象的意蘊;比較 “(落)木(葉)”與“樹(葉)”的不同,把握“木”的藝術特征。

  2、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點,明確本文寫作目的。

  3、初步培養學生感悟詩歌中意象所表現出的豐富意蘊,提高詩歌的閱讀欣賞能力。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 品味文中詩句意蘊,比較“木”與“樹”的不同,從而把握“木”的藝術特征。

  2、難點: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點,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和道理指導學生進行詩歌意象品味練習。

  三、教學方法

  1、學生探究為主,師作引導;

  2、指導學生通過抓關鍵詞句,篩選主要信息來解答有關問題,把握文意;

  3、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學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詩詞填空

  1、(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2、(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討論明確,以上詩句中“落木”與“落紅”分別是“落葉”與“落花”,作者為何不用“落葉”與“落花”,卻用“落木”與“落紅”?這個問題我們請著名學者林庚先生來作解答,導入課文學習。

  二):“說”屬于議論文體,本文是文化隨筆(文藝短評);“木葉”是文章論題,本文是就古詩中“木葉”意象進行分析說理。

  三)作者介紹(指生讀屏幕上內容)

  四)研讀課文(老師作方法指導:各種讀法結合,通過抓文段中關鍵詞句,篩選有效信息,來把握文意,回答有關問題。)

  1、略讀文章前三段,討論明確以下問題:

  1)本文談到了一個什么文學現象?

  2)“木葉”是什么?對此作者有何質疑?

  3)“木葉”到“落木”,其與“落葉”或“樹葉”的不同,關鍵點在哪?

  4)小結前三段:我國歷代詩人們鐘愛“木葉”這一形象,其關鍵在“木”字。(下文具體分析“木”的特征。)

  2、重點研讀第456段(全文中心)

  1)讀第4,探討以下問題:

  (1)“木”一般用在什么場合?

  (2)生讀這段內容,找出引用的詩句,仔細體會其內涵。

  (方法:找文中關鍵詞句來談)

  1) 體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中“高木”的意味。

  2) 體會“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中“高樹”的意味。

  (3)比較其中不同,由此概括出“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木”是否還有別的特征?引入第6段研讀。)

  2)讀第6,明確下列問題:

  (1)概括“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

  (2)品讀比較文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與“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木葉”與“落葉”的不同意蘊。

  (3)填表比較“(落)木(木葉)”與“樹(葉)”的不同,進一步明確“木”的特征,以突出強調。

  3)讀第5,分析“木”何以會有如此特征,探討詩歌語言的潛在暗示性問題。明確:

  (1)文中是怎樣具體闡述這一問題的,結合實踐準確把握其內涵。

  (2)明確詩歌語言富有暗示性觀點是本文作者的寫作目的所在。

  3、讀第7,作全文小結。

  4、全文思路梳理,整體把握。

  五)拓展練習。運用文中詩歌語言富有暗示性這一觀點,學以致用,作連線題。

  六)課堂總結

  七)布置課后作業

  《說木葉》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本文主要是學習、理解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質。

  2、根據詩歌語言的特質,進行遷移,領略詩歌的精妙之處,給同學如何鑒賞詩歌提供實感。

  教學過程

  導入:

  文學作品中,一個字精妙與否,可以決定作品是流光溢彩,還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們的古典詩詞,用簡短的幾個字,造就的卻是豐富的情感與深遠的意境。讀后滿口余香,卻是妙處難與君說。這跟詩歌的語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們就通過《說"木葉"》一文,對中國古典詩詞語言特質作一番探幽。

  整體把握課文,概括每個段落的大意。

  第1段,說明從屈原《九歌》開始,“木葉”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文章舉了謝莊《月賦》、陸厥《臨江王節士歌》、王褒《渡河北》為例。

  第2段,說明“木葉”就是“樹葉”,但是古代詩歌中有用“樹”的,有用“葉”的,就是用“樹葉”的十分少見。大量的是用“木葉”,后來又發展到用“落木”。

  第3段,說明“木葉”“落木”與“樹葉”“落葉”的不同,關鍵在于“木”字。由此可見,在詩歌中,概念相同的詞語,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區別。

  第4段,說明“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含有落葉的因素。從“木”所用的場合可以看出,自屈原開始把“木”用在秋風葉落的季節之后,后代詩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效果。作者把曹植詩中的“樹”的形象與吳均詩中“木”的形象作比較,“樹”沒有落葉的形象,而“木”顯然有落葉的景況。

  第5段,說明“木”為什么有這個特征。因為詩歌語言在概念的背后,還躲著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還具有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讓我們想起樹干,而不大想到葉子,“葉”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這排斥暗示著落葉。而“樹”與“葉”的形象之間是十分一致的。作者以周邦彥的詞為例加以說明。

  第6段,說明“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疏朗的秋天氣息。正因為有這個特征,所以《九歌》中的“木葉”才如此生動。而曹植《美女篇》中的“落葉”,是飽含水分的繁密的葉子;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中的“黃葉”,是在蒙蒙細雨中,沒有干燥之感,因此都與“木葉”的形象不同。至于“落木”,比“木葉”更顯得空闊。“木葉”的“葉”,有纏綿的一面,“木葉”是疏朗與綿密的交織,而“落木”就連“葉”這個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第7段,說明“木葉”與“樹葉”在概念上相差無幾,在藝術形象上的差別幾乎是一字千里。

  綜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1至3段為第一部分,列舉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個現象,就是“木葉”成為詩人筆下鐘愛的形象,而“木葉”形象的關鍵在一個“木”字。

  第4至6段為第二部分,說明了“木”的兩個藝術特征,以及為什么有這些特征。

  第7段是小結。

  “木”的藝術特征的分析

  通過對文章的理解,我們應該知道造成“木”的這個特征的原因: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文章第五段開頭)

  在文學領域,概念相同的兩個字,它們在形象、色澤、聯想意義上,可能大有區別。進入詩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段:“樹”和“木”的對比

  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詩人們用"木葉"取代了"樹葉"。接下來我們看看,木葉與樹葉在意味上有何不同?

  空闊黃色——木: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

  飽滿綠色——樹: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木”比“樹”更顯得單純,防范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

  第五段:

  “木”的暗示性,潛在的形象——樹干,暗示著落葉。

  “樹”則具有繁茂的枝葉,“樹”與“葉”有太多的一致。

  第六段:“木”所暗示的顏色性

  “樹”:褐綠色;“木”:黃色

  樹葉(綠色繁潤綿密):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木葉(微黃疏朗干燥):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落木:空闊、洗凈

  木葉:疏朗而綿密,迢遠而情深,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總結:

  正是有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樹與木才有了不同的意味,我們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葉,詩人為何用"木葉"取代了"樹葉"。"木葉"更能體現清秋的性格:空闊,疏朗,微黃,干燥。正有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我們的天才詩人屈原才吟出了如此動人的不朽詩句。

  《說木葉》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的:

  1.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鍛煉學生提取課文關鍵信息的能力、總結歸納分析的能力,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象

  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詩的熱情,使學生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喚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

  1.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理解“木”與“樹”,“樹葉”與“木葉”,“落木”與“落葉”,“木葉”與“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詩歌的意境差別;

  2.“木”在形象上的藝術特征的理解

  教學難點:

  1.把握文章的寫作目: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2.學會如何鑒賞詩歌,讀懂詩歌中的暗示性語言

  教學方法:

  朗讀法、探究法、分析與歸納等方法相結合。

  教具準備:

  幻燈片

  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5分鐘)

  1.簡單介紹作者

  2.從一些詩句入手引入課文

  (二)講授新課(30分鐘)

  1.請學生在下面默讀課文,理清每段的主要內容并劃分段落(1)第一段的重點在哪里?主要講述的是什么?

  (2)第二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第二段主要針對的對象有哪幾個?

  (3)第三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第三段的主要對象又有哪些?

  (4)第四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第四段開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問題,作者在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

  (5)第五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6)第六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7)第七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對課文劃分段落:

  第一部分(1~3段)

  第二部分(4~6段)

  第三部分(7段)

  2.老師帶領學生齊讀課文,再次體會,然后對文中的重難點問題進行分析:

  (1)作者分析“木葉”這—藝術性形象,到底有什么意義?

  (2)“木”的兩個藝術特征是什么?

  (3)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暗示了“落葉”呢?

  (4)“木”與“樹”的意味有什么異同?

  (5)樹葉和木葉的意味有何不同?

  (6)木葉和落葉的不同?

  (7)“落葉”與“落木”、“落木”與“木葉”的意味有何不同?

  (三)歸納小結

  (1)“樹葉”與“木葉”、“落葉”與“落木”的區別有哪些?意象顏色觸覺意味樹葉褐綠色密密層層濃陰繁密充實木葉微黃干燥不濕潤疏朗飄零之意落葉繁密綠色飽含水分春與夏之交。

  落木: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2)作者在論述時,引用了大量的詩句。詩句引用的作用是什么?

  (3)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

  (四)作業安排(1分鐘)

  1查閱資料總結

  我國古代詩歌中常用的一些意象及其代表的意義,體會詩句中不同意象所帶來的不同意境。

  2板書設計:

  說“木葉”

  第一部分(1~3段)“木葉”成為詩人鐘愛的一個形象

  第二部分(4~6段)說明“木”的兩個藝術特征即

  第三部分(7段)說明“木葉”與“樹葉”在概念和藝術形象上的異同

  “木”的兩個藝術特征:含有落葉的因素、有顏色的暗示性

  意象顏色觸覺意味樹葉褐綠色密密層層濃陰繁密充實木葉微黃干燥不濕潤疏朗、飄零之意落葉繁密綠色飽含水分春與夏之交。

  落木: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說木葉》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本文主要是學習、理解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質。

  2、根據詩歌語言的特質,進行遷移,領略詩歌的精妙之處,給同學如何鑒賞詩歌提供實感。

  【教學過程】

  ㈠、導入:

  唐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詩中有兩句傳誦千古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同學們知道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嗎?(學生明確“落木”即“落葉”之意后)那杜甫為什么不用樹葉、落葉,不說“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呢?“木”與“葉”有何區別呢?

  文學作品中,一個字精妙與否,足以決定作品是流光溢彩,還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們的古典詩詞,用簡短的幾個字,造就的卻是豐富的情感與博大的意境。讀后滿口余香,卻是妙處難與君說。這跟詩歌的語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們就通過《說“木葉”》一文,對中國古典詩詞語言特質作一番探幽。(板書課題)

  ㈡分析文章,引出詩歌語言特質:

  ⒈時至暮秋,《說"木葉"》一文此時出現可謂恰逢其會。一個簡單的問題:請看窗外,那綠色的,我們稱它為什么?

  同學說那是樹,我說那是木,可以嗎?(請生物課代表告訴我,在生物學上,樹與木有何區別?)

  用生物學的概念來說,兩者沒有區別。

  ⒉既然生物上的樹與木無大區別,為何我們的同學卻稱之為樹,鮮有稱之為木呢?因為在我們的大腦里,樹與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樣的,有同學能說說它們分別是怎樣的形象嗎?

  樹:枝繁葉茂,青翠蔥蘢,蓬蓬松松--象一位圓潤,豐滿,婀娜的少女

  木:木頭木板,干枯,孤單,筆直,黃褐色--象一位錚錚鐵漢,象魯迅

  (象姑娘還是象小伙子,象怎樣的姑娘小伙子?)

  ⒊樹與木這樣的差別,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樹:有濃密青翠的葉子一大片的樹給人的感覺是飽滿濃厚

  木:落光了葉子一大片的木給人的感覺是空闊蕭條,木讓人聯想到了落葉。

  從上面我們可總結出“木”有兩個藝術特征: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它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使讀者更多地想到了樹干,而很少想到葉子,“葉”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這排斥暗示著落葉。例如,“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這里“掃高木”,顯然是落葉的景況,顯出“落木千山”的空闊。

  第二,“木”還暗示了它的顏色,可能是透著黃色,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而清秋的氣息。至于“落木”,則比“木葉”顯得更加空闊,連“葉”這個字所保留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樹”與“木”的這種明顯的區別呢?文中是怎么給我們講述“樹”與“木”的區別的呢?讓我們一起來仔細分析這篇課文,文中自然會給我們答案。

  首先,自己默讀課文,通過對文章的理解,我們應該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這個特征了吧?在文章第五段: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齊讀這一段)

  總結:在文學領域,概念相同的兩個字,它們在形象、色澤、聯想意義上,可能大有區別。進入詩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對于這個現象,我們的詩人早就慧眼獨具的發現了。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詩人們用"木葉"取代了"樹葉"。接下來我們看看,木葉與樹葉在意味上有何不同?

  木葉:疏朗微黃(微黃干燥的葉子正在飄零,越來越少)

  樹葉:繁潤青翠(就象窗外,偶爾飄落一兩片)

  ⒌好這些不同暗示性的字詞進入詩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們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詩,它們分別體現了怎樣的意境?

  空闊黃色--木: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

  飽滿綠色--樹: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疏朗微黃--木葉: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繁潤綠色--樹葉: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總結:不同暗示性的字進入詩歌,往往產生了不同的意境與情感。

  ⒍正是有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樹與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們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葉,詩人為何用"木葉"取代了"樹葉"。"木葉"更能體現秋的性格:空闊,疏朗,微黃,干燥。正有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我們的詩人才"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才有了"推敲"的美談。

  ㈢、遷移

  ⒈詩歌語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會給詩歌創作帶來負面影響。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說:"聯想意義也最容易誤用而生流弊。聯想起了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離'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在用鉛字排印書籍還是'付梓"殺青'。"后人受屈原"木葉"詩句的影響,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種"流弊"呢?古代詩歌還有沒有類似的常見意象呢?)

  ⒉經過了一定時間的文化沉淀,"木葉"這個詞就往往出現在清秋的氛圍中,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暗示性。這樣的現象在我國的古典文學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條,明月等等。我們熟悉的"歲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潔,耐寒,堅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詩人都這樣寫,那就成了鸚鵡學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詩人往往能打破常規。詩人們把它們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詠梅詩:

  梅花

  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卜算字·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詠梅

  毛澤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注意三首詩詞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較三首詩詞中梅的不同生長環境,試對梅的三種不同形象做點分析,并說說詩人對自己筆下的梅分別賦予了些怎樣的情感。

  ⒊討論分析:

  其一:強調了凌寒獨開的一枝獨秀,高貴圣潔(白雪世界,墻角飄來縷縷清香,讓人發現那正怒放著一簇梅花)--一枝獨秀,冰清玉潔的女子,當如寶釵--愛慕

  其二:無奈凄涼,孤傲清高(黃昏風雨之中,驛外斷橋邊上,香飄萬里無人曉)--敏感憂傷,質本潔來還潔去,當如黛玉--愛憐

  其三:達觀堅定,壯美豪放(在風雨飛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綻放著笑臉)--達觀豪放,當如湘云--欽佩

  ⒋倘有時間,師生有感情地朗讀三詩,力求通過語言聲音來表達情感,展示形象。

  (四)拓展延伸(運用文中理論,進行文學鑒賞。)

  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他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其他意象。(比如月、柳、梅、竹、松、菊、夕陽、杜鵑、燕子等等。)

  1.月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對故鄉、親人的思念。

  2.柳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相傳,長安東有一橋名為灞橋,漢人送客到此折柳贈別,因此后世就習慣用“折柳”來作為贈別和送別之詞.柳”和“留”諧音,于是“柳”就有了惜別的意義在里面。

  3.燕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晏幾道《臨江仙》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馮延巳《蝶戀花》

  望長安,前程渺渺斑斑,南來北往隨征燕,行路艱難。——張可久《殿前歡》

  (燕:侯鳥,隨季節變化而遷徙,喜歡成雙成對,出入在家屋內或屋檐下,戀舊巢,深受古人青睞,經常出現在古詩詞中,或惜春傷秋,或渲染離愁,或寄托相思,或感傷時事,意象之盛,表情之豐,非其它物類所能及。)

  ①愛情的美好,傳達思念情人之切。

  ②抒發昔盛今衰、人事代謝、亡國破家的感慨和悲憤。

  ③代人傳書,幽訴離情之苦

  ④表現羈旅情愁,狀寫漂泊流浪之苦

  (五)總結全文:

  各位同學,今天我們學習了詩歌的語言特點,然而這對于優美的古典詩歌來說,不過是冰山一角,古典詩歌那蒙娜麗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們進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能對我們如何領略詩歌的微妙之處有所啟發。不僅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而且生活中也有許多暗示性的東西。比如紅色暗示熱情奔放,興奮,喜慶。綠色暗示青春,生命。玫瑰暗示愛情。

  《說木葉》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養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閱讀習慣。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策略: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展開討論,在探討中加深對詩歌語言微妙意味的認識和理解。

  教學步驟:

  一.導入:(投影以下內容)師生朗讀一遍(讀出感情來)。

  《九歌湘夫人》:(節選)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師:木與樹、木葉與落木有什么聯系,有什么區別?林庚先生的《說木葉》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大家速讀課文,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二.(投影以下內容)

  1.詩歌中的語言可以單憑語言解釋嗎?為什么?

  2.根據課文內容填寫下表

  意象微妙的意味

  木

  樹

  (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本植物的通稱。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會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樣,“木”也就給人以落葉之感。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能給人以密密層層濃陰的聯想。

  課文說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為語言形象的潛在力量,這些潛在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結合起來,就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樹葉”,“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給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的感覺;而“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甚至還讓人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葉”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屬于沉沉的陰天,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葉”是“木”與“葉”的統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而“落葉”,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來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

  3.鄭板橋有一句詩,叫做“刪繁就簡三秋(),領異標新二月花。”在()處應填“樹”還是“木”好,為什么?

  三.品味下列詩句,談談你對它們的微妙的意味和表達效果的理解。

  (培養學生體察、咀嚼、品味詩歌語言的習慣,培養融會貫通質疑思辯的能力)

  第一組:

  窗里人將老,門前樹已秋。(韋應物)

  樹初黃葉日,人欲白頭時。(白居易)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

  第二組:

  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第三組: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詩經〉〉)

  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杜甫)

  四.作業:摘抄、誦讀課文中的名句。

  《說木葉》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的:

  理解中國古代詩歌中“木葉”意象的意蘊;

  了解詩歌語言具有潛在暗示性的特質;

  培養學生把握詩歌中意象所表現出的感情色彩,提高詩歌的賞析能力;

  教學重難點:運用文中闡述的知識和道理指導學生進行詩歌鑒賞實踐

  教學方法:

  1、小組討論研究以“尋疑---追答---悟理”為線整體感知全文,把握文章精髓

  2、通過詩歌鑒賞實踐,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唐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詩中有兩句傳誦千古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同學們知道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嗎?(學生明確“落木”即“落葉”之意后)那杜甫為什么不說“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呢?”“木”與“葉”有何區別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林庚的《說“木葉”》來解開這個迷吧。二、整體感知把握全文(以“尋疑---追答—悟理”為線來理解全文)

  1、四人一組討論尋找你認為能表現文章行文脈絡的疑問句,并加以整理。

  2、以小組為單位追尋上述問題的答案。

  3、從課文看,“木”與“樹”的意味有什么異同?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三、探究閱讀融會貫通

  只要提到“木”字大家就會想到在瑟瑟秋風中凋零的樹木,引發人們的感傷情懷。以此類推,很多意象在長期的文化進程中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梅”和“柳”意象。

  1、賞“梅”詩品梅之意象

  詩一:早梅詩二:山園小梅

  齊己林逋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梅花

  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惟有暗香來。

  2、賞“柳”詩品柳之意象

  詩一:詠柳詩二:垂柳

  賀知章唐彥謙

  碧玉妝成一樹高,絆惹春風別有情,

  萬條垂下綠絲絳,世間誰敢斗輕盈。

  不知細葉誰裁出,楚王江畔無端種,

  二月春風似剪刀。餓損纖腰學不成。

  詩三:贈柳

  李商隱

  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

  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四、自主研究拓展延伸

  除了上面講到的“梅”“柳”之外,古詩中還有很多具有特點意象內涵的事物,請同學們想想看,寫出來,然后再概括一下它們各自的暗示性內涵。

  (意象分別有楓葉、菊、松、橋、水、草、花、馬、門、柳絮、竹、舟、亭、酒、風、劍、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內涵相對集中而且在古詩中較多見的來)

  總結:林庚先生深諳詩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詩歌創作與鑒賞的玄機,撩開了詩歌神秘的面紗。林先生沒有擺出那種“理論”的面孔來嚇唬讀者,沒有故弄玄虛地搬弄術語,而是把深奧的文學理論附麗并滲透于古詩“木葉”意象的捕捉和闡釋中。讓我們在一種“潛在的力量”的影響下,不知不覺地參悟了深蘊其中的道理,走進了詩歌的殿堂。

  五、布置作業:

  同學們可以以古詩歌中常用的物象為例如:松、竹、菊、蘭等進行有目的的詩歌鑒賞,仔細體味詩歌的精妙。

【《說木葉》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說木葉》教學設計03-24

《說木葉》教學設計07-30

《說“木葉”》教學設計07-28

《說“木葉”》 教學設計04-25

《說木葉》教學設計范文05-17

關于《說“木葉”》教學設計05-28

說木葉教學設計(精選5篇)08-11

《說木葉》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12-06

《說木葉》教學設計11篇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