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文《論語十則》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熟練背誦并正確翻譯這篇課文。
2、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對照反省自己。
3、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2、朗讀、背誦課文。
3、研讀前五段內容。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
《論語》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巨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二、朗讀課文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2、全班齊讀:
感知課文內容。多讀幾遍,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根據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三、理解課文內容
1、理解重點詞語:
⑴ 教師導學:
學習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文言文中的基本詞匯大多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這好理解。但有些詞,古今意義發生變化。如成語“走馬觀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為“行走”,這個成語就講不通了。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的意思。這些都與現代漢語完全不同。學習文言文要特別注意這些變義詞。另外,一些文言虛詞,如“之”、“乎”、“者”、“也”之類,意思比較寬泛,在不同的語言環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這就需要聯系上下文,正確理解。
⑵ 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細讀幾遍,理解各句中重點詞語的意思。如果開始不理解,試著再讀幾遍。實在理解不了的,將問題提出來。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句子理解詞義,根據詞義理解句子。
教師要求學生,自己理解了的,講給同學、老師聽聽。不理解的,四人小組討論討論。實在不懂,請教老師。
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能講清的,教師再度明確。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重點掌握下列的意思: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溫故而知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見賢思齊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關于課文翻譯,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給學生講解有關信、達、雅及直譯、意譯等常識,但要講得淺顯易懂。指導學生逐句翻譯前五段。
學生較為難以理解,須重點講解的.句子:
⑴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⑵ 吾日三省吾身。
⑶ 傳不習乎?
⑷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巳誨女知之乎!
四、朗讀、背誦
反復朗讀,直到成誦。
五、作業
1、背誦課文。
2、抄寫、識記字詞。
3、預習剩余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研讀后五段內容。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3、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1、背誦課文。
2、考查句子的翻譯及其重點詞語的解釋。
二、理解后五段內容
按第一課時要求,逐句翻譯剩余各段。
教師須重點講解的:
1、見賢思齊焉。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3、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4、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概括思想內容
指導學生將課文有關內容歸納到如下幾點:
1、學習方法。
2、學習態度。
3、思想修養。
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溫故知新任重道遠死而后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見賢思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學習體驗
1、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
2、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3、“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④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五、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
【小學課文《論語》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課文《論語十則》教學設計07-03
課文《論語》十則教學設計01-16
《論語十則》課文優秀教學設計07-02
課文《論語十則》優秀教學設計07-03
課文《論語十則》優秀教學設計范文07-02
《論語》 教學設計02-24
論語教學設計02-14
《論語》教學設計02-28
論語教學設計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