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聲》優秀教學設計范文
【教材說明】
這是一篇講讀課文,講的是一只小青蛙在橋洞底下聽到了一個聲音,好像一只小青蛙在學它說話,它奇怪地問媽媽,媽媽的解答使他明白那聲音是自己的聲音。全文共有六個自然段,以童話的形式,深入淺出、生動形象地講了回聲這一科學知識。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五個生字,讀準字音,識記字形,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幫助學生讀懂每個自然段,理解課文內容,聯系上下文讀懂句子,能根據課文中的句子展開想象,懂得回聲形成的原因,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求知識的興趣。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回聲”及“為什么會產生回聲”這一科學知識。
【教學方法】
采用以讀為主、以詞句訓練為重點,充分利用電教媒體及課文插圖,結合實際演示的方法。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水槽、生字詞卡片。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幫助學生借助漢語拼音初讀課文,讀準字音,特別是帶后鼻韻母的生字,如“藏”、“扔”、“蕩”的讀音及“哪兒”、“哩”等語氣詞的讀法,通過反復朗讀課文,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分清自然段,知道課文主要講的一件什么事。
〖教學過程
(略)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進行詞句、朗讀等訓練,懂得什么是回聲,回聲是怎么產生的這一科學知識。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和學習內容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回聲》這課,齊讀課題。上節課,孩子們提出了很多想知道的問題:什么是回聲以及回聲是怎么形成的?童話中的小青蛙和老師也想知道呢!咱們這節課就一起來學習課文,弄明白這些問題吧。
二、學習課文,深入理解
1、學習第一自然段:
⑴提問:這個故事發生在什么地方?(板畫半圓的橋洞)
(過渡:這個地方怎么樣呢?)
⑵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回答:這個地方怎么樣?你從哪兒看出的?
⑶理解第二句。第二句是什么句?為什么覺得這句美?把什么比作什么?
⑷出示課件,教師感情朗讀第一自然段以渲染美景。
⑸學生以自讀、指名讀、評議后再讀、齊讀等多種方式體會其美景。
2、講讀第二、三自然段:
⑴引讀第二自然段(教師讀敘述語,學生讀小青蛙的話和它的回聲)相機引導激發學生讀書的情感。
⑵課件播放小青蛙的叫聲和它的回聲,問:如果你是小青蛙,你會覺得怎樣?指導朗讀小青蛙奇怪極了的語氣。(引讀第三自然段。)
3、學習第四自然段:
⑴自由讀課文第四自然段,思考:青蛙媽媽帶著小青蛙跳到河岸上以后是怎么做的?
⑵畫出表示媽媽動作的詞(撿、扔)
畫出河水變化的有關動作的詞(激、碰、蕩)
⑶用找出來的動詞連起來說說媽媽是怎么做的?河面有什么變化?
⑷課件出示課后填空題叫生填空:青蛙媽媽()起一顆石子,()進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回來。
⑸做實驗:(出示水槽)
第一次認識“水的波紋”。
第二次觀察“水的波紋的變化”。
第三次觀察“水的`波紋蕩回來的樣子”。
(相機板畫水波)
⑹齊讀第四自然段。
(過渡:青蛙媽媽這樣做是想干什么呢?咱們看看青蛙媽媽是怎么給小青蛙講的。)
4、學習第五自然段:
⑴學生自由讀第五自然段。用“——”勾出媽媽說的話,想想媽媽一共說了幾句話,從中你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
⑵四人為一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第五自然段的情況。
⑶出示課件結合二、三句講解聲波和水波的相似之處及回聲形成的原因及什么是回聲,相機引導學生弄懂不明白的問題。
⑷(課件出示填空):青蛙叫的聲音的(),碰到橋洞的(),也要()回來。
⑸課件播放有關回聲的錄像。
⑹課件出示青蛙媽媽的話,生再齊讀。
⑺你們明白了回聲是怎么形成的,高興嗎?小青蛙也和你們一樣呢,看,他高興得怎樣?(讓生做動作體會小青蛙的高興心情并朗讀小青蛙的話。)
5、學習第六自然段:
⑴課件出示小青蛙又游回橋洞的畫面,問:小青蛙干什么去了?生齊讀課文最后第六自然段。
⑵問:小青蛙為什么要回到橋洞底下叫個不停?體會小青蛙這次高興與前一段中高興的不同原因,并用課件來渲染小青蛙高興的氣氛,朗讀好小青蛙的話。
三、總結激趣
1、結合板書總結。
2、激趣:孩子們,為什么我們有時能聽到回聲,有時聽不到?(四人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并推薦一人匯報。)
3、總結:孩子們,大自然中還有許許多多像回聲這樣看似神奇但并不神奇的科學知識,還等著我們去探究呢!只要我們不斷學習、努力探究,就一定能弄明白的。
附板書:回聲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幫助學生識記字形,指導書寫;通過課后練習和分角色朗讀,鞏固本課所學知識。
〖教學過程
(略)
【《回聲》優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回聲》優秀教學設計10-27
課文《回聲》優秀教學設計10-29
回聲教學設計07-05
回聲教學設計09-18
《回聲》教學設計07-25
回聲的教學設計09-19
《回聲》教學設計02-18
回聲教學設計07-05
《回聲》教學設計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