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時間:2022-09-26 12:43:28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精選10篇)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1

  【課標要求】

  通過實驗,認識聲的產生和傳播條件。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生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和動手實踐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學生經過過觀察、討論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

  3.學生能利用本節所學分析生活中常見的聲現象。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和動手實踐的方法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和傳播的方式。

  2.學生通過本節課的探究活動,初步掌握基本觀察能力和分析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設計,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

  2.學生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習充滿樂趣和積極性,并且能用所學解釋生活中常見的聲現象

  【教學重點】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速度一般不同。

  【教學難點】

  學生觀察、探究能力的培養。

  【教學準備】

  【板書設計】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音的產生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二、聲音的傳播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固體、液體、氣體都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聲音以聲波的形式進行傳播。 三、聲速

  聲速不僅與介質的種類有關,還和介質的溫度有關。 150C時,V空=340m/s

  【教學反思】

  一、教案中的“得意”之處

  1. 整個教案設計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在教學設計中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對物理知識學習興趣的培養,充分展現了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從生活中常見的實例入手,例如音樂聲、海浪聲、各種動物的鳴叫聲入手,導入新課,學生感覺到所學的知識就是自己生活中活生生的情景,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充滿了興趣。

  2. 本節教案所有結論的得出均由學生通過觀察演示實驗或自己動手實驗總結得出。通過觀察音叉的發聲等得出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通過玻璃罩中的鬧鈴聲隨著空氣的減少而變弱而得出聲音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播聲音等結論;通過對生活中一些實例的思考(如雷電現象)、總結得出聲速的相關知識。

  二、教學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1.剛剛接觸物理知識的初中生對于物理實驗的把握不好,不會進行正確的設計,這點需要教師的引導和指點。不知道觀察的重點在哪里,在實驗結論的總結中也存在用詞不當、語序不合理等現象。

  2.演示實驗的課堂秩序還比較好,但是學生自己動手實驗的時候課堂秩序就需要多控制一下,學生兩人一組進行實驗(一同學輕敲課桌一端,另一同學把耳朵貼近課桌的另一端,聽聲音的情況)時,有的學生用特別大的力敲擊桌面,甚至在實驗結束之后還在不停地敲擊,影響到正常的上課,這些都需要老師多用心,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素養也是物理課堂中比較重要的內容。

  3.結論的應用不好,學生通過演示實驗和分組動手實驗,小組討論,得出了科學合理的結論,但是不會應用,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這需要在課堂檢測環節,教師多巡視、指導、予以必要的講解。

  附件1

  【課堂檢測】

  1.聲音是靠物體的________產生的,聲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質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2

  【設計思想】

  初二學生由于剛剛進入物理學科的學習,會感到物理與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離。因此拉近物理與生活的關系,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是非常關鍵的。而《聲音的產生和傳播》這節課的內容特點決定了它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因此,本節課的設計就從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通過探究活動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出發,在教師引導下,使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驗和對實驗現象及收集的信息進行對比分析,得出結論。在探究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鍛煉,同時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問題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3.學會用物理知識來描述生活中聲現象。

  【教學重點】

  1.發聲的物體在振動。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觀察、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

  【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

  【教師準備】

  音叉、小錘、鐵架臺、帶有細線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氣機、燒杯。

  【學生準備】

  橡皮筋、細線、鉛筆、白紙、細砂、小鬧鐘(或小收音機)、小石頭、塑料袋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媒體播放:海濤聲、砂輪與工件的摩擦聲、優美的歌聲、琴聲、鑼鼓聲、神奇的超聲波等。

  引導提問: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為什么會有各種各樣、千差萬別的聲音呢?

  導入課題:我們聽到的如此優美的樂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豐富多彩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又是怎樣傳播的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二、進行新課

  問題一: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學生討論:如此豐富多彩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

  引導比較:1.讓學生感知比較說話與不說話時喉嚨部位的情況。

  2.觀察比較按緊的直尺不發聲與撥動發聲時的情況。

  3.觀察比較燒杯中的靜水與向燒杯中倒水發聲時水的情況。

  4.讓觀察比較拉緊的橡皮筋發聲與不發聲時的情況。

  師生總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師演示:發聲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彈開──說明發聲的音叉在振動。(物理研究方法指導:轉化法)

  乘勢提問:還有什么辦法可以驗證發聲的音叉在振動?是否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呢?怎樣驗證?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點撥: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需要那些器材,具體怎樣操作?確定方案)

  教師預備:方案一:用手輕觸發聲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覺。

  方案二:讓發聲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許,觀察水面變化情況。

  方案三:用細線將鉛筆系在音叉上,音叉發聲時,用紙在筆尖上迅速拖過,觀察在紙上留下的線條情況。

  方案四:用細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錘敲擊桌面時發聲的同時觀察砂子的情況。

  方案五:把裝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錘敲擊桌面時發聲的同時觀察水面的情況。

  學生活動:(教師根據情況指導)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發聲體

  現象

  結論

  聲帶

  說話時喉嚨部位在振動

  說話時聲帶在振動

  直尺

  發聲時直尺在振動

  發聲的直尺在振動

  水

  水發聲時在振動

  發聲的水在振動

  橡皮筋

  發聲的橡皮筋在振動

  發聲的橡皮筋在振動

  音叉

  發聲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彈開

  發聲的音叉在振動

  音叉

  手感覺發麻

  發聲的音叉在振動

  音叉

  發聲的音叉在水面上激起水花

  發聲的音叉在振動

  音叉

  鉛筆在白紙上留下波浪線

  發聲的音叉在振動

  桌面

  桌面發聲時細砂會跳動

  發聲的桌面在振動

  桌面

  桌面發聲時水面上會激起水波

  發聲的桌面在振動

  得出結論: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引導解決:

  1.指導學生看教材12頁圖1.1-1、13頁1.1-2,是什么物體在發聲?為什么會發聲?

  2.我們能把聲音記錄下來嗎?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點播)

  問題二:聲音是怎樣向遠處傳播的?

  提出問題: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發出的,那么聲音是怎樣向遠處傳播的呢?

  媒體播放:宇航員在月球行走的資料片斷,觀察宇航員交流的方式,與人們在地球上的交流對比。

  教師引導:聲音的傳播需要空氣(介質)。

  提出問題:怎樣證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呢?固體、液體是否都可以傳播聲音呢?

  學生討論:器材?操作?(教師引導點撥、確定研究方案)

  教師預備:

  方案一:

  1.把正在響的鬧鐘放進玻璃罩中,聽聲音的情況。

  2.用抽氣機往外抽氣,聽聲音的變化情況。

  方案二:把正在響的鬧鐘用塑料袋包住,放進水中,聽聲音的情況。

  方案三:在水中,敲擊兩塊石頭,旁邊的人能聽到聲音。

  方案四:一同學輕敲課桌一端(或把鬧鐘放在課桌一端),另一同學把耳朵貼近課桌的另一端,聽聲音的情況。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介質

  現象

  結論

  空氣

  聽到鬧鈴聲

  氣體可以傳播聲音

  無

  聽不到鬧鈴聲

  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水

  聽到鬧鈴聲

  液體可以傳播聲音

  水

  聽到石頭敲擊聲

  液體可以傳播聲音

  課桌

  聽到敲擊(嘀嗒)聲

  固體可以傳播聲音

  得出結論: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問題三:聲音在空氣中是怎樣傳播的。

  提出問題:既然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那么聲音在介質中是怎樣傳播的呢?

  投影展示:振動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斷向外圍擴散。

  類比說明:指導學生看圖1.1—6說明聲音在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導:類比法)

  學生討論:(教師指導如何傳播,激發興趣,突破難點)。

  問題四: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

  提出問題:平時我們說話時,一張口,馬上就聽到聲音了。那么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你怎么知道的?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點撥)

  教師預備:1.百米比賽時,計時員是怎樣計時的呢?為什么?

  2.對著高墻或山崖喊話,能馬上聽到回聲嗎?

  3.雷電時,為什么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呢?

  共同歸納: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也就是聲音是以一定的速度傳播的。

  介紹資料、指導讀表:《一些介質中的聲速》

  學生討論:在讀表的過程中,發現了什么特點?(教師指導)

  1.150c時,v聲=340米/秒 250c時,v聲=346米/秒

  2.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

  3.一般情況下:v固>v液> v氣

  三、課堂小結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3.聲音在介質(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4.聲速: 150c時,340米/秒(空氣)

  板書設計:

  一、聲音的發生

  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2.聲音在空氣中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3.聲速:

  (1)150c時,v聲=340米/秒

 。2)傳播速度與溫度有關

  四、知識應用

  例1 以下幾個實驗現象,能說明聲音產生的原因的是(d)

  a.放在玻璃鐘罩內的電鈴正在發聲,把玻璃鐘罩內的空氣抽出一些后,鈴聲明顯減弱

  b.把正在發聲的收音機密封在塑料袋內,然后放入水中,人們仍能聽到收音機發出的聲音

  c.拉小提琴時,琴弦的松緊程度不同,發出的聲音不相同

  d.撥動吉他的琴弦發出聲音時,放在弦上的小紙片會被琴弦彈開

  拓展:本題可以在學生識別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考查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如:請設計一個實驗,驗證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例2 請你想象一下,如果聲音的速度變為0.1m/s,我們的世界會有什么變化?請寫出3個合理場景.

  分析:這是一道開放性試題,在假設條件下,對生活中常見的聲現象進行聯想,從而得出一些新情景。許多同學看到這道題時會產生無從下手的感覺,由于對身邊的聲現象熟視無睹,缺乏感性材料而無法進行聯想。其實,本題重點考查了兩個知識:我們周圍充滿空氣,聲音要靠空氣傳播;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當聲速變慢,會出現聲音滯后現象。

  答案:

  (1)過馬路的行人聽到汽車喇叭聲后再躲避車輛已經來不及了;

 。2)在教室里上課時,后排的同學要過一段時間才能聽到老師講課的聲音;

 。3)發令槍響后,好長時間運動員才能起跑.

  (4)看表演時,會發現,演員的動作出現了很長時間,才聽到發出的聲音。

  五、作業設計

  1.動畫片《星球大戰》中,神鷹號太空船將來犯的天狼號擊中,聽到天狼號“轟“地一聲被炸毀,神鷹號宇航員得意地笑了。你覺得這段描寫符合科學道理嗎?

  2.古代霧中航行的水手通過號角的回聲能夠判斷懸崖的距離,蝙蝠根據飛行時發出超聲波的回聲可以確定目標的位置和距離,這種方法叫做回聲定位。根據回聲定位原理,科學家發明了聲吶,利用聲吶系統,人們可以探知海洋深度,這些都說明回聲的存在和它的利用價值,通過日常經驗我們也知道,人們面對高墻喊話,往往能聽到回聲,可是,小紅和小明同學卻發現了一個問題,當在我們的教室中說話時,卻聽不到回聲,但聽到的聲音很響亮.這是為什么呢?

  他們猜想,這是不是與發聲體距離障礙物的遠近有關呢?

  于是,他們上網查詢資料,查到了如下結果:當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時,會被反射回來,再傳入耳朵,我們就聽到了回聲。如果聲源與障礙物的距離較遠,反射回來的聲音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聲跟原聲區分開;如果聲源與障礙物的距離較近,不到0.1s,回聲和原聲就混在一起,會使原聲加強。

  請回答下列問題:

 。1)通過學習,他們獲得了哪些知識?

 。2)我們已經知道,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請根據以上結論估算一下,如果我們要建一個足夠大的大廳,當我們站在大廳的一邊大聲講話時能聽到回聲,則此大廳至少要有多長,我們才能聽到回聲?

  (3)此結論在生活中有什么應用?請舉一例。

  3.課外實踐:分小組設計測量聲速的方法,并實際測量。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ǘ┻^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培養學生初步研究問題的方法。

  2、通過實驗探究活動,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和實驗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科學的熱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妙與有趣,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在學習機械運動的基礎上,本節讓學生接觸聲學的初步知識。聲現象是自然界中的常見現象,而對聲的了解則可以通過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動來進行。讓學生在探究物理現象的同時,激發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初步培養他們觀察物理現象、應用物理知識解釋現象的能力,為后續的科學探究活動打下基礎。

  本節教學內容由“聲音的產生”“聲音的傳播”和“聲速”三部分內容組成。教材按照科學探究的要素對聲音是如何產生的直接提出問題,接著通過實驗探究,引導學生動手體驗思考,意在給學生創設問題情景,啟發學生思維,找到發聲體的共同特征。教材對于唱片、磁帶是如何通過科學技術記錄、保存、重現聲音的介紹,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的價值及學習物理的意義。聲音的傳播是本節課的另一個重點內容,教材安排了探究活動,在進行探究時,可以向學生介紹探究物理問題所經歷的過程,即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實驗檢驗→得出結論,然后讓學生沿著這個思路開展探究活動。讓學生在猜想、討論的基礎上,多讓學生參與一些探究活動,盡可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激發起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初步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比較、歸納總結的能力和探究意識、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教學難點:做好真空罩實驗。

  三、教學策略

  創設情景,通過讓學生傾聽、“制造”各種聲音,把學生引入聲的世界,從產生興趣到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接著圍繞著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設計幾個學生活動。通過開展探究和討論,讓學生在產生聲音的過程和較多的現象中歸納出結論。通過討論生活中有趣的發聲現象,比如動物的交流方式等,深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對于聲音的傳播,通過學生討論生活事例、設計在固體和液體中傳聲的小實驗,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教師通過真空罩實驗演示聲音在真空中不能傳播。教學中注重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知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發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靈感,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方法的多樣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橡皮筋、塑料尺、軍鼓、小提琴、口琴、氣球、鬧鐘、接有抽氣機的玻璃罩等。

  五、教學過程

  一、聲音的產生

  利用準備的器材進行實驗:小鼓或吉他、薄紙片或樹葉、音叉、橡皮筋、梳子、刻度尺、紙屑或泡沫顆粒、水盆等,怎樣讓它們發出聲音,并探究物體發聲時的共同特征。

  方案1:讓學生用橡皮筋做實驗。兩人一組,一人將橡皮筋拉長拉緊,另一人用手撥動橡皮筋,觀察橡皮筋:(1)能聽到聲音嗎?此時橡皮筋處于什么狀態?(2)當橡皮筋停止振動的時候,還能聽到聲音嗎?

  方案2:讓學生用刻度尺做一個簡單的實驗。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將其另三分之一緊壓在桌邊上,另一手撥動伸出端,觀察尺子在發聲時的現象,并用語言描述現象。

  思考問題:

 。1)能聽到聲音嗎?此時尺子處于什么狀態?

  (2)當尺子停止振動的時候,還能聽到聲音嗎?

  方案3:先將紙屑或泡沫塑料顆粒放在不發聲的鼓面上,紙屑或泡沫塑料顆粒靜止在鼓面上。然后敲擊鼓面,紙屑或泡沫塑料顆粒在鼓面上跳動;鼓面停止發聲,紙屑或泡沫塑料顆粒停止跳動。

  方案4:將懸吊著的泡沫塑料或乒乓球接觸不發聲的音叉,球并不跳動;將音叉敲響,再使球接觸音叉,球跳動。

  通過實驗對比,思考問題:橡皮筋、尺子、紙屑、泡沫塑料顆粒在什么情況下跳動,在什么情況下停止跳動?

  歸納總結得到結論: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物體就停止發聲。

  交流探究:物體的發聲現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解釋物體的發聲原理嗎?

  (1)用手摸著喉頭發出聲音,這時手有怎樣的感覺?人是怎樣發聲的?

  (2)擊打音叉,使發聲音叉的尖端接觸面頰,你有什么感覺?把發聲音叉的尖端觸及水面,仔細觀察會發現水面有什么變化?

 。3)彈撥吉他的一根琴弦后,立即把你的手輕放在琴弦上,手有怎樣的感覺?樂器是怎樣發聲的?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然后匯報:自己小組做了哪幾個實驗,實驗是怎樣進行的,觀察到什么實驗現象,得出物體發聲時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讓學生通過觀察認識到:橡皮筋在振動時才發出聲音。

  學生觀察到的現象是:橡皮筋、尺子振動時,能發出聲音;橡皮筋、尺子不振動時,不能發出聲音。

  操作并回答,當人說話或唱歌時,空氣從肺部通過氣管,被擠壓的空氣引起聲帶振動發聲。

  面頰有發麻的感覺,振動的音叉接觸水面會激起水花,形成水波。

  弦樂器是通過弦的振動發聲的。

  對于橡皮筋、尺子的振動,學生能直接看見,它們發出的聲音學生能直接聽見,在此處讓學生自己實驗,通過觀察和體驗有利于學生理解振動的概念,建立聲音和振動之間的聯系。

  學生雖然沒有直接看到鼓面、音叉的振動,但可以從紙屑或泡沫塑料顆粒和球是否被彈起判斷發聲的鼓面、音叉是否在振動。

  通過親身體驗,增強“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意識。

  二、聲音的傳播

  思考:花樣游泳運動員,當她們的耳朵在水中時還要靠音樂的節奏,才能使自己的動作和其他隊員保持協調一致,聲音是如何傳到耳朵的?宇航員在太空中近在咫尺為什么還要靠無線電波而不直接交談呢?

  提示:聲音是怎樣從發聲體傳播到遠處人的耳朵里的,是否需要什么媒介?有物體在振動我們就一定可以聽到聲音嗎?太空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

  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探究固體、液體、氣體能否傳聲。

  實驗1:氣體傳聲實驗(演示)

  我們可以聽到身邊同學的講話,可以聽到美妙動聽的音樂,打雷時我們和雷電沒有接觸,但我們卻能聽到隆隆的雷聲。說明此聲音是由空氣傳播的。進一步猜想:如果連空氣都沒有呢?聲音能不能傳播呢?

  把正在發聲的電鈴放在玻璃罩內,電鈴和罩的底座之間墊上柔軟的泡沫塑料。逐漸抽出罩內的空氣,你聽到的電鈴聲音會有什么變化?再讓空氣逐漸進入罩內,電鈴聲音又怎樣變化?電鈴和罩的底座之間為什么要墊上柔軟的泡沫塑料?

  現象一:抽出部分空氣后,聽到電鈴的聲音明顯變小;

  現象二:當空氣全部抽出后,聽不到電鈴的聲音;

  現象三:當空氣逐漸進入罩內,聽到電鈴聲逐漸變大。

  結論: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聲音在空氣中如何傳播呢?

  多媒體演示水波的運動。水滴使水面振動,發出聲音,以水波的形式傳播。

  音叉振動時,附近空氣隨音叉振動,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間的形狀向四周傳播,這就是聲波。

  結論:聲以波的形式傳播著,我們把它叫作聲波。

  實驗2:液體傳聲實驗

  將能發聲的物體(如音樂卡、手機、鬧鈴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沒在水里后,仍能聽到發聲體發出的聲音,說明液體能夠傳聲。

  也可以在水槽里裝水,然后在水里敲打石頭,耳朵貼在容器壁上聽。

  結論:聲音可以在液體中傳播。

  實驗3:固體傳聲實驗

  (1)兩個學生合作,同學甲在長條桌的一端用鉛筆在白紙上用力均勻地寫字,同時同學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貼在桌面上聽。

 。2)同學乙將耳朵離開桌面(注意調整耳朵與筆的距離,保證與上次實驗時耳朵與筆的距離相同),同學甲在相同的條件下繼續寫字,與上次實驗進行比較,有什么不同?說明了什么?

  師生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1)聲音傳播需要物質,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傳播聲音的物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

 。2)物理學中把能傳播聲音的物質叫介質。

  學生思考。

  學生觀察、聆聽。

  學生觀看,并試著說出。

  學生進行實驗。

  兩次聽到的聲音不同,一次是通過桌面傳來的,一次是通過空氣傳的,這說明固體可以傳聲。

  為探究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做好鋪墊。

  通過對比讓學生了解玻璃罩里空氣的多少影響聲音的傳播。

  與水波類比,有利于學生理解聲波概念。

  在實驗的基礎上總結得出的結論,學生易于接受。

  三、聲速

  發生雷電時,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田徑比賽時,遠處的人先看到發令槍的煙霧,后聽到發令槍的聲音。這些現象說明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

  我們把聲音在每秒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的速度是否一樣快?學生閱讀一些介質中的聲速表。熟悉聲音在空氣、水、鋼鐵中的傳播速度。

  小結:(1)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一般不同。

  (2)聲速與介質的溫度有關。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1。

 。3)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體中,在氣體中傳播的速度最慢。

  學生閱讀、思考并回答。

  培養閱讀和獲取信息的能力。

  課堂小結(5分鐘)

  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學生回答或與同學們進行交流,老師恰當總結。

  梳理本節課知識內容,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與老師同學交流,最后總結出本節課的知識點。

  培養學生總結歸納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記憶。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 》(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

  2、教材內容特點;

  ⑴、重視與日常生活和技術應用的聯系。

 、啤⒅匾暱茖W探究活動。

 、、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教材內容呈現多樣化。

 、、本節內容與老教材的區別:老教材中“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和“聲音靠介質傳播”是通過對演示實驗結果進行歸納得出的,本節內容這兩個結論是由學生自己通過探究實驗得出的。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論與實際相聯系。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⑵、知道聲音需要在介質中傳播,以及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能夠傳播聲音的介質。

 、、知道聲速跟介質種類和介質溫度有關。

  2、過程與方法

 、拧⑦\用觀察和實驗來探究聲音產生的實質,以及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啤⑼ㄟ^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科學抽象能力;使學生掌握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拧⑼ㄟ^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逐步養成自覺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學態度。

 、、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以及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聲速與介質種類及介質溫度有關。

  2、難點:聲音在介質中以聲波形式傳播。

  四、教學準備

  1、教具:

  ⑴、多媒體聲音文件(悠揚的音樂、瀑布聲、砂輪與金屬的摩擦聲、青蛙叫聲),

  ⑵、音響,泡沫塑料球、銅鑼、盛水玻璃水槽。

 、、 媒體展示(動畫、視頻)和習題精選(鏈接“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

  2、學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發聲的物體。

  五、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

  在教室里播放媒體音樂,讓學生欣賞音樂,陶冶情操。

  導入新課:

  列舉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聲音實例,提出一系列與聲現象有關的問題,由此導入新課。

  讓學生加深對豐富多彩的聲現象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習興趣。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體驗聲音的產生是由于振動引起的。

 。2)領會聲音傳播需要介質。

  (3)知道聲音在沒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2、過程與方法:

 。1)初步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使他們能初步學會有目的的觀察。

 。2)能利用常見的器材進行實驗探究。會描述實驗現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據信息歸納科學規律。

  (3)在學習過程中領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妙與有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養學生團結合作、主動與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見解的精神。

 。3)初步認識科學對人類社會和生活的實際意義,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聲音產生的原理,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難點:探究物體傳聲的實驗,估測聲速。

  教學準備

  教師:鼓一面、吉他一把、紙悄若干、鐘罩一只、抽氣機一強、鬧鈴一個、氣球一個。

  學生:紙片、繃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錘和音箱)、梳子、樹葉的葉片、玻璃缸一個(里面盛有水)、幾塊石頭。

  設計思路

  教材提供了教學的框架和資源,而課堂活動的組織、安排,內容的邏輯處理卻是教師的再創造過程。本節課是本書的第一節,又是初二學生剛剛進入物理學習的起始階段,應該以培養興趣為出發點,以鍛煉思維和提高能力為根本,以適時地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為教學設計的主旨。

  一開始就進行情境創設。通過讓學生傾聽各種聲音,把學生引入聲的世界,從產生興趣到提出問題。

  接著圍繞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設計了幾個學生活動。

  1、聲音的產生。

  (1)開展探究和討論,讓學生在產生聲音的過程和較多的現象中歸納結論。

 。2)討論生活中有趣的發聲現象,比如動物的交流方式。

  2、聲音的傳播

 。1)通過討論生活事例,以及設計在固體和液體中傳聲的小實驗,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2)教師演示聲音在真空中不能傳播的實驗,讓學生增進理解。

  3、聲波:因為比較抽象,在這里不宜展開,可采用我媒體的動畫造型讓學生在大腦中初步建立一個模型。

  4、聲速的估測:學生第一次在物理中涉及到估測的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引入“擊敲長鐵管聽聲”的事例,讓學生聯想。

  教學教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教師事先錄抽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聽見的某些聲音。例如:電鈴聲、鋼琴聲曲片段、工廠燒電焊聲等。

  教師:(播放錄音)同學們,你們能聽出剛才都是什么?同學回答:聲音。

  教師:從本節課開始,我們將研究自然界中聲音的有關知識。同學們,你們自己想知道哪些有關聲音方面的`知識?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回答:

  1、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我們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3、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人耳的?

  4、為什么有的聲音悅耳動聽,有的卻很難聽?

  教師在贊賞肯定的同時,有選擇地摘錄學生提出的問題,并確定本節課研究的主題就是同學們剛才提出的問題中的某幾個,并說明其他的問題會在以后的學習中逐漸探索,同學們也可以課后去查找資料,自己先行研究。

  二、探索性活動

  這人活動分為四個步驟進行:探索性活動—小結—驗證=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動。教師介紹桌上的器材,特別是音叉。

  組織學生活動:怎樣利用桌上的器材,讓它們發出聲音?比比看,誰的方法多,誰的發聲方法有創意。

  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

  體驗:你們是如何讓物體發聲的?你們觸摸發聲的物體時,有什么感覺?

  思考:

 。1)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么不同?

  (2)物體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物征?

  活動: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發聲,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參與討論,然后教師請學生代表上臺演示研究的結果,對獨特的發聲方法給予贊賞和鼓勵,并對上述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共同體驗:摸著自己的喉嚨,說一句話,體會手上的感覺,說出感覺。

  教師:是不是物體發聲就一定在振動?

  演示:擊鼓

  教師:鼓面在振動嗎?如果在振動,你們如何證明?能否讓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動?說出你們的方法。

  敲打桌子,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們能想出什么辦法來證明桌子在振動?

  從上述事例中你們能否總結出一種“驗證物體難以覺察的運動”的方法?

  2、教師:(小結)在以上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物體發聲的原因,即物體發聲是由于物體的振動引起的。

  3、教師:(引導學生交流)物體的發聲現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學們介紹一些比較奇特的發聲方法嗎?比如動物間有趣的交流方式。

  (說明:學生的發聲活動是在開放互動的形式中進行的,教師在學生的交流匯報中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展示發聲的方法,匯報體驗和感受,例如對學生利用樹葉吹奏出聲音等方法,及時給予鼓勵,并讓學生在現象中歸納問題的本質。如果學生不能對桌上的器材進行實驗,教師可作一定的提示和演示。)

 。ㄕf明:交流有趣的發聲方法時,如果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提出有趣的發聲問題讓學生討論。例如:(1)動物的發聲方法:蟬是怎樣發聲的?蚊子是怎樣發聲的?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2)同一物體不同的發聲方法:怎樣讓一個氣球發出不同的聲音來?人體除了聲帶外,還可以怎樣發聲?能否試一試?可讓學生討論發言。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三、探索性活動

 。▌撛O情境)醫生利用聽診器聽到的心臟跳動或者肺部的聲音是靠什么傳到人耳中的?

  讓學生狂想:聲音的傳播可能需要什么東西做媒介?

  讓學生做個最簡單的小實驗驗證一下自己的狂想。就用課桌做傳聲物,引導學生考慮這個實驗需要什么條件?(聯想醫生聽到病人身體器官運動的條件。)如何操作?學生討論后回答。教師也可提示:發聲體—接受體(人耳),中間為傳聲物質(課桌)。

  學生活動:兩位同學合作,一位同學輕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位同學把耳朵貼在桌面聽,感受聽到的聲音;再把兩張桌子分開一條縫,進行實驗,前后對比。

  教師:從以上的活動中你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固體可以傳聲)。你們還可以想出生活中的其他事例或者實驗方案來支持固體可以傳聲這個觀點嗎?(讓學生舉例,例如小學里曾經制作的土電話等。)

  那么液體是否也可以傳聲呢?

  教師:你們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設計一個簡單的小實驗體驗一下?如果你們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們能否舉一些生活中的事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生討論)

  這時,讓學生利用桌上的器材進行設計和探究,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對照固體傳聲的小實驗回答問題:用什么做發聲物比較簡單?傳聲物是什么?該把發聲物放在哪里比較合適?

  學生活動:方法設計好以后,學生利用桌上的器材進行實驗。教師輔導,并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事例。

  教師:空氣可以傳聲嗎?列舉事實說明。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回答:

  1、聽到鈴聲。

  2、聽到人的說話聲。

  3、聽到腳步聲等。

  引導學生進一步猜想:如果連空氣都沒有呢?聲音能不能傳播呢?為了證明這個猜想,讓學生做實驗試一試。

  教師:同學們,大家一起出謀劃策,想一想這個實驗該怎樣做?怎樣實現沒有空氣的狀態?

  學生會很自然地聯想到需要提供一個真空的環境,然后把一個發聲體(例如小電鈴)放入這樣的環境里,前后對比。思路理清楚后,由于實驗器材的局限性,這個實驗由教師演示,讓兩位學生上臺輔助,學生進行觀察對比:

  (1)抽去空氣前和抽去空氣后鈴聲的對比;

  (2)抽出空氣后再通入氣體,兩種情況下鈴聲的對比。教師及時糾正錯誤的猜想,最后得出“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的正確結論。

  教師:(引導)通過剛才這一段的學習,同學們對聲音的傳播有了怎樣的認識,能否用自己的語言歸納一下?

  學生:聲音傳播需要物質,傳播聲音的物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或氣體,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四、聲波

  教師:聲音在空氣中如何傳播呢?

  學生實驗:用鉛筆不斷地點擊水面。

  教師:你們會看見什么?

  引導學生聯想:空氣中是否也有類似的情形呢?

  播放多媒體聲波的動畫,讓學生有初步的認識,并提出聲波這個概念。

  五、聲速以及估測

  情境:有時候在電影里看見這樣的畫面,賞的口型與觀眾聽到的話不是同一時間的,聽到的聲音要比賞的口型慢半拍,這說明聲的傳播需要一定時間。我們要把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做聲速。

 。曀俣龋┳寣W生快速地熟悉聲音在空氣、水和鋼鐵中的傳播速度。

  教師:在一根空的長鐵管的一頭敲一下,在另一頭可以聽到幾次聲音?(學生搶答,并說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頭聽到三次敲,你們該怎么做?

  學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過程中體會傳播距離與傳播時間的關系,說明聲速不僅與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與介質的溫度有關。

  教師:如果我們想知道聲音在室溫狀態下的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應該怎么辦?(學生說出實驗方案)

  教師:(引導)要測聲速,必須知道哪些量?(聲源、聲音傳播的距離、傳播時間)你們準備用什么辦法解決這些物理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

  組織學生討論,要求每組想一個測量聲速的方法。(學生討論交流)

 。ㄕf明:在設計實驗的時候,要注意實驗方案的可行性。聲源離人耳的距離適當,不宜過近。測時間的工具也要盡可能準確。學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實驗方案,只要原理得當,就應該給予鼓勵)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6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

  [師]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了各種聲音。優美動聽的音樂可以陶冶情操,給人以美的享受,而電鋸鋸木的聲音、砂輪打磨工件的聲音使人感到刺耳難聽。在漆黑的夜晚,幾聲呱呱的蛙聲劃破了村野廣闊的夜空,給寧靜的鄉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麗.我們從呱呱墜地的那時起,就無時無刻不在與聲(sound)打交道,聲音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學們想知道與聲有關的哪些問題呢?

  [生甲]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生乙]聲音在空氣中能傳播,在固體、液體中能傳播嗎?

  [生丙]聲音在真空中能傳播嗎?

  [生丁]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快慢一樣嗎?

  [師]同學們對聲有這樣濃厚的興趣,這很讓我高興,要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就需要同學們和老師共同協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和演示實驗。

  二、進行新課

  [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師]請每組選一位同學,做各種活動,使物體發聲,其他同學仔細觀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張緊,撥動橡皮筋,橡皮筋振動發出聲音。

  [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壓在桌邊,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撥動尺的伸出端,尺振動發出聲音。

  [生丙]用鼓棰打擊鼓面,鼓面振動,聽到宏亮的擊鼓聲。

  [生丁]撥動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動發出悅耳的琴聲。

  [生戊]我這個活動,需要全體同學來配合一下:請同學們把手指放在喉結處,讓我們從1數到10,聲帶振動,發出聲音。

  [師]通過同學們的探究活動,總結概括物體發聲時的共同特征。

  [生甲]打擊或撥動物體可以產生聲音。

  [生乙]我們發聲時沒有打擊,也沒有撥動。

  [生丙]所有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必須要有介質。

  2、從生活、自然現象的實例中引出物理問題,使學生覺得物理就中身邊,對物理有親近感。

  3、培養使用手邊的學習或生活用具進行簡單物理實驗的習慣和探究物理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教學難點:

  通過生活、自然現象的觀察,會提出問題。

  教學過程:

  一、聲音的世界

  學生閱讀圖3-1~3-4,(或播放此類聲音),讓學生感覺聲音的世界。補充一例:大家知道嗎,有一種笑樹,風一吹,笑樹就能發出聲音?

  原來笑樹果實的外殼上面有許多小孔,經風一吹,殼里的籽撞擊殼壁發出聲音,就像人的笑聲。

  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大家先來做個實驗:請每位同學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發聲的喉頭有什么感覺?(正在發聲的喉頭在振動)

  引導學生舉例:蜜蜂快速扇動翅膀引起空氣振動發出嗡嗡的響聲。

  鳥鳴叫靠的是氣管和支氣管交界處鳴膜的振動。

  青蛙鳴叫中靠氣囊的振動發聲的。

  雄蟬鳴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層薄薄的發音膜,當發音肌收縮時,引起發音膜振動,這些振動通過共鳴室的放大,最后發出非常響亮的聲音來。

  總結:由觀察和實驗證明: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各種樂器在演奏時都是通過相應部位振動而發聲的。

  三、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提問:發聲體并不是直接貼著耳朵,為什么我們能聽到聲音?

  演示實驗“聲音的傳播”,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聲音逐漸減小,最后消失)。說明:空氣可以傳聲,真空不能傳聲。

  學生觀察圖3-11,另外,同學們在游泳時,潛入水中,也能聽到許多的聲音。說明:水可以傳聲。

  學生小實驗3-12:說明:木頭可以傳聲。

  總結:空氣、水、木頭都可以傳聲,真空不能傳聲,可見傳播聲音需要介質,傳聲介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

  學生閱讀圖3-13(人耳的結構):振動物體產生的聲音在氣體、液體、固體中以波的形式傳播。聲波引起鼓膜的振動,然后通過聽覺神經傳到大腦,這樣我們便聽見的聲音。

  對照表(聲音在常見物質里的傳播速度),分析:聲音在不同物質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況下,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速度是

  V固>V液>V氣

  在1標準大氣壓下,15C的空氣中聲音的傳播速度V=340/s。

  四、回聲

  學生閱讀信息窗——“天壇回音壁”,介紹,如果要聽到回聲,時間間隔至少要0.1秒。

  回聲可加強原聲,或測量距離。

  五、本節小結,作業:1,2題。

  六、板書設計

  第三章 聲的世界

  第一節 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成傳播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

  七、教學后記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8

  一、設計思想

  作為有趣的“聲現象”的一節,要讓學生體驗到各種美妙的聲音。在體驗和探究中學會物理,從而由生活上升到物理,體現“生活——物理——社會”的理念。同時,注重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合作、探究等能力。借助于體驗、探究、觀看視頻、自主學習等方式,促成教學目標的達成。

  二、學習任務分析

  本章是學生構建“物理既有趣又有用”這一思想的重要章節,是學生進一步學習“聲音特性”、“噪音”和“聲音傳遞信息與能量”的基礎。沒有這一節有效的知識構建和能力儲備,學生很難理解“聲音傳遞能量”和“噪音的危害與控制”。

  初三學生剛接觸“聲現象”,他們有大量關于聲音的生活經驗的見識與積累。但是他們缺乏對聲音的理性認識。本節課就要試圖為學生構建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論基礎;為他們構建“波”的概念打基礎。他們特別樂于探究,所以我采用合作探究、小組交流、欣賞視頻等方式讓學生完成內容的學習。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能復述聲音產生的條件;能復述聲音傳播的條件;知道真空不能傳聲。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能記住聲音在15℃的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2.過程與方法

  經歷體驗聲帶振動的過程。

  合作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通過探究活動,學會認真觀察和合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更加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更加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和溝通。

  四、教學重點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五、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觀察、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

  六、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探究法、討論法

  七、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教師活動:播放一段音頻素材,有鳥鳴、羊叫、水流、汽車鳴笛、閃電雷鳴、鼓掌聲……讓學生聽并區分是哪種聲音。

  學生活動:認真聆聽音頻中的聲音,并說明聽到的聲音。

  預期成果:學生能區分聲源是哪個物體,回憶起生活中的一些常見聲音,對本節課產生很大的學習興趣。

  (設計意圖:創設學生熟悉的情景,以興趣引導導入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新課教學

  模塊一:探究聲音的產生,知道聲音產生的條件

  【環節1】體驗和觀察振動

  教師活動1:讓學生一手食指輕輕接觸喉嚨處,發出“啊——”的聲音,感受手指的顫動,借此感受聲帶的振動。再讓學生嘗試不發聲而讓聲帶振動。然后讓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學生活動1:在教師的引導下體驗聲帶振動與發聲之間的關系。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師活動2:找同學代表,演奏古箏或者吹橫笛,讓大家聆聽并感受樂器的振動。

  學生活動2:認真聆聽,觀察古箏的弦的振動和橫笛笛膜的振動;交流自己的感受和觀察的結果。

  預期成果:初步認識聲源,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為猜想提供依據。讓學生在交流分享中學會嚴謹的表達。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才藝,一方面增加學習自信,另一方面活躍課堂氣氛,使大家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物理。)

  【環節二】合作探究中明白聲音產生的條件

  教師活動:給學生提供儀器:白紙、半盆水、音叉、小錘、尺子、橡皮筋等。要求學生用盡量多的方法使這些材料發出聲音。給學生4min左右時間,完成之后準備展示。同時要求學生注意觀察發聲的物體與它不發聲時的不同。

  學生活動:合作探究,使白紙、音叉、水、尺子、橡皮筋等發聲。并為展示交流做準備。思考:聲源發聲與不發聲時的不同特征。

  評價策略:教師和學生對學生的展示進行合理評價。從操作規范性、解說是否詳細準確等方面評價。

  預期成果:學生知道聲源的概念。通過合作活動了解聲音產生的條件是物理的振動。

 。ㄔO計意圖:保證學生充分動手,在合作中學會聲音的產生條件是物體的振動。有效的評價是學生成長的助推劑,所以無論生生互評還是教師的評價都給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

  【環節三】通過逆向思維活動理解聲音產生于記錄振動的關系

  教師活動:提出問題:如果需要記錄聲音,是否可以記錄下振動呢?讓學生自學教材第35頁最下面一段文字。再演示機械音樂盒循環播放音樂的過程(或者播放相關視頻),并打開音樂盒后面的振動振子。讓學生看到記錄有規律的聲音的方式其實就是記錄有規律的振動。

  學生活動:逆向思維思考振動與發聲的關系。自主閱讀教材領悟早期木紋唱片記錄聲音的方式。觀察音樂盒的振子與發聲之間的關系。

  預期成果:學生通過自學和教師引導,理解振動與發聲的關系。知道記錄下有規律的振動就會記錄下有規律的聲音。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讓學生深入了解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通過創設學生熟悉的情景機械音樂盒,并揭示其中奧秘,會讓學生贊嘆物理的有趣有用性。)

  模塊二: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

  【環節一】知道氣體、固體、液體可以傳播聲音

  教師過渡語:聲音由聲源產生,靠什么傳播到遠方呢?

  教師活動1:演示真空罩內的鬧鐘發聲(或者播放視頻)。教師提出問題供學生思考:通過這個實驗(這段視頻),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活動1:認真觀察實驗現象,說明自己的發現,感受聲音的傳播需要有介質。

  學生活動2:同桌兩人合作,做“桌子傳聲”實驗。做完實驗后交流討論:這個實驗說明聲音傳播需要物體(或物質)。

  教師活動2:得出氣體和固體都能傳聲的結論后,教師轉問:液體能傳聲嗎?你能用什么例子來說明?

  學生活動3:列舉簡單的事例說明:釣魚時,魚兒怕大聲說話。

  如果學生沒有列舉出相關事例,就創設情境啟發學生:潛水員在水中聽到遠處的動靜;在水中跳舞的運動員,可以聽到岸上的音樂聲。

  預期成果:學生得出規律:一切氣體、液體、固體都可以傳聲;明白物理學里把傳播聲音的物質稱為介質,即:聲音傳播需要介質。知道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ㄔO計意圖:教師創設必要的情景引導學生認識介質對聲音傳播的重要性。在客觀條件有限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視頻教學。讓學生領悟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環節二】知道聲音傳播的形式

  教師活動:讓學生自主學習教材第36頁,第三段。播放視頻,展示聲波的傳播方式。引導學生依據導學案整理筆記。

  學生活動:完成自主學習和觀看視頻,了解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并整理筆記。

  評價策略:把優秀的筆記在班級展示。教師引導學生整理筆記的方法,并給予鼓勵性評價。找1——2名學生代表對展示學生進行評價。

  預期成果:學生了解聲音以波的形式傳播。

  設計意圖:培養良好的抓重點、會整理、擅長總結的習慣。

  模塊三:了解聲速、回聲

  教師活動1:講解:對著遠處的山崖喊話,過一會聽到回聲。這說明:聲音傳播一定的距離,需要一段時間。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距離與時間的比值,我們叫聲速。教師呈現聲速表:一些介質中的聲速。讓學生在討論中分析出2—3條規律,教師隨時準備評價和補充。

  學生活動1:針對數據分析一分鐘,再交流一分鐘。完成之后交流分享意見和結論。

  評價策略:學生得出規律后教師給予鼓勵性評價。也鼓勵生生互評。

  預期成果:通過討論,學生明白(1)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2)一般來說,聲音在固體中傳播最快,在氣體中傳播最慢;(3)聲速與溫度有關。

  教師活動2:出示例題:小明面對山崖喊話,2秒后聽到回聲。小明距離山崖多遠?

  學生活動2:分析題意,正確解答。并總結通過回聲計算距離的方法。

  預期成果:學生明白根據回聲計算距離問題需要總路程除以二。并且,計算中學生記住聲音在15℃的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交流和自學中學會聲速的知識。教師的及時評價給學生以正確引導。有效的例題講解,對學生規范做題是很好的示范。)

 。ㄈ┱n堂小結:

  讓學生以相互提問的方式總結本節課學到了什么。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學得不明白之處。學生有疑惑,就讓其他學生來解答,不完善之處教師點撥。

  沒有疑惑后,學生整理課堂筆記。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善于反思和總結;并養成及時整理學習筆記的習慣。

 。ㄋ模┱n堂反饋:

  1.(A)凡是發聲的物體都在 ,發聲體的 停止了,發聲也就停止了。

  2.(A)15 ℃時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 m/s

  3.(A)我們知道月球上沒有空氣,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們即使相距很近,也聽不到對方的講話聲,這是因為 不能傳聲.

  4.(B)一名同學對著一口枯井大喊一聲,經過0.6秒聽到回聲。則這口枯井多深?(環境氣溫15 ℃,要求寫出計算過程。)

 。ㄔO計意圖:通過分層作業布置,讓學生檢測自己學習狀況。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吃飽、吃好。)

  八、板書設計

  2.1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源

  二、聲音的產生:振動

  振動停止,聲音消失

  三、聲音的傳播:介質

  四、聲速:聲音傳播距離與傳播時間的比值

  回聲

  九、教學流程圖

  十、教學反思

  學習《聲現象》就應該讓各種生動、美妙的聲音充滿課堂?梢宰寣W生吹拉彈唱,可以讓學生模仿自然界的聲音,還可以截取自然界的一些典型聲音……讓學生體會到聲現象就在我們身邊——這樣多種方式并存,就為課堂構建了和諧的背景。

  在這堂課的設計上,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通過體驗聲帶的振動來感知聲音的產生;通過合作探究知道聲音產生于振動、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通過觀看視頻和自主學習了解聲波等概念;通過小組交流與合作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通過師生構建規范的做題步驟來理解回聲問題。多種學習方式,激發了學生學的興趣。這樣的課堂必然是高效的。

  同時,我的評價手段也是多元而有效的。通過師評、生評等方式,通過合作探究式評價以及課堂檢測式評價,讓學生有效的把握自我成長的進度和速度。這樣的課堂充滿了學生成長的氣息。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9

  一、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5分鐘)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了聲音的世界里,在我們的周圍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優美動聽的音樂令我們心曠神怡,可惡的噪聲卻可能干擾我們正常的學習、生活,使我們心情煩躁。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關聲音的知識呢?好,那么就請允許我做一名導游,伴隨同學們來探究聲音知識的寶庫吧!

  通過Windows操作系統自帶的媒體播放機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向學生展示樂曲的波形圖,使學生感到驚奇;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一些常見的聲音,請學生思考這些聲音都是由什么物體發出的,從而使學生產生疑問,活躍思維。接下來,再通過聲波槍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從而順利引入新課。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和各種各樣的聲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會想到,聲音居然會和現代戰爭中的高科技聯系在一起。目前,美國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經成功研制出一種新式武器──聲波槍,它可不是普通的槍,因為它發射的不是子彈,而是一種能量強大的聲波,而且它專門用來襲擊人類,被襲擊者往往會感到胸悶、頭痛、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說機槍大炮來得更光明磊落的話,聲波槍則顯得有些暗箭傷人。為什么呢?因為聲波槍所發射的聲波不在我們人耳的聽力范圍之中,它看不到、聽不見也摸不著,來去無蹤。不知道同學們聽到這則消息后心里會不會感到緊張?我們暫且不去考慮美國人要拿聲波槍去對付誰,但是,面對可能到來的傷害,我們能夠束手無策嗎?大家有沒有防御聲波槍的好辦法?作為十幾歲的初中生,我們還沒有能力去主動進攻,那么,我們今天就象科學家一樣去探究一下防御聲波槍的好辦法。

  這時,便將學生帶入了一個有趣的物理情境。教師接著提示:

  《孫子兵法》上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甭暡屓绱藚柡Γ胗行У胤烙,我們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聲波?聲波是怎樣產生的?它又是如何傳播到我們身邊來的?

  板書:第一節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二、實驗探究 講解新課(35分鐘)

  1、通過探索性活動探究聲音的產生(7分鐘)

  這個活動過程分三個步驟進行:探索性活動──小結──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動(3分鐘)。

  教師向學生介紹桌上的器材,特別是音叉以后,組織學生活動:怎樣利用桌上的器材并使它們發出聲音?比比看,誰的發聲方法多,誰的發聲方法最有創意。

  在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

  體驗:你是如何讓物體發聲的,你用手指觸摸發聲的物體時,有什么感覺?

  思考:

 、傥矬w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么不同

 、谖矬w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動: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使物體發聲,教師參與討論,適當給予提示或引導。然后請學生代表上臺表演研究結果,對獨特的發聲方法表示贊賞和鼓勵。

  共同體驗:摸著自己的喉頭,說一句話,體會手上的感覺。

 。2)小結(1分鐘):在以上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物體發聲的原因,即: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板書:1、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3)交流(2分鐘):物體的發聲現象真是太多了,哪位同學能向大家介紹一種比較奇特的發聲方法?

  注意:交流有趣的發聲方法時,如果學生難以調動,教師可提出有趣的發聲問題讓學生討論。例如:①動物的發聲方法:鳥類是怎么發聲的?蟬是怎么發聲的?蚊子和蒼蠅發出的“嗡嗡”聲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②同一物體不同的發聲方法:怎樣讓一個氣球發出不同的聲音來?人體除了聲帶外,還可以怎樣發音?

 。4)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及時鞏固所學知識(1分鐘)。

  振動可以發聲,如果將發聲體的振動記錄下來,需要時再讓物體按照記錄下來的振動規律去振動,就會產生與原來一樣的聲音。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早期機械唱盤表面的放大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唱片表面上一圈圈不規則的溝漕,當唱片轉動時,唱針隨著劃過的溝漕振動,這樣就把記錄的聲音重現出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還發明了用磁帶和激光唱盤記錄聲音的方法。

  2、通過類比引出聲波的概念(2分鐘)

  教師重復剛才得出的結論,提出新的問題:振動物體所發出的聲音是如何向遠處傳播的?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水波的形成與傳播過程。引導學生思考:水滴落入水中時出現了什么現象?水波是怎樣產生的?(水滴使平靜的水面發生了振動,形成了水波。)能否以水波作一個類比,思考一下:振動物體所發出的聲音可能會以什么形式向遠處傳播?

  板書:2、振動物體發出的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向外傳播。

  3、創設情境、提出假設,通過分組實驗加以驗證,從而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35分鐘)

 。1)提出問題,激發思維(4分鐘)

  有了上面這些知識,我們現在就來研究一下怎樣防御聲波槍。假如聲波槍所發出來的聲音正無聲無息地向我們襲來,我們怎樣才能把自己保護起來呢?注意:聲波槍所發出來的聲音我們人耳聽不到,但它卻仍然能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

  教師動員學生大膽猜想:用什么樣的方法才能防御聲波槍?

  學生可能提出的辦法有:

 、儆酶粢舨牧献龀啥芘疲ń處熢u議:聲波槍所發出的次聲波很特殊,它在傳播的過程中損耗很少,用一般的材料很難吸收,到現在還沒有攻克。)

 、趯⒙暡尠l出的聲波反射回去(教師評議:把次聲波反射回去或想辦法對它進行干擾,從理論上講是可行的,但是,我們這些中學生暫時還沒有能力去進行研究。)

  ③潛入水中,用水隔住聲波槍發出的聲波。

 、苓M入真空,用真空隔住聲波槍發出的聲波。

 、萦霉腆w物質隔住聲波槍發出的聲波。

 。2)分析方案,提出假設(2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對同學們提出的方法加以分類,區別對待(前兩種方法盡管偏離了我們的課堂研究方向,教師也要向學生簡要解答一下,并予以鼓勵,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生的思路引導到探究哪些物質可以傳播聲音上來,根據學生提出的方法進行假設:

  假設一:固體不能傳播聲音。

  假設二:液體不能傳播聲音。

  假設三:氣體不能傳播聲音。

  假設四: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3)分組實驗,驗證假設(5分鐘)

  教師提問:同學們的猜想是不是一定正確呢?不是,那么你打算用什么辦法來驗證呢?動手實驗,F在我們就分成三組來研究這個問題:第一組驗證固體能否傳播聲音,第二組驗證液體能否傳播聲音,第三組驗證氣體能否傳播聲音。

  教師分組發放實驗器材,同時提醒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要相互協作,搞好配合。

  教師提示:不管我們研究的是哪一個問題,都要盡量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擾。例如在驗證固體能否傳播聲音時,要盡量避免液體、氣體影響到我們的實驗;同樣,在驗證液體能否傳播聲音時,要盡量避免固體、氣體對我們實驗的影響。這種研究方法在科學上叫做控制變量法。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4)相互交流,得出結論(5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請各小組推薦1-2名代表,從三個方面交流實驗感受。(1)你的假設是什么?對不對?(2)你是如何驗證的?(3)你的結論是什么?同學們在說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也可以創造性地利用老師提供的器材,或者想出其它辦法,只要能驗證自己的假設就可以了。

  學生代表交流驗證過程時,教師給予適當引導,并與學生一起總結出結論:聲音能夠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叫介質。

  板書:3、聲音能夠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

  (5)聯系生活,鞏固新知(5分鐘)

  氣體可以傳播聲音。我們的周圍充滿了空氣,空氣為人類和動物傳遞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因此,地球上的動物大多數都具有聽覺。而月球上沒有空氣,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就只能通過無線電交流。

  液體也可以傳播聲音。在河邊釣魚的人最怕別人在旁邊追逐打鬧,唐代詩人胡令能的詩《小兒垂綸》中寫道: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意思是說:一個小孩兒學大人們釣魚,側著身子坐在水邊的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叢中。聽到有人問路連忙遠遠地招手,因為害怕驚跑了魚而不敢回答。

  固體也能夠傳播聲音。據說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30多歲時患上了嚴重的耳疾,聽力完全喪失,但是他并沒有向命運屈服,他用牙齒咬住木棒的一端,將木棒的另一端頂在鋼琴的鍵盤上感受旋律,繼續自己的創作。

  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讓學生感受美妙的旋律。

  現在同學們聽到的《田園交響曲》就是貝多芬在完全喪失聽力的情況下創作的,這部作品細膩動人,樸實無華,寧靜而安逸,表達了作者喪失聽力以后對大自然深沉的眷戀之情,與《命運交響曲》一起成為最受人們歡迎的交響曲之一。同學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可能會經歷種種挫折和不幸,但是,只要我們能像貝多芬那樣,不向命運低頭,敢于迎接挑戰,就一定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

  教師指出:雖然我們剛才的假設都是錯誤的,但我們卻通過

  實驗得出了正確的結論。也就是說,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無法找到材料來阻斷次聲波的。那么,我們用什么辦法才能防御聲波槍呢?

  教師演示真空鈴實驗(3分鐘):有空氣時,發聲體發聲,說明空氣可以傳播聲音。當用抽氣筒抽出部分氣體以后,發聲體發出的聲音變小,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進一步推導得出結論:真空不能傳播聲音。聲音的傳播離不開介質。

  板書: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教師提出問題:假如現在有人要用聲波槍向我們襲擊,我們該怎樣防御呢?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并得出結論:在我們周圍設立一道真空。教師講述一個小故事:1995年,美國士兵在索馬里使用了一種高粘度的泡沫,企圖將示威的群眾粘在地上,但是聰明的索馬里人卻很快地發現,只要在地上鋪上報紙,人就可以大搖大擺地走過去,讓花費了巨資來研制泡沫的美國人無可奈何,F在,美國人又研制出了新式武器──聲波槍,但是,我們這些只有十幾歲的中學生,僅僅用了半節課的時間,就想出了防御的辦法,不知那些美國人聽到這些消息后,會做何感想?同學們是不是特別有成就感哪?

  4、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引入聲速(2分鐘)。

  創設情境:有時候會在電影里看到這樣的畫面,演員的口型與我們聽到的話不同步,我們聽到的聲音比演員的口型慢了半拍。這是因為聲音的傳播需要一定的時間。我們把聲音在每秒種傳播的距離叫聲速。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

  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幾種物質中的聲速表。教師引導學生快速地熟悉聲音在空氣、水、鋼鐵中的傳播速度。從表中可以看出,聲速跟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跟介質的溫度有關。

  從表中還可以看出: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氣體中傳播得快。

  思考: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著:行軍宿營時,讓士兵頭枕著牛皮制成的箭筒睡覺,可以及時聽到夜襲敵人的馬蹄聲。這則記載與我們今天所學習的內容有什么聯系嗎?

  三、回顧總結、重溫要點(2分鐘)

  通過本節課的研究,使我們認識到: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但真空不能傳播聲音;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15℃時,空氣中的聲速是340m/s。

  在這節課里,同學們象科學家一樣去思考、去探究,得出了一些新的結論,幫助我們解決了很重要的實際問題。我想每一位同學都有成為科學家的可能,假如我們從現在開始,能始終保持探究科學的興趣和激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牛頓、伽利略和錢學森將會在我們當中再次出現!

  四、想想議議、活躍思維(2分鐘)

  1、敲打桌子時,聽到了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證明桌子的振動?

  2、通過查閱教材中的聲速表我們可以了解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但是同學們能不能想出其它辦法來測量一下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應該怎么辦?說出你的實驗方案。

  由于學生剛剛接觸物理,教師可以進行必要的提示,以降低難度:①請同學們按照以下思路進行探索:要測聲速,必須知道哪些量?你準備用什么辦法測量這些量?測量這些量時需要用到哪些器材?②同學們在設計實驗的時候,要注意實驗方案的可行性。聲源離人耳的距離要適當,不宜過近。測量時間的工具也要盡可能地精確。③每個小組認真討論后,共同設計一種實驗方案,下節課我們共同交流一下,看看哪一組的辦法最好。

  五、布置作業、鞏固升華(1分鐘)

  作業:教材p16 動手動腦學物理──1、2、3

  猜你感興趣:

  1、初中物理《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教學設計

  2、教研組發言

  3、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案例反思

  4、模板。設計與反思

  5、物理案例教學反思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通過感受豐富的聲音,理解聲音可以傳遞信息。

  2、通過實驗、觀察,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聲音消失。

  3、聆聽不同動物的發聲,認識動物不同的發生方式。

  【教學重點】

  觀察和發現物體發生的共同特征,分析和歸納物體發生與振動的關系。

  【教學難點】

  將物體發生時的振動現象可視化

  【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實驗記錄表、教學ppt。學生材料:塑料袋、鋼尺、音鈸、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一、激趣導入,感知聲音可以傳遞信息

  1.談話:同學們,在我們周圍,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聲音伴隨著我們,剛剛叮鈴鈴的鈴聲告訴我們上課了,生活中到處都有聲音,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些是什么聲音,傳遞了什么信息?

  2.播放音頻:鬧鐘聲、汽車喇叭聲、狗叫聲、打雷聲。

  3、提問:這是什么聲音,這個聲音表達了什么意思?

  4、學生匯報所聽到的聲音,以及這個聲音表達的意思。鬧鐘聲-起床時間到了汽車喇叭聲-有汽車來了,注意安全狗叫聲-有陌生人來了

  5、小結:看來,聲音可以向我們傳遞信息,不停的聲音傳遞著不同的信息。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聲音的世界里,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聲音,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奇妙的聲音王國,去探索有關聲音產生的奧秘。

  6、板書課題:聲音的產生

  二、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

 。ㄒ唬┩ㄟ^讓塑料袋發出聲音,初步認識聲音的產生與物體運動有關

  1、提問:(出示保鮮袋)同學們,剛剛聽了那么多聲音,現在你能用保鮮袋制造一個聲音嗎?

  2、提問:你有什么辦法?

  3、(示范)學生代表說一說:準備用什么方法讓塑料袋發出聲音?

  4、全班活動,要求:看誰的發現最多;制造聲音時注意聲音的大小。

  5、教師控制:開始!—停!

  6、提問:誰能把你使用的方法展示給大家看?用一個“動詞”概括使塑料袋發出聲音的動作方式,是什么?

  7、學生匯報,教師板書“動詞”。

  8、交流:通過敲、打、拍、吹、摩擦等動作方式都可以使塑料袋發出聲音,不同的方式都可以使物體運動產生聲音,那么聲音到底是怎么產生的呢?。

  (二)通過探究不同物體發聲的運動,歸納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1、追問:現在你認為物體必須怎樣才能發出聲音?

  2、學生交流討論

  3、談話:(出示實驗器材)為了研究這個問題,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幾樣實驗器材。仔細看看都有些什么?這些物體不動時,它會發出聲音嗎?你有什么辦法分別讓它們發出聲音呢?

  4、學生觀察實驗器材并思考,由學生介紹實驗材料,并演示讓它們發出聲音的方法。講解實驗方法并出示實驗記錄表

  5、教師隨機指導,完善并講解正確的實驗操作方法。

  6、提問:要想知道這些物品為什么都可以發出聲音,我們就要觀察研究這些物品發出聲音時的共同特點。因此,要注意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和總結:一個物體發聲時,它的運動軌跡有什么變化?

  7、講解實驗記錄單并舉例示范。舉例:摸著喉嚨,發出“啊—”的聲音,用手感受。我們可以用簡筆畫的形式畫出喉嚨在發聲時的運動軌跡。

  活動二:通過探究不同物體發聲的運動,歸納聲音產生的原因我的驗證過程

  8、ppt出示實驗要求:看,發聲物體有什么現象產生?摸,對于現象不明顯的發聲物體,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它的運動。畫,畫出發聲物體發聲時的運動軌跡。說,不發出聲音時的狀態和發出聲音時的狀態。

  9、實驗:按要求進行下面5個發聲實驗,觀察物體發聲時的現象,并跟著它發聲時的運動軌跡來畫圖,完成記錄單。

  10、小組匯報,教師適時作出引導,使學生注意觀察發聲物體運動軌跡的變化。

  11、提問:通過這幾個活動,對于“物體必須怎樣才能發出聲音?”你有什么想法?

  12、學生思考并回答。(預設學生回答,上下左右快速運動)

  13、小結:物體受力以后,上、下、前、后、左、右做快速地來回往復運動,我們稱之為振動。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所有的物體在不發出聲音時處于靜止的狀態,在發出聲音時處于振動。

  14、談話:既然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那么停止物體的振動,聲音就會消失嗎?是不是這樣呢?怎樣改變上面的實驗去證明?哪位同學來試試?

  15、學生示范如何使發聲中的音鈸、鋼尺、喉嚨、礦泉水瓶停止振動。

  16、交流:通過剛才實驗,你觀察到什么現象?這說明了什么?

  17、小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有振動就有聲音;振動停止,聲音消失。

  三、運用“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原理,解釋音叉激水和水鼓現象

  1、描述:物體的振動產生聲音,這些振動有時還能帶來很奇妙的現象(展示音叉和水鼓)

  2、演示1:依次走到部分同學耳朵邊,用錘子敲擊音叉的側面。演示2:用鼓槌敲擊鼓面

  3、提問:你聽到了什么?

  4、學生回答。(聲音)

  5、思考1:敲響音叉后,接近水面,會有什么情況發生呢?思考2:在鼓的表面倒上一點水,用鼓槌敲擊水鼓又會有什么現象發生呢?

  6、教師演示音叉激水,敲擊水鼓

  7、追問:物體的振動帶來了什么神奇現象?你如何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解釋剛才的現象呢?

  8、學生匯報。

  9、小結: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四、認識動物不同的發聲方式

  1、談話:物體振動能夠產生聲音。那么,大自然中的動物又是通過什么方式發出聲音的呢?

  2、播放視頻《動物的叫聲》。

  3、交流:通過剛才的視頻,你了解到了什么?

  4、學生匯報,教師PPT總結哺乳動物、昆蟲、鳥類、蛇類、魚類發聲的方式。

  5、小結:無論人、動物、還是生活中的各類物體,聲音都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五、拓展應用

  1、拓展練習:解釋貝多芬的的故事:晚年利用振動感受音樂。

  2、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3、談話: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里的?聲音的變化有什么特點呢?

  六、課堂小結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設計06-12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教學反思11-29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反思06-11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設計04-07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反思范文07-04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說課稿04-16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案03-17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說課稿11-03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說課稿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