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力的分解獲獎教學設計范文(通用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編寫教學設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力的分解獲獎教學設計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力的分解獲獎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義。并能夠根據力的效果分解力
2、通過實驗探究,理解力的分解,會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3、培養觀察、實驗能力;以及利用身邊材料自己制作實驗器材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經歷力的分解概念和規律的學習過程,了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認識物理實驗、物理模型和數學工具在物理學研究過程中的作用。
2、通過經歷力的分解科學探究過程,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嘗試應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驗證物理規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學習,了解物理規律與數學規律之間存在和諧美,領略自然界的奇妙與和諧。
3、發展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培養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將自己的見解與他人交流的愿望,培養團隊精神。
設計意圖
為什么要實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據力的作用效果實施分解?這既是本課節教學的內容,更是該課節教學的重心!很多交換四認為只要教會學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據力的效果分解沒有必要,所以覺得這一節根本不需要教。其實本節內容是一個很好的科學探究的材料。本人對這節課的設計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的啟發,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驗證”,本節課主要通過學生的猜想――實驗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讓學生通過實驗自己探究出把一個理分解應該根據力的效果來分解。同時物理是一門實驗學科,本節課通過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設計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實驗讓學生動手做,親身去體驗和發現力的分解應該根據什么來分解。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到做實驗并不是一定要有專門的實驗室,實驗的條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創造,從而激發學生做實驗的興趣。
教學流程
一. 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興趣
【實驗】“四兩撥千斤”
(兩位大力氣男同學分別用雙手拉住繩子兩端,一位女生在繩子中間只用小手一拉就把兩位男生拉動了)
二. 通過演示實驗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
【演示實驗】在墻上固定一個松緊繩(帶有兩個細繩套),教師用一個力把它拉到一個確定點,然后請兩個學生合作把它拉到確定點。
得出“力的分解”的定義
三.探究“力的分解”方法:
探究一:力的分解遵循什么定則?
結合伽利略探究的思路:
問題-猜想-邏輯(數學)推理-實驗驗證-合理外推-得出結論
請學生猜想
請學生邏輯推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所以它們遵從同樣的規律
請學生實驗驗證(思考:如何驗證?)
利用上面的演示實驗的器材,請一位同學用一個繩套把結點拉到一定點O,記下力的大小和方向;而另一位同學用兩個力把結點也拉到O,記下力的大小和方向。從而驗證平行四邊形定則。
得出結論: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探究二:在實際問題中,一個已知力究竟要怎樣分解?
請學生思考:一個力可以分解成怎樣的兩個力?分解的結果是否唯一?有多少種可能性?(根據一條對角線可以做無數個平行四邊形,所以有無數解)
請學生思考:那在實際問題中,一個已知力究竟要怎樣分解呢?
通過課堂一開始的`實驗啟發學生:為什么一個人可以拉動兩個人,她的一個力從效果上來說可以分解成兩個沿著繩子的拉力從而把兩個人拉動。因此我們在實際問題中應該根據力的效果來分解已知力。
探究三:如何確定一個力產生的實際效果?
實例1、在斜面上的物塊所受的重力的分解
學生猜想:斜面上物體的重力會有哪些效果?
實驗驗證:用海綿鋪在斜面上和擋板側面,把比較重的物塊壓在上面可以明顯看到海綿發生的形變,這就是重力作用的效果
根據實驗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就可以確定兩個分力的方向。
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通過計算可以求出兩個分力的大小
總結:力分解的步驟:
1、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據力的作用效果定分力的方向;(畫兩個分力的方向)
3、用平行四邊形定則定分力的大小;(把力F作為對角線,畫平行四邊形得分力)
拓展引申:為什么高大的橋要建造引橋,為什么公園的溜溜板要傾角很大?
實例2、三角支架上的力的分解
學生猜想:物體對繩的拉力會有什么效果?
實驗一:用橡皮筋、鉛筆、繩套、鉤碼為器材做學生實驗自己體會(學生每人一套器材,人人動手實驗)
實驗二:兩名同學相互合作,一人一手叉腰,另一同學在肘部用力下拉去體會力的效果,然后兩人互換
實驗三:觀看視頻(在支架與豎直墻相連處用橡皮膜展示力的效果)
拓展引申:如果上方細繩與水平桿的夾角變小,兩個分力大小如何變?
實驗驗證:(自制教具:用一個拐杖,沒有拐的一端系上很寬的橡皮筋,同時那一端掉著一個3千克的鉛球,有拐的一端讓學生頂在腰間,慢慢減小橡皮筋與拐杖之間的夾角,會發現學生手臂上越來越吃力,同時腰間感覺越來越難受,)請一位同學做演示實驗去體會。
探究四:合力一定,兩個分力隨它們之間的夾角變化如何變化?
學生猜想:
實驗驗證:用一根繩中間吊一鉛球,然后把兩個繩的端點距離逐漸拉大,最后會發現繩子拉斷,說明分力是逐漸變大的。請學生上講臺親自實踐,其他同學觀察分析。
請同學解釋一開始的實驗,為什么“四兩可以撥千斤”?
拓展引申:請同學們思考,我們自己可不可以自制一個專門用來測繩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的一個儀器呢?應該如何制造?
課后探究:一個已知力分解成兩個力,在一定條件下分解結果有多少種?
教學反思:
執教完該課節后感到最大的成功就是如何圍繞體驗性探究實驗做好了精心的設計,不僅有利于學習任務的推進,更主要是對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分化起到了有效的化解。這就讓學生明白實驗對物理的重要性,同時也知道要自己創造條件去探究物理世界中很多未知的奇妙的東西。真正明白了物理就在生活中,這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是非常有益的。覺得不足之處在于由于受上課時間的限制,這些實驗都是老師課前準備好的,如果能夠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設計,親歷那設計的過程,這樣就更加有意義,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更加有益。
力的分解獲獎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夠運用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求解一個已知力的分力;
2、會用三角形法則求解力的分解;
能力目標
1、熟練掌握物體的受力分析;
2、能夠根據力的作用效果進行分解;
情感目標
培養分析觀察能力,物理思維能力和科學的研究態度。
重點難點分析: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預算,是根據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將一個已知力進行分解,所以平行四邊行定則依然是本節的重點,而三角形法則是在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基礎上得到的,熟練應用矢量的運算方法并能解決實際問題是本節的難點。
教法建議
一、關于力的分解的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議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預算,是求一個已知力的兩個分力。在對已知力進行分解時對兩個分力的方向的確定,是根據力的作用效果進行的。在前一節力的合成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對于運算規律的掌握會比較迅速,而難在是對于如何根據力的效果去分解力,課本上列舉兩種情況進行分析,一個是水平面上物體受到斜向拉力的分解,一個是斜面上物體所收到的重力的分解,具有典型范例作用,教師在講解時注意從以下方面詳細分析:
1、對合力特征的描述,如例題1中的幾個關鍵性描述語句:水平面、斜向上方、拉力,與水平方向成角,關于重力以及地面對物體的彈力、摩擦力可以暫時不必討論,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2、合力產生的分力效果,可以讓學生從日常現象入手(如下圖所示)。由于物體的重力,產生了兩個力的效果,一是橡皮筋被拉伸,一是木桿壓靠在墻面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鉛筆、橡皮筋,用手代替墻面體會一下鉛筆重力的兩個分效果。
3、分力大小計算書寫規范。在計算時可以提前向學生講述一些正弦和余弦的知識。
二、關于力的正交分解的教法建議:
力的正交分解是一種比較簡便的求解合力的`方法,它實際上是利用了力的分解的原理把力都分解到兩個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然后就變成了在同一直線上的力的合成的問題了。使計算變得簡單。由于學生在初中階段未接觸到有關映射的概念,所以教師在講解該部分內容時,首先從直角分解入手,尤其在分析斜面上靜止物體的受力平衡問題時,粗略介紹正交分解的概念就可以了。
力的分解的教學設計方案
一、引入:
1、問題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定則?
2、問題2:力產生的效果是什么?
教師總結:如果幾個力產生的效果跟原來的一個力產生的效果相同,這幾個力就叫做原來那個力的分力。求幾個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反之,求一個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引出課程內容。
二、授課過程
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也遵循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教師講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過程,所以平行四邊形法則同樣適用于力的分解。如果沒有其它限制,對于同一條對角線,可以作出無數個不同的平行四邊形(如圖)。這就是說一個已知的力可以分解成無數對不同的共點力,而不像力的合成那樣,一對已知力的合成只有一個確定的結果。一個力究竟該怎樣分解呢?(停頓)盡管力的分解沒有確定的結果,但在解決具體的物理問題時,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來分解。下面我們便來分析兩個實例。
2、力的分解按照力的作用效果來分解。
例題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受到一個斜向上的拉力的作用,該力與水平方向夾角為,這個力產生兩個效果:水平向前拉物體,同時豎直向上提物體,因此力可以分解為沿水平方向的分力、和沿著豎直方向的分力,力和力的大小為:
例題2:放在斜面上的物體,常把它所受的重力分解為平行于斜面的分量和垂直于斜面的分量(如圖),使物體下滑(故有時稱為“下滑力”),使物體壓緊斜面。
3、力的分解練習(學生實驗):
(1)學生實驗1:觀察圖示,分析F力的作用效果,學生可以利用手邊的工具(橡皮筋、鉛筆、細繩、橡皮、三角板)按圖組裝儀器、分組討論力產生的效果,并作出力(細繩對鉛筆的拉力)的分解示意圖。
實驗過程:將橡皮筋套在中指上,將鉛筆與橡皮筋連接,鉛筆尖端卡在手心處,體會一下鉛筆的重力產生的效果,在鉛筆上掛接上橡皮,思考拉力產生的效果?
教師總結并分析:圖中重物拉鉛筆的力常被分解成和,壓縮鉛筆,拉伸橡皮筋。
(2)學生實驗2,觀察圖示,分析力的作用效果,用橡皮筋和鉛筆重復實驗,對比結論是否正確。
教師總結并分析:圖中重物拉鉛筆的力分解成和,壓縮鉛筆,拉伸橡皮筋。
盡管力的分解沒有確定的結果,但在解決具體的物理問題時,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來分解。
4、課堂小結:
探究活動
題目關于“桿的受力分解”與“繩的受力分解”研究
由于日常生活中,我們勞動、 學習的工具一般以桿和繩子為主,其他的工具也可以依照其進行分析,研究“桿的受力分解”與“繩的受力分解”具有實踐意義。有關內容可以參見備課資料中的“擴展資料”。讓同學觀察周圍的力學工具,對比桿與繩子,分析說明各個物體的受力特點,與其有關的題目可以參見如下:
1、晾曬衣服的繩子,為什么晾衣繩不易過緊?
2、為什么軟紙經過折疊后,抗壓性能提高?對比拱橋的設計,有什么感想?
力的分解獲獎教學設計 3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會用作圖法求分力,會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識計算分力。
二、教學重點:
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利用平行四邊形進行力的分解。
三、教學難點:
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及分力之間的確定
四、教學用具:
有關知識的投影片
五、教學方法:
實驗法、類推法
六、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在已知分力求合力時,可按平行四邊形法則,惟一地求出平行四邊形對角線所對應的合力。而在已知某力,將它分解為兩個分力時,按平行四邊形法則卻可以有無數組解。但具體到實際當中如何分解呢?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力的分解。
(二)新課教學:
1、請同學閱讀課本,回答:
(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
(2)為什么說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
學生:某一個力F,可用F1和F2來代替,那這兩個力叫F的分力。求一個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因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來被分解的那個力),當然應該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老師總結:分力與合力是在相同作用效果的前提下才能相互替換,所以在分解某力時,其各個分力必須有各自的實際效果,比如:形變效果,在這個意義上講,力的分解是唯一的。
例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體受一個斜向上方的拉力F,這個力與水平面成θ角。
分析:(1)力F的作用效果有水平向前拉物體和豎直向上提物體的效果,那么副的兩個分力就在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上。
(2)方向確定,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分解就是唯一的。
(3)如圖所示分解F1=Fcosθ, F2=Fsinθ
例2:物體放在斜面上,那物體受的重力產生有什么樣的效果。
由學生分析:
(1)G方向豎直向下,又不能下落。在垂直于斜面方向產生緊壓斜面的力的作用效果;在沿斜面方向上使物體產生沿斜面向下滑動的效果。
(2)兩分力方向確定了,分解是唯一的。
(3)G1=Fsinθ, G2=Gcosθ
2、鞏固性訓練(出示投影片)
(1)如果圖甲,小球掛在墻上,繩與墻的夾角為θ,繩對球的拉力F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可以分解為哪兩個方向的里來代替F?
(2)如圖乙,如果這個小球處于靜止狀態,重力G產生的效果是什么,如何分解重力G。
師生共評(1)a:球靠在墻上處于靜止狀態,拉力產生向上提拉小球的效果,向左緊壓墻面的效果。分力的方向確定了,分解就是唯一的。
b:F的分力,在豎直方向的分力F1來平衡重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F2來平衡墻對球的支持力。
c:F1=Fcosθ,F2=Fsinθ
師生共評(2):a:重力G產生兩個效果,一個沿F1的直線上的分力G1來平衡F1,一個沿F2的直線方向上的分力G2來平衡F2。
b:∴G1= ,G2=Ctana
(三)、小結
這節課主要學習了力的分解。力的分解從理論上按照平行四邊形定則分解是無數組的。但分力與合力是在相同的作用效果的前提下相互替換,在此意義上分解是唯一的。
(四)、作業
1、用兩根輕質的繩子AB和BC吊一個0.5kg的燈如果BC繩處于平,AB繩與水平夾角為60°,求繩AB和BC所受的拉力。(g=9.8N/kg)
七、板書設計:
力的分解
1、分力
2、分解遵循的定則
3、具體分解要據實際情況按力的作用效果進行分解。
力的分解獲獎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學生能說出分解力的方法
2、學生會用作圖法求分力,并能根據作圖法說出力的分解在理論上是無限的
3、學生能結合實際需要對指定力進行分解,會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識計算分力的大小,能用作圖法分析分力的變化
4、學生能結合問題體會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力的分解是有用的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按照實際情況通過平行四邊形定則分解指定的力成為本課的重點,而判定分力的方向則成為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1)課題引入
實驗演示,引入新課
教師演示:兩個繩提起礦泉水瓶,一根繩也可以實現。復習合力分力概念,明確合成的規律。
問題引入:一個力提起重物,能否用兩個力來代替。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為后續學習活動提供時間保障。
(2)引導學生發現,在活動中發現規律
2.1力的分解多樣性的活動設計
問題引導:請同學們畫兩個力,用來替代事先畫在投影片上的力。
學生活動:用彩筆把作圖分解。完成作圖后,將作圖利用實物投影儀投影到屏幕上。
教師引導:作圖是否正確?判斷依據是什么?(滿足平行四邊形定則)
教師疊加不同分組展示并追問:都正確嗎?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力的分解滿足平行四邊形、力的分解的不唯一性,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
設計意圖:實驗器材常見,貼近生活。礦泉水瓶即便落地,破壞作用很小。通過活動,自然驅動學生對問題的探究。同時用定性分析替代定量計算,做到重點突出,難點分散。
實例四:角色扮演的方式,巧拉汽車
問題情境:如何借助繩索和大樹將陷入淤泥中的汽車拉出。小組合作討論,并請三位同學模擬實驗。
學生活動:一位扮演大樹,一位扮演汽車,第三個人充當司機。
教師引導:直接拉可以嗎?一個較小的`力,能不能產生一個較大的分力作用效果呢?
設計意圖:通過合作學習,體驗力的分解是有用的。
2.3矢量的合成和分解定則
問題情境:某人向東行走了30m,又向北行走了40m,這個人的運動位移是多少?
學生活動:求解總位移,總結發現位移的合成也滿足平行四邊形定則。
師生總結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時遵從平行四邊形定則(或三角形定則)的物理量叫做矢量。
學生總結: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物理量均為矢量,滿足平行四邊形定則的運算法則。而標量只需按照算術法則進行相加。
教師引導:平行四邊形定則可以簡化成三角形定則。通過在黑板上圖解的方法讓學生看出矢量求差的方法。
問題討論:電流強度是矢量還是標量?
設計意圖:矢量的核心要求是平行四邊形定則進行分解或合成。是對早期矢量知識的升華,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滲透思想,需要學生在活動中加以體驗。矢量減法可以適當降低要求。
力的分解獲獎教學設計 5
高二物理力的分解說課稿《力的分解》是司南版必修1第五章"力與平衡”第2節的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力學是高中物理的基礎,所以本章內容教學的好壞關系到高中物理教學的成敗,因此本章的教學尤其重要。本節在學習了力的初步概念、常見力和力的合成的基礎上來研究力的分解問題,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為后面學習運動的合成與分解做準備。本節的主要教學內容有:分力、力的分解,平行四邊形定則,力的正交分解;力的分解的應用。結合教材的內容和特點,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從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
2、理解力的分解要以該力作用的實際效果為根據
3、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用作圖法求分力,會用直角三角形的有關知識計算分力
4、掌握力的正交分解
5、能應用力的分解分析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通過力的分解的學習過程,了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認識物理實驗,數學工具在物理學習過程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與他人交流合作的精神,發展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并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本節的重點是運用平行四邊形定則進行力的分解;教學的難點是:力的分解方法及其應用。
說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學生對力的合成已有自己的'認識,可以作為教學的起點。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分析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并通過演示實驗來強調力的分解應根據實際的作用效果來進行,再進一步聯系生活,給出實例。擴展到力的正交分解;通過作圖法理解平行四邊形定則,應用力的分解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講授法、演示實驗、討論法、歸納總結和并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合理提問、評價,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
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復習力的合成,平行四邊形定則,來引導學生學習力的分解的概念,強調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進而讓學生探究力該怎樣分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運用平行四邊形定則和作圖法根據力的實際作用效果來分解。利用三角形的知識計算分力。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說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
教師通過日常生活現象(手提箱子、兩人提一桶水等)來引起學生的思考,再進行復習力的合成等有關知識,并進行對比,引出分力與力的分解的概念。
2、新課教學:
通過引入,教師講解分力、力的分解的概念,使學生對概念有一定的認識;力的分解中,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由一個已知力求它的分力,如果沒有其他條件的限制,可以得到無數組解。通過一個迷你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力的作用效果,指出分解是合成的逆運算,并通過演示實驗來進一步強調力的分解應根據實際作用效果來進行。根據一個力實際產生的兩個效果來確定分力的方向,是幫助他們掌握力的分解的關鍵。因此,要多舉例,多演示來幫助學生強化這一思想。
選擇力的正交分解作為實例,并結合力的作用效果進行分解,引導學生分析正交分解后的分力與原來的力的關系,并用三角函數表示出來。教師舉例:用作圖法進行力的分解,作圖的原則與力的合成相同。學生作圖,教師指導、分析,使學生更加理解平行四邊形定則。教師講解課本87頁的例題,注重引導學生分析力的實際作用效果的分解,并結合平行四邊形定則,注重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理解本節的內容。
同時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力的分解的應用,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并結合本節知識,讓學生討論、舉例生活中有關力的分解的應用。教師總結本節的內容,再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后布置作業。(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結束語: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以學生為中心”,以物理實驗為基礎,積極倡導學生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力的分解獲獎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分解因式教學設計11-10
力的分解說課稿01-13
《因式分解》教學設計04-19
《因式分解》教學設計05-31
《摩擦力》教學設計 摩擦力 教學設計11-20
力的合成與分解公式總結06-20
《力的合成》教學設計06-12
《力的平衡》教學設計04-03
《力的合成》教學設計04-10
《力的平衡》教學設計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