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與黑夜教學設計范文
白天與黑夜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夠在合作中設計驗證晝夜成因的模擬實驗方案。
2.能積極尋找證據支持自己的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敢于對別人的結論提出質疑。
2.認識到科學發展是漫長的,很多事物的運動規律需要從更廣泛的范圍進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質。
科學知識目標:
1.能說出地球在不停地轉動,自轉一周為一天,需24小時。
2.能概述古人對晝夜成因的猜想與哥白尼的貢獻。
背景資料
地球自轉是一種繞軸旋轉運動,在北極上空觀察呈反時針方向,南極上空觀察則呈順時針方向,習慣上稱為自西向東旋轉。自轉周期為一日,因參考點不同而有恒星日(以恒星為參考點所度量的地球自轉周期)、太陽日(以太陽為參考點所度量的地球自轉周期)和太陰日(以月球為參考點所度量的地球自轉周期)之別,時間分別為23時56分、24時和24時50分。自轉角速度為每小時15度,線速度則因緯度和海拔不同而異。
地球自轉決定了地球上晝夜更替,并使地表一些自然地理過程具有晝夜節奏,還使運動物體如氣團、洋流和流水發生偏轉。地球自轉造成同一時刻地球的不同經線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時間,還使潮汐轉變為與自轉方向相反的潮汐。好奇點
模擬晝夜的形成可能是學生的好奇點。
課時安排
建議本課安排2課時。兩個活動各用1課時。
活動1 開個學術討論會
活動目標:
1.能承認地球在不停地自轉,敢于對別人的結論提出質疑。
2.能概述古人對晝夜成因的猜想與哥白尼的貢獻。
3.能說出地球自轉一周為一天,需24小時。
4.意識到科學發展是漫長的過程,很多事物的運動規律需要從更廣泛的范圍進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質。
活動建議:
1.建議本活動在小組討論基礎上全班共同進行。
2.活動可直接從教材的引入開始。布置學生在小組內用5~6分鐘的時間為討論會作準備。如果學生對地球圍繞太陽轉沒有任何疑問,可請一部分小組為“太陽繞著地球轉”的觀點尋找證據;另一部分小組為“地球圍繞太陽轉”的觀點尋找證據。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體會古人對晝夜成因的'解釋。
3.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可適時將自己搜集到的資料介紹給學生。讓學生閱讀教材中包括“科學在線”的資料后,幫助學生了解人類科學認識的艱巨過程。并體會哥白尼日心說的巨大貢獻。
4.“科學在線”之后的一段文字可以幫助學生更清楚、更完整地解釋晝夜交替現象的形成。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在討論和分析活動中做適當引導。
活動2 模擬晝夜的形成
活動目標:
1.能夠在合作的基礎上提出模擬實驗的方案,并能正確操作。
2.能夠較清晰地向其他同學解釋自己的模擬實驗的結。
3.能積極尋找證據證實自己觀點的正確。
實施建議:
1.本活動是在學生已經知道晝夜形成原因的基礎上進行的。實驗前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討論:如何利用教師提供的材料來模擬晝夜的成因,如何分工合作等。
2.要注意引導學生交流實驗計劃,在明確實驗目的和方法,準備好所需材料后,再開始實驗。實驗時用遮光窗簾將教室變暗,以保證實驗效果。學校如沒有地球儀,可用學生自制的地球模型代替。
以下具體實驗步驟供參考:
⑴將地球儀的北極對著北方,在桌面中間放好;
⑵面對地球儀,使它自西向東旋轉(逆時針方向),在中國北京或其他省會城市的位置貼上小紙人;
⑶在正對地球儀1米左右的地方打開手電筒,調整電筒的遠近,以地球儀上清晰地出現明暗兩部分為宜;確定地球儀上的白天部分和黑夜部分;
⑷將小紙人所在的位置旋轉到黑夜部分,慢慢轉動地球儀,觀察小紙人投向地球儀表面影子的位置和變化過程與一天中我們實際觀察到的現象是否一致,從而確定地球旋轉的方向。這一教學過程重點是讓學生探究地球自轉的方向,教師要鼓勵學生應用平時觀察到的地球上的物體在一天中影子自西向北再向東的變化過程來解決這一問題。
⑸兩人一組,輪流演示同一位置的晝夜變化。
3.為了幫助學生強化探究中的認識,教師還可以在地球儀旁邊放一塊鐘表,告訴學生地球儀旋轉的方向要和表針轉動的方向相反。
4.實驗結束后各組分別向全班介紹模擬實驗的結果。
5.教材最后的討論是對知識的運用。一定要讓學生先根據兩地的位置判斷,再用實驗演示。同一天中位置靠東側的地方先被太陽照到,上海在烏魯木齊的東側,所以先被太陽照到。
【白天與黑夜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白天與黑夜的教學反思05-24
《白天與黑夜》教學反思范文05-07
白天與黑夜的教學反思范文12-05
白天與黑夜的詩歌10-04
《白天與黑夜》教案08-27
《白天與黑夜》教案08-27
白天+黑夜美文隨筆11-09
流動的白天與黑夜散文04-19
《白天和黑夜》教案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