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禮記教學設計

時間:2021-04-10 16:12:47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禮記教學設計范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禮記教學設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禮記教學設計范文

  教學目標

  第1課時 雖有嘉肴

  1、理解重點文言詞語,朗讀并背誦課文。

  2、學習類比說理的方法。

  3、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

  一、導入新課

  “四書五經”是國學之瑰寶,是智慧之源泉。“四書五經”分別是哪幾部典籍?“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或許同學們對《禮記》不甚了解,但《禮記》中的名言卻常常在我們的耳畔回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告訴我們要勤于鉆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啟迪我們要做好規劃,有的放矢;“茍利國家,不求富貴”教育我們要有為國為民的情懷……可見,《禮記》影響之深廣。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禮記》,領悟為學之道。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掌握背景,疏通課文文意

  1、背景介紹。

  本文節選自《禮記正義》。《禮記》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戰國至秦漢間儒家論著的匯編。

  2、分類積累,疏通文意。

  (1)正讀音

  嘉肴(jiā yáo) 自強(qiǎng) 兌命(yuè) 學學半(xiào)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①雖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強也(自我勉勵)

  ⑤雖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⑥教學相長(增長,促進)

  ⑦是故學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3)古今異義詞

  ①雖有嘉肴(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義:味美。今義:意義,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義:困惑。今義:困難。)

  (4)翻譯下列句子

  ①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明確: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親自品嘗,就不會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

  ②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確:因此只有學習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學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明確: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勵。

  目標導學二:合作探究,明確文章主旨

  1、開頭“雖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確:從反面設喻類比,為引出下文觀點做鋪墊。

  2、本文主要論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論述的?(論證思路)

  明確:本文主要論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繼而引入“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進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后歸結到“教學相長”這個結論。

  3、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合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只有學習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學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教和學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4、“教學相長”與“學學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么?兩者之間是什么關系?

  明確:相同點:兩者都強調了“教”是學習、進步和提升的重要環節。

  不同點:前者是從教和學兩個方面來說明教和學的關系: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說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達的主要觀點。后者則只從教的角度來說明,將學的部分暗含其中,說得含蓄委婉,是對前者的補充論證。

  二者關系:前者是全文的觀點,后者是引用論據來補充強調觀點的,二者并非并列關系,而是主從關系。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教學本身是一個雙邊活動,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獲取知識,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便不得施展,事倍功半。就像《師說》中所言“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只是“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而已,這節課上我們師生做到了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不足之處:字詞基礎梳理中,部分同學對古今異義詞的理解和記憶不夠,在課堂提問環節中有點跟不上,這個需要布置相應的練習,爭取在學習過程中消化吸收。

  第2課時 大道之行也

  1、積累文言詞匯,理解文章內容。

  2、學習古人敢于沖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一、導入新課

  儒家學者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對社會進行了美妙的設想,從孔子的天下歸仁、近悅遠來、四海之內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樂、百姓“親睦”,再到荀子的上下協調、群居和一、四海之內若一家等等,無不勾畫出一幅社會穩定和諧的美妙藍圖。今天我們學習的《大道之行也》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所勾勒的理想社會。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章

  1、學生初讀課文,認識字詞。

  選賢與能(jǔ) 講信修睦(mù) 幼有所長(zhǎng)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謀閉而不興(xīng) 貨惡其棄于地也(wù)

  2、聽課文朗讀錄音,注意停頓和語氣。

  3、學生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義。

  4、教師點撥。

  (1)通假字

  ①選賢與能(“與”同“舉”,推舉,選舉)

  ②矜、寡、孤、獨、廢疾者(“矜”同“鰥”,老而無妻)

  (2)古今異義詞

  ①大道之行也(古義: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今義:寬闊的道路。)

  ②女有歸(古義:女子出嫁。今義:返回,回歸。)

  ③盜竊亂賊而不作

  作(古義:興起。今義:做某事,從事某種活動。)

  ④是謂大同(古義:代詞“這”。今義:常用作判斷詞,或與“非”相對。)

  (3)一詞多義

  ①閉:A。是故謀閉而不興(閉塞)

  B、故外戶而不閉(用門閂插門,關閉)

  ②謂:A。是謂大同(動詞,叫作)

  B、予謂菊(動詞,認為)

  【教學提示】

  鼓勵學生體驗觀察社會,說說自己對“大同”社會的見解和感受。

  目標導學二:研讀課文,理解文章思想

  1、根據文義,全文可以分為幾層?

  明確: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根本特征),是總說,以下幾句是分述。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2、“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明確:“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真理。“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大道之行”,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3、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請找出相關語句,并做解釋。

  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系,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斗。

  三、板書設計

  可取之處:因材施教,簡化教學環節。已有注釋的字詞句要求學生在預習時自讀,沒有再講;一看就明白的句子不用譯成現代漢語。

  不足之處:拓展討論后沒有及時予以肯定和評價,這樣會影響學生的思考積極性,下次課堂上的拓展延伸會格外注意這一點。

【禮記教學設計范文】相關文章:

禮記原文12-15

《禮記·禮器》原文01-22

禮記禮器原文12-15

禮記月令原文12-15

《禮記·月令》原文04-23

教學設計范文03-03

《詩經》和《禮記》讀后感范文08-13

禮記文王世子原文12-15

禮記之奔喪原文12-15

《禮記》文王世子原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