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分米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在實踐活動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長,發展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
3.在活動中提高參與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4.發展估測意識,提高估測能力。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學習第二冊時已經認識了“厘米”和“米”這兩個長度單位,能體驗1米和1厘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厘米。這節課是有關長度的第二階段的學習,通過教學使學生再認識兩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教材通過讓學生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議一議、說一說、做一做,使其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決生活中長度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創設真實而有意義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動手解決問題并引導學生在操作學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此外,估測是測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現實生活中有著重要作用,因此,估測活動應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位于市中心,學校的教學條件較好,班級配備有電腦、電視及投影等電教設施,便于日常教學工作的使用。此外,學生對數學有著比較濃厚的學習興趣,在生活中已經具有了測量物體長度的經驗,并在前面的學習中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測意識,因此,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應合理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多動、多說、多想,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和解決問題,從中感受數學的意義、價值,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力爭在課堂教學中多給學生一些思維的空間和活動的余地。
〖教學設計
(一)認識分米
1. 設置情境,質疑導入
(1)請同學們猜測老師的年齡、體重及身高。(表示身高時用到了“米”和“厘米”這兩個長度單位。)
(2)動手操作:用“米”或“厘米”作單位量自己課桌的寬。(當學生用“米”做單位量時,課桌寬不夠1米,用“厘米”做單位時,量得很麻煩。)
2.獨立探索,發現新知
(1)匯報交流,引導學生想像:如果有一個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
(2)小組討論:這個單位規定為多長合適?學生討論。(得出以“10厘米”為一個單位比較好。)匯報并說明理由,從而引出“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寫成1 dm。
(3)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不一定從0刻度開始)。你的尺上一共有幾個1分米? 同桌互量從手腕到指尖有多長;量一量,估一估,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分米;用手勢分別表示出1分米、2分米的長度。
(4)討論米、厘米、分米之間的關系。 (板書:1分米=10厘米,1 dm=10 cm,1 m=100 cm,1 m=10 dm。)
(二)認識毫米
1. 設置情境,質疑導入
(1)猜一猜老師手中的鉛筆有多長,你有什么好辦法?
(2)學生動手操作,測量鉛筆的長度。(課件演示測量結果的放大圖――6厘米3毫米。)
(3)看到這個測量的結果,你想說些什么?問些什么? (引導學生質疑: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什么。)
2. 自主探索,發現新知
(1)教師或學生講解: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1毫米。
讓學生拿出手中的尺子找到1毫米。(使學生了解:尺子上任意1小格都是1毫米。) 用一個字概括出1毫米的特點。 (小、細、短……)
(2)在學具袋中找到長度、寬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體。 (如:1分硬幣的厚度,IC卡的厚度,3張撲克牌的厚度,1分硬幣上表示年份的小數字“1992”中“1”下面的“”長,撲克牌中“K”一豎的寬度,膠帶的厚度……)
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的長度,怎樣驗證手勢是否準確? (用拇指與食指輕輕捏住厚度是1毫米的物體,再用另一只手將其取走,拇指與食指之間的空隙大約是1毫米。)
(3)生活中你在哪兒聽說過“毫米”這個詞? (課件演示:11月份上旬全國降水量分布圖、蜂鳥圖、35毫米自動榴彈發射器圖、世界上最薄的手機圖、眼瞼及腳底皮膚的厚度圖、手指甲及腳趾甲生長速度圖等。)
(4)知道1厘米=10毫米。
(課件演示)淘氣和笑笑為了“1厘米長,還是10毫米長”這個問題而爭吵。數學博士認為:1厘米與10毫米同樣長。
為什么數學博士要這樣說呢?聽了他的話,你明白了什么? (引導學生理解:1厘米=10毫米;進行長度比較時,不僅要看數字,還要看長度單位。)
自己在尺子上數出10毫米。
(三) 復習鞏固,應用提高
1. 手指游戲
(1)教師邊說邊演示: “手指兄弟親又親,大哥掛帥高高站,二哥是首我是尾,我是小弟表毫米,米到毫米記得牢,手指叉開表進率,相等空間代表10,大哥二哥有秘密,等待我們去揭密。” (用“快板”的形式說出來。)
(2)學生互相動手表演。
給學生留有思考的空間: “大哥二哥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明天我們就一起來揭密。”
2.看圖說出回形針和課本的長度。
3.自己測量樹葉標本的長度和寬度。
4.剪出長度為30 mm, 2 cm,5 mm, 1dm的彩帶。
5.先估測各種實物的長度、寬度或厚度,再進行實際測量。
6.淘氣的日記
(1)2003年9月11日星期四天氣:小雨
今天早晨,我從2分米長的床上爬起來,來到了衛生間,拿起1毫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臉,吃早飯。學校離我家不遠,大約有90厘米,上學路上我看見有一棵高2厘米的樹被風刮斷了,連忙找來了一根長1厘米的繩子把小樹綁好。我跑步趕到學校,看到老師已經在教室里講課了,我趕緊從書包里翻出1毫米長的鋼筆和4米厚的筆記本,認真地做起筆記。
改正用錯的長度單位。 淘氣有沒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2) 2003年10月14日星期二天氣:晴
下課了,我發現教室里的一塊玻璃壞了,于是,我趕緊量好玻璃的尺寸記下來,讓爸爸幫我們重新安好。可是,爸爸拿著玻璃來到學校時,卻安不了,這是為什么?我該怎么辦?
學生討論,分析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忘記加上窗框的寬度。)
(3) 2003年10月29日星期三天氣:晴
今天,老師給我們出了幾道題,可是,我怎么想也做不出來。我想,老師大概出錯題了吧?請大家幫我看一看。(思考題,不作全班要求。)
1( )-9( )=1( )
1( )-59( )=1( )
1( )-99( )=1( )
1( )-999( )=1( )
(四) 全課小結,拓展延伸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又想了解哪些數學知識?
〖教學反思
1. 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和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
教學中,我將兩個簡單的問題“測量桌子的寬度”與“測量鉛筆的長度”讓學生觀察討論,由此激起學生探尋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長度單位的強烈愿望。
2.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 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標準》明確指出: 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在教學中,我向學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實物:1分硬幣、IC卡、膠帶、鉛筆、橡皮和一些撲克牌等,既使學生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源于生活,又使他們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
3.鼓勵學生質疑,尊重學生的學習成果。
課堂上,一名學生在測量實物時發現1元硬幣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點、2毫米不到。于是,我對學生說:“那對于不是整毫米數的物體,如果我們想得到更精確的結果,怎么辦呢?”學生感覺應該有一個比毫米更小的長度單位。 我又告訴他們:“其實比毫米更小的長度單位確實還有,請同學們課后去查閱工具書,也可以向別人請教或上網尋找。” 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提出了新問題,教師也讓學生在允許范圍內加以討論,這些看似對教學不利的`“突發事件”,實際上把它利用起來,讓學生再一次產生探尋課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讓他們知道知無止境,也為學生走出課本、走向課外創造了機會。
4.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使學生感覺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學中,我始終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在觀察中發現新知,在交流中歸納新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整個教學過程,學生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反思這一過程,我認為數學教學要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才能實現數學教學的最大價值。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教學時要努力創建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環境,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使學生在獲取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充分發展。
5.本節課的教學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體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時,沒有向學生強調說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 容易使學生對1毫米和1分米的長度概念產生誤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保證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盡量做到合理準確。
〖案例點評
劉老師設計的“鉛筆有多長”一課,對“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的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索。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導入部分“以疑引學”,新授部分“以探引學”,練習部分“以趣引學”,努力引導學生完成對分米和毫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的探索、認知和應用過程。
1. 展示知識,關注過程
本節課的新授部分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自主探索的機會。由于在教授本節課前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了測量物體長度的經驗,并在前面的學習中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測意識,因此,教師沒有枯燥地講授1毫米有多長,而是把抽象的數學概念“毫米”變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表象――找1毫米的實際長度,放手讓學生從自己的實際出發,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擴大學生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對問題進行獨立探索發現、討論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成果。
2. 創設情境,貼近生活
在本設計中,教師創設多種富有實效性的、與學生生活背景有關的情境,為學生發現數學問題、探究數學問題提供豐富、生動、有趣的資源。設計的導入部分,教師安排“動手操作情境”――量一量課桌的長度,由此激起學生探尋米、厘米以外的長度單位的強烈愿望;新授部分設計“故事情境”――淘氣與笑笑的爭執, 并利用多媒體課件,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此外,設計的其他部分,也創設了多種情境。如,活動情境――讓學生找長度是1分米、1毫米的物體;交流情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淘氣的爸爸為什么安不上玻璃;生活情境――讓學生了解生活中與毫米有關的信息;問題情境――猜一猜老師的年齡、身高、體重……
以上這些教學設計,不僅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中親身感受數學,讓他們體驗到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學,萌發一種“數學真有趣,我要學數學”的心理。
3. 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標準》指出,數學學習要打破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壁壘,充分利用課本以外的數學資源,來引導學生投身數學實踐,培養數學能力,促進主動發展。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能夠以教材為本,活用教材,積極開發教材以外的資源。
本課的教學設計,教師沒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進行了恰當的加工。例如,在教學分米的認識時,教師活用教材,將教材中的量鉛筆變為量課桌,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復。再如,教材中練一練的第2題是畫線段,而教師將其改為剪彩帶,這樣就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動手操作能力。
4. 營造氛圍,體驗情感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教師還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的情感和體驗,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真是其樂無窮。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在一個積極主動學習的課堂環境中,不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間觀念,而且使他們真正體會到數學好學,數學真有趣。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數學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識,而是充滿魅力和靈性、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數學教學給學生帶來的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探索的魅力、發現之余的喜悅和無窮的求知欲。
【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分米毫米的認識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毫米、分米的認識教學設計04-09
毫米,分米的認識03-15
毫米、分米的認識教學設計5篇04-16
《毫米和分米的認識》精簡教學設計07-04
《毫米、分米的認識》教學教案設計04-28
毫米和分米的認識教學設計范文01-20
《毫米、分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7-13
認識分米毫米教學反思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