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中的文本把握和教學設計
閱讀教學,顧名思義就是教師教學生學習閱讀。但是,我們用了大量的精力去教,學生們用了大量的時間去學,最后的結果卻是不少學生不喜歡閱讀,也不會閱讀。更為嚴重的是,我們的閱讀教學往往很少關注學生的個性與人生,枯燥、單調而乏味。筆者認為,這些問題雖不可能輕而易舉就得到解決,但如果我們的教師學會了準確把握文本,能科學而合理地設計教學,許多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得到解決。
一、準確解讀文本的幾個重要的視角
1.讀者意識。
相對于文本來說,教師也好,學生也罷,都是讀者,而且應是彼此平等的讀者。從年齡上來講,教師“大”,學生“小”;從接觸文本的過程來看,一般是教師“先”,學生“后”;從師生雙方在閱讀教學中的位置關系來講,教師是“教”,學生則是“學”。更進一步的認識是,因為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認知也會對教師產生影響,因此“教”和“學”還有一個“教學相長”的關系。
平等的“讀者意識”的建立,利于打破教師高高在上的師生關系,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利于樹立“教學就是教(jiao)學”“教學的過程是教學相長的過程”的科學教學觀;利于教師去反思和解決“文本閱讀遠離學生自身”的問題。
2.“四心”相通。
明確了相對于文本的“讀者意識”,那么就有了“教師的心”和“學生的心”;文章是作者寫的,所以,文章離不開“作者的心”;一篇篇的文章是被置于語文教材體系之中的,閱讀教學還要把握編者的意圖,也就是“編者的心”。
在傳統的教學中,往往是“教師的心”和“編者的心”作為非常重要的因素被關注,而“學生的心”(學生的個性化的認知過程)被忽視,對“作者的心”關注也不夠,因而,文本解讀存在“只見其文,不見其人(作者)”“只見教參和教案,不見學生(個性化認知)”的共性問題。以《第一場雪》為例,很多教師總是把這篇文章當作寫冬天雪景的散文來對待,其實,閱讀這篇文章更應該體會身處三年自然災害背景下的作者對瑞雪兆豐年的渴望和期盼。再如《桂林山水》,不應看成是描寫桂林山水風景的散文,應該看成是一篇介紹旅途見聞的游記。
文本解讀,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教師跟學生一起通過閱讀文本,了解作者的心,體會編者的心,融合師生的心,做到“四心”相通。
3.“四理”兼顧。
無論是哪個年級,也無論是哪個學段,閱讀教學都應該關注這樣幾個問題:
事理:(了解)作者在文中寫了什么內容?
情理或者道理:作者要表達怎樣的情感,闡明怎樣的道理?
文理:文本在語言表達(寫法)上需要學習的是什么?
學理:學習這篇文章要用怎樣的學習方法?
反思傳統的閱讀教學我們不難發現,教師往往在讓學生了解“課文寫了什么”上下的工夫最大,而學習表達、學會閱讀的方法則有明顯的不足。如果這個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那么“學會閱讀”“學會表達”就會成為閱讀教學“永久的痛”。
4.五層通達。
承接上面所談的閱讀教學應該關注的“四理”,從閱讀教學的過程上來講,不可缺少下面幾個層次或主要環節。
讀通:將文本順利地認讀下來。
讀懂:了解文章的內容,了解文本寫了什么。
讀透:準確體會和把握文章的情感和闡明的道理。
讀清:了解文本的表達特點,關注需要學習的表達方法。
讀活:建立文本閱讀和學生自身的關聯性,讓閱讀對學生產生積極的人生影響。
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這五個層面會有一個先后順序,但是它們之問并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一個彼此貫通的過程,是一個貫穿始終的過程。如“讀通文本”會隨著閱讀進程的不斷推進,逐漸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常規目標;“讀懂文本”也是需要隨著教學進程的不斷推進,逐漸深化和細化的。
5.關聯生活。
閱讀教學不關注學生的個性與人生,這是閱讀教學“價值的缺失”。只有跟學生的自身生活相聯系,只有讓閱讀對學生的人生產生積極的影響,這樣的教學才會深入學生的心靈,才會更有其社會價值和意義。
以《匆匆》一課為例,如果通過閱讀學習,只讓學生知道了朱自清先生是寫時間容易流逝、時間非常寶貴是不夠的,我們還可以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來建立文本閱讀和學生自身生活的聯系:讓學生計算一下,自己已經度過了多少個日子?如果壽命是80歲,還有多少個日子?可以讓學生寫關于珍惜時光的“名人名言”。
如果學生感受到了時間的珍貴,但卻產生了另一種生活焦慮的心態,這對其人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這時,我們可以給學生提供《放慢生活的舞步》這首詩歌,讓他們通過對比閱讀后明白:人生之道,一張一弛,要在該緊張的時候抓緊時間,在該放松的時候好好休閑放松,這樣才是積極的人生觀。
6.綜合效益。
根據傳統的認知,語文教學往往被分割成漢語拼音教學、識字教學、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習作教學等幾個部分。但是,我們應該明確的是,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是跨越這些板塊的,甚至是跨學科的。比如,在閱讀教學中,很多的教學環節都是圍繞一個中心話題(問題)進行言語表達的過程,教學中可以隨機安排一些小練筆來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在進行教學時,打破幾個固定的條塊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
例如,《老人與海鷗》一課中有幅插圖,是課文中主人公吳慶恒的塑像。教學時我們可以設計給這尊塑像命名的活動,或者是讓學生猜一猜這尊塑像的.名字。這樣的學習活動,既是對本課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落實,又是可以培養學生做到“言之有據”“言之成理”的口語交際,還是一個提煉作品標題的練習,同時也打破了語文和藝術學科之間的界限。這樣的課堂教學設計,效率是高的,學生的收益也是多方面的。
二、用新視角解讀文本后教學設計的典型案例
大量的閱讀教學實踐證明,用上述視角來解讀文本,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訓練之后,教師們“透視”文本的能力提高了,進行教學設計的效率也提高了,閱讀教學能夠步入“正軌”,幾乎不會再出現什么大的“閃失”。一些教師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體會到了那種“庖丁解牛”的暢快。依據這樣的方法和思路進行文本解讀和教學設計的典型案例下面列舉兩個。
1.人教版第六冊《驚弓之鳥》文本解讀和教學設計。
角色關系:魏王,更贏,大雁。
事理:更贏看到在空中飛過的受傷的大雁,對魏王說不用箭也能將大雁射下來,魏王不信,可更贏真的做到了。原來更贏早就判斷出這是一只受傷的大雁,它被弦的響聲驚嚇后會拼命往高處飛而傷口裂開,就會從空中掉下來。
情理(道理):《驚弓之鳥》是個成語故事,故事的本意是稱贊更贏的認真觀察、認真思考和合理推斷。這個成語被用來比喻那些受驚嚇的人。
在當今社會背景下,除了按照上述認識進行把握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更贏的做法進行“審視”,得出要富有同情心、愛護弱小的新結論。這也算是“與時俱進”地對文本進行新的解讀,體現對當今主流價值觀的追求。
文理:交代清楚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重點理清更贏的推理過程。前者是整體把握,后者是抓住重點所在。另外,《驚弓之鳥》是個成語故事,也需要從成語的角度去把握這個故事的本義、比喻義和引申義。
學理:了解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會復述這個故事。復述故事的時候要抓住故事中人物的對話,可以采取分角色合作演繹故事的方式。除此之外,還要學習更贏合理進行推理的思維方式。
生活關聯:與人分享這個成語故事。對故事中的人物進行評價。學習對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進行合理的推斷。
主要的閱讀學習活動:
這是個成語,查閱成語詞典,看看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
讀課文,了解和成語“驚弓之鳥”相關的故事。知道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在這個故事中,有兩個人物,還有一種鳥(大雁),理清他們之間的關系。
從運用語言文字和學習思維方式的角度,可以設計一些語言文字的訓練。例如,用上“因為……所以……”這樣的關聯詞語,來說明更贏觀察到了什么現象,得出了怎樣的結論。
更贏是一個值得我們欽佩的人,他有什么值得我們欽佩的地方?或者,更贏有怎樣的了不起的本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本事?
請你對更贏這個人物進行評價。假如你就是那只大雁,你會對更贏說些什么?
在對這個人物進行評價時,學生會有對以往固有觀點的認同,也會有對更贏行為的批判,教師要恰當進行引導。
2.冀教版第十冊《瘸蟬》文本解讀和教學設計。
角色關系:蘇格拉底,孩子們,自然蛻變的蟬,受蘇格拉底幫助而成的瘸蟬。
事理:蘇格拉底看到蟬在蛻變過程中很艱難,就幫助其中一只蟬擺脫蟬殼的束縛完成蛻變,結果這只蟬變成了瘸蟬,而其他自己完成蛻變的蟬都變成了可以自由飛翔的蟬。
情理(道理):要遵循自然之道,否則即使是好心也會辦壞事。人生需要經歷必要的磨難和坎坷。
文理:條理清楚地交代事情的來龍去脈,蟬的蛻變過程又分為兩種不同的情況和結果。
學理:條理清楚地講述這個故事。對兩種蛻變進行對比思考。
生活關聯:這是一則新編寓言故事,說的是蟬的蛻變,其實是談人的成長,談如何做人。人生如蟬生。
主要的閱讀學習活動:
自讀課文,了解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課文中哪些地方打動了你?找出相關段落,加以體會, 結合描寫蟬艱難蛻變和蘇格拉底幫助蟬完成蛻變的段落,適當補充關于蟬生長歷程的自然知識。
對蘇格拉底的做法進行評價,對課文中描寫的蟬蛻變后的兩種不同結果談體會。
根據課文內容編寫關于人生成長和為人處世的“名人名言”。一個角度是講究自然之道,一個角度是正視人生成長中的磨難和挫折。
將《瘸蟬》一課與《自然之道》《揠苗助長》等文章進行關聯性思考。
也許有的教師會有這樣的疑問:上面所列舉的案例都有明顯的“人物角色”存在,像人教版《春雨的色彩》這樣的課文,沒有人物,只有動物,是童話故事,那么,文本中沒有“人物角色”的課文是不是就不適用呢?回答是否定的。我們在進行文本解讀的探索中進一步明確:所有的文本都是具有角色關系的,正如我們所熟知的那句話“文學即人學”。我們總能在文本中找到“角色關系”,找到跟人相關聯的因素,找到文本與人的生活之間的銜接點,找到文本對人生影響的所在點。下面我們就再舉個例子。
在人教版一年級課文《比尾巴》中,是只有動物(猴子、兔子、松鼠、公雞、鴨子、孑L雀),而沒有人物出現的。這是一首讓學生了解動物尾巴特點的知識普及兒歌,在表達上的特點是“有問有答”、“三問三答”、合轍押韻,不同動物尾巴的特點對比明顯,形象鮮明。這首詩歌中的人物角色其實就在這“問”和“答”之中,“問”和“答”都是人的行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問者”和“答者”的互動關系,可采取男女對讀、師生對讀、小組對讀等多種方式,還可以適當配上表示動物尾巴特點的動作。這樣,使學生在興趣盎然的對讀中,很容易就了解了動物尾巴的特點,達到培養語感、熟讀成誦的目標。
(作者單位:河北滄州市教育局教育科學研究所)
【閱讀教學中的文本把握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文本身份與課堂閱讀教學設計03-31
文本身份與課堂閱讀教學設計反思08-28
文本身份與課堂閱讀教學設計范文03-31
文本身份與課堂閱讀教學設計反思范文08-28
閱讀教學須緊扣文本論文07-07
語文閱讀教學的文本解讀策略(網友來稿)12-06
淺談閱讀教學中文本空白的運用論文07-09
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有什么方法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