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

時間:2021-03-22 19:35:46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15篇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1

  設計思想

  《孔雀東南飛》是一首杰出的長篇敘事詩,在藝術上,充滿了濃厚的抒情色彩,體現了悲劇美。“悲劇的魅力,在于它毀滅的美,悲劇的不幸,在于它往往不僅僅是悲劇,而是永遠的生活”,因此,在第一、二課時初步把握了人物形象和主題思想的基礎上,應引導學生感悟這種悲劇的美,進而感悟悲劇的生活。在感悟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升學生鑒賞詩歌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從而提高文學審美品位。為此,立足于文本,以誦讀為輔助,以片段鑒賞為紐帶,深入詞句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及藝術手法的運用,力求使學生掌握詩歌鑒賞方法的同時獲得語感、美感、情感的熏陶。

  教學目標

  1、體味本詩起興的特點、民歌氣息、抒情意味和藝術夸張的運用。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3、掌握詩歌的鑒賞方法。

  4、理解作者的感情,提高學生審視生活、珍愛生命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1、品味情境中的抒情意味。2、掌握詩歌的鑒賞方法。

  教學方法:朗讀、討論、師生互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創設情境

  二、指明方向,明確目標

  (一)出示本課學習目標(屏幕顯示)

  (二)提出探究要求:

  找出文中最能打動你的語段,在書上圈點批注,將你的解讀和感悟與大家共同分享。(屏幕顯示)

  (三)學生指出所找到的語段后自由選擇幾個片段作為鑒賞內容。

  三、品味鑒賞,探究悲意

  方法提示:從細微處讀書,品味鑒賞時應就文段本身中的環境的渲染、人物的心理、語言、動作、表情等方面來談你所感受到的悲情。

  (二)指名鑒賞

  表達要求(屏幕顯示):

  (1)從這一段的“ ”中,我感受到了 。

  (2)把感悟通過朗讀展現出來。

  語段舉例:(只作參考)

  1、開頭(想象“五里一徘徊”的畫面,感受悲涼的氣氛;體味起興的特點)

  2、“嚴妝”片段(從“雞鳴外欲曙”和“事事四五通”中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形象美,體味鋪陳和本段在內容、結構上的作用)

  3、被遣時兩人的話別(抓住詞語“隱隱”、“甸甸”、“勞勞”、“依依”,用自己的話描述畫面,進入情境,感受人物的愛情美)

  4、兩人殉情的場面(抓住“奄奄”、“寂寂”和人物的語言、動作并聯想殉情前后的情景,體味兩人性格的差異,體會作者的感情)

  5、結尾(體味浪漫主義色彩)

  (三)實踐反省

  你是如何得到這種體驗的?

  明確:從字詞句入手,抓住詩歌的意象,展開想象和聯想,再現畫面,進入詩歌的意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作者的感情。

  (四)小結:

  我們的確被它打動了!到底是什么力量如此之大?通過這個問題的探究,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這個力量來源于詩人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藝術手法的運用。(過渡:然而有人卻說,悲劇往往比喜劇更經典、更打動人心,這里并不是說它會慫恿你的眼淚,那是什么呢?是用它毀滅的美帶給了我們生活的啟示。)

  四、體驗反思,情感熏陶

  (一)老師結合本詩講解悲劇的特點和創作意圖(引用魯迅的“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

  (二)對現代生活中的男女殉情,你如何看待?

  指名發表看法,師引導學生,提高學生審視生活、珍愛生命的意識。

  老師作本課小結(小聲播放歌曲《孔雀東南飛》):

  一個斷人心腸的故事,一曲唱絕千古的悲歌。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是一種美好的毀滅。這雖然令人遺憾,但卻留下了一份至真至純的情感美和驚心動魄的悲劇美。悲劇讓我們感受到了美,更讓我們審視生活,珍惜生活。(老師朗讀歌曲《孔雀東南飛》的第三段歌詞)我們慶幸自己沒有生在古代,就更應認真對待婚姻,相信你們一定會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

  五、課外研究,獲取新知

  六、作業(屏幕顯示):

  1、 也為《孔雀東南飛》寫一首歌詞,寫出你對悲劇美的感悟,對悲劇生活的感悟。

  2、 將課外閱讀中最令你感動的一個悲劇故事推薦給大家,說說理由。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的:

  1、學習敘事詩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表現主題思想。

  2、分析人物形象,掌握敘事詩通過人物塑造表達主題的特點。

  3、評析人物,了解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摧毀青年男女的愛情的罪惡。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人物對話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養學生結合語境欣賞詩歌語言表達效果的能力。

  三、過程方法

  品讀法、討論法

  四、情感價值觀

  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封建家長制及封建禮教摧殘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惡,培養學生珍愛生活。

  教學設想:

  本文語言接近口語,而且注釋較詳,學生易讀懂詞句。同時全詩篇幅較長,不宜在課堂內串講。因此,教學本詩可從人物命運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題思想。

  課前預習:

  1、通讀全詩,利用工具書和注釋,掃除詩中文字障礙。

  2、了解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悲劇(故事情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間聽屠洪剛的歌曲《孔雀東南飛》)

  學生用簡潔的語言介紹《孔雀東南飛》

  二、走進文本(用問題帶動閱讀)

  1、你認為焦母遣棄劉蘭芝的原因是什么?

  預設:

  a、專斷說: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

  b、無子說:共事二三年。

  c、門第說: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里。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

  2、能不能讓他倆殉情的先后順序顛倒一下,讓仲卿先“自掛東南枝”,然后,再讓蘭芝“舉身赴清池”?

  預設:

  a、劉蘭芝對愛情的忠誠與堅強

  b、焦仲卿對愛情與母親的顧慮

  3、你對這首詩還有哪些疑問?

  預設:

  為什么劉蘭芝離婚后還能風光再嫁?

  資料分享:

  漢代對于婦女再嫁,亦與后世不同。漢代出現數位皇太后如漢文帝之母薄姬、漢武帝之母王姬都是再嫁之身,堂而皇之地做國母,無人以為異。女子再嫁三嫁,亦是不絕于書。據稱,嫁人次數最高者大約是宰相陳平的妻子,嫁給陳平已經是她的第五次婚姻,這亦是令后人吃驚的一個例子。(《中國歷史上的執政太后:女人天下》作者:蔣勝男華東師大出版社)

  漢代是一個男尊女卑的社會,婦女的地位進一步滑落,表現在婚姻戀愛上,就是其自由受到來自社會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限制.但是,漢代婦女還未完全脫離社會生產領域,貞節觀念也未形成習俗禁錮她們的心靈,加上漢代距原始社會尚近,原始古風尤存,使她們擁有一定的權力和自由.她們可以自擇夫婿,可以離婚、再嫁,甚至婚外戀也不受時人嚴厲非議.可見,漢代婦女具有比后世更多的婚戀自由。

  兩漢時正統儒者的言論尚未完全拘束人們的社會行為。當時的成文法律沒有明確地限制婦女再嫁。而實際生活中,婦女再婚的現象屢見不鮮。光武帝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守寡后,看上了有婦之夫宋弘,光武帝親自替她作說客。東漢末年的著名文學家,蔡邕之女蔡琰(蔡文姬),先嫁河東衛中道、被擄入匈奴后與左賢王成親,并生有子女,歸漢后又嫁與董祀,先后改嫁兩次。這樣的身世并沒有成為她一生的污點,相反她由于傳奇的經歷和文學上的才華被南朝人范曄收入了《后漢書列女傳》。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學習積累文言基礎知識:實詞、多義詞、偏義復詞、古今異義詞、互文等,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劉蘭芝、焦仲卿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和封建禮教、專制家長摧殘青年男女愛情幸福的罪惡,深入理解作品的社會意義,培養學生分析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價值觀

  3、了解樂府詩歌的常用表現手法賦、比、興

  教學重點:

  劉蘭芝、焦仲卿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和封建禮教、專制家長摧殘青年男女愛情幸福的罪惡

  教學難點:

  賦、比、興手法

  教學用具:

  課件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活動內容:疏通文本,理清情節結構,初步認識作品思想內涵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愛情是文學作品永恒的主題,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寫下無數優美的詩篇謳歌美麗的愛情。但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封建禮教、家長制等傳統文化的冷漠殘酷使無數美麗的愛情遭到了無情的摧殘,從而造成了一幕幕愛情悲劇。今天就讓我們走近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愛情悲劇,感受封建家長制的罪惡和這種制度下的青年男女對愛情的不屈追求。

  二、學生自己閱讀注解,識記有關文學常識

  1、樂府:本是漢武帝設立的音樂機關,它的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樂府”。

  2、《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樂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與北朝的《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

  3、本詩出自南朝徐陵編寫的《玉臺新詠》。《玉臺新詠》是繼《詩經》、《楚辭》之后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三、初讀課文,疏通文意,掌握有關文言知識

  1、學生默讀全詩,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疏通文意,不懂的詞句做出記號

  2、就自己不懂的詞句在小組內討論交流

  3、教師解答學生解決不了的疑難字詞,并指導學生理解歸納本課中古今異義詞、偏義復詞、互文等文言知識

  出示示例:(前兩類現象各出示一個例子,其他讓學生自己去整理)

  ①古今異義詞

  汝豈得自由(古:自作主張今:沒有束縛)

  可憐體無比(古:可愛今:值得同情)

  葉葉相交通(古:交錯相通今:指運輸)

  本自無教訓(古:教養今:失敗的經驗)

  處分適兄意(古:處理今:處罰)

  ②偏義復詞

  兩個意義相關或相反的詞連起來當作一個詞使用,實際上只取其中一個詞的意義,另一個詞只作陪襯。如:

  晝夜勤作息(只取“作”之意,“息”只為陪襯)

  便可白公姥(只取“姥”之意)

  我有親父母(只取“母”之意)

  逼迫兼弟兄(只取“兄”之意)

  ③互文句

  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

  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

  四、在掃清文字障礙的基礎上,再瀏覽課文。

  1、結合詩前小序,了解故事梗概

  2、理清情節結構,給故事發展的每一個階段擬一個小標題

  學生回答后教師出示:

  故事開端(1-2段)自請遣歸揭示矛盾

  故事發展(3-12段)夫婦誓別推進矛盾

  繼續發展(13-22段)被迫改嫁繼續推進矛盾

  故事高潮(23-32段)雙雙殉情矛盾達到頂峰

  故事結局(33段)化鳥雙飛解決矛盾

  (標題能概括內容即可,不求一律)

  五、通過情節初步認識作品主旨

  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何感受?

  (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引導學生認識兩點:①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制的罪惡;②劉蘭芝、焦仲卿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和對封建壓迫的反抗)

  六、課后作業

  將本課重點實詞、多義詞加以整理,制成學習卡片

  第二課時

  活動內容:認識正反兩方面的人物形象,感受封建專制制度下青年男女的不屈追求,深入理解作品思想內涵和社會意義

  活動過程:

  一、學生用簡潔的語言復述劉、焦愛情故事

  二、認識劉蘭芝

  1、詩中焦母遣歸劉蘭芝的理由是什么?

  明確:“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

  2、對此劉蘭芝是如何辯解的?

  明確:“事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

  3、事實到底如何呢?你認為劉蘭芝是個怎樣的人?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看法。(學生自由發言)

  出示結論:

  勤勞能干(“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晝夜勤作息,伶俜縈苦辛”)

  多才多藝(“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

  有禮有節(嚴妝辭母“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里”)

  堅強自尊(“徒留無所施”、“及時相遣歸”)

  不慕富貴(拒絕與縣令家為婚)

  忠于愛情(“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黃泉下相見”)

  4、小結:由以上分析我們看到,劉蘭芝雖聰明能干,但性格堅強倔強,這是當時一般婦女身上少有的,也許正因為這一品格才使她為焦母所不容。《禮記》中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焦母逼迫劉蘭芝就是用的第一條。這樣一個有著美麗外貌和美好心靈的女子就這樣被焦母以“莫須有”的罪名驅譴回家,封建家長的蠻橫專制由此可見一斑。

  下面就讓我們通過焦母、劉兄的言行再進一步認識封建家長的這一特點。

  三、進一步認識封建家長的專制

  1、讓兩個學生分別讀出體現焦母、劉兄專制蠻橫的句子,注意讀出人物的性格

  (見課文第4、6段和第20段)

  2、學生評點:這兩個同學是否讀出了人物性格?

  3、小結:焦母蠻橫無禮、獨斷專行,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言人,劉兄性情暴戾、趨炎附勢、冷酷無情,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幫兇。他們正是憑著封建禮教和封建家長的淫威拆散了這對對愛情有著美好追求的青年男女。

  四、認識劉、焦反抗性和對愛情的執著追求

  1、劉、焦二人并未屈服在封建家長的淫威之下,看看他們是怎樣執著于自己的愛情、維護自己的愛情的?(讓學生結合課文中人物語言回答)

  出示: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

  “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不久當還歸,誓天不相負!”

  “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

  “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

  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

  徘徊庭樹下,自掛東南枝。

  2、小結:美麗的誓言體現了對愛情的執著追求,舉身赴死的行為維護了愛情的至高尊嚴。雖然在現實社會里他們是被摧殘致死的失敗者,但在精神世界里他們是無可置疑的勝利者。化鳥雙飛,鴛鴦和鳴的浪漫結尾既寄托了人民群眾對自由愛情的向往,又昭示了這對青年男女在精神上的勝利。在封建禮法日益嚴酷,“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的時代氛圍里,他們敢于舉起反抗的旗幟,堅決地追求愛情自由和幸福,這無疑是茫茫黑夜中的一道閃電!

  五、拓展聯想,進一步認識作品社會意義

  1、在你所知道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還有哪些青年男女在封建禮教和封建家長的淫威下,為維護自己的愛情而痛苦掙扎?

  學生應該能說出梁山泊與祝英臺、白蛇與許仙、牛郎與織女、張生與崔鶯鶯、賈寶玉與林黛玉等等。

  3、小結: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有多少青年男女的愛情甚至生命遭受無情的摧殘!雖然他們大都進行過激烈的抗爭,但在封建勢力相當強大的時代,他們根本無法擺脫被吞噬的命運。魯迅先生說過,整個封建社會的歷史就是一部吃人的歷史,隨便翻開一頁都是血淋淋的。《孔雀東南飛》的重大思想價值就在于,通過焦、劉二人的悲劇深刻揭露封建禮教和封建家長制的吃人本質,熱情歌頌青年男女忠于愛情、反抗壓迫的叛逆精神,寄托人民群眾對愛情和婚姻自由的熱切向往。

  六、朗讀體味

  在梁祝《化蝶》的小提琴協奏曲的音樂背景下,小聲齊讀劉焦盟誓、舉身赴死、化鳥雙飛這幾個段落,深入體會作品內涵,在高漲的情緒中結束本節課。

  七、課下作業

  結合本節內容以“美哉,劉蘭芝!”或“悲哉,劉蘭芝!”為題寫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第三課時

  活動內容:討論本詩的藝術價值

  活動過程:

  一、通過設疑、解疑讓學生了解漢樂府民歌常用的賦、比、興手法

  1、關于“興”

  (1)開頭兩句游離情節之外,是否可以刪去?為什么?(引導學生了解“興“這一表現手法極其作用)

  明確:不能刪。這是民歌常用的一種起興手法,它借孔雀失偶徘徊,為劉焦二人的愛情營造一種徘徊顧戀的感情氛圍,奠定了全詩哀怨悱惻的感情基調,同時又有提攝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出示“興“的詮釋: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朱熹《詩集傳》)

  ”所謂“他物”,即起興之物;所謂“所詠之詞”,是作者著重要敘述的事件或要著重表達的思想感情。兩者并非同一事物,內容上不直接相連。“他物”的作用是或渲染氣氛,或啟發聯想,或引起過渡。

  (3)你能再舉幾個例子嗎?

  如: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錯過;你的心忘了季節,從不輕易讓人懂。(《花心》)

  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活我長大。(《回延安》)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關雎》)

  2、關于“比”(即比喻)

  ⑴出示“比”的詮釋: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詩集傳》)

  ⑵從詩中找幾個運用“比”這一手法的句子,并說說其表達作用。

  明確:“指若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突出了劉蘭芝“精妙世無雙”的美貌。

  “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突出他們對愛情的忠貞不渝。

  3、關于“賦”

  ⑴第二段從13歲說到17歲,一一道來,是否繁瑣?(引導學生了解“賦”的特點及作用)

  明確:不繁瑣。這樣寫意在強調劉蘭芝從小聰明能干、多才多藝、知書識禮,為下文劉蘭芝被逐作鋪墊,以激起讀者同情。

  這是一種鋪陳手法,稱為“賦”。

  ⑵出示“賦”的詮釋:

  “賦者,鋪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朱熹《詩集傳》)

  即鋪陳直敘。在篇幅較長的詩作中,鋪陳與排比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用的。鋪排是將一連串內容緊密關聯的景觀物象、事態現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為,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組結構基本相同、語氣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盡致地細膩鋪寫,又可以一氣貫注、加強語勢,還可以渲染某種環境、氣氛和情緒。

  ⑶你能從詩中再找出幾段使用鋪陳手法的文字,并說說其作用嗎?

  第9段,寫蘭芝臨別“嚴妝”,從頭到腳,由腰至耳、指、口、步,一連串鋪陳排比,既突出了她的美貌,又表現了她離開焦家前的沉著冷靜、鎮定自若的性格。

  第21段,鋪敘太守家迎娶劉蘭芝的熱鬧隆重的場面,從側面襯托了劉蘭芝的身價,說明她確實是個“精妙世無雙”的女子,反襯了焦母的獨斷無知,讓讀者為劉蘭芝鳴不平。

  4、小結:本詩繼承了《詩經》的優秀表現手法賦、比、興,這些手法對推動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浪漫主義的結尾

  1、《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傳統的源頭,《離騷》是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歌杰作,那么《孔雀東南飛》屬于哪一種?

  明確:本詩以孔雀失偶起興,以鴛鴦雙飛作結,充滿了浪漫色彩,而中間敘述焦劉悲劇采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全文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可以說是一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結合的杰作。

  2、本詩這一化鳥雙飛的浪漫結尾有何作用?

  明確:在焦劉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葉葉覆蓋交通,是為連理枝;合葬化鳥,生不能相守,死也要比翼雙飛。這正象征了“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愛情的不朽,寄托著人民群眾追求愛情自由和幸福的美好愿望,同時也是對封建專制的抗議和嘲弄,與全詩歌頌忠貞愛情,反對封建專制的思想是一致的。

  3、中國有不少敘事性文學作品采用了類似的結尾,你能再舉幾個例子嗎?

  學生應該能舉出一些例子:

  梁山泊、祝英臺化蝶雙飛

  牛郎、織女鵲橋相會

  竇娥發下三樁誓愿為自己洗雪冤情

  杜麗娘死后還魂與心上人喜結連理

  ……

  小結:在封建勢力極端強大的社會背景下,人民群眾的許多理想、要求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于是許多作家便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來寄托自己和人民群眾的美好愿望。

  三、本節課小結

  總之,《孔雀東南飛》繼承和發展了《詩經》和《楚辭》的優秀創作手法,成為樂府詩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國詩歌史上有著不朽的價值。

  四、課下作業

  拓展思考:前幾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內地人才紛紛涌向沿海開放城市,一時間“孔雀東南飛”成為人才流動的主要潮流。現在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人才會不會轉而向西南飛去?就此發表你的看法,和同學交流。

  唐華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認識漢樂府民歌主要繼承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兩漢及魏晉南北朝是古代詩歌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認識本詩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學重點]

  學習本詩通過人物對話及在尖銳的矛盾沖突和曲折的情節發展中塑造人物的特點。

  [教學難點]

  學習本詩的鋪陳、比、興手法。

  [媒體設計]

  運用多媒體將故事重現。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難點、重點分析

  (一)本詩開頭兩句(第1段)游離開情節之外,是否可以刪去?為什么?

  分析:不能刪。這是民歌習用的起興手法。它為全詩制造一種徘徊顧戀的情調,又有提攝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二) (1)第2段從13歲說到17歲,一一道來,是否太煩瑣?它與情節的發展有什么關系?

  分析:不煩瑣。這是一種鋪陳手法,稱為“賦”。

  這里寫得簡練而有層次,意在強調蘭芝從小聰明能干,多才多藝,很有教養,為下文蘭芝被逐作鋪墊,以激起讀者的同情。

  (2)要求學生從詩中再找出使用鋪陳手法的文字。

  分析:第13段是第2段內容的重復,都是強調蘭芝從小聰明,很有教養,但轉換了敘述的角度,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

  第9段寫蘭芝臨別“嚴妝”又用了一段鋪陳,意在表現蘭芝被逐離開焦家前沉著、冷靜、鎮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無雙”,又為下文太守的兒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鋪墊。

  (3)第2段從時間上(13歲~17歲)作了縱的鋪陳,第9段則從妝束、服飾、姿態上

  作橫的鋪陳。無論哪一種鋪陳,都對塑造人物形象、推進故事情節起了積極的作用。

  同學們初中時學過的樂府詩《陌上桑》,在描寫秦羅敷的美貌時,也是用了橫的鋪陳。

  (三)詩中兩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劉蘭芝比作蒲葦,是否顯得累贅?這和情節的發

  展有何關系?

  分析:這個比喻第一次出自劉蘭芝之口,表示劉蘭芝對愛情堅貞不渝,永不變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說的,他用這個比喻來責問劉蘭芝為什么改變初衷。表明人物之間產生了誤會,出現了分歧。這兩次比喻和故事情節的發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瀾,使情節曲折起伏,生動感人。

  (四)聯系上下文,理解“黃泉共為友”的含義。

  分析:在揭示了婆媳之間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確地表示要與蘭芝“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以此來向焦母求情。說明仲卿對愛情的珍惜和忠貞。

  (五)聯系全文,理解“黃泉共為友”。

  分析:(1)向焦母求情時,仲卿表示與蘭芝永不分離的決心:“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2)在焦母的壓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則表示了他堅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

  (3)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變初衷,對幸福生活還存一線希望:“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取。”(4)在送別蘭芝的途中,仲卿還是信誓旦旦:“不久當還歸,誓天不相負!”

  (5)在得知蘭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線希望已絕,他毅然表示:“吾獨向黃泉!”(6)蘭芝已死,活著又有什么意義?于是他——“自掛東南枝”。

  由此可見,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愛情生活。后來的一切活動,都發端于“黃泉共為友”。可以想象當初說這句話時,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愛情破滅,就以死相抗!

  (六)結合作品的時代背景,進一步理解“黃泉共為友”。

  分析:故事發生在“漢末建安中”。當時的背景是: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儒家的那套倫理綱常逐漸占據了統治地位,并發展到了相當完備嚴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規定有“七出”、“天下無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規戒律。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這正是焦、劉悲劇的根本原因。在這一時代氛圍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蘭芝一邊,表明與蘭芝“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的堅決態度,實在是難能可貴的。面對儒家所規定的封建家長制度、封建禮教,焦仲卿舉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幟,無疑是茫茫長夜中的一道閃電!

  (七)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主要塑造了哪兩個人物?(焦仲卿和劉蘭芝)從上文語言和語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樣一個人?(忠于愛情,對幸福生活熱烈追求,對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專制充滿叛逆精神)

  (八)試分析劉蘭芝的形象。

  分析:劉蘭芝是一個聰明、善良、愛勞動、重感情、忠于愛情的人。面對封建家長制的專橫和兇殘,她無所畏懼。她是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光輝的婦女形象之一。

  (九)如果說《詩經》中的民歌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傳統中的源頭,屈原的《涉江》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那么,《孔雀東南飛》屬于哪一種?

  分析:本詩以孔雀失偶起興,以鴛鴦雙飛作結,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而中間敘述焦、劉愛情悲劇,則多用現實主義描寫手法。統觀全文,作者使開頭、中間、結尾很好地結合起來,組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這是一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結合的杰作。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布置課前預習。

  1.利用工具書和注釋,掃除詩中文字障礙。

  2. 讀“單元知識和訓練”中“語言和語境”部分。明確:

  ①聯系上下文理解語句的含義。

  ②對上下文內容要形成整體認識。

  ③結合與作品相關的時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導學生讀“預習提示”。

  1.補充介紹: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設立的音樂機構。它的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玉臺新詠》由南朝陳朝徐陵編選,是《詩經》、《楚辭》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詩總集。

  2.學生默讀“預習提示”,思考問題。

  (1)從表達方式的角度看詩歌的發展,《孔雀東南飛》與《詩經》、《涉江》有什么不同?(《詩經》、《涉江》是抒情詩,《孔雀東南飛》是敘事詩。)

  (2)本詩的主題思想是什么?(見“預習提示”)作者是怎樣表達主題思想的?(通過塑造焦仲卿、劉蘭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是從哪些方面來刻畫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節,個性化的人物對話。)

  敘事詩和抒情詩的主要區別在于:抒情詩,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敘事詩借助于故事情節塑造的人物形象,來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現詩歌的主題思想。讓我們循著敘事詩這條表達主題的線索,來讀這一首長篇敘事詩。古詩也常常寓抒情于敘事。

  (三)釋詞。學生在閱讀本詩時,對以下三類詞理解容易產生歧義。教師需要加以點撥、歸納,使學生能舉一反三。

  1.古今異義。

  學生完成“思考和練習”題四,教師點撥。

  明確:這類詞古義和今義大相徑庭。如果把古義和今義混淆起來,就會產生歧義。

  2.一詞多義。

  ①學生借助工具書完成“思考和練習”題五。

  ②教師點撥、歸納。

  ③指導學生除“思考和練習”題五外,再從課文中找出帶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給予注音、釋義、歸類。

  這一類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讀音、詞義各不相同。我們可從分析語言環境入手,確定詞義和讀音。

  3.偏義復詞。

  兩個意義相關或相反的詞,連起來當作一個單詞使用,實際上只取其中一個詞的意義,另一個詞只作陪襯。

  舉例。

  (四)理解全詩的故事情節,進而掌握結構。

  1.依照故事情節發展的線索,將全詩分成五部分,并給各部分擬一個小標題。

  第1部分(1~2段) 蘭芝自訴 開端 揭示矛盾

  第2部分(3~12段) 遭遣盟誓 發展 推進矛盾

  第3部分(13~22段) 被迫改嫁 繼續發展 繼續推進矛盾

  第4部分(23~32段) 雙雙殉情 高潮 矛盾進入頂峰

  第5部分(33段) 鴛鴦和鳴 結局 解決矛盾

  標題能概括內容即可,不必強求一律。

  2.在分析情節發展的基礎上,讓學生復述全詩內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節進行復述,避免拖沓。

  (五)研讀一,分析人物形象。

  教師設問,學生討論、發言。

  1.蘭芝是不愿離開焦仲卿的,為什么她要自求遣歸?

  生甲:因為她感到與焦母實在合不來,“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君家婦難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認為還有一層意思,即蘭芝從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歸之勢已無可逆轉,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來。

  2.蘭芝是不愿離開仲卿的,為什么在離別前還要“嚴妝”一番呢?

  生:這表現了蘭芝有大家閨秀的風度,她是嚴妝來的,因而也要嚴妝走,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著、冷靜、鎮定自若。

  3.蘭芝遣歸是焦母逼迫的,為什么蘭芝在離別前還要向焦母告別?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說幾句,把面子要回來。

  生丙:她有禮有節。

  小結:這表明蘭芝從小受過很好的教養,有禮有節,舉止得體。

  4.蘭芝是忠于愛情的,為什么最后還是允婚了,這豈不破壞了蘭芝的形象?

  生甲:蘭芝殉情之意早已決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乙:如不允婚,就會被其兄糾纏不清,說不定還會鎖起來,后面的殉情反而難了。

  生丙:如果蘭芝不允婚,就沒有后面太守家準備迎親的一節,便達不到抬高蘭芝身價,加強悲劇氣氛的效果。

  5.仲卿與蘭芝相比,有哪些同異處?

  同——同樣忠于愛情,同是封建禮教的叛逆者;異——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劉聰慧,在反抗封建禮教上焦不如劉堅決。

  6.焦母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

  生:她是一個反面人物,在詩中,她是封建舊禮教的代表人物。她極端蠻橫無理,獨斷專行。她無視焦、劉的愛情,折磨蘭芝,威逼利誘仲卿。是一個摧殘青年、摧殘愛情的封建家長。

  7.你是怎樣認識這眾多各別的人物的?

  生甲:通過故事情節發展及人物間的矛盾沖突,人物形象逐漸鮮明。如劉蘭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個聰明要強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到第二部分通過她嚴妝、辭行才覺得她這個人不簡單,在焦母面前不掉一滴淚,而且語言綿中帶針。讀到允婚一節,還真以為她“堅持不住了”,后來看到她“舉身赴清池”,才更體會到她的堅貞。

  生乙:詩中人物的對話也特精彩,焦母的專橫:“汝豈得自由”、“小子無所畏”多有個性特點。還有焦仲卿,先是個膿包,去求母親:“兒已薄祿相”、“伏惟啟阿母”,這些對話也很有特色。

  (六)研讀二,理解鑒賞。

  1.在“蘭芝自訴”、“著裝遣歸”、“太守迎娶”等情節中,用了什么表現手法?這些語句改為概括性的語句好不好?

  提示:在“自訴”時,蘭芝說了“十三、十四、十五”等句,在“著裝遣歸”一節中,寫了“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及足下、頭上、腰、耳、指、口、步態等。“太守迎親”一節也有大量的鋪陳。如果將這些文字概括成“從小受教養,多才多藝”、“著意穿與戴,美麗世無雙”,“四處買珍奇,迎親準備忙”等句,簡則簡矣,神韻皆無了。

  2.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體、喻體有哪些相似點?

  提示:寫蘭芝美,用“削蔥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紅潤。寫他們對愛情忠貞,用“磐石”喻仲卿的堅定,用“蒲葦”喻蘭芝的柔韌。

  3.第一課時中我們分了段,現在大家想想,第1段與第2段合在一起好不好?為什么?

  提示:合在一起不合適。第1段從孔雀失偶徘徊眷戀寫起,這就是《詩經》中常用的“興”,托物起興。第1段可獨立為“序曲”。

  4. 本詩是以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來表現現實生活本質的,主要用了現實主義創作手法,為什么在尾聲中又寫了“化鳥”一節呢?這豈不破壞了全詩的統一風格?

  提示:最后一節“化鳥”表現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封建制度的抗議和嘲弄,與全詩的主旨,歌頌忠貞不渝的愛情及對壓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這一節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在詩歌創作中,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兩大傳統有時是兼而存之的。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把握這首詩故事情節的發展過程,通過人物對話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摯感情。

  2、從詩歌的寫作時代和作品反映的時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內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義色彩。

  3、熟悉漢樂府的文學常識與《孔雀東南飛》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背誦默寫詩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幾個文言實詞。

  教學重點

  1、疏通文義,把握故事發展過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義復詞”和“謝”“相”“見”“迎”的一詞多義。

  3、識記有關文學常識,背誦有關名句。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語

  由該課文的教學目標和學習重點導入新課。

  二、簡介有關文學常識

  1、樂府和樂府詩

  2、“樂府雙璧”: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和北朝樂府《木蘭辭》

  3、《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選自南朝徐陵所編《玉臺新詠》。

  三、結合小序簡介本文故事情節

  開頭小序,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成詩的經過。故事發生在漢代末年的建安年間,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作的。

  四、導讀全詩,把握情節和人物

  課文較長,重點引讀,理清情節線索,鑒賞人物對話。

  故事梗概:東漢建安年間,才貌雙全的劉蘭芝和廬江小吏焦仲卿真誠相愛。可婆婆焦母因種種原因對蘭芝百般刁難,蘭芝毅然請歸,仲卿向母求情無效,夫妻只得話別,雙雙“誓天不相負”。

  蘭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來,先是縣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譴丞為媒。蘭芝因與仲卿有約,斷然拒絕。然而其兄惡言相向,蘭芝不得已應允太守家婚事。仲卿聞變趕來,夫妻約定“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蘭芝出嫁的喜慶之日,劉焦二人雙雙命赴黃泉,成千古絕唱。

  故事結尾與其它中國民間文學幾成千篇一律,充滿浪漫主義的理想色彩:兩人合葬,林中化鳥。(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織女的“七夕相會”)

  五、要求學生結合課文注解通讀一遍

  解決下列問題:

  1、基本解決翻譯問題。

  2、理清故事脈絡和矛盾沖突的變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對話的特點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六、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二、朗讀課文,結合課后練習,理清故事結構

  開頭兩句:托物起興,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蘭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開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別(6—12自然段)——故事的發展

  第三部分:蘭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發展

  第四部分:雙雙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誡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聲

  本詩以時間為順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為矛盾沖突的線索,也可以說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展線索來敘述,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三、分析人物形象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劉蘭芝、焦仲卿的藝術形象,除了他們的悲劇行為外,對話在表現典型性格方面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劉蘭芝:堅強、持重,不為威逼所屈,也不為榮華所動。

  “十三能……十六誦詩書”——知書達禮

  “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不卑不亢

  “處分適兄意,那得任自專”——外柔內剛

  2、焦仲卿:忠于愛情,忍辱負重,但膽小怕事。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堅貞不逾

  “故作不良計,勿復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典型;她既極端的蠻橫無理,又一味的獨斷專行。對焦劉的婚姻強行拆散,對兒子軟硬兼施。(對話鑒賞略)

  4、劉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的幫兇。此人性行暴戾,趨炎附勢,尖酸刻薄,冷酷無情。(對話鑒賞略)

  四、分析文章的表現手法

  1、人物對話的個性化;

  2、鋪陳排比的手法;

  3、起興和尾聲

  五、本文出現的“偏義復詞”

  便可白公姥:意義偏“姥”晝夜勤作息:意義偏“作”

  我有親父母:意義偏“母”逼迫兼兄弟:意義偏“兄”

  六、本文出現的古今異義詞

  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一起工作)可憐體無比:可愛(值得同情)

  汝豈得自由:自作主張(沒有約束)本自無教訓:教養(失敗的經驗)

  處分適兄意:處理(處罰)便可作婚姻:結為親家(結為夫妻)

  葉葉相交通:交接(與運輸有關的)

  七、歸納“謝”“相”“見”“迎”的一詞多義

  見相關資料與練習。

  八、作業布置:

  1、背誦課文精彩語段。

  2、完成課后練習題。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6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初步讀懂全詩,理清脈絡,掌握故事情節。

  教學難點 幾個文言詞語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過程

  導語

  (由復習《詩經》和《離騷》開始)我們學習過了《詩經》三首和《離騷》的節選,在這兩課的學習中,我們了解到我國古典詩歌的起源和發展;《詩經》的四言體、楚辭的騷體;《詩經》開創了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屈原的騷體詩開創了詩歌的浪漫主義傳統。那么,詩歌發展到漢魏晉時期又有怎樣的變化呢?今天,我們來學習《孔雀東南飛》一詩,來了解這一問題。

  了解有關文學常識

  引導學生讀課后有關“漢樂府”的資料,了解有關漢樂府的常識。

  朗讀詩文,整體感知

  引導學生讀預習提示:

  1本詩大概敘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2 學習本詩的側重點應是什么?

  3 讀本詩你將最關注什么?

  誦讀全詩,把握故事情節:

  1教師范讀,學生給生字注音;了解故事梗概;把自己認為精彩的或難懂的句子劃下來。

  2學生朗讀,學生自由讀或請學生分角色朗讀

  3學生復述故事梗概,注意復述的要點: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起因、經過、結果。

  4請學生結合課后練習一,理清此詩的情節。

  學生概括的標題不必拘泥于教參的答案,如果學生有更好的概括則選用學生的概括。

  文言常識積累

  1歸納本詩出現的“偏義復詞”:①便可白公姥:意義偏“姥”②晝夜勤作息:意義偏“作”③我有親父母:意義偏“母”④逼迫有弟兄:意義偏“兄”。

  2歸納整理本詩出現的“古今異義”①可憐體無比:古義,可愛;今義,值得同情;②汝豈得自由:古義,自作主張;今義,沒有束縛;③本自無教訓:古義,教養;今義,失敗的經驗;④處分適兄意:古義,處理;今義,處罰;⑤便可作婚姻:古義,結為親家;今義,結為夫妻;⑥葉葉相交通:古義,交接;今義,與運輸有關。

  3歸納本詩出現的“謝”、“相”、“見”、“迎”的一詞多義

  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分組改編成課本劇,分角色演出。(主人公的語言盡量用原文)

  2分析詩中的人物形象。

  3思考此詩的思想內容。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本詩的藝術特色和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對人物性格特點的把握

  教學過程

  課本劇表演

  1請同學分組表演課本劇《孔雀東南飛》(如時間有限,可分別表演不同的片段)

  2討論評析同學的表演(注意從文中的人物語言分析人物的性格)

  主人公的形象特征感知

  劉蘭芝、焦仲卿忠于愛情,具有叛逆精神,請結合具體詩句,感知他們的個性特征。

  可讓學生找出能夠觸動他們的詩句,讀給大家,然后做簡要的分析。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就可。

  詩歌的藝術特色感知

  通過學生對他們所喜歡的詩句的誦讀,體會詩句的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延伸閱讀

  閱讀幾首漢樂府詩,體會漢樂府的藝術特色。可以在學生誦讀完后,師生共同總結漢樂府詩歌的藝術特色。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整體感知課文,把握情節和人物要點,從語言角度初步鑒賞古詩詞的語言藝術。

  [教學重點]

  把握情節和人物要點。

  [教學難點]

  從語言角度初步鑒賞古詩詞的語言藝術。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初中我們學習過南北朝時期的樂府民歌《木蘭詩》。今天我們學習被稱為“樂府雙璧”的另一篇樂府民歌,同時它又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

  二、關于“樂府”

  “樂府”,是漢武帝時設立的一個官署。它的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它是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

  關于“焦、劉殉情”故事的傳說。漢末建安年間,才貌雙全的劉蘭芝和廬江小吏焦仲卿真誠相愛。但劉蘭芝卻為婆母不容,婆母百般刁難她,沒有辦法,劉蘭芝只有自請回娘家。夫妻二人雙雙“誓死不相負”。蘭芝回到娘家后,不久,縣令替他的兒子求婚,焦仲卿聞聽此事,二人生人作死別,在蘭芝成婚那天,蘭芝毅然投井而死,仲卿也自縊身亡。兩人變成了一對鴛鴦相對而鳴。這個美好的傳說演化成了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敘事詩。

  三、學生整體把握文意,提問:

  1、閱讀后,概括詩歌的情節。(開端是故事的開始,交代故事的人物及事件的起因,為故事展開做鋪墊。發展是故事的深入,發展反映著客觀事物的運動規律,同時更是人物命運的形成展現。高潮,是故事的最激烈最精彩的部分,人物的命運在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結局是事物的結果展示。概括故事情節的關鍵是理清故事的思路,焦、劉感情是故事發展思路的主要因素。)

  起點:孔雀東南飛,五時一徘徊。

  第一部分:開端,是蘭芝對仲卿的訴述。一開始就提出了問題,展開了矛盾。蘭芝和仲卿愛情深厚,本應白頭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們離異。

  第二部分:民展,寫蘭芝被遣回家,仲卿與蘭芝告別,發誓要接蘭芝回來。

  第三部分:發展,寫蘭芝與仲卿的離情別緒,二人分手之際,依依不舍。

  第四部分:高潮,寫蘭芝與仲卿雙雙殉情。

  第五部分:結局,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愿望。

  2、為情節各部分擬定標題。

  提示:五字句。能概括內容,注意人物特點;把握精要,用得體的語言去表達。

  明確:起點(首兩句)

  第一部分:開端,蘭芝被遣。第二部分:發展,夫妻誓別。

  第三部分:發展,蘭芝抗婚。第四部分:高潮,雙雙殉情。

  第五部分:尾聲,告誡后人。

  3、概括故事主題。

  提示:(1)文章寫了怎樣的故事。(2)人物的情感是怎樣的。(3)這個故事具有怎樣的社會意義。明確:故事以時間為順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為矛盾沖突的線索,也可以說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展為線索來敘述,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4、分章節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深入領會文意。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了解古代樂府民歌詩的有關知識以及《孔雀東南飛》這首長篇敘事詩的基本特點,克服文字閱讀障礙,體會通過矛盾沖突來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認識封建家長制的罪惡。

  [教學重點]

  學習本詩通過人物對話及在尖銳的矛盾沖突和曲折的情節發展中塑造人物的特點。

  [教學難點]

  學習本詩的鋪陳、比、興手法。

  [媒體設計]

  運用多媒體將故事重現。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消除閱讀這首古代長篇敘事詩的畏難心理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文學史上保存下來的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故事發生在漢末建安年間,后人傳唱、傳寫時有所加工,是一首流傳很久、膾炙人口的好詩。但由于內容背景和成詩年代離今比較久遠,學生自然會遇到一系列文字上的障礙和內容理解上的困難。以語言而論,雖說《孔雀東南飛》的語言接近漢末到六朝時期的民間語言,比較通俗易懂,但它畢竟是1700年前的民間語言,而且又是用詩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其中有些語句,由于受“五言”的限制和其他原因,含義不十分清楚,即使是各家所注也往往莫衷一是,以今天學生的古漢語水平來說,要消化這些詩句是很困難的。以內容而論,涉及古代的一系列的職官、名物、禮儀、習俗方面的知識,尤其是對當時的封建家長制度、婚姻制度、習俗習慣,學生所知甚少,至于對詩中所寫的男女主角的思想感情和行為舉動更有理解上的難度。以上這些,往往就造成了學生閱讀這首古代長篇敘事詩的畏難心理,不消除這種畏難心理,對提高這首詩的閱讀質量就有很大的影響。

  如何幫助同學消除閱讀《孔雀東南飛》的這些畏難心理呢?

  重要的是確立“化難為易”的學習方略。如對待這首古詩的語言問題,我們可以根據已有的文言知識,充分利用課文的注釋,對古詩的文字予以疏通。又如對這首敘事詩內容的把握,我們可根據《小序》提出一些與主要情節有關的問題來主動地研讀課文,把握全詩的基本內容、情節發展、人物對話、中心主題。本詩的一個鮮明特點是故事性強,容易誘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如果以上這些問題處理得好,不僅可以消除畏難情緒,而且會增添讀好這篇課文的濃厚興趣。

  二、尋找這首詩學習上的難點

  (1)尋找這首詩語言文字學習上的難點。這首詩語言文字學習的難點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詞義疏通,二是語言文字的表現力。關于詞義疏通,閱讀時特別要注意一些詞古今意義的差異,偏義復詞與同義復詞的理解,文言詞語的一詞多義現象如“相”的諸多用法。二是語言文字的表現力。本詩的主要篇幅描寫人物對話,人物語言的個性化是本詩突出的藝術成就,要體會人物的不同性格是怎樣通過詩句表現出來的,要體味本詩起興的特點、民歌氣息、抒情意味和藝術夸張的運用。

  (2)尋找理解這首詩思想內容的難點。這首詩的思想內容方面的一些問題有些是學生較難理解的。例如這首詩著力贊頌劉蘭芝、焦仲卿堅貞不渝的愛情和對壓迫的反抗精神,那他們二人為什么在許多地方卻表現出非常順從呢?如封建禮教對于婦女的名節幾近苛求,那為什么劉蘭芝被休僅十來天,門第反比焦家高的縣令太守卻又遣人來劉家說媒?再如焦母如此專橫固執,為什么在劉、焦愛情悲劇發生后又“求合葬”呢?這是否暗示焦母有反悔之意呢?由此還可引發出這樣的問題,即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劇究竟是人物性格的沖突,抑或有極其深刻的社會原因?

  三、啟發學生解疑析難

  解疑析難應著眼于解析真正的疑難。在此之前,我們已要求去尋找這首詩學習上的難點,解疑析難之前首先應對所尋找的疑點難點作一番辨別和篩選。一些形似疑難而實際上只要通過課文注釋或查找有關資料稍加思考即可解決的問題,應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自行解決。部分或個別同學感到困惑的問題教師可作為解題析難時的非重點或次重點帶過,重要的是啟發這類學生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解疑析難應落實在多數同學普遍感到困惑的一些問題上。如在認識劉焦二人是否有逆來順受和軟弱的一面時,我們應該首先看到他們對于愛情的忠貞不渝以及對于封建禮教的反抗與斗爭精神,尤其要看到他們外柔內剛的個性。當然他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特定的社會背景中,他們的反抗和斗爭形式也無不帶上那個時代的烙印。至于劉蘭芝被遣回家后即有官宦人家前來騁婚,這樣的情節安排是為了突出劉蘭芝是無辜被遣的,他的素養和品行是有口皆碑的,這也襯出焦母的專斷和無知。結局“兩家求合葬”正是對封建家長制的絕妙諷刺。這樣的結尾處理也使得這場愛情悲劇更具有震撼力。還必須了解的是,《孔雀東南飛》是一篇歷經傳唱多有加工的古詩,在某種意義上體現了集體創作的智慧,也表達了廣大人民的愿望。詩歌中許多基于生活的藝術夸張和一些獨到的表現手法,本應看作是這一古代優秀作品的藝術創造,不必像對待史實作品那樣去嚴肅考證。領會了這些,《孔雀東南飛》一些思想內容方面的疑難也就可一一迎刃而解了。

  四、創意說明

  《孔雀東南飛》這首古代敘事長詩,其寫作年代離開我們非常久遠,語言文字也有諸多的閱讀障礙,而且在思想內容的理解方面也存在著許多難點,因而采用尋找難點、確定難點、解決難點的學習方法是相當適宜的。這則教學設計的創意就在于能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抓住教學中的主要矛盾,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解疑析疑,在閱讀能力上尋求提高和突破,這是很有見地的。其實,對大多數高三學生來說,他們缺的不是閱讀文言作品的知識,缺的也不是使用注釋和查找資料的技能,他們缺的是獨立思考、探索研究的學習方略,這個問題不解決,他們就難以進入主動學習的境界,也就難以使自己的綜合閱讀能力有質的提高。這則教學設計能在這一點上作有探索意義的努力,應予肯定。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9

  【教學目的】

  1、了解焦、劉愛情悲劇,封建家長制摧殘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

  2、了解作品是如何在尖銳的矛盾沖突和曲折的情節發展中,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塑了反禮教、爭自由的男女青年的藝術形象的。

  3、了解我國第一首長篇敘事詩的藝術成就;理解鋪陳、排比、起興的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

  誦懂全詩,熟悉情節,探討人物悲劇命運的原因及典型意義。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教學用具】多媒體網絡教學。 【教學課時】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了解“漢樂府”的有關知識;朗讀課文;梳理情節;學習小序及起句的作用。

  【教學步驟】

  〖復習舊課〗 抽查背誦《離騷》最后一段。

  〖學習新課〗

  導入:請大家在音樂的伴奏下,自讀課前提示,以及課后有漢關樂府的知識。

  (教師打開網頁。展示課題、背景音樂(梁祝協奏曲)與背景圖片。)

  2、明確本節課的任務(見網頁)

  3、剛才你們聽到的是什么音樂?《梁山伯與祝英臺》。《梁祝》反映的是封建社會中男女青年的悲劇愛情故事,像這樣的故事,在封建時代不足為奇,我們現在就要了解到另一個愛情悲劇故事《孔雀東南飛》了。

  4、語文知識

  (強調:《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與北朝的《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又稱為“南北雙璧)。課文選自南朝陳代徐陵編的《玉臺新詠》。)

  關于“漢樂府”。請看40頁方框里的介紹。

  五言詩起源與發展:(多媒體顯示)

  中國古代詩歌體裁。全篇以五字句構成。最早產生于漢代民謠和樂府民歌。到了東漢時期的樂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東南飛》等。文人五言詩是在學習民歌的基礎上出現的。標志著文人五言詩達到最高成就的,是東漢末年無名氏的《古詩十九首》。建安以后,五言詩創作日趨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詩更為發展,出現了五言律詩和五言絕句。由于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匯,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內容,更靈活細致地抒情和敘事,因此,它適應漢以后發展了的社會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詩遂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了。

  樂府命名有很多種類:

  一歌,如《襄陽歌》;二行,如《兵車行》;三歌行,如《短歌行》、《燕歌行》;四引,如《丹青引》;五曲,如《明妃曲》;六吟,如《梁甫吟》;七辭,如《明妃辭》;八篇,如《白馬篇》;九唱,如《氣出唱》,十調,如《清平調》;十一怨,如《長門怨》;十二嘆,如《夢妃嘆》。

  5、聽(網絡)錄音朗讀,給每個自然段標明序號,思考給全詩分幾部分,如何用簡短的詞語概括各部分。

  6、討論之后,用PPS顯示:

  〖情節〗

  小序:一、起興① 二、遣歸② 三、逼嫁 四、殉情 五、化鳥

  6、翻譯小序。

  問: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確:(小序)概括故事發生的時、地、人、情節,寫作緣起。

  7、討論起興的作用:

  一、起興:烘托悲劇氣氛,提攝全篇,引出下文。

  8、有時間就讓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家庭作業〗

  1、翻譯全詩,提出難懂的詞句;

  2、本詩猶如一出電視劇,請給各部分每個場面再用一個詞語或短語概括一下其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疏通全詩詞句;掌握“相”字、部分偏義復詞與“自”字的用法;概括各部分每個場面的內容。

  【教學步驟】

  〖復習舊課〗 檢查有關漢樂府及本詩有關的知識。

  〖學習新課〗

  1、疏通全詩詞句(要求針對每段提出問題,小組競賽);

  結合概括每個場面內容

  PPS:

  ┌請歸 ┌蘭芝還家

  │求情 │縣令遣媒

  │斥子 │蘭芝拒媒

  二、遣歸│慰婦 三、逼嫁│

  │整妝 │太守遣媒

  │拜別 │阿兄逼允

  └密誓 └太守籌婚(鋪陳排比)崐

  ┌備嫁 ┌對蘭芝夫婦的同情

  │訣別 │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四、殉情│ 五、化鳥│

  │別母 │對封建制度的抗議

  └殉情 └照應開頭

  3、掌握部分詞語的用法(見PPS)

  〖家庭作業〗

  思考:劉蘭芝與焦仲卿為什么自殺?

  (要求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其原因;要求有理有據,根據教材及有關的背景知識來說明。要寫在筆記本上,明天檢查。)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討論問題;總結課文;背誦有關段落。

  【教學步驟】

  〖復習舊課〗

  1、檢查詞句知識及文學常識。

  2、討論問題:劉蘭芝與焦仲卿為什么自殺? (可各抒己見)

  參考:

  劉、焦之死在當時有必然性。因為他們面臨的抉擇只有兩種可能:或向焦母劉兄屈服,違背自己的愛情誓約;或者以一死來維護兩人的愛情誓約。劉、焦不可能隨心所欲地選擇第三個可能魯因為他們所處的社會條并不是他們自己選定的,而是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劉、焦之死,固然有外來的壓力,但也有其內在的原因。這原因就是他們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擺脫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封建意識形態。《禮記·本命》中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焦母迫害劉蘭芝用的是第一條。《禮記》中還規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焦母壓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順這一條。劉蘭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長制的威壓.那么劉蘭芝、焦仲卿是不是從根本上反對這些封建教條呢?沒有。劉、焦兩人所反復辯解的是他們并沒有違反這些封建規范。他們的認識不能不受時代的局限。劉蘭芝、焦仲卿與焦母劉兄不同的是:劉焦的愛情理想與這些封建教沖突,而焦母劉兄則以為堅守這些封建教條才能真正維護自己和親人的幸福。顯然,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焦母、劉兄是強者,而劉蘭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因此,他們的死,是歷史的必然要求與這個要求實際上不能實現的產物。他們的死,是對封建禮教罪惡本質的控訴。劉蘭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禮教的早期叛逆者,因為他們沒有逆來順受地屈從。死與屈從,都是封建禮教對他倆的毀滅。但這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毀滅。如果他們屈從了,那么雖然他倆的肉體還活著,但他們的靈魂、他們的愛情理想卻不復存在了。而死,卻表現了他倆為堅持愛情理想而作的抗爭,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贏得后世人民對他倆的同情與尊敬,成為后代粉碎封建枷鎖的精神鼓舞。《孔雀東南飛》的重大思想價值在于:它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劉蘭芝、焦仲卿兩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劇,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熱情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夫婦忠于愛情、反抗壓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眾對愛情婚姻自由的熱烈向往。

  結合“練習”第二題及詩中人物語言談談劉蘭芝、焦仲卿、焦母的性格特點。

  先討論,再用PPS展示:

  劉蘭芝:忠于愛情;聰明善良,勤勞堅強;敢于反抗封建迫害

  焦仲卿:忠于愛情;有叛逆精神

  焦 母:蠻橫無理(封建禮教、家長制度的代表)

  劉 兄:冷酷自私,趨炎附勢(封建禮教、家長制度的代表)

  本詩用了哪些藝術手法?

  PPS:〖藝術手法〗

  一、構思

  1、在矛盾沖突中塑造人物(選材)

  焦劉兩家對青年男女婚姻的干涉只寫一家就不行。

  2、起興,化鳥

  孔雀失偶起興,鴛鴦雙飛作結--民歌常用手法

  二、語言

  1、語言個性化; 2、鋪陳、比喻

  〖練習〗朗讀全詩。

  〖家庭作業〗 背誦有關段落(見“練習”第四題)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充分理解詩中主要人物劉蘭芝和焦仲卿兩大藝術形象及其典型意義;

  2、注意把握本詩以人物語言個性化這一突出的藝術成就;

  3、學習體會本詩的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4、背誦重點段落。

  [教學重點]

  學習本詩通過人物對話及在尖銳的矛盾沖突和曲折的情節發展中塑造人物的特點。

  [教學難點]

  學習本詩的鋪陳、比、興手法。

  [媒體設計]

  運用多媒體將故事重現。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作家作品

  樂府詩:中國古代樂府官署(漢武帝首設)中配樂演唱的詩歌 。包括民歌和文人創作兩大類。后人多用以代稱入樂的民歌。兩漢樂府詩體裁以五言為主,兼有七言和雜言。句式靈活自由,語言自然流暢,通俗易懂,瑯瑯上口,生活氣息比較濃厚。樂府詩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中,并按音樂性質的不同,被分為郊廟歌辭、燕射歌辭、相和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雜曲歌辭、清商曲辭等12類。兩漢樂府民歌又稱漢樂府,多收入相和歌辭 、鼓 吹 曲辭和雜曲歌辭中 ,風格活潑自然;南朝樂府民歌多收入清商曲辭、雜曲歌辭和雜歌謠辭中,風格清新宛轉;北朝樂府民歌多收入梁鼓角橫吹曲中,風格質樸剛健。南朝的《孔雀東南飛》與北朝的《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是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這部分詩,與《詩經》中的國風性質相同,廣泛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樂府詩的精華。文人創作多為民歌的仿制品,難與民歌相媲美。宋元以后,樂府詩的外延進一步擴大,詞、曲因配樂演唱的緣故,也被雅稱為樂府。

  五言詩:中國古代詩歌體裁。全篇以五字句構成。最早產生于漢代民謠和樂府民歌。到了東漢時期的樂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東南飛》等。文人五言詩是在學習民歌的基礎上出現的。標志著文人五言詩達到最高成就的,是東漢末年無名氏的《古詩十九首》,劉勰的《文心雕龍》稱之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詩創作日趨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詩更為發展,出現了五言律詩和五言絕句。由于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匯,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內容,更靈活細致地抒情和敘事,因此,它適應漢以后發展了的社會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詩遂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了。

  二、探海導航

  《孔雀東南飛》是古樂府民歌,民歌的 行文一般比較通俗,詞句的理解并不是很難。 學習的重點應放在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藝術手法的分析上,以培養良好的藝術鑒賞能力。這首詩在尖銳的矛盾沖突和曲折的情節發展中塑造了主要人物劉蘭芝、和焦仲卿、的藝術形象。特別是劉蘭芝,她的身上集中表現了古代勞動婦女的優秀品質和不幸命運,她的遭遇和反抗精神很具有典型性。全詩以主要篇幅描寫人物對話,人物語言的個性化是本詩突出的藝術成就。學習時,要注意體會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過哪些主要言行表現出來的;同時還要注意其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三、思路結構

  全詩通過劉蘭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劇的敘述,揭露了封建家長制度和封建禮教摧殘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蘭芝、仲卿忠貞不渝的愛情和對壓迫的反抗精神。全詩以焦劉的婚姻悲劇的發展過程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層層展開敘事,以大量生動具體的對話和行動及一些細致的場景描寫將情節推向高潮。全詩共33節可分為六大部分,結構如圖:

  一. ① 托物起興,以物喻人;

  二. ② 蘭芝自訴,妻賢母惡;

  ③-⑥ 仲卿求情,賢夫孝子;

  三. ⑦-⑧ 決心自遣,自珍自愛;

  ⑨-⑩ 拜別阿母,有理識禮;

  11-12、 夫婦明誓,情深意重;

  13、 蘭芝見母,得母同情;

  四.14-19 蘭芝拒婚,忠于愛情;

  20-24、 阿兄逼嫁,見利忘義;

  25-27、 生人死別,兩情不渝;

  五.28-30、仲卿別母,忠孝難全;

  31-32、 兩人殉情,生死相約;

  六. 33、 化鳥雙飛,美好向往。

  四、疑難指津

  如何理解劉、焦之死?劉、焦之死在當時有必然性。因為他們面臨的抉擇只有兩種可能:或向焦母劉兄屈服,違背自己的愛情誓約;或者以一死來維護兩人的愛情誓約。劉、焦不可能隨心所欲地選擇第三個可能魯因為他們所處的社會條并不是他們自己選定的,而是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劉、焦之死,固然有外來的壓力,但也有其內在的原因。這原因就是他們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擺脫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封建意識形態。《禮記本命》中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焦母迫害劉蘭芝用的是第一條。《禮記》中還規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焦母壓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順這一條。劉蘭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長制的威壓.那么劉蘭芝、焦仲卿是不是從根本上反對這些封建教條呢?沒有。劉、焦兩人所反復辯解的是他們并沒有違反這些封建規范。他們的認識不能不受時代的局限。劉蘭芝、焦仲卿與焦母劉兄不同的是:劉焦的愛情理想與這些封建教沖突,而焦母劉兄則以為堅守這些封建教條才能真正維護自己和親人的幸福。顯然,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焦母、劉兄是強者,而劉蘭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因此,他們的死,是歷史的必然要求與這個要求實際上不能實現的產物。他們的死,是對封建禮教罪惡本質的控訴。劉蘭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禮教的早期叛逆者,因為他們沒有逆來順受地屈從。死與屈從,都是封建禮教對他倆的毀滅。但這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毀滅。如果他們屈從了,那么雖然他倆的肉體還活著,但他們的靈魂、他們的愛情理想卻不復存在了。而死,卻表現了他倆為堅持愛情理想而作的抗爭,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贏得后世人民對他倆的同情與尊敬,成為后代粉碎封建枷鎖的精神鼓舞。《孔雀東南飛》的重大思想價值在于:它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劉蘭芝、焦仲卿兩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劇,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熱情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夫婦忠于愛情、反抗壓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眾對愛情婚姻自由的熱烈向往。

  詩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如何實現和完成的?通過有個性的人物對話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是《雀東南飛》最大的藝術成就。全詩“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長詩也。淋淋漓漓,反反復復,雜述十數人口中語,而各肖其聲音面目,豈非化工之筆”(《古詩源》卷四,沈德潛按語)。在貫穿全篇的對話中,可以看到,劉蘭芝對仲卿、對焦母、對小姑、對自己的哥哥和母親講話時的態度與語氣各不相同,正是在這種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勞、善良、備受壓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內剛的個性。同樣的,在焦仲卿各種不同場合的話語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愛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親威逼的誠正而軟弱、但又有發展的性格。此外,簡潔的人物行動刻劃,精練的抒情性穿插,比興手法和浪漫色彩的運用,都對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語言揣摩

  1、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

  評析:這一句兼用了“比”和“興”的手法,以孔雀失偶喻夫妻離散并用以興起劉蘭芝、焦仲卿彼此顧戀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氣氛。這種以美禽戀偶聯想到夫妻分離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見的。在結構上,開頭的這一句也和結尾的鴛鴦雙飛構成呼應關系,體現了構思的匠心和用心的良苦。

  運用:這種比興手法在現代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運用。如《花心》:“花的心開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錯過。你的心晶瑩剔透,心中一定還有夢。”

  2、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

  評析:蘭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時,作者對人物行動表情作了簡單的刻劃并穿插了精煉的抒情性描寫,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行文更有情韻,增添了悲劇氣氛。

  運用:配畫示意。

  3、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

  評析:最后這一段,在劉、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葉葉覆蓋相交,鴛鴦在其中雙雙日夕和鳴,通宵達旦。這既象征了劉焦夫婦愛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們永恒的悲憤與控告。由現實的雙雙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愛情與幸福的松柏、鴛鴦的形象,表現了人民群眾對未來自由幸福的向往,這是劉焦形象的浪漫主義發展,閃現無比燦爛的理想光輝,使全詩起了質的飛躍。

  運用:彩虹萬里百花開,蝴蝶雙雙對對來,天荒地老心不變,梁山伯與祝英臺。(選自《梁山伯與祝英臺》)/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選自白居易《長恨歌》)

  六、名題講析

  1、這首詩中突出地運用了夸張和渲染手法的有兩處,一處是在蘭芝離開焦家時,著意寫裝束和儀容,它的作用是表現劉蘭芝的自尊、鎮定和外柔內剛;一處是在劉兄逼婚后,著力寫迎娶的排場,這是為了表現蘭芝的身價,反襯她的悲慘命運,加深悲劇氣氛。

  講析:本題選自原必修教材的課后練習。孔雀東南飛一課的所謂夸張和渲染手法實際上也就是賦的手法,即“敷陳其事而直言之”,用排比、鋪陳手法寫盡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態。它既可以淋漓盡致地細膩描寫,又可用一氣貫注,加強語勢,還可以渲染某種環境氣氛和情緒。賦,一般可分為三類:賦景觀物象、賦事態情狀、賦人物形象。本題兩處賦屬賦人物形象,要能從中分析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來。賦是古詩詞中最常見的手法,如《沁園春長沙》上下闋均用了賦,要注意留心體會。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注意它們和現代漢語的區別

  汝豈得自由 古義:自作主張 今義:自由自在

  可憐體無比 古義: 可愛 今義:同情別人

  千萬不復全 古義:無論如何 今義:再三叮囑

  奄奄黃昏后 古義: 暗沉沉的 今義:氣息將盡

  講析:中國古漢語是以單音節詞為主的,而現代漢語是以雙音節詞為主的,好多古漢語中兩個單音節詞到現代漢語演化為一個雙音節詞。書寫形式雖然相同,但含義區別很大,要注意其區別。如“自由”“可憐”。此外,古代白話(口語)的一些詞匯和現代漢語的一些詞匯書寫相同但含義不同,也要能區別。如“千萬”等。

  七、風景剪輯

  剪輯1:

  《孔雀東南飛》一詩在我國是家喻戶曉的名篇,人們從未懷疑過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然而事實卻是,這首產生于公元三世紀,最早被收入《玉臺新詠》的長詩,魏晉南北朝的文學批評家——從曹丕《典論》、劉勰《文心雕龍》到鐘嶸《詩品 》,都從未提起,直到宋代才偶有提及,但毀譽不一。它的命運在近代開始改變,最先將它收入《全漢詩》的是近人丁福保,五四時期這首詩的地位發生戲劇性變化,胡適在其辟荒作《白話文學史》中稱之為“不朽杰作”、“古代民間最偉大的故事詩”,錢玄同、傅斯年、劉大白、劉大杰、朱湘等一批新文學運動倡導者均盛贊此詩。由于新文學運動者的倡導,它被納入文學史家的研究視野,通過進人文學史和文學教材等途徑,達到現在家喻戶曉的程度。這首詩是在產生了一千多年之后,通過20世紀五四新文化運動,從邊緣進人中心,從隱性存在進人顯性傳統。

  剪輯2:

  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國文部四年級學生合編的《孔雀東南飛》,……劇本由業余作者創作,業余學員演出,反映的是大眾關心的社會問題,1922年2月25日在北京教育部禮堂公演即引起轟動, “觀眾多至千余人,竟有許多人犧牲了四個小時在那兒恭候開幕”。演罷《晨報》附刊上即有評論家總結這個劇的“問題”所在: “我看此劇的用意,是要表明‘在宗法家庭制度下,不能容真正的戀愛”。這個劇在當時多次上演,并傳至東南亞一帶,被認為是“事情真確,足以諷世”的社會劇。在當時一批問題劇中,它因三個特點取勝:一是內容特別契合當時反對封建家長制,追求婚姻自主,婦女解放等主題;二是采用了大家熟習的傳統故事,許地山觀劇后說:“我們對傾動一時底女高師學生底創作孔雀東南飛,必不能沉默著容他過去;因為這是我們第一次在本國的古事上留意,和平常所謂新劇不同”。三是在創作演出方面較成功貫徹“愛美的”精神,徐慕云《中國戲劇史》在提到“愛美的”社會問題劇時指出, “當時女高師學生演出之‘孔雀東南飛’尤為出名”。此劇可稱這批創作中的代表作。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11

  教材概述

  《孔雀東南飛(并序)》是保存下來的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與北朝的《木蘭詩》并稱“樂府雙璧”。選自南朝陳徐陵編的《玉臺新詠》卷一,原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孔雀東南飛(并序)》的故事情節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作的:東漢建安年間,才貌雙全的劉蘭芝和廬江小吏焦仲卿真誠相愛。可婆婆焦母因種種原因對劉蘭芝百般刁難,蘭芝毅然請歸,仲卿向母求情無效,夫妻只得話別,雙雙“誓天不相負”。蘭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來,先是縣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譴丞為媒。蘭芝因與仲卿有約,斷然拒絕。然而其兄惡言相向,蘭芝不得已應允太守家婚事。仲卿聞變趕來,夫妻約定“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蘭芝出嫁的喜慶之日,劉、焦二人雙雙命赴黃泉,成千古絕唱。故事結尾與其他中國民間文學幾乎千篇一律,充滿浪漫主義的理想色彩:兩人合葬,林中化鳥。(其他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織女的“七夕相會”。)

  《孔雀東南飛(并序)》以時間為順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為矛盾沖突的線索,也可以說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展線索來敘述,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重點:

  1、理清敘事詩的矛盾沖突和曲折情節。

  2、了解敘事詩中通過人物對話揭示人物形象的藝術性。

  難點:

  1、體味人物性格及詩句的民族氣息和抒情意味。

  2、背誦課文。

  思路方法

  1、誦讀理解,疏通詩句。

  2、理清情節發展的線索。

  3、通過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本詩的主旨。

  4、按要求背誦詩歌。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讓學生誦讀理解,疏通詩句,把握情節發展的線索。第二課時,設置討論題,分析詩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義,把握詩的主旨。

  三維目標

  1、讀懂全詩,理清脈絡,掌握故事情節。

  2、分析鑒賞人物形象。

  3、理解鋪陳、排比、起興手法及其藝術性。

  4、通過詩作體察漢代貴族家庭生活,以及封建禮教毀滅恩愛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現實,感受焦、劉二人忠貞不渝的愛情。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導語設計

  詩詞導入

  大家還記得我們初中學過的《木蘭詩》嗎?誰能背誦其中的段落或句子?(學生隨便背誦。)《孔雀東南飛(并序)》與《木蘭詩》齊名,并譽為“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并序)》,這是迄今保存下來的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敘事詩有相對完整的情節,有具體的人物形象。(板書課題)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它。

  歌曲導入

  (給學生播放《梁祝化蝶》)。造成悲劇的原因是什么呢?——封建家長制是扼殺青年男女愛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滿,就可以憑一紙休書將女子趕回家。這樣的悲劇在古代不足為奇。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個感人肺腑的愛情悲劇——《孔雀東南飛(并序)》。

  文本解讀

  知識積累

  1、借助注釋、字典等疏通詩句。

  必須掌握的實詞及其在現代漢語中的運用。

  (1)堪:承受得了。(不堪一擊)

  (2)徒:白白地,空地。(徒有虛名)

  (3)可憐:可愛。(楚楚可憐)

  (4)紛紜:凌亂。(頭緒紛紜、眾說紛紜)

  (5)葳蕤(wēiruí):繁盛的樣子。(樹木葳蕤)

  (6)纖纖(xiān):形容細長。(十指纖纖)

  (7)念:記掛。(念念不忘)

  (8)卻:退出來。(望而卻步)

  (9)區區:愚拙(何乃太區區);真情摯意(感君區區懷)。現在多指數量少或人事的不重要(區區小事,何足掛齒)。

  (10)依依:戀戀不舍。(依依惜別)

  (11)窈窕(yǎotiǎo):美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2)令:美好,敬辭。(令名、令德;令尊、令兄)

  (13)謝:辭別(謝家事夫婿);告訴(多謝后世人);道歉(謝罪);感謝(嘗有所薦,其人來謝);推辭(阿母謝媒人);衰亡,凋落(形謝則神滅)。

  (14)相(xiāng):表示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及時相遣歸);互相(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

  (15)見:看見,會見,拜見(相見常日稀);同“現”(彗星見于東方);表示被動,被,受(信而見疑);副詞,放在動詞前指動作對象(府吏見丁寧)。

  (16)悵(chàng)然:失意,不如意。(悵然若失,悵然而返)

  (17)否(pǐ)泰:壞運氣,好運氣。(否極泰來)

  (18)絡繹:接連不斷。(絡繹不絕)

  (19)赍(jī):贈送。(赍賞)

  (20)躑躅(zhízhú):緩緩地走。(躑躅青驄馬)

  (21)迎:迎娶(明日來迎汝);逢迎(迎合別人的心意);迎接(迎新人)。

  (22)零:落下,凋落。(泣涕零如雨,枯葉凋零)

  2、解題

  本詩原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選自南朝陳徐陵編的《玉臺新詠》,這是我國最早的樂府詩集。本詩是保留下來的我國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長的一首長篇敘事詩。稱“古今第一首長詩”(區別于第一首長篇抒情詩《離騷》),與《木蘭辭》合稱“樂府雙璧”。

  樂府:原指掌管音樂的官府,后來把樂府官署所采集、創作的歌詞也稱為“樂府”或者“新樂府”。

  信息篩選

  理解全詩的故事情節,進而掌握結構。

  1、依照故事情節發展的線索,你認為全詩可分成幾部分?并給各部分擬一個小標題。

  明確:可分成五部分。

  第1部分(1—2段):蘭芝自訴開端揭示矛盾

  第2部分(3—12段):遭遣盟誓發展推進矛盾

  第3部分(13—21段):被迫改嫁繼續發展繼續推進矛盾

  第4部分(22—31段):雙雙殉情高潮矛盾進入頂峰

  第5部分(32段):鴛鴦和鳴結局解決矛盾

  2、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主要塑造了哪兩個人物?

  明確:焦仲卿和劉蘭芝。

  合作探究

  1、焦仲卿是怎樣一個人?(學生先討論,再交流,最后明確。)

  明確:忠于愛情,對幸福生活熱烈追求,對封建禮教、封建家長專制充滿叛逆精神。(讓學生結合課文分析。)

  2、你認為劉蘭芝是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

  明確:劉蘭芝是一個聰明、善良、愛勞動、重感情、忠于愛情的人。面對封建家長制的專橫和兇殘,她毫無畏懼。她是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光輝的婦女形象之一。(讓學生結合課文分析。)

  3、焦母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

  明確:她是一個反面人物,在詩中,她是封建舊禮教的代表人物。她極端蠻橫無理,獨斷專行。她無視焦、劉的愛情,折磨蘭芝,威逼利誘仲卿,是一個摧殘青年,摧殘愛情的封建家長。

  分析鑒賞

  我們從焦、劉身上可以看到怎樣的社會現實?(由學生討論,然后總結。)

  明確:封建家長制扼殺青年男女的愛情自由、婚姻自由。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滿,就可以憑一紙休書將女子趕回家。

  拓展探究

  聯系下列材料,談談你的看法?(各抒己見)。

  南宋年間,著名愛國詩人陸游因在科場上秉筆直言,抒發抗金憂國之情,而名落孫山。陸游父母遂安排他與表妹唐琬成婚。陸游和唐琬結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陸游母親對此不悅,她認為唐琬整天彈琴吟詩,不但有失婦道,而且有誤兒子的功名前程。在母親的壓力下,陸游被迫休妻,無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虛玄的命運八字活活拆散這對夫妻,唐琬另與趙士程結婚。一日,唐琬與趙士程游沈園,與陸游相遇,陸游百感交集,提筆在粉墻上留下了傳世經典的《釵頭鳳》。唐琬再游沈園,見詞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陸游)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唐琬)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上邪》(蒼天啊)一位女子癡迷而摯烈的愛情誓言。(兩漢樂府)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上邪”,是女子呼天以為誓。“山無陵”以下連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來表明自己至死不渝的愛,深情奇想,確是“短章中神品”。

  課堂小結

  幾千年來,封建禮教、家長制等傳統文化的冷漠與殘酷,使無數美麗的愛情成為“牽牛織女”,化作“雙飛蝴蝶”,飛出“東南孔雀”,筑就“血淚沈園”!滴下釵頭多少淚,沈家園里草猶悲——頑強的生命可以擺脫精神枷鎖。只要矢志不渝,執著追求,美好的理想就會實現。

  作業設計

  給家里人講述故事《孔雀東南飛(并序)》。

  板書設計

  孔雀東南飛

  第1部分(1—2段):蘭芝自訴開端揭示矛盾

  第2部分(3—12段):遭遣盟誓發展推進矛盾

  第3部分(13—21段):被迫改嫁繼續發展繼續推進矛盾

  第4部分(22—31段):雙雙殉情高潮矛盾進入頂峰

  第5部分(32段):鴛鴦和鳴結局解決矛盾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1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掌握樂府詩歌的基本特點,把握重點字詞,學會詩歌發的分析與鑒賞

  過程與方法:實踐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法,深入分析本詩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對劉蘭芝與焦仲卿忠貞的愛情給予肯定,對封建社會家長專制的婚姻制度給予否定。聯系現實,在肯定這份忠貞愛情的同時也要明確生命是可貴的,要珍惜生命。

  二、教學重點:

  1、掌握重點字詞

  2、掌握樂府詩歌的特點

  3、鑒賞詩歌藝術特色

  三、教學難點:

  1、深入理解本詩的思想感情

  2、鑒賞本詩藝術特色

  四、教學方法:講授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五、教學課: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介紹并了解樂府詩歌

  2、熟讀全詩,概括其主要內容,解決疑難字詞

  3、理清詩歌線索,劃分層次

  二、教學重難點:理清故事發展線索

  三、教學方法:講授、討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愛情是從古到今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我們從文學、影視作品中接觸到很多關于愛情的傳說。說說你們知道的愛情故事。(學生回答,老師總結,明確“四大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孟姜女、牛郎織女,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等)這些愛情故事多以喜劇開場,以悲劇告終,感人至深。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漢末建安中,發生的一個愛情悲劇。

  二、介紹樂府詩

  問題1:同學們都預習了課文,知道這是一首樂府詩。那么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樂府詩?

  明確::樂府詩:中國古代樂府官署(漢武帝首設)中配樂演唱的詩歌。包括民歌和文人創作兩大類。樂府詩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中,漢樂府民歌又稱漢樂府,風格活潑自然;南朝樂府民歌風格清新宛轉;北朝樂府民歌,風格質樸剛健。南朝的《孔雀東南飛》與北朝的《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是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

  問題2: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少有長篇詩歌。《離騷》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那么《孔雀東南飛》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有什么樣的地位?

  明確: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古代漢民族最長的敘事詩。

  三、熟讀課文

  1、一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解決疑難字詞(糾正字音)

  明確:槌床

  哽咽

  伶俜

  葳蕤

  纖纖

  躑躅

  奄奄

  2、二讀課文,要求:本詩是一首敘事詩,請同學們細讀課文,按照故事發展的順序將全詩分層。(將學生6人分為一組,讀完課文之后小組討論,展示結果)

  成果展示(示例):

  引子(第1段)以“孔雀東南飛”托物起興

  開端(第2段)劉蘭芝自請遣歸

  經過(第3——12段)蘭芝與焦仲卿離別

  發展(第13——21段)蘭芝抗婚

  高潮(第22——31段)兩人殉情

  尾聲(第32段)勸誡后人

  3、再理清詩歌故事情節的基礎上,總結詩歌主要內容。(學生自己總結,要求線索要清晰)

  明確:本詩以劉蘭芝與焦仲卿愛情發展為線索,依次寫了蘭芝遣歸、夫妻話別、蘭芝抗婚、兩人殉情的情節,表現了兩人對愛情的忠貞。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1、熟讀全詩,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偏義復詞”及其用法

  二、教學重難點: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學方法:講授、小組討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本首詩歌敘事性強,人物性格鮮明,能夠運用個性化的語言表明詩歌發展的成熟。上節課我們理清了全詩的故事情節,這節課針對詩歌中的人物,我們來分析其性格的特點。

  二、人物分析

  (一)學習形式: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由各組從劉蘭芝、焦仲卿、焦母、劉兄、劉母五位人物中選擇自己要分析的人物。要求:找出原文,分析概括。

  成果展示(示例):

  劉蘭芝:1、第一段“十三能織素……十六誦詩書”,第十三段“十三教汝織……十六知禮儀”,第23段“左手持刀尺……晚成單羅衫”——心靈手巧,勤勞,聰慧

  2、第九段“指如削蔥根……精妙世無雙”,第14、17段,蘭芝回家后媒人絡繹不絕——容貌美麗

  3、第十段“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里”、“勤心養公姥,好自相扶將”,第26段“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知書達理,善良明理

  4、第二段“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第20段“蘭芝仰頭答……”,從劉蘭芝應對婆婆、兄長的逼迫,看出她的不卑不亢,果斷堅決

  5、從劉蘭芝拒絕其他說媒可以看出她不為榮華所動,忠于愛情

  焦仲卿:

  1、第五段“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第11段“誓天不相負”,第31段仲卿殉情——忠于愛情

  2、第七段“我自不驅卿,逼迫有阿母”——性格軟弱,優柔寡斷

  焦母:第六段“阿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第十段“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蠻橫無理,專橫

  劉兄:第19段“阿兄得聞之……其往欲何云”——粗暴,趨炎附勢,冷漠

  劉母:第13段、第15段、第17段——善良,愛惜子女,但本質上還是封建家長

  總結:焦母、劉兄以及劉母都是封建家長的代表。在當時社會,女子要遵守“三從四德”,劉蘭芝在婆家受到婆婆的逼迫,丈夫焦仲卿性格懦弱,回到娘家則凡事都要聽從兄長。而劉焦的愛情悲劇是時代的產物,也是個人性格使然。

  (二)選取文中具有戲劇性的情節,如“蘭芝自遣”,“仲卿求情”、“夫妻話別”、“劉兄逼婚”等,將其改寫為短劇,分角色扮演。要求:自取短劇名稱,小組合作,改寫短劇并表演。

  三、偏義復詞

  本詩中有些詞語很有意思,大家解釋一下這些詞語的`意思:

  1、便可白公姥公公婆婆,這里指婆婆

  2、晝夜勤作息勞作休息,這里指休息

  3、我有親父兄父親和兄長,這里指兄長

  4、逼迫兼弟兄弟弟和哥哥,這里指哥哥

  5、其日牛馬嘶牛和馬,這里指馬

  從這些詞語的解釋中大家發現什么問題?(學生回答,引出偏義復詞)

  明確:這些都是偏義復詞。偏義復詞,是指一個復音詞由兩個意義相同或相反的語素構成,但整個復音詞的意思只取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而另一個語素只作為陪襯。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1、熟讀全詩,分析本篇詩歌藝術特色

  2、探討本詩的思想內涵

  二、教學重難點:分析鑒賞本詩的藝術特色

  三、教學方法:講授、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樂府詩歌大多來自民間,廣泛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而魏晉時期又是詩歌發展的重要時期,所以漢樂府有著自身的特點。本節課就本詩的藝術特色我們來進行鑒賞。

  二、鑒賞本詩

  問題:對于詩歌的鑒賞,我們可以從其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表現手法等多個方面來鑒賞。針對這首詩,我們從其表現手法上,看看有什么樣的特點。(小組討論并歸納總結)

  成果展示(示例):

  第一,運用比興手法。這首詩以孔雀失偶起興,奠定了全詩的基調,也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運用鋪陳手法。詩歌開頭蘭芝自陳:“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以時間為順序,表現出劉蘭芝從小聰明能干、多才多藝,很有教養,暗示了焦母逐走媳婦的無理。第九段蘭芝離開焦家時也有一段細致的鋪陳:“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表現蘭芝剛強鎮定而又留戀不舍的豐富的內心活動。后面寫太守家迎親的隊伍:“青雀白鵠舫,四角龍子幡,婀娜隨風轉。……從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門。”此處的鋪陳渲染出太守家煊赫的財勢,也從反面暗示了蘭芝不貪圖榮華富貴、忠于愛情的高潔品格。

  第三,善用比喻。“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兩個比喻原來的共通點變成分歧點,這對于情節的發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畫,有很大的作用。

  第四,前后照應。文中多次出現前后呼應的詩句,如以“孔雀東南飛”開頭,以鴛鴦雙飛結尾,增強了詩歌的意蘊;蘭芝自述“十三能織素……”與后文劉母“十三教汝織……”相呼應,強調了蘭芝的聰慧;劉焦分離時“君當做磐石,妾當作蒲葦……”與蘭芷出嫁前“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相呼應,表現出故事情節的轉折。

  三、討論:聯系社會現實,你怎樣看待劉蘭芝與焦仲卿的做法?

  成果展示(示例):兩種看法。第一種認為“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兩人對愛情的忠貞是值得肯定的,況且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兩人都有封建家長逼迫,重新在一起幾乎是不可能的。第二種看法,“愛情誠可貴,生命價更高”,從本詩中可以看出兩人婚姻結束之后完全可以找到更合適的人,各自組建家庭。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13

  【教學過程及步驟】

  一、新課導入

  上課前,先播放歌曲《孔雀東南飛》MTV:

  一個人不妨多有幾許惆悵

  只要不再有這出悲劇

  一個人不妨多有幾回猶豫

  只要不再有這出悲劇

  莫讓那悲劇又重演

  那悲劇又重演

  眼前溫柔的靈魂

  豈不是夢中的倩影

  為什么無可奈何

  只當她是窗外一朵浪漫的云

  幾千年來的故事

  竟不曾喚醒猶豫的你

  為什么無可奈何

  孔雀東南飛

  五里一徘徊

  剛才播放的是包美圣的歌曲《孔雀東南飛》,曲調纏綿悱惻,令我們為之傷感。那么,這對恩愛夫妻——焦仲卿、劉蘭芝——緣何分手呢?

  問題一提出,學生馬上來了激情,議論紛紛。

  (好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接下來,在營造良好氣氛的基礎上,學生的情感較為投入,理解也較為深刻,思想在不時的碰撞中有智慧的火花出現,為這個課走向成功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二、基礎落實

  1、通假字。

  2、文言實詞。

  3、詞類活用。

  4、古今異義。

  5、文言句式。

  三、研究探討

  (“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新時期的教學模式,要求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發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批判意識。)

  1、人物分析:(主要由學生討論完成,教師不作具體分析)

  人物形象之一——劉蘭芝:

  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貌

  溫柔、賢淑、勤勞

  自尊、自信、自重、有禮、有節、有度、有情、有義、有心

  忠貞而有反抗精神

  人物形象之二——焦仲卿:

  溫情、軟弱

  愚孝

  忠貞

  人物形象之三——焦母:

  專橫跋扈

  2、劉蘭芝才、德、貌“三全齊美”,焦母出于什么心理而一意地要休掉這個難得的媳婦?(以下是學生討論的結果)

  無子說(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更年期說

  戀子說(焦母與仲卿相依為命,蘭芝的到來,使氏母子的感情依戀大不如前)

  妒忌說(蘭芝太優秀了,做婆婆的與之相比,大為遜色)

  討厭說(蘭芝是焦父在世時作主娶進門的,焦母一直不喜歡)

  煎熬說(有道是“堂上交椅輪流坐,十年媳婦熬成婆”,但蘭芝卻不服焦母“管教”)

  隔閡說(焦母在家很孤單,而蘭芝不理解,只知勞作,婆媳間缺少溝通)

  無行說(在焦母眼里,女子無才便是德)

  第三者說(縣令與太守公子均看上了蘭芝,故對焦母施加壓力)

  另娶說(焦母喜歡東家賢女羅敷,并與之達成某種默契,故需休掉蘭芝)

  能干說(焦母擔心兒子過于軟弱,家里的大權會落到能干的蘭芝手里)

  門第說(焦母為仲卿前程計,想休掉無背景的蘭芝,娶個門第高的小姐)

  美色說(焦母擔心兒子沉溺于蘭芝的美色,胸無大志,耽誤了仕途)

  3、如何理解劉、焦之死?

  劉、焦之死在當時有必然性。因為他們面臨的抉擇只有兩種可能:或向焦母、劉兄屈服,違背自己的愛情誓約;或者以一死來維護兩人的愛情誓約。劉、焦不可能隨心所欲地選擇第三個可能。因為他們所處的社會條件并不是他們自己選定的,而是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劉、焦之死,固然有外來的壓力,但也有其內存的原因。這原因就是他們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擺脫當時占統治地們的封建意識形態。

  《禮記·本命》中記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由是觀之,焦母迫害蘭芝用的是第一條。

  《禮記》中還規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焦母壓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順這一條。劉蘭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長的威壓。

  可以說,焦仲卿徹頭徹尾就沒有反抗過,而劉蘭芝雖說有反抗,但不是太明顯。

  兩人最終的雙雙殉情只能說是可愛的、可貴的,但不明智,其精神可嘉,做法不足取。

  4、兩家的合葬有沒有現實可能?

  有可能:從焦家

  沒有可能:

 四、拓展延伸

  1、假如劉蘭芝不沿著課文敘述的路子走,還有他法嗎?

  2、和焦劉愛情悲劇極為相似的陸(游)唐(琬)卻沒有走上自殺徇情的道路,這是為什么?

  五、總結收束

  這首首敘事長詩震撼我們心靈的,是一個簡單、普通但也更偉大、更普遍的東西,即對人的生命的偉大關懷,小序中的“時人傷之”的話便體現了作者記敘這件悲劇故事的原初動機。這種對人的生命的偉大關懷恰恰是對于文學藝術最為重要的東西。

  為了強化《孔雀東南飛》中焦劉悲劇的震撼力,也使這一課文留給學生更深刻的印象,在結束全文前播放了另外一首流行歌曲——屠洪江的《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

  飛到天涯去不回

  千般戀愛萬種柔情相思成灰

  心碎的時候

  秋聲格外讓人悲

  天若不盡人意

  我愿生死相隨

  大江上下殘照斜陽萬物低垂

  情深的時候

  哪種離別不傷悲

  這次癡心赴水何時何地相會

  我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

  紅塵外柔情內有沒有斷腸的淚

  但求真心以對今生何懼何悔

  這首蕩氣回腸、感人肺腑的歌曲,滿含激憤,深深地震撼了學生的心靈,使他們久久地沉浸在這千古悲音中,難以釋懷。

  六、作業交流

  全文結束之后,布置學生選取文中最感興趣或最有心得的一點,寫一篇研究性小論文。

  【教后】

  1、本課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先深入鉆研教材,了解學生,再設計出若干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放手讓學生討論,教師只作適時的點撥,真正體現了課堂上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2、真正體現了新教法的“四性”:開放性、群體性、合作性、交互性。

  3、課文分四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新課導入、基礎落實一課時,研究探討一課時,拓展延伸一課時,總結收束、作業交流一課時。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了解我國第一首長篇敘事詩的藝術成就。

  ⑵ 理解鋪陳、排比、起興的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2、能力目標⑴ 培養學生運用人物對話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⑵ 培養學生結合語境欣賞詩歌語言表達效果的能力。

  3、德育目標:

  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封建家長制及封建禮教摧殘男女青年幸福生活的罪惡,培養學生珍愛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勢力作斗爭的情操。

  【教學重點】

  1、理清敘事詩的矛盾沖突和曲折情節。

  2、了解敘事詩中通過人物對話揭示人物形象的藝術性。

  【教學難點】

  1、體味人物性格及詩句的民歌氣息和抒情意味。

  2、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

  1、運用誦讀法,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初步體味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點。

  2、運用討論法,讓學生將自己對課文的感情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漢樂府”的有關知識。

  2、梳理詩歌的故事情節。

  3、朗誦課文,學習課文的“開端”及“發展”部分。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觀看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最后幾組鏡頭,并配以小提琴曲《梁祝》。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畫面上演繹的故事嗎?

  明確:《梁山伯與祝英臺》。這是一個封建社會中男女青年的悲劇愛情故事。像這樣的故事,在封建時代不足為奇,我們現在就要看到另一個愛情悲劇故事《孔雀東南飛》。

  板書:孔雀東南飛

  二、解題顯示

  1、《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是漢樂府敘事詩發展的高峰,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詩歌發展中的重要標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見于徐陵所編的《玉臺新詠》,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創作的。全詩357句,1785個字,沈歸愚稱為“古今第一首長詩”,與《木蘭辭》并稱“樂府雙璧”。

  2、漢樂府:“樂府”是漢武帝時設立的一個官署。它的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它是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

  三、整體把握課文

  1、聽錄音,朗讀課文。

  2、學習詩前的小序,概括其內容。

  明確:小序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結局、作詩的緣由。

  3、要求學生朗讀課文,明確詩歌的寫作順序、線索、概括詩歌的內容。

  明確:本詩以時間為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為矛盾沖突的線索,也可以說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展線索來敘述,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的忠貞愛情和反抗精神。

  四、重、難點解決過程

  1、要求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梳理情節。板書明確:

  開端(從“十三能織素”到“及時相遣歸”):蘭芝被遣歸。

  發展(從“府吏得聞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別。

  進一步發展(從“入門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門”):蘭芝抗婚。

  高潮(從“阿母謂阿女”到“自掛東南枝”):雙雙殉情。

  尾聲(從“兩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誡后人。2、提問:詩歌開頭的兩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確:作用有二:首先借鳥起興,這是我國古代民歌傳統手法。其次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顧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調,形成一種籠罩全篇的悲劇氣氛,起著提綱挈領,暗示全篇的作用。

  3、研讀“開端”部分:

  ⑴ 集體朗誦第一部分

  ⑵ 提問:詩歌以劉蘭芝自請遣歸的陳辭作為開篇,開門見山地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間的矛盾。蘭芝自述她十三歲至十七歲待字閨中的生活經歷,意在表明什么?這是一種什么手法?

  明確:運用鋪陳排比,自述生活經歷,表明:一方面蘭芝有著良好的家庭教養及文化修養,是個多才多藝的女子。另一方面證明“女行無偏斜”,焦母對她的責難毫無道理。

  ⑶ 要求學生體味“非為織作遲……及時相遣歸”這幾句話中表現出來的人物性格。

  明確:從蘭芝的陳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她那決不忍辱茍且的剛強性格,我們還可從“君家婦難為”和“徒留無所施”等直白中,也可看出她對造成事端的原委和事態的發展有著清醒的認識,準確的判斷,這是一個頭腦清醒又具有強烈反抗精神的我國古代女性形象。

  4、研讀“發展”部分:

  ⑴ 要求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概說這部分寫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明確:仲卿對蘭芝自請遣歸的態度;蘭芝遣歸時打扮及她和婆婆、小姑的告別;蘭芝和仲卿話別,相約來日三個方面的內容。

  ⑵ 體味仲卿對她母親及蘭芝的對話,談談其作用。明確:作用有三:

  第一,通過仲卿之口證實蘭芝是無辜被遣,并表現了蘭芝和仲卿夫妻恩愛。

  第二,初次展示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他雖然很愛蘭芝,對愛情忠貞不二,但在他母親的逼迫下,不敢反抗,只好休了蘭芝,對未來還抱有一絲幻想。

  第三,塑造了一個專斷蠻狠,頑固而有心計的封建家長形象。焦母對兒子的請求,不為所動,反而勃然大怒:“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A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A”顯得專斷而又頑固。但也頗有心計,訓斥之后又撫慰仲卿:“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A”企圖以此打動仲卿,動搖他對愛情的專一態度。

  ⑶ 要求學生集體朗誦“雞鳴外欲曙……涕落百余行”這一部分,討論:這一部分寫蘭芝嚴妝,和婆婆告別,和小姑告別,有何作用?

  明確:蘭芝嚴妝:運用一連串的夸張性的鋪陳排比,旨在寫她的美,更表現了她的從容鎮定,蘭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達了自己對他的愛,向婆婆表示了她的無辜和堅強。和婆婆告別:表現了她從容鎮定,不卑不亢,“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這番話表面上是自謙自責,實際上是柔中寓剛,與那個“怒不止”的婆婆在修養和性格上形成鮮明的對照。與小姑告別:“淚落連珠子。”因為她看著小姑長大,現在一旦離別,不覺悲從中來,這淚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對自己無端被遣歸的悲憤。而一旦登車去,那無法抑制也無須再掩飾的悲傷使她終于失聲痛哭起來。至此,蘭芝那倔強而又善良的性格以及她對小姑、對仲卿依依難舍的深情得到了細膩而又充分地表現。

  ⑷ 提問:“夫妻誓別”這一情節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明確:有兩個作用:首先,它再次強調了這對新婚夫婦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們的分別,非是己愿,而是逼迫,這就為后面寫他倆的殉情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別之時,蘭芝既表白了對愛情的忠貞,也表露了對前途的憂慮,擔心自己那個性情暴烈的兄長“恐不如我意”,這為下文的兄長逼嫁,以死踐盟等情節埋下了伏筆。因此從情節發展來看,這是個必不可少的過渡段落。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開端”和“發展”部分,人物的性情及悲劇劇情初現端倪,結局我們將在下一節課揭曉

  六、布置作業

  1、背誦“雞鳴外欲曙……二情同依依”一部分。

  2、閱讀課文后所附“漢樂府”的有關資料,對“漢樂府”有個大致的了解。

  3、朗誦課文,對課文的人物對話多加揣摩。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15

  ◆設計意圖

  將古代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并序)》改編為小話劇《劉蘭芝與焦仲卿》并在課內演出。對這首詩歌的教學,通常的做法是:從詞句的理解到層次分析;從人物形象把握到主題的提煉以至于藝術手段的分析。本設計擬突破這一傳統程式,將靠抽象思維來理解的詩歌改編為直觀性很強的舞臺藝術,著眼于詩歌與話劇的特點,在不同藝術形式的轉換中,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人物性格和藝術特征,同時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鑒賞能力。

  ◆設計提要

  1、基于這首詩歌的故事情節和矛盾關系,可以改編為戲劇沖突激烈的劇本。

  2、導學生對話劇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具備編演的能力。

  ◆設計實施

  1、改編要求。

  (1)每位同學都要進行改編,然后分組討論,各組選出組內的優秀劇本,并集思廣益加以修改,作為演出的底本。(2)準確理解詩歌內容。除了把握詞句意義外,對詩歌涉及到的偏義復詞、文化禮俗、賦比興手法等也需透徹了解。(3)戲劇沖突和戲劇語言是戲劇文學的兩個重要內容,改編時要準確把握原詩的矛盾關系來構成戲劇沖突,改編后的戲劇語言要有個性化特征,符合原詩中人物的身份。對場景等的交代可用舞臺說明。

  (4)劇本的改編要忠于原作,而且在劇本的布局謀篇。人物語言的潤色上,都對寫作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因而改編是寫作能力的檢閱。

  2、表演安排。

  演出前對欣賞表演的同學提出要求,不能光看“熱鬧”,而應看出“門道”,進一步對原詩進行思考,同時對詩歌、話劇這兩種不同藝術手段在表現同一內容時所產生的效果進行比較。

  (1)演出設主持人一人,負責演出進程的主持;由一名同學負責朗讀舞臺說明。

  (2)劇本分為兩幕四場。蘭芝在焦府為第一幕,回到劉家為第二幕。按劇情分組表演。

  (3)結尾部分的處理;配樂朗誦。詩歌原作中蘭芝舉身赴清池和仲卿自掛東南枝的情節,以及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結尾,由于舞臺的限制,學生不可能做惟妙惟肖的表演,而這一部分是戲劇沖突的高潮部分又不能草率,因而采用二胡演奏《化蝶》樂曲為背景音樂,殉情的劉、焦二人采用虛擬的表演動作來象征。對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結尾部分,由一位朗讀富有感情的同學在背景音樂中用低緩、壓抑的語調來朗誦: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東南飛,飛天去不回,誠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

  用《化蝶》樂曲來移花木,使這首詩很難在舞臺上表現的浪漫主義色彩濃厚的結尾,得到了很好的處理。朗誦的最后四句是借用歌曲《孔雀東南飛》里的句子,既吻合原詩開頭的佳禽失偶,又表達出人們的美好愿望。朗誦時應盡量放慢節奏,配合好音樂的速度。如泣如訴的配樂朗誦,自然地將劇情推向高潮,讓學生沉浸在音樂里,忘情于故事中,收到“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藝術效果。

  演出結束后,教師提出如下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并回答。

  提問:剛才演出的小話劇中,主要人物有劉蘭芝,焦仲卿,焦母,劉兄。那么,同是感情深厚、愛情專一、敢于反抗的劉蘭芝和焦仲卿有何不同?同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表,焦母和劉兄的思想性格有何差別?

  明確:劉蘭芝對封建家長制有清醒的認識,不抱任何幻想;而焦仲卿對封建家長制抱有一定幻想,性格比較軟弱。焦母體現的是封建家長的冷酷自私、專制暴戾和不講道理;劉兄貪財慕勢,是一個勢利小人,體現了封建家長的庸俗和丑惡。

  點撥:人物是主題的載體。對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思考、準確把握,隨之深入理解主題: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劇是封建家長制的罪惡造成的。對這各同類型的藝術形象,作者在塑造時注意了個性上的差異,這正是作品的藝術魅力之所在。

  說明:該問引導學生進行同中有異的比較,以養成其細微之處留心的習慣,并進而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意義和藝術特征。

  提問:從詩歌中看,焦母“遣歸”劉蘭芝的理由是“無禮節”和“自專由”,但劉蘭芝的表現并不是這樣的,可見這只是焦母的借口,你能推測一下焦母“遣歸”的根本原因嗎?

  明確:詩中說焦、劉二人“共事二三年”,可是尚無孩子,在“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封建時代,“無后”可能是“遣歸”的最根本的原因。

  點撥:焦母為封建家長制的代表,她的立身行事,顯然以封建禮教為準則,這樣就能更深刻地認識封建制度的罪惡。

  說明:這一問的社會意義似較深廣,即使在當今,這樣的封建觀念仍然存在,這在思想教育上很有意義。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15篇】相關文章: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14篇02-14

《孔雀東南飛》教學設計14篇02-14

孔雀東南飛說課設計11-12

孔雀東南飛說課稿11-12

孔雀東南飛說課稿11-12

精選《觀潮》教學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11-15

池上教學設計03-07

教學設計范文03-03

必備教學設計02-25

實用教學設計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