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時間:2024-12-03 18:39:28 秀雯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精選6篇)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么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精選6篇)

  《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1

  一、 教學內容分析

  本章教材研究的是碳的單質及其碳的化合物,其中,學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學教學要求掌握的兩種氣體之一,也是與生活實際聯系極其密切和廣泛的一種重要物質。本節教材內容主要講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最后聯系到用途。呈現方式有以下幾個特點:即,難度不大、實驗較多、聯系生活和生產實際的內容也較多,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 教學對象分析

  本節課面對的是剛剛學完氧氣的性質和制備的學生,所以教學的部分內容做了調整,刪去了化學方程式的書寫,但教學的重、難點并沒有改變。從學生的知識儲備上來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了解了很多有關CO2的知識,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產生等;從學生心理特征上來看,往往渴望通過自主探究來了解一類物質的規律知識,甚至為此要求進行一些創造性的實驗和觀察活動;然而,從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能力方面看,對于科學實驗探究的過程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過程、方法和意義。

  三、 教學設計思路

  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用生活中的材料創設問題情景,整堂課圍繞一瓶可樂展開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興趣,調動思維。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分析現象、得出結論,再將結論運用到生產、生活當中。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總結規律的能力,同時,把課堂的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讓學生在親自動手的過程中完成探究的過程, 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培養了學生透過現象挖掘本質的能力,從而樹立科學的`探究觀和世界觀。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a、掌握二氧化碳的有關性質。

  b、了解二氧化碳的有關用途。

  c、初步初步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二氧化碳的性質、用途等有關知識的探究學習,使學生體會獲得知識的過程,使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通過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產生科學探究的興趣,從而產生學習化學的強烈愿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通過開展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

  b、了解生活中處處有化學,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

  五、重點和難點

  重點: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難點: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

  六、教學過程

  本課題設計主脈清晰,重點突出,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設計教學過程,學生參與度高,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創設真實的問題情景。在課堂的一開始從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可樂引入課題,使學生感覺新鮮又好奇,整堂課圍繞著可樂來開展活動,創設熱烈的學習氛圍, 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

  2、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中讓學生猜想,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讓學生總結得出結論。體現了新課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科學化、生活化、趣味化的色彩濃厚。

  3、善于設疑。在不同的階段設置不同的疑問,從而引導學生一步步地進行科學的探究。

  4、設置適當的錯誤和意外。在教學中允許學生出錯,學生在錯誤中學習印象會更為深刻。而“意外”的現象,對學生來說印象最為深刻。它打破了學生的固有思維方式,不僅會產生疑問的火花,從而促進了思維的發散。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徑去思考問題。

  七、教學反思

  1、教學前反思:在本次授課中,我第一步是從一瓶可樂入手,在課堂的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這樣的設計既可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又可培養學生通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在接下來的教學設計中,我步步引導,讓學生從一瓶可樂中發現二氧化碳的諸多性質,然后分小組實驗,以培養學生的的協作精神和動手能力。上課前,我認真地對教學思路、教學方法的設計、教學手段的應用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上可能出現的反應做了充分的反思。經過課前的反思與調整,教學內容及方法更適合學生,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2、教學中反思: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達到的效果,捕捉教學中的靈感,及時調整設計思路和方法,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在前面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學生爭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設計的實驗方案,并要求用實驗驗證,而且很多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來評價其他同學的設計方案。同時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思路和熱情,我及時調整自己的教案,一起找到更好的引導效果,實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在我精心設計的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思路清晰了,課前預期的目的基本達到。根據課堂上的具體情況,經過我適時地調整、創新教學內容和方法,使學生能夠結合實際高頻率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3、教學后反思:教學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后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在課堂教學實踐后及時反思,不僅能使教師直觀、具體地總結教學中的長處,發現問題,找出原因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學生、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而且是將實踐經驗系統化、理論化的過程,有利于提高教學水平,使教師認識能上升到一個新的理論高度。對這一課進行全面反思后,我認識到要善于處理好教學中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關系,巧妙地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活動及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才能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新精神,使每個學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過程,我受益匪淺,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在教學中及時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會使我逐漸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通過不斷地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

  《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2

  一、說教材

  《二氧化碳的性質》是九年級化學第六單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課時。本節課主要介紹了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課程中安排了豐富的實驗,通過實驗探究推導出二氧化碳的性質以及二氧化碳在生產生活中的運用。學習本節課,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學習化學的科學方法,同時,它又是中考中常設計的內容,因此,在初中化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說學情

  本課時內容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并且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有了一些關于二氧化碳的知識的了解,所以學習起來不會很難。又由于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尤其對化學實驗充滿濃厚的興趣,但是學生對實驗的動手和分析能力弱,還沒具備自主的實驗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組成小組進行實驗探究來形成教學手段,逐步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

  (2)能設計和完成一些簡單的化學實驗,表達所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論。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質,是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分析實驗的基本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增強學生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拉進化學與生活的距離。

  四、說教學重難點

  1.重點:二氧化碳的性質及用途。

  2.難點:二氧化碳與水、石灰水的化學反應原理。

  五、說教法

  1.教學

  (1)情境引入法:通過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意識。

  (2)實驗探究法:本節課通過教師演示,學生動手操作分析實驗現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質。

  (3)問題討論法:在教學中恰當的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和假設,通過討論完成探究實驗。

  2.說學法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指導學生進行學習:

  (1)指導學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實驗探究,提煉總結二氧化碳的性質。

  (2)指導學生利用分析、對比的思維方式,使新知識與已有的知識發生聯系。

  (3)引導學生定勢思維為發展思維,達到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和運用。

  六、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我先說情景案例來激起學生的興趣:有一種物質,農民伯伯說它是植物的糧食;消防官兵贊美它是滅火的先鋒;建筑師稱它是粉刷匠;而環境學家卻指責它是導致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謎底:是什么?進而引出新課,不僅可以吸引學生,更能活躍課堂氣氛。

  2.新課講授

  我先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氣體,讓學生分別從顏色、氣味、狀態三方面進行回答。培養學生觀察并能準確描述實驗現象能力。

  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我用多媒體播放視頻向燃著的階梯蠟燭的燒杯中,緩緩倒入二氧化碳氣體,讓學生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接著問學生,為什么在擁擠的人群里,蹲著比站著難受?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把化學知識引入實際生活,打開學生思路,培養學生觀察和應用知識能力。

  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向預先準備好的盛滿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內傾倒水,震蕩)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從實驗中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我們打開汽水瓶蓋會有氣體產生,氣體是什么?又體現了什么性質?從而加深學生對溶解性的理解。

  3.師生互動

  我引導學生回顧“向盛有燃著的階梯蠟燭的燒杯里傾倒二氧化碳氣體的實驗,了解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燒,從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質: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也不燃燒。

  “學生分組實驗--實驗探究(4個同學為一個小組),老師指導:從探究水溶性的塑料瓶內取出少量的液體放入試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試液。觀察: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引導學生猜想:是什么物質使紫色石蕊變紅呢?

  學生(猜想):

  (1)是CO2?

  (2)是H2O?

  (3)是CO2和H2O反應生成的新物質?

  學生操作實驗分析對比得出結論。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設計方案,實驗探究,獲得結論,解釋交流”這一探究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和形成科學探究的方法。(通過若干組實驗,此時,絕大部分的學生會因實驗得出而興奮起來,掀起一個小高潮)。并加熱紫花觀察到紅花變紫色,說明碳酸不穩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養實驗操作、實驗觀察能力以及書寫化學方程式能力。

  學生操作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中吹氣,注意現象。分析得出CO2+Ca(OH)2=CaCO3↓+H2O反應這一原理。并說明這是CO2的一條重要性質,可用于檢驗CO2氣體。即時應用,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證明一瓶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并操作實驗驗證,以便使知識學以致用。

  過渡: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要求學生通過剛學習的二氧化碳的性質的理解,并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聯想、推斷總結出二氧化碳的用途,之后讓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二氧化碳有這么多的用途,那么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從而引出了“溫室效應”這一熱點話題。培養學生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真正做到了“從生活到化學,從化學到社會”這一教學理念。

  4.小結作業

  讓學生說出本節課的收獲,從而了解學生對本節課掌握情況,及時強調、歸納、突出重點,設置課后思考(多媒體體現),將學生的探究欲望由課內延伸到了課外。

  作業:課后練習3、4、5題。適量的作業能讓學生更好地復習鞏固課堂學習的內容。

  七、說板書設計

  我設計的板書很全面,很有條例性,從多方面列出關于二氧化碳的性質,讓學生一目了然,重點難點了然于心,更便于學生做筆記。

  反思:

  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這節復習課的開始,我播放了一段視頻---"死狗洞之謎",讓學生交流討論,分析原因,把課堂的氣氛調動起來,有很多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想到了二氧化碳,并引出了二氧化碳的。接著投影出本節課的復習目標,是學生明確學習任務。然后提出問題:

  1.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質?(學生思考,教師投影有關二氧化碳物理性質的表格與學生共同填寫。)

  2.你如何設計一個實驗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怎樣設計實驗證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學生說出了很多辦法。然后教師投影出三個相關實驗進行復習鞏固。學生興趣很高。達到既鞏固知識,又培養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科學探究的能力。

  再接下來,有通過提問回答——設計方案——投影展示等方法重點復習了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和用途,最后,鞏固練習,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體會到:教師只有不斷地創設民主、寬松、和諧、愉悅、自由、共振的平臺,讓學生敢表達、會表達;給學生自主、自我的空間,讓學生的個性敢張揚、能張揚。才能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本節課通過備課和上課后的反思。我有幾點感受:

  一、幾點需在教學中繼續發揚的方面

  1、以實驗為載體提高學生復習的.興趣:本課雖然是一節復習課但涉及到探究內容多,因此根據復習內容我設計了比較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提出問題—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實驗—得出結論。力爭對每個實驗都經歷上述全部環節或主要環節。如探究CO2能溶于水時,提出問題“CO2能溶于水嗎”,然后由學生做出猜想能或不能,引導學生“如何證明你的猜想,能否設計實驗證明”,學生很自然能想到向礦泉水瓶中加水,再投影實驗探究內容,觀察現象(礦泉水瓶變癟),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從而得出CO2能溶于水的正確結論。既復習了知識又提高了興趣。

  2、重視問題引導,激發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在本節課中,我設計了很多小問題,這些問題有的起引入作用:如講CO2與氫氧化鈣的反應時,題問“為什么可以用澄清石灰水來檢驗CO2”;有的起過渡作用:如講授CO2與水反應時,提問“CO2能溶于水,但能與水反應了嗎”過渡到CO2與水的反應;有的是起歸納與總結的作用:如講授CO2的用途時,提問“你能否由CO2的性質來總結一下CO2的用途”。通過這樣的一個個小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啟迪了他們的思維,使學生整堂課都能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和思考,提高了課堂效率。

  3、知識的介紹上使用了多種方法:本節課教材上的內容較少,需要補充的較多,而單純的講授、歸納的復習方法可能使學生感到單調和枯燥,從而對知識漠視,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在處理上,除了利用好探究性實驗外,我還是用了“查閱資料”、“知識應用”“中考連接”等方法,增強學生的興趣,避免單調的講授。如復習CO2的物理性質,在介紹CO2的密度時,引到學生用不同的實驗證明了CO2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教師在“順便”提醒“查閱資料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這樣,不但使學生清楚了CO2的密度,還學會了一種學習方法。

  二、幾點不足

  1、整體把握課堂的能力還需提高:本堂課總體還比較順利,但由于前面的知識處理時占用的時間較多,因此最后在講授“多識一點”是比較倉促,如果前面在緊湊一些,可能會更好。

  2、了解學生,做好知識的銜接也不夠。

  3、語言還欠精煉:語言如果能夠再精煉一點也會提高課堂的效率

  4、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積極性還不高,課堂發言欠主動,氣氛也不夠活躍。

  《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3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是初中最為完整的學習元素和化合物知識體系的一個單元,本節課的知識體系既本節教材總體來說難度不大,許多知識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感興趣,是培養學生在實驗室中制取某種氣體時,藥品的選擇、裝置的設計、實驗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同時也能使學生對二氧化碳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利用學到的化學知識理解和解釋相關的化學問題,提高科學素養水平。因此上好此節課對學生今后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化學基本實驗及實驗探究能力都有深遠的影響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生能說出在實驗室里制取氣體的方法和設計思路。

  2、通過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的研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認識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學性質,了解其物理性質和主要用途。

  4、懂得設計實驗來驗證物質性質的方法。

  5、學會對實驗中出現的成功或者失敗的現象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室里制取氣體的方法和設計思路,探索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原理和實驗裝置,

  2、初步獨立的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初步體驗化學實驗的方法的科學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問題的討論,培養學生求實、創新、合作的科學品質。

  2、體驗探究成功樂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形成持續不斷的學習化學的興趣。

  3、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思維的嚴密性。

  4、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生活中處處都有化學。

  教學重點難點

  1、二氧化碳的制取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

  3、書寫制取二氧化碳及其性質的化學方程式

  二、說教法

  1、學情分析:二氧化碳是學生熟悉的物質,但學生還不能系統的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所起的眾多重要作用,所以本節課要引導學生在更高、更深的層次上系統的認識二氧化碳。

  2、教法的選擇

  我在教學設計中不僅注重了學科知識的獲取,更注重學生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

  在教學中多次采用學生討論交流、實驗探究、多媒體演示、網絡搜索、知識競賽、互動教學等多樣化形式和科學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科學思維方法、表達和概括的能力;培養學生交流意識與協作精神;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將一些枯燥和晦澀難懂的問題寓教育于學生喜聞樂見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中,高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為教學目標的實現注入了精神動力。對實驗現象及生活現象的分析能做到由淺入深,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三、說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講授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在學法上重在指導學生形成一個良好的思維習慣。本節課主要讓學生學會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使學生體會到獲取知識的一般途徑,所以我在課的設計中注重指導學生:聽――聽得明白、思――敢思會思、說――表達完整、觀――觀察仔細、議――學會交流。針對不同層次學生設計難易不同的問題,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均得到最大的收獲。

  四、說教學實施

  我將本節課內容分為四大環節來進行

  (一)導入新課(3分鐘)

  新奇適當的導入是保證學生良好學習氣氛形成的重要方法。在這個環節我發揮多媒體和網絡的優勢,搜集了多副關于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圖片和有關“屠狗洞”的小故事視頻錄像等,從中暗示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從而也激起學生學習的渴望。

  (二)二氧化碳的制法(17分鐘)

  本環節我改變了以往“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并得出結論”的一問一答模式,我認為那不利于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思維,所以我在學生學過氧氣的實驗室制法的基礎上大膽的放手,給學生提供足夠多的儀器和藥品,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探討出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之后,親自動手隨意選擇可行的藥品進行實驗探究,初步按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得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的裝置、藥品以及收集方法。再通過各小組辯論的形式得出最好的方案。

  在學生交流出各種實驗裝置時,教師組織學生針對每種裝置的優缺點進行評價,采用靈活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在電腦上操作把一些基本元件(儀器)通過簡單的拖動組合成一套套實驗裝置,從中選擇出最好的供實驗所用。

  而藥品的得一般很少小組能夠說出完整的理由,我們可以相互取長補短,最終通過3組小實驗得出結論:(1)大理石和稀硫酸(2)大理石和稀鹽酸(3)碳酸鈉粉末與稀鹽酸。

  我設計本環節的根本意圖很明顯,讓學生真正做課堂的主人,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三)二氧化碳的性質(18分鐘)

  對于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學生不易產生探究沖動。尤其本環節實驗比較多,老師說一個學生做一個,重復多遍同樣的小環節就顯得本節課了無生機。為此我特意設計了一個角色扮演的活動情景:讓學生扮演成一名醫生,需要探究的解決的問題(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有哪些)就是一個急癥病人。通過學生個體和集體的努力,讓學生在一種快樂、新奇的'感受中找到解決病癥的藥方(即正確結論)。我將這一步分為疑難雜癥—專家坐診——把脈問藥—藥到病除四個小環節來進行。

  1、疑難雜癥(4分鐘)

  同學們非常熟悉碳酸飲料,我就以探究碳酸飲料為活動線,以獲得二氧化碳性質(物理性質或者化學性質)為知識主線,將二氧化碳的性質等知識搭上了趣味、愉悅、競爭的載體,再利用多媒體展示有關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各種用途的圖片以及有關信息資料或者小故事等,讓學生以最快最準確的方式理解問題,為后面的猜想及探究方向做好了準備---即科學探究的提出問題階段。

  (意圖)培養學生從身邊事物發現化學問題,增強探究的意識。

  2、專家坐診(4分鐘)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每個小醫生都提出一個相對的藥方,這樣可以放飛學生的思維,鼓勵他們多做假設,多做猜想,同時多提出探究的實驗方案——做出猜想并設計實驗方案

  通過交流活動,使學生在發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傾聽他人的探究方案的過程中進行客觀的比較和鑒別,從不同的角度改進自己的經驗和認識,克服原先獨立探究方案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意義的完整建構。

  3、把脈問藥(8分鐘)

  專家坐診的結果造成了一個百家爭鳴的形式。如何讓學生統一思想,還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呢,實驗是最科學最有說服力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動手親自實驗,來推斷自己的藥方是否準確——實驗驗證階段

  通過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探究,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并學會根據實驗現象分析、得出結論,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

  4、藥到病除(2分鐘)

  通過專家坐診的良好互動及把脈問藥的實驗探究,學生得出了正確的藥方,通過交流歸納總結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交流反思得出結論。

  這種設計方法打破了以往教材沿襲著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或者化學性質一條一條往下驗證,而我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讓學生自主探究得出各種各樣的性質,最后讓學生將所獲得的性質分成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兩類。學生真正參與了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

  (四)二氧化碳的用途(5分鐘)

  生產生活實踐中二氧化碳的用途非常多,沒有必要當做重點給同學們講解,我先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各抒己見,然后同學之間相互補充。教師最后以拓展升華的形式對同學們進行檢測,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與化學的緊密關系,知道二氧化碳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造福于人類,又會因“溫室效應”的加劇而給人類帶來災難,體會到性質決定用途。所以利用好、控制好二氧化碳是人類永恒的話題。

  小結

  最后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的翅膀,以自由發言的形式完成,暢談自己本節課的收獲。(2分鐘)

  反思:

  一、發現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現代的教學,應以發現為重點,確實幫助學生學會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教會學生“如何思考,怎樣學習”。結合本節課的特點,我首先課前布置學生預習:①閱讀課本P113—P117的內容;②思考有關提綱中的問題;③分組準備有關的實驗。從而培養學生

  的課前預習能力,閱讀能力,親自動手能力和學生互助合作精神。

  課堂中當我展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的課件后,接著提問:倒入二氧化碳的紙袋一端向下傾斜,說明了什么?讓學生自己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接著讓學生回答(提綱1):為什么在擁擠的人群里,蹲著比站著難受?這樣既化解知識,使其形象化,把化學知識引入實際生活,又能培養學生觀察和應用知識能力。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研究問題方法的多樣化,打開學生思路,我接著用課件繼續提問:在以下的事實或實驗中,哪些能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可以啟發學生探索和發現,激發學生思維,并把化學思維引入課堂,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以達到教學目的。

  二、實驗探究,培養學生

  我在演示可樂瓶變癟實驗中,讓學生觀察、分析、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二氧化碳可溶于水,通過講解分析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瓶內壓強變小,外面大氣壓使瓶子變癟,讓學生意識到化學與相關學科的知識聯系。然后提出問題(提綱第2題),聽說一些飲料中溶有二氧化碳,請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展示一瓶飲料(雪碧),打開瓶蓋后冒出很多氣泡,請兩個同學合作演示實驗檢驗冒出的氣體是二氧化碳,證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從學生非常熟悉的飲料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補充檢驗飲料中溶有二氧化碳的實驗,讓學生合作演示,既培養學生親自動手能力,又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精神。

  我還讓一位同學示范下面的演示實驗:在一個燒杯中放入兩支高低不同的燃著蠟燭,往其中倒入二氧化碳,兩支蠟燭自下而上依次熄滅。其他學生觀察現象并分析討論得出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實驗中瓶子里的二氧化碳可以像倒水一樣倒入,同時說明了二氧化碳的哪一點物理性質?學生開始回顧前面知識點,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的大。培養學生分析同一個實驗的不同現象,從實驗現象差異得出正確的結論,同時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在驗證二氧化碳和水的反應中我讓學生分組實驗:取四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的干燥小花。第一朵噴上稀醋酸,第二朵噴上水,第三朵直接放入盛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第四多小花噴上水后,再放入盛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觀察現象。老師分析指導:第一朵小花變紅說明酸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第二朵第三朵小花不變色說明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然后提出問題第四朵小花為什么變紅呢?學生(猜想):①是二氧化碳?②是水?③還是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的新物質?學生(設計實驗):根據自己的猜想,設計一個實驗來進行驗證。學生接著開始(討論交流):請各小組展示方案。最后進行(實驗探究):選擇學生有代表性的一組,讓他們分析原因,從而得出結論——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通過這個實驗,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設計方案,實驗探究,獲得結論,解釋交流”這一探究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和形成科學探究的方法。

  三、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習二氧化碳和石灰水的反應時,學生展示:每個實驗小組自己預先準備的兩瓶石灰水,其中一瓶敞口,一瓶密封保存。與學生一起討論完成提綱第4題,提出問題:敞口的石灰水上面有一層白色固體,這是什么物質?進行猜想:是不是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與石灰水發生反應?設計實驗:往澄清石灰水吹氣。觀察現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并得出結論——二氧化碳與石灰水反應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鈣沉淀的緣故。通過觀察、推理、加上學生的參與,一下子把課堂氣氛推到最高潮。接著又提出問題:為了使用石灰漿抹的墻壁快點干燥,為什么常在室內生個炭火盆?為什么開始生炭火盆的時候墻壁反而變潮濕?讓學生思考并回答,這樣不僅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可以體現化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講到這里我引導學生及時歸納總結二氧化碳的三點化學性質,并用課件展示。后轉換思維角度,讓學生利用所學性質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可促進植物光合作用、作滅火劑,可制造化肥,在工農業生產上有著重要的作用。這樣既能使學生懂得學習二氧化碳性質的實際意義又,了解二氧化碳重要的用途,加強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四、自我評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這節課以學生進行課堂實驗探究為主,我注重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和提出問題,協助學生歸納、總結教學重、難點。學生在“問題情景—實驗探究—交流討論—歸納總結”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自行建構。在探究學習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體會到合作探究的快樂,且能對所學的內容有較深的理解和掌握,基本是一堂成功的課。但也有不足之處:這節課由于學生實驗多,學生進行實驗的節奏有點快,使個別學生有點措手不及;在學習“二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時,應以此引導學生關注資源、環境等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而獲得更佳的課堂教學效果。

  《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4

  一、教材分析。

  我將從三個方面對教材進行分析。

  1、教材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質與制法》是培養學生在實驗室中制取氣體時,對藥品的選擇、裝置的設計、實驗的設計等思路訓練的最佳素材。同時也能使學生對二氧化碳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利用學到的化學知識理解和解釋相關的化學問題,提高科學素養水平。

  2、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內容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質,掌握制取它的原理與方法,掌握根據原理設計實驗的方法及操作。

  過程與方法目標:能通過觀察 、對比,、實驗獲取信息,通過比較、歸納對獲取的信息加工深化得出相應的結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對自然科學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3、基于對教學內容的分析和教學目標,可知教學重難點是如何選擇合適的儀器,藥品及以及如何武裝裝置并設計化學實驗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在深刻分析教材的基礎上,這對一節成功有效的教學還是遠遠不夠的,若想取得更好教學效果,還要對學生有一個很深刻的全面的了解。

  二、學情分析:

  我將從知識經驗和心理特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本課時的內容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加上前面內容的學習,學生對二氧化碳的性質有初步的了解。學習了 制取氧氣,對實驗儀器的操作有了一定的掌握。

  初中生的心理特點:求知欲強,.思維活躍。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欲,對化學實驗充滿強烈的好奇心,但是動手能力和分析能力較弱,不具備自主的實驗探究能力。所以需要選擇合適的方法。

  三、說教法和學法。

  好的方法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啟發誘導法、實驗探究法、合作學習法,自主學習法,歸納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設計:

  1、回憶氧氣的實驗室制取方法,溫故而知新。實驗室應該采用什么方法制取二氧化碳氣體?問題引入新課。引導學生歸納出制取氣體時發生裝置與收集裝置選擇的依據。給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小組討論,選擇合適的發生裝置。給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小組討論,選取合適的氣體收集裝置。

  2、小組合作,搭建裝置。

  3、多媒體投影學生搭建的裝置,小組討論,觀察對比,改進裝置。

  4、小組合作,寫出實驗步驟,動手操作。

  5、成果展示,總結反思。

  以上就是二氧化碳制取內容的學習。在此基礎上研究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的性質。

  6、二氧化碳的性質探究。

  實驗一:做階梯傾倒實驗。學生觀察到下層的二氧化碳先熄滅,上層的后熄滅。學生歸納得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不燃燒而且也不支持燃燒。

  實驗二:將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倒入軟塑料瓶,向其中注滿水。觀察現象軟塑料瓶變癟,得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將軟塑料瓶中的水倒入試管中,滴入幾紫色石蕊溶液,觀察到紫色石蕊變紅。引導學生猜想,紫色石蕊為什么變紅呢?是水?是二氧化碳?還是其他的任何物質?設計實驗,驗證猜想。將裁剪好的四顆小星星浸濕,第一顆噴醋酸,發現紫色的小星星變紅。第二顆小星星放進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發現顏色變紅。第三顆小星星烘干,放進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發現沒有任何變化,然后將第三顆星星潤濕,發現小星星的顏色變紅,然后加熱,發現星星的顏色又變藍。通過對比實驗,發現是紫色石蕊變紅的是酸,不是水也不是二氧化碳。引導學生得出水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碳酸不穩定,受熱易分解這一性質,并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

  實驗三:學生操作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氣,觀察現象,得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這一性質,并且寫出相應的化學方程式。

  7、課堂小結,進行課堂練習。

  五、板書設計

  最后,這是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簡單明了地呈現了本節課的要點,便于學生形成知識框架,更有利于學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識,形成體系。

  本節實驗課,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從新課程理念出發,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規律的發現者和歸納者。在二氧化碳制取方法和性質的探究過程中,以學生小組實驗探究為主,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通過實驗,讓學生掌握規范的實驗操作的規范性,鍛煉學生的嚴謹的實驗思維,并運用這種思維解決自己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迎接以后人生道路上各種各樣的挑戰。

  反思:

  通過實施本節課教學與聆聽點評指導,受益匪淺。

  二氧化碳是學生非常熟悉的一種氣體,在生物等其他學科中也多有涉及。這是一個好事,因為學習自己熟悉的東西總是比較容易的,至少在心理上是熟悉的。但是固有的知識經驗有時也會影響我們應該達到的學習效果,先入為主的思想會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怎樣揚長避短,既能利用已有的經驗,又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求學欲望,這是本節課的一個技術難題。因為現在的學生還沒有學習到二氧化碳的制取,所以我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就沒有按照書中教材的順序,而是把后面的涉及到的二氧化碳的有關性質和用途挪到前面來,這樣在時間和二氧化碳的性質的實驗上就出現了一些偏差。課后認真思考,也覺得在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上用的時間多了一些,自己也有這種感覺,好象還是放不開手,有點能放的開而收不回來的感覺。在學生做蠟燭階梯實驗時,我指導的不夠,致使現象不是很明顯,但是好在學生確實是真正動手做了,使他們已經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生過程中去我覺得很重要。

  本節教材著眼于生活中的化學。而教學中要活學用教材使知識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還要避免流于延伸范圍加深難度的誤區。要落實課程標準使學生扎實掌握基礎知識點又能靈活運用它們,這就對問題的情境設計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設計問題時,要順應學生的認知規律,求知求實。

  探究式教學是化學課的主題。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通過實驗實現探究目的,做好實驗是基本要求,用好實驗是關鍵。利用實驗,層層深入。

  課堂教學教程中,有實物展臺、課件等可用手段,利用它們是為了提高教與學的效率,要避免流于形式擺花架子;不用過于追求教學模式與環節,要力爭學生會了的不講。本節課上,對于學生已熟知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這一性質的分析占用時間太多,應在該性質的利用上多做設計。

  課后聽了李老師的指點諸位同行的建議和意見,使自己看到了自己的許多的不足之處,在以后的教學中應盡可能去發揮自己的長處而克服掉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時也學到了很多的東西。也就是說,只想不去做是不可以的,空想也是不可以的,自己要去實踐,才能在課堂上更能讓學生們很好的去動手實踐真正去當學習的主人。

  我始終這樣認為,也是我的一慣做法,課堂上自己要活躍,學生才可能活躍,才最大可能把學生的熱情,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給他們一個充滿樂趣的時間和空間。

  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培養其創新能力、增強其學習意識,將是好為人師的永恒追求。

  《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5

  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知識分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二部分,教學難度不大,多數內容都是學生已經接觸過的知識,因此,教學中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選擇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

  ②會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①、會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分析和歸納;

  ②、培養實驗操作能力,培養語言表達交流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讓學生認識掌握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2、難點: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

  教學方法:

  1、分組活動探究、猜想、討論、歸納

  學情分析:

  在氧氣、氫氣后學習二氧化碳,從學習程序來說對學生并不陌生。如學習物質從物質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入手。二氧化碳是學生比較熟悉的物質。教學中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識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信心,挖掘學生的主動性進行學習。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實驗儀器及藥品。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展示:1、“二氧化碳在大自然中自由地翱翔”,拉開了本課的序幕。討論與交流,歸納出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環。

  二、創設情境,學習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展示:1、教師出示一瓶二氧化碳氣體,請學生思考這瓶二氧化碳氣體可告知我們哪些信息?

  討論與交流:由學生通過感知得到二氧化碳的顏色、狀態、氣味。

  提問: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舉例說明。

  通常狀況下,1體積水中能溶解1體積的二氧化碳氣體,壓強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壓溶入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將溫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氣體二氧化碳就變成固體二氧化碳,俗稱“干冰”,其含義是“外形似冰,熔化無水”直接變成二氧化碳氣體。

  小結: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三、實驗探究,學習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演示:在兩支燃著的蠟燭的燒杯倒入二氧化碳氣體的實驗。

  現象:兩支燃著的蠟燭都熄滅,且下面的火焰先滅。

  提問:由此實驗可得出什么結論?(學生回答后,老師歸納,進一步解釋上述事故的發生及蠟燭熄滅的原因)

  結論:密度比空氣大,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講解:在久未開啟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處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過高而危及生命。

  提問:怎樣測試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過高?(學生討論后歸納)

  講解:在菜窖里做一個燈火實驗,如果燈火熄滅或燃燒不旺,說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進去。

  演示: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實驗,觀察現象。

  現象:紫色石蕊試液通入二氧化碳氣體后顏色變紅,加熱后紅色褪去,又恢復紫色。

  結論:能水和二氧化碳發生反應

  講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試液遇酸液變紅。碳酸不穩定,加熱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演示:二氧化碳氣體和澄清石灰水反應的實驗,觀察現象。

  現象;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結論;能二氧化碳氣體和澄清石灰發生水反應。

  本節課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二氧化碳氣體的性質的同時,我們以從中獲得什么新的知識?

  課堂練習:利用多媒體展示。

  板書設計:

  《二氧化碳的性質》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色

  味

  態

  密度

  溶解性

  熔沸點

  無色

  無味

  氣體

  比空氣大

  能溶于水

  無色液體、雪狀固體“干冰”

  二、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1.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2、不供給呼吸。

  3.能與水反應:二氧化碳+水=碳酸

  CO2+H2O===H2CO3

  H2CO3====CO2+H2O

  4.能與石灰水反應:二氧化碳+氫氧化鈣=碳酸鈣+水

  CO2+Ca(OH)2===CaCO3+H2O(澄清的石灰水變混濁)

  反思:

  一、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充滿興趣地學習。在本節課中,我設計從一瓶學生熟悉的“可口可樂”入手,在課堂的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這樣的設計既可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又可培養學生通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在接下來的教學設計中,我步步引導,讓學生從一瓶可樂中發現二氧化碳的諸多性質,然后進行實驗,以培養學生的的協作精神和動手能力。上課前,我認真地對教學思路、教學方法的設計、教學手段的應用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上可能出現的反應做了充分的反思。經過課前的反思與調整,教學內容及方法更適合學生,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二、在教學過程中的反思

  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達到的效果,捕捉教學中的靈感,及時調整設計思路和方法,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而且是將實踐經驗系統化、理論化的過程,有利于提高教學水平,使教師認識能上升到一個新的'理論高度。

  這堂課我在設計中認為要更加直觀地說明二氧化碳的性質,必須在實驗中用新制的二氧化碳,雖然設計的思路是正確的,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發現這樣會造成較多的時間浪費在二氧化碳的制取上,學生感到不耐煩。實際上只要制取一瓶的二氧化碳,其余的實驗可以用課前制好的二氧化碳,這樣并不會影響學生的認知,而在課堂上能用較多的時間突破教學難點。

  其次,應用多媒體教學中還要考慮學生的實際,特別是一些重點知識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記筆記,這堂課后,部分學生告訴我:“老師,你以后換頁的時候能不能等我們抄完筆記再換?”。這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意改進。

  對這一課進行全面反思后,我認識到要善最佳。

  課堂上,學生爭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設計的實驗方案,如:如何用實驗的方法驗證可樂瓶中冒出的氣體是二氧化碳呢?并要求用實驗驗證,而且很多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評價其他同學的設計方案,一起找到更好的、科學的方法并進行驗證,實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在我精心設計的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思路清晰了,課前預期的目的基本達到。根據課堂上的具體情況,經過我適時地調整、創新教學內容和方法,使學生能夠結合實際高頻率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三、教學后反思

  教學后的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在課堂教學實踐后及時反思,不僅能使教師直觀、具體地總結教學中的長處,發現問題,找出原因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學生于處理好教學中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關系,巧妙地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活動及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才能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新精神,使每個學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 6

  一、 教學內容分析

  本章教材研究的是碳的單質及其碳的化合物,其中,學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學教學要求掌握的兩種氣體之一,也是與生活實際聯系極其密切和廣泛的一種重要物質。本節教材內容主要講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最后聯系到用途。呈現方式有以下幾個特點:即,難度不大、實驗較多、聯系生活和生產實際的內容也較多,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 教學對象分析

  本節課學生已學完氧氣的性質和制備,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從學生的知識儲備上來看,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了解了很多有關CO2的知識,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產生等;從學生心理特征上來看,往往渴望通過自主探究來了解一類物質的規律知識,甚至為此要求進行一些創造性的實驗和觀察活動;然而,從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能力方面看,對于科學實驗探究的過程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過程、方法和意義。

  三、 教學設計思路

  在本次授課中,我第一步設計是從猜謎語開始,在課堂的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這樣可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第二步讓學生通過觀察一瓶二氧化碳,得出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質,然后通過設計探究實驗得出其余性質。第三步讓學生從性質推用途。最后讓學生談收獲。整個過程引導學生觀察實驗、分析現象、得出結論,再將結論運用到生產、生活當中。既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總結規律的能力,有培養了學生透過現象挖掘本質的能力,從而樹立科學的探究觀和世界觀。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

  ②會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

  ①會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分析和歸納;

  ②培養實驗操作能力,培養語言表達交流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開展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

  ②、了解生活中處處有化學,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

  五、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 六、教學方法

  采用“引導——探究”的教學模式和學生互動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情景創設→ 科學探究→概括整合→拓展運用等環節,促成知識、技能和價值觀的形成。 七、教學用品 教師:酒精燈,帶導管的橡皮塞,試管、白鐵皮架(有兩個階梯),蠟燭,火柴,燒杯,染上石蕊的布條(若干),裝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5 個,裝有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裝有鹽酸、水的噴壺各一個,澄清的石灰水, 八、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猜猜看:有一種物質,農民伯伯說它是“植物糧食”;消防官兵贊美它是“滅火先鋒”;建筑師們卻稱它為“粉刷匠”;環境學家卻指責它是造成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你們猜這種物質是什么呢?

  (生)二氧化碳

  (師)大家猜的完全正確,既然二氧化碳對我們人類這么重要,二氧有哪些性質呢?這節課我們來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質,請大家打書翻到P142

  板書:二氧化碳的性質

  (師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

  (生) 觀察顏色、狀態氣味

  (師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1)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

  (2)在標準狀況下,比空氣略重(若收集時,用何方法?)

  (過渡) 前面我們學習了氧氣的性質,氧氣不易溶于水,那么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呢?

  (演示) 展示裝滿二化碳的一軟塑料瓶,到入約占集氣瓶二分之一的水,并迅速擰緊瓶塞,振蕩。

  (生)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

  (板書)(3)二氧化碳易溶于水。(若收集時,可否用排水法?)

  (過度)通過上面知識的學習我們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那么二氧化碳有哪些化學性質呢?下面我們來研究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板書)二、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實驗)向裝有一高一低兩支燃著的蠟燭的燒杯中傾倒二氧化碳。

  (生)描述現象,解釋原因

  (板書)(1)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提問) 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沒有發生化學反應呢?

  (演示)取支試管,注入5ml的水,再分別滴入3-5滴紫色石蕊,通二氧化碳,

  (生) 觀察現象

  (演示) 1、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試液浸泡過的布條噴灑稀鹽酸

  (信息提示)酸能使紫色石蕊變紅色

  2、把紫色布條放在裝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

  3、向干燥的用紫色石蕊試液浸泡過的布條噴灑水

  4、把噴水后的紫色布條放入裝有二氧化碳的瓶中

  (引導)酸能使紫色石蕊變紅,而二氧化碳、水都不能使紫色石蕊變紅,為何噴水的紫色布條放入二氧化碳中就會變紅呢?

  (生)觀察現象并分析原因得出結論,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了一種酸,是這種酸使紫色石蕊變紅色。

  板書:2、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

  H2O+CO2=H2CO3

  (演示)把變色的溶液放在酒精燈上加熱

  討論:發生什么樣的現象?為何會發生以上現象?

  (板書):碳酸不穩定,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H2CO3= H2O+CO2↑

  (師) 給試管到入一些石灰水。

  (提問) 怎樣利用自身資源使石灰水便渾濁?

  (生實驗)向澄清的石灰水里吹入二氧化碳(指導學生)

  (生) 觀察現象

  (師)二氧化碳可以和澄清石頭灰水(Ca(OH) )反應,生成難溶于水的碳酸鈣。

  (板書) 3、二氧化碳可以和澄清石頭灰水(Ca(OH) )反應

  (說明)本反應的應用極為重要,可以用它來鑒別二氧化碳

  (討論)為了使用石灰漿抹的墻壁快點干燥,為什么常常在室內生炭火盆?為什么開始放炭火盆時,墻壁反而潮濕?

  (師)讓學生根據二氧化碳的性質推斷二氧化碳的用途

  (板書) 三、二氧化的用途

  1 滅火

  2 做氣肥

  3 做碳酸飲料

  4 人工降雨和致冷劑

  (提問)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生)談收獲

  (歸納總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特別重要的是通過對比實驗證明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紫色石蕊溶液變紅時因為二氧化碳和水發生反應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變紅,不是水也不是二氧化碳。另外我還想告訴大家的'是以后我們在探究物質性質的時候,可以借助軟的一個塑料瓶,在探究某些物質性質的時候可以設計成對比實驗。

  六 板書設計

  一 、二氧化碳的性質 二、二氧化碳的用途

  1 、物理性質:通常狀況下, 是一種無色氣體,

  固態二氧化碳俗稱為“干冰”。―――――――――

  1、作致冷劑或人工降雨

  能溶于水―――――――――――――――――――

  2、制飲料

  密度比空氣大。――――――――――――――

  2 、化學性質

  4、滅火

  ①一般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燃燒;――――――――

  ③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H2CO3= H2O+CO2↑

  ②能與澄清石灰水反應

  CO2+Ca(OH)2=CaCO3↓+H2O

  (可用此反應鑒定二氧化碳);

  ③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④促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作氣體肥料

  教學反思

  一:精心設計實驗,增強了學生的參與度

  課的開始,首先播放了一段視頻,讓學生以小偵探的身份去破解"死狗洞之謎",并通過實驗的方式去取證,來證明自己的猜想。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一共設計了七了實驗,實驗的材料如滅火器、氣球、紫色的小花、礦泉水瓶等均取自于學生身邊的物質;實驗報告圖文并茂,通過大屏幕展示后一目了然;實驗操作簡單易行,現象明顯;實驗結論環環相扣。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處于極度興奮狀態,都爭著搶著去完成實驗,并能根據實驗現象及時做出分析和判斷,整堂課在積極、有序、和諧地進行。學生真正成為了主動學習的參與者,而不是被動學習的接受者。

  二:設置探究問題,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

  本節課,我設計了如下的問題:

  ①二氧化碳的密度是怎樣的?你如何設計一個實驗證明你的猜想?

  ②礦泉水瓶變癟的原因,除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之外,還有沒有其它原因?

  ③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物質都有什么?如何通過實驗證明你的說法?

  ④如何檢驗菜窖的安全性?如不安全,請你告訴農民伯伯該怎么做?

  這些問題的設計,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了一個寬松、開放、自我、探究的學習空間,使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得到釋放,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得到發展,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精神,很多同學的回答出乎老師的想象。如有的同學"將一瓶二氧化碳氣體口朝下放在燃著的木條上方"來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還有的同學設計出"將菜窖內放一種能和二氧化碳反應并放生成氧氣的物質"來減少窖內二氧化碳的量。我想,這些驚喜來自于教學中不給學生"罩玻璃罩",讓他們自由跳的結果吧

【《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反思06-03

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反思09-23

二氧化碳性質教學反思10-16

《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設計06-28

《二氧化碳的性質》的教學反思09-10

二氧化碳性質教學反思07-03

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反思04-22

二氧化碳的性質教學反思總結08-20

《比的基本性質》教學設計及反思01-24

比的性質教學反思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