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鴨蛋》課文教學設計
為方便教師更好的教學,語文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端午的鴨蛋教學設計,其教學環節之精彩、教學設計之精致、教學問題之精當,令人耳目一新,回味無窮。下面一起來學習下吧!
一、教材分析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性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人文內涵豐富的文章成為語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單元的課文意在讓學生關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間文化,并通過這些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蘊涵的無窮樂趣。而本文又屬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鴨蛋,讓我們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濃郁民俗風情,滲透著作者對故鄉的鄉土風情、民韻習俗的深深思戀之情。
二、學情分析
處在青春期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獨特體驗和看法,并且有表達個人觀點的欲望。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學生來說,應該是比較疏遠的話題,他們深受西洋和港臺文化影響,缺乏認識了解傳統文化的機會,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賞傳統文化。因此,面對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強烈碰撞的現實,他們需要恰當適時的引導。猶太作家伊利·維瑟接受諾貝爾和平獎致辭時說:“記憶的呼喚,和謹記勿忘的號召,來自我們歷史的根源。”端午節、端午的鴨蛋,何嘗不是我們歷史的根源?引導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就是號召他們對這種傳統文化的重視,就是我們傳承文明的責任。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端午習俗,感受鴨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
【能力目標】:
1.學會搜集資料,簡要講述見聞,有條理地發表見解。
2.學習誦讀富有生活情趣的語言。
【情感目標】:提倡珍惜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品味平淡自然韻味十足的語言,感受傳統習俗蘊涵的情趣。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調動自身體驗,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無窮趣味。
五、教法與學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過節習俗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以“情趣”二字為切入點,通過朗讀賞析品味語言,引導學生逐步從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歸納、最后上升到初步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高度。
與教學過程相照應,教法可以采用導入──閱讀──拓展的步驟進行,在學法上可以按照歸納復述──搜索整合──誦讀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的步驟開展,通過對文本的感悟實現教學目的,達到教學難點、重點的突破。
六、課時安排:一課時
七、教學內容
1.激發興趣,導入課題
首先向學生出示食物圖片,讓他們猜猜這些食品與哪些傳統節日有關。再讓學生談談自己家鄉的一些傳統節日的風味小吃。
意圖:此環節激發學生興趣,在游戲之中引導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進行回顧,同時為課文學習創設環境,培養學生歸納復述知識的'能力。
2.瀏覽課文,整體感知
問題:(1)學生瀏覽課文,思考:作者家鄉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意圖:在于培養學生自主搜索文章關鍵信息的能力。
意圖:問題一可以讓學生廣泛涉獵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分享課前查找的資料信息,對知識進行匯總歸納學習,從而使學生對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此環節培養學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準確地描述作者的家鄉習俗,并能通過自己的知識對這一習俗進行補充闡述,完全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3.細讀課文,了解內容
問題:
(1)文章的主題是寫家鄉的端午節的鴨蛋,為什么開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來寫家鄉的端午節?
(2)文章是按照怎樣的結構順序來安排課文內容的?
(3)文章的結尾為什么要引用囊螢映雪的故事?是否離題太遠?
意圖:問題一可以使學生在了解作者通過介紹家鄉的端午風俗營造濃郁的鄉風鄉情,為鴨蛋的的出現做鋪墊,對搜集的內容進行分析整和。
問題二讓學生自我概括,掌握本文“端午風俗→家鄉的鴨蛋→端午的鴨蛋”這一框架,著重引導學生分析第一段的總分結構,為理解課文掌握課文做好積累。教師不宜將結論直接告訴學生,這一內容并不復雜,可由學生自主完成。
問題三可以引導學生初步感受文本寫作風格,明確對文章主題的認識。這一問題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認識和看法,但對主題的探討可以進行引導,應落實到對傳統文化和民族風俗的追尋以及對故鄉鄉土風情的思念上。
4.精讀課文,感受情趣
問題: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講究語言藝術的作家,他曾經談到自己在語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適當的方言表現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讓學生在文中找出體現汪曾祺是語言風格的語句,反復朗讀品味。
例如:
(1)“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就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咸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咸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頭吃,白嘴吃也可以。”
意圖:讓學生學會品味文章的情趣。先讓他們反復朗讀,并抓住關鍵語句賞析。如“所食鴨蛋多矣”“曾經滄海難為水”這幾處,或在平實的白話中穿插頗具特色古漢語,或大詞小用,給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處可以讓學生模仿古人的口氣朗讀。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頭吃,白嘴吃也可以。”,“確實是好”,“我實在瞧不上。”等幾處都較為明顯地運用了江浙方言,顯得非常生動親切。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卜,就不錯,小醬蘿卜,那還有什么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語言,特別是一個“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寫得活靈活現。從而讓學生真正領會汪曾祺的文章里運用方言的妙處。
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誦讀。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既有利于調動學生自主活動的積極性,又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5.回歸生活,分享體驗
問題: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學習后,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傳統習俗滲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鄉土情結。現在再跳出課本,進行拓展延伸,說說傳統節日中類似這樣頗具情趣的小事。
意圖:回歸生活,在自己的身邊尋找被忽視的生活細節,在回憶品味中尋找傳統文化的印記,在討論交流中重溫民族文化的洗禮,加深對生活的感悟。本環節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各抒己見,在合作互動的過程中分享體驗,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們身邊。
6.創設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國的許多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在現代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已經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誕節、情人節在國人心目中的分量越來越重要。“江陵端午祭”是韓國農耕社會時期祈求豐年,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祝祭活動。在進行端午祭時,會舉行假面舞劇、投壺、摔跤、蕩秋千、長跪比賽、跆拳道比賽、高校足球賽等活動,而這些都是具有韓國地方特色的。韓國方面對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視,1967年將其列入國家重點無形文化財產第13號,并擬于2005年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報“世界無形遺產”,學習本文后,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意圖:此環節讓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熱點,并能聯系文化背景和所學知識,對生活現象作出自己的評價。使他們對中國傳統習俗、傳統文化有一個理性的認識。認識到重視傳統文化,珍惜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蝕,從而達到道德教育與審美熏陶的雙重教育目的。
7.課堂小結
8.作業
了解本地的民俗,寫一篇練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