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

時間:2022-07-15 15:27:21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精選14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精選14篇)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1

  一、概述

  · 小學數學一年級

  · 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84、85頁一課時 · 認識時針、分針、整時、大約幾時 · 認識鐘表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初步認識鐘面,會看鐘面上的整時和大約幾時。

  2、過程與方法:發展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成按時作息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展初步的數學應用意識。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本單元在學生掌握20以內數的基礎上,聯系日常生活的需要認識鐘表面上的整時和接近整時。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認識鐘表的經驗,但他們認時間、看鐘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體的;也有些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時間觀念差,對鐘表的知識感到陌生。這就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提升、概括科學地認識鐘表的方法,同時,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培養學生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設計理念:設計本課時力求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整堂課都以學生自主探究和活動為主,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親自體驗,認識鐘表。擬在本課教學中體現以下幾點:

 。ㄒ唬┲R呈現生活化:“數學的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程理念之一。新知從生活中自然導出,使學生初步感知“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使數學課堂回歸兒童的生活世界。

  (二)學生學習自主化: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認識鐘表面、認識整時刻、判斷大約幾時等,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的探索過程中自主獲得。

 。ㄈ⿲W習過程活動化:新課程以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方式,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激起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與欲望,使學生總能處于一種新奇、興奮、快樂的活動氛圍中,親自實踐,大膽探索。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教學準備:課件,鐘面模型等。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會告訴我們,什么時候起,什么時候睡)。師:猜猜它是誰?

  教師通過猜謎語,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興奮感,營造了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氣氛。

  2、課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鐘,教師提問:你們喜歡它們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揭示課題:是啊,鐘表不僅外型漂亮,還可以告訴我們時間,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鐘表的知識。

 。ǘ﹦邮植僮,交流,探究知識 1、認識鐘表

  設計這一環節時,我注重給學生提供觀察與思考,發現與表達的空間,注重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機會,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激發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先讓學生觀察鐘面,看看鐘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小組交流

  學生匯報觀察結果,教師板書:時針 分針 12個數 2、教學整時

  這一環節在教學形式上應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因此在課堂中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塊屬于自己的思維拓展空間。

  出示3時的鐘面,讓學生說說表示的是是什么時刻?你是怎么知道的?

  再出示1時、4時、6時的鐘面,讓學生說說是什么時刻,然后再提問:1時、4時、6時的鐘面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分針都指著什么數?你能用一句話說說看整時的方法嗎?

  小組討論看整時的方法,通過討論發現學生個性化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連一連:學生口頭回答鐘面時間,鞏固看整時的方法

  說一說:將整時融入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里,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將鐘表知識與實際生活自然地結合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大約幾時

  出示7時、7時不到和剛過7時三個鐘面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三個鐘面的時間

  小結:一個是7時不到,一個是剛過7時,我們把它們都叫做大約7時 師追問:這兩個都是大約7時,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個是7時未到,一個是剛過7時 說一說:讓學生說出鐘面上大約是幾時 (三)鞏固練習

  1.畫一畫:先讓學生通過觀察判斷出缺少的是時針還是分針,再借助直尺畫出鐘面上缺少的針,這里還要提醒學生注意畫時針和分針的區別。

  2.掌握用上午、下午這些詞語表示時間

  這一環節通過讓學生發現、思考、討論有挑戰性的問題,了解時針每天要在鐘面上走兩

  圈,所以一天要走兩個10時,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使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出示兩幅表示10時的圖,讓學生觀察,看能提出什么問題?通過觀察學生發現兩個都是10時,但不一樣,一個是上午10時,一個是晚上10時。

  提問:一天有幾個8時,幾個9時?

  3.撥一撥:學生在鐘面上撥出自己起床和睡覺的時間,然后同桌的同學說一說,要求說完整。教學這一環節時,教師順勢教育學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時間,養成按時起床按時睡覺的好習慣。

  4.說一說:讓學生說說自己的一天是怎樣安排的?

  根據兒童的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如幾時起床,幾時睡覺,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 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對時間的觀念,聯系了學生生活實際,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七、全課小結。

  教學內容與

  教師的活動

  媒體的運用

  學生的活動

  教師進行邏輯選擇

  八、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利用多媒體組織教學,有效突出了重點,分解了難點;多媒體介入了學生感興趣的鐘面,激起了學生說的欲望。課堂效果顯示學生能較靈活地運用自己小結出的方法進行練習。課后反饋反映出學生通過語言項目的學習,對認識鐘表已經基本理解,包括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大多數學生掌握良好,由練習反饋也可知。

  九、幫助和總結

  教師的作用就在于引導學生如何更有效地學習新知,盡可能將學生的學習效率最優化;同時教師還需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環境,如借助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交流、比較、總結,從而更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2

  【教學內容】:

  版本、章、節

  【教材分析】:

  1.課標中對本節內容的要求;本節內容的知識體系;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內容的邏輯關系。

  2.本節核心內容的功能和價值(為什么學本節內容),

  【學情分析】:

  1.教師主觀分析、師生訪談、學生作業或試題分析反饋、問卷調查等是比較有效的學習者分析的測量手段。

  2.學生認知發展分析:主要分析學生現在的認知基礎(包括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要形成本節內容應該要走的認知發展線。

  3.學生認知障礙點:學生形成本節課知識時最主要的障礙點。

  【設計思路】:

  現本節課的教法學法及體現的理念支撐。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確定應注意按照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系進行分析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主要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很清楚地再現。

  板書設計: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書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設計評價方案,向學生展示他們將被如何評價(來自教師和小組其他成員的評價)。另外,也可以創建一個自我評價表,這樣學生可以用它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

  【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備課過程中對教材內容、教學理論、學習方法的認知變化。

  2.反思教學設計的落實情況,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出現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決等,避免空談出現的問題而不思考出現的原因,也不思考解決方案。

  3.對教學設計中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尤其是對以前教學方式進行的改進,通過設計教學反饋,實際的改進效果如何。

  4.如果讓你重新上這節課,你會怎樣上?有什么新想法嗎?或當時聽課的老師或者專家對你這節課有什么評價?對你有什么啟發?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3

  一、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通過對新教材學習,已經初步的適應了新課程的教材特點,并能有一定個性地去完成學習任務。兩個班總的來說,基礎是差不多的,(3)班的尖子生和(4)班差不多,不過,后進生方面,二(4)班多了好幾個。兩個班的學習習慣都較好,本這個學期的教學重點還是要放在良好聽課習慣的養成上和數學思維能力訓練。另外,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積極教育與引導學生,讓學生逐步愛上數學。

  二、教材分析

  本期課程內容涉及數學教學內容的各個領域,而且結合教學內容安排了許多體現數學文化的閱讀材料,有助于學生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的價值。具體表現:

  “數與代數”領域有3個單元,主要內容包括在表內除法的基礎上學習有余數除法、結合實例和調查,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使學生體驗到“一千”“一萬”有多大結合具體情境,探索計算萬以內加減法及連加、連減及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通過對時、分、秒的學習,初步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皥D形與幾何”領域有3個單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注重學生動手實踐和積極思考!胺较蚺c位置”借助現實的數學活動,認識并能辨認八個方向,能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認識簡單的路線圖!皽y量”通過大量的動手操作和實際活動,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以及單位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認識圖形”通過生活實景,認識角,能辨認直角、銳角、鈍角;通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觀認識平行四邊形。統計與概率方面,學生將初步體驗數據的調查、收集、整理的過程,根據圖表中的一些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并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統計意識。在簡單的猜測活動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確定現象,體驗有些事件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除此之外,還有綜合與實踐活動“數學好玩”。

  本期課程內容知識點散、多,難度相比以前增大不少,二年級的學生雖然年齡小,但是已具有一定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只要在平時的學習中,注重對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的訓練,養成踏實、細致的學習態度,應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并為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三、學習目標

 。ㄒ唬⿺蹬c代數

  1.結合分物活動,探索并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方法;通過具體情境,探索萬以內加減法及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養成對計算結果的大致范圍進行估計的習慣,能在具體情境中提出問題,能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結合實例和調查,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使學生體驗到“一千”“一萬”有多大,并能結合實際,對萬以內的數進行估計,了解

  其數位順序,會用萬以內的數進行表達和交流,會用詞語或符號來描述萬以內數的大小,培養學生的數感。

  3.學生通過時、分、秒的學習,初步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在實際情景中,認識時、分、秒,初步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掌握時、分、秒之間的進率,能夠準確的讀出鐘面上的時間,并能說出經過的時間。

  (二)圖形與幾何

  1.借助現實的數學活動,認識八個方向。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北),能辨認其余七個方向,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認識簡單的路線圖,能根據路線圖說出出發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徑的地方。

  2.通過動手操作和實際活動,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以及單位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

  3.通過生活實景,認識角。能辨認直角、銳角、鈍角。通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觀認識平行四邊形。

 。ㄈ┙y計與概率

  學生將初步體驗數據的調查、收集、整理的過程,根據圖表中的一些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并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統計意識。

  四、教學措施:

  1、要從整體上把握教學目標。不光憑經驗,過去怎樣提,現在也怎樣提;也不能搬課本,凡是課本上的有的內容,都作統一的教學要求,而應該根據教學指導綱要,結合教學進行適當的調整。要防止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

  2、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學數學,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活動,如游戲、講故事、直觀表演、模擬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同時充分利用學具,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多照顧學困生以及思維偏慢等的學生,給其進行查漏補缺,釋疑解難,在平時的生活中多用多練,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的道理,激發學習興趣。

  4、對學有余力的學生在掌握所學的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學中,結合課后練習的一些帶思考性的題目,引導學生啟動思維思考問題,獨立解決問題,掌握科學、靈活的方法。布置一些比較有趣的作業,比如動手的作業,少一些呆板的練習。

  5、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系,與家長進行適時溝通,讓家長用正確、適當的方法指導孩子學習。

  6、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充分挖掘各種網上教學資源,用好各種教學媒體,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首先從學習的內容和形式上吸引學生。引導學生養成獨立思考、敢于提問、善于傾聽、樂于表達的內在品質。

  7、繼續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系,適當教給家長一些正確的指導孩子學習的方法。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和優生的提拔工作。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4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記錄數量,了解負數的價值;

 、乓螅聽清信息,獨立思考;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把信息準確簡潔的表示出來。

  ⑵師敘述,生記錄。

  師:客車到達A站,有8人上車,有6人下車。

  我校本學期轉進學生68人,轉出5人。

  老師8月5日在上個月的基礎上續存2000元,8月24日取出1500元。

 、欠答伣涣。

  展示學生的記錄情況:文字、+、、

  師:哪種方法能讓人很容易看明白其中的數據變化?統一到+、

  師: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可以將+稱為正號,將稱為負號。

 、冉榻B你知道嗎?

  說明:數學是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發展起來的一門科學,其實大家的這種記錄思想,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記載。

  投影出示,教材第9頁的一段話。

 、牲c明意義。

  師:其實,在客車到達A站時,有人上車,有人下車,其間數量的變化是相反的,出倉糧食的數量和入倉的數量的變化也是相反的,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與此相關的數學知識認識負數。

  二、聯系生活,理解負數的意義。

  1.教學例1

 、琶刻7:30,中央電視一臺都有天氣預報。在2006元月的某一天,南京市的氣溫是零下3度到5度。

  師:這一天的最高溫度是多少度?最低溫度呢?

  出示教具(一個自制的溫度計),提問:怎樣在這個溫度計上表示出這天的最高溫度是5度?

  請學生操作,追問:你是從哪兒數到哪兒表示出5度的?零下3度,在溫度計上怎樣表示呢?

  讓學生意識到表示表示零以下的溫度有困難,引出 0。

  確定0度以后,請學生重新表示出零上5度,零下3度。

  師:你是怎樣數刻度的?

 、普f明:2006元月的某一天,最高溫度我們是從零開始往上數,因此這個溫度是零上5攝氏度記作+5℃。最低溫度是從零開始往下數的,這個溫度是零下3攝氏度記作-3℃。

  ⑶正、負數的讀寫法。

  說明:+5讀作正五,在寫的時候只要在5的前面加一個+正號。也可以省略正號直接寫5。-3讀作負三,書寫時先寫負號,再寫3,符號不可以省略。

  2.教學試一試。

  學生獨立完成,利用香港的圖片介紹攝氏度和華氏溫度。學生讀出溫度,說說是怎樣讀的。

  其余的溫度讓學生自己讀,反饋交流讀寫的方法是否正確。

  小結:用+5、19和-3、-11、-7區分了0攝氏度以上的溫度和0攝氏度以下的溫度。

  3.教學例2

  ⑴教學例題

  出示例題與圖片,師:從題中,你知道了什么?

  師:這里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海平面,什么是海平面呢?介紹相關的知識。

  說明:比海平面高8844米,通常稱為海拔8844米。比海平面低155米,通常稱為海拔負155米。⑵提問:你會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表示這兩個地方的海拔高度嗎?

  學生嘗試寫數,反饋交流。

  小結:用8844和-155區分了海平面以上的海拔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海拔高度。

 、翘釂枺耗隳馨盐覀儎偛艑W過的這些數分分類嗎?

  小結板書:像+4、19、+8844這樣的數都是正數。

  像-4、-11、-7、-155這樣的數都是負數。

  師:0是正數嗎?是不是負數?為什么?結合例1和例2的圖片理解0與正負數的關系?

  板書: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三、鞏固練習。

  1. 練一練1

  學生讀數,在將相應的數填入圈里。

  反饋交流,教師:8是正數嗎?0該寫到哪個圈里?為什么?

  2. 練一練2

  學生獨立完成,反饋交流。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你對負數有了什么樣的認識?

  五、課堂作業。

  1. 讀一讀。

 、潘序v的溫度是100℃。

  教學目標:

  1、在現實情境中了解負數產生的背景,理解正負數及零的意義,掌握正負數表達方法。

  2、能用正負數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如溫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3、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在現實情景中理解正負數及零的意義。

  教學難點:用正負數描述生活中的現象。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內容分析

  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是學生認識了長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積單位、學會用面積單位直接量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是學生第一次學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學會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不僅是今后學習其它圖形面積的重要基礎,而且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空間觀念。

  二、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在屬小學中年級學段,學生開始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本課學習內容安排與呈現都能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學生在發展上也是存在差異的,有的學生善于形象思維,有的善于邏輯推理,有的善于動手操作,分組活動、分工合作的學習方式更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總愛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所以本課以實驗探究的形式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符合四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長方形面積與長和寬之間的密切關系,理解面積公式的由來,掌握面積的計算方法。通過公式的推導,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與人合作協調,及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過程與方法:在分組實驗這一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認識。并經過啟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學生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從中得到了培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實驗、實際操作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并通過實際應用的練習,將課內外的知識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學會與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并掌握長方形的面積公式

  教學難點:在操作中探究長方形的面積公式

  五、課前準備:長6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紙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實驗記錄表,實物投影。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有關面積的知識,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師:學習面積單位有什么用?

  生:測量面積

  出示長方形紙板

  師:要測量它的面積,你認為用哪個面積單位比較合適?如何測量它的面積呢?

  學生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測量長方形的面積。

  師:用面積單位直接去量,可以看到這個長方形的面積,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如測量操場的面積,教室的面積;草地的面積;等等,也用面積單位一個一個去量,那可就麻煩了,所以我們要尋找一種更好、更簡便的方法來計算面積。

  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長方形面積的計算。

  (設計意圖:復習舊知的目的,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把握好教學的起點,抓住生活中的幾個場景,引起學生學習新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師:請同學們大膽的猜測,長方形的面積和什么有關系?

  (學情預設:根據學生對長方形的認識和理解,可能會出現這幾種情況:和長有關、和寬有關,和長、寬都有關,和周長有關)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想,喚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究知識的欲望,也培養了學生大膽探究,敢于猜想的精神)

  (三)、實踐探究,合作交流

  師:你們的猜測是否正確呢?現在就請同學們帶上老師溫馨的提示踏上探究之旅。

  出示導學提示:

  1、 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搭建3個長方形,完成實驗記錄表。

  2、 仔細觀察記錄表,你發現了什么?

  3、 嘗試用比較規范的數學語言表達實驗過程及實驗結論。

  (學情預設:學生在組長的組織下,合理分工,有序地開展實驗)

  (設計意圖:創設條件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動中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借助導學提示經過啟發,獨立思考,討論,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叢冢提高認知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四)、展示成果,全班交流

  各小組派代表到臺前展示實驗記錄,并發言

  (學情預設:各小組介紹搭建的3個長方形的長、寬、面積各是多少,通過三次實驗,發現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對表達流暢,思路清晰的小組給予表揚)

  如:我們組共搭建了3個長方形,第一個長方形的長是3厘米,寬為2厘米,面積是6平方厘米;第二個長方形的長是4厘米,寬是3厘米,面積是12平方厘米;第三個……通過三次實驗,我們發現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

  (五)、解決問題

  1、實踐活動

  在我們這間教室里,有很多物體的表面是長方形的,請大家任選一個,先估計它的面積是多少,在量出它的長和寬,計算出它的面積,考考你的眼力,看看估計的和算出的面積是不是較接近。(學生操作活動,并利用長方形面積公式正確計算出它們的面積)

  2、前幾天,老師新換了一個辦公桌,它的長是14分米,寬是8分米,我想給這張辦公桌配一塊玻璃,需要買多大的玻璃板呢?

  3、思考題:

  這是一塊打碎的玻璃,你能求出它原來的面積是多少嗎?說說你的想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鞏固新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以及數學的價值,既豐富了敘述的生活經驗,同時又提高另外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物體的表面并不是長方形的,如正方形的面積怎樣求呢?它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的呢?再如三角形,我們怎樣可以知道它的面積呢?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在課后研究)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探究,培養探究意識和實際操作能力)

  七、教學反思

  1、方法比知識更重要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在數學新教學價值觀中要求:"方法比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教師改變了傳統的“傳遞——接受”式模式,嘗試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貫穿“實驗-發現-驗證”思路,整節課教學過程注重了學習方法,思維方法,探索方法的獲取,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這些知識是如何被發現的,結論是如何獲得的,體現了“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新的教學價值觀,這也就是貫徹新課程標準的充分體現!皩嶒--發現--驗證”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對學生今后的發展來說非常重要。

  2、學會與人分工合作

  本節課通過小組合作,運用不同的實驗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開放了獲取新知的整個教學過程。小組合作學習是指根據學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將學生異質分組,以學生學習小組為教學組織手段,通過指導小組成員開展合作學習,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學習的動力和能力,并達成團體目標。由于小組成員各有其職,且職責分明,因此學生都主動投入;學生的全面互動,也可以彌補教師一個人不能面向每個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小組合作學習又是以個體學習為基礎的,讓不同個性、不同學力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自發地參加學習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個學生的學習效率,真正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3、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

  通過自主探究,獲得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后,教者設計了一些應用性練習,如計算學校操場的面積等,引導學生將獲得的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通過實際問題的解決,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能力。?這個實際生活問題得以解決,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又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在探究、發現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和動腦,獲得了感性認識。并經過啟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方法,學生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了培養。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結合生活經驗,學生借助觀察年歷卡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有關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等方面的知識,記住每個月各多少天,平年、閏年的天數,掌握判斷閏年的方法。

  2、能與生活聯系起來,熟練地運用年、月、日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ǘ┠芰δ繕耍涸谔骄窟^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ㄈ┣楦心繕耍菏箤W生充分感受到時間與數學的密切關系,使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培養學生樂于探求知識的情感,結合有關時間給學生以思想品德教育。

  教學重點:

  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其相互關系。

  教學難點:

  記住各月的天數及閏年的判斷方法。

  教學具準備:

  年歷卡及表格,課件

  導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同學們,從一年級入學到現在,你們在這所學校上學大約多長時間了?那你們記得大約有多少個月嗎?你們知道大約有多少天了嗎?

  2、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時間單位年、月、日,F在,老師和同學們一同努力來探究年、月、日的知識。

  3、關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教師板書相關內容。

  二、小組合作探究問題集中反饋解決問題

  (一)總結年、月、日的有關結論

  1、從20xx年到20xx年,在這近三年的小學生活中,我們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快樂地成長,都在收獲知識。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們走過的那些快樂的日子。愿不愿意把這些快樂的日子數一數記錄下來呢?請同學們拿出2004—20xx年的年歷卡,把這三年1—12月份的天數填在表中,并計算出你喜歡的一個年份的全年的天數。怎樣做既節省時間又高效呢?誰有好主意?

  2、兩人合作,全班匯報填寫情況。

  3、仔細觀察表一,看看你能發現什么?把你的發現告訴給同桌同學。

  3、匯報發現,教師相機板書。介紹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

  4、這么多月份,很容易把天數記混,怎么記住每個月的天數,誰有什么好辦法?全班交流。

  5、練習:兒童節、國慶節所在的月份是大月還是小月?

 。ǘ┢侥旰烷c年的判斷方法

  1、計算20xx---20xx年三年的天數,發現天數不同的原因在2月份。查閱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數填表二。仔細觀察表二,從表中記錄的情況,你發現了什么規律?說給你的小組同學聽。

  2、匯報。

  3、根據所學知識判斷20xx年是平年還是閏年?

  4、出示資料,讀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解釋與應用

  1、判斷下面的年份是平年還是閏年?

  19xx年19xx年2400年1800年

  2、思維訓練

  小明過了4個生日,他今年可能幾歲?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想說點什么?

  五、作業布置

  解答我們在這所學校學習了多少個月,多少天的問題,并寫在數學日記中,也可以寫一寫其他與數學有關的事情。

  六、板書設計:年月日

  大月(31天):1、3、5、7、8、10、12

  小月(30天):4、6、9、11

  平年:2月28天閏年:2月29天

  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是閏年;公歷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七.附件如下:

  表一:20xx年至20xx年各月份的天數記錄表.

  更多的收獲。

  表二: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數記錄表

  識,和你的同桌說一說吧!

  仔細觀察表二,你一定可以有新的發現、收獲新的知

  教學后記:

  本節課我力求體現以下教學理念:

  一、讓全體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觀察比較

  二、注重學生學習的實效性——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設計開放性的練習題

  《年月日》教學教學反思

  兩次教學《年月日》,相同的教學內容,但不同的學生,不同的課堂,教學效果亦不相同。根據兩次課堂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效果,認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學,教學中這些方面需要改進:

  一、提高課堂駕馭能力,及時調控課堂,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情況,及時調控課堂教學,嚴格把握好教學時間,在教學重點、難點處,要合理安排時間,讓學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在重點、難點處給予點撥、引導,但教師不能引導過多,適可而止。

  二、重合作過程也要重合作后的結果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思考后,合作交流時要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要參與到合作學習中,了解學生的交流情況,予以點撥,交流后有所收獲,注重交流后得到的結論。

  三、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思考

  在提出問題后,要給學生時間思考,不能提出問題后就急于找同學回答,這時回答問題的同學都是反應較快的同學,要注重學生的不同差異,面向全體同學。

  四、習題訓練量不足

  要想使學生的知識得到鞏固,要加強練習題的訓練,設計不同梯度的練習題,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得以深化。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7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體驗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

  2、在實際操作中,感受排列與組合規律在生活中的應用,并初步感知它們間的不同,且能初步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3、通過相關的操作活動,能夠找出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

  4、培養觀察、分析、推理及比較(類比和對比)等能力以及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經歷探索簡單事物組合、排列規律的過程,能用不同的方法有順序地來計算組合、排列數,初步了解簡單事物組合和排列的不同。

  三、教具、學具的準備:

  課件、衣服卡片、學生練習紙

  四、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要和貝貝一起進入有趣的教學廣角,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事先板書:數學廣角)

  (二)探究新知,創設情境

  1、衣服搭配中的組合問題

  星期天,爸爸、媽媽要帶貝貝去游樂園玩,既然是去游玩,就要穿得漂亮一些,貝貝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穿什么衣服(點擊出示圖片例1圖(兩件上衣和三件下裝,電腦音問:這些衣服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穿法?)。

  ①生猜

  師:誰猜的對呢?(你們是不是猜對呢?)我們不妨一起來驗證以下,同桌合作動手擺一擺,同時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擺完后,用你喜歡的方法在練習紙表示出來。

  展示成果并交流:

  師:為了便于同學們表述,我們給這些衣服編上號。

  反饋:讓學生先反饋擺法,再反饋記錄法。

  評議。

  師:他們的搭配方法中,有重復的嗎,有遺漏的嗎?他們再擺的時候,是怎樣做到不遺漏也不重復的呢?

  師:簡單的說,他們是先確定一件上裝,然后和不同的下裝進行搭配,再確定一件上裝,和不同的下裝進行搭配,很快就擺出了6種不同的搭配方法。這樣的思考方法,非常的——生:有順序。

  師:是啊,只要做到有序的思考,就能做到不遺漏也不重復。

  師:然后他們按照擺法的順序,用連線法進行了表示。你們也是用連線法表示的嗎?有沒有不是的?其實,我們還可以編號組合來表示,如①A……你們為什么都選擇用連線法呢?

  師:理解了擺法,學會了連線法,你能用算式來表示嗎?(3+3=6可以改寫為2×3=6)算式中的2和3分別表示什么意思呢?(2表示有2件上裝,3表示每件下裝有3種搭配方法。)

  師:剛才我們討論的是先確定一件上裝的情況,有沒有,思考的角度和他們不一樣的同學?

 。ㄓ,就讓學生上來用連線法邊說,邊記錄。)

  (沒有)誰能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呢?

  師:誰能一邊說,一邊用連線法表示出來?

  師:看懂了,舉手,好,他是先確定,……雖然思考角度不同,但因為思考有序,也完整地得出了6種不同的搭配方法。

  2、早餐中的組合問題

  等貝貝穿好衣服,媽媽也為她準備好了豐富的早餐,(看練習紙),有哪幾種飲料?哪幾種點心?如果飲料和點心各選一種,一共有多少種選法呢?你能剛學會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嗎?

  (1)生嘗試獨立完成

  (2)反饋誰想上來說給同學們聽?

 。3)評議

  師:他按照這樣的方法選一選,連一連,你們贊同嗎?大家都贊同的方法,肯定都是好方法,這種方法好在哪里呢?

  (他是先確定一杯飲料,與3種不同的飲料進行搭配,再確定一杯飲料,與不同的點心進行,這樣,以此類推)

  師小結:因為思考有序,所以做到了不遺漏,不重復,而且速度很快。

 。4)會列式計算嗎?每個數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5)他是從飲料的角度出發進行思考,有思考角度和他不同的嗎?(能換個角度思考嗎?)

 。4)取一張飲料圖放在練習紙上

  師:如果再添1杯飲料,那有幾種選法呢?

  師:這么快,你們是怎樣想的?

 。◣熞龑W生說清楚每種飲料都有3種搭配方法,所以4種飲料就有4×3=12種配方法。)

  師:啊,原來,用飲料的數量和點心的數量——生:相乘,就可以得到總的搭配數量。同學們學出點門道來了,那我來考考你們,再增加1種點心呢?如果有5種飲料,6種點心呢?

  3、3個數的排列問題

  吃好了早餐,就讓我們和貝貝一起出發吧?他們先來到游樂園做個數字游戲,(課件出示)

  用手勢告訴我,你認為可以組成幾個不同的3位數?

  誰想的是正確的呢?(都認為是6個,有哪6個呢?)仍舊以同桌為單位,按一定的順序擺一擺,然后把你擺的數記下來。

 。1)同桌合作完成(2)交流(3)評議

  師:有重復的嗎,有遺漏的嗎?有順序嗎?他是按怎樣的順序擺出來的呢?

  師小結:他是先確定百位上的數,然后剩下的2個數擺在十位和個位,然后交換十位和個位兩個數的位置,就又得到了一個新的數,以此類推,得到了6個不同的三位數。

  師:當他在確定百位上的數的時候,他又是按怎樣的順序來確定的?還可以按怎樣的順序來確定呢?

  師:他是先確定百位上的數,換個角度思考,也可以——生(略)師:看著這6個數,你能列一個算式嗎?說說想法。

  師小結:每個數擺在百位,都可以有兩個不同的3位數,3個數,就有3×2=6個不同的三位數。

  4、拍照中的排列問題

  做了這么長時間的數字游戲,可真有點累了,到開心屋去開心一下吧,這不,貝貝一家三口經過裝扮,變成了這三兄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開心時刻,當然要拍照留念,他們有多少種不同的站法呢?為了方便記錄,你們可以先給他們編編號。

  (1)生嘗試獨立完成(2)反饋

  5、比較例1和例2的異同,感受區別

  學到這里,我們已經和貝貝一起解決了生活當中的4個問題,這第1個問題和第3個問題在解決過程中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呢?

 。ㄒ路拇钆鋯栴}和順序無關,數字的排列和順序有關。)

  (三)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開心嗎?為什么開心?

  (四)完成課堂作業

  五、課后反思:

  二年級上冊教材中,學生已經接觸了一點排列與組合知識,學生已經可以通過觀察猜測以及實驗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標準》中指出:“重要的數學概念與數學思想宜逐步深入!北咎捉滩淖⒅伢w現這一要求,所以在三年級上冊教材中繼續學習排列與組合的內容。因為本課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所以我將本課的重點放在向學生滲透相應的數學思想,并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上。

  本次教學內容安排的都是學生身邊的事例和一些生動有趣的活動。如在例1中安排的是有關衣服的搭配問題,讓學生找出不同的穿法,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用活動數字卡片找出不同的兩位數的活動;在例2中安排了學生用數字卡片擺三位數的情景,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照相時的不同站位的活動。

  由于這部分內容的活動性和操作性比較強,所以我采取了讓學生動手實踐、同桌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教學。從而讓學生能根據實際問題采用羅列、連線等方式,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并能感受到有的與順序有關,有的與順序無關。

  如教學例1時,讓學生利用學具自己動手擺一擺(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制作好衣服的小卡片),看看一共有幾種穿法。接著讓學生用喜歡的方法把各種穿法記錄下來,學生都用了連線的方法,所以我又簡單地介紹了羅列法。之后把練習二十五中的早餐搭配問題做為了鞏固練習,并且做了修改,增添了1種飲料,將橫向擺放改為縱向擺放,以此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在學生順利完成后,又了進行了加深,將飲料逐漸增加至5種,飲料逐漸增加至6種,讓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漸抽象為抽象思維,從連線法抽象為計算法。又如教學例2時,也是讓學生先動手擺一擺,看看用三個數字卡片一共能擺出多少個不同的三位數,并把它們記錄下來,然后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討論。接下來讓每個小組進行匯報交流:你一共擺了幾個三位數?你是怎樣擺的?用什么方法記錄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最后對學生的匯報進行小結:不管是怎樣的擺放、排列,只要做到有順序的記錄,就可以保證不重不漏。

  課程結束后,楊老師予以了細心的指點,在她的指點下,原本自己覺得混沌不開的地方,就豁然清晰了。

  1、課堂中沒有完成課堂作業本,顯然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存在問題,經楊老師點撥后頓悟:教學內容主次不分名,如新授要引導到位,但練習在放手讓孩子完成后,略微指導就過,而我花了幾乎與新授等同的時間,細究原因,還是老師的本位思想在作怪,沒能充分相信學生的接受能力。

  2、教參要求,讓學生初步理解例1與例2的區別,即有的與順序有關,有的與順序無關,但由于教學時間安排的不合理,以致于沒能讓學生經過討論而匆匆指名說說就收場了,所以很多學生其實是不理解的。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自主認識新的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動手操作等豐富的學習活動,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時間觀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滲透愛惜時間的教育,教育學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學重難點

  借助豐富的活動,學生體驗一段時間,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三、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口算卡片,每人準備一個時鐘。

  四、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播放新年聯歡晚會的片段)

  談話:新年的鐘聲將敲響,讓我們一起來倒計時。(課件出示鐘面,伴隨著“滴答”聲,讓學生共同進行倒計時)

  談話:剛才,我們進行倒計時,像這樣計量很短的時間,我們常用比分更小的單位--秒。今天,我們就共同來認識這個新朋友。(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認識時間單位“秒”

  (1)師:你知道怎樣計量用“秒”做單位的時間嗎?請仔細觀察你們所帶的鐘表,看看有什么發現。

  (2)學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學生反饋:

 、贂r鐘有3根針,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針。

 、诿脶樧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廴绻亲x取電子表上的時間時,讓學生可以利用以前學過的電子表的讀法進一步類推。

  (4)體驗1秒鐘

  ①師:1秒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利用時鐘的“滴答聲”讓學生感受。)鐘表發出“滴答”一聲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趯W生跟著時鐘的“滴答聲”,做拍手練習,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誰拍得最準。

 、郾纫槐,哪位學生不看時鐘,每秒數一個數,看誰數得最準確。

 、苄〗Y:剛才,我們聽到鐘聲“滴答”一聲就是一秒,我們拍一下手用1秒,數一個數也是用1秒。1秒的時間確實很短,但是有些現代化的工具在這短短的1秒鐘里卻可以做很多事情呢。(舉幾個具有說服力的數據說明1秒鐘的價值)所以,我們可別小看了這短短的1秒鐘,它的作用可大了。我們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每1分、每1秒。

  (5)師:(邊撥秒針)秒針從數字12走到數字6,這表示經過幾秒?從數字6走到8,表示經過幾秒?請你輕輕告訴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還知道秒針從哪兒走到哪兒也是10秒?

  2.探索分與秒之間的關系

  (1)師:如果秒針從數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數字12,這時經過多長時間,分針有沒有什么變化。

  (2)讓學生小組合作,仔細觀察鐘面,自主探索。

  (3)學生反饋。

  (4)小結:秒針走1圈,就是60秒,這時分針走1小格,也就是1分鐘,所以1分=60秒。

  3.練習:體驗1分鐘

  (1)讓學生看鐘表,通過讀秒來體驗1分鐘的長短。

  (2)師:1分鐘能做什么呢?

  讓學生分組畫畫、寫字、做口算、摸脈搏體驗1分鐘實際的長短。

  (3)讓學生舉例,說說1分鐘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認識時間單位--秒)有了秒針,計時就更準確了,時針、分針、秒針在時間王國里分工合作,準確地為人們報時。

  (四)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2題。

  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補充:

 、賯兩弦还澱n的時間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賽

  師:讓我們一起到緊張激烈的運動場上去看看。50米決賽剛結束,你能通過鐘表的顯示,說出運動員的成績嗎?從這張成績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動:

  師:下課鈴聲響了,請大家安靜,迅速地將課桌上的學習用品整理到書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時間?凑l整理得又快又好。(學生整理,教師報時)

  師:相信大家今后每時每刻都能這樣珍惜分分秒秒,做時間的主人。

  (五)作業收集有關時間的信息。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根據圖畫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初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2、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初步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

  4、增強學生的觀察力和小組合作交流意識。

  教學重點: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根據圖畫,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教學準備:電腦、實物投影儀、數字卡片。

  教學方法教師引導、小組合作。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出示課件,描述景色:在田野上有一條小河,小河里有許多鵝在嬉戲,河灘上有一些片茂密的樹林,有一片草地,草地上羊在吃草,鵝兒在休息,草地上還盛開著一些美麗的野花。在一棵大樹上停著許多小鳥,天空中飛來了一些小鳥,春天的田野真美麗!

  創設活潑而又鮮明的活動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和學習興趣。

  2、仔細觀察,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二、自主合作,解決問題

  1、小組競賽: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討論,提出數學問題。(小組成員進行合理分工)比一比哪一小組所提的問題最多(每一小組請一代表將小組所提的數學問題寫在紙板上)。

  2、每一小組出示自已的成果,全班討論交流各組所提的數學問題。根據每一小組的不同成果進行適當的表揚。

  3、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同學提出的問題。

  4、交流。

  三、實踐應用,拓展延伸

  1、指導完成練一練第1題。

  (1)出示圖片(利用實物投影),讓學生觀察,說說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2)解決問題。(同桌討論)

  (3)完成書上的填空題。

  2、指導第2題。

  (1)指導學生理解題意。

  (2)學生獨立完成。

  3、指導第3題。

  (1)觀察圖,理解題意。

  (2)小組討論:換一個數,說一說。

  (3)交流,(利用數字卡片)師出數字卡片,學生說一說。(合理就應鼓勵)

  四、總結:你學會了什么?怎樣學會的?

  五、研究:8+7=15,你能根據這一道算式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從生活情境中走進數學。

  以競賽形式,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以小組合作討論來完成任務。(如:對各種動物之和這一類問題學生難以提出,老師就應該進行引導。)

  挖掘學生的個性化內容,及時進行表揚。

  學生不僅會提數學問題,還應能嘗試去解決問題。

  采用獨立思考與回答的形式,進一步培養學生提數學問題的能力。

  此題較為簡單,學生能獨立完成是的。

  先理解題意,然后通過小組討論進行數的延伸,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提出這兩個問題,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回頭看一看,對自已所學的內容進行小結。

  目的在于加以鞏固。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操作,引導學生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并能運用公式解答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在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中,通過讓學生觀察“曲”與“直”的轉化,向學生滲透極限的思想。

  3、通過小組會議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及其應用。

  教學難點:

  圓與轉化后的圖形的聯系。

  教具、學具:剪刀、圖片,圓片4等份……64等份的拼圖對比掛圖

  教學過程:

  一、以新引舊、導入新課

  1、以前我們學過哪些平面圖形的面積?

  2、長方形的面積怎樣計算?

  3、回憶一下平面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導的?

  4、小結:我們總是把新的圖形經過剪、拼“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來推導面積公式的。

  5、轉化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面積相等嗎?

  6、(出示圖形):這是什么圖形?圓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么不同?

  7、那些圓能不能轉化成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呢?它的面積計算公式該怎樣推導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11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系統學習分數的開始,為后續學習分數的除法,真分數和假分數以及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四則運算、分數應用題等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歸納,明確單位“1”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分數的意義,知道分數單位的含義。

  2.通過分一分,涂一涂等不同形式的操作活動和小組內的交流活動,明確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

  3.在探究分數的意義過程中,培養分析綜合與抽象概括能力;感受分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掌握單位“1”概念的建立。

  【教學難點】

  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具】

  實物投影,課件,作業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出新知

  課件出示數學書46頁情境圖,從圖中你能知道哪些數學信息?

  學生匯報預設:

  學生1:在進行測量時,有時不能正好測量出整數的線段。

  學生2:兩個學生平分食物,每人只能得到1/2。

  教師小結:是啊,像這樣的測量、計算、分物的時候不能正好用整數表示的情形在生活中經常出現,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古代人們就引出了新的計數方法——分數。關于分數,我們在三年級就已經初步接觸過,今天我們進一步研究分數。(板書:分數的意義)

  【設計意圖】簡潔談話,自然引入,學生能夠認識到分數產生的必要性,體會數學就在身邊,隨時應用于生活中。

  二、自主概括,理解意義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看幾幅圖,請大家用分數表示下面各圖中的涂色部分,并說出每個分數各表示什么,先寫出來,再同桌交流一下。

  1.我們來匯報一下所填寫的分數。

  2.說說這些分數各表示什么?(學生說)

  板書: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表示這樣的3份,就是3/4。

  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涂色部分表示這樣的5份,就是5/8。

  把1米平均分成5份,涂色部分表示這樣的3份,就是3/5。

  把6個圓平均分成3份,涂色部分表示這樣的1份,就是1/3。

  3.圖上這四個分數分別是把什么平均分得到的?(一個餅、一個長方形、1米、6個圓平均分得到的。)

  教師說明:一個餅可以稱為一個物體,一個長方形是一個圖形,1米是一個計量單位,6個圓就是一個整體。

  一個物體,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都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我們把它叫做單位“1”,看屏幕,自己讀一讀。

  問:單位“1”可以是什么?

  4.那么,剛才這幾幅圖中我們分別是把什么看作單位“1”?把單位“1”平均分成了幾份?表示這樣的幾份?

  5.揭示概念。從這些例子中看,怎樣的數叫做分數?你能用一句話概括嗎?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自己寫一個分數,說說表示的意義。表示其中一份的數,叫做分數單位。

  6.試一試:說出每個分數的分數單位,這個分數里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課件及學生動手操作等活動,引導學生從平均分一個物體過渡到平均分多個物體,培養觀察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從而更好的理解單位“1”與分數單位的概念。

  三、闖關練習,深化認識

  1.練一練:

  出示:練一練,用分數表示涂色部分,并說說每個分數表示的意義。說出每個分數的分數單位,這個分數里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怎樣用分數表示圖中的未涂色部分?

  2.涂一涂:練習十一第2題。在圖中涂色表示2/3。

  3.說一說:練習十一的第3題。說出每個分數表示的意義。

  4.找一找:練習十一第4題。在直線上畫出表示下面各分數的點。

  5.議一議:練習十一第5題。有12枝鉛筆,平均分給2個同學。

  每支鉛筆是鉛筆總數的幾分之幾?每人分得的鉛筆數是總數的幾分之幾?

  【設計意圖】通過鞏固練習,加深學生對單位“1”的理解,促進知識的形成,最大限度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總結梳理,拓展延伸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收獲?

  剛才我們一起又一次認識了分數,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分數無處不在。比如說,我們班級有多少名同學?男同學,女同學,第一組,第二組各有多少人?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想到哪些分數?同學們課后去說一說吧!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五、板書設計

  分數的意義

  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表示這樣的3份,就是3/4。

  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涂色部分表示這樣的5份,就是5/8。

  把1米平均分成5份,涂色部分表示這樣的3份,就是3/5。

  把6個圓平均分成3份,涂色部分表示這樣的1份,就是1/3。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12

  教材簡析:

  本節課主要學習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和畫垂線,即學習42、43頁例題。42頁例題從現實場景中抽象出兩組相交的直線,發現都相交成直角,以此描述兩條直線相互垂直的概念,同樣再舉出生活中相應的實例;43頁例題安排過已知直線上的點畫它的垂線;“試一試”讓學生過已知直線外一點畫它的垂線,進一步掌握畫垂線的方法;“想想做做”通過對折長方形紙、判斷圖形中互相垂直的線段以及畫垂線,鞏固互相垂直的概念,發展空間觀念。

  學情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點和線段,射線和直線,量角和畫角,直線的相交和平行的基礎上安排的,先教學兩條直線相互垂直和畫垂線,再認識點到直線的距離。學生已經掌握了“認識垂直”的基礎的知識和技能,利用這些基礎和技能來學習“垂直”,估計學生已擁有學習新知的心理準備及一定的學習能力。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強調的數學學習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設計教學的時候,我覺得應始終將數學的教與學置于各種奇妙的富于思考的問題情境之中,提出問題是思維活動的出發點,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如果我們能善于把課堂教學設計成一個又一個生動有趣卻又富于思考的問題,那么學生就會真正地處于一種積極的思考狀態。按照建構主義的觀點,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的過程,數學知識的獲得,只有經過學生自己的思考之后,才能內化到自己的知識結構系統之中。因此,我的教學設計,就是讓學生用腦想數學,用腦積極地思考數學或與之有關的問題。

  本著這一理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方面

  使學生結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垂直關系,理解互相垂直、垂線、垂足等概念。

  過程與方法方面

  使學生經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學會用合適的方法作出一組垂線,能夠借助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畫出已知直線的垂線。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使學生感受生活里的垂直現象,能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垂線,了解垂直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能主動參與觀察、操作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習“空間與圖形”的興趣,發展空間觀念,感受學習數學的趣味性。

  教學重點:

  結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垂直關系,建立垂線的概念。

  教學難點:

  借助直尺、三角尺和量角器等工具畫已知直線的垂線。

  教學具準備:課件、直尺、三角尺、量角器

  教學流程:

  創設情景,感受新知

  探究新知,深入理解。

  1、再認新知(語言表述回歸生活練一練折一折)

  2、學畫垂直(無條件畫過直線外一點畫完成43頁“試一試”小結作圖方法)

  升華新知,總結方法。

  教學預設:

  一、創設情景,感受新知。

  1、課件出示42頁例題圖。

  從圖中你能找到幾條線?(學生可能找到很多,說的很亂。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出我們所需要的)

  這些線的位置關系是怎樣的?(有相交、有平行)

  引導學生觀察相交線,你有什么發現?

  兩條直線相交成幾個角?(4個)

  這4個角都是什么角?(直角)

  2、談話感知:

  其實像這樣一種特殊的相交方式,我們可以給它一個新的名稱叫——垂直。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新知識。(板書課題:垂直)

  設計意圖:由主題圖入手,觀察圖中縱橫交錯的線,收集自己了解的信息(相交和平行的知識),發現特殊的信息(相交成直角),建立新知的表象和進一步探索的興趣,培養學生從眾多信息中收集需要信息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深入理解。

  1、再次認識垂直。

  (1)出示一組互相垂直的直線圖。

  師:那到底兩條直線成怎樣的位置關系,我們才能叫垂直呢?

  學生自學課本P42中間的文字,并思考:

  ①怎樣的兩條直線叫垂直?

 、谄渲械闹本叫什么?

 、勰氵知道了什么?(兩條直線的交點我們叫作什么?)

 。2)講解:“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

  提問:如果把一條直線記作a,另外一條直線記作b,我們可以怎么說?

  講解:“其中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垂線”。

  強調:垂線是一組一組出現的,其中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垂線。

  講解:“這兩條直線相交的點叫做垂足!

  讓學生上黑板指指垂足在哪兒,并用符號表示出垂直。

 。3)尋找生活中垂直的例子。

  提問:我們教室里有哪些互相垂直的線?

  學生回答的時候,注意修正學生回答中一些不科學的表達。

  特別強調:每塊三角尺都有兩條互相垂直的邊,所以在判斷兩條直線是否互相垂直時可以用三角尺去比一比。

  (4)練一練:判斷下面圖形中哪些直線是互相垂直的?(作業紙)

  (5)折一折:指導學生把一張長方形紙按照課本上的方法對折兩次,再打開,觀察兩條折痕有什么關系?

  設計意圖:從建立新知的表象到新知的構建是一個多樣化的過程,我覺得應該由學生自己去發現,而且要相信學生能夠發現。所以,在構建過程中,我讓學生自己看書,從書中發現對于垂直的最科學最準確的表述,學生會覺得那是他們自己發現的,感受成功學習的成就感。而學生自己發現的雖然深刻,但卻是細線條,作為老師要把他們印象中的細線加粗、印象加深,所以設計了新知回歸生活、科學判斷是否垂直和動手折疊感受垂直的環節,即及時鞏固新知又傳遞學習知識的過程方法。即受之于餌,又受之于漁。

  2、學習畫一組垂線。

  (1)你能用手中的工具想辦法做出兩條互相垂直的線段嗎?(直尺、三角尺、量角器、折紙)

 。2)過直線上的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垂線

  課件演示作圖方法,學生嘗試作圖。教師再示范,共同總結作圖步驟:

  A、把三角尺的一條直角邊與直線重合

  B、沿直線慢慢移動三角尺,直到三角尺上直角的頂點與直線上的已知點重合為止。

  C、沿三角尺的另一直角邊畫直線

  學生再嘗試。

 。3)出示第43頁的試一試:過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垂線。

  學生自己先嘗試,再請已經好的同學介紹(課件演示)

  學生再嘗試。

  (4)小結方法。

  設計意圖:在認識垂直的基礎上讓學生去作互相垂直的兩條直線,是一個從表象到實體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受了垂直的生成過程和垂直與其他相交的不同之處(相交成直角),這一環節的重點在于訓練學生運用數學語言總結作圖方法,體會數學語言的準確性。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請學生在大屏幕上指出每個圖形互相垂直的線段。

  2、課件出示橋灣小學附近主要街道的平面圖,請你判斷哪些街道是互相垂直的?

  講解時強調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

  設計意圖:第一題讓學生在過去認識的圖形中找互相垂直的線段,是運用新知重新認識舊知的過程,正如特級教師徐長青所說“讓知識從緘默走向明確再回歸緘默”。第二題通過街道間的位置關系,認識到怎樣相交的道路安全系數高,讓知識回歸生活、指導實踐,并培養學生遵守交通法規的意識。

  四、升華新知,總結方法。

  同學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了什么新的收獲?

  誰能說說我們是如何得到這樣的收獲的?

  設計意圖:吳正憲老師曾說過:我們要以數學知識為載體,俄皮癢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批判性和全面性。在總結時,我們不僅要幫助學生總結數學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體會了解數學知識獲得的過程和方法。數學知識僅僅是個載體,知識的生成過程才是學習的實質,才是學生該獲得的精髓,才是數學該傳遞給每一個學生品質。教學不是實現給予與告之,而是探索的過程。

  板書設計:

  垂直

  過直線外一點作

  已知直線的垂線

  垂足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內容:

  蘇教版第十一冊89-90頁的例1、練一練,練習十七第1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替換"的策略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并能根據問題的特點確定合理的解題步驟。

  2、使學生在對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反思,感受"替換"策略對于解決特定問題的價值,進一步發展分析、綜合和簡單推理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早上喜歡和牛奶嗎?和牛奶有益身體健康。

  我女兒在家也喜歡喝牛奶,每次早晨喝一小杯(出示一小杯)。我早晨每次喝一大杯(出示一小杯)。大杯中的牛奶大約是小杯牛奶的2倍。

  出示1大杯和2小杯,問1大杯可以夠我和幾次?2小杯可以夠我女兒喝幾次?

  1大杯和2小杯都給我喝,可以喝幾次?

  1大杯和2小杯都給我女兒喝,可以喝幾次?

  指名匯報,說說是怎樣想的?

  說明:剛才想的過程其實就是替換的策略。

  揭示課題: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

  二、自主探索

  1、出示: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都倒滿。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思考:你能解決嗎?為什么?(使學生聯想到都是大杯或者都是小杯比較容易解決;或者告訴大杯容量與小杯容量的關系。)

  2、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都倒滿。小杯容量是大杯的13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說說所增加的條件,你是怎樣理解的?

  思考,你準備怎樣解決?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重點讓學生說明怎樣替換,替換之后是什么杯子,總量是多少?

  使學生感悟到無論怎樣替換之后的果汁總量是不變的。

  (根據學生的回答,以課件演示替換的過程)

  思考,為什么要把1大杯替換成3小杯,或者把3小杯替換成1大杯?(感受替換的依據)

  4、學生列式解決。

  指名匯報,注重結合替換的思路,理解算式。

  師:像這樣的實際問題,我們用替換的策略進行解決,是否正確呢?

  學生提出檢驗的方法,并閱讀書上的介紹,然后進行檢驗。

  5、小結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加深對解題思路的理解。

  6、體現價值。

  教師介紹用方程解答的方法,還可以請學生說說不用替換的策略,還可以怎樣解決。然后進行比較,使學生深深感受到策略的價值。

  三、完成練習的第1題。

  1、在題中用圖表示替換的過程,然后解決問題,并檢驗。

  2、匯報交流,將學生的作品在實物展示臺上展示。注意體現學生可能出現的不同情況,(有可能出現線段圖)

  3、結合圖說出算式。

  4、這個題目還有不同的替換嗎?為什么?使學生認識到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四、指導練一練

  1、讀題,嘗試解答,教師巡視了解。

  2、練一練與例題相比有難度,因此讓學生在指導下完成,可以用優秀生的思路來提示其他學生。

  3、重視圖的作用,以圖來幫助理解。

  五、思考

  1、本課應該以策略的價值體現為主,還是應該以替換的依據為主?感覺難以合理安排。

  2、課堂教學時,忽視了學生在替換過程中語言的準確表達。如:用什么替換什么,或者把什么替換成什么。在數學中語言應該是規范、到位的。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學生在聯系生活實際和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認識梯形,發現梯形的基本特征,認識梯形的高。

  2、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學會用不同方法做出一個梯形,會在方格紙上畫梯形,能正確判斷一個平面圖形是不是梯形,能測量或畫出梯形的高。

  3、學生感受圖形與生活的聯系,感受平面圖形的學習價值,進一步發展對“空間與圖形”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經歷梯形的認識過程,了解梯形的特征。

  教學難點:

  建立廳性的高的概念,畫梯形的高。

  教學準備:

  配套教材、直尺、三角尺等。

  教學流程:

  一、生活導入

  1、出示例1的圖片,你能在這些生活場景中找到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嗎?

  (重點可讓學生上臺指一指梯形)

  2、你能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能看到梯形嗎?

  3、今天我們繼續研究梯形。你還記得我們昨天是怎樣研究平行四邊形的嗎?

  根據學生回憶板書:

 。1)探究特點

 。2)認識高、底

 。3)多種練習

  有了這些研究平行四邊形的經驗,你想自己來進行研究活動嗎?在小組里討論一下,你們準備開展哪些活動來完成(1)和(2)。

  老師的友情提醒:研究梯形時注意和平行四邊形的聯系與區別,將使你事半功倍。

  二、小組活動

 。ㄒ唬┨骄刻攸c

  1、展示小組內制作的梯形,介紹使用的材料和方法。

  2、歸納梯形的特點:梯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

 。ǘ┱J識高、底

  1、介紹小組內的研究成果

  2、在此基礎上指導看書自學:

  量出互相平行的一組對邊間的距離,這就是梯形的高。這樣的高有多少條?為什么?與平行四邊形不同的是,梯形各部分有自己的名稱。說說什么是上底、下底、腰、等腰梯形。

  3、試一試: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條邊,量出每個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4、說明:第二個梯形是直角梯形。在直角梯形中有幾個直角?

  三、練習提高

  想想做做1-5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同桌間說說看。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7-02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6-27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6-13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4-28

2020小學數學教學設計05-27

《統計》小學數學教學設計10-18

小學數學角的教學設計07-19

關于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06-22

小學數學比長短的教學設計04-08

小學數學《比的應用》教學設計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