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土地的誓言》教學設計范文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積累文中的生字生詞;學習作者采用的人稱變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現手法;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2、過程與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意識和探究精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熏陶感染中讓學生感受到舊中國的苦難,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文章內容,體會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品味作者的抒情方式;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播放展示“九一八”之后東北人民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圖片和課件,通過畫面讓學生的心靈產生強烈的震撼;再播放《松花江上》等音樂,充分調動學生,喚起學生內心情感,從而導入新課。
2、了解作者、背景:(展示課間到屏幕上,學生齊讀)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漢文,遼寧省昌圖縣人,先后畢業于南開和清華,學生時代即開始創作,是東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其成名作為他創作于 1936年的短篇《鴜鷺湖的憂郁》,是反應東北淪陷區人民生活的代表。主要著作有《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其中《鴜鷺湖的憂郁》一向為人稱道,這是用詩情的筆法寫出難以想像的人民貧窮,悲憤郁怒之情回蕩在平靜的敘述中,傳達出遭受壓抑的凄厲感。他還善于在抗日的題材下表現東北特殊的風情,《遙遠的風砂》《渾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氣勢,民族意識通過地方的粗獷性格表露出來。他注重方言的運用,又自覺地吸收電影剪接手法來結構小說,敘述帶跳躍性,用筆舉重若輕,講究力度,在小說體式上有新的創造。抗戰時期他先后出版了《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長江》等長篇。
背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正處于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作者懷著難以抑制的思鄉之情寫下了這篇文章。
3、檢查預習:(課件打在大屏幕上)
⑴ 注音:
熾痛( ) 泛濫( ) 嗥鳴( )
怪誕( ) 亙古( ) 讕語( )
蕻( )
⑵ 漢字:
gǎo 頭( ) 默 qì( ) 污 huì( )
蚱 měng( ) 斑 lán( ) 田 lǒng( )
⑶ 解詞并用3~4個詞語說一段話:
熾痛 泛濫 讕語 怪誕 亙古 默契 污穢
二、初讀課文,感知結構內容
(讓學生小組討論后歸納,幻燈逐一顯示下列文字)
第一段:我常常詳細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內心為之沸騰。
第二段: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而戰斗而犧牲。
本文結構:想到、聽到──發誓回去
結構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然后回憶,最后在直接抒情。 內容上的相同點:都有對故鄉的回憶和描述。
內容上的不同點:回憶中選取的景物不同。前者選取東北所特有的物產,并采用景物的疊加,是為了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表達作者對故鄉的激情贊美和深情懷念,應用排比,則加強了對讀者的情感沖擊力。后者選取了春,秋兩季的景物,同樣表現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但沒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沒有前者來得。它也表達可作者對故鄉的深切懷念,但懷念中卻暗含著憂傷與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強烈的噴發,面對土地發出自己堅強的誓言。
三、再讀課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1、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幻燈顯示) 熱愛故鄉,思念故鄉,愿意為故鄉而戰而犧牲。
2、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情感?
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在那 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
3、作者運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對故鄉的這種情感表達出來?試舉例談談。(4人小組討論)
運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傾訴了對土地的熱愛、懷想、眷念,并且將傾訴的對象擬人化,還通過多次反復,在讀者心里掀起重重波瀾,激發學生產生共鳴。
選取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一個又一個畫面,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運用大量富于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感情。
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沖擊力,增強氣勢。(“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想起故鄉的時候,……噴涌著血液一樣”;在春天,……多么豐饒”等句子。)
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作“母親”的意思;隨著情感的越趨激蕩,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四、默讀課文,學生質疑,合作探究
由學生質疑,教師參與討論,設施知道點撥。預設的問題有:
1、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這一標題是比較獨特的,其要點在于“誓言”。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越地發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自可強烈地感受到。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
2、怎樣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的“泛濫”與“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兩個詞語的確切含義?
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濫”來形容較之用“澎湃”“涌動”等詞語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至于“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樂歡笑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笑確實“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的田壟間。作者的歡樂只屬于失去的故園。這樣想來,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呢?
3、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著一種紅熟的漿液……在那亙古的地層里,存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噴涌著血液一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么?這句話里“紅熟的漿液”喻指什么?
含義:作者思鄉的心情就像地下沸騰的巖漿一樣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就要噴涌而出。
“紅熟的漿液”表層是指“大地深處沸騰的漿液”。深層是指作者內心正如地下沸騰的巖漿一般。
4、文章結尾一句“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的含義是什么?
作者愿意為了土地不惜奮斗,為了美麗的東北故鄉而奮斗,甚至不惜犧牲自己。表達了強烈而深沉的愛國之情。
5、為什么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后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變化的結果。
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著作者情緒的一步步激動,作者就不滿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于是拋開讀者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這在修辭上叫“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
五、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1、談談學過本文后你有何感受?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總結:同學們談得都很好,希望同學們在學過這篇文章后真正經受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們沿著前輩們奮斗過的足跡發奮圖強,用生命來熱愛我們的家鄉,用生命來捍衛我們的祖國。
2、你覺得這篇課文中哪些語句寫得最富有感情,最打動你?找出來,讀一讀,背一背。
3、文章多次運用了反復,請選擇下列一組詞語說一段話表達出你對事物的依戀。
⑴ “當我……當我……當我……”
⑵ “我想起……我看見……我聽見……我想起……”
⑶ “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
⑷ “在春天……在盛夏……在秋日……在嚴冬……”
【板書設計】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物產 豐饒 思戀家鄉
關東沃野 為故鄉祖國而戰而犧牲
景色 美麗 熱愛祖國
【七年級語文《土地的誓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土地的誓言》教學設計08-07
《土地的誓言》的教學設計12-28
《土地的誓言》教學設計03-18
《土地的誓言》教學設計12-18
土地的誓言教學設計04-29
課文《土地的誓言》的教學設計12-25
土地的誓言 教案教學設計12-06
土地的誓言 教案教學設計12-06
《土地的誓言》教學設計范文11-11
《土地的誓言》教學設計參考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