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秋水》教學設計

時間:2023-08-10 12:16:20 興亮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秋水》教學設計(通用12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秋水》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秋水》教學設計(通用12篇)

  《秋水》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初步了解莊子的思想及作品風格

  2.積累實詞:時、涇流、望洋、少、輕、殆、窮

  3.積累虛詞:之、以、則、見、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動句與賓語前置句

  5.學習運用寓言故事說理的寫作特點

  二、能力訓練目標

  1.訓練結合語境、借助工具書推斷文言詞語的含義與用法的能力。

  2.培養把握作品思路,熟讀成誦的能力。

  3.訓練鑒賞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使學生認識個人見識有限,若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的道理。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熟讀成誦,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及句式,理解課文內容。

  難點:河伯對海神的感嘆中引用兩則材料的作用。

  解決辦法: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指導學生做文言知識卡片,組織學生討論兩則材料的作用,引導學生鑒賞莊子運用形象說理的藝術風格,把握文章觀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學生活動設計

  1. 組識學生進行三次誦讀: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領會主旨;第三次,背誦,領會莊子的風格。

  2. 組織學生制作文言知識卡片。

  3. 組織學生討論莊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嘆的內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多媒體投影)。

  著名學者南懷瑾這樣說:“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倒,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飯吃,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

  千百年來,道家思想對亂世中飽經創傷的心靈給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莊子,魯迅先生曾在《漢文學史綱要》中這樣評價過他:“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們就來感受其文章魅力。

  明確:莊子《秋水》(板書課題)

  二、朗誦《秋水》。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教師作朗讀常規指導。

  2.放課文朗誦。(放錄音的同時出示投影“秋水歸至大海圖”,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3.學生再度課文。

  三、簡介莊子并解題。

  學生介紹后,教師點撥補充:(多媒體投影)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大體與孟軻同時或稍后。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

  莊子的思想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 別,在認識上走向相對主義。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 治。

  《莊子》一書,漢代著錄為五十二篇,現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通常認為是莊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有莊周門人及后來道家的作品。

  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曾經這樣評價他的文章:“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對話的形式,討論了“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課文節選《秋水》開頭的一段,單看此文,寓意已經有了新的理解。

  四、根據課文注釋自讀課文,完成下列問題:(多媒體投影)

  1、 找出古今異義詞,并解釋。

  2、 找出詞性活用詞語,并理解。

  3、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 找出文中的成語,并理解。

  5、 理解這則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結:(多媒體投影)

  (1) 古今異義:

  古 今

  至于北海 介賓短語,到了 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 特指黃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臉 臉的形狀,相貌。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義的人,或 ①不吝嗇

  專通某種學問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氣。

  東面而視 臉朝東 東邊

  于是 介賓短語,在這時 連詞,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一事,后

  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

  (2) 詞性活用:

  秋水時至 名詞做狀語, 按時。

  順流而東行 名詞做狀語, 向東。

  東面而視 名詞作狀語,朝東,向東

  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 意動用法,以……為少,以……為輕。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形容詞作名詞,美景

  (3) 特殊句式:

  聞道百 定語后置

  以為莫己若 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 賓語前置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被動句

  (4)通假字

  涇流之大。(“涇”通“徑”,直流。)

  不辯牛馬。(“辯”通“辨”,分辨,辨別。)

  (5) 成語

  望洋興嘆:望洋,抬頭向上看的樣子。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見笑大方(貽笑大方):讓內行見笑。

  (6)固定格式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判斷句。“……者,……也”表示判斷)

  以為莫己若者(賓語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詞“己”作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句。助詞“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用“見……于……”表示被動)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以……為……”是古漢語常見的固定形式,可譯為“認為……是……”“覺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非……,則……”,是副詞“非”和連詞“則”的配合格式,可譯為“(要)不是,就……”假設性的否定句)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連詞。連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開頭,可譯為“再說”“況且”,表示意思推進一層)

  (7)通假字

  涇流之大(“涇”通“徑”,徑直)

  不辯牛馬(“辯”通“辨”,辨別,區別)

  秋天的雨水按季節來到了,許許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黃河。暢通無阻的流水是這樣大,兩岸和沙洲之間,都分不清是牛是馬了。這時候,河神樂滋滋地高興起來,覺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這里。他順著河流往東走,到了北海,面對東面一看,看不到水的盡頭。這時候,河神才轉過臉來,對著海神若迷茫地感嘆說:“俗語有這種說法:‘聽到的道理很多,就認為沒有誰比得上自己。’說的就是我啊。我曾經聽說過,有小看仲尼的學識、輕視伯夷的義的人,開始我還不相信;現在我親眼見到您的廣闊無邊,我要不是來到您的門前,就危險了。我將長久地被大方之家恥笑。”

  五、問題研討:

  (1)全文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大意各是什么?

  層意 連接語

  第一層: 黃河的開闊;河伯驕傲自滿 于是焉

  第二層: 北海的壯闊;河伯自愧弗如 于是焉

  (“于是焉”也就相當于“于是乎”)

  河伯也挺可愛。

  對比說明,情況不同,時間不同,認識也不同,透露出莊子的哲學思想。

  (2)河伯引“聞道百,以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盡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聞,輕伯夷之義”的作用是什么?

  批評自己的盲目崇拜。

  (4) 本文屬于一篇寓言故事,在這則故事寫河神認識的前后變化時,采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手法?

  明確:對比(見板書)

  (6)通過這篇課文,你認為莊子的文章有什么特點?

  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想象豐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創造性,善用對比。

  寓言: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用假托的故事或擬人手法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

  六、課堂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1、人貴有自知之明

  2、知恥近于勇

  人應當敢于正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也不能因為嫉妒對別人的`長處視而不見。

  人應當敢于自我批評,這需要勇氣

  3、謙受益,滿招損

  4、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5、自大由于無知

  6、有比較才有鑒別

  人的知識是個圓,半徑越大,與未知的世界接觸的區域就越大,就越能意識到自己的無知。

  何伯看見自己壯觀就夜郎自大,看到海洋廣闊才發現自己的渺小,所以我覺得人在生活中要經常把自己和別人進行比較,要能正確看待自己,給自己正確地定位,從而不斷地提高自己。

  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人不但要和別人比較發現自己的短處,看到別人的長處,取長補短,還要善于 自我反思,善于反思的人善于進步,《勸學》里面說了: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7、“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這說明黃河水以前并沒有這么壯觀,許多河流的注入才壯大了它的聲勢,學習就像黃河一樣,需要積累,才能積少成多。

  8、我們不能相信道聽途說的一些東西,要從實踐中總結經驗。

  “聞道百,以為莫若己著”,我之謂也。何伯原先只是聽說有這種人,經過自己的切身體驗他才發現自己就是這樣的人,所以我覺得只聽不行要多實踐。

  七、課堂小結:

  莊子和《莊子》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寶庫,需要有一定的時間和耐力甚至窮其一生才能欣賞一二。剛才有同學說,莊子的思想有些消極。這要看你怎么去理解莊子的思想。高三的時候我們將讀到一篇文章《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可給大家一個解答,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找高三同學借閱“先睹為快”。學哲學的目的是什么,周國平說:“沒有哲學,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哲學是對人生與社會的理性詮釋,哲學是人精神家園的支撐。現在有一個很流行也很沉重的詞語“精神守望”,學了哲學,對人生對社會可能看得更清楚更透徹,就能夠把好心靈的航船,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園。我的話對你們來說也許太深奧了些,如果將來有一天你突然想起了我的話,突然對人生有了深刻的感悟,一定要和我共享。

  《秋水》教學設計 2

  設計思想

  本篇案例設計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讓河伯這個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設計時,我們層層深入,分為導入、走進莊子、基礎知識預習檢查、課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關鍵是讓學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和莊子的生平與哲學思想。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拓展學生閱讀視野,自學莊子作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個人見識有限,若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的道理。

  教學重點

  1、重點理解“涇流、涘、望洋向若、少、輕、殆、大方之家”等詞語。

  2、整理和歸納“焉、于、而”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了解“非……則……”和“見……于……”兩種固定句式。

  教學難點

  1、借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理解河伯對海神若的那番感嘆。

  教學方法

  1、朗讀法。課文篇幅短小,文字淺顯,宜于以讀帶講。

  2、問答法。以有針對性的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

  3、探究拓展法。指導學生閱讀《莊子》中有關篇目。開拓視野,更深入了解莊周及他的哲學思想。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著名學者南懷瑾這樣說:“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倒,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飯吃,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千百年來,道家思想對亂世中飽經創傷的心靈給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莊子,魯迅先生曾在《漢文學史綱要》中這樣評價過他:“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們就來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紹莊子

  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大體與孟軻同時而稍后。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為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的思想屬于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別,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從這種認識論出發,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魯迅先生說:“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莊子的哲學思想大體可歸納為以道為實體的本體論、“萬物齊一”的相對主義認識論,并由此引發出其獨有的主觀唯心主義傾向和相對主義詭辯傾向。以此為基礎,在深刻揭露“竊國者為諸侯”的政治現實的同時,莊子與老子一脈相承,主張一種無為而治、小國寡民的社會理想。同時,莊子崇尚一種“天人合一”,提倡“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自得,是精神的自由,而非名利。這種本于自然的人性論與倫理觀,為后世的中國知識分子提供了另一種生存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可能性。莊子的哲學提倡破除肉身我與認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審美態度,于事于物不著痕跡。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后學所著。現存33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內篇一般認定為莊子自撰,外篇、雜篇出于莊子門人及后學之手。是道家經典之一,書中唯心主義是基本傾向,但也有不少辯證因素。其散文在先秦諸子中文學價值最高,有“莊騷”之稱,對后世的文學影響極大。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對話的形式,討論了“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課文節選《秋水》開頭的一段,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三、基礎知識預習檢查

  1、聽老師朗讀。

  2、組織學生誦讀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1)第一次誦讀,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渚(zhǔ)少(shǎo)殆(dài)

  ②古今異義

  至于北海(至:動詞“到”,于:介詞)

  望洋向若(聯綿詞,仰視的樣子)

  大方之家(修養高,明白事理)

  秋水時至(時令,季節)

  ③通假

  不辯牛馬(辯,通“辨”)

  涇流之大(涇,通“徑”)

  ④詞類活用

  順流而東行(名詞用作狀語,向東)

  少仲尼之聞(形容詞作動詞,小看,也可以理解為意動用法,以……為少)

  輕伯夷之義(形容詞作動詞,輕視,也可以理解為意動用法,以……為輕)

  ⑤文言句式

  以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莫若己)

  我之謂也(用“之”幫助賓語前置,謂我也)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⑥一詞多義

  涇流之大(代詞,這樣)

  我之謂也(結構助詞,幫助賓語前置)

  仲尼之聞(結構助詞,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詞,因)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介詞,被)

  (2)第二次誦讀,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課后練習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況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③河伯為什么認為自己“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3、全文解析

  原文: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

  關鍵字:時:名狀,按時令。川:水道、河流。河:黃河。涇:通“徑”。之:這樣,如此。

  譯文:秋水依照時令及時來到,很多河流的水灌注到黃河里。水流是那樣寬闊,在水的兩邊和水中的小洲與高出的河岸之間

  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

  辨:“辨”,辨別。焉:助詞不譯。然:形容詞綴。以:認為竟分不清對面的牛和馬。于是乎黃河神高興地自我得意起來,認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這里。

  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而:表修飾順連詞。東:名狀,向東。于:介詞,引出到達的地點。而:表修飾連詞。

  他沿著河道向東走,來到了北海;面對著東方觀望,看不到水的盡頭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

  始旋:開始,掉轉。望洋:翹首遠望的'樣子。

  于是黃河神轉過臉來,仰頭對海神若感嘆說:“野語有之日,‘聞道百,以為莫已若’者,我之謂也。野語:俗語百:很多

  “俗語說,‘聽說了許多道理,就認為沒有誰比得上自己’,這就說的是我呀。”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

  且夫:發語詞。聞:動。聞:名。而:并列連詞。之:結構助詞,的。始:當初

  況且我曾經聽說有人輕視孔子的學問,看不起伯夷的節義,當初我不相信

  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

  之:主謂之間取獨殆:危險

  現在我看到了您的博大無窮,我若不是走到您的門前,那就危險了。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長:長久,見:表被動方:道

  我將長久地被有學識的人所譏笑。

  四、自主探究

  問題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變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興嘆。

  問題二:河伯為什么會欣然自喜?

  答: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問題三:既然欣然自喜,為什么會望洋興嘆?

  答: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問題四:河伯嘆什么?在河伯的感嘆中體會河伯這一個形象。

  答: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這個形象還是非常可愛的。河伯一開始見到黃河直流的水波這樣大,他就開始飄飄然,認為天下間的美景全在自己這里。當他見到大海后,他認識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轉臉,對海神做自我批評,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他這種很快認識自己錯誤,勇于做自我批評的精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要想到,畢竟他是一條大河的神仙啊。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后,繼而進一步論述,在社會上,像我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我曾經聽說過,有人小看孔子的見聞,輕視伯夷的大義,開始我不相信,現在看到自己是這樣的,那么社會上肯定存在的。

  問題五:那么本文通過河伯經歷的一件事,這個寓言想要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

  答:個人的知識見解是有限的,如果驕傲自滿,難免會貽笑大方。

  五、本文的寫作特色:

  這篇文章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哲理,通篇都是設喻。在寫河神認識的前后變化時,用了對比的手法,如寫黃河與北海的壯闊,前者是“百川灌河”,“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后者是“難窮”,“不見水端”。寫河伯的認識,先前是“欣然自喜”,后來是“望洋向若而嘆”。

  《秋水》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所闡發的道家思想,取其精華,從中獲得積極的人生啟示;

  2.感受莊子散文想象奇幻、汪洋恣肆的藝術特色,了解中國古典哲學的詩性特征;

  3.積累文中出現的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詞法和句法。

  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文章的閱讀分析,理解莊子所闡發的道家思想,并作出辯證的思考和評價

  難點:改變文言文學習只見“言”不見“文”的閱讀習慣,文言并舉,還原文言文閱讀的本來面目

  課時安排

  2課時(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復習《諸子喻山水》取譬設喻的說理方法;預習疏通文章第二段并作整體思考;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引出新課

  教學預設:朗讀課文第一段,簡要回顧第一段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復習舊課,引出新授課學習內容

  二、朗讀課文,宏觀把握

  教學預設:問題:在第二節中,莊子通過海神若之口,想表達怎樣的觀點?

  設計意圖:通過朗讀課文,首先從整體上感知本段主要內容,為下文的細讀分析作鋪墊

  三、細讀課文,微觀分析

  教學預設:ppt展示課文,并用顏色、標記突出顯示文中需要注意的字詞句,請學生分層口頭解釋疏通文意(遇到困難可以參看書下注解或工具書),然后再作層次分析和歸納,最后談談自己從中受到的啟發。

  設計意圖:一方面通過提示引導學生注意文言積累,另一方面通過學生口頭解釋的具體情況相機解決字詞句問題,做到靈活處理。分析和歸納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結構思路,談談自己受到的有益的啟示,分享收獲,難度不大,由學生自由交流。

  四、準確理解,思考評價

  教學預設:思考討論:結合《秋水》全文(第一課時已作介紹),談談你對莊子相對主義思想的看法

  設計意圖:傳統文化普遍存在精華與糟粕并存的問題,通過思考討論形成正確的認識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形成辨證思考的能力和習慣,以提升認識事物、明辨是非的能力。因難度較大,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可以擴大參與面。

  五、比較鑒賞,拓展延伸

  教學設計:問題探究:本文與《諸子喻山水》在說理藝術上有何異同?試舉例具體說明其表達效果。

  設計意圖:《諸子喻山水》收錄了孔子、孟子、老子、管子、韓非子、孫子等的.言論,本文莊子以寓言的形式通過海神與河神的對話闡述對宇宙人生的看法,這些古代先哲以山水為喻闡述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先秦諸子哲學散文的藝術特色方面有一定的代表性,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究可以幫助學生對中國古典哲學獨特的詩性氣質有一個具體初步的了解,對學生閱讀古代其它哲學散文著作有一定的幫助。

  六、布置作業,復習鞏固

  作業設計:文言基礎知識整理;瀏覽諸子散文,任選一例,試對文中表達的觀點進行辯證的分析評價,并就中國古代哲學散文的詩性特征寫一段鑒賞文字(600字左右)。

  設計意圖:第一個練習是為了鞏固課內學到的文言基礎知識;第二個練習主要是將讀寫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思想內容和寫作特色兩大方面著手閱讀欣賞先秦散文。

  《秋水》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在掌握字詞句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3.了解莊周及他的哲學思想,準確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能力目標

  1.通過自讀,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養學生初步鑒賞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使學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學重點

  1.重點理解“涇流、涘、望洋向若、少、輕、殆、大方之家”等詞語。

  2.整理和歸納“焉、于、而”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高中文言知識表解》)

  3.了解“非……則……”和“見……于……”兩種固定句式。

  教學難點

  1.借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理解河伯對海神的那番感嘆。

  教學方法

  1.朗讀法。課文篇幅短小,文字淺顯,宜于以讀帶講。因此應把反復閱讀作為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內容的突破口,通過范讀、齊讀、自讀、默讀等多種形式促使教學任務的完成。

  2.問答法。以有針對性的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以此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指導學生閱讀《莊子》中的有關篇目,開拓視野,更深入地了解莊周及他的哲學思想。

  教具準備多媒體PPT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預習提綱

  1.反復閱讀課文,結合課文下面的注釋初步疏通文意。

  2.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

  3.閱讀有關資料,了解莊子。

  教學要點

  了解莊子及他的哲學思想,學習課文,整理和歸納文中重點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及用法。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我們在小學階段就學過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千古絕句《登鸛雀樓》。(指名學生背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的前兩句描繪出一幅壯闊遼遠的山河圖,氣勢宏大,筆意高遠。后兩句則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須再登上一層高樓。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而現實生活也的確如此,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殆笑大方。這個道理,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已有所闡述,下面我們就學習選自《莊子》的《秋水》。

  二、了解莊子

  1.莊子簡介(多媒體顯示)

  莊子,名周(約公元前369年~約公元前286年),戰國時代思想家、文學家。宋國蒙人,曾任蒙漆園吏,但不久辭去,不愿和統治者合作。他一生貧困,身居陋巷,向人借糧,自織草鞋,穿粗布衣服,甘愿閑居獨處。他繼承并發揚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莊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并無本質區別,無論大小、貴賤、壽天、生死、善惡、得失、榮辱都是相對的。

  《莊子》一書,道家經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周自著,外篇、雜篇是莊周的門徒所著。《莊子》一書風格獨特,能將深奧玄妙的哲理與生動具體的想像融為一爐,使抽象的邏輯思維與具體的形象結合起來,構思奇特,想像豐富,汪洋恣肆,儀態萬千。

  2.檢查預習

  1)河伯在什么情況下欣然自喜?

  明確: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2)河伯見了北海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面嘆”?

  明確: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3)河伯為什么認為自己:“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明確: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之子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

  3.了解莊子的基本思想。

  師問:莊子的思想主要通過什么形式來后人傳達?你對《莊子》一書感興趣嗎?

  明確:寓言故事。

  教師:對。莊子非常擅長用寓言故事說理。下面的故事蘊含了莊子的什么哲學思想?(媒體展示)

  故事一:相傳楚威王聽說莊子有才干,派了使臣,帶了千金重禮,想聘他為相。他對楚國的使臣說:“千金是很重的財物,卿相是尊貴的地位。你難道沒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嗎?人們養它幾年,然后給它披上繡花的衣服,送進太廟,殺了祭祀。到這時,它即使想做一頭自由自在的小豬也不行,你快走吧,不要玷污我。

  他還問了兩個使臣:“楚國水田里的烏龜,它們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讓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裝著它,用絲綢的巾飾覆蓋它,珍藏在宗廟里,用死水換取“留骨而貴”呢,還是愿意拖著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著?二位大夫此時倒很有一點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說:“寧愿拖著尾巴在泥水里活著。”

  教師:看來莊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種不受任何約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故事二:傳說莊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莊子正伸開兩腿,像簸箕一樣坐著,敲著瓦盆唱歌。

  教師:這個故事表明了莊子的.生死觀,他認為生來死往的變化就如同春夏秋冬。

  小結莊子思想:

  主張“天道無為”的思想;持有相對主義的認識論;主張無條件的精神自由

  點評;聞一多先生對于莊子曾作出了這樣的評價:“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他的文化烙印。他的書成了經典,至于歷代文人學者對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別的圣哲,我們也崇拜,但哪像對他那樣傾倒、醉心、發狂?”

  當代作家李懷寧看了莊子的書,就寫了一篇文章《忙里偷閑讀莊子》,其中這樣形容莊子:

  “他是個特立獨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師,是故事大王,是心理醫生,是窮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隱士,是藐視權貴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憫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絕的辯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園詩人,是經常援引神話的無神論者,是喜歡異想天開的理想主義者,是濮水邊的漁翁,是田間的歌者。然而,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

  教師:課文《秋水》中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要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下面我們學習《秋水》一文。

  三、學習課文

  《秋水》這篇課文節選了《秋水》的第一段。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教師作朗讀常規指導。

  (多媒體顯示:)

  (1)給加點的詞注音并加以解釋。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

  望洋向若而嘆睹子之難窮也

  旋其面目則殆矣

  2.誦讀文本,整體感知(多媒體顯示:)

  ①全文可分為幾層意思?

  明確:

  ①全文可分為兩層意思。

  第一層從“秋水時至”到“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

  第二層從“順流而東行”至“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寫河伯見到大海后自嘆不如。

  板書:驕傲自滿自嘆不如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確:本文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通過開拓視野加以比較,就能感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驕傲自滿,就難免會貽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板書:人的認識有限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本文在寫作上有何特點?

  明確:這篇文章通篇設喻,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哲理。生動形象,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過程中巧妙地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如黃河的寬闊與北海的壯觀的對比;河伯的“欣然自喜”與“望洋向若而嘆”的對比。在對比中情節得以推動,在對比中河伯大徹大悟,有了新的認識。

  板書:設喻

  ④這篇文章的寓意的啟示

  明確:《秋水》一文使我認識到驕傲自滿會束縛我們前進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河伯就是順流而東行,望到了無邊無際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秋水》一文的啟示我們:有限的環境中,人的認識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對黃河,覺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這里,見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嘆不如。這就告訴我們,必須不斷地超越自己,才會有所發展;學習了這篇文章,我們更應該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為知識的海洋是無邊無際的,只有不斷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3.三讀課文,嘗試背誦。

  四、課堂練習多媒體顯示:

  (1)整理歸納下列各詞的意義和用法

  ①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語氣詞句中表停頓)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問代詞,當作“怎么、哪里”講。)

  焉③今吾子又死焉。(兼詞,當作“于此”講。)

  ④寒暑易節,始一返焉。(語氣助詞。)

  ⑤空囊橐,徐徐焉實狼其中(語氣助詞,用作形容詞詞尾。)

  ①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介詞,當作“在”講。)

  于②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介詞,引出了行為的對象。)

  ③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介詞,用在形容詞后及被比對象之前,表比較。)

  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介詞,用在動詞之后,名詞之前表被動。)

  ①東面而視,不見水端。(連詞,用在中心語與修飾語之間,表修飾被修飾關系。)

  而②性貪而狠。(連詞,用在并列詞語中間,表并列關系。)

  ③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連詞,表轉折關系。)

  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代詞,用“爾”,當作“你”講。)

  (2)與“莫己若”的句式完全相同的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何厭之有

  C.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

  D.國人莫敢言

  (3)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輕伯夷之義(輕視)

  B.少仲尼之聞(名聲)

  C.吾非至子之門,則殆矣(危險)

  D.我之謂也(說的就是我)

  明確:第(2)題答案是A項。因為“莫己若”與“未之有也”均為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莫己若”按現代漢語語序應為“莫若己”,譯為: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未之有也”按現代漢語語序應為“未有之”,譯為:沒有這種情況。B項是疑問句中的賓語前置。“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何厭之有”應譯為:有什么滿足的呢?C項“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句中介賓倒置,“何以”按現代漢語語序應為“以何”,可譯為:憑什么。D項中沒有賓語前置的情況。第(3)題答案是B項,“少仲尼之聞”的“聞”當作“見聞、學識”講,“少仲尼之聞”可譯為:小看孔子的學識。

  五、課堂小結

  《秋水》這篇課文雖僅僅節選了《莊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們同樣領略到了莊子散文的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設喻巧妙,機趣橫生的特點。不僅如此,還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人的認識是很有限的,只有開拓視野,不斷創新,才能有所提高,順應時代的潮流。同學們生活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把握機遇,超越自我,用我們的智慧、知識去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秋水》教學設計 5

  一、設計思路

  本文以河神的故事設喻,學生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掃除文字障礙,反復誦讀,疏通文意,合作討論理解其中蘊涵的深刻哲理,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情況給予適時的指導。

  二、教材分析

  本文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對的,告誡人們不要驕傲自大。比喻和對比手法在本文中得到了成功的運用。

  三、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常識,提高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2.簡單了解莊子的基本思想,理解本文寓意。

  四、教學重點

  1.了解文中一詞多義的現象,理解重點實詞的意思以及常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學習本文運用的比喻和對比的寫法。

  3.了解課文的寫法及其中寓示的哲理。

  4.熟練背誦課文。

  五、教學難點

  了解課文的寫法及其中寓示的哲理。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預習

  1、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對全文進行翻譯。

  2、掌握文中注釋的字詞,找出通假字、古今異義的詞、成語及較難翻譯的句子。

  (二)預習反饋

  1、發放譯文材料,要求學生與自己的譯文對比,找出翻譯錯誤的.地方,并自己矯正。

  2、文言常識整理:

  (1)通假字:

  涇流之大(“涇”通“徑”,直流。)

  不辯牛馬(“辯”通“辨”,分辨,辨別。)

  (2)古今異義:

  至于北海 到了(古) 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今)

  百川灌河 特指黃河(古)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今)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臉(古) 相貌(今)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義的人或專通某種學問的人(古)

  不吝嗇,自然,不拘束(今)

  (3)成語:

  望洋興嘆:望洋,抬頭向上看的樣子。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見笑大方(貽笑大方):讓內行見笑。

  (4)難譯句子:

  如:“聞道百”,“以為莫己若”,“我之謂也”,“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等特殊句式可由教師講解翻譯一下。

  (三)朗讀全文

  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朗讀全文,加深理解。

  (四)研讀課文

  1.找一找:河伯的感情是如何變化的?

  2.想一想:河伯為什么會欣然自喜?為什么會望洋興嘆?

  3.填一填:結合全文內容,在“這是一個 的河伯”中填入恰當的詞句。

  參考:開始盲目自大,又能及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自我批評。

  (4)議一議:我們從河伯的故事中能得到什么啟示?

  (五)理解寓意

  討論后概括寓言的意思以及對自己的啟示:一個人應該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觀天。真有學問的人總是虛懷若谷,覺得自己有許多的不足。因為,在無限廣大的宇宙中,個人的認識和作為都要受到主客觀條件的制約,因而是十分有限的,寓言的客觀思想意義在于人的認識既然是有限的,人們就不能囿于個人有限的見聞而自滿自足,而應不斷開闊眼界,不停止學習。

  (六)了解作者

  (以教師介紹為主)

  1、關于背景:莊子生活的戰國時期,社會正處于劇烈的大變動之中,奴隸主統治政體已分崩離析,封建君主制度尚未建立,諸侯兼并,天下紛爭,政治腐敗,社會混亂。莊子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深感不滿,但又無力反抗。

  2、關于作者:莊子,名周(約公元前369年—約前286年),戰國時代哲學家,散文家,宋國蒙人。曾任蒙漆園吏,但不久辭去,不愿和統治者合作。《史記》上說,“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可莊周并未接受,“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莊周一生貧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糧,自織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閑居獨處。他繼承并發揚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莊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并無本質區別,無論大小、貴賤、壽夭、生死、善惡、得失、榮辱都是相對的。

  3、關于特色:《莊子》一書,道家經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周自著,外篇、雜篇是莊周的門徒所著。《莊子》一書風格獨特,它把深奧玄妙的哲理與生動具體的想象融于一爐,使抽象的邏輯思維與具體的形象結合起來;它想象豐富,構思奇特,詞匯豐富,善于對事物進行極細致、生動的描繪。莊子散文善于運用寓言來進行說理。本文虛構了河伯與北海若這兩個人物的對話,北海若代表莊子思想,河伯則代表莊子思想的對立面,通過兩人對話展開說理,闡明主旨。用鮮明生動的形象來說話,避免了呆板、抽象說理的枯燥乏味,使哲理與形象結合起來,有化抽象艱澀為具體可感的效能。

  4、關于評論:

  魯迅: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

  劉熙載:莊子寓真于誕,寓實于玄,于此見寓言之妙,意出塵外,怪生筆端,莊子之文,可以是評之,《莊》尤縹緲奇變,乃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也。(《藝概》)

  郭沫若:莊子雖然是中國有數的思想家,但也是中國有數的文藝家。他那思想的超脫和精微,文辭的清拔恣肆,實在是古今無兩。他的書中有無數的寓言故事,那文學價值是超過他的哲學價值的。(《沫若文集》卷十二《今昔蒲劍今昔集》)

  (七)自由背誦

  背一背:個人背誦—小組背誦—班級背誦。

  (八)遷移延伸

  1、作業一:閱讀下列材料,完成練習。

  莊惠濠梁之辯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同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1)借助工具書,翻譯這則短文。

  (2)理解寓意,體會莊子寓言故事的特點。

  2、作業二:用正楷抄寫全文。

  3、完成同步練習題。

  《秋水》教學設計 6

  一、教材分析

  《秋水》是莊子的名篇。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莊子的思想與智慧非常人所能及,高中一年級學生在理解上會有困難,正因如此,課本將原有的《逍遙游》換成現在的《秋水》。課文僅僅節選了《秋水》前面的一小段,篇幅很短,文字也淺顯,所表達的思想單獨來看并不深奧。故此,教學過程中當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

  二、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莊子的思想及文風。

  2、懂得形象化說理的方法。

  3、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能力。

  三、教學重點

  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得出啟示。

  四、教學步驟設計

  1、導入

  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莊子中出現的成語導入。

  (現代社會信息特別豐富,學生往往對文言文閱讀缺乏興趣和能力,但我們得實行“拿來主義”,從古文中汲取營養。莊子的文章一方面給我們以思想的啟迪,另一方面也給我們以語言的滋養。)

  2、朗讀

  以Flash課件營造朗讀氛圍。

  教師范讀。

  學生集體或個別朗讀,教師指導朗讀。

  3、分析課文

  承接導入語中的成語話題來切入本文。

  引導學生找出能幫助理解課文的關鍵成語:“望洋興嘆”,然后圍繞該成語提出問題,一步步引導出翻譯、層次、寫作手法、思想等方面的學習。

  1)“嘆”的內容是什么?

  2)為什么會“嘆”?

  3)怎樣寫“嘆”?

  4)從“嘆”中得到什么啟示?

  5)總結讀書方法:對以上學習過程進行小結,總結出一種讀書方法:“中心開花”分析法。

  4、練習

  堂上練習,及時檢測學習效果。

  練習涉及文學常識、字詞理解、句式分析、課文理解等方面。

  5、拓展

  學習文言文并不是為學而學,應是“古為今用”,可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莊子的文章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啟示。

  在對課文進行討論后,可另從《莊子》中選擇一則或兩則較為熟悉的寓言小故事,引導啟發學生讀一讀,想一想,談一談。

  ——以上設計的內容及步驟,并不意味著教師在堂上按部就班地全部都講,亦不意味著學生要按部就班地全部都學,應根據具體情況和個體特性來調節教學內容和順序。

  《秋水》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領悟莊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體現

  2.進一步體味莊子思想的深刻含義及現實意義。

  課前準備:

  完成第一課時詞語疏通的教學并要求全文背誦,請同學們以四人為組查找莊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

  過程

  1.導入

  師:前一段時間我們一直在學習諸子百家散文,其中著名的有哪幾家?

  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師:著名學者南懷瑾這樣說:“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有飯吃;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多少年來,道家思想對亂世中飽經創傷的心靈給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莊子。在現今高度發達的社會里,莊子思想對于我們或許更有一種特殊的感受和意義,今天就讓我們來感受一下莊子的精神世界。

  師:莊子是一個善于用寓言講故事的人,他講了許多有趣的故事,我們現在常用的“井底之蛙”就是其中的一個,有哪位同學能講給大家聽聽?

  生:井底之蛙對東海的大甲魚說:我快樂極了,出來時在井欄上跳躍,回去時在井底休息;在水里游的時候,水會浮起我,到水底的時候呢,有泥巴來按摩我的腳,可看看旁邊的小蝌蚪、小螃蟹它們就比不上我了。我獨據一池井水,跳躍其間,無比自在,你也進來享受享受吧!可是甲魚的左腳還沒有跨進去,右膝卻已被絆住了。它緩緩地說道:東海有一千里長,八千尺高,即便連年旱災水災海水都不曾為之減少或增加,這才是它真正的快樂呢!井底之蛙聽了之后若有所思。(可簡要講述)

  師:莊子通過這樣的一個故事想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

  生:不要自以為是,天外有天……

  2.領悟課文《秋水》中莊子的思想含義

  (1)師:那么課文《秋水》中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要告訴我們什么道呢?請全體同學齊聲朗讀課文,思考這個問題。

  生:以河伯與北海若的一段對話說明要謙虛,不能自滿;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強中自有強中手……

  (2)師:我們從課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請同學們散讀文章的第二段,從文中找出最關鍵的詞句。

  (3)師請生一邊回答,一邊自己出示板書: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

  中國——四海——天地

  小米粒—大糧倉

  小洞穴曠野

  人——萬物

  毫末馬體

  (4)師總結歸納:

  我們來看看課文中的這幾個比較,“百川之水,莫大于海”,四海與天地比,好似小石小木與大山,中國與海內比,有如小米粒在大糧倉中,四海在天地之間,猶如小洞穴在曠野里,人與萬物比,又如毫末在馬體上,同樣的“四海”因為所比的對象不同,也被比成了“大糧倉”和“小洞穴”,同一個事物,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我們很自然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事物的大和小是相對的。(出示板書)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大和小

  中國——四海——天地是相對的→

  小米粒—大糧倉

  小洞穴曠野

  人——萬物

  毫末馬體

  3.由課內知識延伸至課外,進一步理解莊子思想的深刻含義。

  (1)師點撥:由前面我們所得出的“大小是相對的”結論,很容易能想到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時間空間和物質運動相聯系的相對論,空間的大小是相對的,時間的長短是相對的',《秋水》中的“少仲尼之聞”也反映出了另一種相對性,同學們想一想這指的是哪方面的相對性?(知識)

  (2)莊子有句與此有關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在現實生活中,任何一件物象,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會得出不同的印象。在莊子看來,一樣事物可以是大,又可以是小,可以是貴,又可以是賤,事物沒有確定不變的標準,所以他提出了大小、貴賤、生死、物我等同的觀點,即齊大小、齊貴賤、齊生死、齊物我,這就是莊子思想頗具特色的“齊物論”。(出示板書)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大和小齊(以…為同)大小天地與我并行

  中國——四海——天地是相對的→齊生死→

  小米粒—大糧倉齊物我萬物與我合一

  小洞穴曠野

  人——萬物

  毫末馬體

  (3)師:這些看來很深奧的道理莊子也是通過講寓言故事的形式來告訴大家的,上節課后,我布置大家回去找一些莊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有沒有同學找到莊子講的有關生死的小故事?

  生講述“鼓盆而歌”的故事,師同時放幻燈。

  師點撥:這個看起來有點無情的故事恰恰體現了莊子的生死觀。人一旦死去,埋掉、燒掉化為泥土,散為塵垢,甚至連意識也沒有,這給人帶來了無限的恐懼,無怪乎王羲之要說“豈不痛哉”而莊子則認為人開始是沒有生命的,只有氣息形成“形”,“形”變成“生”,“生”又變成“死”,最后又歸為氣息。這樣生來死往的變化就好象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行一樣自然。這樣的觀點不是讓人輕視生命、一心求死,而是要人呵護生命,不因為死亡的到來而憂傷生命。

  (4)師:下面我們要講的故事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關于莊子做夢的故事,請查到這個故事的同學為大家講述一下。

  生講述故事,師放幻燈。

  師點撥:以夢喻志是文人常用的方法,著名的有南柯一夢、黃粱美夢,都是些平生窮困潦倒的人,在夢中享盡榮華富貴,一旦夢醒,一鍋黃粱尚未煮熟,而南柯也不過是一個螞蟻窩。他們夢的是自己夢寐以求的東西,求之不得就產生破滅感。而莊子的夢更奇異、更優美,翩翩而飛的小蝴蝶徜徉在大花園中,蝶兒飛舞在花叢間,逍遙在陽光空氣下,在這里天地萬物與我合二為一,達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莊子為我們營造了一個精神上無限自由的世界,從整體處觀察事物,從各個角度作全面的透視,不以人類為中心,不以自我為中心,取消了天地萬物和我對立的宇宙觀,達到萬物合一的境界。

  4.討論體會莊子思想在今天的現實意義。

  師;現實生活中物質的欲望、名利都可以是牽制我們自由的東西,照莊子看來,人、物欲、自然等等都應該是一個和諧自然的整體,人類的行為與行事都應合乎自然的運行。對于現世人類無止境的貪欲與物化,莊子的思想無異是調劑人心的清涼劑。下面請同學們的四人小組討論一下現實生活中的那些例子是可以體現莊子思想的時代意義的。

  生討論略(可考慮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對物欲過度的追求而失控浮躁等方面展開)

  5.師小結:莊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一節課的時間只能“蜻蜓點水”,其中的睿智與哲學還需要我們在課后進一步感悟與領會。在上課開始的時候曾經說過,在我們心靈生病的時候,會需要進進藥店,可是任何藥也不能吃得過量,否則也會有負面的效應,所以關鍵的是對度的分寸拿捏。

  《秋水》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莊子其人

  2.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

  3.領會主旨,鑒賞語言及表達技巧

  教學重難點

  理解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

  教學方法

  誦讀法、文言卡片法、課堂討論法

  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很短小的文言文——《秋水》。

  大家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吧。大家認為其中最有名的兩個派別或者說對中國影響最深遠的兩個派別是哪兩家呢?代表人物分別是誰?(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莊子)

  師補充:著名學者南懷瑾這樣說:“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倒,否則,我們就沒飯吃,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

  可見,千百年來,道家思想對飽經創傷的心靈給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便是莊子。今天我們就來一次親密接觸,零距離感受其思想魅力。

  介紹莊子

  先讓學生介紹,教師再補充,展示PPT介紹莊子。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東北)人,大體與孟子同時而稍后。他繼承和發揚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重要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的思想:莊子的物質生活雖然貧困,但精神生活卻異常豐富:讀書、漫游、觀察、遐想,追求“至人無己”的自由境界。莊子的思想較為復雜:在政治上,他激烈而深刻地抨擊統治階級,贊同老子的“無為而治”,主張擯棄一切社會制度和文化知識;在思想意識上,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別,否定客觀真理,屬于主觀唯心主義思想;在生活態度上,他順應自然,追求絕對的自由。

  莊子的散文在先秦諸子中獨具風格。它吸收了神話創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虛構寓言故事,想象奇特,形象生動。此外,還善于運用各種譬喻,活潑風趣,睿智深刻。行文有時像風行水上;有時像萬斛源泉,隨意流出,汪洋恣肆,奇趣橫生。總體來說,莊子散文極具浪漫主義風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贏得無數文人學士的仰慕。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對話的形式,討論了“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課文節選《秋水》開頭的一段,單看此文,寓意已經有了新的理解。

  解題

  “秋水”的含義:秋天的雨水。

  一、第一次誦讀

  指定個別學生誦讀,讓其他學生仔細聽,指出錯誤之處或者和自己讀的不一樣的地方,教師再糾正。

  二、教師講解課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重點字詞:

  1、時至:按季節來到。

  2、百川灌河:許多小河流的水都流入黃河。

  3、涇流:同“徑”,直流的水波。

  5、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兩岸和河中沙洲之間,分辨不清對岸的牛和馬。

  6、河伯:傳說中的黃河之神。

  7、盡在己:都匯聚到這里來了。

  8、北海:北方的大海,今渤海。

  9、東面:面向東;臉朝東。

  10、旋其面目:改變先前洋洋得意的面容。

  11、望洋向若:望著海神;面對著海神。(望洋:抬頭向上看,仰視的樣子。)

  12、野語:俗語。

  13、聞道百:聽到過很多道理。

  14、莫己若:沒人能比得上自己。(賓語前置:莫若己)

  15、少仲尼之聞:小看孔子的學識。

  16、輕伯夷之義:輕視伯夷的高義。

  17、今我睹子之難窮也:現在我目睹了大海您的無窮無盡。

  18、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我將長久地被有學識、修養高的內行人笑話。

  附:《秋水》譯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節來到了,許許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黃河。暢通無阻的.流水是這樣大,兩岸和沙洲之間,都分不清是牛是馬了。這時候,河神樂滋滋地高興起來,覺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這里。他順著河流往東走,到了北海,面對東面一看,看不到水的盡頭。這時候,河神才轉過臉來,對著海神若迷茫地感嘆說:“俗語有這種說法:‘聽到的道理很多,就認為沒有誰比得上自己。’說的就是我啊。我曾經聽說過,有小看仲尼的學識、輕視伯夷的義的人,開始我還不相信;現在我親眼見到您的廣闊無邊,我要不是來到您的門前,就危險了。我將長久地被大方之家恥笑。”

  三、小組合作,組織學生制作文言卡片

  卡片一:字音、成語

  涇(jīng)流兩涘(sì)渚(zhǔ)崖殆(dài)少仲尼之聞(shǎo)

  望洋興嘆: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看到人家的偉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視的樣子。

  貽笑大方:留下笑柄給內行人,讓內行的人笑話。貽,遺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養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謙詞。

  卡片二:通假字

  涇流之大:涇,同“徑”,直。

  不辯牛馬:辯,同“辨”,辨別。

  卡片三:古今異義

  (1)至于古義:到了,到達

  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另提一事。

  (2)河古義:黃河

  今義:泛指河流

  (3)面目古義:面孔

  今義:相貌

  (4)大方古義:大道理

  今義:不吝嗇;自然;不拘束;不俗氣。

  (5)于是焉古義:介賓短語,在這時

  今義:連詞,表順接

  卡片四:詞類活用

  (1)秋水時至:時:按時。名詞作狀語。

  (2)順流而東行:東,向東,名詞作狀語。

  東面而視:東,朝東,名詞作狀語。

  (3)少仲尼之聞:少,以…為少,形容詞意動用法。

  輕伯夷之義:輕,以…為輕,形容詞意動用法。

  (4)以天下之美盡在己:美,美景,形容詞作動詞。

  卡片五:一詞多義

  (1)若望洋向若而嘆曰:海神名,海若。名詞。

  以為莫己若者:動詞,比得上。

  (2)聞聞道百:動詞,聽到。

  少仲尼之聞:名詞,學識,學問。

  (3)始始旋其面目:副詞,才。

  始吾弗信:名詞,開始。

  (4)見不見水端:動詞,看見。

  見笑于大方之家:與“于”一起表被動。

  (5)之我之謂也:結構助詞,提賓標志。

  少仲尼之聞:結構助詞,的。

  卡片六:特殊句式

  (1)賓語前置句

  以為莫己若(以為莫若己)

  我之謂也(我謂之也)

  (2)判斷句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3)定語后置句

  聞道百(聞百道)

  (4)省略句

  (河伯)順流而東行

  (河伯)東面而視

  (5)被動句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見…于…)

  四、問題探討

  ①秋水來了,黃河是怎樣的情形?(1生讀這幾句,質疑問難)河伯又是什么樣的表現?

  ②秋水來了,東海是怎樣的情形?河伯又是什么樣的表現?

  情形表現連接語

  百川灌河欣然自喜于是焉

  秋水時至

  不見水端望洋興嘆于是焉

  ③河伯引“聞道百,以為莫己若”“少仲尼之聞,輕伯夷之義”的作用是什么?換句話說是批評誰?

  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盡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本文寫的是真人真事嗎?以虛構的故事來講述道理,屬于寓言。

  本文既屬于先秦散文,又是一篇寓言故事。本文藝術特色照應了介紹莊子時說說的想象奇幻,善用寓言和對比,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⑤討論從這則寓言中,我們可以獲得哪些啟示呢?(啟發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表看法)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貴自知之明;

  謙受益,滿招損;自大由于無知;

  知恥者近乎勇(知恥而后勇)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

  問:你們可否用熟語作答,看你能想出多少,記時開始,看誰最快?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五、小結

  《秋水》我們學的只是開頭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神若對話的形式,討論“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莊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神若的對話來討論玄妙的哲學問題。課文這一段河、海的對比,實際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貴賤之類的看法,然后一層深一層地引到漫無邊際的認識的海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外閱讀《秋水》全文。

  六、布置作業

  展開想象,用現代漢語把《秋水》改寫成寓言故事。

  《秋水》教學設計 9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

  2、學習對比的方法。

  3、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式。

  4、背誦課文。

  教學設想:

  教時:一課時。重點與難點:學習重點詞語、句式和對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闡發的人生哲理。教法:

  1、自讀、研討,疑難處教師作適當講解、點撥。

  2、利用內容和結構的特點,指點背誦的方法。

  3、指導學生理解、積累和正確使用成語“望洋興嘆”、“貽笑大方”。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小學時學過唐代詩人王之渙的千古絕句《登鸛雀樓》。(背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前兩句描繪出一幅遼遠壯闊的山河圖,氣勢宏大,筆意高遠。后兩句富有哲理: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須再登上一層高樓。啟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現實生活的確如此,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這個道理,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就已有闡述,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選自《莊子》的散文片段節選《秋水》。(板書課題)

  二、作者介紹:

  莊子,名周(約公元前369年---約前286年),戰國時代哲學家,散文家,宋國蒙城(河南商丘縣附近)人,大約與孟子同時而稍后。曾任蒙漆園吏,但不久辭去,不愿和統治者合作。《史記》上說,“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可莊周并未接受,“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讀第二教材P116)(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寧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寧生而曳尾涂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翻譯:莊子在濮水釣魚,楚國國王派兩位大夫前去請他(做官),(他們對莊子)說:“想以管理全國的重任相委任。”莊子拿著魚竿沒有回頭,說:“我聽說楚國有一只神龜,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國王用錦緞包好珍藏在宗廟里。這只神龜,它是寧愿死去留下骨頭讓人們珍藏呢,還是情愿活著在爛泥里搖尾巴呢?”兩個大夫說:“情愿活著在爛泥里搖尾巴。”莊子說:“請回吧!我要在爛泥里搖尾巴。”)莊周一生貧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糧,自織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閑居獨處。他繼承并發揚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莊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并無本質區別,無論大小、貴賤、壽夭、生死、善惡、得失、榮辱都是相對的。莊子思想比較復雜,基本上屬于主觀唯心主義;主張保身、全生、養親、盡年。莊子的`思辨的哲學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莊子》,現存33篇。《莊子》散文是戰國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寫得汪洋恣肆,不拘繩墨,變化無端,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和濃郁的詩意。

  三、整體感知,梳理語言知識。

  1.范讀。正音:灌(ɡuàn,注入)涇(jīnɡ,同“徑”)涘(sì,水邊)渚(zhǔ,水中的小塊陸地)望洋(wànɡyánɡ,仰視而望的樣子)難(nán,難以)旋(xuán,掉轉)殆(dài,危險)

  2.學生朗讀課文至“……盡在己”。梳理語言知識:

  ①1、重點字詞。灌、涘、渚、焉(語氣詞,無義)

  2、通假字:涇(同“徑”,直。)辯(同“辨”,分辨,辨別。)

  ②詞類活用。時(名狀,隨時令,按時)美(形名,美景)

  ③古今異義。河(古義,特指黃河。今義,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于是(古義,在這時,這時候;今義,表承接)

  3.學生朗讀課文至“……盡在己”。

  理語言知識:

  ①重點字詞。

  ②詞類活用。東(名狀,向東)東面(名動,面對)少,輕(意動,認為…少,小看;認為…輕,輕視)

  ③古今異義。至于(古義,到了;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義,北方的大海;今義,我國一部分海域,即東海的北部)東面(古義,面朝東;今義,東邊)面目(古義,臉;今義,臉的形狀,相貌)大方(古義,深明大道的人,或專通某種學問的人;今義,①不吝嗇;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氣)

  ④特殊句式。定后:聞道百;賓前:以為莫己若、我之謂也、被動: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⑤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非……則”,表示假設,譯為:“不是……就……”。)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且夫……”,再說,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層意思。)3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見……于”,被……所)

  ⑥成語。望洋興嘆(望洋,仰視貌,抬頭向上看的樣子。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見笑大方(貽笑大方:讓內行見笑)3大方之家(指學識淵博或專精于某種技藝之人)

  四、理解思想內容。

  討論:這則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啟發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表看法)

  提示: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貴自知之明;謙受益,滿招損;自大由于無知;知恥近乎勇;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有比較才能有鑒別。

  指導背誦

  課文結構簡單,層次清楚,可采用關系法背誦。先劃分層次,概括層意。第一層上有兩句,第一句寫黃河的壯闊,第二句寫河伯驕傲自滿。兩句之間的連接語是“于是焉”。第二層也是兩句,第一句寫北海的廣闊,第二句寫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組合。利用關系法把握語言結構,有利于背誦。還可采用排詞法。課文用對比方法寫河伯認識的前后變化。可提取、排列兩相對照的詞語:

  1、河與海的比較;

  2、河伯認識的變化。課后練習還介紹了問題法。所提的三個問題恰好針對三個內容要點,邏輯性強。運用此法掌握內容梗概,利于背誦。

  課上背誦練習:個人默記一兩篇后,由老師帶領集體背誦。

  五、布置作業。

  筆譯全文。

  寫讀后感。

  《秋水》教學設計 10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莊子其人與思想的基本點;

  2、掌握文言詞語和句子;

  3、領會《秋水》的思想內容;

  4、背誦節選部分。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子、《秋水》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

  難點:河伯感嘆的幾句話的翻譯

  三、教學方法:

  自學法

  討論法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這節課學習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的一篇文章《秋水》的節選部分。道家的創始人物是老子,即李耳。老子河莊子并稱“老莊”。

  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與孟子大體同時代而稍后。在認識論上,莊子主張相對主義,具有樸素的辨證法色彩;在政治上,莊子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摒棄一切文化知識。

  學習這篇文章,也有三個目標:掌握字詞、領會思想、背誦全文。

  2、朗讀課文,解決文字障礙:

  1)教師朗誦,正音:涇-徑、殆、長

  2)教師講解以下詞句:

  涇、渚、東面而視、旋、望洋、若(海神)、若(比得上)、少仲尼之聞(小看仲尼的學識。少,以……為少,意動用法。聞、見聞,學識。)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被動句)

  3)集體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3、內容、思想、藝術手法。

  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以下本文的內容和思想意義。并簡要分析本文的藝術手法。

  學生筆頭概括,教師宣讀幾個好的,并加以重申。

  文章寫秋水來臨的時候,學多小河里的水都流向了黃河,兩岸之間,分辨不清是牛是馬,于是,黃河之神河伯就以為天下壯闊的美景都在自己這里了。但等他順流而下來到北海的時候,才發現這里的水面更為開闊,根本看不見盡頭。所以,河伯對海神若嘆息說:古人所謂的“聽的道理多了,就以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這實在是說我啊。況且我曾經聽說有人小看仲尼的學識、輕視伯夷的道義,開始我還不相信;現在親眼看到您的廣闊無邊,(我才發現自己錯了,也才相信確實會有人會狂妄到小看仲尼的學識、輕視伯夷的道義的程度),我要不是到您這里來一下,哪就危險了啊。(那時)我將長久的被大方之家所恥笑啊。

  通過這個語言故事,形象而生動的.說明了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本文最突出的藝術手法是用寓言故事說明道理。寫寓言故事,河伯的形象生動鮮明,通過對河伯的心里描寫、神態描寫和語言描寫,生動的表現了河伯從沾沾自喜到恍然大悟的心理過程,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章還很注意對比手法的應用。秋水來臨是黃河美景和大海美景的對比,河伯欣然自喜和望洋而嘆的神態的對比。對比之中表現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樸素哲理。

  4、引導學生背誦全文。

  線索——分解任務——組合

  5、課堂練習。

  《秋水》教學設計 11

  教學目標:

  1、掌握和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有系統地整理各類文言現象;

  2、梳通文字,探討寓意;

  3、了解莊子及其哲學思想。

  教學重點:

  1、解決學生在自學過程中碰到的語言障礙;

  2、幫助學生深層次地理解寓意;

  3、初步了解莊子生平及其哲學思想。

  教學過程:

  課前:

  1、發放《莊子秋水》中的幾則故事及莊子介紹,讓學生初步接觸和了解莊子。

  2、發放預習作業,包括三部分,第一是要求學生完成給文章加注釋的任務,第二是讓學生從語言、內容、表現手法等方面提出問題,第三是調查學生對莊子了解的程度。

  一、了解莊子

  投影:

  “他永遠有著我們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復,柳暗花明;永遠有著我們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彌高,鉆之彌堅。‘造化鐘神秀’,造化把何等樣的神秀聚焦在這個‘槁項黃蜮(yù)’的哲人身上啊!”(鮑鵬山《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

  “他是個特立獨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師,是故事大王,是心理醫生,是窮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隱士,是藐視權貴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憫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絕的辯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園詩人,是經常援引神話的無神論者,是喜歡異想天開的理想主義者,是濮水邊的漁翁,是田間的歌者。然而,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李懷寧《忙里偷閑讀莊子》)

  (學生齊讀后)問1:這兩段話中的他是誰?那么莊子到底是何許人也?哪位同學能給大家介紹一下你所了解的莊子?

  (可以結合課前發放的故事,引導學生從《濮水之釣》中讀出莊子的追求自由、回歸自然,從《鼓盆而歌》中讀出莊子的安時而處順,從《濠梁之辯》中讀出莊子的物我合一。)

  問2: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莊子從來不一本正經地和人講大道理,他通過什么方式讓大家領悟他的思想?(寫故事,把自己的思想寄托在一個個形象生動的故事里,這就是寓言的寫法。有同學問《秋水》是不是寓言,它就是寓言啊。莊子故事里的主角常是花鳥蟲魚,這正體現了莊子的大智慧,他能從一草一木中得到啟示,能以慈悲的情懷去關照一花一葉。)

  師:今天就讓我們通過《秋水》篇的開頭一段文字,和莊子來個“零距離”接觸。

  二、誦讀體會

  1、個別誦讀,糾正字音

  2、教師范讀

  3、集體誦讀

  三、解決字詞

  問題1:“于是焉”中的“焉”是什么用法?

  師提示:這個詞在這里沒什么意思,就是語氣詞,相當于“于是乎”

  問題2:“莫已若”參考書上翻譯成“莫若已”,是為什么?“我之謂也”是什么句式?

  師提示:這是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句,以前我們學過這種句型嗎?舉個例子:

  “我之謂也”怎么翻譯?“說的就是我”,也就是“謂我也”,這是什么句式,是賓語前置,以“之”作提賓標志。

  問題3:“野語有之曰”中的“有之”如何翻譯?

  師提示:“之”在這里作代詞,代后面的俗語,可以理解為“這樣的說法”。

  問題4:“北海”怎么解釋?

  師提示:就可以理解為“北方的大海”,聯系上下文,應該指黃河東端北面的大海,有些同學考證說是不是北冰洋,或者說是不是東海,我覺得不必這樣去做地理上的考證了。這不會防礙我們理解文章的。

  問題5:大方是什么意思?

  師提示:在現代漢語里大方有兩個主要意思:一是指對于財物不計較,不吝嗇;一是指專家學者;內行人。我們根據上下語境來選擇一下,該是哪一種?

  問題6:“伯夷之義”的具體內容是什么?

  師提供資料:伯夷,商朝末年諸侯孤竹君的長子。他認為武王伐紂是不義的,商朝滅亡后,以不食周粟表明自己的義,餓死在首陽山上。所以古人稱他為義士。

  四、文本研習

  問1:這篇文章出現了哪兩個人物?誰來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

  板書:河伯北海

  喜

  嘆

  問2:河伯看到什么景象后“欣然自喜”?用原文句子回答

  板書:百川灌河不辯牛馬

  問3:不辯牛馬說明黃河的什么特點?(板書:雄壯開闊)

  問4:如果在這段描寫中,去掉“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那么表達效果有什么不一樣?看到自己雄壯開闊,有欣喜的感覺是正常的,但是加上“自喜”并且還認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這里,這樣就難免顯得?(參考:妄自尊大、夜郎自大、洋洋自得、躊躇滿志等)

  問5:見到大海后,河伯為什么要望洋興嘆呢?從原文找出答案。

  板書: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問6:不見水端說明大海的什么特點?(浩淼無邊)

  當河伯懷著洋洋得意的心情順流而東行,來到北海,觸目所及的是無邊無際的茫茫海水,這種浩淼無邊的氣象和自己的“不辯牛馬”有天壤之別,河伯百感交集,發出了深沉的感嘆,但在他感嘆之前,先有一個動作“旋其面目”,問7:怎么理解這個詞?這里表現出河伯什么樣的心態?(順帶解釋“望洋興嘆”這個成語)

  (參考:對“旋其面目”的解釋歷來有爭議,傳統的解釋是“旋”,“掉轉”的意思,“面目”,是“臉”的意思,整個詞是“轉過頭”的意思。還有一種現在很流行的解釋,認為“旋其面目”是“改變神色”的意思,把“旋”理解為“改變”,把“面目”理解為“臉色,神色”。你同意哪一種說法?)一喜一嘆,河伯的心理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這一“嘆”,顯示了河伯認識到自己很渺小之后的反躬自省精神。(板書:個人渺小,天地無窮)

  但是面對浩淼無邊的大海,河伯僅僅感到自己很可笑嗎?他有沒有得到更深刻的'啟發呢?請同學集體把河伯感嘆的話讀一遍,然后將這段話口頭翻譯給同桌聽,注意思考,這段話內部有什么問題。

  我們班的陳婧憶同學(3班)在課前提出了一個很有水平的問題,我們一起來思考一下。

  幻燈投影:“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與“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兩句之間有什么聯系。看到大海的廣闊無邊與先前不相信有輕視孔子和伯夷的人有什么關系?”

  分解難點1:思考河伯對“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到底是什么態度?開始是“弗信”,那么看到北海之后呢,應該是信了,那么他“信”的又是什么呢?

  (預想1:學生有兩種理解,一種認為河伯是崇拜孔子和伯夷的,認為他們是天下最有學問和最有仁義的人,認為小看他們的人是狂妄自大的,世上不可能有這樣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后來看到大海后,想想先前自己也曾自滿自足,不正和那些小看孔子和伯夷的人一樣嗎?所以相信世上的確有這樣輕狂的人,自己就是其中之一;另一種一開始河伯不相信有小看孔子和伯夷的人,對這種人持否定態度,因為他認為孔子和伯夷就是天下最有學問和最有義的人,但是后來他看到了大海,明白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所以明白孔子和伯夷都不是天下之最,所以相信有小看他們的人存在,并且對他們持肯定態度。)

  (預想2:有可能學生只能得出前一種理解,而得不出后一種理解。師可以先出示“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與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問:根據這段話,再反觀前一個問題,你還有什么理解?然后歸納得出:

  理解一:今我睹子之難窮也,(終于相信了天下的確是有這樣輕狂的人存在,而我就是這種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啊!)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

  理解二:今我睹子之難窮也,(終于相信了,仲尼之見聞,伯夷之仁義的確不是天下之最,我不該盲目崇拜他們啊!)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

  師發表看法:《秋水》的主體是河伯和海神的七次對話,課文不過是開頭的一小段,下面還有很長的對話。河伯對事物的認識是隨著談話逐漸深入的,我在下文海神的回答中發現了一句話:“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與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意思是伯夷辭讓君位以成就好名聲,孔子大談天下事以顯示自己學識淵博,他們的自滿,不就好像你剛才在秋水面前洋洋自得的樣子嗎?在海神眼里,孔子、伯夷這兩個天下之最是不存在的,這里體現出海神的無限相對思想,這是一種大智慧。但我想在一開始河伯決認識不到這一層,所以還是取第一種理解較符合邏輯,但能領悟出第二種意思的讀者卻是和海神一樣有著大智慧的。應該贊揚。但是不管是那一種心理活動,他們最后得出的認識卻是一致的,那就是人的認識是有限的,而天地是無限的,在這里河伯由慨嘆天地無窮又進一步想到了學海的無涯,正如莊子所謂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啊。(板書:生也有涯,知也無涯)

  有同學課前提問,說這里的“河伯”是不是儒家門徒的化身,莊子是不是借“海若”給儒家門徒上課。還有同學說,莊子寫這篇寓言是不是為貶低孔子啊?這種理解是有一定的道理,在儒家門徒看來,孔子是天下第一博學之人,而伯夷是天下第一大義之人。但在莊子看來,這兩個“最”是不存在的,是站不住腳的。在《秋水》中的孔子是被奚落的形象。但是,莊子寫《秋水》可不是專門來貶低孔子的,只是讓儒家門徒領悟他的思想。在其他篇目中,莊子也常常借孔子之口宣傳道家的思想,這時孔子的形象就是光彩照人的。

  分解難點2:

  “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殆是危險的意思,大家想想看,河伯如果沒有看到大海,他會怎么樣?有什么樣的危險性存在?

  小有成績輒沾沾自喜,妄自尊大,這是人性之大弱點之一。生活中,像河伯這樣的人在生活中何其多,河伯先前的沾沾自喜又是多么普遍的人類心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井底之蛙”“夜郎自大”這些成語。但是河伯這只井底之蛙,跳出了井臺,看到了天地之大,能勇于自省,自我剖析,沒讓自己陷入危險的境地,這是很可貴的精神。看來,莊子的智慧之水,不僅洗清了河伯的雙眼,更蕩滌了他心靈中的塵埃,讓他成了一個明智的人。

  河伯先前的自滿是因為他只看到過黃河,“一葉障目,不見森林”,后來看到了大海,有了比較,才明白自己的淺陋的,從中,我們是不是可以想到一點:人與人是相互聯系的,一個人要發現和認識自己,往往是建立在他人的基礎之上的。(板書:有比較才有鑒別)

  六、探討寓意

  1、讀了《秋水》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嗎?

  (參考:滿招損,謙受益;驕傲讓人固步自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2、有好幾位對莊子有些研究的同學說,莊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并無本質區別,均可相互轉化的,但這似乎與本文的寓意不一致。這是為什么呢?

  我們讀的是《秋水》的開頭一節,采用的是斷章取義的讀法,雖然這也不失為一種閱讀方法。但是畢竟和莊子的哲學思想有很大的一段距離。我真要表揚這幾位提出異議的同學,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讀過完整的《秋水》,但是他們的確說出了莊子在《秋水》里要表達的思想:世間一切事物并無本質區別,無論大小、貴賤、壽夭、生死、善惡、得失、榮辱都是相對的。河伯認為大海是大的,而自己是小的,所以有慚愧心理,但在大海看來,卻并不是這么回事。請大家根據莊子的無限相對思想,想像一下海神若會怎么回答河伯呢?

  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

  (翻譯)我從來沒有以此自夸,我自以為形體同于天地,氣魄受于陰陽,我在天地之間,好像大山上的一塊小石,一株小樹,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會因此自大呢。請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內,不就像一小塊石頭浸在大湖里嗎?

  五、總結

  讀了海神若的回答,我們更領略了莊子的大智慧。南懷謹曾做過這樣的比喻:“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飯吃,儒家思想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多少年來,道家的無為思想,構筑起中國知識分子的文化后院,多少不得意的文人,在這個后院里,被老莊的瀟灑無為,溫情的安撫過。對今天的我們來說,老莊的生活哲學仍可以作為我們精神疾病的良藥,但是任何藥都是有副作用的,需要我們把握好其中的分寸。

  《秋水》教學設計 12

  一、教材介紹

  本篇是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講讀課。課文節選自《莊子·外篇》中《秋水》篇的開篇部分。文章通篇設喻,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個人的見識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對的,告誡人們不能囿于見聞而驕傲自大。在寫河神認識的前后變化時,還用了對比的寫法。可以說本文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結構章法上都很值得一學。所以學習本文應注重引導學生在這些方面有所感受,有所理解。

  二、教學設想

  語文教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目,學生的能力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學生的興趣也是在閱讀中獲得體驗而產生的。因此,教學要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鼓勵學生對閱讀的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讓他們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是創造意義。落實到本課的教學我主要是鼓勵和引導學生以讀析問的方式去探究學習,不強設問題“挖坑”讓學生往里跳,而是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讓他們在探究學習中“獲得知識和能力、情感和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三、教學目標

  本課教學我設定如下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 積累文言詞語,提升文言語感。

  ② 學習文章用寓言故事說明哲理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① 結合語境翻譯文言詞語;

  ② 讀析問探究課文。

  3、情感與價值觀:

  ① 養成閱讀善于提出問題的習慣,善于解決問題的習慣;

  ② 培養學生“以人為鏡”對比反照自己的做人方法,等。

  設定以上目標出于幾點考慮。首先,要讀懂一篇文言文必須有足夠的積累,還要能結合具體的語境理解疑難的詞語。其二,語文素養總是在閱讀實踐的過程中形成的。其三,文中的情感價值觀是自己體悟的結果,是再創造的結果。

  四、教學重點

  因為學生閱讀量較少以及各種語文能力的影響,本班學生翻譯文言文的能力較差,所以我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結合語境翻譯文言文,提高文言語感。

  五、教學難點

  由于學生感知能力、理解思維較差,影響了其對文章意義建構的能力,因此“自主探究課文,對寓言故事寓意有獨立的見解。”應該會是本文教學的難點所在。

  六、學生情況

  我所任教班級是九(3)九(4)班。他們經過兩年的初中語文學習后,有部分同學形成了較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能主動去閱讀思考課文,語文能力有所增強,基本能夠感知文章的內容,掌握了一定量的語文知識,對文章的寫法特色有能有所發現。但是對文章深層的意義難以領會,對課文的表達難有自己的看法。這些是要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去思考探究的。另外,這2個班差生面積都很大,他們沒有學習的`興趣,根本不讀書,也讀不懂書,教學中要注意教師語言的鼓動性。

  七、教法和學法

  為讓學生能自主去探究課文,并在探究中獲得愉悅,我采用“讀析問自主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

  八、教學時間

  二課時

  九、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所學過的寓言導入:我們學過許多寓言故事,還記得有哪些嗎?這些寓言故事曾經給過我們許多人生或者生活的啟示。如揠苗助長告訴我們做事要遵循事物的規律,不能操之過急。那么,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秋水》也是一篇寓言故事,看看我們今天能不能從這個故事里悟出什么對我們有用的東西?

  二)、熟練朗讀

  1、提出難讀,不好停頓的句子,教師指導。

  2、指名試讀句子。

  3、學生齊讀文章。

  (文言文要多讀,讀出語感,這要讀順讀好節奏,這里旨在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

  三)、翻譯課文。

  1、結合注釋,利用工具書翻譯課文。(要多結合上下文或句子的意思去翻譯詞語)

  2、檢查詞句翻譯情況。(這是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反饋) 秋水時至( ) 于是焉( )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 東面而視( )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 )

  3、學生質疑疑難詞句。

  四)、感知故事。

  1、學生談讀后感受。問題:剛才讀了課文后,你了解到了什么?請說給同學聽聽,與他們一起分享你的讀書感受。

  教師注意歸納。并以此作為教學內容取舍的依據。

  (此處教學設計,旨在養成學生閱讀要有獨立感受的習慣,同時也是為了使教學真正做到教學生所不知。)

  五)、深層探究

  1、我們來讀讀課文,看看還有問題沒有?(學生齊讀全文)

  2、學生提出問題。

  教師注意歸類問題,并找準一個切入口,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課文。 如:

  ① 河伯為何望洋興嘆?

  ② 河伯所說的話是什么意思?

  ③河伯對自己的認識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六)、學習總結

  1、學生思考、交流:通過剛才的閱讀,你獲得了哪些啟迪?(可談思想上的、結構、寫法等方面的) 參考:

  ① 寓意——課文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② 寫法——設喻說明哲理。

  對比

  2、教師結語:(略)

  七)、鞏固練習:

  完成教輔資料上的習題課文精講部分。

  八)、作業布置:

  完成教輔資料上的習題課后檢測部分。

【《秋水》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秋水》教學設計(精選12篇)09-29

莊子《秋水》教學設計【推薦】12-16

秋水教學反思11-23

《秋水》教學反思08-26

秋水教學反思08-26

《秋水》教學反思08-26

秋水教學反思11-29

秋水教學反思6篇11-29

秋水教學反思4篇08-26

語文版初三上冊《秋水》教學設計(精選10篇)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