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十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開展,常常需要提前準備一份具體、詳細、針對性強的方案,方案是綜合考量事情或問題相關的因素后所制定的書面計劃。方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這兩則寓言的寓意。
2、學會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勸告等詞語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話將這兩則寓言講出來。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入題
1、上學期我們學過一則寓言叫做《刻舟求劍》,講了個什么故事,誰能說說!
2、這位刻舟求劍的人在上岸后能不能找到他丟失的劍?這個故事諷刺了──
3、像這樣用一個短小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是諷刺一些人,說是寓言。
4、今天我們要一起來研究第九課《寓言兩則》
二、題意
1、寓就是寄托、包含的意思。言則是講道理。
2、則的意思是?(篇)
3、這兩則寓言又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或是諷刺了哪種人。先來研究第一篇,跟著我一起寫課題──亡羊補牢。
三、初讀課文
1、讓我們先來看看這篇故事講了什么?請大家自由講課文,了解故事。
2、誰能不看書,用自己的話將故事講給大家聽聽?
3、聽了同學講的故事,課題中的亡是什么意思?能從課中文找出一個詞來解釋牢嗎?
4、牢的愿意是指關性口的圈,而課文中指的是羊圈!
5、了解了課意,再去讀課文,用一句話完整的句來概括課題的意思。
四、精讀課文
1、亡羊就是丟失了羊,故事中,這位養羊人,共丟了幾頭羊,都是怎么丟的,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讀一讀。
第一次:一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少了一只。
⑴ 這羊少的原因是什么?
⑵ 窟窿:注意窿讀輕聲;記字寫字;理解字義──洞。
⑶ 因為__________所以養羊的人少了一只羊。
第二次: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羊又少了一只。
⑴ 這回丟的原因是什么?
⑵ 依然是那個窟窿惹的禍。你想對養羊人說些什么?
2、街坊也像你們一樣的熱心,當他在第一次丟羊的時候,就在勸他了,找出來讀讀。
3、對著街坊(解釋:鄰居)的好言相勸,養羊人卻是那么地怎樣?(說出他的不在意,無所謂)
4、第二次丟羊后,養羊人心情大不一樣,他非常地──后悔!此時,他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5、是啊,從圖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用你的話來說說看吧。
6、以后,羊圈里的羊再也不丟了!
五、體會寓意
1、試想,當然勸過他的街坊正在好路過這兒,他會說些什么?
2、丟了兩次羊了,如果再不修羊圈的話,后果會?
3、由此可見,像養羊人這樣的錯誤,只要( ),就( )。
4、所以在亡羊補牢后面還有一句話,就是──未為遲也(為時不晚)。
5、在生活學習中,我們一定也有類似的現象,聯系生活的實際,四人一小組說說看。(環境污染、防眼近視)
六、認讀生字
1、本文還有幾個需要識字的生字:
寓、街坊、窟窿
2、書寫提醒。
〖板書設計
亡羊補牢
第一次 第二次
丟 丟
不補 趕快堵
又少 再沒丟
未為遲也
第二課時
南轅北轍
一、復習導入
1、上節課,我們一起了解了寓言《亡羊補牢》的寓意,知道只要( ),就( )。
2、本節課,我們將一起研究另一則寓言,板書:南轅北轍
3、有知道這個故事的嗎?來說說看(師適量補充)
二、了解故事
1、聽了故事,你想說什么?
2、這位要去楚國去的人,能到到他的目的地嗎?
3、轅是車杠;轍是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什么呢?(轅向南轍向北,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結果離目標越來越遠。)
三、精讀故事
1、楚國在南邊,這個人卻要往北走,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可能實現的,他的朋友也在苦苦地相勸。找出他與朋友的對話,同學一起來讀讀。
2、分角色讀。點評(讀出了朋友的不解、誠懇,讀出了他的固執)
3、用上雖然但這個名式來解釋一下,這個人到不了楚國的原因。
(雖然他的馬跑得很快,但離楚國越來越遠)
4、朋友一連串的問題也沒有讓這位固執的人方向,只能看著他越走越遠,讀課文的最后一段。
5、看著越走越遠的車夫,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四、課外延伸
1、這個成語來源于《戰國策·魏策四》,是發生在戰國后期的一個故事。想聽聽嗎?
戰國后期,一度稱雄天下的魏國國力漸衰,可是國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趙國。謀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鄰邦,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風塵仆仆趕來求見安厘王,勸阻伐趙。季梁對安厘王說: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見一個人坐車朝北而行,但他告訴我要到楚國去。楚國在南方,我問他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說:不要緊,我的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馬好也不頂用,朝北不是到楚國該走的方向。那人指著車上的大口袋說:不要緊,我的路費多著呢。我又給他指明,路費多也不濟事,這樣到不了楚國。那人還是說:不要緊,我的馬夫最會趕車。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對,即使馬跑得特別快,路費帶得特別多,馬夫特別會趕車,這些條件越好,也只能使他離開目的地越遠。說到這兒,季梁把話頭引上本題:而今,大王要成就霸業,一舉一動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樹立權威,眾望所歸;如果仗著自已國家大、兵力強,動不動進攻人家,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個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樣,只能離成就霸業的目標越來越遠!魏安厘王聽了這一席話,深感季梁給他點明了重要的道理,便決心停止伐趙。
2、古人還用文字記錄下這個故事:
出示:今者臣來,見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3、讀這篇古文,感知古文的不同。幾千年前的故事,你來品味品味,看能不能理解。
五、寓言故事
1、說說你收集到的寓言,看看大家能不能領會你所說的故事說,含著一個怎樣的道理。
2、聽了這么多的故事,的確讓我們受益非淺。在生活中,這些道理將讓我們變得更加的明智。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設計意圖】
偶然的機會看了《三只小豬》配樂動畫片,感受頗深。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笨拙可愛的人物形象及與故事情節發展緊緊相扣的跌宕起伏的配樂,令人捧腹。極富音樂語言的樂曲讓我在腦海里把小朋友們都變成了一只只可愛的小豬……
【活動目標】
1.通過韻律游戲,感受樂曲歡快、詼諧的情緒。
2.通過創編搭建不同房子的動作,進一步感受樂曲中跳躍頓挫的節奏。
3.主動參與創編游戲活動,體驗合作的快樂。
【活動準備】
1.錄音機、《三只小豬》樂曲磁帶,小豬頭飾、小豬尾巴。
2.各種小豬神態圖片,貼有點子的圓形、正方形、三角形供幼兒游戲時用。
【活動過程】
一、活動開始
幼兒聽音樂自然進入活動室。
二、欣賞樂曲《三只小豬》
1.老師:你在樂曲中聽到了什么動物的聲音?
捕捉幼兒在聽音樂中的情緒表現,試問幼兒感受到的情緒。
2.老師:你聽到了小豬在干什么?
三、觀看情境表演
教師根據音樂的節奏和情緒進行表演,表現出小豬蓋房子時的情形。
1.老師:小朋友在音樂中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老師:小豬是怎么蓋房子的?你看到的小豬們發生了什么事?先是怎么樣的,后來是怎么樣的?
3.和幼兒一起講出三只小豬的故事情節,幫助幼兒理解音樂。
4.師:我們表演的小豬蓋房子和平時的蓋房子有什么不一樣?(是和著音樂來蓋的。)
四、嘗試創編“蓋房子”情景
1.請幼兒創編蓋稻草房的動作,教師有意識地將孩子的動作夸張升華,并注意體現出音樂的輕巧。
2.引導幼兒創編蓋木頭房子的動作,教師有意識地將孩子的動作夸張升華,和著節奏做動作。
3.引導幼兒創編蓋磚頭房子的動作,教師有意識地將孩子的動作夸張升華,和著節奏做動作。
幼兒可用雙手畫圓的動作跟著節奏表現和泥的情景,當聽到中間小豬的叫聲時,可以做一些擦汗、蹭癢癢、休息的動作,也可讓小豬們模仿抬水的動作,抬著和好的泥運到工地上準備蓋房子用。教師提醒幼兒注意走的動作要跟著音樂的節奏。當聽到結束時小豬的叫聲時,小朋友們可以重復做擦汗、蹭癢癢的動作,還可以將磚頭擺好,做出邊用抹灰板抹灰邊放上磚頭的動作,在音樂中充分體會蓋房子的樂趣。
五、表演游戲
請幼兒戴上豬頭飾、夾上尾巴,照著鏡子,把自己打扮成一只小豬。
1.請小朋友們先做豬大哥在三角形場地上蓋稻草房(跟著音樂將報紙撕條成捆,蓋稻草房子)。音樂停后,大灰狼來了,將房子吹倒了,小朋友們跑到豬二哥的木棍房子里(圓形場地)。
2.再請小朋友們當豬二哥蓋木房子(用報紙卷成筒狀來蓋木棍房子),要求小朋友在蓋的時候動作上有些變化。音樂停后,大灰狼來了,將房子又推倒了,小豬們跑到豬小弟蓋的磚頭房子里(方形場地)。
3.師:豬大哥怕麻煩,不想用力氣,所以蓋了稻草房,結果他的稻草房被吹倒了。豬二哥也不想走太多的路去找更堅實的材料,他蓋的木房子被大灰狼推倒了。我們現在要學豬小弟蓋磚房子了,找磚頭要用很大的力氣,還要走很遠的路,我們怕不怕辛苦啊?怎么蓋磚房子才不能被大灰狼推倒呢?(磚頭和磚頭要緊緊地相連,小豬們用胳膊做磚頭,胳膊拉得緊緊的,非常有力,這樣大灰狼就不會推倒了。)
聽著音樂,豬小弟蓋起了磚房子,磚房子很結實。大灰狼來了又是踢又是推,可是怎么也推不開,怎么也踢不倒,就灰溜溜地走了,小豬們開心極了。
4.活動結束:小豬們蓋房子累了,我們休息吧。小豬們伴著舒緩的音樂漸漸睡去…
【活動延伸】
欣賞動畫片:三只小豬。幼兒做自由表演。
【設計評析】
1.《三只小豬》是孩子們非常熟悉的故事,《三只小豬》的音樂給孩子們展現的就是故事的情節。音樂節奏鮮明,詼諧有趣,十分符合孩子們的欣賞口味。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都能夠情緒高漲地參與到活動中去。
2.在蓋房子的活動中,大家通過感受和游戲,懂得了做任何事情不能怕吃苦,不能偷懶。
3.教師的投入在活動中十分重要,教師模仿小豬動作不能忸怩作態,要把自己看成是一只小豬,和孩子們一樣游戲,帶動和感染孩子。
4.由于這一音樂活動是以比較開放的活動形式出現,很多時候是幼兒通過自己的理解來進行表現,所以教師的應變能力很重要,要能跟得上孩子們的思路,并盡可能地走在孩子的前面,支持他們在活動中的表現,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5.教師在活動中應注意提升幼兒的表現力,及時地肯定和鼓勵幼兒做出來的動作,同時規范幼兒在游戲中的動作節奏。
【資料鏈接】
作品分析:《三只小豬》是一首非常有趣的管弦樂小曲,主題音樂鮮明,旋律輕巧歡快,音樂形象活潑可愛,很容易讓幼兒產生共鳴,非常適合幼兒欣賞。頓挫跳躍的基本節奏貫穿全曲,詼諧形象的小豬叫聲使整個樂曲生趣盎然。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通過比較閱讀提高審美情趣。
2、過程和方法: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句。
【課前準備】
學生:強調課文預習,自讀課文,圈點生字詞。勾畫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難問題。
教師:準備課前說話訓練的資料(尊老愛幼的故事),安排學生作準備。
【教學內容】
1、整體感悟課文內容。
2、培養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體現著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其實,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沐浴著親情。哪位同學能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都感受到了哪些親情?(學生舉例回答,教師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飯、看電視、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平常的小事,也能體現出濃濃的親情。《散步》這篇課文就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
二、感知課文內容
1、檢查生字詞。
2、教師可配樂范讀課文,學生體驗作品的語感和情感。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或仿讀)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
4、帶問題朗讀課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1、課文寫了哪幾個人物?主人公是誰?
2、在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么事?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用文中的語言也可以)
三、交流感受,把握作者的感情
出示問題:讀了這篇文章,你從中感受到什么? 請幾位同學談談個人的感受。
肯定個性化的發現。(這問題比較寬泛,目的是希望學生能注童個體的體驗。)
進一步研究文本:作者表達的感情是什么?(回到文本研究,文本本身始終是研究的主要對象,這一個環節也是探究本課語言特點的思維中國)
總結:散步是日常生活,既輕松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在作者筆下變得那么重要。作者從中三、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 。
四、小組學習,圈畫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學生自己閱讀、發現的基礎上,圈畫后面幾節文字中比較特殊的句式與詞語,進一步探究語言。
(小組活動,全員參與,教師適當幫助有疑問的小組,到一定時候教師要提醒小組及時總結,準備交流。這一階段也可以將文章分成幾部分,分別交給不同的學習小組探討,這樣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五、班級交流,共享發現
每個小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發現與全班共享擇一個句子、一個詞語。
可能有的句子與詞語:
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我的母親老了,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
我的母親雖然高大就是整個世界。
太遲、總算、熬、分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穩穩地、仔細
教師在交流中適當引導。
(分享學生的發現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信心與興趣,把學習的樂趣、發現的樂趣還給學生。教學目標的真正達成在于學生自主的發現與交流中。)
六、拓展,展開想像
體驗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那么,母親會怎樣想?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在班里談感受。
(過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處理不得當,就會產生家庭矛盾。通過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適時點撥。
教師小結:不管做什么事情應先考慮老人的感受,先照顧他們。他們辛苦了一輩子,不容易。之中的我決定順從母親而委屈孩子,原則是一個孝字。當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無法兼顧時,應該顧老的一頭。這正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過渡)設想一下:晚飯后,全家人在一起看電視,爺爺奶奶喜歡看戲曲節目,爸爸媽媽喜歡看時事報道,你喜歡看動畫片,而遙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該怎么辦?
學生討論歸納:教師對于學生的回答要給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繼續遵循這個道德準則。
(過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親走大路,母親同時也為兒子解決了這個難題,改變主意,走小路。你從中感受到什么?
1、我們可以感受到母親對小孫子的什么感情?
2、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什么樣的家庭?
3、分別用兩個字概括出母親、妻子、我是什么樣的人?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重點研讀:
(過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著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為什么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請同學們齊讀課文最后一段,體會這段話的深刻含義。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探討一下說說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這部分討論旨在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對于學生的討論和作答,教師應鼓勵、肯定,積極引導,適時點拔。)
教師小結: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著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贍養老人,又要撫養孩子,肩負著承前啟后的責任,體現了我對生活的一種責任感、使命感。整個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組成。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嘗不是這樣?所以說背起的是整個世界。這樣大詞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說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親,妻背兒子,從表面上看,我害怕他們摔著,其實也就是對老的尊敬,對小的愛護。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滅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傳遞。
(這部分是對課文的咀嚼和消化階段,也是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最佳時機,所以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勵學生,適時啟發。盡可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重點研讀后,全班學生齊聲朗讀最后一段。
七、比較閱讀
請同學們速讀課后短文《三代》,思考問題:
1、這篇短文寫了什么事?
2、《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
教師引導:學生讀后,小組交流,教師鼓勵,并因勢引導:編者為何把《散步》作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可以把兩篇文章通過比較,體會《散步》寫的精彩之處,可以從語言、寫作方法等進行比較。(學生答案會多種多樣,所以要求學生舉例說明緣由,只要說得有道理即可。)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1、《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寫。文中有兩處對初春的描寫,這段描寫在全文中起到襯托的作用。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大塊小塊的新綠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著水泡。這新綠、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氣息的透露,它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對生命的禮贊。第三處描寫母親所望到的小路遠處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齊的桑樹,水波粼粼的魚塘。這些都寫出春的氣息,春天在召喚,生命在呼喚。字里行間留露的正是一種對生活的酷愛,對生命的珍愛。
2、在散步中兩兩對稱的句子很多。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子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運用對稱的句子,互相映襯,使我們讀起來很有情趣。語言樸實,但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
3、以小見大的寫法:通過描寫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愛幼這個社會大主題。
教師小結:同學們通過比較閱讀,能夠初步對文章進行鑒賞,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寫作中,嘗試運用這幾種寫作方法,一定會給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學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師總結: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同學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你的家庭穩定、幸福!同時也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最后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學生齊唱。
小結:《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它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這節課上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得到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給學生理解課文豐富的內涵提供了學習的廣泛空間。引導學生品味揣摩語言,也增強了語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板書設計】
散步
莫懷戚
母親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責任重大→使命感
兒子 走小路 ↓啟下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預期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七、兒、九、無4個字,認識2種筆畫和4個偏旁。
2、認真朗讀課文,認真傾聽課文,感受四季的不同特點,感受各個季節的美麗。
3、通過觀察、朗讀、想象,鏈接生活抓住季節特點創編小朋友眼中的四季,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設計要旨】
1、課標解讀:
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學生是有靈性的生命個體,他們對課文中的人、事、物都會有自己的感受與想法。教師應尊重學生這種感受,本課教學中讓學生轉換谷穗雪人等不同的角色朗讀并熟讀成誦就是加深體驗、培養語感的有效途徑。鏈接生活,豐富生活體驗,發展兒童語言。生活是兒童語言的發源地,利用課前收集圖片、兒歌及課堂中多媒體課件展示,鼓勵學生生生的交流,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四季美麗的風光,鏈接了課堂與生活的距離,使沒有實踐條件去認知各種季節的同學也有了真實的感知,引導悟讀像尖尖這樣的疊詞語言特色創編詩化語言,凸現學生個性思維與個性表達,教育回歸了生活。
2、內容分析:
本首兒歌通過草芽、荷葉、谷穗、雪人這四種代表春、夏、秋、冬的事物的描述,表現了四季的不同的景色。兒歌采用擬人的手法,語言親切、生動,讀來瑯瑯上口,能喚起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學生一定愛朗讀,也愛背誦。插圖色彩明麗,能引起學生觀察的興趣。
3、學情認識:
這首兒童詩通過對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葉、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這幾種代表性的事物的描述,表現四季不同的特征。由于兒童生活經驗匱乏,他們對于四季中的景物往往不能準確地區分。為此在教學時要讓學生通過與家長溝通、課件展示季節情景、課堂多向交流,把四季有關的資源引入課堂,再進行認真的朗讀認真的傾聽,感受四季不同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另外,詩歌中有幾處的語言形態對于剛完成漢語拼音學習,語言知識還不夠豐富的兒童會造成閱讀理解過程中的障礙,例如谷穗彎彎,他鞠著躬說這一句對于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到詩歌是在形象、生動地介紹成熟的谷穗的樣子;對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頑皮地說中的頑皮一詞,學生也會是有理解的困難。這一切都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于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予以突破。
4、經驗介紹:
新教材的識字量大,如果一味地把生字集中在一起教學,天長日久勢必使學生失去了學習漢字的興趣。本課識字以分散識字語境識字為主,把11個漢字分解成三塊出現,開始是賞景識字,自然習得。再是說說印象最深的景以短語的形式出現來貫穿識字是、雪、肚、葉、圓,最后把對、說、就三個漢字放到品讀四季景中識字。這樣的識字是在語言的實踐學習中進行,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與能力三維教學目標為一體,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課前準備】
能展示四季風光的課件、生字卡片、課堂收集有關四季的圖片與兒歌等。
【教時安排】
2教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欣賞四季風光,初步感知四季特點(賞景識字)
1、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一年有哪幾個季節嗎?
2、老師要帶小朋友去欣賞四季美麗的風光,想去嗎?不過老師有一個小小的要求,就是在欣賞的時候小朋友要一邊用眼睛看,一邊用腦子想一想,你都看到哪幾個季節來到了我們身邊?
3、播放四季風光片。(小朋友可真會欣賞!)
4、交流:
第一張畫面是哪一個季節?春天你喜歡嗎?請你美美夢地讀一讀春天。(它們兩個是好朋友,讀的時候要緊緊地挨著,再讀一讀。)第二幅畫面是哪一個季節?請你讀一讀,開火車讀。第三幅畫面是哪一個季節?誰來讀?(好像涼爽的秋風吹來了!)第四幅畫面又是哪一個季節呢?請你讀。這位小朋友讀出了不怕冷的樣子。
5、揭示課題,組織學生齊讀課題: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關于四季的兒童詩。
板書:四季
(讓學生從圖片聯想生活來感知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在觀察圖中整體感知四季的景物,培養觀察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二、初讀課文,再次感知四季不同特點(說景識字)
1、我們的課文中也有美麗的四季風光,現在就請小朋友打開課文,認認真真地讀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來學習,邊讀的時候把今天要認識的漢字娃娃用圓圈圈出來。
2、讀好的小朋友與小伙伴交流一下,哪些生字朋友你已經認識了讀給小伙伴聽,說說你是怎么認識的?還不認識的交流交流用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們?
3、課文中的四季,哪一個季節的景色給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指名說。
春天:
⑴請你讀一讀。
讀出春天剛長出的小草嫩嫩的感覺?
⑵剛長出的小草又嫩又好看,
小草一鉆出地面對小鳥說什么呢?誰來當一當小草讀好:我是春天。他哪個字的讀音特別準?
夏天:
⑴請你看圖讀一讀。你剛才靜靜地聽這位小朋友讀,你聽出荷葉有什么特點?
⑵誰再來讀,課件點出圓字,在生活中你還看到過什么圓圓?
⑶這個短語中還藏著一個生字娃娃,誰認識?點出葉字。你在哪兒認識的葉,你知道他還有哪些好朋友?
秋天:
⑴指名讀。他讀出了秋天的什么特點?
⑵誰也來當一當秋天的谷穗,讀一讀。
冬天:
⑴誰來讀一讀這個短語?
⑵大肚子是什么樣的?誰來做一做大肚子?誰來邊做動作邊讀一讀,讀出雪人的神氣!讀出雪人頑皮的樣子,不怕冷的精神!哪位小朋友已經認識了這個肚字?你是怎么記住它的?
4、自由讀課文,圈出生字娃娃。
5、與同桌交流已經認識的生字娃娃。
6、再讀課文,想一想:哪個季節的景色留下最深的印象?
7、讀正確短語,并在交流中認讀部分生字:是、葉、圓、雪、肚、。學生評讀是否讀出四季不同景物的特點。
(學生在課前及生活中已經初步感知了景物與四季的特點,在這個基礎上初讀課文說景,有助于了解景物與四季之間的關系,學習交流識字并積累語言,同時課本知識與課外知識相聯系,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豐富了視野。)
三、再讀課文,品讀四季不同特點(品景識字)
1、選擇一個喜歡的季節自由讀。
2、指名選擇喜歡的季節讀。說一說:你為什么喜歡?讀出你的喜歡的季節的特點。
3、選擇性讀句,讀出四季不同的特點。認讀對、說、就3個生字。
4、重點品讀春天的詩句:
⑴讀出春天的特點。
⑵說說怎么知道春天已經來到了我們的身邊?
⑶欣賞春天的美景。
⑷我當小詩人,創編寫春的詩句。交流。
5、四人小組合作朗讀《四季》。
(鼓勵學生讀好喜歡的季節的詩句,立足于學生對春天的了解,在充分感知的前提下,在品讀課文詩句的特點中,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和創編寫春的詩句,基于兒童文化發展兒童語言。)
四、游戲中鞏固識字悟規律(游戲識字)
1、我們來到四季果園,請小朋友摘果子。課件演示:學生讀出水果上的生字的音,然后點一下,水果就自然摘下。
2、這些生字娃娃為什么穿不同色彩的衣服?(按左右、上下、全包圍三種結構來分類本課的生字。)
⑴摘四季果子。交流生字娃娃為什么穿不同顏色的衣服?
⑵打汽球。鞏固難字就。
抓住學生的心理,用游戲的方式來鞏固識字,悟出漢字上下、左右、全包圍等不同的構字規律。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要求】
1、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美麗富饒的大好河山的感情,體會作者通過記敘游覽天山的見聞所流露出來的熱愛祖國、熱愛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學習抓住景物特點,按照一定的表達順序寫景狀物的方法。
3、體會課文精當、華麗的語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襯托等修辭方法的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
1、掌握組織材料的順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襯等表現手法為講析重點,學習運用貼切、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
2、培養熱愛祖國邊疆的情感。
【教學難點】
1、學習如何按照一定的順序把材料組織得井井有條;
2、體會并學習使用絢麗多彩的語言風格。
【課前準備】
1、學生借助課前“閱讀提示”充分預習,借助工具書正字正音和解詞,收集相關資料,初步了解課文的寫景狀物順序和特點。
2、教師制作演示課件,附配樂課文朗誦。
【學習過程】
一、用設境式教學導語引入新課
同學們,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實奇妙無比,引人入勝,每當想到那奔騰咆哮、一瀉千里的長江黃河,那千姿百態、氣勢雄偉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國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云:“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清代詩人洪亮吉也有詩云:“地脈至此斷,天山已包天。日月何處棲,總掛青松巔。”現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發烏蘇望天山》一詩中贊道:“蒼蒼浮紫氣,天山真雄偉。陵谷分陰陽,不假皴擦美。初陽照積雪,色如胭脂水。”這些名詩人筆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寫天山綿亙數千里,地域廣袤,景物豐美。那就讓我們隨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進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課題,明確學習任務。
1、讀課題,學生利用資料介紹天山,教師演示課件,小結:
(演示)天山:亞洲中部的大山系,橫貫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全長2500千米,寬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約5000米,最高峰托木爾峰海拔為7435.3米,峰頂白雪皚皚。天山博格達峰上的積雪終年不化,人們叫它“雪海”。在博格達峰的山腰上,有一個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約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鏡子。潔白的雪峰,翠綠的云杉倒映湖中,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相傳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來到這里,王母娘娘就在這里設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稱“瑤池”。現在這里已成為著名的旅游勝地。
2、解題,了解作者,明確學習任務: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寫山川景物為主要內容的游記散文,選自于《天山景物記》,作者碧野。(簡介作者)
“閱讀課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么特點。如果有興趣,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語句摘抄下來。”──(學習要求──抓住景物特點,積累語言)。
3、提出學習方法:
三、根據“閱讀提示”速讀全文,理清全文所記敘的游覽順序,引導理解內容
1、學生根據提示自讀課文。
2、引導閱讀:
⑴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觀察點的移動,由山外到山里。)讓學生找出課文的脈絡句,即地點變換的句子。(“進入天山”“再往里走”“走進天山深處”)這些句子表示空間的轉換,順序從山的外圍寫到山的深處。
⑵學生朗讀(或配樂朗誦)課文第二自然段:課文描寫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寫的?(讓學生議論,然后交流)
明確:寫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繪方法:
①襯托,如:以藍天和云影襯托雪峰之高大、靜美;以溪流、游魚的活躍襯托天山的寂靜。
②比喻,如:說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開的“白蓮”。
⑶第三段集中寫天山的原始森林:引導學生思考交流: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點來寫的?
明確:用“蜿蜒無盡”,寫森林之廣大。以馬蹄濺水,幾聲鳥鳴來襯它的幽靜。以林間“只漏下斑斑點點細碎的日影”來襯它的稠密。以林外陽光燦爛和林中閃著煙頭的紅光來襯它的幽深。最后,以“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駱駝”來突出森林之富饒。
⑷朗讀四自然段(或放配樂朗誦):自讀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點進行描繪的?
(學生用筆在書本上做出標記)
學生邊交流,教師演示:
“紅、黃、藍、白、紫,五彩繽紛”──描其色。
“像……織綿……彩霞……長虹”──繪其艷。
“賽八寸的瑪瑙盤”──狀其大。
“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顯其多。
“用不著離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細品語言文字,小結學習內容。
1、課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現方法主要運用襯托和比喻。
2、引導學生從描寫景物形態、描繪聲音、描繪動態、描繪色彩、描繪感覺上去找比喻句、體會精妙之處。
3、積累自己喜歡的字詞和句子。
4、課外閱讀《天山景物記》。
五、拓展訓練
1、歸納寫作特點、然后進行小練筆:
⑴十分講究寫景的順序,全文從總體上說,以游蹤為序,從山的外圍寫到山的深處,或由遠及近,或自上而下,寫出了景物的變化,顯得繁而不雜。
⑵抓住景物的特征,展開細膩的描寫。作者抓住特征,用簡練而又形象的筆觸加以描繪,使之活靈活現,躍然紙上,構成一幅幅生動、奇美的畫面。
⑶絢麗多彩的語言,飽含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邊疆風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運用了比喻、映襯、夸張、對偶、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把景物描繪得淋漓盡致,美不勝收。
2、小練筆:
練習寫景狀物作文,要求寫一段特定環境下的景色,如校園的早晨、公園的景物、節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確的線索,采用合理的順序和即景抒情。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設計理念
教學的本質是“復雜的會話”,學生的學習過程是與文本、老師、同學及環境的對話過程。本設計試圖變傳統語文教學片面強調教師、課文的單因素為強調教師、學生、課本、環境四因素的整合,使語文教學變成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使課文的教育性、審美性在學生完全自覺的情形下產生。
教學目標
1閉莆氈究10個生字的音、形,并能正確朗讀課文。
2備形蜓嘧庸海的辛苦和艱難,對燕子產生喜愛、敬佩之情。
課前準備
1庇胮owerpoint制成的有關燕子的各種圖片、文學作品、生活習性介紹等內容的多媒體課件一。
2庇肁uthorware制成的有關大海及表現燕子過海辛苦、艱難的多媒體課件二。
教學過程
課前
播放課件一。
評點課前休息時間內播放課件一,讓學生在輕松、隨意的瀏覽過程中,捕捉有關燕子的背景知識,醞釀對燕子的喜愛之情,為下面的學習做認識、態度、情感上的鋪墊。
一、談話揭題(略)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倍鏈視鎩
2卑涯閎銜最難記住的一個詞語在本子上寫二遍。
3繃廢啊#ㄑ∽匝生預習作業)
指名板演,其余學生練習,并由出題者批改。
4倍量撾摹#ㄑ生自由選擇段落朗讀)
評點有效的預習過程應是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因此預習應具有開放性,學生預習時設計的字詞練習,既是對學生自主預習能力的充分肯定,更是體現教學是師生間、生生間互動的過程。
三、整體感知課文
聽課文錄音,交流:你覺得燕子過海____________。(辛苦、艱難)(板書)
四、學習第一、二段
(一)理解燕子過海的艱辛。
1毖嘧庸海為什么那樣辛苦、艱難呢?讀課文的第一、二段,找原因。
2毖生自學,小組交流。
3毖生自由發言,集體交流。
板塊一:誦讀“海有多大,天邊水,水邊天,望也望不到邊。”
(1)體會并讀出海的大。
(2)領悟通過對大海的描寫,
反映燕子過海的艱辛。
板塊二:誦讀“他們要從寒冷的北方回到溫暖的南方去,在海上不分晝夜地飛呀飛。”
(1)領悟并讀出句中蘊涵著的燕子過海時氣候之復雜、路程之遙遠、時間之漫長的艱辛。
(2)借助個人經驗及課件二,想像燕子過海可能還會遇到哪些困難,帶著想像中可能出現的危險、困難繼續誦讀句子。
評點誦讀是達成“對話”的一種途徑。因此,這里安排了板塊式而非線性教學,同時十分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課文上有的,引導學生讀深讀透,讀出自己的理解;課文上沒有的,鼓勵學生調動原有經驗大膽想像,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感知“燕子過海是那樣辛苦、艱難”。
(二)體會燕子過海的艱辛。
1蹦閽敢庾約閡渤晌一只堅強、勇敢的小燕子,在海上不停地飛呀飛嗎?
師:秋天來了,天氣涼了,小燕子依依不舍地向我們告別,勇敢地起飛了。(學生表演)(演示課件二)2北硌葜校師生對話,老師追問燕子飛越海上時的感受,并及時鼓勵。
如:“啊,海上所有的小燕子,請你們來告訴老師:海上沒有休息的地方,你們害怕嗎?”
3北硌鶯螅交流體會:現在你們對小燕子除了喜愛,還多了些什么呢?
4比夢頤腔匙啪磁逯情,一起來讀課文第一、二段。
評點在特定情境中表演,在表演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本環節通過教師動情的語言,學生真實的表演,感人的音樂、畫面等情境的創設,把課本上的平面、一維的語言變成一種“立體的交響”,從而使學生更深切地體會到其中隱含的生命價值。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教學目標
(一)整體感知,把握小說情節,理清作者思路。
(二)品味語言,了解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揣摩“心聲”的深刻含義,聯系生活實際,探討小說的現實意義。
第一課時
一、導入。聽取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感覺。
二、正音聽讀
捻niǎn噗pū蜷quán簪zān瑯瑯láng發窘jiǒng
抽噎yē恍惚huǎnghū抽泣qì棱角分明léng窸窸窣窣xīsū
2、聽讀課文,要求同學聽準讀音,整理故事情節。
三、整體感知課文。
學生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京京為什么渴望朗讀課文?又是在什么情況下實現了自己的愿望的?他能不能讀好課文呢?
當李京京看到講義上印的《凡卡》時“他喜歡極了”,因為凡卡使他想起鄉下跟爺爺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想起了和妮兒一塊兒摘桑果、吃桑果的趣事。課后聽了趙小楨“軟綿綿、奶聲奶氣”地練習,更增強了他公開課上事先布置好的趙小楨不敢舉手,別人更不敢舉手,只有李京京舉起了手。“程老師有點慌亂了”,在實在沒有人舉手的情況下,處于無奈,程老師只好叫李京京讀。凡卡的遭遇引起了有著相似經歷和同樣不幸命運的李京京深深的共鳴。他讀得聲情并茂,“教室里一片寂靜”,大家都被感動了。
2、嗓子沙啞的李京京為什么想讀而且一有機會就能讀得很感人,而聲音又脆又甜的趙
小楨事先答應了讀,卻最終沒有勇氣在公開課上舉手,擔心自己讀不好。
李京京和趙小楨的區別在于,朗讀過程中是否有自己的情感參與。(當然情感參與的前提并不限于相似的經歷,而應當是朗讀者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體驗性閱讀。凡卡是個窮孩子,朗讀時要準確地把握住他的情感,而不能讀成愛撒嬌的小姑娘的情感。)
3、李京京在實現愿望的過程中,吐露了怎樣的“心聲”?
心聲:凡卡的故事喚起了他深埋在心底的親情和友情,他渴望將自己內心的情感表達出來。
4、李京京為什么關注趙小楨等人練習?
明確:“他喜歡極了。那個窮苦的、可憐的小人兒凡卡,不知怎么,總是纏在他心上,弄得他一整天都有點兒神情恍惚”。這樣的心緒,為渴望表達又被粗魯地阻止李京京關注趙小楨等人練習提供了合理的心理基礎。同時作者再次突出表現了他讀書愿望的迫切以及對課文情感的準確把握,為下文李京京讀書的成功埋下伏筆,也為戲劇性高潮的到來提供了合理性。這一筆不僅豐滿了人物形象,還顯出情節安排上不枝不蔓的特點。
5、怎樣理解“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風頭,而是心里有種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來,吐出來”?
明確:“憋了很久的”,有渴望表達深埋與心底的親情、友情的心聲,也有壓抑已久渴望張揚的個性。
四、課堂小結:
這些文字之所以感人得益與小說中細膩的心理描寫。小說刻畫人物有多種方法。本文主要是描寫李京京的心理活動。課文中有直接的心理描寫,如課前非常想讀課文的愿望,樹林里對爺爺、對妮兒的思念,課上想讀又不敢舉手的矛盾,真情投人而讀過了頭的懊悔等等;有間接描寫,如課前渴望老師讓他讀書的眼巴巴地望著老師的神態,結結巴巴的話語,課上“他咬緊了嘴唇,鄭重地舉起右手”,希望得到朗讀機會的動作等。這些描寫,細膩而真切地寫出了李京京的心路歷程,也突出了小說的主題。
教學設計方案 篇8
教學設計思路
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走入情境,感受黃河的氣勢和精神,深入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研讀文章關鍵字句,學習作者敘述角度和描寫景物運用的修辭手法。使學生感受拼搏進取、自強不息的黃河精神,培養學生對我們祖國河山、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和品讀,體會黃河磅礴的氣勢和哺育中華民族的奉獻精神,體會作者對母親河的感受。
2、學習摘抄這種寫讀書筆記的方法,積累、品評文中的好詞佳句。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讀通課文,從文中形象、優美的語言中體會黃河磅礴的氣勢和作者的感受。
教學難點
學習品讀和摘抄課文優美的詞句、段落,并積累下來。
教學媒體
遠程教育資源
多媒體課件。
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并搜集黃河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談話導入
1、播放課件
初步感受黃河的雄偉氣勢(黃河簡介資料片)
2、談話導入: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中華文明的搖籃。她滋養著兩岸的勞動人民,創造了華夏幾千年的輝煌歷史;歷史上多少文人墨客為其傾倒。黃河之水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氣魄宏偉,勢不可擋。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在《將進酒》一詩中說道:“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今天我們就學習我國現代著名作家劉白羽先生的一篇散文《黃河之水天上來》。
二、自由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1、邊讀文、邊完成學習輔助單表格一、二項
2、讀完后請同學們討論,并說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黃河的?(記憶中、蘭州、劉家峽、飛機上)
3、跳讀課文完成下面內容。(課件出示,學具單上完成)
(1)我從___乘飛機到___,這里的黃河太____,令我___。
(2)在離__不遠的_____,黃河向我展示了_____的'景象。
(3)我真正一覽黃河的___,是在從___飛回_____的飛機上。
三、精讀課文
1、(出示錄像)
你想怎樣描繪這種景象?一個詞、一句話都可以。(洶涌澎湃、一瀉千里、浩浩蕩蕩))
2、這是黃河從劉家峽水電站的溢洪道口噴射而出、一瀉千里的情景,那現代著名散文家劉白羽是如何用語言來描述的呢?想不想讀一讀?
出示段落:(我下車轉身一看……整個黃河為白煙云霧所籠罩。)
3、請同學們自己讀讀這段話,哪些詞語或是句子讓你感受到黃河水的氣勢,你就多讀幾遍,讀出你的感受
學生交流:(相機出示句子)
A、遠望
(1)如烏云亂卷,如怒火,如狂飆。(你從這個比喻句中感受到黃河的氣勢,具體說說,是哪個詞哪個字讓你有這種感受?
(2)帶著這種感受,我們一起讀讀這句話。
這是作者剛下車,遠望黃河時所看到的景象。關于這段話,還有哪些詞或句子讓你感受到黃河的氣勢?
(3)噴射(翻騰)這個詞你讀得特別好,不光讀出了黃河水的氣勢,還讀出了黃河水那種快而猛的動態美。作者這里就是抓住了黃河動態的特點,寫出了黃河的氣勢。大家也來試著讀讀這些句子,好好體會描寫黃河水動態的詞語,讀出那種氣勢和速度來。(學生練讀)
(4)誰來讀讀試試?(一生讀)(評價:讀得多有氣勢呀)
(5)這位同學讀到的句子里,也有對黃河水的比喻,你找到了嗎?你給大家讀讀。
(6)你覺得這是對黃河水什么的描寫?(顔色)
總結過渡:是的,作者遠望黃河,抓住黃河水形狀顔色的特點,寫出了它的氣勢。接著,作者仰望黃河、俯視黃河,又感受到黃河怎樣的氣勢呢?你想給大家讀讀哪句話或是哪個詞?
B、仰望
(1)你從哪里感受到黃河水的氣勢?(轟鳴,千萬驚雷翻滾沸騰的轟鳴)
(2)你能讀出這種轟鳴的氣勢嗎?(指名讀,齊讀)
C、俯視:仰望黃河,我們從這千萬驚雷翻滾沸騰的轟鳴中感受到黃河的氣勢。那俯視黃河,哪個詞或是句子讓你感受到黃河的氣勢?
如果說這段當中有兩個詞最能概括此時黃河的氣勢,你認為是哪兩個詞?
請你讀讀這兩個詞,讀出黃河的氣勢。把對這兩個詞語的理解放到句子里,我們再來讀一讀(齊讀)
此時,黃河水浩浩蕩蕩,向著遠方的大海奔涌而去,如何讀出這種越來越遠的感覺?誰來試試:遠去,遠去,再遠去。
4、黃河的氣勢感染了同學們,同學們的朗讀也感染了老師,就讓我們一起合作來讀讀這黃河的氣勢吧。
師讀:我看到的是什么?
生接:如烏云亂卷…………
師讀:我再舉首仰望,只見
生接:陡巖壁立……
師讀:我到壩頂俯視,才看清
生讀:黃河有如……
齊讀:遠去,遠去,再遠去。……
總結:“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的這種氣勢令人震驚。作者從不同的角度遠望黃河、仰望黃河、俯視黃河,運用一連串的比喻,有形、有色、有聲,讓我們似乎親眼看到黃河水從劉家峽水電站噴涌而出的情景。
5、然而在作者從烏魯木齊返回北京飛機上,又一次看到了黃河,這次看到的是什么樣的黃河呢?他又有什么感受呢?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畫出相關的句子。
(2)作者在飛機上看到了什么?
(3)作者在飛機上看到的黃河是什么樣子的?找出文中的句子讀一讀。能用一個詞來形容嗎?
(4)看到這樣神奇的黃河,作者有什么感受?找出來讀一讀。
(5)黃河的雄姿令我震撼,驚訝,此時,我不禁要唱一曲贊歌來表達內心的激情?這會是一首什么樣的歌呢?(出示相關句子)
6、梳理學習成果,填寫學具表附件一的三、四列。其中第三列可摘抄關鍵的詞語和句子,第四列概括作者的感受。
四、美讀課文,體會情感。
1、你覺得本文寫的最精彩的地方是哪兒?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讀出氣勢,讀出感情,并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2、作者為什么要用“黃河之水天上來”這句詩做文章題目呢?
本文的題目表現出了文章的基調:大氣磅礴,氣概豪邁雄壯。
3、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散文都離不開借景抒情,那么本文借對黃河的描繪,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五、拓展鏈接,進一步了解黃河。(課件出示)
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眼中的黃河是什么樣的
六、總結
作家劉白羽筆下的黃河氣勢磅礴、雄偉神奇。中文運用了對比、比喻、夸張、排比等修辭方法,不斷變換觀察視角,呈現黃河在不同的角度下的不同風采,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另外,我們在預習課文和上課時也學習了一種讀書方法,那就是摘抄。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運用摘抄的方法去讀書,積累更多的好詞佳句和寫作方法。
教學設計方案 篇9
教學設計如下: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朗讀,進一步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
3.了解課文內容,感受夕陽的美,培養學生欣賞美的健康情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二、課前準備
1.觀察實踐:組織學生在傍晚到柳堤觀察夕陽。
2.教學用具:CAI課件
三、教學設計
(一)導人新課。
1.課前播放有關夕陽的影像資料。
2.一曲動聽的音樂,將我們帶人了美麗的傍晚。課前,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到柳堤欣賞了夕陽,誰能給我們說說你印象最深、覺得最美的一刻的夕陽是什么樣的?
3.學生談見聞和感受。
4.進入新課,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檢查學生課前實踐觀察時收集到的信息并進行交流,以學定教,自然導入課題,不僅激發了他們觀察生活的興趣,還把語文和生活結合起來,非常自然地進
入了新課的學習,讓學生對課文所描述的內容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檢查復習
1.游戲:摘云朵
2.合作復習
3.開火車讀生字
4.看錄像,聽范讀
5.讀自己最喜歡的課文段落。
[設計意圖:把每一個生字的字音讀準,這是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的第一步。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在游戲中進行復習鞏固,孩子們學得開心,調動了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范讀作用是無可替代的,學生通過細看錄像中的景象,靜聽課文的范讀,能清晰地掌握每個自然段所描繪的情景,為他們的自主學習提供“拐杖”。
(三)有感情地朗讀,激活畫面。
指導朗讀第二自然段。
1.老師也非常喜歡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注意聽老師讀,待會兒請同學們給我評評?
2.師生評價。
3.輕聲讀讀這段中你最喜歡的一個句子,聲音輕些,速度慢一些,看看你還能想像到些什么?
4.指導朗讀。
A:太陽已經西斜,收起了刺眼的光芒。
師:讀這句時,你好像看到了什么?這時太陽的樣子像什么?’
師:這時的光已經不再刺眼,我們能很清楚地看著太陽,你看到的和課文里的小朋友看到的是一樣的呢!真會想象。
師:全班同學一齊讀讀這句話。
B:連綿起伏的西山,披著夕陽的余暉,顯得十分壯麗。
(1)連綿起伏的山是什么樣的?小手比畫比畫。 。
(2)大伙評評,到底誰比畫的是連綿起伏的山?為什么?
(3)(手勢表示)對,一個接著一個,一起一落,這就是“連綿起伏”。
師:我們廣西也是山水之鄉,你在哪兒也見過“連綿起伏”的山呢?(放課件:廣西連綿起伏的山)
師:一齊讀讀這句話
5.美美地把這一段課文讀讀。
設計意圖: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是學生情感外顯的特殊形式。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們不但要讓孩子們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重視在學習過程中觀察、聯想、發現和創造等多種能力的培養,更要引導他們讀得有滋有味,真切地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流露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語言、想象、朗讀把這種語言文字的感情表達出來。
自學第三、四自然段。
1.引讀:太陽慢慢地往下沉——
2.那么美的景色,這么美的課文,你還有別的方法把課文讀得更生動,學得更有趣嗎?
3.學生反饋。
4.創造方法,合作學習。
5.展示成果。
句式聯系:
太陽慢慢地往下沉。它那圓圓的臉漲紅了,把身邊的云染成了——、——、
火紅的天空十分壯美。被染成五顏六色的云朵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6.有感情朗讀第三、四自然段!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科學地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發現,并大膽地提出自己的問題和發表自己的觀點,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做課堂的主人。
品味第五自然段。
1.(放課件:老年人晚年幸福的生活)你們觀察得真仔細!不僅夕陽紅了,爺爺奶奶的臉也紅了,他們的心更紅了呢!(板書:更紅)我們祝愿他們的生活也像夕陽一樣美好、幸福
2.如果你就是課文里的這個小朋友,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些什么?
3.回歸課題,有感情地朗讀課題:《夕陽真美》
設計意圖:水到渠成,不露痕跡地表白,摒棄了以往歸納、升華中心的生硬,不失時機地把握住學生情感升華的一瞬間,無形之間滲透德育,教學效果很好。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1.夕陽給我們帶來了美麗,夕陽更給我們帶來了快樂,我們贊美夕陽,把課文連起來讀一讀1
2.自讀全文。
設計意圖:這么美的課文,只有多讀,才能真正領悟到文中之意,體會到文中之情,學生才能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回歸板書,總結全文,課外延伸。
1.(回歸板書,總結全文)日落任從容,余暉照曉叢。山河多壯麗,人老心更紅。
2.美麗的夕陽,曾令無數人陶醉,進而為它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讓我們走近夕陽,地了解它吧!同學們上上網,網上的資料可多了,有你喜歡的資料,可以動手抄寫下來。
3.若有時間,課堂交流展示,若無時間,課后交流。
設計意圖:在新課標中,教會學生學會積累,這是一個新興的技能。把收集、處理信息的指導不失時機地放進課堂,避免了“君子動口不動手”的尷尬。
教學設計方案 篇10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仔細觀察,認真分析,虛心求教的科學態度。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讀準多音字“調、覺、難、別、結”的讀音,理解有關詞語。
3、能找出“發現、孤獨、確實”的進義詞。
4、能正確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繼續練習用正確的方法讀懂日記;懂得獲得知識的科學態度。
教學難點 從課文內容理解什么是獲得知識的科學態度。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大意。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讀準多音字,理解有關詞語。
3、能找出“發現、孤獨、確實”的近義詞。
4、能正確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1、談話揭題、解題,導入 新課
(1)春天到了,大地復蘇,百花爭艷。小蝌蚪也耐不住性子也出來了游玩了。在這美好的春光里,小朋友去踏青,找春天,卻發現了一只不合群的小蝌蚪。
(2)讀課題:理解“不和群”是什么意思?
(2)導入 :這只小蝌蚪為什么“不和群”?學了課文你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
2、默讀課文,初知大意,討論:
(1)這只小蝌蚪為什么不合群?
(2)它不合群的原因是什么?
3、學生自學后檢查
(1)讓學生說說這些字該怎么記?字型分析:孤、扭(筆順)略。
(2)指名接讀課文,正音。(成群接隊、鬧別扭、調皮、覺得、難道、請教、略微)
(3)作業 本第一題。
(4)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發現( ) 孤獨( ) 確實( )
(4)解釋詞語并造句:別扭、悠閑
4、講讀第1段
(1)這一段交代了哪些情況?(人、地、時、事)
(2)我看見了什么?發現了什么?
(3)看圖,說說這只不合群的小蝌蚪是怎樣游的?(理解“孤零零”)其他蝌蚪是怎樣游的?(理解“成群結隊”)
(4)“鬧別扭”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像鬧別扭似的?
(5)齊讀
作業 :抄寫生字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仔細觀察,認真分析,虛心求教的科學態度。
2.讀懂這只小蝌蚪為什么不和群的原因。并能為青蛙媽媽寫一則尋兒啟示.
3.能正確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二、講讀第2段
討論:
(1)為了讓它回到大伙兒中間,我們想了個什么辦法?(看插圖聯系課文說一說。)
(2)用“----”劃出寫我把這只小蝌蚪撥進蝌蚪群的句子,想一想我撥了幾次。
(3)我們兩次撥蝌蚪,結果怎樣?用“﹏﹏”劃出有關句子。
(4)兩次撥蝌蚪,結果是否一樣?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第一次:“從隊伍中鉆出來”、“單獨”;第2句:“仍舊”“從隊伍中鉆出來”,“自個兒”)
三、齊讀第3段。
①比較句子,說說有什么不同。
難道它們不是一家人?
它們一定不是一家人!
②“不是一家人”指什么?(不同類)課文用第1句而不用第2句說明什么?(能有根據地大膽地設想,但不輕易下結論。)
四、學習第4段
(1)他們的假設對嗎?從哪能個詞可以看出?(確實)為什么說它們不是“一家人”?
(2)我和永明是怎樣獲得可靠的結論的?(請教老師)
(3)創設情景:永明和我怎么問老師?
(4)討論:青蛙的蝌蚪和癩蛤蟆的蝌蚪到底有什么不一樣?讀后表達:可以畫圖、可以填表,可以用語言表述。
五、第5學習段
“這樣”指什么?我和永明終于弄清了這只小蝌蚪為什么不合群的原因,心情一定會怎樣?以這種心情讀這段課文。
六、總結全文
(1)這篇課文主要寫一件什么事?這件事跟時間有什么關系?(春天是蝌蚪活動的季節)
(2)我和永明能弄清不合群的小蝌蚪獨游的原因靠的是什么?
七、綜合提高:
這只不合群的小蝌蚪就這樣離家在外面,請你為青蛙媽媽寫一則尋兒啟示;(討論在啟示中要寫清什么?)
【有關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十篇】相關文章:
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十篇03-04
關于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十篇01-24
有關教學設計方案錦集十篇02-26
有關教學設計方案集合十篇03-01
教學設計方案范文錦集十篇01-21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十篇01-12
教學設計方案范文錦集十篇01-17
有關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合集7篇01-26
有關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合十篇02-26
【必備】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匯編十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