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教學設計(通用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微課教學設計(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微課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通過例句讓學生感受將句子寫具體的方法,是多問“怎樣”或“什么”。
2、區分“的”與“地”的用法,并能夠結合具體的句子正確使用“……的”與“……地”,從而將句子寫具體。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例句:狗兒跑了。
這是一句完整的話,但不具體。如何把它寫具體呢?
方法是:多問“怎樣”或“什么”!
思考:
狗兒為什么要跑?(看見了蝴蝶)
這是一條怎樣的.狗兒?(小花狗)
它是怎樣跑的?(箭一般地追了過去)
他從哪兒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從我身邊追到草叢去了)
好,我們來把這句話寫具體:小花狗看見前面的草叢中有一只黃色的蝴蝶,它箭一般地從我身邊追了過去。
二、方法指導
在句子中加進一些詞語,如“……的”與“……地”,將句子寫具體。
1、在名詞前面加“……的”
什么是名詞?表示事物的詞叫名詞。
判斷絕招:前面能用數量詞修飾的,就是名詞。
如:一張 臉 一只 灰雀 一棵 白樺樹
數量詞 名詞 數量詞 名詞 數量詞 名詞
在名詞前面用問“怎樣”的方法,加進適當的修飾成分,可以把話寫具體。
2、在動詞前面加“……地”
什么叫動詞?表示動作的詞叫動詞。
在動詞前面用問“怎樣”的方法,加進恰當的修飾成分,也可以使句子的意思更具體、更生動。
3、“的”“地”用法巧記:
①“的”的用法巧記:的(聯想)→白藥→吃白藥的是人→人是名詞→名詞前面用“……的”。
②“地”的用法巧記:地(聯想)→土地→在土地上勞動,必定要動→動詞→動詞前面用“……地”。
4、例句:
①公園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樺樹。
怎樣的?名詞
加進的詞
②她害怕了,(嗚嗚地)哭起來。
怎樣地?動詞
加進的詞
三、探究練習
試著將下列句子寫具體。
1、你看見過一只灰雀嗎?
2、老山羊看了狼一眼。
微課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1、學習籃球行進間急停急起運球,投籃以及教學比賽,進一步提高學生籃球基本技能、戰術水平以及學生裁判工作能力。
2、發展學生力量、跳躍、協調性、速度等素質。
學情分析
1、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對籃球運動有一定認識和了解,并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喜好籃球運動;
2、學生對籃球運動缺少系統的認識和基本技能的了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籃球基本技戰術水平以及學生裁判工作能力;通過練習,發展學生力量、跳躍、協調性、速度等素質。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籃球行進間急停急起運球,投籃以及教學比賽,讓學生初步了解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素質組合練習,發展學生力量、跳躍、協調性、速度等素質,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團結互愛等意志品質。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通過教學讓學生體會并進一步提高籃球基本技能和戰術水平
2、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團結互愛等意志品質。
教學過程:
一、課堂開始
1、體育委員整隊,報告出勤情況。
2、師生問好。
3、教師宣布本次課內容:籃球
二、準備工作
1、教師講解練習的方法,即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動作或者模仿所見過的某些球星的動作,每人一球在指定的區域內進行熟悉球性練習。
2、教師下到學生中間一起練習或做一些動作讓學生模仿。
三、教學內容
1、行進間急停急起運球練習
2、行進間急停急起運球練習
3、教學比賽
4、素質練習
四、設計意圖
1、進一步提高學生籃球基本技術、戰術水平
2、通過素質組合練習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團結互愛等意志品質。
五、課堂結束
1、放松練習
2、教師小結本次課情況
3、教師宣布下一次課內容、地點
教學反思
1、本課遵守體育課的課堂教學常規,按照常規要求進行。
2、在課堂準備工作,通過讓學生自由練習,教師參與,融合師生關系,讓學生有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充分調動學生練習的積極性。
3、在籃球教學中,首先是運用體育課的基本教學方法進行籃球基本技術的教學,讓學生觀察教師的言傳身教,通過觀察、模仿、達到學習的.目的:其次,在籃球教學比賽中,讓學生自己組織比賽,學生自己輪流擔任裁判工作,有利于培養學生組織能力,進一步運用所學過的籃球基本知識于實踐中,通過實踐又可以檢驗所學過的基本知識,達到一個新的水平,最后聽教師的講評,學生自己衡量自己的籃球水平。
微課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的
1、通過節奏訓練,掌握延音線的運用,切分音節奏型
2、通過學習能夠準確找到切分節奏型,并且正確視唱。
二、教學重難點
延音線的靈活運用,切分音節奏型
三、教學準備
節奏型、示意圖
四、教學過程
1、導入:大家看這個譜子,音符上面是一條向上或向
下彎曲的弧線,這個弧線叫什么?有什作用?
2、新課
(1)這個符號叫作延音線,樂譜標記符號之一。其作用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具有相同音高的音符相連。那么拍值等于所有這些音符的總和。
看實例:這個1上面的線就叫延音線,這個1的'音要連續演唱唱四拍。
(2)下面咱們看這個譜子5 6 6請同學們為這個樂譜劃上拍子,自己打拍子視唱一遍。
如果把中間相同的音6用延音線連起來,又該怎么劃拍子?請同學們試一下劃出拍子來。
(3)同學們劃的拍子看和我一樣嗎?
怎么打拍子?請跟我打一下(老師示范)。
這個音在一小節內書寫的時候也會變化為:
(4)總結
切分音是旋律在進行當中,由于音樂的需要,
音符的強拍和弱拍發生了變化,而出現的節奏變化。比如:一個音在弱拍時開始,而且延續到后面的強音的地方,打破了正常的強弱規律,使原來的強弱關系顛倒了,這種音形叫“切分音”。
其形成的格式如下:
①弱拍音延續到強拍位置;
②休止強拍位置;
③弱拍音改為強拍。
(5)拓展:請同學們在歌曲《鳳陽花鼓》譜子中找出切分節奏,并打節奏正確演唱。
五、本節教學小結
通過本節我們學習掌握了一種新的節奏類型,節奏是一個音樂的靈魂,把握好節奏就能更進一步了用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微課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3個生字,會認“凜、冽、嗬”3個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驟然、玉屑、俗話、滲透、諺語、枕著、饅頭、毛茸茸、沉甸甸、擲雪球、彤云密布、瑞雪兆豐年。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雪后的美麗景象,體會大雪給人們帶來的喜悅心情。
4、領悟抓住特點描寫下雪景象和通過寫景及聯想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3、4
教學準備:
瑞雪圖(多媒體課件)和課文背景資料。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每到冬天,你最盼望的是什么?我們都看到過下雪,也領略過雪景的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大概你會有一些新的感覺。
二、提出要求,學生自讀自悟
自學要求如下:
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試著結合課文理解“彤云密布”、“瑞雪兆豐年”、“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的意思。
3、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描寫這場雪的,寫出了這場雪的哪些特點。
4、提出思考后還不理解的問題。
三、匯報交流
1、小組交流。
(1)小組成員合作讀文,檢查是否讀流利,難讀的部分集中練習。
(2)交流自學要求中的第二、三、四個要求。
2、全班交流。
重點交流:作者寫出了這場雪的哪些特點。交流時,先讀特點,再通過讀相應部分,說說是怎樣體會到的。使學生體會到主要特點是“大”。如課文第四自然段,不僅寫了雪景的美,通過“厚厚、萬里江山、掛滿、堆滿”等詞說明了雪大;第五段,不僅是寫孩子們的快樂,通過“堆雪人、打雪仗、樹枝上的積雪”也寫出了雪大。
四、小組內互查學習生字情況
第二課時
一、復習上節課內容。
二、自由讀課文。先說說喜歡哪一部分,為什么喜歡?
三、指導朗讀
1、朗讀指導要點:
(1)第三自然段,應讀出夜靜、雪大。“一會兒就白了”,“只聽見雪花簌簌地不斷往下落”、“咯吱一聲響”等句,應認真體會并讀好。
(2)第四、五自然段,不僅要讀出雪大,還要讀出雪美、孩子樂的意思。
(3)第六、七自然段,應體會到作者快樂的原因“這場大雪十分及時,一定會給明年的小麥帶來豐收”,讀出作者聯想到此的喜悅的心情。
2、學生再練習讀。
四、一場雪固然給人們帶來許多好處,可是你知道作者為什么滿懷如此強烈的激情來贊美這場雪嗎?
隨文閱讀小資料:
《瑞雪圖》選自峻青的散文集《秋色賦》,寫于1962年。1960一1962年,正是我國遭受自然災害的時期,當時糧、棉歉收,國民經濟遇到了暫時的困難。1962年的冬天,、作者在膠東半島的農村,看到了這人冬以來的第一場大雪,聯想到“瑞雪兆豐年”,心里無比喜,寫下了這篇短文。的確,這第一場雪,是我國經過三年困難時期重新走向富裕的第一個喜人的.信號,怎不讓人高興呢!
加上自己新的體會,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五、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六、課堂練習
1、在兩首寫大雪的詩中,任選一首背誦下來。
第一首:夜雪
自居易
己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第二首: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收集有關資料,結合課文內容,試寫一篇說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瑞雪圖》教學反思
《瑞雪圖》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第七冊第十二單元的精讀課文,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麗及作者的聯想,體會作者的喜悅心情。
本著本課的教學重點,我在教學中這樣設計:先用一段精美的動畫瑞雪圖把學生由晴朗的現實引入大雪紛紛、銀裝素裹的雪境中后,引出本節課要學的《瑞雪圖》,并通過學生質疑定標。接著在導學達標環節中,我以學生讀為主,先后設計了三次讀:一快速讀,初步感知雪的特點:雪下得大,雪下得及時,雪后景色很美。二精讀、研讀,從文章的字里行間體會作者日如何表現雪之大,雪景之美,以及為什么說這是一場及時的大雪。三激情朗讀,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的喜悅之情。在讀期間,我制作了一組配樂雪景圖,讓學生既放松心情,又在觀賞中更加對雪的喜愛。最后,我設計了抄、背、畫、查、吟的課外拓展訓練,使課堂知識進一步鞏固,學生的感情進一步升華。
通過課堂展示后學生的表現,我認為這節課是比較成功的。課后慢慢想來,這節課成功主要得益于課堂教學中把新課標中的新理念作為教學的基本理念,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想學,樂學。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學“答”為主的教學方式和以學“答”為主、學“悟”為主的教學方式,雖只有一字之差,但表現出來的觀念不同,課堂效率也不同。以往課堂多體現教師、學生一問一答,學生圍著教師轉,這種方式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課,我始終以學“讀”為主、學“悟”為主。學生讀:粗略讀、研讀、激情朗讀、配樂讀;教師讀等多種形式的讀。然后通過學生自學、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學“悟”為主的方法,完成了學習任務。
二)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了和諧共進的互動氛圍。本節課中,我改變過去自己高高在上,統帥課堂的作風,走下講臺和學生共同學習、交流,成為學生的朋友、伙伴。如在研讀的過程中,我俯下身子,走近學生,和他們一塊讀,一塊畫,幫助他們,使他們在教師的半扶半放中順利達標。又如在朗讀訓練中,我把自己當作孩子們一員,和他們賽讀,讓課堂成為我們師生共同展示才華的舞臺,也讓學生真切感受我是他們的學習伙伴。
三)恰當適時地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喚起了學生與作者的共鳴。本節課輔助教學的精彩其一是開始的激情導入。用一段精美的動畫,從形、聲上一下把學生帶入了雪的氛圍。其二是學完雪后美景后,設計的一組配樂雪景土,不僅讓課堂氣氛輕松,學生身心愉快,更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深深的喜歡雪,想要贊美雪。
四)課堂上尊重學生、賞識學生。俗話說“十個人中,有九個愛聽好的”,作為孩子,那就更不例外。本節課中,我注意恰如其分地運用激勵性語言。如學生在質疑中提出的問題有價值,我立刻說:“你真是個愛思考的孩子!”學生朗讀表現出色,我贊賞她:“讀得真好!老師仿佛置身于雪景中心中無比輕松愉悅”。大家齊讀得棒,我便說:“老師也被感染了,想美美地讀一讀”。又如學生朗讀表現不好時,我首先肯定優點:“讀得不錯”,然后提出希望:“若能將‘嗬’讀得不僅能表現出驚異,還能表現出贊嘆的意思來那就更棒了!”通過這一句句發自發腑的賞識、激勵,滸墅關在課堂的表現更自信,并不斷地追求成功,學得更主動了。
雖然有令人欣喜的成功,但也存在著不盡人意的地方:
一、自控能力較差。課堂中不能恰當地控制滸墅關學習的激情,使學生在好學地方用時太長,導致時控失調,前松后緊。
二、因材施教的原則不明顯。主要表現在研讀課文時自學提示的難易程度適于中上等學生,對于學困生,學習困難較大。雖然說在研讀過程中自己也俯下身子為部分學生點撥,但仍有個別學生學得吃力。針對課堂中存在的問題,今后在教學中首先增強時控掌握能力。教學設計中明確時控,在課堂中,教師精講、少講,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去思考,去展示。同時多學習、掌握處理突發事件的技巧,能見好就收,力爭使課堂時控恰到好處。其次,多研究每一個學生認識接受能力,并在教學設計時依據不同程度的學生學習能力,設計分層要求、訓練,使各類學生都能吃得了、吃得飽。總之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還要進一步提高自身業務素質,不斷完善每堂課的設計,因材施教,分層要求,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高興。
微課教學設計5
一、復習引新,揭示概念。
1. 我們調查了20xx 年至20xx年的每月天數。回想一下:這些年份的每月天數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除了2月以外,其余各月的天數都是相同的。
有的年份2月是28天,有的年份2月是29天。
2. 引新:
根據二月份的天數,這些年份可以分成幾類?怎么分?
生:20xx年、20xx年、20xx年、20xx年分一類,這些年份二月都有28天;20xx年、20xx年分一類,它們的二月都是29天。
3. 揭示平年和閏年概念:像上述年份中,二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二月有29天的年份是閏年。(板書)
4. 說一說:我們調查的這些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閏年?
【教學反思:自然地引出了“平年”“閏年”的含義。更重要的是;學生經歷了一次分類思考的活動過程;積累了思維活動經驗。】 二、自主判斷,探尋規律。
1. 出示1997年至20xx年的2月份月歷卡。
根據每年二月的天數,找一找:哪些年份是平年,哪些年份是閏年?并用“平”或“閏”字樣在旁邊標出來。
2. 指名匯報。板書如下:
平 平 平 閏 平 平 平 閏 平 平 平 閏 平 平 平 閏
3. 找規律。
從1997年開始,大家讀一讀平年和閏年的排列,有沒有規律?能否讀出來?
生(讀):平平平閏 平平平閏 平平平閏 平平平閏。
誰能說一說,從1997年開始觀察,平年和閏年的排列有什么規律?
“平平平閏”一組一組地依次不斷重復出現。
(教師同時圈出:平平平閏)
像這樣每4年為一組,從1997年依次向后第50組的第1年是什么年?(平年) 那如果從1997年向前數第100組的最后一年呢?【教學反思:要求學生以“讀”助“找”,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生不斷試讀的過程,其實也就是探索規律的過程。當學生能夠按照“平平平閏 平平平閏……”每四字一停頓、有節奏地讀出來時,就充分說明學生已經發現了平年和閏年排列的一般規律。然后,在此基礎上,分別引導學生適當地向前、向后聯想延伸:“像這樣每4年為一組,從1997年依次向后第50組的第1年是什么年?你是怎么知道的?”“那如果向前數第100組的最后一年呢?”這樣,不僅進一步深化了學生對平年和閏年“排列規律”的認識,更重要的是,為學生理解和掌握判斷閏年的一般方法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三、應用規律,構建算法。
經過努力,我們已經找到了平年和閏年排列的'一般規律,那就是通常每4年里有3個平年、1個閏年。應用規律,就能判斷某一年份是不是閏年。比如,要判斷20xx年是不是閏年,怎么想呢?
方法1:從20xx 年開始依次向后寫,平平平閏。
方法2: 20xx年按照每4年分一組,可以分成多少組?列式計算:20xx÷4=504(組)。
師:通過計算,我們知道20xx年按照每4年分成一組,可以分成504組。但第504組里平年和閏年的排列方法是看不到的,怎么辦呢? 因為第504組里平年和閏年的排列方法跟黑板上的“第一組”排列方法是一樣的。“第一組”里最后一年是閏年,所以20xx年也應該是閏年。
你認為以上這兩種方法,哪一種比較好?為什么?
接下來,判斷:20xx 年、1971年、1988年、20xx年是平年還是閏年?
觀察這些豎式,你有什么發現?(結果有余數的都是平年,而結果沒有余數的都是閏年。)
(出示“你知道嗎?”材料)我們居住的地球總是繞著太陽旋轉的。地球繞太陽轉一圈需要365天5時48分46秒,也就是365.2422天。為了方便,一年定為365天,叫做平年;這樣每過四年差不多就要多出一天來,把這一天加在2月里,這一年就有366天,叫做閏年。通常,每四年里有三個平年一個閏年。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都是閏年。
按照每四年一個閏年計算,平均每年就要多算出0.0078天,這樣經過四百年就會多算出大約3天來,因此,每四百年中要減少三個閏年。所以規定,公歷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的才是閏年,不是400的倍數的就是平年。
指出:通常公歷年份是4 的倍數的是閏年。并說明,如果是整百年份,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教學反思:以判斷20xx年是不是閏年為例,鼓勵每個學生基于自己的認知水平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學生或“寫”、或“算”,體現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但無論學生選擇“寫一寫”“數一數”,還是“算一算”,都是基于對平年和閏年排列一般規律的充分理解和把握基礎上的自主建構。 對比優化“ 計算法”作為判斷閏年的一般性方法。接下來,學生在繼續判斷“20xx年、1971年、1988年、20xx年是平年或閏年”的過程中,不斷地感知、思考和體驗,進而發現“結果有余數的都是平年,而結果沒有余數的都是閏年”。最后,通過引導學生閱讀“你知道嗎?”材料,整合經歷探索發現的深切感受和豐富體驗,不僅理解了平年與閏年“規定”的合理性,而且實現了判斷“方法”的有效建構。】
微課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①理解一次函數與一元一次方程的關系,會根據一次函數的圖象解決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問題.
②學習用函數的觀點看待方程的方法,初步感受用全面的觀點處理局部問題的思想.
③經歷方程與函數關系問題的探究過程,學習用聯系的觀點看待數學問題的辯證思想.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一次函數與一元一次方程的關系的理解.
難點:一次函數與一元一次方程的關系的理解.
教學設計
導語
前面我們學習了一次函數.實際上,一次函數是兩個變量之間符合一定關系的一種互相對應,互相依存.它與我們七年級學過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組有著必然的聯系.這節課開始,我們就學著用函數的觀點去看待方程(組)與不等式,并充分利用函數圖象的直觀性,形象地看待方程(組)不等式的求解問題.這是我們學習數學的一種很好的思想方法.注:點明學習本節內容的必要性:
(1)函數與方程、方程組、不等式有著必然的聯系;
(2)用函數的觀點看待方程、方程組、不等式是我們學數學應該掌握的思想方法.給學生一個本節內容的大致框架.引入新課
我們先來看下面的兩個問題有什么關系:
(1)解方程2x+20=0.(2)當自變量為何值時,函數y=2x+20的值為零?
問題:
①對于2x+20=0和y=2x+20,從形式上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②從問題本質上看,(1)和(2)有什么關系?
③作出直線y=2x+20(建議課前作出,以免影響本節課主題),看看(1)與(2)是怎么樣的一種關系?
注:用具體問題作對比,幫助學生理解.在學生議論的基礎上,教師結合教科書38頁揭示:(1)與(2)實際上是同一個問題.探討歸納
從前面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問題,可以與解某個相應的一次函數問題相一致.你認為在一般情況下,怎樣的解一元一次方程問題與怎樣的一次函數問題是同一的?
學生小組討論(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明為什么同一?圖象上怎么看?函數方程形式上怎么看?)
師生共同歸納(教科書39頁)(略)
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理解兩個問題的'同一性.練習鞏固
1.以下的一元一次方程問題與一次函數問題是同一個問題
序號
一元一次方程問題
一次函數問題
1解方程3x-2=0當x為何值時,y=3x-2的值為O?
2解方程8x+3=0
3當x為何值時,y=-7x+2的值為O?
解:(略)
注:第4題為開放題,鼓勵學生有自己的想法與見解.如“解方程3x+5=8”與“當x為何值時,函數y=3x+5的值為8”是同一個問題等等
2.根據下列圖象,你能說出哪些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并直接寫出相應方程的解?
解:5x=0的解是x=0;x+2=0的解是x=-2;-3x+6=0的解是x=2;
由圖象可得函數關系式是y=x-1,從而得出x-1=0的解是x=1.注:此處練習為補充.可以幫助學生在積累了一些理性認識的基礎上,增加更多的形象
了解.綜合應用
教科書例1(略)
對于解法2,還可以拓展成:對于函數y=2x+5,當y=17時,求x的值.鼓勵學生進一步思考.注:例1可看成是一次函數與一元一次方程關系的一個直接應用.歸納提高
框圖化小結:
從數的角度看:
求ax+b=0(a≠O)的解x為何值時y=ax+b的值為0
從形的角度看:
求ax+b=0(a≠0)的解確定直線y=ax+b與x軸的橫坐標
從數和形兩方面總結,幫助學生建立數形結合的觀念.布置作業
教科書習題第1、2題.
微課教學設計7
設計思路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以及它們之間的進率。多數學生能聯系生活實際,合理運用長度單位。但“千米”這個長度單位比較抽象,學生學習起來有些困難;并且由于學生生活在鋼筋水泥建成的“牢籠”內,生活范圍狹小,很少有機會到空曠的地方活動,加之學校校園面積和操場面積很小,學生缺少建立千米表象的現實條件。所以,教師只能充分挖掘學生生活中有限的生活經驗,通過合理的想象活動,建立千米的表象。
教學目的
初步感知1千米有多長,
。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發展估測意識和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建立千米長度的表象
教學過程
1、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神秘嘉賓,大家請看————出示孫悟空的圖片。他有一個能上天入地的武器是什么?你覺得用哪個長度單位表示它的長度比較好?金箍棒無限延長,請問現在用哪個單位描述金箍棒比較好
2、這節課我們來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千米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孫悟空金箍棒變化的'情境,創設一種能夠調動學生先前經驗、促使學生“思維參與”的探究氛圍,引領學生喚醒對已有長度單位的感知,搭建已有知識基礎和新知之間的橋梁;為接觸新知識做預熱】
3、請同學們張開雙臂估一估大約有多長?(1米)站成100米長的隊伍需要幾個人?1000向你們這么大的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約有多長?(1000米)
4、播放學生熟悉路段1千米的視頻
5、老師也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千米,我們來看一看。
(本節微課的內容是讓學生建立1千米表象,讓學生感知1千米有多長,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思考)
微課教學設計8
微課教學設計:“自閉癥女生青春期自我保健—使用衛生巾的方法”
一,教學背景:
(一)自閉癥:是一種廣泛性發展障礙,病征有不完整的社交溝通能
力,興趣和行為模式。
(二)青春期教育:是學校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們不僅要讓學生通過青春期教育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更要有正確的自我觀念、恰當的行為與情緒、良好的社交能力及積極向上的心態。青春期教育范圍廣泛,包括青春期生理、心理、保健、性知識、婚育觀念等內容。
(三)女生青春期保健:主要是注意乳房保健和月經衛生兩方面。女生對首次陰道滲血往往會感到驚恐不安,但當了解到是正常的初潮后,又可能對如何處理月經束手無策。因此,在初潮前有必要學習月經期的衛生知識。
(四)個別化訓練:自閉癥學生個體差異顯著,加上青春期教育過程中有許多內容不適合面向全體學生授課,所以個別化訓練是對自閉癥學生進行青春期教育的一個重要方法。
(五)對我校逐漸進入青春期的自閉癥女學生訓練的主要內容是:自我服務技能、職業技能學習等。本微課主要內容是自閉癥女生青春期自我衛生護理——使用衛生巾的方法。
二,教學課題:自閉癥女生青春期自我保健—使用衛生巾的方法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認識衛生巾,學習使用衛生巾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掌握科學使用衛生巾的方法,明確經期使用衛生巾應該注意的事項,學習保健知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自閉癥女生了解一些呵護自己的方式方法,協助其調節經期心理,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幫助自閉癥女生順利渡過青春期,邁好青春第一步。
四,教學重點:認識衛生巾的類型,學習使用衛生巾的方法。
五,教學難點:掌握科學使用衛生巾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六,教材分析:
“女孩使用衛生巾的方法”是學校校本課程“生活適應”七年級
上冊第一單元《我長大了(二)》第三課的教學內容,女孩認識月經現象,并能夠正確對待,女孩學習正確使用衛生巾等,是自閉癥學生青春期生活的'重要部分。一方面使自閉癥女生掌握科學使用衛生巾的方法,學習保健知識,另一方面引導自閉癥女生了解呵護自己的方式方法,協助其調節經期心理,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幫助自閉癥女生順利度過青春期。
七,學生情況分析:
夢夢(化名),12歲,重度自閉癥,韋氏智力測試分值39。10歲9個月胸部開始發育,逐漸進入青春期。
夢夢青春期行為表現是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容易煩躁,坐立不安;刻板,明顯的重復動作和行為;聽覺敏感,脾氣和情感經常變化不穩定,大喊大叫,怪異行為增加;皮膚感覺敏感,對短褲材質敏感,稍有不舒服就會不分場合的把手伸到褲襠里拽拉短褲;經常出現暴躁情緒,常常出現一些沖動行為,沒有羞恥感。
11歲5個月,短褲上分泌物增多,老師聯合家長教其學習使用衛生護墊,降低對護墊的抵觸情緒并逐漸適應護墊,為來月經時學習使用衛生巾,逐漸適應短褲上有衛生巾的不舒服感打下基礎。
八,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講授法,行為訓練法,視覺提示法
九,教學準備:互聯網上搜集的圖片,PPT課件,衛生巾和內褲實物
十,教學過程:(微課教學)
(一)講述案例“一個女孩的苦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1,導語:(課件出示小西照片)今天老師給你帶來了一個跟你年齡
差不多的女孩朋友,她的名字叫小西這幾天小西遇到了一件煩心事,
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小西說:“我是個七年級的女生,有一天,我的下面突然流血了,肚子也不舒服,有點隱隱的痛,我害怕極了,真苦惱啊!”
2,教師提問:小西怎么啦?
3、教師作小節:小西到青春期了,來月經啦。我們每個女孩都會有這樣的經歷,這節課我們就來幫助小西解決她的煩惱,更是幫助你來應對月經期的一些相關的問題。
(二)解決女孩青春期來例假的困惑和苦惱,學習使用衛生巾的方法進行課堂練習。
1,衛生巾的使用方法
(1)想一想,討論一下:我們每個女孩子都將使用衛生巾,那么我們該怎樣來使用衛生巾呢?
(2)教師展示PPT,出示衛生巾和內褲實物,進行視覺上提示,邊
講述邊操作使用衛生巾的方法,鼓勵學生按照圖片提示,親自操作使
用衛生巾的方法。
①第一步:撕開衛生巾的包裝袋。
②第二步:取出一片衛生巾。
③第三步:打開一片衛生巾,撕下它上面和背面的紙帶,展開衛生巾。
④第四步:把衛生巾有膠的一面對準內褲的褲襠粘好。
⑤第五步:把衛生巾的兩翼粘在內褲褲襠外面,整理平整。
微課教學設計9
一、學生起點分析:
通過前幾節解方程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在此過程中也初步掌握了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過程,基本會通過分析簡單問題中已知量與未知量的關系列出方程解應用題,但學生在列方程解應用題時常常會遇到一下困難,就是從題設條件中找不到所依據的等量關系,或雖能找到等量關系但不能列出方程。
二、教學任務分析:
本課以“等積變形”為例引入課題,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協作交流,教師點撥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的方法分析問題,體會用圖形語言分析復雜問題的優點,從而抓住等量關系“鍛壓前的體積=鍛壓后的體積”展開教學活動,讓學生經歷圖形變換的應用等活動,展現運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過程。因此,本節教材的處理策略是:展現問題情境——提出問題——分析數量關系和等量關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檢驗解的合理性。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借助立體及平面圖形學會分析復雜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和等量關系,體會直接與間接設未知數的解題思路,從而建立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2、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必須檢驗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題意。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實際問題的解決,體會方程模型的作用,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敢于提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我變胖了”中的數學問題的探討,使學生在動手、獨立思考、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方程模型的作用,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主動學習的欲望。
四、教學過程設計:
環節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內容:同學們自己預習的基礎上,用已經備好的橡皮泥,自制“瘦長”與“矮胖”的圓柱,觀察分析個中現象。
考慮幾個問題:
1、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壓前和手壓后有何變化?
2、在你操作的過程中,圓柱由“瘦”變“胖”,圓柱的底面直徑變了沒有?圓柱的高呢?
3、在這個變化過程中,是否有不變的量?是什么沒變?
目的:讓學生在玩中體會等體積變化的'現象中蘊涵的不變量。同時分析出不變量與變量間的等量關系。
學生能夠認識到: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壓前和手壓后形狀發生了變化,變胖了,變矮了。即高度和底面半徑發生了改變。手壓前后體積不變,重量不變。
環節二:運用情景,解決問題
內容:例1、將一個底面直徑是10厘米、高為36厘米的“瘦長”形圓柱鍛壓成底面直徑為20厘米的“矮胖”形圓柱,高變成了多少?
目的:將上述環節中體會到的形之間的變與不變的關系、量之間的等量關系抽象成數學問題,利用前幾節的解方程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實際效果:學生解答過程布列方程很順利,有的學生還使用了下面的表格來幫助分析。
鍛壓前鍛壓后
底面半徑5cm 10cm
高36cm xcm
體積π×25×36 π×100x
由實驗操作環節知“鍛壓前的體積=鍛壓后的體積”,從而得出方程。
解:設鍛壓后的圓柱的高為xcm,由題意得
π×25×36=π×100x。
解之得x=9。
此時有學生將π的值取3.14,代入方程,教師應在此時給予指導,不要早說,現在恰到好處!
(1)此類題目中的π值由等式的基本性質就已約去,無須帶具體值;
(2)若是題目中的π值約不掉,也要看題目中對近似數有什么要求,再確定π值取到什么精確程度。
過程感悟:本節內容通過一幅幾何圖形展示題目中的一些數量關系,而實際操作的過程有同學將圓柱體變成了長方體,需要教師把握教育機會,引導學生作出相關的解釋。
分析:鍛壓前鍛壓后
底面半徑5cm長acm,寬bcm
高36cm xcm
體積π×25×36 abx
環節三:操作實踐,發現規律
內容:學生用預先準備好的40厘米長的鐵絲,以小組作出不同形狀的長方形,通過測量邊長,近似求出長方形的面積,比較小組內六個同學的計算結果,你發現了什么?
目的:我們知道,感知到的東西往往沒有自己親手經歷操作后的感受來得實在。所以設置此環節,讓學生手、眼、腦幾個感官并用,在操作中體會,在計算中驗證,在變化中發現。這樣能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等數學學習中不備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也同時讓學生感悟最復雜的問題中的道理,就在我們玩的過程,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實際效果:
長(cm)寬(cm)面積(cm2)
長方形1 15 5 75
長方形2 13.6 6.4 86.4
長方形3 12.8 7.3 93.44
長方形4 11.6 8.4 97.44
長方形5 11 9 99
長方形6 10 10 100
由學生的實際操作得到的近似值已反映出來一個很好的規律。
學生:由操作的過程,同學們作出的長方形形狀有“胖”有“瘦”,反映到表中數據為,當長方形的周長一定,它的長逐漸變短,寬隨之逐漸變長,面積在逐漸變大。當長與寬一樣長時面積最大。
過程感悟:不要把學生逼太緊,不要怕完不成進度,這個過程進行完后,學生對課本設置相關內容就剩下規范解題過程了。學生的理解遠比直接先講教材的例題效果要好的多。
環節四:練一練,體驗數學模型
內容:課本例題
目的:體驗“數學化”過程,進一步理性地感受上一個環節中得出的結論,培養學生數學思考的嚴謹性,判斷推理的科學性,語言表述的準確性。
例2、一根長為10米的鐵絲圍成一個長方形。若該長方形的長比寬多1.4米。
(1)此時長方形的長和寬各為多少米?
(2)若該長方形的長比寬多0.8米,此時長方形的長和寬各為多少米?它圍成的長方形的面積與(1)相比,有什么變化?
(3)若該長方形的長與寬相等,即圍成一個正方形,那么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它圍成的長方形的面積與(2)相比,有什么變化?
實際效果:學生掌握很好。課本已有完整的解題過程,留做課后作業。
環節五:課堂小結
1.通過對“我變胖了”的了解,我們知道“鍛壓前體積=鍛壓后體積”,“變形前周長等于變形后周長”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其中也蘊涵了許多變與不變的辨證的思想。
2.遇到較為復雜的實際問題時,我們可以借助表格分析問題中的等量關系,借此列出方程,并進行方程解的檢驗.
3.學習中要善于將復雜問題簡單化、生活化,再由實際背景抽象出數學模型,從而解決實際問題。
環節六:布置作業
微課教學設計10
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教材第53-54頁。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學習了四則混合運算的意義及計算的運算順序的基礎上教學的,使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分析:二年級學生好奇心強,也喜歡探索發現新知識。學生第一次碰到這樣的應用題,為了讓學生了解并掌握此類應用題的特點,我制作了微課件,幫助學生有序地思維,明白每步求出的是表示什么意思。
教學目標:
1、微課能引導學生有序地思維,加深對運算順序的理解,明白每步求出的是表示什么意思,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微課的學習,學生能夠尋找題目中隱含的中間問題來解決問題。
3、培養了學生認真嚴謹的學習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會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并能寫出綜合算式。
難點:能通過已知條件和問題找出其中隱含的中間問題。
教學設計:
一、自主探究
例4、1、學生討論自學。(課件出示自學提示)
(1)情景圖:從圖中你知道什么信息?這些信息有什么聯系?
(2)找到所給信息中所隱含的信息。要求的問題和隱含的信息有什么聯系?
(3)把計算過程寫在練習本上,說一說每步為什么這么做。
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自學,把討論的結果整理在練習本上,對個別情況進行指導。
1、小組匯報,點撥思考方法。
師:你們從題目中獲得了哪些信息?
生:面包師傅一共要烤90個面包,已經烤好了36個,每次能烤9個,問題是剩下的面包還要烤幾次?
師:你能從中間找到隱含的信息嗎?也就是解決問題必須先求什么?
生:隱含的信息是還剩下多少個面包沒有烤?
師:通過已知信息,我們知道還有多少個面包沒有烤,知道這個有什么作用呢?
生:要求剩下的面包烤幾次,就要先求出有多少個面包沒有烤。
師:現在我們用圖示把它們的關系都表示出來。(課件)
一共90個面包
已經烤了36個
還剩下()個
每次烤9個()次能烤完
師:誰能幫面包師傅解決這個問題?
生1:90-36=54(個)表示:還剩下54個面包
生2:54÷9=6(次)表示:54個面包每次烤9個,需要6次烤完。
2、學習列綜合算式
同學們做的很好,為了書寫方便,把這兩道算式綜合成一道算式嗎?找三位同學來黑板書寫。
引導學生明白:在寫綜合算式時,為了先計算90-36,要把它加上括號,再除以9。正確的算式是:(90-36)÷9板書:(90-36)÷9 =54 ÷9 =6(次)
學生把正確的算式重新整理到練習本上,并口答。
二、總結
1、收獲:學生掌握了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的思考方法和列綜合算式時應注意什么。
2、學生在解決兩步計算的應用題應該注意什么。
三、板書設計
運用混合運算解決實際問題一共有90個面包
已經烤了36個
還剩下()個
90-36=54(個)
每次烤9個,()次能烤完
54÷9=6(次)
綜合:(90-36)÷9=6(次)答:剩下的還要烤6次。
設計思路與意圖:
據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學生認知規律和認知水平,學習方法上采用了:
(1)運用遷移的規律、比較的方法進行啟發誘導式教學。
(2)借助線段圖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抓解題思路。學生能積極活躍地投入到問題中,在思考這個問題的同時總結出如果一個問題需要多個步驟才能解決的話,那就要想好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自己掌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產生自主探索的興趣。
微課使用建議:
本節微課所講的知識點為“運用混合運算解決實際問題”。在微課件中我把重要的信息以及所隱含的信息做了一些提示,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出一些提示,根據學生匯總的信息利用圖示把題目中的所有的數量關系列出來。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能掌握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節約了時間,提高了效率。
微課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能從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推導出動量定理的表達式。
2.理解動量定理的確切含義,知道動量定理適用于變力。
3.會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和處理有關的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演示實驗,引入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通過對動量定理的探究過程,嘗試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通過對例題的分 析和講解,得到動量定理解題的方法和步驟。
3.能夠應用動量定理處理一些與生產和生活相關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有參與科技活動的熱情,有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意識。
教學重點
動量定理的推導以及利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
教學難點
如何正確理解合外力的沖量等于物體動量的變化;如何正確應用動量定理分析打擊和碰撞這類短時間作用的力學問題。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導入新課(創設實驗情景)
【問題一】
演示:在地板上放一塊海面墊,盡可能把雞蛋舉的高高的,然后放開手,讓雞蛋落到海面墊上。
首先讓學生猜想可能出現的現象。
實際操作:觀察到雞蛋并沒有被打破。
引入:雞蛋從一米多高的'地方落到海面墊上,雞蛋卻沒有打破,為什么呢?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問題二】(情景暗示創設問題情境)
我們在上節課知道,我們可以通過一個新的物理量來研究運動物體對外界的作用效果:p=mv.某時刻物體有一個速度,對應有一個動量。如果說物體速度發生了變化,那么動量也會發生變化:=p`-p=mv`-mv那么我們是不是要問了:一個運動的物體,它的動量為什么會變化呢?這個變化有什么規律呢?這就是我們今天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
【問題三】(生活經驗創設問題情境)
汽車剎車(坐公交車,我們就有這樣的體會)在停下來的過程中動量變化()相同,慢慢滑行停下阻力小,作用時間長;急剎車阻力大,作用時間短。 它們之間究竟有什么定量關系呢?
二、新課教學
(一)引導學生推導動量定理,并理解其特點
〖問題〗一個質量為m的物體,初速度為v,在合力F的作用下,經過一段時間t,速度變為V`,求:物體的初動量P和末動量P`分別為多少?物體的加速度a=?
〖推導〗由牛頓第二定律得:F合=ma 且a=(V-v)/t
即:F合t=mV-mv=p`-p
〖討論〗在這個表達式中,各個物理量分別是什么?
〖結論〗物體所受合外力的沖量等于物體的動量變化,這個結論叫做動量定理。
〖理解〗
公式中F合是指包括重力在內的所有外力的合力,它可以是恒力,也可以是變力, 當 合外力為變力時,F合應為變力在作用時間內的平均值
此公式是一個矢量式,運用時要取正方向。
(二)應用動量定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師生共同歸納,學生舉例)
第一類:在動量變化一定的情況下,如果需要增大作用力,必須縮短作用時間,常見的情形是“硬碰硬”。
例如:用鐵錘釘釘子、沖床沖擊鋼板、雞蛋碰石頭等。
第二類:在動量變化一定的情況下,如果需要減小作用力,必須延長作用時間,常見的情形是“緩沖”。
例如:體操運動員落地時的下肢彎曲、汽車座椅上的安全帶、蹦極的橡皮繩、雞蛋落在海面墊上。
第三類:在合外力一定時,力的作用時間越長,物體的運動狀態改變越明顯,力的作用時間越短,物體的運動狀態改變越不明顯。
例如:以快慢兩種不同的速度抽放在桌子邊緣木塊下的紙條,木塊落地點距桌子邊緣的水平距離不同(快時近,慢時遠)。
(三)通過例題讓學生歸納利用動量定理解題的步驟
1.確定研究對象和運動過程。
2.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和運動狀態分析,找出物體所受的合外力和初速度。
3.選定正方向,表示出合外力的沖量和初末動量值。
4.列式計算。
(四)鞏固練習
學生列舉生活中可以利用動量定理解釋的現象。
學生列式計算(先分析解題思路再做題)
質量是60的建筑工人不慎從高處跌下,由于系有腰間的彈性繩安全帶的保護,他被懸掛起來。已知彈性安全帶伸長相對很小,安全帶長5m,安全帶的緩沖時間為1.2S,求安全帶所受的平均沖擊力是多大?(g=10m/s2)
(五)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理解了動量定理內容特點,并會利用其解釋一些生活現象,也可以利用其求解一些打擊和碰撞類力學問題問題,進一步體會到動量定理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微課教學設計12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愛國主義是詩歌的永恒主題.在我國詩歌長河中是這樣,在外國優秀的作品中也是這樣。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外國詩兩首》,去聆聽俄羅斯詩人萊蒙托夫和美國詩人休斯的吟唱。(板書文題、作者)
二、交流資料 :
作者、作品及寫作背景。
三、研讀《祖國》
1.學生聽讀課文,整體感知詩意,思考:統攝全詩的句子是哪一句?
(我愛祖國,但用的是奇異的愛情)
2.學生自由誦讀,認真領會詩句、詩段所表達的意思,思考:
從詩歌內容看,詩人對祖國奇異的“愛情”指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明確:
詩人以平實的筆調描寫俄羅斯原野的景色和農家生活。平實中見真情,奇異的“愛情”表現在詩人對俄羅斯山河景物和淳樸樂觀的人民的熱愛。
3.師生有感情誦讀全詩。
思考:《祖國》一詩充分顯示了詩人在詩中構置了哪些充滿濃郁詩意的畫畫? 學生歸結體會,教師明確:
詩人對俄羅斯山河風景和人民生活熱烈謳歌。冷漠沉靜的草原,隨風晃動的森林,奔騰的激流,村間的小路,蒼黃的田野,閃光的白樺,蒼茫的夜色,顫抖的燈光,遠近相映、聲色兼備,把俄羅斯山河的`雄壯之美和秀麗之美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幅絢麗變幻而朦朧流動的畫面。打谷場丘堆滿豐收的谷物,農家茅舍覆蓋著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節日夜晚,農人醉酒笑談、盡情舞蹈的場面,恰似一幅絕妙的民俗圖,洋溢著俄羅斯的生活氣息。
四、合作研討:
1、詩人所抒發的愛國之情主要是通過描寫俄羅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們的活動來表現出來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學生研討后回答,教師明確:詩歌在對原野景色和農家生活的描述中,隱含著詩人對祖國的真摯感情。可以感受到詩人對俄羅斯深切的愛。
2、學生熟讀全詩。
板書設計: 祖 國
萊蒙托夫
“我愛祖國,但用的是奇異的愛情” (統攝全詩) 俄羅斯原野景色:草原 森林 河流 白樺
農家生活:打谷場 農家茅房 小窗 飲酒 笑談 舞蹈(平實中見真情)
五、指導自讀《黑人談河流》
1.學生自由誦讀全詩,整體感知詩意。
2.學生合作研討:
(1)詩人想通過談“河流”來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2)“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詩兩次出現有什么表達效果?
(3)全詩的藝術構思是跳躍的,但又有嚴密的思維邏輯。請歸結詩歌內在的思維邏輯?
學生研討,教師點撥:
(1)在《黑人淡河流》一詩中,“河流”是個高度凝練的意象。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歷史的象征。黑人對河流的追溯,就是對自身歷史的追溯。就是對祖先和故土的尋根。
(2)“我的靈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為由于黑人對“河流”(歷史)的見證。這句詩,是作者代表全體黑人發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種族是有著悠久傳統的種族。這句詩在第二節和第五節兩次出現,形成結構上的前后呼應。
(3)我認識河流——它亙古如斯。比人類久遠——我在河流的哺育下發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見證——因此我認識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靈魂和河流一樣深沉。
3.學生有感情誦讀,體會詩歌深邃中顯自豪的特點。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愛國,是一面飄揚在世界各國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幟。無論是平實中見真情的萊蒙托夫的《祖國》,還是深邃中顯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談河流》,他們的心聲是相通的。
七、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
黑人談河流
休 斯
核心詞“河流” (歷史的象征) 中心詩句:
“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種族是有著悠久傳統的種族) 幼發拉底河沐浴
深邃 剛果河畔蓋茅舍
中顯 尼羅河畔建金字塔
自豪 密西西比河聽歌聲
微課教學設計13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一章第四節地形圖的判讀—--識別五種不同的山體部位。
二、教學目標:
熟練掌握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山體部位的方法。
三、教學過程與方法 :
通過讀圖、繪圖,對學生進行空間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記憶能力培養;通過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等過程,形成地理概念。
四、教學重點、難點:
1、判讀等高線地形圖,識別五種不同山體部位;
2、區別山谷、山脊。
五、教學用具:
教學掛圖、等高線地形圖的模型、等高線地形圖(小黑板)。
六、教學過程:
(一)復習:等高線地形圖的繪制原理。
(二)授課:
教師拿出模型,與同學一起找出山頂、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出示小黑板上的等高線地形圖,讓同學通過觀察不同部位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彎曲規律,幫助學生得出規律,識別山谷、山脊;聯系瀑布的形成,強調河流的形成部位。
(三)課堂小結:
教學反思
一、教師自評:
《地形圖判讀》這一節文字不多,但內涵豐富,是七年級地理教學中的難點之一。在教學中,我以自制模型為載體,以海拔的認識——等高線圖的判讀——山地部位名稱作為教學主線,較好地演示了等高線的基本原理、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方法等知識,使教學變得形象生動,較好地強調了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獲取知識。 但是在幫助學生辨析山谷和山脊時,我比較著急,留給學生觀察思考的時間較少,這對部分基礎較弱的學生來說有些困惑;還有如果語言的表達能更簡短精確、風趣幽默,我相信效果會更好,還要繼續努力。
二、學生反饋:
教師語言通俗易懂,教態親切自然;教學用的模型直觀、形象、生動,讓我們似乎身臨其境,并且小黑板上的等高線地形圖也是依照模型繪制的,讓人一看就明白。
三、同行點評:
1、備課充分,教材處理得當,教學目標清晰、科學性強,教學重、難點突出。
2、運用自制模型并結合小黑板,形象直觀地呈現教學內容。
3、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微課教學設計14
確定選題
微課作為一種媒體,內容的設計要適合使用多媒體特性,對于不適合使用多媒體表達的內容,制作的結果也許是徒勞的,因為也許使用黑板教學或進行活動實踐的教學效果更佳。同時也會使教學過程平庸無奇,令觀看者失去學習欲望。因而微課選題要適合使用多媒體表達,適合加入豐富的圖形圖像、多姿的'動畫、聲色兼有的視頻。
一般說來,選題依據應當包括:一是要說明實踐依據,寫清學生在掌握上存在什么問題,從而突出選題的必要;二是課程標準和單元學習的相關要求,增強整體意識和法規意識;三是說明所選的題目范圍是否足夠小,5到10分鐘能否完成。
選題目的
1.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講授類、問答類、啟發類、討論類
2.以實踐操作為主:演示類、練習類、實驗類
3.以欣賞觀摩為主:表演類、示范類
4.以引導探究為主:自主學習類、合作學習類、探究學習類
內容要求
科學、精煉、嚴謹、充實,符合認知規律、無科學性、政策性錯誤,能理論聯系實際,反映社會和學科發展,適合教學對象。
教學方案
結構完整、表述規范、邏輯清晰,關注學生學習。基本環節包括:
1.教學任務與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學習對象分析)
2.教學目標(三維目標)教學重、難點
3.教學環境與資源教學過程(教學策略)
4.小結與任務
微課教學設計15
教學背景:
在教學中,教學每一單元之前,就應該明確告訴學生這單元的總主體、教學內容、學生學習這一單元的要求。本單元要。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感情,欣賞各種藝術形式的美,培養熱愛藝術的情操;學習作者展開想象和聯想來表達情意的方法;通過閱讀或者其他渠道,更多的去了解藝術的魅力。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藝術的魅力。
2、讓學生知道本組課文學習內容和要求。
3、告訴學生通過閱讀或者其他渠道,更多地去了解藝術的魅力。
教學方法:
通過ppt的演示和MP3的播放讓學生知道第八單元學習的內容、要求,了解俞伯牙和鐘子期這兩個人物及藝術的魅力。
教學過程:
1、說明總題:藝術的魅力;
2、課程內容總結:《伯牙絕弦》、《月光曲》、《蒙娜麗莎之約》、《我的舞臺》;
3、明確目標:
A、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感情,欣賞各種藝術形式的美,培養熱愛藝術的情操。
B、學習作者展開想象和聯想來表達情意的方法;
C、通過閱讀或者其他渠道,更多的去了解藝術的魅力。
課程內容(第八單元總述、伯牙絕弦):
1、第八單元總述及《伯牙絕弦(xián)》的簡介;
2、介紹俞伯牙;
3、介紹鐘子期教學總結伯牙絕弦古文要讀出節奏和韻味來也不難,只要我們在讀的時候注意停頓就能讀好。可以用“/”畫出停頓。我想如果你們理解了內容,會讀得更好。
微課教學設計16
一、微課題目:人物動作細節描寫讓《背影》更感人
二、教學思想: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記事抒情散文,文字凝練優美,感情飽滿深沉,從中國人最關注的角度——倫理,來表達內心的感情,因此,無論從寫作技巧方面,還是從倫理道德方面,我們都可以從中挖掘非常寶貴的東西,這個微課,我從人物動作細節描寫入手,讓學生領悟深沉的父愛。從這一點說,我覺得在這個微課中,我們可以帶給學生兩個東西,其一,寫作技法之巧;其二,傳統美德之善。
三、教學特色:
從人物刻畫的細微之處:人物動作細節描寫挖掘寓意深刻的父愛主題,是這個微課的教學特色。微課只分析了《背影》中感人至深的背影:望父買橘。從父親的動作細節描寫切入,讓學生深刻領悟父愛這個主題。
四、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通過望父買橘中父親動作細節的分析,領悟父親對兒子深沉的父愛。
2、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學習人物動作細節描寫的方法,體會深沉的父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 感受父子情深,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②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培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五、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通過學習人物動作細節描寫的方法,體會深沉的父愛。
六、教學準備:多媒體,ppt課件
七、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您好,這個微課重點講解人物動作細節描寫讓《背影》更感人。《背影》是散文中的名篇,我們知道,在《背影》這篇文章中一共描繪了四次父親的背影,其中以望父買橘的背影最為感人,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作者是怎樣來刻畫父親背影形象的。
(二)教學過程
播放幻燈片一:
作者是怎樣刻畫父親背影的?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
上縮;他微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教師:教師朗讀:父親買橘子的背影文字描述(如幻燈片所示)作者刻畫望父買橘的時候,為什么是如此的感人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作者運用了人物動作細節描寫的方法。那么什么是人物動作細節描寫呢?
播放幻燈片二:
人物的動作的細節描寫:即準確、細致、生動地描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動作,以表現人物的性格、身體狀況、身份、地位、心理、習慣、情感等等。
(教師對人物動作細節描寫進行解析)
教師:下面我們就通過分析父親動作細節描寫,來領悟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
播放幻燈片三:
1.分析父親買橘的動作描寫 ,說明了什么?
走路的姿勢:蹣跚
爬月臺動作:探攀縮傾
教師:首先,父親走路的姿勢:蹣跚,蹣跚這個詞語寫出了父親年紀較大,腿腳不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蹣跚的`背影!)
教師:爬月臺動作:探攀縮傾,
動作描寫,“探”可看出父親體胖動作不靈便,小心翼翼地將腿伸下,一步一步直到接近地面的艱難過程。
“攀”,寫出月臺的高度,因無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撐起身體向上。可以想象父親爬月臺是非常吃力的;
“縮”,寫出了父親兩腳無處可蹬,腳是懸空的,這樣全身力量全在手上,如果手掌支撐不住,那就有掉下去的危險。
“傾”,父親身體肥胖,自然不像小孩子那樣靈便,寫出了父親爬上月臺雖然十分艱難,但又十分努力的樣子描繪得很深刻。行動不便,步履艱難(艱難的背影!)
教師總結:通過這四個動詞描寫,一個父親為我買橘子艱難,蹣跚的背影躍然紙上。 播放幻燈片四:
探討:父親過鐵道既然如此困難,為什么還堅持為我“過鐵道買橘子”?
教師:父親過鐵道既然如此困難,為什么還堅持為我“過鐵道買橘子”?
1.橘,有吉的諧音,里面包含了父親對兒子的希望,希望兒子能夠平平安安。
2.父親擔心兒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為兒子解渴。
是啊,父親背負著家庭和經濟的雙重壓力下,在囊空如洗的情況下,還要為已滿二十歲的兒子去做一件自己根本不能勝任的事情,在這一切一切的背后,都凝結著父親對兒子深沉而又偉大的愛。我們都知道,《背影》是一篇回憶性散文,朱自清寫《背影》就因為文中父親引
的那句話“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的厲害,舉箸投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朱自清是在羞愧、傷悲、感恩等等復雜情感把自己激動得不行的情形下寫下《背影》創作的。在望父買橘這個片段中,買橘子的過程和動作,描寫得栩栩傳神,是我們不僅好像看到父親憨厚樸實的形象,感受到了父親對兒子的愛,而且好像也看到了關注著父親的兒子的形象,感受到了兒子對父親的感激之情。
(三)作業布置
動作細節描寫在文章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可以使被描寫的人物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真實可感,個性特征更加鮮明。一個或一處成功的動作細節描寫往往勝過千言萬語的表白。 在你的人生經歷中,你的父母肯定給予了你許許多多的關愛,也許是一聲輕輕地叮嚀,也許是一次傾心的談話,也許是一份特殊的禮物,也許是一個溫馨的早餐??想一想,生活中的這些細微的關心,你有用心體會過嗎?請你以《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段發自內心的告白,然后讀給父母聽。要求在描寫人物行動時,不僅要寫出他在做什么,更要寫出他在怎樣做,把爸爸/媽媽“怎樣做”時常常被人忽略的細枝末節描寫出來。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對文中作者望父買橘細節的分析,體會到了父親對朱自清先生平淡卻深沉的愛。也讓我們學會了珍惜身邊偉大的親情。謝謝您認真看完這個微課,謝謝。
微課教學設計17
【教學目標】:
通過緩沖溶液的定義、作用、組成及作用機制的介紹,使學生對緩沖體系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為以后學習人體緩沖體系打下理論基礎,緩沖溶液。
【教學方式】:多媒體結合板書進行講解式教學
【教學內容】:
1、緩沖溶液的定義;
2、緩沖溶液的作用;
3、緩沖溶液的組成;
4、緩沖溶液的作用機制。
【教學重點及難點】:緩沖溶液的組成、緩沖溶液的作用機制。
【教學過程】:
引言:
通過醫學常識我們知道正常人的血液pH范圍為7.35 ~ 7.45,pH值不因代謝過程中產生酸、堿性物質而變化。為什么血液的pH的.范圍能保持在7.35~ 7.45?
知識準備:
1.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
2.鹽類水解。
一、緩沖溶液的概念(由實驗引出)
緩沖溶液:能抵抗外加少量強酸或強堿,而維持pH基本不發生變化的溶液。
緩沖作用:緩沖溶液所具有的抵抗外加少量強酸或強堿的作用。
【提問】:1.緩沖溶液的組成是怎樣的?
2.緩沖溶液為什么能對抗外來少量強酸、強堿或適當稀釋,而保持溶液的pH幾乎不變的?
二、緩沖溶液的組成和作用機制。
1.緩沖溶液的組成
根據緩沖對不同,緩沖溶液分為三種:
弱酸及其鹽。
弱堿及其鹽。
多元弱酸的酸式鹽與其次級鹽。
12.緩沖溶液的作用機制
以HAc — NaAc為例 HAc、NaAc足量。
HAc+H23O+Ac-;
+左移3O+ 抗酸成分+抗堿成分 右移-2H2O共軛酸 — 抗堿成分 共軛堿 — 抗酸成分。
三、討論:
NH3—NH4Cl的緩沖原理。
四、練習:
五、小結:
概念:緩沖溶液
緩沖溶液組成和緩沖作用;
緩沖原理;
六、作業:
搜集資料:
緩沖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微課教學設計18
一、課題:散步
二、教材分析:
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主題是“人生體驗〞,課文莫懷戚的《散步》是第五本單元中的一篇文字淺顯、內容亦不龐雜,但是意蘊豐富,耐人尋味的文章在600余字的短小篇幅內,情節簡單而不乏起伏,人物著墨不多而風貌畢現自有其搖曳的韻致看似一泓清淺可人的涓涓細流卻有那悠悠不盡的人生哲理靜靜地閃著粼光
文章通過描寫一家三代四口人一次平常的散步經歷,展現了一家人互敬互愛、融洽和睦的關系,禮贊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滲透肩負重任的中年人對生活的高度使命感可以說,這是一曲用文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全文語言平易樸實,內涵豐富,耐人尋味,既有意在言外的大詞小用也有散發著清新淡雅芬芳的精美對稱句
讀這篇文章的歷程,是人的心靈隨著作者優美的文字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美的.旅行
三、設計思路: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文章尊老愛幼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語言美;
3.誦讀品味課文,領悟文章生機蓬勃的意境美;
4.培養尊老愛幼、珍惜親情、珍愛生命的情感。
本環節設計意圖:在純自然狀態的閱讀中,學生喜歡《散步》是很自然的,想要真正理解就不容易,欲求將其中蘊涵的愛、責任感和對家庭對社會的使命感真正吸納進自己的靈魂深處,并在以后的歲月里逐漸內化為自己的個性氣質,影響自己的人生取舍,那么殊為難得而我的教學目標設想是希望通過教學中創設情境引領學生全面感受文本,感悟作品的語言美、人性美,并勾連生活,促進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提升,最終將這篇文質兼美的《散步》真正鐫刻在學生的心里導語設計:有一種最為簡易而又永遠時尚、永遠流行的健身運動大家知道是什么嗎?
是散步散步是件挺不錯的事兒——消化食物、鍛煉身體、延年益壽,還能減肥如果是一家人在一起散步,那意義就不僅是上面所說的這些了——散步,還能增進家人之間的了解與和睦。
不過,如果散步中有了分歧,又沒有得到合理解決,不但不能增進和睦,還會傷感情呢!今天我們學習《散步》這篇文章,看看作者遇到了什么情況,是怎么解決的。
本環節設計意圖:自然親切,又非常淺顯的問題式的導入,能夠激發同學帶著問題進入閱讀狀態。
預習檢查:詞語積累給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嫩芽(nèn)霎時(shà)水波lín lín(粼粼)分qí(歧)。
1、聽課文配樂朗誦,思考:①散步的人有哪些?②散步的季節呢?③在哪散步?④散步途中發生了什么事?⑤事情的結果如何?⑥從字里行間,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家庭?
2、下面就讓我們把自己也融入這樣一個“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們美麗的心靈快速閱讀課文,思考:
①在整個散步過程中,你最欣賞誰的表現?理由是?
②在走大路、還是走小路的問題上,到底誰說了算?
3、從課文中你讀到了課文表現的是什么主題?
( (1)一家人的互敬互愛(2)中年人對生活的使命感(3)尊老愛幼的頌歌)
本環節設計意圖:通過聽讀、自讀,簡單的問題設計,讓學生初步了解了文章內容,理清了文章脈絡,感知人物形象,對文章的主題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學生再讀課文,品評課文美點:
1、品內容將文中最能表達親情的詞語或句子找出來,讀一讀你能讀出其中濃濃的親情嗎?
(先讀句子,然后談談自己對這句話的體會同組同學進行評價評價內容為該同學的體會是否合理,有沒有讀出感情。每個小組用自己喜歡的形式(或派代表或全員參與)把找到的句子或詞語與全班同學共享先讀后談體會其余學生準備評價教師根據學生的理解,可讓學生多讀學生可能找到的句子與詞語: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似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2、品語言文中有不少語句是大致對稱的,請你為它們劃分節奏讀讀看。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1)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3)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4)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提示:以優美整齊的形式強化了和諧美滿的親情,且富于趣味除了以上找的句子外,文中還有讓你感動或你特別喜歡的語句嗎?為什么?
3、品寫法
本文表達的是初春一家三代在田野上散步的事,景物描寫著墨不多,卻充滿了詩情畫意,作者寫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學生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討論交流)
明確:第一處是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顯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機這是對生命的高歌,是對生命力的禮贊第二處描寫的是母親所望見的小路遠處景物,字里行間流露出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惜
本環節設計意圖:由學生個體學習探究到小組全員參與,既讓每個人都活動起來,又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及競爭意識尊重學生的個性,肯定學生的新的見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體驗,進一步感受親情,領悟本文語言的美。
微課教學設計19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從故事中受到啟發。
3、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認字、寫字、朗讀課文。
2、難點:課文的感情朗讀、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于實踐的意識。
【教具準備】
魚缸、金魚、課件。
【課前預習問題】
1、課文講了誰的事?
2、課文說的是什么事?
3、讀完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過程】
一、初讀設疑,激發興趣
1、今天俺們學習第13課,請同學們齊讀課題:13、動手做做看
2、檢查預習:
①課文講了誰的事?板書(朗志萬和伊琳娜)隨機教同學字。
師追問:“你能通過自身的學習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兩個人物嗎?”
②師:法國科學家朗志萬喜歡給小朋友提一些有趣的問題,今天他的問題又會是什么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第一自然段,用波浪線勾出他提的問題,并讀一讀。(指名同學學著科學家朗志萬的樣子來問一問。)
3、有沒有同學能回答這個問題呢?
二、動手實驗,解決疑問
1、師:看來同學們的看法不一,同學們說得好,百說不如一做,俺們做做實驗來看看結果,怎么樣?
師做實驗:(把一玻璃杯放在高凳上,再當場裝滿水)讓一名同學把魚缸里的金魚輕輕放入杯中,其他同學觀察實驗結果。
2、師:通過實驗,俺們發現結果是──
3、師:做了這個實驗,你有什么感受?
三、回歸課文,感情朗讀
1、伊琳娜和俺們做了同樣的實驗,請同學們找到她做完實驗后對朗志萬說的話,想想該用怎樣的語氣讀呢?
師:誰來說說自身的體會,并讀給大家聽?(生氣的語氣、質問的語氣、急匆匆的感覺)
師:他們的體會各不相同,也讀出了自身心中的獨特感受,讓俺們像他們一樣,讀讀這句話,讀出自身的.體會。
2、師:聽了同學們的朗讀,俺也想加入你們的行列,和你們合作讀好這篇課文,你們愿意嗎?(師生合作讀課文)
師:法國科學家朗志萬有一天給小朋友們提了一個奇怪的問題──
師:一個小朋友毫不猶豫地說──
師:另一個小朋友肯定的說──
師:伊琳娜覺得他們說得都不對,于是回去問媽媽,媽媽鼓勵她說──
師:伊琳娜做了實驗,覺得朗志萬說的不對,她找到朗志萬,大聲質問他說──
師:朗志萬聽了哈哈大笑,說──
四、質疑過渡,深化認知
1、師:伊琳娜原來不是很生氣的嗎,為什么聽了朗志萬的話,又高興的笑了?(引導同學練讀科學家說的話,了解他這樣做的用意,懂得在學習和生活中要善于質疑,注重實踐,不要迷信權威。)(師板書: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
2、想一想,伊琳娜聽了朗志萬的話以后,可能會說些什么?
五、聯系生活,以知導行
師:在生活中,有許多人(板書)都會對俺們表達自身的觀點或看法,這時候,你是怎樣想,怎樣做的呢?(生談自身在生活中遇到的事)
師:(總結)看來,其他人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俺們在生活和學習中聽到他人表達自身意見時,要通過自身的考慮去判斷,敢于大膽質疑,遇到有疑問的地方,要動手做做看。把心中的問號變成經過實踐解決后的大大的感嘆號!(完成板書)
師:讓俺們一起再讀讀課文中朗志萬對伊琳娜說的話,相信你一定有了新的感受。
六、靜思名言,深化認知
師:在本節課將結束的時候,老師送給大家一句俺國偉大領袖毛澤東的名言:“實踐出真知。”(師出示名言)希望你們永遠記住它,讓它指引你們在知識的海洋里漫游!齊讀。
七、延伸課外,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師:這節課就要結束了,可俺們實踐活動卻永遠不會結束。老師這里有兩個論斷,假如你們心中有疑問,希望你們個人或以小組為單位任選其一去探究。相信你們都會勝利!
師出示兩個論斷:
1、鳥多的是,是不會滅絕的。
2、魚靠尾巴在水里游動。
附板書:
13、動手做做看
朗志萬伊琳娜
?想、做
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
微課教學設計20
一、教學背景
1、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按照“歸納現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順序來寫的,說明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及其原因。作者先講觀察后的發現:一天之內,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并列舉了牽牛花等9種花不同的開花時間來說明這個發現,接著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最后談到植物學家是如何修建花鐘的。教學這篇課文時,要讓學生讀懂課文內容,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初步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認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
2、學情分析:
小學三年級作為中年級的起始階段,在語文知識方面要求更高。不但要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更要注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我們班的學生,基礎知識掌握得比較好,但閱讀能力比較薄弱。由于平時積累的知識少,寫作基礎較差。在學習課文時,要讓學生多讀,在讀中去感悟課文內容。這樣學生就能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通過背誦、摘抄等形式,讓學生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運用閱讀中學到的表達方式,發揮課文對習作的指導作用。
3、教學內容: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篇課文《花鐘》第1自然段。
4、教學對象:小學三年級上期的學生。
5、教學環境:配有多媒體的教室。
6、教學要求:遵循語文新課標的要求,采用“導、學、教、練”的教學模式。
二、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時間開放。
2、學習運用多樣式的句式表達。
三、教學方法
1、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了解花的特點,體會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是不同的。
2、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注重在讀中感悟,體會語言美。
3、讓學生仿寫句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積累語言。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提問:同學們,在生活中你們都認識哪些鐘?
2、出示“花鐘”課件。
師:這節課,我們來認識一種特殊的鐘。這個鐘和我們平時看到的鐘有什么不一樣呢?
生:這個鐘是由花組成的。
師:這個鐘的名字叫花鐘。花鐘上鮮花朵朵,爭奇斗艷,芬芳迷人。這節課就讓我們走進《花鐘》這篇課文,去領略花的美麗與神奇。
(二)學生自主學習
1、出示自學指導。
默讀課文第1自然段,想一想:這一段向我們介紹了哪些花?它們分別是什么時候開放的?在文中用橫線畫出來。
2、學生默讀第1自然段。
(三)教
1、提問:誰來說說第1自然段向我們介紹了哪些花在不同的時間開放呢?
(凌晨四點,牽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點左右艷麗的薔薇綻開了笑臉,七點,睡蓮從夢中醒來……)
師:一天之內只有這些花開放嗎?
生:不是。
師: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這段后面的省略號表示還有很多花在不同的時間開放。
2、品讀重點語句,理解不同的表達句式,體會語言美。
(1)個人展示讀。
師:這么多的花竟先開放,你最喜歡哪一種花呢?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來讀一讀。
生:我最喜歡牽牛花。
師:好,你來讀一讀描寫牽牛花的句子。
生:凌晨四點,牽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師:你覺得這句話美在哪里呢?
生:這句話把牽牛花當成了人來寫,牽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寫得很形象,很生動。
師:作者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很形象地寫出了花的形狀和顏色。這一段中還有哪些句子也寫得美呢?誰愿意再來讀一讀?
生:五點左右,艷麗的薔薇綻開了笑臉;
師:薔薇開花的樣子,就像我們小朋友張開了笑臉,很美很美。這么美的花,這么優美的句子,讓我們分組來讀一讀吧,看哪個小組讀得最棒!
(3)分組讀描寫花開的句子。
師:同學們讀得真好,聽到你們的朗讀聲,老師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朵朵美麗的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花的世界去欣賞欣賞吧。(多媒體課件播放。)
3、賞花。
師:這么美的花,我們似乎還沒欣賞夠,讓我們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讀第1自然段。
4、齊讀第1自然段。
5、小結。
(1)通過第一自然段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時間開放。
(2)出示花鐘課件演示不同的花開放的`時間不同。
(3)我們看到了作者筆下的花,各有各的姿態,各有各的性情。看來寫花的開放不止一種說法。讓我們也來寫一寫吧。
(四)練
仿寫句子。
課文用不同的說法來表達鮮花的開放,我們也來填一填,再體會體會。
牽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薔薇
萬壽菊睡蓮
月光花煙草花
《13花鐘》第1自然段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思路清晰,語言優美。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寫了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并例舉了牽牛花等九種花不同的開花時間來說明這個現象。我采用了“導、學、教、練”的順序展開教學。
1、創設情景,激趣導入。由課件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這樣的導入方式,美麗而簡潔,能有效地節省時間。
2、出示自學指導,讓學生有目標地進行學習。在這一階段,讓學生自主閱讀,一邊讀一邊找出描寫花開的句子。讓學生了解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時間開放。
3、通過朗讀重點句子,體會不同句式。第1自然段描寫花開的句子采用了擬人的寫作手法,很有趣味性。在教學中,我注重對朗讀的指導,抓住重點語句,比如:凌晨四點,牽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點左右,艷麗的薔薇綻開了笑臉;七點,睡蓮從夢中醒來……采用個人展示讀、分組讀、齊讀等方式讓學生在讀中去體會語言美,讓學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同一句話的不同表達方式給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4、拓展練習。課文用不同的說法來表達鮮花的開放,讓學生也試著用不同的句式來描寫花的開放,然后讓學生完成課后的練習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總之,在這簡短的十分鐘內,通過讀議重點句子,借助多媒體課件,盡量讓學生體會到了作者靈活運用不同句式表達意思的方法,并通過讀寫結合的方法,突破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激發了學生對花的喜愛,培養了他們的語感,加強了情感和美的熏陶。
【微課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微課》教學設計03-08
微課的教學設計07-24
微課教學設計11-24
微課教學設計03-15
微課的教學設計02-20
微課教學設計教師微課設計11-01
美術微課教學設計03-24
體育微課教學設計04-09
地理微課教學設計05-24
體育微課教學設計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