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六年級下冊水鄉茶居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文章在選材上以小見大的特點;
2、學習通過圈劃、點評等方法來研讀課文,體會課文的中心思想;通過朗讀品味水鄉人們的閑情雅致;
3、感受作者從品茶中尋覓到社會的變革,祖國的繁榮富強,從而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俗話說,開門7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飲茶是人們生活中很普遍的一件小事。雖然飲茶是一件小事,但是在我國古代文化中,琴、棋、書、畫、詩、酒、茶中的茶卻早以被人們定為 “7藝”之一的必修科目。
作者為什么要從茶這樣的小事寫起呢?
作者寫這樣小事的目的是什么呢?
今天就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第35課《水鄉茶居》看一看作者楊羽儀是如何寫茶這件小事的。
請把書翻開到124頁
二、初步感知課文課文第一句話說“在廣東水鄉,茶居是一大特色。”
㈠ 教師提問:速閱讀課文,茶居的特色體現在哪4個方面?在這些方面茶居的特點是什么? 完成下面表格。
特點 | 茶居的建筑 | 茶居的名字 | 茶居的茶具與茶食 | 嘆茶 |
①分布廣規模小 ②建筑古樸典雅 ③建筑小瞧玲瓏 ④半臨河半臨岸 | 斯文典雅 | 一盅兩件 | 慢飲 |
㈡ 教師提問:細閱讀2——5自然段,圈畫作者在哪些方面對茶居的`特點進行了比較說明?完成下面表格。
變化前 | 茶居的建筑 | 茶居的名字 | 茶居的茶具與茶食 | 嘆茶 |
----------- | 居、室 | 鐵壺、粗枝大葉、不怎么好吃 | ------ | |
變化后 | 多用混凝土水榭結構、磚木結構、竹寮結構 | 樓、室、座 | 瓷壺、名茶、決非次品 | ------ |
㈢ 教師提問:作者通過對茶居前后的變化進行比較,其作用和目的是什么?學生回答:鮮明突出了水鄉的變化。㈤教師提問:作者為什么要鮮明的突出水鄉外在的變化?這個問題我們先放一放。一會回過頭來回答這個問題。三、研讀嘆茶部分水鄉茶居除了在建筑上,名字上,茶具茶食上有特色外,茶客的嘆茶也是很有特色的。(過渡)㈠教師提問:“嘆”茶的“嘆”是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嘆”字,是廣州方言,含有品味和享受之意。
作者認為,“嘆”茶的興味,未必比酒淡些,它可以達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醺醺而不醉”的境界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首先由老師朗讀下課文第7自然段的景色描寫部分,同學們來感受下這是一個怎么樣的境界。(過渡)
㈡教師朗讀課文。學生品味“醺醺而不醉”的境界
㈢教師提問:“醺醺而不醉”的境界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學生回答:美,自然,閑適,高雅,清幽,神秘,如仙境一樣。㈣學生活動:朗讀課文,從中感受美,自然,閑適,高雅,清幽,的境界教師活動:教師指點四、課文主題把握正是這種美,自然,閑適,高雅,清幽,神秘,如仙境一樣的境界才會使得 “此情此景,倘遇幽人雅士,固然為之傾倒。 釀出生活中的詩。” (過渡)
㈣教師提問:茶客在嘆茶過程中除了享受“醺醺而不醉”的美景外還有那些活動?學生回答:閑談
㈤教師提問:茶客們閑談,都談了哪些內容?請同學默讀課文第9自然段用筆圈畫出茶客們談論的內容。學生活動:默讀圈畫茶客們談論的內容。教師提問:客們為什么選取這些內容來談論?談論這些內容目的意義何在?請結合老師給同學們播放的一段影音材料來思考。五、以下見大的寫作方法
茶居的建筑 | 茶居的名字 | 茶居的茶具與茶食 | 嘆茶 | |
特點 | ①分布廣規模小②建筑古樸典雅③建筑小瞧玲瓏④半臨河半臨岸 | 斯文典雅 | 一盅兩件 | 慢飲 |
變化前 | ----------- | 居、室 | 鐵壺、粗枝大葉、不怎么好吃 | ------ |
變化后 | 多用混凝土水榭結構、磚木結構、竹寮結構 | 樓、室、座 | 瓷壺、名茶、決非次品 | ------ |
對比的作用 |
五、總結課文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作者并沒有面面具到的談論我們祖國的發展變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祖國的繁榮富強。作者只是選取生活中的一個茶居,一個水鄉茶居,一個廣東水鄉茶居他在建筑上的變化,名字上的變化,茶具與茶食的變化來反映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雖然廣東水鄉茶居只不過是社會的一個小小的組成部分,但是它卻是整個社會的一個真實的縮影。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諸如祖國、生命之類的抽象的作文題,這類題目范圍很大,看起來可以有很多話來寫.但一動筆就發現腦子里掌握的東西全是些大道理,寫出來空洞無物,跟政治書上的觀點一樣,一點作文的味道都沒有。怎么辦?
你可以運用以小見大的方法。什么是以小見大的方法?
就是采用小的事情來表現大的主題的寫作方法,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
【滬教版六年級下冊水鄉茶居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鸕鶿》滬教版教學設計11-05
滬教版冰城教學設計11-07
滬教版 觀潮教學設計09-27
水鄉茶居閱讀答案03-07
水鄉茶居閱讀答案11-07
周處的滬教版教學設計06-29
滬教版《上海的弄堂》教學設計06-26
《藕與莼菜》滬教版教學設計07-29
滬教版《b p》教學設計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