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文《兩小兒辯日》的優秀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2.學習本文的生字。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齊讀課題
2.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中一共講了哪幾個人物?(孔子、兩個小孩)
二、介紹資料,了解背景知識
1.孔子是什么時候的人?
學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學生乙:孔子從小生活在貧困之中,與寡母相依為命,學會了干不少“卑賤”的雜活。后來做過委吏(管倉庫)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魯國叔臣季氏賞識,做了魯國司寇,才進入大夫的行列。
學生丙:孔子熟讀古代.文獻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傳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學在官府的狀況,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為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開了先河。
三、初讀課文,糾正字音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通過查字典解決。
2.指名讀文,糾正字音。
四、學生字
1.分小組學習生字。
2.交流匯報。
盂:yú 音易錯讀為yū;指盛液體的敞口器具。
滄:cāng 音易錯讀為qiāng;指青綠色。
湯:tāng 指熱水,開水。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能根據課后注釋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復述故事。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平時你注意觀察過太陽嗎?說說你的觀察結果。今天要學的這篇課文就是討論這個問題的。
二、初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
三、細讀課文,理解句意。
1.學生對照注釋,自學課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組學習,交流學習成果。
3.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解釋。
第一自然段: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1)游:在這里指游歷說服,走訪各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
(2)小兒:小孩。
(3)其:指兩個小孩辯論、爭論這件事。
(4)指名讀這一段話,試著說說這段話的意思。
(孔子東游,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便問他們為什么爭論。)
第二自然段: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午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1)第一個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讀一讀原文。
(2)始出:剛剛,開始升起來。
(3)也:語氣助詞,表示判斷成解釋的語氣。
(4)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個孩子的看法。(他認為太陽剛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很遠。)
(5)再說說第二個孩子的想法。(他認為太陽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遠,可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個孩子為什么會認為太陽初升時離人近,中午時離人遠?讀一讀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這。乎:助詞,表示疑問,跟“嗎”相同。
(3)說一說他有這樣看法的理由。(太陽剛初升時大得就像車蓋,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盤盂,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
(4)有感情地讀讀這個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1)第二個孩子為什么會認為太陽初升時離人遠,中午時離人近?
(2)說說他有這樣想法的原因?(太陽剛初升時陰陰冷冷,到了中午太陽熱得就像把手伸進熱水里去。這不是離著近的'熱,而離著遠的涼嗎?)
(3)有感情地讀讀這個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1)為:說。
(2)說說最后一個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斷。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讀課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復述課文內容。
(一個演孔子,兩個演小孩兒,一人當旁白。)
附: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教學中讓學生讀通課文,理解內容。在此基礎上鼓勵中國學習聯盟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寫作背景作為課外知識讓學生了解,增加他們閱讀文言文的興趣。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要的教學形式。小學階級的文言文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感受到祖國文學藝術的博大精神及生動有趣的語言文字。教學中倡導學生自讀自悟,形成一個互幫、互助、互學的良好學習氛圍,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中出現的問題適時點撥,深入淺出,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敢于探索、應用多種方法獲取新知的能力。學生學習了《學弈》后,對文言文的學習有了直觀的感受和理性的認識。因此,在教學教程中,放手讓學生通過注釋、字典、資料釋疑,同時聯系《學弈》所學到的知識,采用顛倒語序、增添語句、將古單音詞變為雙音詞等方法,解決文言文中的重難點。
【小學課文《兩小兒辯日》的優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課文《兩小兒辯日》的優秀教學設計02-14
課文《兩小兒辯日》優秀教學設計01-01
課文《兩小兒辯日》優秀教學設計范文12-31
課文《兩小兒辯日》教學設計范文09-24
課文《兩小兒辯日》的教學設計范文01-04
課文兩小兒辯日教學設計范文01-02
課文兩小兒辯日教學設計模板12-26
兩小兒辯日優秀教學設計01-23
兩小兒辯日的優秀教學設計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