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與評析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與評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與評析 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理解周長的含義,建立周長的概念。
能夠正確指出物體表面或簡單圖形的周長。
掌握測量周長的基本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實踐能力。
在探究周長測量方法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周長的概念,掌握其含義。
學會測量簡單圖形的周長。
教學難點
對周長概念中 “封閉圖形” 這一要素的理解,以及周長概念的抽象概括。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直觀演示法、操作實驗法、討論法相結合。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各種形狀的圖形卡片(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等)、軟尺、繩子、直尺等測量工具。
五、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3 分鐘)
播放一段小螞蟻沿著樹葉邊緣爬行一周的動畫,提問:小螞蟻是怎么爬的?(沿著樹葉的邊爬了一圈)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 周長。
感知周長,建立概念(12 分鐘)
結合物體表面和圖形的周長感知,引導學生概括周長的概念: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它的周長。
強調 “封閉圖形” 和 “一周” 這兩個關鍵要素,通過對比開放圖形和封閉圖形,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概念。例如,展示一個沒有封閉的弧線圖形和一個封閉的圓形,問學生哪個有周長,為什么。
出示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等圖形卡片,讓學生在紙上用彩筆描出這些圖形的一周。教師巡視指導,強調要從一點出發,沿著圖形的邊畫一圈,最后回到起點。
展示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提問:這些圖形一周的長度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發現每個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固定的。
展示課本、課桌、黑板等實物,讓學生用手指沿著物體表面的邊緣摸一摸,說一說自己的感受。引導學生發現這些物體表面都有一圈的長度。
教師舉例:比如我們要給黑板鑲邊,需要知道黑板邊緣的長度,這個長度就是黑板這個物體表面的周長。
物體表面周長的感知
圖形周長的感知
總結周長的概念
探究測量,深化理解(20 分鐘)
出示一片樹葉、一個不規則的多邊形等圖形,讓學生思考如何測量它們的周長。
小組合作,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如繩子、軟尺等)進行測量。教師巡視,指導學生用繩子沿著圖形邊緣圍一圈,然后測量繩子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
各小組匯報測量結果和測量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共同討論解決方法。
提出問題:我們已經知道了周長的概念,那如何測量這些圖形的周長呢?
以長方形為例,讓學生小組討論測量方法。小組匯報后,教師演示用直尺測量長方形四條邊長度,然后相加求出周長的方法。
讓學生自己用直尺測量正方形的周長,并匯報測量結果和方法。引導學生總結出正方形周長 = 邊長 ×4。
測量規則圖形的周長
測量不規則圖形的周長
實踐應用,拓展提升(10 分鐘)
給出一個由幾個簡單圖形組合而成的復雜圖形,讓學生計算它的周長。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復雜圖形轉化為熟悉的簡單圖形來計算周長,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讓學生設計一個周長為 20 厘米的圖形,可以是規則的也可以是不規則的,然后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設計思路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空間觀念。
在教材上完成一些簡單圖形周長的判斷和計算練習題,如判斷哪些圖形有周長,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等,鞏固對周長概念和測量方法的理解。
基礎練習
拓展練習
課堂小結,回顧反思(5 分鐘)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包括周長的概念、測量方法等。
讓學生分享在本節課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和遇到的困難,教師進行總結和解答。
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家測量自己房間地面的周長,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并和家長說一說什么是周長。
教學設計評析
情境創設生動有趣,有效引入課題
通過小螞蟻沿著樹葉邊緣爬行的動畫引入,這種情境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動畫直觀地展示了 “一周” 的概念,為后續周長概念的學習埋下伏筆,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自然地進入新知識的學習。
注重概念形成過程,多維度建立周長概念
在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感知物體表面的周長,通過用手指觸摸課本、課桌、黑板等物體邊緣,使學生對周長有了初步的觸覺體驗。然后再過渡到圖形的周長,讓學生用彩筆描出圖形的'一周,從視覺和操作層面進一步加深理解。這種從具體實物到抽象圖形的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逐步建立起周長的概念。
在總結周長概念時,教師強調了 “封閉圖形” 和 “一周” 這兩個關鍵要素,并通過對比開放圖形和封閉圖形,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這種多角度、多層次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學生準確把握周長的本質特征,避免概念理解上的模糊性。
探究活動豐富多樣,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
在測量周長環節,教師設計了豐富的探究活動。對于規則圖形,如長方形和正方形,引導學生討論并掌握用直尺測量邊長后相加或利用公式計算周長的方法。對于不規則圖形,如樹葉和不規則多邊形,讓學生小組合作,自主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和方法,如用繩子圍一圈再測量繩子長度。這些活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在測量過程中,學生需要思考不同圖形的特點和相應的測量方法,這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例如,在測量復雜圖形周長時,需要將其轉化為簡單圖形,這種轉化思想的滲透為學生今后解決更復雜的數學問題奠定了基礎。
練習設計層次分明,強化知識應用和拓展
練習環節包括基礎練習和拓展練習,設計合理且層次分明。基礎練習主要針對周長概念的理解和簡單圖形周長的計算,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拓展練習則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思維,如計算組合圖形的周長和設計指定周長的圖形。這種由淺入深的練習設計,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在練習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課堂小結及時有效,促進學生反思與成長
在課堂小結中,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包括周長的概念、測量方法等,這有助于學生梳理知識體系,加深記憶。同時,讓學生分享學習收獲和困難,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反思和交流的平臺,使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后續教學調整提供依據。課后作業的布置將課堂知識延伸到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概念,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與評析 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的含義,能測量并計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能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過程與方法
在探究周長概念和測量方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間觀念。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熱愛。
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態度和認真、細心的學習品質。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建立周長的概念,理解周長的含義。
掌握多邊形周長的測量方法和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周長概念中 “封閉” 的含義,能準確判斷圖形是否有周長,并能正確測量和計算不規則圖形的周長。
三、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直觀演示法、操作探究法、討論歸納法。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不同形狀的卡片(三角形、四邊形、圓形、月牙形等)、直尺、軟尺、繩子、剪刀等。
五、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5 分鐘)
播放學校運動會跑步比賽的視頻片段,重點展示運動員在跑道上跑一圈的場景。提問:運動員跑的路線長度和什么有關?(引導學生關注跑道一圈的長度)
拿出一個相框,提問:如果我們要給這個相框鑲上花邊,需要知道什么?(相框一周的長度)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 周長。
探究新知(20 分鐘)
教師提出問題:我們已經知道了周長的概念,那如何測量這些圖形的周長呢?
對于規則的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讓學生小組討論測量方法。小組匯報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可以用直尺測量每條邊的長度,然后把所有邊的長度相加,就得到了圖形的周長。
教師演示用直尺測量長方形周長的過程,邊操作邊講解測量的要點和注意事項。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正方形的周長,并計算出來。
出示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等各種形狀的圖形卡片。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圖形,用彩筆沿著圖形的邊緣描一描。
展示學生描的圖形,提問:你是從哪里開始描的?最后又回到了哪里?(強調從一點出發,沿著邊畫一圈,回到起點)
教師在黑板上用教具演示,將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的邊拆開,再重新組合成原來的圖形,讓學生觀察并思考:這些圖形的邊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發現圖形是由線段圍成的,而且這些線段首尾相連)
結合圖形的特點,教師講解:像這樣由線段圍成的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對于圓形,教師可以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理解圓的周長是指圍成圓的曲線的長度。
強調 “封閉圖形” 的概念,通過對比封閉圖形和不封閉圖形(如一個開口的弧線),讓學生判斷哪些有周長,哪些沒有,加深對周長概念的理解。
教師在黑板上貼出樹葉、數學課本封面、手帕等物體的圖片。讓學生觀察這些物體的表面,并用手指沿著物體表面的邊緣指一指、摸一摸。
請幾位學生上臺演示,并說一說自己的感受。引導學生說出物體表面邊緣一圈的長度就是這個物體表面的周長。
教師總結:像這樣,物體表面一周邊緣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
認識物體表面的周長(7 分鐘)
認識圖形的周長(8 分鐘)
測量周長(5 分鐘)
實踐操作(15 分鐘)
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場景圖片,如給花壇圍柵欄、給游泳池貼瓷磚等,讓學生指出這些場景中涉及到的周長問題,并思考如何解決。
讓學生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體的表面或圖形有周長,并用手比劃一下。然后選擇一個物體或圖形,測量并計算出它的周長,記錄下來。
教師拿出一片樹葉、一個月牙形卡片等不規則圖形,分發給每個小組。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如何測量這些圖形的周長。
各小組選擇合適的工具(如繩子、軟尺)進行測量。測量過程中,教師巡視指導,提醒學生注意測量的準確性和方法的合理性。
小組匯報測量結果和測量方法,其他小組可以進行補充和質疑。教師對學生的方法進行總結和評價,重點強調用繩子圍圖形一周,再測量繩子長度的方法在測量不規則圖形周長時的應用。
測量不規則圖形的周長(7 分鐘)
生活中的周長應用(8 分鐘)
課堂總結(5 分鐘)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包括周長的概念(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周長的測量方法(直尺測量規則圖形、繩子等工具測量不規則圖形)。
讓學生談談自己在本節課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和體會,以及還有哪些疑問。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和補充,強調周長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和學習周長的重要性。
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回家測量自己家客廳地面的周長,如果是不規則形狀,可以用合適的方法測量;同時,找一找家里還有哪些物體的周長可以測量,并記錄下來。
教學設計評析
情境導入貼近生活,激發學習興趣
從學校運動會跑步比賽和給相框鑲花邊這兩個生活場景導入,讓學生感受到周長概念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種情境設置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開始新知識的學習,為整堂課的順利進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概念教學循序漸進,突出重點難點
在認識周長的過程中,教師先從物體表面的`周長入手,讓學生通過觸摸、指認等活動直觀地感受物體表面邊緣一圈的長度,建立起對周長的初步印象。然后過渡到圖形的周長,通過讓學生描圖形、觀察圖形邊的特點等活動,逐步引導學生理解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周長這一概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特別強調了 “封閉圖形” 這一難點,通過對比不同類型的圖形,讓學生清楚地分辨出有周長和無周長的情況,使學生對周長概念的理解更加準確和深刻。
在講解周長概念時,教師運用了多種教學手段,如教具演示、動畫展示等,將抽象的概念直觀化,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重點知識。
實踐操作豐富多樣,培養多種能力
本節課的實踐操作環節設計豐富且有層次。在測量周長部分,教師先讓學生探究規則圖形的周長測量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學生通過討論和實踐,掌握了用直尺測量邊長并求和的方法,這一過程不僅加深了對周長概念的理解,也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
對于不規則圖形周長的測量,教師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間,讓學生小組合作選擇合適的工具和方法進行測量。這種開放性的探究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知識,同時還需要考慮實際操作中的各種情況,如測量的準確性、工具的選擇等,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聯系生活實際,強化知識應用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展示生活中的周長應用場景圖片和讓學生在教室里尋找周長問題,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這種聯系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和信心。同時,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思考周長問題的解決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和價值。
課堂總結全面有效,關注學生反饋
在課堂總結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回顧了周長的概念和測量方法,幫助學生梳理了本節課的知識體系,加深了學生對重點內容的記憶。讓學生分享收獲和體會,為學生提供了表達自己的機會,同時也能讓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學習感受。對學生提出的疑問進行解答,進一步完善了教學內容,確保學生沒有知識盲點。課后作業的布置將課堂學習延伸到家庭生活中,讓學生在實踐中鞏固所學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與評析】相關文章:
《認識周長》教學設計06-02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03-01
《認識周長》教學設計范文03-08
《周長的認識 》教學設計范文03-08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15篇)05-31
《認識周長》教學設計(精選4篇)03-08
認識周長優秀教學設計范文02-02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15篇05-07
《周長的認識》教學設計(通用16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