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小蝌蚪找媽媽優(yōu)秀教學設計模板
教學設想:
本課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小蝌蚪找媽媽》這是一篇童話,蘊含了從小要學會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全文共有五個自然段,圖文結合。為了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產生興趣,提高學生素質,我注意了下面幾點:1、針對一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在語文課中培養(yǎng)他們動腦、動手的能力。在學完每幅畫之后,讓學生表演有關內容,這樣激發(fā)課堂氛圍,加深學生理解課文內容。2、在課堂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的發(fā)展。3、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對他們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4、大膽運用心靈換位新教法,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建和諧的語文課堂。
教學內容:
新課標語文s版一年級下冊,第17課, 《小蝌蚪找媽媽》。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
2、在理解課文基礎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結合圖和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維,講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小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
2、引導學生理解“迎”、“追”、“跟”的動作。
教具準備:多煤體課件、自制頭飾
教學過程:
一、引用謎語,激趣導入。
1、師:圓圓的腦袋黑黝黝,長長的尾巴水中游,長大后是莊稼的好朋友。(小蝌蚪)
2、引出課題:今天啊,小蝌蚪的媽媽不見了,我們一起來幫它們找媽媽,好嗎?板書課題:小蝌蚪找媽媽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放第一自然段錄音。(出示第一幅圖)
(1)、師:咦,小蝌蚪在干什么?(在池塘里快活的游來游去)(提問法)
(2)、師:小蝌蚪什么樣?(大腦袋、黑灰色的身子、長長的尾巴)(引導觀察)
(3)、通過回答以上問題,揭示了第一自然段內容。齊讀第一自然段。
2、操作出現(xiàn)第二幅圖
(1)、引導學生觀察,此時的小蝌蚪和原來的小蝌蚪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長出兩條后腿)。
(2)、小蝌蚪遇到了誰?問了什么?鯉魚媽媽說了什么?(學生自己讀,分角色讀)
(3)、指名上臺表演。(理解迎上去,指導朗讀小蝌蚪問的話。)
(4)、提問:從鯉魚媽媽的口中,小蝌蚪了解到媽媽有什么特點?(反饋:四條腿,寬嘴巴)
(5)、師:小蝌蚪照著鯉魚媽媽的話,繼續(xù)找媽媽。
3、點擊第三幅圖。
(1)、師:過了幾天,小蝌蚪又有了什么變化?(長出了兩條前腿)。放課文第三段錄音。
(2)、這次,它們又遇到了誰?(烏龜)。它們是怎么樣做的?(追上去喊媽媽)
(3)、區(qū)別“迎”和“追”的動作。
(4)、小蝌蚪為什么會叫烏龜媽媽?(聯(lián)系前面的內容,學生反饋)。烏龜是小蝌蚪的媽媽嗎?(不是)那烏龜是怎么對小蝌蚪說的?(指名讀一讀)。引導學生想象:聽了烏龜的話,小蝌蚪心里會怎樣想?
(5)、分角色朗讀。指名上臺表演。
(6)、師: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媽媽,它們又照著烏龜的話去找媽媽了(激趣法)
4、操作出現(xiàn)第四幅圖。
(1)、師:過了幾天,小蝌蚪變成什么樣了?(根據投影回答)(小蝌蚪的尾巴變短了。)它們又遇到了誰?(根據投影回答)(青蛙)那它是什么樣子的?(四條腿,寬嘴巴,頭頂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裳)(提問法)
(2)、小蝌蚪叫了什么?青蛙媽媽說了什么?(聽課文第四段錄音)
(3)、那小蝌蚪現(xiàn)在高興嗎?為什么高興?
(4)、分角色朗讀。指名上臺表演。
5、齊讀最后一自然段。
(1)、師,這一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小蝌蚪的尾巴不見了,天天跟著媽媽去捉害蟲)
(2)、通過讀最后一自然段,理解小蝌蚪的形體裁變化,(尾巴不見了)(也就是終于長成了青蛙)。
三、圖片演示,鞏固提高。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知道了小蝌蚪先長出兩條后腿,再長出兩條前腿,然后尾巴變短了,最后尾巴不見了,變成了青蛙的過程。
四、總結全文,評價體驗。
1、師: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知道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全過程,還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所以我們要保護它。
2、我們在幫助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你有什么收獲嗎?學生總結(自由發(fā)揮)。
五、拓展延伸,靈活運用。
下課后,小朋友想一想還有哪些動物是莊稼的好朋友,再跟老師、同學、爸爸、媽媽說一說,好嗎?
六、板書設計:
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長出兩條→長出兩條→尾巴變短了→尾巴不見了(變成了青蛙)
后腿 前腿
(迎) (追) (游) 跟
鯉魚 烏龜 青蛙 捉害蟲
【課文小蝌蚪找媽媽優(yōu)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課文小蝌蚪找媽媽優(yōu)秀教學設計12-20
課文小蝌蚪找媽媽的優(yōu)秀教學設計02-05
課文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