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懷疑與學問》優質課教學設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精選6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1、把握論文知識。
2、領會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重點難點:中考形式閱讀,論點、論據、相關句子作用等。
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學準備:
一、課文內容:
1段:“學者先要會疑。”
2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
3段:傳說不一定可靠,但做學問有時只能靠它。
4段:對于傳說,無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
5段: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辨別是非。
6段:論證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二、課文層次結構內容: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的論點
也可說成“學者先要會疑”或“學則須疑”
第二部分:(3-5)論證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分論點1)
一層(3-4)論述對于傳說,無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
二層(5)論述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辨別是非。
第三部分(6)論證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分論點2)
三、論證方法:
1-2段):引用論證,也屬于道理論證。
3段): 譬如,是舉例論證;
4段): “三皇”“五帝”的傳說,“腐草為螢”的傳說是舉例論證。
5段): 引用孟話子“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是引用論證。--道理論證。
6段): ①句是過渡段,有承上啟下的作用。②-⑤句道理論證;⑥句過渡句,啟下的作用;⑦-⑩句舉例戴震、笛卡爾事例論證;⑩句后道理論證。
四、板書表述:
提出論點:治學要有懷疑精神
懷疑與學問 分論點1:消極方面(對傳說、對書、學問要懷疑)
分論點2:積極方面(對新學說、新發明要創新)
總之,懷疑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
五、相關解析:
1、開篇引名言有何作用?
開篇兩句引用既做論據又做論點,其作用是做論據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做論點領起全文。是論證論點并提出中心論點,二者合一。
2、不同事例的.作用?
3段譬如句:論證傳說不一定可靠,不能隨便相信。
4段:
1)舉“三皇”“五帝”“腐草為螢”的事例的作用?
在于論證對于傳說要善于懷疑,告訴人們怎樣以懷疑的精神做學問。
2)什么是懷疑精神?
經過一番事前的思考,不隨便輕信的態度就是懷疑精神。
3)我們怎樣才能正確對待傳說?
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
5段:
1)引用孟子話“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有何作用?
在于論證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辨別是非。
2)文中“懷疑”“思索”“辨別”三步為什么不能調換詞序?
因為人有懷疑才可思考,有思考方可辨別,三個詞語含有辨別事物的先后邏輯順序關系,調整后就不符合人們的認識規律了。
6段:
1)列舉戴震、笛卡爾事例的作用?
在于論證不僅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
更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2)②-⑤句與①句什么關系?
是論據與論點的關系,是用道理論證方法證明①句提出的論點。
②③句反面說理,④⑤正面說理。
3)⑦⑧⑨與⑥、①句什么關系?
⑥句既是⑦⑧⑨句的小論點,又是①句的小論據。
⑦⑧⑨是⑥句的論據,直接證明⑥句,間接證明①句分論點2的。
其中⑩和11句是正面論證,12句是反面論證。
4)⑩句中“一切大學問家”的“一切”能否去掉?為什么?
不能刪去。因為“一切”包含所有的學問家,表示無一例外,有強調的作用。
如果去掉丟失去了這種強調作用。
5)⑩句中四個“常常”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不能調換。因為“懷疑”“辯論”“評判”“修正”這四個詞的順序是人們對過去學說進行懷疑的全過程,如果調換順序就與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過程不相符。
6)本段有三個“這樣”分別指代什么?
第一個“這樣”指代“對別人的話,不經過思考,都不打折扣的承認”
第二、第三個“這樣”指代“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要抱懷疑的態度,
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
7)最后一句中“學術”“文化”二詞能不能調換?為什么?
不能,因為“學術”是人類眾多“文化”活動的一種,文中的順序是從部分到整體,互換之后就講不通了(違背了事物的邏輯性)。
8)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
五、顧頡剛:歷史學家。
教學過程:讀文至少兩遍 概括論點與分論點
找出論據,并說明其作用 相關問題補拾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本文的論證結構,理解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在論說中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把握中心論點與分論點之間的關系,理解“懷疑”與“創新”的重要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懷疑精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學習重點:理清文章的論證結構,理解中心論點與分論點之間的關系,以及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在論說中的作用。
學習難點:體會本文語言的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特點。
學法指導:自主學習法;合作交流法。
教學過程
環節一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我們在學習中要心存疑問,勇于提問,不恥下問,隨時發問,善于提問,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學識水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顧頡剛先生的一篇議論文——《懷疑與學問》。
環節二
一、助學資訊
作者簡介:顧頡剛(1893—1980),字銘堅,江蘇蘇州人,歷史學家。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和歷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懷疑和辨偽,有不少創見。編有《古史辨》,著有《漢代學術史略》《史林雜識初編》等。
二、字詞積累
1.讀準字音。
顧頡剛(jié)程頤(yí)虛妄(wàng)步驟(zhòu)懶惰(duò)
啟迪(dí)停滯(zhì)折扣(zhé)
2.理解詞語。
虛妄:沒有事實根據的。
墨守:戰國時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來就用“墨守成規”表示因循守舊,不肯改進。
不攻自破:不用攻擊,它自己就破滅。形容論點站不住腳,經不起反駁或攻擊。
辨偽去妄:辨別虛假的并除去不合實際的。
停滯:指因為受到阻礙,不能順利地運動或發展。
流俗:一般的風俗習慣(含貶義)。
環節二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梳理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論點。
第二部分:層層深入論證。
第一層(3-5):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
第二層(6):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2.文章的論點是什么?
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環節三
一、深層探究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怎么提出來的?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借用古代學者程頤和張載的名言提出來的。這種寫法,既開門見山提出了論點,同時名言本身也是證明中心論點的有力論據,增強了論點的說服力。
2.本文分論點是什么?
①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
②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3.為了證明論點,作者運用了哪些論據?
(1)事實論據:
①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
②聽說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聽說“腐草為螢”
④戴震善問的例子
(2)道理論據:
①“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做學問的人首先要善于提出疑問。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存在可疑之處卻不能提出自己的疑問,這還不能算是學過了;治學就一定要善于提出疑問。
③“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
完全相信書還不如沒有書。
二、探究寫法
1.舉例論證:
第4自然段為了論證對于傳說必須有懷疑精神這個分論點,列舉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為螢”的例子并連續多次追問,清楚地告訴人們做學問時懷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樣以懷疑精神做學問。
第6自然段為了論證“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這個分論點,舉了清代大學問家戴震幼年讀書善疑多問的事例做論據,也很有說服力。
2.道理論證:
開頭引用程頤和張載這兩位古代大學問家的經驗之談作為論點,也起到了論據的作用,很有說服力。
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盡信書不如無書”的名言,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
第6自然段的說理是:“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地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地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論證了“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3.正反對比論證
第6段通過正反對比論證懷疑精神對治學的重要性。
三、語言賞析
1.本文語言準確、精練。請劃出相應的語句,朗讀體會。
2.全班交流。
(1)“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要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
這句話中共有四個“常常”,多次重復使用,突出說明學問家是經常這樣做的,表明這樣做,這種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
(2)“懷疑”“思索”“辨別”這三步驟能否前后對換?為什么?
不能。因為這三個步驟是按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先對事物產生懷疑,再進一步思索疑點,辨明正確與錯誤。前后順序不能對換。
環節四
文章主旨本文論述了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的觀點,強調了懷疑精神在治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學者應有懷疑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作者關于懷疑與學問之間關系的論述對今天的治學者或讀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教學板書
懷疑與學問顧頡剛
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消極方面:懷疑是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
分論點積極方面: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環節五
“懷疑”是要有一定根據、一定的科學道理的“懷疑”。懷疑一切,打倒一切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請以《也談懷疑》為題寫一篇議論文。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充分,條理清楚。
教學反思
本文思路清晰,深入淺出,語言簡潔,由學生自主積極動筆讀書,圈點批注完成對課文內容和思路的初步自學,探究本文的論點;在教學中創設作者、學生、教師民主平等的對話交流氛圍,讓學生大膽質疑問難,培養學生探究合作的學習能力,在質疑和交流中明確懷疑與學問的關系,明確懷疑對學問的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樹立懷疑的學習精神。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 篇3
【教學設想】
本文是歷史學家顧頡剛寫的一篇談治學方法的短文。他根據古代著名學者的治學經驗和自己的治學經驗寫成此文。文章寫得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短短的篇幅把幾個重要的道理講得清清楚楚,且有深度。
本文有不少值得學習的東西。論點的提出,論據的使用,論證的特點,語言的特點,都有值得學習之處。這些方面,有的在第四單元議論文中見到過,有的則是本文中比較突出的或新出現的。
教學重點可放在理清文章結構以整體把握文章、先作論述后提出論點、層進式論證、正反說理對比論證、語言特點等方面。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設立分論點分層次論述的方法。
2.學習本文通過事例、道理和對比論證的方法進行論述;學習這些論證方法在論述中的的作用。
3.學習本文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透徹周密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自主閱讀,提取信息,提出疑問,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相結合,指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掌握方法。對于本文論證方法和論證語言的學習,采用小組探究,全班交流,師生總結的方式完成。
情感態度:
1.認識“懷疑”、“思索”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從而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
2.認識懷疑和創造之間的聯系,增強學生的創造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重點難點】
1.重點: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設立分論點分層次論述的結構。
(2)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及作用。
2.難點:
品味論證語言的特點,結合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明白懷疑和創造之的關系。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個人學習,總是希望學有所獲,學有所成的。但是,從實際情況看,并非所有的求學者其最終收效都一樣,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卻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異,有的甚至差異很大,非常懸殊。無論歷史上,無論現實中,都存在這種情況。這是什么緣故呢?我們如何才能讓自己學習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這個問題,吸取有益的經驗,對我們搞好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
《懷疑與學問》這篇文章談的就是這方面的問題,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啟發,很有價值的見解,學好這篇文章對我們很有意義。
二、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顧頡剛(1893—1980),我國當代史學家。江蘇蘇州人。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先后任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通信研究員和院士。解放后,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和學術委員,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主持《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的標點工作。
2、背景資料
這篇文章論述的是懷疑精神在治學過程中的作用。顧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懷疑和辨偽,有不少創建。據說他幼年讀書就不肯盲從前人之說,敢于提出疑問。顧先生讀書總喜歡把自己的主張批注在書上,書端上寫不下了,便記入筆記本里。
3、題目解說
“懷疑與學問”是這篇文章的論題,全文就是圍繞這個論題展開議論,闡明了“懷疑”與“學問”之間的關系。
4、議論文的論證方式一般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正面闡述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如《想和做》,《談骨氣》等。駁論,就是通過反駁錯誤或反動觀點,從而樹立起自己的正確論點。反駁的方法主要有:駁對方的論點,駁對方的論據,駁對方的論證。如《“友邦驚詫”論》等。
三、預習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字音認讀
顧頡剛(jié)程頤(yí)螢火(yíng)
塾師(shú)停滯(zhì)
2、詞語補注
不攻自破:不用攻擊,自己就破滅或站不住腳,比喻事物的荒謬。
停滯:受到阻礙,不能順利地進行或發展。
啟迪:導、啟發。
盲從:盲目地附和隨從。
四、課文內容解析
1、內容解析
這是一篇談治學方法的文章。文章的標題揭示了本文的論題。表面看,“懷疑”與“學問”是并列關系,實質上文章是在說“懷疑”的重要性。作者根據經驗,提出并論證了這樣的觀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這樣才能辨偽去妄,才能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
文章開頭兩段,引用名言,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治學必須要有懷疑的精神。作者完整的引用格式,體現出治學的嚴謹。
接下來的第3~5段,論證第一個分論點: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這一部分可分為兩個層次,分別從如何對待傳說和如何對待書本、學問兩方面進行論述,其中第3、4段,論述對于傳說,不論信與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第5段論述無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辨別是非。
結尾一段,首句承上啟下,前半句歸納第3~5段論證的觀點: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后半句提出本段論點: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作者先從反面說理,后從正面說理,闡明為什么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再舉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書善疑多問的事例進行論證,然后由點到面,指出一切學問家都具有懷疑的精神,且以“常常懷疑”、“常常辨偽”、“常常評判”、“常常修正”等四句概括出懷疑精神在治學中的重要體現。在此基礎上,又從反面論述了“墨守前人舊說”惡習的嚴重后果。
2、特色賞析
(1)思路縝密、層層深入。
文章開篇引用名言,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后,分別從消極與積極兩方面進行論證。第6段首句是承上啟下的遞進復句,概括了前后兩個分論點。在論述前一分論點“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時,先說對傳說要有懷疑精神,既然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而這種證據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而別人傳說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對于傳說都應經過一番思考;再擴展開去提出無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思索”來辨別是非。這樣,本文論證的內容從對于傳說的懷疑,進而擴展到對于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的懷疑;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意義,進而從積極方面論及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作用。文章論述由淺入深,層次清晰,全面而精當地闡述了懷疑精神在做學問過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2)論證充分,說理透徹。
首先,文章多次引用古代著名學者的名言,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開篇以程頤和張載這兩位大學問家的經驗之談代為立論,開門見山,先聲奪人,既擺出論點,客觀上也起到了論據的作用。第5段又援引孟子的名言,略作闡釋,有力論證段首的分論點。
其次,文章運用大量具體事例證明論點,令人信服。在論證對于傳說必須要有懷疑精神這個論點時,列舉古書上“三皇五帝”和“腐草為螢”兩個事例,并連續多次追問,使人確信古書上記載的傳說不一定可靠,懷疑確有必要。為了論證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又以清代大學問家戴震幼年讀書善疑多問的事例做論據,提出“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煅煉出來的”,極具說服力。
此外,還反復運用對比論證,有力地證明了論點。第4段“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從正反兩方面說理,闡明“我們對于傳說的話,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之因。第5段“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是盲從,是迷信”,通過正反兩方面的結果,闡明“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的重要性,第6段“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是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地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在正反對比中強調了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重要性。而“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產生的。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又先從正面概述事實,后據此事實從反面作一推理,闡明了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3)語言準確、透辟周密。
本文語言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例如“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一句,短短幾個字,就把對傳說“信”與“不信”,“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的理由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無可置疑。又如“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一句,蘊含豐富,論述精辟。其中,“一切”強調古今中外的學問家,無一例外;“不但……,就是……”的句式,準確恰當,便于語意的表達;“抱懷疑的態度”、“和書中的學說辯論”、“評判書中的學說”、“修正書中的學說”,細致、深入、有序地說明了學問家如何把“新學說”“建設”起來;四個“常常”的重復使用,突出學問家是經常這樣做的,表明這樣做,這種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中,“更新”,針對“過去”的學說而言,“更善”,說明優于“過去”的學說,兩者準確地說明了“新學說”的發展性、優越性,這一句精當地總結了上面的論述。以上這一長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足見語言的透辟周密。
3、句段品鑒
(1)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
品析:這句話從正面闡述了一切學問家做學問的態度,四個“常常……”循序漸進地概括了“懷疑的精神”。“一切”二字把做學問的人的那種嚴謹的態度表現了出來。
(2)孟子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品析:“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出自《孟子盡心下》,原話為:“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意思是:完全相信《尚書》那不如沒有《尚書》。我對于《武成》一篇,所取的不過兩三頁罷了。
4、寫法探究
(1)以古代著名學者的名言開篇,點破題目,手法獨特,以古人名言提出論點,更是奇中有巧。
(2)論證論點層層深入
文章開頭提出中心論點之后,第3段至第5段先從消極方面進行論證,第6段再從積極方面進行論證。
(3)分析事理透辟周密。
文章為了論證對于傳說必須有懷疑精神,首先表明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又表明事實和根據有兩個來源,即親見和傳說,而傳說不一定可靠,從傳說中找證據又是治學所不可缺少的,這樣,就很自然地推論出對于傳說都應該經過一番思考的道理。
(4)引用名言、列舉事例論證論點,說服力強。
文章引用古代著名學者的名言作為論據,大大的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開頭引用程頤和張載這兩位古代大學問家的經驗之談作為論據和論點,很有說服力。第5段又引用了孟子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名言,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
5、難點探究
(1)課文在提出中心論點的方式上有什么特點?
引用古代有名的學者的話作為文章的中心論點,既扣住了“學問”二字,又有說服力度。
(2)中心論點與分論點的關系。
中心論點是全文的統帥、核心,分論點是為中心論點服務的,是中心論點的幾個方面,是支撐,是論據。可作分論點的有兩種事物:一是不需要證明的現成的理論觀點,諸如已被公認的無需再加以證明的定理、公式、經典作家的論斷等;二是需要再加以證明的一些觀點或論斷。本文分論點屬于后一種。
(3)兩個分論點基本含義的理解。
“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這是個遞進復句,前半句中“消極”指的是被動接受別人的學說觀點,后半句中“積極”指的是主動創立自己的學說觀點。
五、歸納
本文論述了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的觀點,強調了懷疑精神在治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學者應有懷疑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作者關于懷疑與學問之間關系的論述對今天的治學者或讀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六、作業
七、教學反思
新的課標實施后,強調學生在成長中閱讀,《懷疑與學問》提出了“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必要條件”,指明了敏于生疑、勇于質疑是創造的關鍵;列舉了大量的事例,闡述了求異、發散、逆向等是創造的基本思維方法。本單元如此豐富的內涵,若學生僅支離破碎的了解,而沒有系統的消化、把握再形成自己的認識,那么本單元“創造”主題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貫徹,學生對如何成為“創造型人才”也難有深刻認識。因此,必須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獨到的認識,形成自己的觀點,并查找一些支撐自己觀點的材料,這樣教學也就為學生議論文的學習和寫作作了一次很好的指導,學生對創造的認識也達到了一定的深度。在教學過程中,經過指導、互動的學習,認真的討論探究,學生們形成了自己的觀點,認識真可謂百花齊放:“人類有需要就有創造”、“創造必須對生活有足夠的熱情”、“閱讀積累是創造的前提”而且能引經據典,有理有據,將文本的創造內涵做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詮釋。這次教學嘗試,其實也是一次創造,只有大膽構想,勇于實踐,選題才能體現真正的價值,教學才有可能邁出新的一步。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及其相互關系,懂得懷疑精神對于做學問的重要性。
2、了解議論文常用的幾種論證方法。
(二)能力訓練點
1、理解本文運用分論點層層深入地論證中心論點的寫法。
2、學會緊扣中心論點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
(三)德育滲透點
在學生懂得懷疑精神對于治學的重要性的基礎上,教育學生養成好問的學風,成長為有開拓、創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
(四)美育滲透點
借助分論點有力地支撐中心論點的嚴謹的結構美。
二、學法指導
本文語句通俗易懂,可在學生對議論文的文體知識已經有一點了解的情況下,通過閱讀,辨析論點、論據及運用的論證方法,掌握課文說理的思路,結合分析理解書后習題四,以加深對本文的理解。
三、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理解本文運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論證論點,是學習的重點,可以通過放手讓學生閱讀,小組討論、辨析來完成。
2、學習本文運用分論點層層深入地論證中心論點的論證思路,是學習難點,需要教師作必要的分析、歸納。
3、文中所說的治學要有懷疑精神的觀點,與遇事不想動腦筋多思考,一味依賴別人的滿天問的做法是有本質區別的,這一點對于學生來說,可能會分辨不清,教師宜作一點提示和引申。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準備:
1、學生自讀課文,結合議論文三要素知識,整體了解文章內容、思路、及所用論證方法。
2、結合練習四,比較分析,加深理解。
3、教師在課上,—方面要對本文運用分論點層層深入論證作點撥,另一方面,可以與學生一起,另選事實作論據替換文中的事例,以幫助學生掌握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思路:在對文章進行整體把握的基礎上,重點分析文章運用分論點逐層論證論點的方法,分析文章如何運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進行論證,以求學會這兩種論證法。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結構,著重分析理解本文運用分論點逐層深入論證中心論點的特點。
(二)整體感知
我國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顧頡剛,從小就有懷疑的精神,讀書時善于提出疑問,他一生在史學領域有許多獨到的研究,為祖國的歷史學作出了寶貴的貢獻。《懷疑與學問》是他的治學經驗的結晶。這篇文章深刻地闡述了懷疑精神在做學問過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今天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對于培養開拓精神和創造精神,是大有益處的。
本文議論的是怎樣做學問,作者善于層層深入地闡述問題,既擺事實,又講道理,并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證論點,因此,文章雖短,但論證全面而透辟。
(三)教學過程
1、由古今有成就的學者、名人的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故事導入。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高爾基曾經說過:“愛書吧,它是你知識的源泉”;對于過去的文化,毛澤東曾經說過:“要批判地吸收”;邦達列夫(原蘇聯)曾經說過:“那些大人物一生都在懷疑,在探索”。書上說的,難道還要懷疑嗎?懷疑與學問有什么關系呢?
今天我們學習《懷疑與學問》就是要闡明“懷疑”與“學問”的關系問題,即“學則須疑”、“學者先在會疑”。
2、預習檢查
教師范讀課文,要求:
(1)概括出本文議論的問題。
(2)理解“學者先要會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的意思。
3、劃分段落,歸納段意:
第一部分: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第二部分:論證第一個分論點: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
第三部分:論證第二個分論點: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4、指導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理解下列思考題:
(1)本文的標題是不是中心論點?如果不是,中心論點是什么?
(2)本文運用了哪兩個分論點緊扣中心論點進行論證的?兩個分論點之間是并列的關系,還是層進關系?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來?
明確:
(1)本文的標題只提出了本文議論的問題,即懷疑精神與做學問的`關系問題,所以只是論題。本文的論點是“學者先要會疑”或“學則須疑”。
(2)分論點一: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
分論點二: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兩個分論點之間應是遞進關系。可從文章概括兩個分論點的一句話運用的關聯詞看出來。這句話是“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5、指導研讀第3至5節及第6節,著重通過節內句與句之間的關系的分析,加之朗讀體會,感受本文層層深入地論證中心論點的特點。
明確:3—5節為論證中心論點,提出并論證第一分論點。
3—4節論述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第3節,側重論述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第4節緊承上文,點出第一層的中心意思,闡明怎樣正確對待傳說的話。第5節論述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此層是對上一層的引申和擴展。第6節,首句承上啟下,前半句歸結上兩段所論述的共同論點,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論點。接著先從正反兩面講道理,再擺事實進行論證。最后指出“墨守前人的舊說”的惡果,從反面論說了懷疑在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方面的意義。由此,層層拓展,進行論證。
(四)總結、擴展
本節課,我們著重從文章整體入手,通過閱讀、分析、體會,懂得了做學問必須有懷疑精神的道理,特別是本文擺出中心論點后,運用分論點的形式層層深入地論證中心論點的寫法。
文中所說的治學要有懷疑精神,與遇事不動腦,一味倚賴別人,滿天問的做法是有本質區別的。文中所說的懷疑精神,在第4節這樣闡述:“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態度,便是懷疑的精神。”可見,文中所說的懷疑,是建立在動腦筋思索的前提上的。是真正求知,做學問的表現。
(五)布置作業
1、整理本文結構提綱,加深理解,本文層層深入論證的特點。
2、繼續朗讀課文,分析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分析本文是如何運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進行論證的,練習替換論據,學會運用這種論證方法寫議論性的文章。
(二)整體感知
議論文提出的論點要為人所信服、接受,必須選用翔實有力的論據來證明。事實論據越確鑿、有代表性,理論論據越能經得起實踐檢驗,就越有說服力。擺事實、講道理,是絕大多數議論所采用的基本論證方法,本文也是這樣。引證、例證、分析事理透徹詳盡,有很強的說服力。
(三)教學過程
1、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本文論證論點,說明事理主要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試舉例分析。
明確:本文突出地采用了引用論證和舉例論證的方法,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引證:文章開頭引用了古代著名的大學者程頤和張載的話作為論點,又作為論據,很有說服力。中間又引了孟子的話“盡信書不如無書”,并作了闡釋,這“也就是說我們要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與該段的小論點十分切合,也十分精當。例證:為了論證對于傳說必須有懷疑精神,舉了古書上“三皇五帝”和“腐草為螢”兩個例子,使人確信古書記載的傳說不一定可靠,懷疑確有必要。
2、結合完成練習四,加深對擺事實、講道理論證方法的理解。
3、試著在文中運用引證和例證的地方,選用別的論據來替換,看誰找得既多,又與文章論證的論點緊相吻合。
4、以“我嘗到了懷疑的甜頭”為題,寫一段議論性文字,要求所舉例子能證明觀點。
(四)論點和論據是被證明與證明的關系,論點能統率論據,論據能緊扣論點。我們不僅要學會扣住論點選擇有說服力的論據,還要能夠從材料中準確地提煉出論點。
(五)布置作業
仔細觀察身邊發生的一次糾紛,邊聽邊辨析各自的觀點及運用的論據,然后就此提出自己的某一觀點,并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分析論證,寫一篇以議為主,敘議結合的練筆。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結構,理解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之間的關系。
2、分析論證方法及其作用,體會議論文語言嚴密性的特點。
3、把握文章主旨,認識懷疑對做學問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懷疑精神。
教學重點
1、理清文章結構,理解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之間的關系。
2、體會議論文語言嚴密性的特點,分析論證方法及其作用。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主旨,認識懷疑對做學問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懷疑精神。
一、自主學習,品結構之美
1、朗讀課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仔細思考中心論點是怎么提出來的?
中心論點:研究學問必須有懷疑精神
如何引出:引用古代學者程頤、張載的名言來提出中心論點,學者的名言本身也是論證論點的有力論據,使論點說服力更為增強。
2、為了論證中心論點,作者提出了哪些分論點?分論點之間是什么關系?
(1)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
(2)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兩者之間是遞進關系。
(3)梳理文章結構。
第1部分(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論點。
第2部分(3—6段),闡明總論點,提出分論點。是本文的論證部分。
二、小組合作,探論證之美
再讀課文,找出文中的論證方法并說說其作用。
點拔:
1、舉例論證
舉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為螢”的例子,連續多次追問,告訴人們應該以懷疑的精神做學問。
第6段舉“大學問家戴震幼年善于多問”的例子,論證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2、道理論證
孟子的名言“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論證我們對于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
迪卡爾的名言“我懷疑,所以我存在”。引迪卡爾的名言與戴震的事例相呼應,論證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
3、對比論證
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正反對比論證,我們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
三、賞析語言,悟文字之美
本文邏輯嚴密,語言準確,請同學們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并結合議論文語言的特點簡要分析。
學生回答,老師總結。
示例:
一切學問家不但對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要抱懷疑的態度。這句話中強調的是懷疑對學問家的重要。所以“一切”就不顯得絕對了。這句話體現了議論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謹性。
四、課堂練筆
你是否贊成文章的論點?如果贊成,請再舉出相關的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
1.毛澤東說:“多想出智慧。”
2.懷疑并不是缺點,總是疑,而并不下斷語,這才是缺點。(魯迅)
3.俗話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
4.牛頓看見蘋果落地,產生疑問,發明了萬有引力。
5.李時珍發現古醫藥書籍中的謬誤,發憤編寫出當時最完備的醫藥寶典《本草綱目》。
五、課堂小結
“懷疑精神”指不盲從和迷信,有科學依據的質疑。學了本文我們在學習上要敢于質疑,用心研究,從而得到收獲的快樂和樂趣。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習文章遞進式論證結構。
2.運用遞進式結構進行課堂練筆。
【教學重難點】
學習文章遞進式論證結構。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有一只鵝,在很小的時候就被主人放到一個大肚長頸的瓶子中養著。鵝的身子窩在瓶子的肚子里,脖子剛好能伸到瓶口之外。每天主人都忘不了來喂這只鵝,鵝呢,在瓶子里養尊處優很快就長大了。當鵝的身子膨脹到了不能經由瓶口從瓶子里被拿出來的時候,用什么樣的辦法可以在既不損壞瓶子又不弄傷鵝的前提下把鵝與瓶子分離?
請大家幫幫這只鵝,看如何把它與瓶子分離。除了思考這個分離的方法之外,有沒有同學想提出自己的疑問?
二、助讀資訊
顧頡剛(1893-1980),原名誦坤,字銘堅。江蘇蘇州人。1920年畢業北京大學哲學系,是我國現代的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始人,現在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著有《漢代學術史略》《史林雜識初編》等。
三、活動一:探究課文,明確結構
1.通讀課文,提取本文的中心論點。
明確:學則須疑;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2.這篇文章講的是“懷疑”與“學問”之間的關系,大家找找看,課文哪一段的哪句話具體闡明了懷疑對做學問的作用?
明確:
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3.小組合作完成,找出本文的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并說說這些論據分別論證什么論點?
明確:
①事實論據:
a.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
b.聽說古代有三皇、五帝。
c.聽說“腐草為螢”。
d.戴震善問的.例子。
②以上四個事實論據分別論證了:
a.“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這一論據論證了“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這一分論點。
b.“聽說古代有三皇、五帝。聽說腐草為螢”。這兩個論據論證了“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這一分論點。
c.戴震善問的例子,論證了“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這一分論點。
③道理論據:
a.“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c.“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
d.“我懷疑,所以我存在。”(笛卡兒)
④以上四個道理論據分別論證了:
a.“學者先要會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這兩句名言是為了論證“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這一中心論點的。
b.“盡信書不如無書。”這一名言論證了“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這一分論點。
d.“我懷疑,所以我存在。”這一名言論證了“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這一分論點。
通過以上的小組合作,我們明確了什么是懷疑精神,為什么說治學必須要有懷疑精神,怎樣做才能體現懷疑精神這三個問題。那么,就本篇課文而言,我們可以用“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來理清全文結構。
4.理清全文論證結構。
明確:
①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1—2)(中心論點)——是什么
②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需步驟的分論點(3—5)(分論點)——為什么
a.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
b.聽說古代有三皇、五帝;聽說“腐草為螢”。(論據)——怎么樣
c.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a.戴震善問的例子。(論據)——怎么樣
b.我懷疑,所以我存在。
5.通過梳理,我們對課文結構一目了然,這樣的結構方式是什么結構,有什么作用呢?
明確:
遞進式結構。
遞進式結構的基本模式:將中心論點進行分解,分成幾個分論點,這些分論點之間的關系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簡單到復雜。層間可用諸如“不僅……還是……”“……況且……”等關聯詞語過渡,同時又以此反映層次間遞進的關系。
簡而言之:
“是什么”就是下定義,“為什么”就是探原因,“怎么樣”就是談做法。
四、活動二:再析例文,學以致用
1.出示并引導分析例文一:《讓夢想在現實中起舞》。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讓思想自由飛翔。沉湎幻想難以取得成績,讓夢想建立在踏實的現實基礎上方有成就。正視現實,但不委身于現實,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讓夢想在現實中去跳一曲酣暢淋漓的舞蹈!
閱讀例文,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來梳理結構。
明確:
第一句:“仰望星空,腳踏實地,讓思想自由飛翔”解釋了什么是“讓夢想在現實中起舞”。
第二句:“沉湎幻想難以取得成績,讓夢想建立在踏實的現實基礎上方有成就”告訴我們為什么要“讓夢想在現實中起舞”。
第三句:“正視現實,但不委身于現實,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讓夢想在現實中去跳一曲酣暢淋漓的舞蹈”明確如何做,才能“讓夢想在現實中起舞”。
2.出示并自主分析例文二:《節儉是一種美德》。
節儉是一種美德。
因為節儉體現了一個人對他人勞動成果和人格的尊重。
想必每個人小時候都念過這樣一首詩吧:“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只是“盤中餐”凝結著農民們的辛勤汗水,我們大家的“身上衣”“手中物”,又有哪一樣沒有飽含著千萬人的辛勤和汗水呢?所以,對這些東西的浪費,就是對他人勞動果實的不尊重,也就是對他人人格的不尊重。
賞析提示:
①什么是節儉。
②為什么說“節儉是一種美德”。
③怎樣做才稱得上是節儉。
根據賞析提示,請同學們自主梳理例文結構。
明確:
什么是節儉——節儉是一種美德。
為什么說“節儉是一種美德”——因為節儉體現了一個人對他人勞動成果和人格的尊重。
怎樣做才稱得上是節儉——珍惜他人的勞動果實。
3.課堂練筆:請圍繞“論網絡游戲利弊”這個主題,寫一個遞進式結構的小片段。
提示:
①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②為什么這樣說。
③我們應該怎樣做。
五、課堂寄語
通過對本篇課文結構的剖析,了解到這是一篇有深意的議論文,運用遞進式結構,層層論證了“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這一中心,文中引經據典,論述有理有據,具有很強的論證力。
通過本篇課文內容的學習,希望同學們都能手握一把“懷疑”之鑰匙去打開學問的大門,在生活中大膽懷疑,小心求證,相信一定會獲得巨大的喜悅和無窮的收獲。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02-21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通用7篇)06-21
《懷疑與學問》優質課教學設計(通用9篇)05-11
《懷疑與學問》閱讀參考答案11-08
《購物的學問》教學設計02-10
《剪枝的學問》教學設計04-13
包裝學問教學設計11-28
關于《早餐的學問》教學設計07-11
垃圾分類的學問教學設計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