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憫農》教學設計

時間:2020-11-05 13:55:58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憫農》教學設計范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憫農》教學設計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憫農》教學設計范文

  《憫農》教學設計1

  一、教材內容簡析:

  歌曲《憫農》內容選自同名經典古詩,體現了音樂與中國傳統經典文化的完美結合。歌曲為二拍子,旋律流暢優美,以中速吟唱,情感真摯。歌詞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農民在烈日下辛勤耕作的艱辛,說明了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應愛惜糧食的道理。

  二、教學對象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模仿能力較強,他們與生俱來的愛唱、愛跳的天性能很好地幫助自己將自身學習音樂、感受音樂和創造音樂的潛能挖掘出來。尤其是當動靜相結合的教學活動與他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達成一致的時候,往往能觸動起他們極大的音樂學習興趣。

  三、教學目標:

  通過誦讀、吟唱、表演等豐富有趣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能有韻律、有情感地吟誦古詩《憫農》,能準確、流暢地演唱歌曲《憫農》,能進行歌曲《憫農》的動作創編并樂于參與表現;使學生懂得珍惜勞動果實,愛惜糧食的道理,培養和激發學生用音樂語言傳承和熱愛祖國經典文化的情感。

  四、教學重點:

  1、能用真摯的情感吟誦古詩《憫農》。

  2、能用有氣息支持的聲音流暢地吟唱歌曲《憫農》。

  五、教學難點:

  附點音符和八分音符旋律的正確演唱。

  六、教學媒體:

  鋼琴、教學光盤、音樂課件等

  七、教學過程:

  (一)感受古詩歌曲:《憫農》

  播放歌曲《憫農》,教師帶領學生自然地擺動身體,初步感受歌曲韻律,以愉快的心情進入音樂課室。

 。ㄔO計意圖:引導學生熟悉《憫農》音樂旋律及本課學習內容)

  (二)吟誦古詩:《憫農》

  1、請個別學生朗誦唐詩《憫農》;

  2、引導學生模擬古詩人吟詩作對的情形及神態,有節奏地朗誦《憫農》;

  3、和學生一起在《憫農》音樂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誦《憫農》,同時對學生滲透熱愛祖國經典文化及告誡學生要珍惜糧食、珍惜勞動成果的思想教育。

 。ㄔO計意圖:遵循學生認知規律,通過吟誦詩歌,充分調動和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ㄈ┮鞒旁姡骸稇戅r》

  1、引導學生用跟唱法,學唱歌曲《憫農》

  要求:隨范唱小聲跟唱,找出演唱有困難的小節或樂句。

  2、反復聽難點樂句的演唱三次,再請學生試唱

  3、第二次跟唱歌曲《憫農》,幫助、引導學生找出歌曲中旋律相同的樂句。

  3、“歌曲接龍”的形式,收集學生的學習信息,鼓勵學生有感情地、完整地演唱歌曲。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模仿能力強的'學習優勢,鼓勵學生找出學習難點,為學生鋪設自我發現、自主學習、自我成就的舞臺,促成互長互學的良好學習氛圍)(本環節應有檢驗學習成效環節,如,齊唱、小組唱、個體唱等,可滲透在學唱過程。同時為下一環節作鋪墊,還應適當加入教師引導的律動)

 。ㄋ模┍憩F古詩:《憫農》

  1、比創意

 。、律動創作

  要求:以小組為單位,邊演唱歌曲《憫農》,邊為每一句詩歌編配一個能體現詩歌內容及情感的動作來表現歌曲。

  b、唱一唱、比一比、評一評

  要求:從各小組歌曲的演唱、動作的創編、合作的成效等方面進行評價。

  2、合作學習

  要求:隨意將學生分為(可讓學生自行選擇):吟誦、吟唱、表演三個組,鼓勵學生對自己參與創作的情況進行自評。

 。ㄔO計意圖:本環節旨在鼓勵和幫助學生拓寬學習音樂、創造音樂的思維)

 。ㄎ澹┬〗Y

  談話、訪問式結束新課學習,鼓勵學生將本節課的學習收獲與同學分享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顧所得,分享學習的快樂)

  《憫農》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借助漢語拼音認識8個漢字,并會口頭組詞,會寫4個生字農、當、午、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古詩,并試著背誦古詩。

  3、理解古詩大意,體會農民伯伯的辛苦,懂得愛惜糧食。

  教學重點:

  1、學會8個生字,會寫四個生字農、當、午、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教學難點:

  1、農、當的寫法

  2、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懂得愛惜糧食。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稻穗圖、小黑板、磁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今天,向老師有一個難題,想請小朋友們幫我解決一下。你們愿意嗎?

 。ǔ鍪疽煌氪虻沟娘垐D)學生觀察。

  這就是向老師遇到的難題,有個孩子每天吃飯都吃不完,而且漏得滿桌子都是。我想請會講道理的小朋友替向老師給他講講道理。(這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

  師出示辛苦,教讀。

  你見過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糧食嗎?

  老師帶來了一幅圖,就是農民伯伯平常勞作的情景,請小朋友翻開書,看看圖上都畫了什么?

  二、觀察圖畫

  1、你從圖上看到了什么?(農民伯伯在鋤草,他很辛苦。)

  2、再次齊讀辛苦,并貼在黑板上。

  3、你怎么看出農民伯伯很辛苦?(頭上的汗珠一顆顆地往下掉。)

  4、今天,我們就要學一首配這幅圖詩《憫農》。跟老師一起寫寫農。(師寫,生書空。)

  全班齊讀課題。

  三、學習生字

 。ㄒ唬┏踝x課文,感知詩意。

  1.聽錄音

  小朋友們,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首古詩,要聽清字的讀音,用右手的食指指著字,看誰最認真?如果會的同學能跟錄音機一起讀,也不必加以制止,追問一句:你從哪里學會的?提示學生:我們可以從許多地方學習知識,希望小朋友們做個有心人。

  2.過渡:由于這首詩絕大多數同學都能熟練背誦,所以直奔本課的生字。這首詩你們會背了,里面的生字你們都認識嗎?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古詩中的生字詞,看誰學得又對又快。

  (二)認讀生字

  1.下面請你輕聲讀課文,用手指指著課文,圈出帶紅色音節的生字。

  2.引導學生回憶平時學習生字的主要方法:你們平時都用哪些方法來學習生字?(拼讀音節、問同學、問家長、問老師。)

  3.小朋友們歸納得真好,那就請你趕快用你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生字吧。(學生自主學習生字,教師巡視,發現問題及時點播。)

  4.學習完生字以后,請你給同桌讀一讀,注意用手指指著字讀。

  5、抽生教讀生字。

  6、這些生字娃娃又交上了新朋友,你能把它們讀出來嗎?(出示詞語:憫農日當午誰知汗滴粒粒辛苦)

  抽生讀,齊讀。

  7、在詞語中你認識了生字,那么老師把生字單拿出來你還能認出它們嗎?如果你認識就站起來大聲說出來。(當讀到午時進行擴詞,從而理解日當午。)

  8、現在這些生字都躲到詩里面去了,你還能認出它們嗎?(引導學生再讀課文)

  抽生讀課文,其他小朋友用手指著書,認真聽,聽他哪個字音讀準了,哪個跟你不一樣,等會兒請你給他指出來。

  9、齊讀。

  四、再讀課文,理解詩意

  1、剛才我們一起初讀了課文,同學們學得特別好,下面,請你們再讀課文,從課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抽生答。(我知道了農民伯伯很辛苦)

  3、你從哪些詩句中感受到了農民伯伯很辛苦?自己讀一讀。

  重點指導: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

  指導方法:先通過做鋤草的動作體會辛苦應表現得行動緩慢,吃力,在朗讀時語氣應重而稍慢,基本領悟即可。

  4、師范讀全詩。

  5、齊讀。

  6、能背的同學背一背,不會背的同學可以再看看書。

  五、鞏固練習,指導書寫

 。ㄒ唬⿹斓舅胗螒,復習生字

  1、秋天來了,農民通過辛勤的勞動,莊稼獲得了大豐收。你們看:金黃的稻穗在秋風中搖擺,好象在向人們微笑。收割后,還有一些稻穗遺留在了田地里,下面咱們一起去撿稻穗。你可以任選一顆,讀出后面的生字,然后放到籃里。(師貼稻穗圖,畫籃子)

  2、抽生上臺拾稻穗,然后反過面貼于籃子里。

  3、你打算把帶哪個字的稻穗送給誰?為什么?

  (二)指導寫字

  (出示農、當、汗、午)

  1、你記住了哪個字?怎么記住的?

  2、重點指導當,認識小字頭,學生認真觀察書上的筆順,然后書空。

  指導農,你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一筆?

  3.教師在田字格中書寫學生認為難寫的字。

  4.學生練習寫一個字,同桌互評,然后再寫一個。

  六、總結全文

 。ò鍟

  6、憫農

  辛苦

  教學反思: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古詩,兩三歲的小孩都會背誦,因此,讀背并不難,關鍵是要從中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懂得從小要愛惜糧食。為此,我在設計時圍繞一個辛苦,從幫老師解決難題引出辛苦,看圖了解辛苦,到讀詩句感受辛苦,從而把學生并不容易體會到的辛苦突破了。

  1、開頭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并樂于去解決。

  2、現了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生字的學習,詩句的感悟,全是學生自主觀察,學習。

  3、通過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快樂學習。

  4、如果能從生活中找到相關的照片,錄象資料,或讓學生聯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將更能從心靈上讓學生受到教育。

  5、朗讀的指導還要更細致。

【《憫農》教學設計范文】相關文章:

李紳憫農二古詩10-12

中班閱讀活動:古詩《憫農》08-23

唐詩憫農讀后感500字11-29

楊萬里的詩憫農12-26

憫農宋楊萬里拼音10-09

楊萬里的詩憫農拼音11-04

憫農宋楊萬里的詩意10-31

楊萬里的詩憫農賞析10-28

楊萬里的詩憫農原文10-27

楊萬里的憫農全詩句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