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七年級下學期《短文兩篇》教學設計(精選13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下學期《短文兩篇》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七年級下學期《短文》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理解行道樹的憂愁和快樂,學習行道樹的精神。
2、感受第一次真好,避免不好的第一次。
【教學重點】
目標1、2。
【教學難點】
理解行道樹的精神。
【教學過程】
行道樹
一、讀文,整體感知,填空
行道樹是憂愁而快樂的樹。
二、它為什么“憂愁”?又為什么“快樂”
憂愁:
環境的污濁、精神的孤獨。
快樂:
奉獻的快樂──勤生綠葉
獻出濃陰
迎接光明
制造清新
三、行道樹有不被了解的孤獨,對于它的表白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嗎
四、理解了行道樹,認識了這是什么人的形象
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五、生活中的行道樹
清潔工、教師、園丁等等。
第一次真好
一、題目“第一次真好”,文中說它好在哪里
找出有關詞語:
喜悅、新奇、奇妙、驚喜、新鮮、刺激、回味無窮。
二、“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為什么這么說
你有這樣的第一次嗎?
第一次愈多,經歷也愈多,感受也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三、珍重第一次
生活中有不能嘗試的“第一次”嗎?
吸毒、盜竊、偷錢、觸電等等,總之,所有危險的、有危害的事情我們都不能嘗試。
七年級下學期《短文》教學設計 2
(一)明確目標
要求學生勾畫閱讀提示的要點,明確學習《陋室銘》的素質教育目標。
師生討論,逐條板書或投影顯示本節課素質教育目標。
(二)整體感知
1.教師引導:要準確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就要對作品的時代背景、作家的身世、處境作一些了解。讓我們先復習有關劉禹錫的生平,了解他為什么要寫這篇“銘文”。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人,自幼好學,21歲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調整仕途得失的一條基本心理原則。劉禹錫是中唐時期政治上的激進派,主張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擠,一再被貶,因而作此銘文,自剖肝膽,表達了自己處陋居窮而不改人格與德操的信念。
2.結合注釋學習“銘”,讓學生當堂記憶。教師當堂抽查。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3.指名學生朗讀,教師訂正讀音及節奏,全班學生齊讀。
[復習舊課知識點:引入新課的學習,當堂記憶并檢查,個別讀與集體讀相給合都是中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教學過程
1.學生對照注釋自讀,疏通文字,時間為四分鐘,教師巡視,個別解答學生的疑問。
2.教師結合課后練習及預習提示的問題向學生提問,檢查自學情況。
(1)這篇文章中的哪句話能提獎全篇大意?是什么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指的是品德高尚,說明“陋室”值得銘頌,不在其陋,而在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2)文章頭兩句有何作用?
寫有仙之山,有龍之水,是設喻引題,頌揚陋室。
(3)文中怎樣描寫陋室環境的?請用文中原話回答,再談自己的理解。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薛青草,登階入室,并無荒蕪之感,倒有一股生氣。
(4)要求學生背誦并默寫這兩句。
(5)文中是怎樣描寫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的?先找出文中原話,再談自己的理解。
教師與學生邊討論邊明確:“談笑有鴻儒……無案牘之勞形。”作者的陋室充滿文化氣氛,來客全是飽學之士,與主人興致盎然地談古論今,可以想見其妙語連珠。意趣橫生的場面。客人去后,主人焚香彈琴,或翻閱經書,參悟妙理,可以想見其安逸瀟灑之風度。居住在陋室,遠離塵囂紛爭,心情平靜清暢,不受官場羈絆,免于勞體傷神,落個心靜體閑。
(6)要求學生在兩分鐘之內背誦,教師當堂抽查,對背得又快又好的同學給予表揚。
(7)是不是劉禹錫真到了道家所言“清靜無為”的境界呢?
不是。
(8)從哪里看出來的?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他用諸葛亮和楊雄的故事,暗示自己不會永遠深居陋室,有朝一日定能施展才華,兼濟天下。
(9)作者一方面寫自己的心靜體閑,一面又暗示自己要再展才華,兼濟天下,是否矛盾?為什么?
作者一方面是向朝中當權的保守派顯示自己并沒有遭受打擊郁悶寡歡;另一方面,是等待時機,再圖報效國家。
(10)為什么結尾說“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這是個文言倒裝句式,“之”起連接作用,無實義,意思是“有什么簡陋的呢?”篇末以圣賢之語自勉,而且呼應開頭。意味無窮,是畫龍點睛之筆。
(l)全班齊讀(齊誦),再次體會文意。
〔這一部分的教學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講析上應深入淺出,在學生主動的學習中完成素質教育目標。〕
(四)總結、擴展
1.教師引導:這篇散文被選入唐宋名篇朗誦經典,讀起來清脆作響,落地有聲,妙不可言,后人紛紛摹仿它的結構和韻律作“銘文”,是什么緣故呢?
古人作文很講究韻律美,駢散句結合,講究押韻,如本文押的就是“ing”韻,而且水火構思精巧,立意鮮明,文句精美而又朗朗上口,成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2.什么是駢句呢?看課后練習第三題。通過這道題的練習,讓我們了解駢句的知識。
〔讓學生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高度,學會總結,抓住特點,也為課外作業的私利《成打下基礎。〕
(五)布置作業
1.仿照《陋室銘》寫《某某銘》,長短不限,把握《陋室銘》的精髓并有所體現即可。
2.背誦并默寫《陋室銘》
3.預習《愛蓮說》,要求熟讀并完成有關練習。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教師板書或投影顯示素質教育目標。
(二)整體感知
1.請同學朗讀自己的“銘”文,常見內容如《教室銘》、《作業銘》……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鍛煉和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豐富教學內容,以此活躍課堂氣氛。
2.利用投影學習字詞,教師出示內容,請同學判斷,集體訂正。
3.結合注釋了解作者。
4.教師引導,“說”是古代文體的一種,可以直接說明事物,闡明事物,也可以通過寫人、狀物來講道理。《愛蓮說》是一篇情致飽滿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小品,文章通過傳神之筆,精妙細致地描繪了一幅生動、可愛的蓮花寫生圖。請同學們看大屏幕,這是一株蓮花,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象,描述一下蓮花的姿態。
學生暢所欲言,教師適當加以點評。
〔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可以加大課時容量,字詞教學可掃除詞語中的攔路虎,請學生描述,可以啟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鍛煉口頭表達能力。〕
(三)教學過程
1.教師引導;周敦頤筆下的蓮花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聽錄音,邊聽邊用筆作勾畫。
2.請一名同學朗讀,同學作點評,然后全班齊讀。
3.請同學找出直接描寫蓮花外部特征及內在氣質的句子,并結合注釋分析作者從哪幾個角度來描寫蓮花的。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而不可褻玩焉。”從生長環境來看,寫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濯清蓮而不妖”的質樸;從體態香氣方面,寫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寫她“香遠益清”的芳香;從風度方面,寫她“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清高。
4.請同學在2分鐘內背誦“予獨愛……不可褻玩焉。”并且當堂默寫。
5.對照注釋自讀第二段,請同學翻譯第二段。
6.本文以“愛”為意脈,寫出了對蓮花的喜愛,為何還要寫菊花和牡丹?
提示:反襯手法。
7.作者賦予它們怎樣的品格?
作者連用三個擬人,把菊花比做“隱逸者”,用它的`抗霜表現人的孤傲,呼應文章開頭“晉陶淵明獨愛菊”,這是正村;作者把牡丹比做“富貴者”,用它的富麗濃艷表現世人的庸俗,這是反襯。
8.從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作者描寫蓮花的文字,是和“君子”的性格特征渾然熔鑄在一起的,作者名為寫物實則寫人的方法就是“托物言志”,其科學的定義是:抽取事物的某種特征,以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志愿,叫做“托物言志”或“詠物抒情”(投影定義內容)。
9.你怎樣理解“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這是一個反問句。一方面照應上文“予獨愛蓮”,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對人生世事的慨嘆,慨嘆當時與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潔的人少。
10.“牡丹之愛,宜乎眾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這個感嘆句,是作者對那時一些士大夫追名逐利、求取富貴的處世態度的強烈諷刺。
11.到這里我們不難發現作者的生活態度,請同學們總結一下。
把蓮花比做“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現人的高潔,作者刻畫蓮花,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達自己鄙棄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現,歌頌德行高尚的君子行為。
(四)總結、擴展
1.本文記敘、抒情、議論相結合,全班齊讀,再次體會文意。
2.再放“蓮花”幻燈片或投影,想象像蓮花一樣的“君子”是什么形象?可以聯系實際來談。
[由“蓮花”入題到以“蓮花”結束文章的學習,線索清晰,又注重了學生想象力的培養。]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并默寫兩篇短文。
2.預習下一課。
七年級下學期《短文》教學設計 3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品味并積累優美的語句,學習作家的寫作手法,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
2.通過自讀欣賞、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領悟藝術與生活的關系。了解一些有關印度文化、藝術方面的知識。培養學生對外國優秀藝術的熱愛和審美能力。
3.體會卡拉瑪姐妹舞蹈美的奧秘。
【學習重點】
1.學習作家冰心的寫作手法,品味并積累優美的語句;
2.體會卡拉瑪姐妹舞蹈美的奧秘。
【知識鏈接】
冰心:現、當代女作家,兒童文學作家。原名謝婉瑩。原籍福建長樂,生于福州,幼年時代就廣泛接觸了中國古典小說和譯作。1918年入協和女子大學預科,積極參加五四運動。1919年開始發表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此后,相繼發表了《斯人獨惟悴》、《去國》等探索人生問題的“問題小說”。同時,受到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寫作無標題的自由體小詩。這些晶瑩清麗、輕柔雋逸的小詩,后結集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稱為“春水體”。1921年加入文學研究會。同年起發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畢業于燕京大學文科。赴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在旅途和留美期間,寫有散文集《寄小讀者》,顯示出婉約典雅、輕靈雋麗、凝煉流暢的特點,具有高度的藝術表現力,比小說和詩歌取得更高的成就。這種獨特的風格曾被時人稱為“冰心體”,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導學過程】
一、自主學習
1.給加點字注音
絢麗___闡述___褶裙___粲然___
嗔視___供養___蠕動___惆悵___
2.形似字注音組詞
惆()___炫()___濡()___絢()___
綢()___眩()___蠕()___詢()___
稠()___弦()___儒()___殉()___
3.詞語填空
變幻多___本色當___低回___轉咤風云___
渾身___數盡態極___息息相______合悲歡
二、合作探究
整體感悟課文后回答
1.作者認為卡拉瑪姐妹舞技精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作者是從哪些方面表現卡拉瑪姐妹舞蹈的“飛動的'美”的?
3.文中的哪句話最能表現印度舞蹈的民族特色?
4.為什么說卡拉瑪“在舞蹈的狂歡中,她忘懷了觀眾,也忘懷了自己”
5.提出問題:你最喜歡文中的哪一段話?為什么?
6.能否引用文中語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說說什么是舞蹈?或說說印度舞蹈主要表現些什么內容?
7.用多媒體介紹印度宗教及文化概況。
三、拓展提升
閱讀下詩,回答問題
七年級下學期《短文》教學設計 4
教學目的
1.理解摹狀貌的說明方法。
2.把握多方面表現表演者高超技藝的寫法。
重點、難點
1.把握課文內容,理解摹狀貌的說明方法。
2.注意體會作者如何從多方面表現表演者的高超技藝。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吃語(yi )齁hou)曳(ye)嘩(hua)叱(chi)意少舒
(shao)中間(jian)幾欲先走(ji)
2.閱讀課文,試著把文章翻譯成現代文。
二、導入
三、作者簡介
林嗣環,字鐵崖,明末清初福建晉江人、清順治初進土、《口技》一文選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張潮編寫的一部筆記小說,以鋪寫故事記敘人物為中心、全書20卷,所收多為明末清初訪擬傳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異,并加評語,實際上是一部短篇小說集、林嗣環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3.解題
口技是雜技的一種,運用口部發音技巧模仿各種聲音,它是一種流傳技藝,是藝人們長期在實際生活中仔細觀察、認真揣摩、勤學苦練而獲得的、本文確切而真實地抓住口技表演者發出的聲響、聽眾的反應,描繪出當時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內容,生動地再現了表演者摹擬深夜一家四日夢中醒來,繼又入睡和發生火警、救火的`情景、文章可以作為描寫場景的記敘文來讀,也可以作為摹寫口技特色的說明文來讀。
講析課文
1.同學們朗讀課文,結合預習作業和課文下面的注釋,串譯課文、教師強調一些詞語意思、
善:擅長、會:集合、于廳事之東北角:的、但聞:只、乳:
喂奶、當是時:這、眾妙畢備:全部、妙絕:極點、意少舒:稍
微、間:夾雜、雖:即使、名其一處:說出,動詞、凡欲先走:幾乎,
差點兒、跑、
翻譯時以直譯為主,并要求學生口述課文內容,注意抓時間名詞、動詞和形容詞、教師更正、
2.學生概括各段大意,口頭交流、
討論并歸納:
第一段:介紹口技表演前的情景、
第二段:介紹表演一家人深夜驚醒的情況及賓客默嘆、
第三段:介紹表演這家人從醒到又睡的情況及賓客情緒的變化、
第四段:介紹表演失火、救火的經過和賓客驚慌欲跑的神態動作、
第五段:介紹口技表演結束后的情形、
3.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及寫法、
討論并歸納:板書
一、表演前道具簡單才技藝高超
二、表演中
(正面一表演)(側面一賓客)
表現烘托
深夜驚醒關注默嘆
醒而復睡意少舒、稍稍正坐
失火、救火驚慌欲跑
三、表演后道具簡單---強調--技藝高超
明確本文的說明方法、
討論并歸納:
摹狀貌,通過再現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狀、聲音等來達到說明目的、文中再現了口技表演所表現的生活畫面、作者緊扣文中第一句話“京中有善口技者”展開,很好地描摹了表演者的表演、
四、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口技》一文,作者通過口技藝人精心摹擬的復雜而多變的聲響、聽眾的神態變化,形象而生動地描繪出表演者技藝的高超、我們一方面贊賞口技藝人的技藝,同時另一方面也贊賞作者高超的文字表達能力、文中成功運用摹狀貌的說明方法給我們有益的啟示、
七年級下學期《短文》教學設計 5
一、教材分析
《皇帝的新裝》選自人教版語文課本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1課,本單元的課文都是想象極為豐富的作品,要求學生練習默讀和朗讀,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理解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這篇課文寫的是愚蠢的皇帝及所有人被兩個騙子利用,上演了一場荒唐的鬧劇,最后借小孩之口說出真相的故事、表達的主題是揭露了人性中虛榮自私的弱點,告誡人們要保持天真爛漫的童心,敢于說真話、本文的特點是故事題材虛幻奇特,描寫語言精巧多變,行文結構引人入勝,表達主題深刻凝重、
二、教學過程
(一)教師激趣導入
同學們,在你們的童年記憶中有些什么美好的回憶呢?是在父母不經意間翻越墻頭,到隔壁鄰家樹上采摘新鮮桑葚的頑皮?還是曾幾何時在胡同槐樹下悉數漫天的繁星,聽白發蒼蒼的老人講述星空中那美麗的童話?這些時光都已匆匆流去,但是幸好我們還有童話、有人說,一個人不管什么時候都應該讀些童話,這樣才能保持心靈的純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童話世界,化身為童話世界的一員去游歷一番,看看童話到底有什么獨特的魅力、
(二)初讀課文,說說初讀感受
教師不在學生沒有接觸課文前就單向灌輸,不用自己的既定結論先入為主地影響學生,而是站在學生的立場,運用歸納法來學習,讓學生打開書本自主誦讀、誦讀時不要求全班齊讀,而是以各自習慣的方式自由進行,可以是有聲的朗讀,也可以是無聲的默讀、讓學生調動自己的知識經驗和審美情趣,“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讀得感性,讀出細膩的感受、
初讀課文后,讓學生自由說說各自的初讀感受和原初體驗、先在小組內交流,說自己的,也聽別人的;然后選出代表向全班做介紹、最后,每人在紙上寫下自己經過交流后的感受、這一環節意在既培養有感即發、真情表達的習慣,也營造班級氛圍,影響和感染其他同學、
最后教師說說自己的感受,與學生交流:一千個人眼中就與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相信每個人的體驗都是獨一無二的、老師對這篇童話已經非常熟悉,不知讀過幾遍、但每次讀來都有不同的感受,每次讀來都會有更深的思索、童話大師安徒生把一個不合常理的事情寫得如此妙趣橫生,令人捧腹的同時又感慨頗多、人性中虛榮自私的弱點有時是那么的可恨,小孩子般的勇敢誠實又是如此的可貴、每個人都應該保留自己最初的那份純真、
(三)再讀課文,說說再讀感知
學生用略讀的方式,再讀一遍課文,要求讀得理性,“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并能“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一句話準確而全面地說說本文寫了什么、
先每人獨立進行,然后在小組內交流、之后教師隨機點幾位學生說說、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共識:這篇課文講述了愚蠢的皇帝及所有人被兩個騙子利用,上演了一場荒唐的鬧劇,最后借小孩之口說出真相的故事,揭露了人性虛榮自私的弱點,告誡人們要保持天真爛漫的童心,敢于說真話、
(四)三讀課文,選擇學習主題
每人用瀏覽的方式三讀課文,然后憑自己的直覺愛好,就自己喜歡的或印象深刻的一兩個方面自主展開學習,作為自己的“小快餐”或“開胃羹”,讓自己的直覺愛好得到基本滿足——或“甜食”,或“辣味”,或“燒烤”,因人而異,自主選擇、自主學習后,分小組交流,相互交流學習心得,說說自己喜歡或印象深刻的理由、
教師隨機抽取幾位同學發言,說說自己的想法、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并沒有統一標準、
(五)四讀課文,共選式學習
每人用瀏覽的方式四讀課文,然后共同選擇確定一兩個學習主題,作為“正餐”或“主菜”,一同展開深入的品味和細致的賞析、
共同選擇學習主題時,教師引導全體學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反復論證、慎重確定,力求既反映大多數人的意向,也有利于大多數人的提高、
共選學習主題的基本原則是“兩特一先”,即本文特有的、特別值得學習的、(其中有語言學習的獨立選項時)語言學習優先、其中,“本文特有的.”,既可以從文體特點方面考慮,也可以從其他方面考慮、
共選的學習主題如果有少數學生在自選式學習中已初步學習過,那共選式學習的主要目標是細化、深化各自的學習;如果與大多數學生的自選式學習主題相同,那就以自主提問、自主探究、最后共同討論的學習方式進行,使學習一步步走向細化和深化、
教師準備參與發言要點:
1.描寫語言精巧多變:課文第5段是對皇帝進行心理刻畫,寫得十分精彩,值得反復品味、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織得怎么樣了,但他轉念一想,“不過,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稱職的人就看不見這布,心里的確感到不大自然、”聯系第一段對他愛好新衣的描寫,不難看出,皇帝自己其實很心虛,他很怕自己看不見,是一個不稱職的皇帝,而且對自己是否聰明也不敢相信,這是第一次轉折、接著是第二次轉折:“他相信自己是無須害怕的”、從“不大自然”到“無須害怕”,這其實是自己給自己壯膽,強作鎮靜、但是雖然如此,他“仍然覺得先派一個人去看看工作的進展情形比較妥當”、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動,把皇帝自信而又心虛,愚蠢而又狡滑的性格特點準確地表達出來了,不僅使人物形象鮮明,而且深化了中心思想
寫老大臣抓住了他衰朽的特點,寫心理多用悲嘆的語氣,如"愿上帝可憐我吧!""我的老天爺!"寫眼睛,一再寫他睜得怎樣大,寫語言,對一些詞語反復使用,極力描寫老大臣對子虛烏有的衣料的贊美,和前面說的"誠實"形成強烈的對照,增強了諷刺意味,把他虛偽的嘴臉刻畫得淋漓盡致、
2.主題的深刻凝重:對于有人說這篇童話的主題僅僅是揭露皇帝和大臣們的丑惡靈魂,你同意嗎?(點撥:文中也有對普通民眾的描寫,區別在于嘲諷程度不一樣,對前者是尖刻的,對后者更多的是同情、特別是借由成人對立面的無知無畏的小孩之口說出真相,恰恰揭示的是一種成人虛偽、自私自利的人性弱點)
有人認為課文中的騙子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人不同意,說說你的看法、精明:因為他們善于抓住他人的弱點,從而使自己的腰包鼓起來、自信:因為他們堅信自己的計劃可以成功,所以才能在大臣,甚至皇帝面前鎮定自若的實施騙局、任何事情任何人都有兩面性,要學會客觀辯證看問題、
3.故事題材的虛幻:他每天每一點鐘都要換一套衣服、人們提到他,總是說:“皇上在更衣室里、”點出課文用夸張的手法寫出了皇帝愛新裝到了癡狂的地步,愛慕虛榮,奢靡無度,這揭示了故事發生的緣由,為下文騙子行騙埋下了有力的伏筆、
但提示學生:現實中有這樣昏庸到這種地步的皇帝嗎?這樣他的國家早就不存在了、但是作者偏偏這么寫,這就是童話“來于現實而又高于現實”的地方,用極其夸張的手法把不合常理的事情寫得理所當然,同時告誡世人、
(六)五讀課文,積累新詞佳句
先聚焦新鮮字詞,邊讀邊積累、炫耀稱職妥當呈報滑稽陛下精致頭銜爵士駭人聽聞隨聲附和
再聚焦語言優美、情感優美的語句或語段,美美地讀,讀出感受和享受;對其中的妙語佳句,則熟讀成誦,生成積累、妙語佳句的范圍很廣,既可能是文學類的細膩的感性描寫,也可能是論述類的深刻的理性闡述,還可能是實用類的簡潔的事理說明、
教師說說自己的基本理解:任何不稱職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這句話是全文的線索,顯示出了騙子的高超智慧,同時也是對人性的一次有力抨擊、在我們的身邊有沒有像愛慕虛榮的皇帝,為了自己的私利而說謊的大臣們的人呢?我想他們是現實社會中的一個縮影、人越長大,虛榮心就會越強,往往會被虛榮、自私自利占據著頭腦,一不小心就會跨越正義的邊界、童話是一代一代孩子延續做下去的夢,孩子們會慢慢長大,知道這個夢叫做童話,于是不會再相信、但其實成人世界一樣需要童話,多保留一點童真,從童話中找尋快樂,凈化心靈,這是老師對你們以后人生選擇的一點建議、
同時,適時插入作者及背景介紹:
安徒生14歲就離開了家鄉,在當時世態炎涼的社會里,等待他的是一種什么命運、饑餓和精神上的雙重打擊以及人們的鄙視與他結了不解之緣、但安徒生以頑強的毅力,克服了種種困難,最終得以成功、安徒生生前也寫過三部自傳,反映了他自己不幸的身世和遭遇,同時也表安徒生現了丹麥的社會矛盾,具有極其深刻的現實性和人民性、
這位童話大師一生堅持不懈地進行創作,把他的天才和生命獻給“未來的一代”,直到去世前三年,共寫了168篇童話和故事、安徒生童話所取得的巨大藝術成就和思想成就,至今仍無人能夠企及、
安徒生的童話故事體現了丹麥文學中的民主傳統和現實主義傾向、他最好的童話膾炙人口,到今天還為世界上眾多的成年人和兒童所傳誦、有些童話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看門人的兒子》、《皇帝的新裝》等,既真實地描繪了窮苦人的悲慘生活,又滲透著浪漫主義的情調和幻想、由于作者出身貧寒,對于社會上貧富不均、弱肉強食的現象感受極深,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摯的筆觸熱烈歌頌勞動人民,同情不幸的窮人,贊美他們的善良、純潔等高尚品質;另一方面又憤怒地鞭撻了殘暴、貪婪、虛偽、愚蠢的反動統治階級和剝削者,揭露了教會僧侶的丑行和人們的種種陋習,不遺余力地批判了社會罪惡、《皇帝的新裝》辛辣地諷刺了皇帝的昏庸無能和朝臣們阿諛逢迎的丑態;《夜鶯》和《豌豆上的公主》嘲笑了貴族的無知和脆弱、《白雪皇后》則表現了作者對人類理想的看法,即堅信“真善美終將取得勝利”的樂觀主義信念、他在最后一部作品《園丁和主人》中,還著力塑造了一個真正的愛國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忠貞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
安徒生的一些童話故事,特別是晚期的某些作品,也顯示出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他雖然把滿腔同情傾注在窮苦人身上,但因找不到擺脫不幸的道路,又以傷感的眼光看待世界,流露出消極情緒、他認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導人們走向“幸福”、他在作品中有時也進行道德說教,宣揚基督教的博愛思想,提倡容忍與和解的精神、
安徒生的童話同民間文學有著血緣關系,繼承并發揚了民間文學的樸素清新的格調、他早期的作品大多數取材于民間故事,后期創作中也引用了很多民間歌謠和傳說、
在體裁和寫作手法上,安徒生的作品是多樣化的,有童話故事,也有短篇小說;有寓言,也有詩歌;既適合于兒童閱讀,也適合于成年人鑒賞、他創造的藝術形象,如:沒有穿衣服的皇帝、堅定的錫兵、拇指姑娘、丑小鴨、紅鞋`海的女兒等,已成為歐洲語言中的典故、
在語言風格上,安徒生是一個有高度創造性的作家,在作品中大量運用丹麥下層人民的日常口語和民間故事的結構形式、語言生動、自然、流暢、優美、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
(七)總結學習收獲或感受
下課前,每人說一句結束語,總結自己的學習收獲或學習感受,并把它用筆寫下來、
七年級下學期《短文》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了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
2、體會作者的美好情思,學會從生活中獲取豐富的寫作材料、
教學重點、難點:
1、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
2、學會從生活中獲取豐富的寫作材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國(或者說我們的家鄉)有哪些節日嗎?你們認為最隆重的節日是什么呢?為什么說這個節日最隆重呢?辛苦一年,幸喜五谷豐登,享受一下勞動成果、展望未來,祈求好運,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團聚,增進親情,密切人際關系和和美美奔前程、同學們在我們的家鄉已經過了十幾個春節了,我們此地的大年怎樣過,你們也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在京郊運河那兒,幾十年前是怎樣過年的呢?同學們想了解一下嗎?好,我們現在就隨著我國著名的鄉土作家劉紹棠到北京通縣儒林村(也就是作者的家鄉)--京郊運河的一處地方,去過一次年,領略一下那兒的民俗風情吧、這節課我們學習本命年的回想
二、學習目標:
1、了解文題、作者、
2、領略民俗風情、
3、體味語言、情思、
三、達標導學:
(一)讓學生介紹文題、作者、
1、學生介紹、
2、補充突出以下內容:
本命年(見課本P95頁)
劉紹棠:作家、40多年的文學生涯,致力于中國氣派,民族風格,鄉土題材,地方特色、著有《劉紹棠文集大運河鄉土文學體系》、所著《京門臉子》獲北京優秀長篇小說獎,《柳敬亭說書》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峨眉》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黃花閨女池塘》獲90年代優秀小說獎、1991年7月1日被國務院表彰為為發展我國文化藝術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始終享受國家特殊津貼、
(二)誦讀課文、
1、常規要求:
(1)了解課文內容
記自己難以讀準、難以理解的字詞句
標出自己最欣賞的詞句段2思考問題:
你對京郊運河(或作者劉紹棠家鄉)那兒的`大年有哪些初步印象?
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三)釋疑解難:
1、學生提出疑難問題、
2、學生自主交流解難、
初步印象:充滿了熱烈、純真、虔誠、期盼和對生活的熱愛,沒有孤獨、欺詐、戒備和失望,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鄉土風味、
回顧起來,身心輕松,童心復萌,所以文章結尾說回憶往事,頗有返老還童之感、
歌頌了熱愛生活、純真可愛的父老鄉親、(熱愛、歌頌、留戀)語言
第三段:預熱增溫紅火發燒,用詞基本上屬于同一類型而程度有異,協調而精確、臘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引炒年貨歌(學會引用生活中的諺語、民謠、)
1、食火上升,口舌生瘡,只得喝燒糊了的鍋巴泡出的化食湯、
既側面寫“大吃大嚼”的情景,也增添了幾分幽默的情趣、(民俗風景圖)
2、課后練習二、臘八粥由“小米、玉米糝兒、紅豆、紅薯、紅棗、栗子”熬成,可謂營養豐富;“占全了色香味”可謂達到了食品的高境界;“舍不得吃”而又吃起來“沒有個夠”,十分富于情趣、
3、“一片殺豬宰羊的哀鳴”似有點同情肥雞要被“開刀問斬”似有點從嚴宣判(很有點情味)
4、從糖果上摳下幾塊糖粘兒,抹在灶王爺的嘴唇上,叮囑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虔誠的愿望寄托于愚昧的舉止之中,如實寫來,自有幽默在其中,表現了父老鄉親的可愛又可笑、
5、換門神的細節描寫同樣具虔誠和愚昧兩個側面、
四、探究交流:
課文第四段具體描寫家鄉的大年情況,共寫了十件事,是哪十件呢?(即每個層次的主題詞)
1、炒年貨
2、吃臘八粥
3、買糖果
4、挑絨花
5、殺牲禽
6、備糕點
7、送灶王
8、換門神
9、除夕夜
10、拜新年
五、作業:
你在我們的家鄉也過了十幾個春節了,調查一下家鄉的民俗風情,回憶一下,你認為最有意義的春節是那一個,并把他寫出來、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家鄉的風俗民情(習作交流)
2、學習本文的寫作特點
二、檢查作業導入:
三、達標導學:
(一)習作交流
同學們都對自己的家鄉的春節做了調查,并且寫成文章,剛才我們也交流了習作、同學們誰說一下:作者幾十年前過年的風俗跟現在過年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有那些不同的地方?想想我們民族過年的習俗,除了歡天喜地,飽享一年勞動果實之外,還寄托著那些期盼?
1、討論交流、
2、推薦交流結果、
(二)探究交流寫作特點
1、生動傳神地勾勒生活情景、
例如寫炒年貨:不但正面寫炒了一鍋又一鍋,還寫“土炕燙得能烙餅”,可見燒了多少柴禾,炒了多少年貨;玉米粒兒在鐵鍋里“畢剝畢剝響”,與奶奶執鏟時口中念念有詞,充分表現了氣氛的濃烈和炒年貨中寄托的深義
2、線索清晰,如數家珍,逐一敘說、
第四段,作者安時間順序從臘月初一到除夕之夜,就炒年貨,吃臘八粥等10件事情逐一敘說,或明確交代時間,或以一定的語句承上啟下,無流水帳之嫌、讀者情致飽滿,興趣盎然、
(三)朗讀品味
四、作業:
課外閱讀劉紹棠作品,作好讀書筆記、
七年級下學期《短文》教學設計 7
學習目標:
1、了解詩歌點染的寫法、
2、體味詩歌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在詩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味意境、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在詩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語
我們接觸過許多唐代大詩人的作品,他們都各具風格、比如:李白的詩豪放飄逸,杜甫的詩沉郁頓挫、今天我們要欣賞的是以“高雅閑淡”著稱的詩人韋應物的傳世佳作《滁州西澗》、
二、請學生朗讀,再齊讀、
三、這是一首山水詩,那我們可以用欣賞山水國畫的方法來欣賞它、國畫中有一種技法稱為:點染法,和我們文學中講的“文眼”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這首詩歌中,每一句都有一個文眼、
1、第一句詩,講的是?(草)那么這個草是什么樣的草呢?(幽草)
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來點染“草”、幽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呢?(沉靜、安閑)那么這個“幽”字在這里就賦予了“草”獨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獨憐(愛)這幽草、
那么請同學們自己來找其余三句詩中的文眼、(鳥鳴、潮急、舟橫)
2、(鳥鳴),大家還知道哪些詩歌中出現了黃鸝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筆下的黃鸝活潑可愛,生機勃勃,表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懷、那么韋應物筆下的黃鸝鳴叫也是這樣的含義嗎?
高高在上的深樹林中的黃鸝傳來清脆的鳴叫,作者對它是什么態度呢?這就要從第一句詩中去尋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為他“獨憐”幽草)至于他為什么不在意呢我們呆會兒再來分析、
3、接著來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這里首先要提到一個自然現象,在春天桃花盛開的時節,往往會出現多雨的天氣,稱之為桃花汛、這時候山澗里河水暴漲,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4、那么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還有別的含義嗎?作者來這里享受清幽的環境,到晚上了,沒想到春雨不斷竟漲起了春潮、此時,作者應該是什么樣的心情呢?(急于歸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樣的呢?(舟自橫)為什么會橫著呢?(水的力度很大)進一步突出了當時這春潮的急!
四、進入詩歌的意境
請同學們根據前面的賞析和FLASH中的'圖景來想象一下這是一幅什么樣的畫卷呢?請發言、
五、體會作者的情感
1、憐,喜愛,憐惜、開篇將幽草、黃鸝并提,用“獨憐”的字眼,很明顯地表露了詩人
安貧守節,不高居媚時的胸襟、
2、舟自橫,這里需要聯系著作者的身世來理解它的深意了!
韋應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著世襲特權,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衛隊中的一員,過著驕奢腐化的生活、經歷了安史之亂后,他深受震撼,發奮讀書,27歲中進士,走上了仕途、做過滁州、江州、蘇州等地的刺史、他深為中唐政治腐敗而憂慮,也十分關心民生疾苦,但他無能為力、這首詩就委婉地表達了他的心情、詩中的“舟自橫”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以及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
七、背誦詩歌
八、判斷正誤
1、獨憐表現了詩人對滁州西澗春景的喜愛、()
2、幽字表現力詩人心情閑靜、()
3、潮急導致舟自橫,有著必然聯系、()
4、舟自橫表現力作者無可奈何的心情、()
七年級下學期《短文》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了解文章主要內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親情。
2.能夠通過細節描寫,把握文章人物形象。
3.學會賞析語言,體會語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能夠通過細節描寫,把握文章中人物形象。
2.學會賞析語言,體會語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法、學法】
(一)教法
點撥引導、多媒體輔助
(二)學法
誦讀、圈點勾畫、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回憶導入
同學們我們最近剛寫過作文“我家的財富”,許多同學這樣寫道:我家雖然并不富裕,但我家有一份最珍貴的財富,那就是愛。是啊,家是我們最溫暖的港灣,它給了我們無限的關愛與溫情。今天我們就跟隨莫懷戚一家的腳步,去感受一下他們家最珍貴的那份財富。(板書課題:散步)
二、整體感知,把握內容。
1、讀前工作,強調讀準字音。
分歧( qí ) 霎時( shà ) 信(xìn)服
水波粼粼( lín )嫩(nèn)芽
散:sǎn散文,松散;sàn拆散,散步
2、用一句話來概括。
提示:這是一篇敘事性散文,在概括的時候要注意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在初春的田野上,我和母親、妻子、兒子一起散步)
與文章第一段進行對比(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第一段交代了地點、人物、事件,但是語序上做出了調整,更加強調了散步的人。
三、品讀課文,分析情感。
1、賞析第三段,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愛。
在這里誰本來是不愿去散步的,為什么?母親身體不好還能從哪里看出來?引出第三段,賞析“熬”字。熬:忍受,忍耐,“熬”字更能體現出母親度過冬天的不容易,表現了母親因年老體弱而艱難過冬的痛苦情狀,又寫出了“我”為母親最終安然無恙而慶幸的心情。
“太遲了,太遲了”“總算來了”可以看出“我”的焦急與迫切,更能看出對母親的那份疼愛。
齊讀第三段
2、賞析第四段,指導朗讀。
描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描寫有什么作用?
這段描繪了新綠、嫩芽、冬水,展現了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這既烘托出了一家人散步時的祥和歡樂的氣氛,也暗示熬過了嚴冬的母親,將獲得新的活力!
重點品讀“咕咕”,可以讓學生不同聲調地去讀,感受泉水起著水泡的活力。
齊讀第四段。
四、抓住沖突,深入理解情感。
1、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親也熬過了一個嚴冬,出去走走還可以喚醒母親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但是在散步的過程中發生了分歧,什么原因呢?
(母親年齡大了,當然想走平順好走的路;兒子還小,想走有意思的小路。你從文中哪里可以看出小路有意思?大路平順好走,小路蜿蜒但有意思,母親身體又這么糟糕。)
2、“如果你碰見了他們,你會幫助他們做出怎樣的選擇?替他們選一個合理的辦法。”
作者最終做出了什么選擇?為什么?(補充:伴同母親的日子不多了。)從中看出了作者的那份孝心。適當點一下妻子的賢惠和兒子的懂事乖巧。
3、但是母親又是如何選擇的?母親選擇走小路,走不過去的地方可以讓兒子背著過去,母親主動做出了退步,雍容大度,而且方法也十分的高明。
所以最后一家人在陽光照耀下,愉快地走向那條小路。
齊讀第八段,談一談對最后一句話的理解,“世界”大詞小用。
(作者和妻子人到中年,肩負著承前啟后的責任。對上,肩負著贍養老人的'義務;對下,承擔著培養、教育子女的重任。“世界”一詞形象地表明了作者和妻子對生活、對家人的一種責任感與使命感。)
五、品味沖突,升華主題
1、在散步的過程中雖然出現了小分歧,但是正是在這沖突中讓我們格外感受到了這個家庭的溫馨、幸福與美好。
那么,在這個家庭解決分歧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到什么?(我們從作者莫懷戚身上可以學習到什么)
這個家庭有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孝,兒子尊重孝敬老人,事事先考慮老人,這些在不知不覺中感染著自己的孩子,這樣一代代傳承下去,就形成了這個家的家風。
創作背景補充,所以一個家只有有了孝,有一個良好的家風,這個家才會和諧美好。
2、莫懷戚寫出了這樣一篇優美的散文,他也是一位優秀的作家,從寫作方面你可以向他學習到什么?
寫作手法:以小見大
語言方面:環境描寫
結構安排:重點寫矛盾與沖突
六、小練筆(作業)
假設:周末寫完作業你終于可以看會兒電視,期待已久的動畫片馬上要播出了,但這時姥姥卻提出十分想看戲曲頻道,請你發揮合理想象,續寫一段話,要求寫出具體解決沖突的過程,并且在其中能夠體現出你家的良好家風。
七年級下學期《短文》教學設計 9
教材分析:
《臺階》是李森祥的一篇小說,通過描寫父親終年辛苦,積銖累寸,準備了大半輩子,終于建成了一棟有九級臺階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體也垮了。反映出父親那輩農民為提高地位,贏得尊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同時也贊美了父親吃苦耐勞、拼命硬干、堅忍不拔的精神,表達了億萬農民渴望提高生產力、結束農村經濟落后狀況的心聲,回蕩著時代召喚的主旋律。
學習目標
1.感受父親性格中的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培養對待人生的積極健康的心態,把握父親形象的特點及意蘊。
2.理解、積累“尷尬、煩躁、微不足道、大庭廣眾”等詞語。
3.把握課文敘述角度,體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憐憫的雙重感情色彩。
4.學習抓住關鍵語句,理解故事內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閱讀方法。
5.理解課文圍繞“臺階”組織材料,安排詳略的寫法。
教學重難點
1.揣摩關鍵語句分析父親形象。
2.理解父親形象的特點。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播放背景音樂,筷子兄弟的《父親》)臺階,在我們看來是極為平凡的東西,而在某些人的眼里,卻是他畢生的追求。今天我們就跟隨作家李森祥一起,走進他的小說《臺階》,去認識一位有著濃厚“臺階”情節的農民父親,去感受他那至真至純的情懷。
設計二:
有這樣一位父親,他的一生可能是清平的,清平到讓人不愿在別人面前提起,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以至于我們無法從人群中分辨出來。他一生的追求在我們看來是那樣的不值一提,然而就是這樣的父親帶給我們很多深思和感動。下面讓我們一齊來理解一下這位父親。請打開課本。(板書:臺階)
二、檢查預習
1、讓一位同學介紹作者。李森祥,1956年出生,衢州人。1986年《煙雨樓》雜志發表他的處女作《半個月亮爬上來》,后迅速成長,近年來發表小說頗多。李森祥的小說以農村、軍營兩大生活為主要題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動的普通人尤其是農民的質樸形象。
2、檢查字詞,小組展示。
涎(xián)水揩(kāi)尷尬(gān gà)凹凼(dàng)籌(chóu)劃黏(nián)性鑲嵌(qiàn)躥(cuān)上摻(chān)上胯(kuà)骨糟糕(zāo gāo)撬(qiào)門檻(kǎn)茬(chá)倔強(ju? jiàng)硌(ga)
三、概括故事情節
1、大家事先都已經看過這篇小說了,下面老師就請同學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一下故事情節。給大家半分鐘時間考慮。(學生默讀課文。)
(父親覺得自家的臺階低,他不甘心低人一等,決心要蓋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他終年辛苦,準備了大半輩子,終于建起了有九級臺階的新屋,但此時的'父親老了,身體也垮了。)
2、本文題目是《臺階》,小說也是圍繞“臺階”命題立意,組織材料。“臺階”是全文的焦點。
四、淺談對人物的初步印象
接下來,請大家交流一下你對“父親”的印象。用一句話表達,如:“父親是個……的人”。
(勤勞、要強、老實厚道、有些自卑、渴望得到別人尊重、有著堅韌意志的人。)
五、賞析語句,感知人物形象:
1、“這句話他不知說了多少遍”(說明父親長時間惦記著這件事,他很看重臺階高低這個問題。
父親覺得自家臺階低、地位也低,他感到沒面子,我覺得他有點虛榮。臺階高低其實就是意味著地位的高低,看得出父親渴望提高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
2、下面點評第13自然段。(父親總是看著別人家的高臺階,可見他有多么的羨慕。上一段說到煙抽夠了就能干活,父親一邊看著別人家的臺階,一邊老抽煙,他是不是想著快快干活,早點造出讓人家也羨慕的有高臺階的新屋。這段寫到柳樹枝搖來搖去都搖不散父親看別人家高高的臺階的目光,告訴我們父親是很專注的,很認真的在想蓋新屋的事。)
3、這里的寫景就是為了襯托父親專注的目光,充分表現父親的羨慕向往之情,表現他決心的堅定。
4、接下來看第21自然段:放鞭炮時父親“兩手沒處放似的,抄著不是,貼在胯骨上也不是”,看出他很尷尬。(父親不敢放鞭炮,不是膽子小,而是他不習慣。父親一直都很老實,也沒什么地位,人家也沒把他當成重要人物。從來不引人注目,現在要讓那么多人看他放鞭炮,他當然不好意思不習慣了。)
5、第9段“父親老實厚道低眉順眼累了一輩子”,現在讓那么多人來看他蓋了有高臺階的新屋,自然是很不自在。雖然心里高興,但還是有點尷尬,想把胸挺高些卻因為背是駝慣了,無法挺得高。他不是那種張揚的人。
6、最后看第30自然段。(父親是因為自己老了,不能勞動了,很痛苦。這里寫到父親的“很倔的頭顱”,和他失去生機的灰白的頭發,看出他一輩子要強,現在不能干活了,很痛苦。)
7、是啊,父親辛勞了一生,勞動就是他的生命。不能干活,就失去了一切,他是為不能勞動而痛苦。
8、剛才所點評的那些語句涉及到對“父親”的外貌、神態、語言和動作的描寫?當然,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并非只限于此。文中還有很多語句寫出了“父親”的形象特點。
9、第28段。父親腰閃了還不讓我幫他挑水,說明他很要強。也看出他不愿服老。
10、第11段。看出父親很勤勞,在努力準備蓋新屋。
11、第16段。“父親就是這樣準備了大半輩子”,說明父親很執著,很有毅力。
12、第15段。父親不知疲倦的勞動,他是個吃苦耐勞的人。 13、第5段。父親腳上常年都是泥,他是終年勤勤懇懇的人。
14、歸納一下對“父親”形象的分析,小說中的“父親”是個老實厚道、要強、有追求、堅韌不拔、勤勞、謙卑、執著……的人。
六、拓展延伸,思索人生。
1.想象體驗。假如自己是作者或旁觀者,目睹了這一切你會給人物配上怎樣的獨白?
2.請學生談談自己的父親給自己的感人瞬間,說說自己的心里話。
七、課堂總結:
1、通過這堂課的學習,希望大家有以下收獲:第一,知道本文是圍繞“臺階”組織材料,塑造了“父親”這一形象,他淳樸、要強、堅韌……,令人尊重。第二,學會一些閱讀小說的方法:先整體把握故事情節,再抓住有表現力的語句仔細揣摩,得出自己對人物的認識、理解和感悟。
2、希望同學們運用這種方法再嘗試學習本單元的另外幾篇以寫人為主的文章,甚至可以運用到課外閱讀中。
七年級下學期《短文》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詩歌凝練、優美的語言,初步掌握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
3、體會詩歌“詩中有畫”的獨特意境,
3、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多形式朗讀,揣摩、品味詩歌優美的語言,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秋風吹散了夏日的霧靄,送來了一個清清蔚藍的天空.秋雨潤濕了山川河流,帶來了一個碩果累累的金秋時節.今天就讓
我們走進現代詩人何其芳的詩歌《秋天》,一同去領略秋的風采,傾聽秋的訴說。
2、介紹作者及作品(展示課文標題:《秋天》和作者)
在欣賞詩歌之前,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作者。(課件展示作者簡介)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何其芳筆下充滿詩情畫意的秋天吧!進入這節課的第一環節“讀秋”。
二、讀秋(課件展示:第一環節主題 “讀秋”二字)
1、學生齊讀(課件展示:生字詞)整體感知課文。
在朗讀前,請同學先讀二遍屏幕上的生字詞,讀準字音,再朗讀課文。
2、播放配樂課文朗讀。
(對朗讀情況作評價)同學們要不要聽聽名家們是怎么來讀這首詩歌的呢?下面就請同學們合上書,跟隨優美的音樂第二次走進《秋天》,同時根據屏幕上的朗讀要求在書上作相應的標記。
3、學生自由朗讀
大家都聽得很認真,很陶醉呀。那我們要不要摩仿他重新來一次呢?好,下面請同學們先自由練習朗讀,先找找節奏、醞釀一下感情,希望這次讀得更好。
4、全班齊讀(課件展示畫面和音樂)
5、評價朗讀情況,導入下一環節
同學們的領悟力很高,朗讀技巧也大有所長進,我都快被你們的朗讀深深陶醉了。那么如果讓你用一個字來表達讀完這首詩的感受,你用什么呢?(生:美、好)那么美在何處呢?這當然需要我們去細細品味其中的韻味了。下面我們進入第二個環節:品秋
三、品秋(課件展示第二環節主題 “品秋”二字)
所謂品,即品味,就是要仔細體會詩歌中優美的語言和意境。秋天,是含蓄典雅的,要真正領略它的魅力,還要用心去“品”。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品品詩中的“人” “物”“景” ,去發現詩歌的美。
“品秋”方式:合作探究性學習,以小組討論發言為主。
(一)探討詩歌內容,理解作者感情。
請同學圍繞以下問題進行認真的思考和討論(課件展示討論問題組)
1、為什么說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從導語中找)詩人選取了哪些景物來表現的呢?
A、表季節:(露珠、冷霧、白霜、蟋蟀)
B、表地點:(稻香、鐮刀、農家、漁船、牛背、牧羊女)
師:通過大家的討論發言,我發現大家都是生活的有心人,觀察能力都很強,可謂“明察秋毫”。大家都抓住了秋天這個季節富有特征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景物,這點對寫作是值得借鑒的。
2、這些景物構成了詩中的幾幅圖畫?請你發揮想象給你最喜愛一幅畫命名并說明理由。
師:全詩僅三節,短小精悍(簡單復習詩歌的特點:短小精悍、音韻和諧等),卻構成了三幅美麗的圖畫,(命名參考: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牧女思戀圖,要求說出理由。)這也就充分體現了詩歌“詩中有畫”的藝術特點。
3、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師:三幅畫,讓我們仿佛看見了那幽幽的山谷、聞到了濃濃的稻香、聽到了輕輕的漁歌和牧羊女甜蜜的心事,可見詩人懷著是對秋天的一種極度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來完成的詩作。
(二)品味語言,體會詩歌優美意境
(課件展示:自主實踐活動內容及方式)
1、主題:這樣的秋景你喜歡嗎?最喜歡哪幅?你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嗎?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說說為什么喜歡,寫的好在哪兒?
2、方式:以六人小組為單位選取本組最喜歡的一幅畫,并展開想象和聯想用優美的文字描繪所喜歡的圖畫。
3、老師示范:朗讀第一節并描繪(課件分別展示三幅圖)
(農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唏的時候,有位農人來到幽谷,丁丁的伐木聲震蕩山谷;田野里發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晶瑩的汗珠濕透衣衫;果林中還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背簍,這份喜悅要與親友一起分享…… )
4、學生自由發言(2——3個同學)分別描繪三幅畫,老師作評價。
5.優美語句賞析---重點詞語的表達作用
(三)作課堂小結,導入下一環節:(課件展示小結內容)
1、小結:通過對詩歌內容的初步探索,我們已了解到詩人通過描繪了不同的秋日場景和畫面, 既展現了農閑時的清靜氛圍,還有世外桃源般的清遠生活,也有少男少女朦朧而純真的愛的清甜,創造了一種似乎遠離塵俗的氛圍.令人留連忘返,陶醉其中。
2、學生再次美讀課文(學生自由選擇分節朗讀)
3、知識拓展:收集展示古今詠秋名句。
在中國其他文學家筆下,秋也被描寫得絢麗多姿,流光溢彩。唐代詩人王維用“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將秋寫得清新明凈,杜牧則用“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向我們勾勒了一幅色彩斑斕的山村秋景圖,在劉禹錫眼中,秋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勝過春天更充滿詩情畫意的季節;一代偉人毛澤東的“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百舸爭流,漫江碧透。”更是賦予了秋以蓬勃的生命力,寫出了秋的壯美。如此看來,“秋”真是美不勝收!(齊讀詩句)
那么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來描繪自己眼中美麗的秋天呢?下面到了“我的地盤我作主”的時間了,進入今天的第四個環節:繪“秋”。
四、繪秋(課件展示第四環節主題 “繪秋”二字)
按照課前的預習安排,同學們肯定已作好“繪秋”準備了。請同學們自由展示,讓你豐富多彩的才能得以充分地展現吧!大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準備,老師作簡單評價。主要采用三種方法:
(課件展示方法)
1、心靈手巧(制作手工)
2、妙筆丹青(用圖畫和文字表現)
其中展示三幅圖,請學生用散文、詩詞等形式自由描寫并朗讀。
3、學生創意表現(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4、同學們的多種展示精彩地表現了自己眼里最美麗的秋天,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每個同學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觀察我們的世界,帶著一顆善于發現美的心去創造更加美好的事物。最后讓我們再次在理查德、克萊德曼的《秋日私語》中走進何其芳那恬靜而充滿詩情畫意的《秋天》吧。
5.全班再次朗讀《秋天》,結束本課教學。
五、布置作業:
1、以“我是風”為題,寫一篇200字左右的文字,體裁不限,展現秋天的美麗。
2、利用國慶節假期,走進大自然,發現并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描繪家鄉和祖國美麗的金秋十月。
七年級下學期《短文》教學設計 11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整體感悟課文,通過比較閱讀提高審美情趣。
2、過程和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品味揣摩語句。
【課前準備】
學生:強調課文預習,自讀課文,圈點生字詞。勾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難問題。
教師:準備課前說話訓練的資料(尊老愛幼的故事),安排學生作準備。
【教學】
1、整體感悟課文。
2、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體現著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沐浴著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散步》這篇課文就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二、感知課文
1、檢查生字詞。
2、教師可配樂范讀課文,學生體驗作品的語感和情感。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仿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4、帶問題朗讀課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1、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
2、在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么事?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用文中的語言也可以)
三、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問題:讀了這篇文章,你從中感受到什么?請幾位同學談談個人的感受。
肯定個性化的發現。(這問題比較寬泛,目的是希望學生能注童個體的體驗。)
進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達的感情是什么?(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終是研究的主要對象,這一個環節也是探究本課語言特點的思維中國)
總結: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輕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筆下變得那么重要。作者從中三、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
四、小組學習,圈畫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學生自己閱讀、發現的基礎上,圈畫后面幾節文字中比較特殊的句式與詞語,進一步探究語言。
(小組活動,全員參與,教師適當幫助有疑問的小組,到一定時候教師要提醒小組及時總結,準備交流。這一階段也可以將文章分成幾部分,分別交給不同的學習小組探討,這樣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五、班級交流,共享發現
每個小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發現與全班共享擇一個句子、一個詞語。
可能有的句子與詞語:
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我的母親老了,……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就是整個世界。
太遲、總算、熬、分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穩穩地、仔細
教師在交流中適當引導。
(分享學生的發現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信心與興趣,把學習的樂趣、發現的樂趣還給學生。教學目標的真正達成在于學生自主的發現與交流中。)
六、拓展,展開想像
體驗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那么,母親會怎樣想?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在班里談感受。
(過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產生家庭矛盾。通過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教師小結:不管做什么事情應先考慮老人的感受,先照顧他們。他們辛苦了一輩子,不容易。之中的“我”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孩子,原則是一個“孝”字。當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過渡)設想一下:晚飯后,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么辦?
學生討論歸納:教師對于學生的回答要給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繼續遵循這個道德準則。
(過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親走大路,母親同時也為兒子解決了這個難題,改變主意,走小路。你從中感受到什么?
1、我們可以感受到母親對小孫子的什么感情?
2、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什么樣的家庭?
3、分別用兩個字概括出“母親、妻子、我”是什么樣的人?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重點研讀:
(過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著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為什么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后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對于學生的討論和作答,教師應鼓勵、肯定,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教師小結: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著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著承前啟后的責任,體現了“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著,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
(這部分是對課文的咀嚼和消化階段,也是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最佳時機,所以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勵學生,適時啟發。盡可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重點研讀后,全班學生齊聲朗讀最后一段。
七、比較閱讀
請同學們速讀課后短文《三代》,思考問題:
1、這篇短文寫了什么事?
2、《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
教師引導:學生讀后,小組交流,教師鼓勵,并因勢引導:編者為何把《散步》作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可以把兩篇文章通過比較,體會《散步》寫的精彩之處,可以從語言、寫作方法等進行比較。(學生答案會多種多樣,所以要求學生舉例說明緣由,只要說得有道理即可。)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1、《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寫。文中有兩處對初春的描寫,這段描寫在全文中起到襯托的作用。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大塊小塊的新綠”“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新綠”、“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氣息的透露,它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的禮贊。第三處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水波粼粼的魚塘。這些都寫出春的氣息,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呼喚。字里行間留露的正是一種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珍愛。
2、在散步中兩兩對稱的句子很多。“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子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運用對稱的句子,互相映襯,使我們讀起來很有情趣。語言樸實,但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
3、以小見大的寫法:通過描寫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愛幼這個社會大主題。
教師小結:同學們通過比較閱讀,能夠初步對文章進行鑒賞,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寫作中,嘗試運用這幾種寫作方法,一定會給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學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師總結: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同學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你的家庭穩定、幸福!同時也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最后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學生齊唱。
小結:《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它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這節課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得到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給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提供了學習的廣泛空間。引導學生品味揣摩語言,也增強了語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板書設計】
散步
莫懷戚
母親走大路↑承上
散步分歧→{我妻子責任重大→使命感
兒子走小路↓啟下
七年級下學期《短文》教學設計 12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敘述的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諾曼底登陸前夕、諾曼底登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登陸戰役、但作者并沒有描寫硝煙彌漫的主戰場,也沒有寫正義之師如何勢如破竹,節節勝利,而是選擇了諾曼底登陸的前一天,寫了大戰前的平靜,用出人意料的人物,出人意料的情節,出人意料的結局,表現了戰爭中閃現的人性美——讓侵略者無法理解的“勇氣”、
學情分析:
勇氣對于六年級的學來講并不陌生,但文章所說的勇氣并不是我們平常所指的勇氣,它所表現的是一種智慧的勇氣,一種由信仰產生的勇氣、通過本課的學習,就是讓同學們從語境中感受這樣的勇氣、在教學中,教師要適度引導、點撥,讓同學們體會到這樣的勇氣,理解勇氣的真正含義、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擴大詞語掌握范圍、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簡要復述課文、
3、讀懂課文內容,體會題目的含義、
過程與方法:
自學討論法、品讀感悟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文章中表現出的兩種勇氣以及對這種勇氣的嘆服、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文章中兩個人所表現出的不同的勇氣、
難點:理解文章中兩個人所表現出的不同的勇氣、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犯了錯誤敢于承認,是一種勇氣;面對犯罪敢于站出來,是一種勇氣……然而勇氣的內涵,遠不止于此、現在就讓我們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去感受那位法國女性和美國傘兵演繹的感天地、泣鬼神的勇氣吧、
二、請學生打開書快速閱讀課文
要求:
1、讀準字音,對不認識的字要查字典;對不理解的詞根據反復讀課文進行理解,理解不了的,查字典解決、
2、讀書要認真,不但要要通順流暢,而且還要了解作者的思路及課文的內容、
3、檢查預習:
你知道下邊詞語的正確讀音嗎,讀給大家聽聽
勛章綬帶頎長盟軍諾曼底熹微
一棟槍斃門閂蜷身吆喝寡婦
指名朗讀課文,要求不丟字,不落字;不讀破句,語句通順、
三、熟讀課文概括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歸納總結
課文敘述了二戰中一位美國傘兵的經歷,歌頌了美國傘兵的勇敢和智慧,更贊揚了法國婦女的勇敢、鎮定、堅強和心中崇高的信仰、
課文結構
第一部分(1):“我”遇到一位美國傘兵、
第二部分(2至8):法國女人因為藏美國傘兵,丈夫被德國兵槍斃、
第三部分(9至10)美國傘兵逃走,德國人追擊搜索、
第四部分(11至13):法國女人再一次把美國傘兵藏了起來、
第五部分(14):兩個人靠自己的勇氣戰勝了敵人、
四、布置作業:同桌之間或給家長復述這個故事
第二課時
一、導言
通過上課時我們對《勇氣》一文的品讀,我們已對勇氣有了新的感悟、這節課,我們就在此基礎上,再次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品讀,對勇氣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細讀課文品味課文
出示思考題:
“是兩種勇氣打敗了他們——用智慧戰勝他們的美國青年的勇氣和那位毫不猶豫地給了美國傘兵第二次機會的法國女人的勇氣、”他們的勇氣分別是什么?你是從哪里體會到的?
學習過程:
1、先自學,注意邊讀邊劃,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再四人小組交流,然后班上交流,歸納總結、(讓學生先說一說,再讀一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2、全班交流總結:
文章題目是“勇氣”,這勇氣體現在兩個人身上:美國傘兵和法國婦女、前者側重的是因智慧而產生的勇氣;后者側重的是信仰而產生的勇氣,通過體會,我們更敬佩的是后者的勇氣、
體會法國婦女所表現出的勇氣:從“她長得并不漂亮,雖不是笑容滿面,但她的眼光卻善良而鎮定”正是這“善良而鎮定”讓我們找到了其后來的一系列行為的依托、
從面對美國傘兵的求援,法國婦女只是簡單的幾個字的回答:“哦,當然啦、”然后就把他帶到屋里,這種不假思索的回答,毫不猶豫的行動,讓我們體會到了這位法國婦女內心的堅定、
從“她滿臉蒼白,淚眼模糊”我們體會到了法國婦女因失去丈夫內心巨大的.痛苦、
“哦,當然啦、快!”、這是法國婦女面對美國傘兵再次求助時,給予的同第一次毫無二致的回答,是和第一次一樣毫不遲疑的行動、從中,我們體會到了這位法國婦女美麗而高貴的形象、3、
3、有感情的朗讀有關段落,體會法國婦女所表現出的勇氣、
體會美國傘兵所表現出的勇氣從“他懂得,必須馬上找個地方隱藏起來”、“他不知道住在里面的人是否肯收留他,但是他總得碰碰運氣呀、”可以感受到美國傘兵在危急時刻還是比較鎮定,不放過任何獲救的機會、
從“突然,傘兵轉身拼命往會跑,避開敵人,離開樹林,跑進田野,又一次來到這戶人家,”中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美國傘兵的機智勇敢和勇氣、更能體會到美國傘兵對法國婦女直覺的認識與信任、正是這一切使這位美國傘兵的冒險獲得成功;另一方面也為法國婦女的形象塑造,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有感情地朗讀有關段落,體會美國傘兵所表現出的勇氣、
三、布置作業
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對勇氣的含義是否又有了新的理解?把你新的感受寫一寫、
七年級下學期《短文》教學設計 13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課文中一些重要實詞的含義及其用法。
3、準確、形象地復述課文內容、朗讀、背誦全文。
4、成語積累。
【教學重點】
1、課文寓意的理解及其意義。
2、緊扣情節,培養豐富的想象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學習文言文困難的原因:
⑴ 由于社會生活的變遷,造成內容的差距,認識的困難。
⑵ 由于語言的演變,造成文字的差異,理解的障礙。
(語言障礙:詞、句。)
2、中考文言文考點①字詞解釋。
⑴ 翻譯句子。
⑵ 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針對以上內容,指導學生文言文的方法,文言文閱讀的一般規律:
⑴ 從整體到局部。
⑵ 從熟讀到理解。
⑶ 從語言形式到思想內容。
基本方法:
⑴ 字詞的理解,要重視語言環境。
⑵ 要從上下文意中掌握字詞的含義。
二、利用以上的.學習方法學習課文《狼》
1、作者,文章簡介。
2、朗讀課文。
要求:
⑴ 語言準確。
⑵ 順暢。
⑶ 讀出語氣。
3、檢查預習情況(結合課文的詮釋弄清文意)
4、重點字詞,句子的理解(結合語言環境)
顧:回頭看,這里指往旁邊看(一詞多義)
苫蔽:覆蓋,遮蓋
犬坐:像狗一樣坐著,犬:名詞作狀語
洞:打洞,名詞活用為動詞
遂:鉆洞,名詞活用為動詞
假寐:假裝睡覺
(教師指導重點詞的理解,學生翻譯句子(提問))
⑴ 骨已盡矣:而兩狼并驅如故(狀語后置句,如故是狀語,翻譯時應回原)
骨頭已經扔完了,但兩只狼仍然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
⑵ 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
去:離開犬:像狗一樣,是動詞坐的狀語
一只狼徑直走開,另一只狼像狗一樣蹲坐在前面
⑶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乃:方,才蓋:原來
這才領悟到前面的那只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敵方的
⑷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哉:表反問的語氣詞
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
5、提出問題:
⑴ 本文敘述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敘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
⑵ 屠夫和狼搏斗有一個過程,看看作者是怎樣完整地敘述這個故事;每段都用一個字概括
記敘:遇狼→懼狼→御狼→殺狼→評狼
↓
議論
6、分組討論、探究:
⑴ 讓學生分組在課文中找出體現狼與屠戶的形象的相關語句,并加以概括分析其形象。
(學生討論后派代表概括。)
明確(板書):
屠戶:機智、勇敢
形象
狼:狡猾、兇殘、貪婪
⑵ 課文中的“狼”真的是在寫狼嗎?究竟比喻什么?這則故事讀完了之后,你有什么啟示?(學生自由發言,言之成理便可)
小結:社會上像狼一樣的惡人、惡勢力
面對像狼一樣陰險、狡猾的惡勢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協退讓,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三、小結:掌握文言文閱讀的方法
四、根據板書提示,試背全文
五、拓展延伸
說出一些關于狼的成語;如:如狼似虎、狼吞虎咽、鬼哭狼嚎……
六、作業留置
1、展開想像,把本文改成一篇白話故事
2、許多文學作品中都出現了狼兇殘,貪婪的形象,而事實上,狼有時也很溫順而有愛心,查找有關狼的資料,試著給狼一個公正的評價。
【板書設計】
記敘:遇狼→懼狼→御狼→殺狼→評狼
↓
議論
【七年級下學期《短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阿西莫夫短文》教學設計03-31
《短文兩篇》教學設計03-31
《阿西莫夫短文》教學設計11篇04-01
《短文兩篇》的語文教學設計07-19
《阿西莫夫短文》的教學設計(精選10篇)05-27
《阿西莫夫短文》教學設計10篇03-31
湘教版《短文兩篇》教學設計范文07-18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學設計01-31
湘教版短文《捉蟹》《找小牛》優秀教學設計07-20
七年級教學設計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