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放飛蜻蜓》教學設計

時間:2021-07-02 09:49:21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放飛蜻蜓》教學設計三篇

  篇一:《放飛蜻蜓》教學設計

《放飛蜻蜓》教學設計三篇

  設計說明:

  課文是一篇充滿情趣的故事,富有啟迪意義。進行教學設計時,我主要考慮以下幾點:

  1.引導學生熟悉故事情節,在此基礎上逐漸深入探究。

  2.引導學生根據課題,提出自己的疑問,導向深入探究。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學時引導學生抓住陶先生的神情、動作、說話的口吻等,感受陶先生和藹可親、循循善誘、民主作風等閃光點,讓學生對其自然產生敬佩之情,在心中樹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寫了一群兒童,充滿了童趣,教學時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在創設的意境中去感受情、體味趣,于不知不覺中提高思想認識。

  [簡要教學思路]

  一、謎語導入,揭示課題,啟發猜想1.“頭上兩只大眼睛,身體細長輕又輕,張著翅膀空中飛,專捉害蟲有本領。”請同學們猜一種昆蟲。板書:蜻蜓2.同學們喜歡蜻蜓嗎?有一群小朋友也很喜歡蜻蜓,有一天,他們捉到了一只蜻蜓,可最后,他們卻把它給放了。把板書補充完整。3.讀了課題,同學們有什么疑問要提出來?4.學生質疑。

  二、自學課文,理請脈絡。

  三、簡析首尾,聚焦“放飛”1.這些孩子捉到了幾只蜻蜓?2.翠貞他們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捉到一只蜻蜓,為什么最后大家把它放飛了?3.陶先生究竟是怎樣和這群孩子談蜻蜓的?4.如果你是這群孩子中的一員,在和陶先生一起談了有關蜻蜓的事后,你會自覺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飛掉嗎?為什么?

  四、讀文入境,探究自悟。

  1.組織課堂討論

  ①陶先生看到一群孩子捉蜻蜓,有沒有馬上叫他們放了?為什么沒有馬上讓孩子們把蜻蜓放了?如果馬上叫他們放了蜻蜓,孩子們會怎么想?怎么做?他們會放嗎?

  ②討論上面的問題,可以聯系教過的第17課《“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把爸爸和陶先生作一下比較,同樣是要讓別人放掉某樣東西,談談兩人的做法相同

  嗎?

  ③最后孩子們為什么會樂意放飛蜻蜓呢?主要是以下幾點:

  A、陶先生談話的態度和藹可親,方法巧妙。⑴以“慈愛地撫摸著翠貞的小辮子”開始談話,顯得親切、平易近人。結合理解“慈愛”。⑵談話不是從指責捉蜻蜓開始的,而是從問翠貞蜻蜓吃什么開始,不會引起孩子們心理上的抵觸情緒,反而激起了孩子們的興趣。從“孩子們七嘴八舌地搶著”回答問題,可以看出,由于陶先生態度和藹,方法巧妙,孩子們已經把他當作了自己的朋友。結合理解“七嘴八舌”

  B、陶先生不擺架子,尊重孩子⑴動作:“拉著孩子們坐在田埂上”⑵表揚翠貞:“還是翠貞說得對。“⑶征求意見:“你們說蜻蜓是不是我們的好朋友?”

  C、陶先生學問大,懂的東西多,談的是孩子們不了解的知識,新道理,聽起來新鮮又有趣。重點學習第10自然段合作討論,蜻蜓的尾巴、眼睛分別有什么特點和作用。教學時教師可以適當補充一些知識,如:蜻蜓的尾巴點水,實際上是蜻蜓媽媽在生兒育女;蜻蜓的大復眼,幾乎占了整個頭部的一半,在疾飛中,能正確清晰地看到9米開外,處于活動狀態的昆蟲的各個部分,還能看見在千米以外飛行的同類。“孩子們入神地聽著”的神態。結合理解“入神”。為什么“入神”?

  D、陶先生富有耐心、講究民主。

  ⑴陶行知最后沒有由自己直接放飛蜻蜓,而是把蜻蜓還給了翠貞。

  ⑵還蜻蜓時,“用商量的口吻說:‘把它放了,好不好?’”結合理解:“商量的口吻”表演:以商量的口吻說:“把它放了,好不好?”

  2.小結

  ①為什么這群孩子在和陶先生談了蜻蜓之后,會自覺自愿、非常樂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飛掉呢?

  ②看到蜻蜓展開翅膀向空中飛去,此時,孩子們會怎么想?

  五、分角色朗讀課文

  六、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

  作業設計:

  1、畫一幅蜻蜓圖

  2、寫一段話,關于蜻蜓的樣子

  3、寫一句保護蜻蜓的宣傳語

  篇二:《放飛蜻蜓》教學設計

  【教材解讀】

  《放飛蜻蜓》一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講述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見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勢利導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并放飛蜻蜓的故事。對于本課我主要的設計理念是這樣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本課教學體現學生主體在閱讀的語氣背后挖掘人物品質的學習過程。

  【學生學什么】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憑借對課文內容的朗讀感悟,了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情感,體會教育家陶先生對下一輩的關懷和諄諄教導。

  4、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善于提出不同見解的科學態度,查找有關資料驗證蜻蜓到底會不會吃自己的尾巴。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指讀以下詞語:放飛理想、放飛青春、放飛心情

  2、理解“放飛”:縱放出去,任其高飛。

  3、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題目是:

  放飛蜻蜓(板書課題)讀題

  4、讀了課題,你有什么想法?

  (蜻蜓的曾經不自由是怎么造成的?為什么要“放飛”?誰放飛?怎么放的???)

  二、初讀課文

  1、帶著心中的疑問聽老師讀課文。

  2、自讀課文:

  A、一讀注意編寫小節,畫出生字詞語。

  B、二讀聯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理解課文中的詞語的意思,有不懂的可以四人小組討論。

  C、三讀注意把每個詞語句子讀正確讀流利,然后思考用自己的話說說本文的大意。

  3、讀后交流:

  A、讀準字音:蜻蜓陶行知慈愛撫摸孑孓復雜

  B、理解:

  慈愛:慈祥。

  孑孓:蚊子的幼蟲。

  口吻:口氣。

  D、捉蜻蜓——談蜻蜓——放蜻蜓

  4、再讀課文,按照以上“捉蜻蜓——談蜻蜓——放蜻蜓‘的順序給課文分段。

  5、分小節指名朗讀課文,涉機糾正讀音。

  三、學習生字

  四、布置作業:

  1、練習生字

  2、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檢查本課字詞的掌握情況。

  2、介紹陶行知其人。

  二、讀文入境,探究自悟

  第一段:

  1、指名讀

  2、是一個孩子在捉蜻蜓嗎?

  第二段:

  1、指名讀。

  2、這群孩子捉了幾只蜻蜓?

  3、這只蜻蜓當時在誰的手里?

  4、只是翠貞一個孩子同意放飛蜻蜓嗎?

  “紛紛”一詞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飛蜻蜓。

  5、個別讀孩子們的話。

  這里有兩個“放了它”,你從中感覺到了什么?(快快放飛蜻蜓,迫不及待地放飛蜻蜓的.心情。)

  讀出這種心情來!

  課文重點段:

  1、翠貞他們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

  (在課題下的“放飛”二字下加著重記號!)

  2、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樣和這群孩子談有關蜻蜓的呢?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二到十小節多讀幾遍,想想:如果你就是這群孩子中的一員,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談了有關蜻蜓的事情后,你會很自覺自愿地將捉到的蜻蜓放飛掉嗎?說說原因。(要找出課文中有關能說清楚自己樂意放飛蜻蜓的理由。)

  3、指導學生課堂討論,引領他們自己思考、同桌商量、四人組討論,用自己習慣的方式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

  4、課堂討論:為什么你也同意放飛蜻蜓?

  A、從蜻蜓本身講:它是益蟲,吃蒼蠅、蚊子、水里的孑孓。

  它是一種有趣的昆蟲,尾巴可以掌握方向,保持平衡,餓極時自己吃自己的尾巴,而且眼睛大,看得清四面八方??

  B、從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講:

  與孩子說話態度和藹可親,不擺架子,方法巧妙。

  (1)“慈愛地撫摸著翠貞的小辮子”

  (2)談話不是指責,而是問翠貞蜻蜓吃什么入手。

  (3)從孩子“七嘴八舌搶著說”看出孩子和陶行知先生是朋友——涉機理解什么情況是“七嘴八舌搶著說”,可以讓學生表演“七嘴八舌”搶著說“吃草”、“吃樹頁”、“吃泥土”的樣子。

  (4)陶行知“拉著孩子坐在田埂上”。表揚翠貞說得對??

  (5)陶行知先生用商量的口吻問大家:“把它放了好不好?”——涉機理解什么是“口吻”?,表演以商量的口吻說:“把它放了,好不好?

  C、陶行知先生知識豐富,說的是孩子們都不知道的新道理,新知識,所以孩子覺得新鮮有趣。

  5、這樣一個知識豐富,和藹可親的先生,講得孩子們心服口服,所以答應把蜻蜓放飛。我們練習一下談們的對話,注意把握人物的特征。

  6、指導同桌練習——全班展示。

  三、歸納總結

  1、為什么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談了蜻蜓以后,回自覺自愿地把蜻蜓放飛?把前面大家討論的做個歸納。

  2、聽了他們的理由,我們真的也想把這只蜻蜓放飛,一起讀一讀“放了它,放了它,讓它回家去!”讀出大家一同的愿望。

  四、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查找資料:蜻蜓餓極時會吃自己的尾巴。

  【積累運用】

  描寫昆蟲的詩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宋)楊萬里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宋)楊萬里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清)袁 枚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唐)杜 甫

  篇三:《放飛蜻蜓》教學設計

  教材解讀

  這是一篇充滿情趣的故事,描寫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幫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關知識,認識到蜻蜓是人類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勸導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飛掉的故事,告訴我們必須愛護益蟲的道理,是富有啟迪意義的好教材。孩子們放飛的是蜻蜓,其實也是在放飛童稚,放飛愛心,放飛希望。

  設計理念

  1、引導學生熟悉故事情節,在此基礎上漸次深入探究。

  2、引導學生熟悉故事情節,根據標題“放飛蜻蜓”的特殊性,啟發學生由此出發,提出自己的猜想,相機亮出故事結構“捉蜻蜓—談蜻蜓—放蜻蜓”,進而兼顧首尾,聚集“放飛”,導向深入探究,使教學不致平板化。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學中盡量注意陶先生關愛兒童、循循善誘、民主作風等等閃光點,讓學生對其自然產生敬佩情緒,在心中樹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寫了一群兒童,充滿了童趣,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在創設的意境中去感受情、體味趣,于不知不覺中提高思想認識。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憑借對課文內容的朗讀感悟,了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情感,體會教育

  家陶先生對下一輩的關懷和諄諄教導。

  3、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善于提出不同見解的科學態度。教學重難點

  憑借對課文內容的朗讀感悟,了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情感,體會教育家陶先生對下一輩的關懷和諄諄教導。

  教學準備

  1、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2、理解蜻蜓的有關知識(特點、習性等);

  3、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一、展示畫面,激趣引出課題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還處在一個從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發展階段,對色彩鮮艷奪目、活動的東西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這一教學片段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蜻蜓飛舞的畫面導入課題,不僅激起學生對美麗蜻蜓的喜歡,而且由此讓學生帶著美好的感情進入下面的學習,具有針對性、啟發性,將對后面的教學產生了鋪路搭橋的效用。

  二、朗讀、交流、感悟

  自讀全文。以“引導學生認識陶先生”為主線,指導學生朗讀、感悟。這是整個教學的重點,圍繞“放飛”依次展開。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陶先生關愛學生、循循善誘、講究民主的精神作風,在教學中突

  出了“慈愛”“小心”“商量”等詞語,同時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詞語,體現了孩子們天真活潑、樂于受教、富有愛心的美好品質。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教學中注意由“果”溯“因”,導入情境,就會使學生學得如臨其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的重點詞句,談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就是這群孩子中的一員,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談了有關蜻蜓的事之后,你會自覺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飛嗎?為什么?由于在一開始我就注意讓學生進入角色,邊讀文,邊體悟。在此基礎上展開討論,因此學生有的放矢,獨立思考、體悟得較深,討論時也是有話可講,有情可抒。這樣的語文課堂已經變成具有磁石般魔力的智慧碰撞和智慧生成的對話場,文本、作者、教師、學生均是參與者。師生在七嘴八舌的混響聲中,過濾和沉淀開啟心智的思考,語文課堂成了一個激情、智慧、靈感、創造碰撞和生成的大舞臺。

  至于了解關于蜻蜓的知識,我以為并不難,學生只要讀讀課文就能說出來,但僅限于了解還遠遠不夠,學會整合書本資源和課前搜集到的資料,用自己的話來介紹蜻蜓才是重難點。在課上,我跟孩子們一同探究著,感悟著先生的親切的態度,啟發引導的巧妙。學生們喜歡上了這位離他們原先較遙遠的先生。可親可敬的陶先生就這樣走進了學生們心間。我也在努力學習著先生,當他們在讀課文準備介紹蜻蜓時,我在學生的座位間穿梭著,傾聽著,啟發著,點撥著。課上,學生們眉飛色舞地介紹著蜻蜓,那些數字,那些小故事在他們的唇間動情地傾吐著,我知道,課文的重難點他們已經大多掌握了

  三、拓展、延伸

  在學完整篇課文以后,我又安排了一組圖片欣賞,目的是引導學生想象:重回藍天的小蜻蜓會說什么呢?并自由表達:你們有什么想對小蜻蜓說的嗎?教師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應當是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現代教學論認為,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教師的價值引導和學生的自主建構的辨正統一。“入境始與親”,讓學生轉換角色,自己深入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中,自己去體驗,去感受。而配樂的集體分角色朗讀課文,更將本課的學習推向了高潮,學生在朗讀中再次體會到了陶先生的慈愛和善和諄諄教導。

  四、演一演這個故事

  讓學生想象說話能拓展、豐富、充實課文內容,調動學生平常的生活積累和知識積累,而且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語文的情感。表演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之一。一方面表演的學生會盡自己的最大的努力,爭取表演得惟妙惟肖,另一方面,臺下的學生會津津有味的聽,全神貫注地辯,又興致勃勃地說,能培養學生專心聽、仔細辯、大膽說的習慣和能力。

  臨下課時,我問孩子們學完了這一課有什么收獲,學生們談了許多,有說關于蜻蜓的,有說關于先生的,有說要保護動物的等等,看來他們的收獲還真不少。我建議他們課后再去找一找關于陶先生的資料,相信他們一定會更好地了解先生,從先生教育學生的一個個小故事中得到啟發。而我,則從這節課中更好地明白了:“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他們

  關于蜻蜓的知識其實并不比我們做老師的少!走進新課程,我們為師者首先應是一個善于學習者,向書本學習,更新理念;向學生學習,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諦: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訴,而是啟發與誘導!

  次教《放飛蜻蜓》一課,我以為應該很好地讓學生了解陶先生其人其事。因為,陶先生的塑像就矗立在我校附近的尊師廣場上,每天,他都深情地眺望學生走進校園。

  對于這課的教學重難點,老師們意見并不統一,大多是將“了解蜻蜓的知識,懂得蜻蜓是益蟲,增強保護動物的意識”作為重難點。我并不贊同這個觀點。盡管教參上有這樣的建議,盡管在本單元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等是訓練重點,但我細讀課文后仍覺得將這作為教學的重難點并不妥。

  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為:“1、細讀課文,了解蜻蜓的知識,懂得蜻蜓是益蟲;能用上課文中的有關語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資料介紹蜻蜓,從而增強保護動物的意識,激發探究有關動物的科學知識的興趣。2、抓住描寫陶行知先生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體會陶先生對學生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特點。”

  為什么要確定這樣的重難點?我以為還要從課文中來說。課文講的是陶先生發現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沒有呵斥,沒有批評,而是因勢利導,跟學生講起了蜻蜓的有關知識,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讓學生自覺自愿地放飛了蜻蜓。陶先生的教育藝術由此可見一斑。大量的篇幅描寫了先生的音容笑貌,學生抓住有關語句就能體會先生的為人,教學時為何要放棄這樣的一個認識先生、走進先生的良好契機呢?

  至于了解關于蜻蜓的知識,我以為并不難,學生只要讀讀課文就能說出來,但僅限于了解還遠遠不夠,學會整合書本資源和課前搜集到的資料,用自己的話來介紹蜻蜓才是重難點。

【《放飛蜻蜓》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放飛蜻蜓》的教學設計02-17

《放飛蜻蜓》教學設計02-13

《放飛蜻蜓》教學設計02-20

放飛蜻蜓教學設計02-20

放飛蜻蜓教學設計05-05

《放飛蜻蜓》的教學設計11-09

《放飛蜻蜓》教學設計范文12-19

小學語文《放飛蜻蜓》教學設計08-15

《放飛蜻蜓》教學設計13篇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