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圖畫教學設計模板
《秋天的圖畫》是一組以“秋天”為主題的新選編課文,圖文并茂,語句短小凝練,寥寥數筆就為讀者呈現出了豐收的景象和人們的喜悅心情。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秋天的圖畫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參考!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會認8個生字,會寫8個字。
過程與方法: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對秋天的景象和勤勞的人們的喜愛、贊美之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喜歡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秋天。
教學重點:
會寫“波”、“浪”、“打”、“作”、“字”、“蘋”、“麗”、“勞”八個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
教學難點:
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
1、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五谷豐登、瓜果飄香”等描寫秋天的優美詞語,今天我們就到田野、果園去欣賞秋天美麗的風光。
(直觀感知:播放秋天音樂風光片。)
2、引導回顧、表達:
欣賞了秋天的風光,你想說什么?
3、總結學生感想,導入:
⑴秋天就像一幅美麗的圖畫,看看課文是怎樣描寫秋天的?
(出示課題并朗讀。)
⑵猜字謎識“圖”字:
一個大鏡框,冬天里面藏。
二、初讀感悟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順。
2、開火車,一人讀一句,注意正音。
3、各人畫出自己最喜愛的句子反復朗讀,再讀給小組的伙伴聽,請小組成員評價。
4、朗讀展示:
選你最喜愛的句子讀給大家聽。聽的同學如果覺得他讀得準確優美,可模仿他的語氣讀一遍。
5、師引讀課文,感知全篇:
秋天來啦,秋天來啦。山野……梨樹……蘋果……稻海……高梁……誰使秋天這樣美麗……
6、用多種形式朗讀課后練習中的四句話,要讀出感情:
選自己最喜歡的句子來讀,并說說自己為什么喜歡。挑戰讀,看誰讀得美。可個人讀,也可集體讀,不斷挑戰已讀者,最后勝利者為朗讀冠軍。
三、識字教學
1、讀課文,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讀準生字。
2、用不帶拼音的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檢查讀。
3、拿出字卡,小組自學下列生字:
籠、浪、粱、燃、勤、勞。
重點是讀準音,記住形。
4、采用自由問答方式交流識字經驗。
5、總結識字方法,用自編的兒歌幫學生記字形:
梨樹是木,燈籠有竹。波浪是水,高粱為米。燃燒要火,勤勞靠力。
四、玩字卡游戲
1、師隨意說字音,生按老師所讀順序用字卡搭一座拱橋。
2、小組合作,玩字卡組詞接龍游戲。
3、抽字讀句:
小組成員輪流抽字,抽到后隨即讀出課文中帶有這個字的句子
五、課后活動
1、剛才我們看的、讀的都是別人的作品,課后我們自己動手,創作一幅秋天的圖畫,再給圖畫配上一句優美的話或一首優美的`小詩,準備搞一個歌頌秋天的詩畫展。
2、自由組合,贊美秋天:
⑴畫畫組:畫秋天。⑵寫作組:寫秋天。⑶表演組:演秋天。⑷歌唱組:唱秋天。
第二課時
一、激情導入,再讀課文
1、同學們,我們隨著樂曲再讀一讀課文,讓秋天的圖畫再次展現在我們眼前!
配樂,師引讀:
教師領──“秋天來啦,秋天來啦”,學生跟──“山野就是……”。
教師領──“誰使秋天這樣美麗?”,學生跟──“看,藍天上的大雁……”。
2、配樂,全班齊讀:
課件分別演示出下列畫面:
梨樹、蘋果、稻海、高粱、大雁。
生看圖找句練朗讀,師借圖指導,直到背誦。
3、看課件“秋天風光圖”自由輕聲背誦。
4、開火車,一人背一句,熟練者獎一個秋天的禮物。
(梨、蘋果、稻子、高梁、大雁等圖片。)
二、復習詞語
1、看畫面(課件演示)找相應詞卡,并讓小老師帶大家讀:
圖畫、梨樹、燈籠、波浪、高粱、燃燒、勤勞。
2、將詞卡貼在黑板上,組織學生分組賽讀、開火車讀、計時搶讀。
3、和同桌一起,看著畫面用自己的話說說秋天的圖畫,并將詞語卡片準確地擺在相應的地方。
三、指導寫字
1、字形分析、范寫:
波、浪:都有三點水,都是左窄右寬的字。
燈、作:左右結構,左窄右寬。
“燈”字的火字旁“撩”變為“點”;
“作”字右邊注意上面一橫長,下面兩橫稍短。
字、蘋:上下結構,上短下長。
麗:上面是一長橫,不是兩個短橫。
勞:要與“旁”區分字形,可這樣記:
用“力”背起一捆“草”,不在“旁”邊看熱鬧。
2、學生先書空,再描一個,寫一個。
3、利用實物投影儀進行寫字展示、評價。
四、拓展活動
1、合作交流:
學生拿出各自創作的秋天的詩歌和圖畫,小組交流、欣賞。
2、各組選派代表上臺展示、介紹自己的作品。
3、推薦有關秋天的讀物課后閱讀。
板書設計:
秋天的圖畫
金黃火紅
梨樹稻海
【秋天的圖畫教學設計模板】相關文章:
《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05-10
《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15篇)04-27
《秋天的圖畫》課件05-09
《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通用15篇)04-19
《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合集15篇04-24
《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精選15篇08-24
《秋天的圖畫》教案課件05-09
秋天的圖畫作文05-11
《秋天的圖畫》的教案課件05-09
關于秋天的圖畫的作文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