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教學設計范文
一、教學意圖。
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必須閱讀古詩文名著名篇。但在中國文化形成過程中影響最大的是什么?可以說是儒家學說,包括《論語》這部經典。《論語》等書是讀書人求仕做官的必修課本,是知識分子的思想言行基礎,而且影響到整個社會生活,內容包括倫理道德、教育體制、民間習俗等方面的思想。因此,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有必要讀一讀《論語》。
二、教學設計。
因《論語》的年代已久遠,對學生而言,要理解透徹文句是比較深奧困難的,因此必須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對《論語》進行思想上的解讀。可由教師從《論語》中概括出幾點與生活、現實相關的要點,要求學生分組進行透徹的學習和領會,如小人與君子、學習的方法、教育的理念等等。
三、教學重點、難點。
讀《論語》知儒家思想。
四、教學方法。
講解啟發、探究梳理、拓展延伸。
五、教學課時。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暢所欲言。
學生自由談所知道的孔子和《論語》,老師補充介紹孔子生平和《論語》。
(二)文本閱讀,合作學習。
1、學生閱讀課本中名著導讀──《論語》內容,并圈點批注。
2、劃出有關孔子的言論,并作簡要分析(翻譯)。
3、歸納孔子在《論語》中所蘊含的深刻思想及對后人的啟發和教育意義。
(三)創設氛圍,探究梳理。
1、學生介紹合作研究成果,解讀孔子的言論,尤其是有關為人處世的格言警句,說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其他同學補充。
2、歸納孔子在《論語》中所蘊含的深刻思想:
(1)《論語》作為儒家思想的經典,充分反映了儒家的治國理念。他提出了仁者愛人的思想,希望建設一個充滿仁愛的社會,而為政者最主要的責任就是用道德感化來治理國家。
(2)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論。從治學角度,主張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規律;從教育的角度,注重因材施教,進行啟發式教育。
(3)格言警句極富哲理性和啟發性。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強調誠實,講信用;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提倡為人正直,光明磊落;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突出要向賢人學習,不斷自我反省等。這些言簡意賅的言論,都堪稱至理名言,即使是今天,仍有現實和借鑒意義。
(四)拓展延伸,感悟聯想。
1、投影幻燈片:儒雅的君子風度。
(1)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注釋:
① 子:古人對男子的尊稱。《論語》中子曰的子都是對孔子的稱呼,義同先生。
② 時習:按時溫習,練習。
③ 說(yuè):同悅。
④ 朋:古時同門為朋,同志為友。同門就是同一師門,也就是同學的意思。
⑤ 慍(yùn):怒。
(3)補注(參照他本、老師、同學看法):
① 君子:本敬稱官大人,孔子用來特指儒家的理想人格,它的對詞是小人。
② 悅、樂:這體現了中國現世樂感文化的人生觀,不同于基督教、佛教的罪感、恥感文化的人生觀。
(4)譯文:
孔子說:學習知識并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不也是很高興的嗎?有同學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不被別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風度的嗎?
(5)美句美段積累:
①宋黃山谷: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
②清張潮《幽夢影》:經傳宜獨坐讀,史鑒宜與友共讀。
③張放《什么是人生快事》:悅是會心的歡喜,仿佛晴云展容、西子含笑。而非斯文的歡喜,不是狂笑,就是胡鬧,或是恬不知恥的炫耀。讀本書,一有什么心聲和體悟就把它寫下來,天天不乏飽滿的精神與蔥蘢的活力,這才是圣人之悅。
(6)感悟聯想。
①片斷一:求知自得其樂,交友衷心喜悅,懷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好一個從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儒雅君子!現代人行色匆匆,疲于奔命。知識爆炸,讀書囫圇吞棗猶恐不及;人情淡薄,交朋結友工于算計;追名逐利,懷才不遇怨天尤人。古典風范蕩然無存,現代焦慮沛然而生。你我捫心自問:還有儒雅的君子風度嗎?還有幾多衷心喜悅幾多無猜歡樂呢?
②片斷二:人不知而不慍,于己于人皆好。于己,可以節約許多不必要的傾訴時間,還可以避免把自己的'心情搞壞;于人,可以避免不少不必要的麻煩和沖突,保證人際關系的和諧。人生本短,其樂融融,當然不錯。然而,人不知而慍怒,說說話話的,也是人之常情。抱怨知音少,弦斷有誰聽的岳飛,當然是君子;抱怨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辛棄疾,更是一位響當當的君子。人不知,慍與不慍,可能公私有別吧!
2、投影幻燈片:貧而樂,富而好禮的境界。
(1)原文: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知來者。
(2)注釋:
① 諂(chǎn):巴結,奉承。
②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見《詩經·衛風·淇澳》。切、磋、琢、磨分別指加工獸骨、象牙、玉、石頭為器物的工藝,引申意義則指求學者做學問和修養自己要精益求精。
③ 其:大概,想必,表示推測的語氣。賜:子貢的名。諸:之于。
補注:
端木賜,字子貢,衛國人,孔子學生,公元前520年生,小孔子32歲。是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周游列國時給孔子以經濟資助。能言辯,善外交,曾說楚昭王解孔子陳國絕糧之困。性格活潑,交往甚廣,左右逢源。孔子評他:瑚璉之器,可舉一反三。他為其守墓六年。
(3)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不去巴結人,富有而不驕傲奢侈,這種人怎么樣?孔子說:可以,但不如貧窮而好禮的人。子貢說:《詩經》上所說的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現在可以和你談論《詩經》了,因為告訴你一件事,你已經可以領會未告訴你的事,舉一反三了。
(4)美句美段積累:
①林語堂:貧而樂就是化痛苦為快樂,這種精神可見于歡快饒舌的北京黃包車夫身上,他們一路上總是談笑風生地逗樂,這種精神也可見于那些氣喘吁吁、汗流俠背地用山轎把你抬上山頂的苦力身上,這種精神還可見于四川那些拉船逆急流向上的纖夫身上。
②張振德《名著精華的現代應用》:格里高利·派克為種族歧視而奔波;麥當娜為艾逆病患者吶喊;邁克爾·杰克遜為世界環保問題而義演比爾·蓋茨說:當我50歲時,我將把95%的財產用于資助慈善事業和科研工作。他們無論是附庸風雅,道貌岸然,還是樹立形象,出風頭,搶鏡頭,總之,富人們都彬彬有禮的關注著社會問題,物質上的豐裕使他們竭力尋找精神上的豐裕。因而,富而好禮似乎比富而無驕更是水道渠成的事。
(5)感悟聯想:
①片斷一:能做到子貢說的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孟子說的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當然很不錯,但嚴格說來,這還只是限于對貧富本身的物質計較,尚未上升到對貧而樂,富而好禮的精神境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孔子樂亦在其中矣(《述而》),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顏回不改其樂(《雍也》),礪德求道,始終與理想同在,才算是入境。
當然,更有現實意義的似乎是富而無驕,富而好禮。大款不擺派頭固然不錯,但如果能夠更進一步,富而好禮,追求學問,講究做人,追求涵養,尊重別人,處處以仁愛之心待人,豈不更好?
②片斷二:
說來奇怪,貧而樂做得精彩的,不是謹從儒學的研修者,反倒是批判儒學的道學信奉者。接輿披頭散發,高唱鳳歌,把貧而樂做到了狂者的絕境;莊周持竿濮水,笑拒使臣,則把貧而樂做到了狷者的妙境。而陶淵明歸園行樂,與其說是對儒學的謹從,不如說是對道學的皈依;劉禹錫陋室賦歌,與其說是對大眾禮義的追求與歌頌,不如說是對一己人品的自矜與自嘲:他們的貧而樂并不合圣人的要求。
難矣,常人之求圣人之貧而樂!抑或如涉海鑿河,使蚊負山哉?
【《論語》教學設計范文】相關文章:
2.論語教學設計
3.論語教學設計
4.《論語》教學設計
5.《論語》教學設計
7.《論語》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