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撥鼠音樂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一、學唱歌曲《土撥鼠》。
二、綜合訓練:三聲部和唱片段。
三、欣賞:《歡樂頌》、簡介貝多芬。
教學目的:
一、啟發同學運用柔和、連貫的歌聲和悠長、平穩的氣息,唱出歌中主人公對土撥鼠的憐愛、親切的情感。<--dvnews_ad_begin--><--dvnews_ad_end-->
二、初步接觸三聲部合唱,要求堅持音準和節奏整齊。
三、通過本課歌曲和欣賞曲的學習,使同學初步了解德國音樂大師、交響樂之王貝多芬的生平、作品。
教具準備:
一、貝多芬畫像。
二、《歡樂頌》器樂獨奏、交響樂中重唱、合唱、管弦樂合奏錄音帶。
三、錄音機。
課時計劃:三節。(歌曲、綜合訓練二節,欣賞一節)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一、綜合訓練(十七頁中)第一、三聲部。
二、學唱歌曲《土撥鼠》。
教學過程 :
一、復習鞏固歌曲《轉圓圈》。
1、用《轉圓圈》樂曲進行二部視唱練習。
2、無伴奏合唱,教師指揮。重點:兩個聲部的音準與和諧。
3、隨伴奏合唱。重點:速度、力度的變化以和表情的調動。
二、綜合訓練(十七頁)
1、內容簡述:這是一條三聲部發聲練習曲,選自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自新大陸》交響曲第三樂章第一呈示部主題。這個主題原是一首捷克名歌,名為《念故鄉》,是反映流浪在外的游子思念故鄉親人、期盼回到故鄉的一首歌曲。
2、教師范奏(范唱)第一聲部旋律。
1=bB 4/4
3.5 5 3.2 1 「2.3 5.3 2 - 「3.5 5 3.2 1 「23 2.1 1 - 「6.1 1 75 6 「61 75 6 - 「6.1 1 75 6 「61 75 6 - 「3.5 5 3.2 1 「2.3 5.3 2 - 「3.5 5 1.2 3 「2.1 26 1 - ‖
3、集體視唱第一聲部旋律。
4、哼鳴第一聲部旋律。
5、教師范奏(范唱)第三聲部旋律。
1=bB
1 - - - 「7 - - - 「1 - - - 「7 - 1 - 「4.6 6 53 4 「46 53 4 - 「4.6 6 53 4 「46 53 4 - 「1 - - - 「7 - - - 「1 7 6 - 「7 - 1 - ‖
6、由同學們唱第一聲部,教師唱第三聲部的二部視唱,要求:力度稍弱、速度稍慢、平穩,唱時一定要注意自身聲部的準確、清晰,還要注意傾聽另一聲部。
7、教唱第三聲部旋律。
8、將同學分成兩局部(可對半分),進行兩部視唱。
9、在二部視唱基礎上的二部哼鳴練習,注意音區的變化而引起力度的變化。
三、學唱歌曲《土撥鼠》。
1、歌曲簡介:這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在1789——1792年與家鄉波恩創作的許多歌曲之一。當時人們有隨身帶土撥鼠到處流浪的風俗習慣,就好比現代人在家中養狗、貓,并帶他們外出游玩一樣。這是一首表示流浪漢與土撥鼠相依為伴的歌曲。
土撥鼠,旱獺。
2、初聽演唱錄音。
3、6/8拍弱起節奏的練習。
4、視唱曲譜。
注意,帶弱起的樂節(二小節為一樂節)、樂句(四小節為一樂句),在樂節、樂句處須用急呼吸換氣。
5、按樂曲節奏讀歌詞,體會樂句與詞的關系,找出并標出換氣位置。
6、練唱歌曲。
注意前兩句與后兩句力度上的對比。
7、齊唱《土撥鼠》。
四、作業 :
1、視唱《土撥鼠》樂譜。
2、用豎笛吹奏這個旋律。
下課。
課后記:本課三聲部合唱片段中的第二、三聲部是從屬性質,主要以構造和聲背景為目的,讓小同學輕聲哼鳴的同時,注意傾聽整體音響效果。另外,當唱“啊”時,力度自然加強,不需要有意突出這個力度。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一、綜合訓練:(第十七頁)三聲部合唱片斷。
二、歌曲《土撥鼠》的演唱、處置。
教學過程 :
一:復習歌曲《轉圓圈》。
1、分聲部視唱。
2、二部視唱練習。
3、二部合唱。
二:綜合訓練(第十七頁)。
1、按第一課時的聲部劃分,分聲部練第一、三聲部的視唱。
2、第一、三聲部的二部視唱練習。
3、用哼鳴的方法哼唱第一、三聲部的二部合唱。
4、從第三聲部的同學中抽四——六人,視唱第二聲部。
5、第一、二聲部的二部視唱練習。
6、第二、三聲部的二部視唱練習。
7、三個聲部的三部視唱練習。
8、三個聲部的三部合唱哼鳴練習,注意調整力度和速度。
9、條件較好的班級,用豎笛合奏這個三聲部合唱片斷。
10、欣賞:《故鄉的親人》(第五十七頁},注意體會想念故鄉、思念親人的那種憂傷心情。
三:《土撥鼠》的演唱、處置。
1、問答:《自新大陸》中的主題《念故鄉》、美國歌曲《故鄉的親人》與《土撥鼠》在內容和情緒上有什么一起之處?(都表示了游子飄零他鄉的孤獨、凄涼和對故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2、唱一遍歌曲旋律,要求同學區分歌曲的兩個段落,并說出它們在旋律和情緒上的異同。(前一段旋律平穩,感情比較平靜,后一段旋律上行,情緒顯得較激動)。
3、朗誦歌詞,請同學指出語氣最為強烈的地方,(啊,土撥鼠),對照旋律(全取曲最高音“3”處),確定歌曲的高潮所在。
4、討論:應如何運用力度來表示這個高潮局部?(用較強的力度),整句是否都用較強的力度?(應隨旋律的起伏而作強弱的變化)。高潮局部出現了兩次,是否可以在力度上做一些不同的處置?(前一個高潮局部力度較強,抒發對土撥鼠十分鐘愛的強烈感情;而后面的高潮音則用較弱的力度來表示無可奈何的心情)。
在討論中對同學提出的不同方案都可以試一試,唱一唱,讓大家進行比較,再得出結論。
5、有表情地演唱這首歌曲。
6、用豎笛練習吹奏這首歌。
四:小結本節課學習、練習情況。
下課。
課后記:《土撥鼠》這首歌的兩大特點:一是6/8拍(3/8十3/8),二是每句都從小節的第六拍弱起。啟發同學意識到這兩點,再去感覺基本節奏,自學起來會很方便。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一、復習、鞏固前兩課時學習內容。
二、欣賞:《歡樂頌》,簡介貝多芬。
較具準備:
一、貝多芬像。
二、錄音機。
三、用電子琴演奏的《歡樂頌》錄音;用童聲合唱的《歡樂頌》錄音;用重唱、合唱、管弦樂演奏(唱)的交響樂片段錄音。
教學過程 :
一復習。
1、(第十七頁)三聲部發聲訓練,《念故鄉》片段。
(1)、三聲部的視唱練習。
(2)、豎笛合奏練習。
2、抽唱歌曲《土撥鼠》。
3、抽同學用豎笛吹奏《土撥鼠》。
小結、過渡:
這是貝多芬的'一首小品、他還創作了許多內容更深刻、規模宏大的大型作品。
關于貝多芬的簡介,參看課本第二十一頁。
二:貝多芬經典名作片段欣賞。
1、交響曲:
(1)《命運》(貝五)第一樂章主部主題。
(2)《田園》(貝六)第一樂章主部主題。
2、奏鳴曲:
(1)《月光》第一樂章呈示部主題主題。
(2)《熱情》第一樂章呈示部主部主題。
(3)《春天》F 大調小提琴、鋼琴第五奏鳴曲第一樂章主部主題。
3、歌曲:
(1)《土撥鼠》A、用電子琴演奏的。B、童聲合唱的。
(2)《歡樂頌》A、用電子琴演奏的。B、童聲合唱的。C、交響樂(貝九)第四樂章重唱、合唱片段。
4、另外欣賞童聲合唱《念故鄉》。
三:邊聽邊想
1、再聽《歡樂頌》片段,并用自身的語言表達感受(如:興奮、熱烈、雄壯、宏偉、激奮……)。
2、引導同學們將《歡樂頌》與《土撥鼠》從情緒、力度、速度、結束音、色彩等方面進行比較,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歡樂頌》 《土撥鼠》
情緒 熱情、歡(明)快 憂傷、低沉
力度 強 弱
速度 快 慢
結束音 1 6
色彩 明亮 暗
3、用以上比較法將本節課所欣賞的八首作品歸納:
(1)《歡樂頌》類:《熱情》、《春天》、《田園》和《命運》。
(2)《土撥鼠》類:《月光》、《念故鄉》。
4、齊唱《歡樂頌》、或吹奏。
簡單小結課堂學習情況。
下課。
課后記:通過對比,讓同學懂得同是貝多芬的作品,整體上感覺反差很大。不同音的使用(特別是結束音)所造成明暗效果是不同的。這也說明使用某些音或節奏、速度、力度,可以反映某些特別的環境、心境。
教學內容:
一、學唱歌曲《土撥鼠》。
二、綜合訓練:三聲部和唱片段。
三、欣賞:《歡樂頌》、簡介貝多芬。
教學目的:
一、啟發同學運用柔和、連貫的歌聲和悠長、平穩的氣息,唱出歌中主人公對土撥鼠的憐愛、親切的情感。
二、初步接觸三聲部合唱,要求堅持音準和節奏整齊。
三、通過本課歌曲和欣賞曲的學習,使同學初步了解德國音樂大師、交響樂之王貝多芬的生平、作品。
教具準備:
一、貝多芬畫像。
二、《歡樂頌》器樂獨奏、交響樂中重唱、合唱、管弦樂合奏錄音帶。
三、錄音機。
課時計劃:三節。(歌曲、綜合訓練二節,欣賞一節)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一、綜合訓練(十七頁中)第一、三聲部。
二、學唱歌曲《土撥鼠》。
教學過程 :
一、復習鞏固歌曲《轉圓圈》。
1、用《轉圓圈》樂曲進行二部視唱練習。
2、無伴奏合唱,教師指揮。重點:兩個聲部的音準與和諧。
3、隨伴奏合唱。重點:速度、力度的變化以和表情的調動。
二、綜合訓練(十七頁)
1、內容簡述:這是一條三聲部發聲練習曲,選自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自新大陸》交響曲第三樂章第一呈示部主題。這個主題原是一首捷克名歌,名為《念故鄉》,是反映流浪在外的游子思念故鄉親人、期盼回到故鄉的一首歌曲。
2、教師范奏(范唱)第一聲部旋律。
1=bB 4/4
3.5 5 3.2 1 「2.3 5.3 2 - 「3.5 5 3.2 1 「23 2.1 1 - 「6.1 1 75 6 「61 75 6 - 「6.1 1 75 6 「61 75 6 - 「3.5 5 3.2 1 「2.3 5.3 2 - 「3.5 5 1.2 3 「2.1 26 1 - ‖
【土撥鼠音樂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音樂《土撥鼠》教學反思07-16
大班音樂游戲教案《欣賞草叢中的土撥鼠》09-22
音樂教學設計03-23
音樂《網絡和音樂》教學設計06-06
小學音樂《音樂小屋》教學設計11-20
學吹豎笛《土撥鼠》教學反思范文01-16
《白鴿》音樂教學設計07-04
小學音樂教學設計05-27
《音樂之聲》教學設計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