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處》教學設計范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么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巷深處》的教學設計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巷深處》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理解課文內容。
2、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價值觀:讓文中最精華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來熏陶感染學生,感悟母愛、贊美母愛。
【教學設想】
1、教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是基礎,品味文章事情是重點,激發學生理解愛、感悟愛是難點,這也是文學作品教學的重要價值所在。
2、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塊層層推進,以“這是一個故事”、“養母是一個 的人”、“妙在 ,寫(用)得好,它表現了(它寫出了或它說明了、它點出了) ”貫穿其間,以學生談感受母愛、理解母愛和根據對“愛”的理解,說一句很美的話的形式,汲取作品人文內涵,升華作品的美點精粹。由淺入深,逐塊推進,讓學生自由說、主動說、積極討論,相互質疑,理清作品內容,品味感情,領會深意,感受母愛,學會做人。
3、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緊扣精彩凝練的語言文字,讓文學作品的韻味,情感價值充盈課堂。
4、用孟郊的《游子吟》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導入,用感動人心的MTV《懂你》創設課堂氛圍,讓學生的心靈受到強烈的沖擊與震撼,引起共鳴,真正感悟、理解偉大的母愛。
5、 安排 2 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2分鐘播放MTV《懂你》,創設氛圍,觸發學生愛的情感。
導 入:
同學們,在唐詩中有一首贊美母愛的詩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學們還能背出這首古詩嗎?(全班背誦《游子吟》)
幾年前,香港曾舉行過一次“我最喜愛的一首唐詩”的評選活動,孟郊的這首《游子吟》榮登榜首。想一想,人們為什么會如此鐘愛這首詩呢?(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這首詩寫出了母親對孩子的一片愛心,而這種愛心又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撥動無數讀者的心弦。看過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誰,都會潸然淚下,一曲“世上只有媽媽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聲。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林莉的《小巷深處》,來聆聽一段感人的有關母愛的故事。
第一個教學板塊:理解課文
1、學生各自圈讀字詞,借助工具書查閱字詞。
2、教師點出需要認讀、積累的字詞。
按句式說話:這是一個故事。
瘦癟 炫耀 執著 揶揄 落寞 哽咽 蹣跚 憧憬
3、快速默讀課文。教師指導學生了解詞語的語境義。
4、進行寫法指導,閱讀散文第一步是用“概括”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了解,選擇角度用“這是一個 故事”這個句式說話,對課文內容進行概括。
學生說出的內容可能有:這是一個愛的故事。一個養母收養棄嬰的故事。一個小巷深處的故事。一個棄嬰長大后厭貧離開養母最后悔悟的故事等。
同桌相互討論,標出“我”對家對母親感情變化的句子。
5、快速默讀課文,找出養母為“我”做了哪些事?(學生回答)
6、分角色朗讀:“那個學期的最后一個星期……又仿佛在等候”,請同學們用“養母是一個 的人”的句式說一句話。(教師示范,學生發言)
7、同桌相互討論,標出“我”對家、對母親感情變化的句子。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我”疏遠母親,淡忘破舊的家?
8、質疑:再次默讀課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詞句(學生提出的問題盡可能讓學生自己解決,教師只作點撥)。
小結:
文章用樸素無華的語言,通過生活瑣事表現養母對“我”的愛,一個善良、充滿愛心的母親躍然紙上,讓我們感受到母愛的市場與無私。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我”隨著年齡的增長,對養母的感情變化了,最后被母親深深的愛所感動而悔悟流淚,這平實的敘事中潛藏著一條深沉而真摯的感情之流。
第二教學板塊:品味課文
1、學生速讀課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動的句子或事例,有感情地朗讀,并談談自己的理解。(自己先小聲地各自說,然后發言)
2、教師:預習的時候要求同學們“從任何一個角度說說對課文的理解”,這句話應該這樣說:“妙在 ,寫(用)得好,它表現了(它寫出了、它說明了、它點出了)
《小巷深處》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語文出版社,七年級上冊的第六課,是一篇回憶性的抒情散文,抒發了養母對“我”深切的愛和“我”對養母的感情。文章富有感染力,很適合初中生學習。它的語言淺顯明了,但情感內涵豐富,可以通過此文教育學生尊敬和愛戴自己的母親。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母愛的無私和偉大,加深兒女對母親的理解;
2、學習如何選取生活瑣事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
二、學生分析:
學生剛離家到學校念書不久,普遍都有思鄉、思家、思親情結。特別是思念自己的母親。但是他們又搞不懂自己離不開母親的真正原因。這正是學生的天真幼稚之處,也是為人處世膚淺的一面。他們的真情需要熏陶、需要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在他們幼稚的心里種下“孝”的種子。
三、設計理念:
體現語文人文性,學生的主體性和師生互動的重要性(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創設民主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注重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水平和審美情趣,使他們敢于說話,敢于質疑,這就是本節課的設計思路。
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讓學生通過自身的生活經歷和實際,體會母女之間那種真摯的情感,并認識母親對子女成長所做出的無私奉獻。
2、知識目標:了解“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懂得選取生活瑣事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四、教學流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1、讓學生欣賞歌曲《媽媽的吻》。教師引導學生欣賞歌曲的動人旋律及感人的歌詞,同時談一談自己的內心感受。
反饋:這個環節學生普遍比較能投入,能夠為歌曲優美的旋律所吸引,有些同學甚至產生共鳴,流下了眼淚,特別是女同學。另外同學們在談自己感受時均認為這首歌很有吸引力,很令人感動,而且容易引起自己對往事的回憶。我想借助一些優美的暗示來上語文課效果的是很好的,同時學生的心底是純真無邪的。
2、學生分組討論,暢談感受。
A、母親對自己影響最深刻的一件事:
反饋:有的同學談自己生病時母親連夜或冒雨送他(她)到醫院的故事;有的同學則談了母親在自己學習生活中的巨大幫助;有的同學甚至提到母親如何對自己進行嘔心瀝血的教育,如何為了兒女的利益犧牲自己的利益。總之有回答問題的同學在談話過程中無不流露出感激和自豪之情。認為自己應該在長大后孝敬和報答自己的母親。
反思:學生各式各樣的回答,雖然讓人應接不暇,但我內心里還是感到欣慰。因為通過他們的回答和談話,我感受到“人之初,性本善”的含義所在。我想我面前坐著的是一群本性善良、質樸的孩子,如果教師能用正確的方法加以引導教育,我們使學生“學會做人”的目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B、自己日常生活中曾經做過的對不住母親的事:
反饋:一開始學生都不太敢說出自己做錯的事,后來在我的帶動下(先讓他們聽我的經歷——這也體現師生平等、互動的原則)同學們慢慢踴躍起來了,紛紛打開自己的心扉,把壓在自己心中的不快都說了出來。比如有個同學說自己曾經在背后罵過母親,并取笑她,后來發現自己錯了又沒膽量向母親承認錯誤;還有個同學說自己假裝生病,來騙取母親的同情……
反思:雖然同學們的話讓我感到驚訝,但我同時卻也看到了他們誠實、善良的一面和可塑性。作為教師,我想應該從正面引導學生正視自己的錯誤,讓他們知道“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
(二)、學生閱讀課文《小巷深處》,并且分組探究:
1、課文中的“小莉”是如何對待自己的母親的?(主要通過哪些描寫)
2、應如何評價她的這種行為?
反饋:對于第一個問題,學生們的討論相對活躍,但是回答的答案比較統一。一般是:喜歡→反感→討厭→感動。學生能夠較全面地去發現問題。而對于第二個問題,學生們則由討論轉化為爭論,主要形成兩種觀點:
1、對“小莉”的行為應持批評態度,因為她忘恩負義,沒有盡到做女兒的責任,對不起自己的養母;
2、認為“小莉”的做法值得同情,可以理解。因為她是一個被撿來的孩子,有自卑的一面。同時她還是一個孩子,是老師、家長沒有教育好她。而且她知錯能改的做法也是值得表揚的。
反思:暫且不管誰對誰錯,就這一環節同學們的表現來說,已經達到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目標。另外,我們也發現了學生自身擁有的人文性。這便是語文教學最需要,也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的。我想如果能以此為基點,緊緊結合課改新理念,我們的語文教育一定會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給學生多一些思考、說話的空間和時間,多走近學生、了解學生,和他們一起學習、一起探究,這應該成為語文老師的一種習慣。
(三)、布置作業:
1、調查自己母親的生日并準備祝賀方式(寫一寫自己的設想);
2、完成課后練習。
五、課后反思:
這一節課在接觸語文的人文性后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正確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一失足成千古恨”,孩子是純真、幼稚的,他們的心地不壞,并充滿好奇,只要老師耐心地教育,他們是會明白事理的。我想這一節課最大的成功是我進一步了解了學生,同時也讓他們明白了“孝”字的含義。當然,在這一節課中我也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比如:留給學生說話的時間還是不夠;課堂形式也較單一,沒有讓學生更徹底地表現自己能力;同時對個別學生的引導還是不夠,以致他們孤芳自賞、顧影自憐,沒有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
《小巷深處》教學設計3
一、課前分析:
《小巷深處》是一篇飽含情感的文章,文中那深沉而真摯的母愛催人淚下。因此,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情感陶冶,提高他們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應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在心理學意義上的“心理叛逆期”,在父母的眼里他們仍是孩子;而在這些孩子的心理卻常常把自己當作“大人”。因此,他們對父母的'特殊關愛不太理解,有時甚至產生反感,通過對本文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懂得母愛的內涵,并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體會文章真摯的情感,提高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3、培養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
三、教學流程描述:
1、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還記得孟郊的《游子吟》這首詩嗎?
生:記得。
師:那我們就共同背誦一下這首《游子吟》。
(師生齊背《游子吟》)
師:詩中的母親正在做什么?
生:做衣服。(有的回答:“給兒子做衣服。”)
師:哪些詩句能體現母親對兒子的深情?
生:“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師:非常正確。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親對待孩子的感情總是那樣的真摯和深沉。今天我們就共同學習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小巷深處》。(板書課題)
2、新課學習:
師:這篇文章很多同學都已讀過了,那么哪位同學能為其他同學朗讀一下課文呢?(很多同學都舉手,要求朗讀課文。)這么多同學要求朗讀課文,真使老師高興,又使我感到為難。我想讓每個學習小組各推舉一名同學來為大家朗讀這篇文章,大家說可以嗎?(絕大多數同學同意這種做法,只有幾位同學很不情愿地說:“行。”)
第一組推選了董××同學。這位同學平時學習成績很好,朗讀水平也很高。可是在這時她卻只是低著頭,對同學們的推選表示拒絕。師立刻想到這位同學的母親是個聾啞人,父親也是個殘疾人,她不愿為大家朗讀課文可能是有些心理上的障礙。于是說:“她今天嗓子有些不舒服,我們可以再推舉一個人嗎?”第一組的同學發出幾聲嘆息。
新推舉的這位同學朗讀得很好。當讀到“我母親聽著便翻了臉,待在那人家,足足罵了半天。”這一句時,座位上有幾個同學笑了。這位同學讀到這里停頓了下來,斜眼瞅了一下發笑的同學,然后繼續讀課文。讀到“從此,即使得了表揚,我也不敢說給母親聽了。”告一段落。
師:走到剛才發笑的同學面前說道:“你能給大家解釋一下你發笑的原因嗎?”
生:有意思。
師:是很有“意思”。一個把揀來的這個女孩當成珍寶的母親,一個甘愿在太陽最毒的地方為著女兒而守候叫賣的母親,一個為了女兒的一點成績而高興得落淚的母親,難道還不能使我們為之感動嗎?我們常常覺得自己長大了,父母的某些言行在我們的眼里有些可笑了,其實那是沒有真正讀懂父母的心。讓我們繼續解讀一下母親靈魂深處的文字吧!
(第二組推舉的同學繼續朗讀,隨著文章情感的發展,教室里的氣氛變得濃重起來。)
當讀到“終于,她點了點頭,順手取過她那根不知啥時已從角落里拿出來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擊著地面向廚房走去。”時,很多同學的眼里噙著淚花。當讀到“老遠,我看見了。”一段時,竟有幾位同學輕聲抽咽起來。
第三組推舉的同學想接著讀下去,這時師注意到全班同學的神態都充滿了朗讀的渴望,心里都積蓄了想要表達的感情,便提出建議:“讓我們共同朗讀課文的后三個自然段吧!”
(教室里充滿了飽含感情的讀書聲。同學們都像是經受著一次真摯情感的洗禮。)
師:大家讀得非常好,可見同學們都被課文中的真摯情感所感動了。下面讓我們共同欣賞一首滿文軍的音樂電視作品《懂你》,并對這部作品和課文談一點自己的感想。(電視機里出現了感人的畫面,響起了動人的歌聲。)
歌曲結束后,許多同學要求發言:
生甲:以前我雖然聽過這首歌,但對歌曲的內容并沒有太深的理解,但學了《小巷深處》這篇課文后,我對這首歌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時也為音樂作品中的母親形象而感動。
生乙:這部音樂電視作品與《小巷深處》有異曲同工之妙。它更使我感到文章中的那位盲母親的偉大;她寧愿忍受孤獨寂寞,把全部的愛給了女兒;在女兒還不理解她的時候,依然無怨無悔,無私奉獻。
生丙:我覺得課文中女兒的感情是非常真實的,由于自己的虛榮而不能真正的理解母親;由讀懂了母親的真情而感到悔悟和自責,這些轉變合情合理,非常自然。
師:大家說得非常好,對課文的理解也很透徹。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好好地檢討一下自己,對待自己的父母可能都會有一點虛榮:有的同學覺得父母的文化水平低;有的同學覺得父母穿著、說話不夠體面;還有的同學覺得父母太普通、太平凡……然而,當我們回想起父母為我們做的一件件含辛茹苦的往事時,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放不下心中的那一點點虛榮呢?還有什么理由不用我們一生的努力來給她們以回報呢?
(這時第一組的董××同學舉手發言:老師,剛才我沒有為大家讀課文,也是虛榮心在做怪。我的父母都是殘疾人,所以一學到關于父母的文章時,我就不自覺地回避。現在我想再給大家朗讀一段課文,把它獻給老師和同學們,也把它獻給視我如珍寶的父親和母親。)
這時下課鈴聲響了,可沒有一個人動,教室里回響著她清脆而富有情感的讀書聲。
“媽媽,我回來了,我已經回來了。我其實還記得,還記得來時泥濘的山路,還記得赤足跑過石板的清涼,還記得家里厚重的木門栓,還有,還有我們曾共同相偎走過的那條小巷,那條深深的小巷。”
四、教學回顧與反思:
這篇課文感情真摯,語言生動很適合朗讀,因此在第一課時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朗讀這一環節,使學生感悟課文的情感,并運用音樂電視作品來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這種教學的整體思路設計是正確的。
導入新課自然,課堂氣氛活躍,體現了師生平等參與教學活動的思想。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初步理解和對音樂電視作品的欣賞,提高了學生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完成了教學目標所規定的要求。
“新語文課標”特別強調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要利用文本所蘊涵的情感資源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要注重發揮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課文意義,提出他們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本節課體現了“新課標”的上述要求,是一堂比較成功的語文課。
《小巷深處》教學設計4
一、設計思想
體現語文的人文性,學生的主體性和師生互動的重要性(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創設民主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注重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水平和審美情趣,使他們敢于說話,敢于質疑,這就是本節課的設計思想。
二、教材分析
《小巷深處》是語文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內容以寫人的記敘文為主,目的在于引導學生了解并掌握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和技巧。同時四篇課文都洋溢著強烈的美好情感,這對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陶冶情操,是十分有益的。《小巷深處》是一篇抒寫母愛的感人散文。文章以“我”對養母的感情變化發展為主線,內容貼近學生心理特征,語言淺顯感人,是一篇喚起學生親情教育的好文章。我們可以以此培養學生感受、體驗親情的能力,同時引導學生了解并掌握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和技巧。因此本文無論從情感內容還是從能力培養上都是對前一課的延續和深入,在寫人記敘文的單元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學情分析
該課的教學對象是七年級的學生,剛剛步入青春期的他們在心理上渴望成熟獨立,叛逆心漸強,但事實上又離不了父母的照顧,不理解父母對他們的良苦用心。這正是他們的幼稚之處,也是為人處世膚淺的一面,他們的真情需要熏陶,更需要引導,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學會珍惜親情,感恩生活。
四、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積累詞語,理解文中一些關鍵詞語的含義和作用。
(2)了解寫人記敘文的基本要求,懂得把人放到事件中寫,通過寫事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
(3)學習文章選取生活瑣事和通過人物的外貌、神態等描寫來刻畫人物和抒發情感的方法。
(4)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安排材料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在反復誦讀中感受母愛,贊美母愛,從而體會文章強烈的感情色彩。
(2)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盡量讓學生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對文章中心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懂得父母對子女的愛體現在日常生活瑣事上,認識母愛的偉大與無私,培養學生孝順父母的情感。
【確立依據】新課標中提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語感”,使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同時結合本單元教學目的和記敘文教學要求,確立了以上目標。
五、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從課文中讀懂母愛,體會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增強對親情的理解。
2、難點:學習本文選取生活瑣事和通過人物的外貌、神態等描寫來刻畫人物、抒發情感的方法。
【確立依據】
1、新課標中提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因此我把“情”字作為教學重點,在感知文本的基礎上,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加深體驗,陶冶自己的情操,培養感受、體驗愛心的能力。
2、七年級學生還不能在習作中熟練運用多種描寫方法來刻畫人物、突出中心,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本文的寫作特點進行討論時,應注重引導學生在閱讀文本、感知語言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遷移借鑒,以提高學生寫作記敘文的水平。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語文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提到:“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法
通過吟誦關于母愛的警句詩文、創設情境,讓學生一開始就進入濃濃的母愛氛圍。緊扣精彩凝練的語言文字,讓文學作品的韻味、情感價值充盈整個課堂。
2、稍加點撥法
這篇課文我只在需要時稍加點撥,引導學生關注細節,不做過多的分析,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
3、朗讀品味法
文章不厭百回讀,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特別是一些重點段落,語言典范精美,字里行間飽含著真情,我們應指導學生進行朗讀,以讀促悟,加深對母愛的理解。
七、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吟誦交流寫母愛的警句歌詞和詩文等,導入課文。
【確立依據】由此導入新課,創設溫馨感人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建立起學生學習課文的情感基礎。
(二) 初讀課文,掃除閱讀障礙
1、檢查預習情況:給加點字注音,并解詞。
瘦癟 炫耀 執著 揶揄 哽咽 蹣跚 憧憬
2、快速默讀課文。教師指導學生了解詞語的語境義。
3、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了解,選擇角度,用句式“這是一個……的故事”對課文內容進行概括。
學生說出的內容可能有:這是一個愛的故事。一個養母收養棄嬰的故事。一個小巷深處的故事。一個棄嬰長大后厭貧離開養母最后悔悟的故事等。
【確立依據】檢查字詞的目的在于督促學生認真預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概括文章內容的要求,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整體把握文本內容。
(三)整體感知,討論交流
1、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課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是盲母對女兒的愛的表現?
(1)用自己賣冰棍的微薄的收入收養了“我”。
(2)為了“我”,她拿出所有的積蓄換住處。
(3)為了“我”,她改變了潑辣的性格。
(4)為了“我”,她終年辛勤勞作,苦心經營。
(5)把“我”調養得像個千金小姐,并為“我”讀書取得的每一點成績而驕傲。
(6)當“我”為家的貧困,母親的卑微而沉默,回避同學甚至厭惡這個家,想離開這個家時,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現的很平靜。
(7)她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每月進城給“我”送營養品和生活費,可是為了照顧“我”的情緒,每次都默默地讓別人帶到學校,自己孤零零的回家。
2、齊讀文中具體描寫盲母愛養女的生活片斷的文字。想一想:這些事例是按什么順序寫的?文章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來刻畫母親這一形象的?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明確:
(1)時間順序。
(2)外貌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
(3)這些句子表現了母親為了養育“我”終年勞動、飽嘗日曬的艱辛,寫出“我”同家隔絕后,母親既痛苦又堅強的心情與神態,從而可知養母是一個善良寬容、堅韌執著、默默無私奉獻的辛勤母親。
3、對一個這樣疼“我”愛“我”的母親,“我”是不是一直也如此的愛她呢?“我”對母親的感情有哪些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不是。對母親的感情變化可分四個階段:
(1)對生活滿足,并為母親自豪。
(2)沉默,回避同學,開始厭惡自己的家,不再與母親相伴而走。
(3)淡忘了家,淡忘了母親殷殷的招呼聲,與家完全隔絕。
(4)悔悟,為自己的虛榮無知而流淚。
滿足——厭惡——淡忘——悔悟(情感變化是貫穿本文的線索)
原因:很虛榮的在乎外人的看法。
小結:我最后悔悟了,是母愛的無私偉大感動了我,使我這個虛榮無知的孩子成為一個懂事的孩子。
【確立依據】
1、整體感知課文,獲得初步體驗。
2、指導學生學習并掌握通過外貌、神態、語言、動作描寫和形象生動的具體描述來表現人物、抒發情感的寫作手法,實現“知識與能力”的教學目標。
3、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始終保持自主、合作、積極、主動的活動狀態,提高教學效率。強調歸納總結的方法,以突出學習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小結
文章用樸素無華的語言,通過生活瑣事表現養母對“我”的愛,一個善良、充滿愛心的母親躍然紙上,讓我們感受到母愛的偉大與無私。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我”隨著年齡的增長,對養母的感情變化了,最后被母親深深的愛所感動而悔悟流淚,這平實的敘事里潛藏著一條深沉而真摯的感情之流。
(五)布置作業
1、把文中四個字的詞和你認為最感人的句子,摘抄在筆記本上。
2、朗讀全文,體會文章強烈的感情色彩。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請一個學生復述課文的內容。
(二)誦讀品味,領悟真情
1、教師朗讀第25、26自然段。
2、學生伴隨著音樂飽含深情地朗讀最后三段,體會字里行間蘊含的深厚感情。并探究:文中小巷和竹棒的描寫,起到什么作用?該怎樣理解“我回來了,我已經回來了。”這句話?
明確:
(1)這幾段文字,蘊含了母親對“我”深切的愛,憧憬女兒早日成才,等候與女兒一起過上幸福的生活,同時深切地表現了“我”被養母的愛所感動,為自己的無知而悔恨之情。
(2)小巷是母女倆家的所在,竹棒是母親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東西,二者都是寄托情感的形象。對它們的描寫,其實就是情感的形象抒發。
(3)我回到了小巷深處,回到了母親的身邊。
【確立依據】
1、教師朗讀主要對學生朗讀起示范作用,學生通過朗讀品味、體會字里行間的深厚感情,獲得啟迪。
2、文章中小巷和竹棒是寄托作者情思的形象。這是文本重要內容,而又是學生不易理解的地方,需要教師點撥。
(三)合作探究
1、學生可以就文本中任何方面質疑,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疑難。
2、小組討論 :根據本文內容,你覺得“我”是個壞女孩嗎?(學生各抒己見)
學生可能出現的答案:
(1)對“我”的行為應持批評態度,因為她忘恩負義,沒有盡到做女兒的責任,對不起自己的養母;
(2)認為“我”的做法值得同情,可以理解。因為她是一個被撿來的孩子,有自卑的一面。同時她還是一個孩子,是老師、家長沒有教育好她。而且她知錯能改的做法也是值得表揚的。(該題沒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3、運用“本文妙在……,它表現了(它寫出了、它說明了、它點出了)……”的句式 ,從任一角度說說你對課文的理解。
參考:
(1)妙在“在風中,她的臉是那樣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的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的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兒卻是那么挺拔,那么堅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它描寫了母親的外貌,既寫出母親的痛苦,又寫出母親的堅強。
(2)妙在用生活瑣事,表現了一個母親偉大而無私的情懷。
(3)妙在用小巷深處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長長的竹棒作為情感依托,寫出了母女情深。
(4)妙在語言描寫和外貌描寫,寫出了母親的含辛茹苦,母親的寬容,母親的堅強。
(5)妙在用含蓄的寫法,寫出母親對“我”觀察細致,了解透徹,表達母親對“我”深深的愛。
【確立依據】開放的問題。學生可以借此深入體悟作品帶給自己的啟示。
(四)感情拓展
其實母愛就在我們的身邊,在平常的日子里,不一定非得都是驚天動地、轟轟烈烈的母愛才感人。細細回想起來,也許只是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溫暖的話語,一聲兒女遠行時的叮嚀,一道過早爬上眼角的皺紋……做兒女的,要善于從這些瑣事中感受到父母無私的愛。
1、引導學生回憶與母愛相處中最讓自己的感動的瞬間,重溫感動,體會母愛的溫暖與幸福。
2、讓學生暢談:該如何對待母愛?如何做一個孝順母親的孩子?
【確立依據】“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作為語文教師要努力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要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在這一環節,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對母愛引起共鳴,暢談對母親的回報,這比空洞說教或是讓學生在還沒有體驗、感悟的情況下就站起來“口上談兵”更有利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
(五)總結全文
同學們,母愛是孕育萬物的源泉,是推動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動力,母愛是最崇高、最美好的。母愛像陽光一樣,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要你細心感受、觀察你身邊發生的一些生活瑣事,你不難發現你生活在母愛之中,請珍惜這份濃濃的親情吧!
(六)布置作業:
1、用一小段文字描繪母親的外貌和神態,要求能突出母親的性格特點。
2、回家后主動與母親交流,多和母親相處,主動邀請母親參加學校活動,用實際行動來珍惜偉大的母愛。
【確立依據】設計意圖:愛因斯坦說“最重要的教育方法總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等教育資源,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因此我在課后作業里設計了這樣的題目:積累(第一課時作業)、習作、體驗。讓學生借鑒本文的寫作手法,進行片段描寫,聯系生活加深體驗,也增強動手實踐的能力。
九、板書設計:
盲母 愛 養女 描寫方法
收養撫育 滿足、自豪 外貌描寫
搬家
改脾氣 沉默、回避 神態描寫
終年辛勞
為“我”驕傲 淡忘、隔絕 語言描寫
抑制感情
送生活費、營養品 悔悟、感激 動作描寫
【《小巷深處》教學設計范文】相關文章:
小巷深處說課稿11-03
小巷深處讀后感04-18
語文版七上二單元導學案:小巷深處12-06
教學設計范文03-03
大街小巷造句01-24
小巷的傾訴作文02-25
背街小巷整治簡報09-10
觀潮教學設計范文11-13
《觀潮》教學設計范文11-04
《離騷》教學設計范文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