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教版《于易水送人》教學設計范文
一、教材分析:
于易水送人
唐·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這首古詩講的是駱賓王在易水河邊與朋友告別,奔赴他鄉獨自闖蕩時的悲壯心情,特別的是,這首詩中暗含著荊軻刺秦的歷史典故,詩人以古喻今。這就類似戲劇劇本里的戲中戲,第一出“戲”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出獄后,奔赴趙幽燕一帶,決心投身軍幕之中,用自己的才智報效國家;第二出“戲”是駱賓王在易水河邊發思古之幽情,想到了千年以前,同樣是這條易水河邊,一個名叫荊軻的燕人準備渡河去完成刺秦的國家使命,迎著寒風一曲千古絕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駱賓王思量著自己和荊軻的心境如此接近,這一別同樣不知歸途何在。悲壯之情從一開始就毫無保留地宣泄出來,一句“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就仿佛讓我們看到兩個時空交錯的歷史人物同時站在了易水河邊,接受著命運的選擇,思索著人生的方向,而無論易水河水流向何方,這悲壯的氛圍將永遠縈繞在吹了一朝又一代的寒風之中。
通過感悟詩歌,我認為讓學生領悟到這首詩的悲壯之情是教學難點,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理解駱賓王的心情呢?必須得老老實實從荊軻刺秦開始說起,讓學生理解荊軻在易水河旁吶喊時的心情。
二、教學片斷設計:
【教學片斷一】
1、 師:此地別燕丹的意思是在易水河邊告別燕國的太子丹,燕國是戰國時期秦國的鄰國,秦始皇后把燕國等其他幾個鄰國滅了,最終在歷史上第一次統一了全中國。這句話同學們有什么疑問?
2、 生:駱賓王是唐朝人,怎么會與燕國的太子告別?
3、 師:很好,并不是駱賓王與太子丹告別,而是荊軻。荊軻是太子丹的.知己,他看到日益強大的秦國不斷威脅著燕國的安全,決定身懷一把匕首獨自一人去秦國刺殺秦王,于是燕子丹一行燕國人一路送荊軻至易水河邊,而渡過易水河,就進入了秦國的國境。同學們,你們對荊軻的命運有什么預測?
4、 生1:他刺殺秦王非常危險,秦王有很多士兵,不可能輕易讓陌生人接近。
生2:荊軻沒有成功,不然秦始皇就不能統一中國了。
5、 師:讓我們來分析一下,荊軻刺秦后荊軻的命運吧。假如他刺秦成功了,秦王被他殺了,他會有什么下場?
6、 生:他肯定會被秦王周圍的士兵一起圍攻殺死。
(板書:刺秦成功——死)
7、 師:那么他刺秦不成功呢?他能安然無恙地回到家鄉嗎?
8、 生:不會,秦王會下令手下殺了他。
9、 師:對,并且用最殘酷的刑罰來殺害他,連一個全尸都不會留下。
(板書:刺秦失敗——死)
10、師:難道荊軻他不知道他的命運嗎?他為什么還要去?
11、生:他知道自己的命運,但是他還是會去,因為這是為了燕國。
12、師:荊軻明白,只有犧牲自己才有可能保全整個國家。明知自己這一去必死無疑,但還是義無反顧地渡過易水河,這是多么悲涼,多么壯烈的行動啊!
( 板書:悲壯)
13、出示詩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師:這就是荊軻在易水河邊的吶喊,多么悲壯。師范讀詩句)
14、請生讀。
【教學片斷二】
1、 師:一千年后的一天,駱賓王也來到了易水河邊,與友人告別獨自前往他鄉去投身報效國家的事業,但他不知道這一去什么時候回來啊,這時他想到了誰?
2、 生:他想到了荊軻。
3、 師:那么他又會在易水河邊說些什么?
4、 出示說話訓練:古有 ,今有 。
5、 生交流。
6、 師:雖然歷史上那些人物已經都不在了,但是駱賓王今天來到這里,依然能體會到荊軻當年的這里的悲壯心情。于是他寫下了《于易水送人》。
7、 請生讀詩歌。
三、教后反思:
這是一首內涵深刻的詩歌,而如何讓三年級的學生體會到詩人的悲壯心情并讀好這首詩
這首詩歌教學設計的中心目標和唯一目標。我決定“舍近求遠”,從荊軻刺秦開始說起,我設計的幫助學生假設分析荊軻刺秦后的結果這一環節,讓學生很好地理解了荊軻明知自己刺秦不論成功與否都將犧牲,卻為了國家寧可犧牲的悲壯心情。而我在后面的說話訓練的環節設計又將荊軻與駱賓王這兩個人物比較自然地聯系在了一起,讓學生順著荊軻的悲壯來理解駱賓王的相似心境。我沒有把時間放在如何從字面上來解釋每一句的意思,而是把兩出戲講清楚了,講透徹了,在充分理解詩歌涵義的基礎上的朗讀效果非常明顯,學生在朗讀中詮釋了又悲又壯的情緒,深沉而傷感的聲音將仿佛學生們帶進經典詩歌中的最原汁原味的文化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