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教學設計優秀案例(精選11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故鄉》教學設計優秀案例,歡迎閱讀與收藏。
《故鄉》教學設計優秀案例 篇1
【設計意圖】
《故鄉》是一篇篇幅很長的課文,包涵的內容很豐富,人物性格鮮明。因為時代的原因和魯迅特有的風格使這篇課文很難理解。備課的時候我翻閱了很多名家的教案,都是把重點放在對閏土和楊二嫂的分析上,記得我學這篇課文的時候老師也是這樣講的,不同的只是細節上的區別。我認為這樣的設計使得學生對故鄉缺少整體性的理解和把握,在我的記憶里《故鄉》就是閏土就是楊二嫂,至于故鄉和這兩個人的聯系就沒有印象了,更不要提故鄉的主題意義。所以我設計的時候就從整體感知入手,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我從讀過這篇課文的直接感覺──悲哀(也是本文的靈魂、本質)入手,從整體上感受課文的感情基調,然后再引導學生走進課文,分析這種感覺的來源──是故鄉的什么使我如此悲哀呢?故鄉的景物和故鄉的人物。重點分析人物,分析人物的時候,通過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重點分析閏土,次要分析楊二嫂,之后自然地總結:這樣的故鄉這樣的故鄉里的人,怎么不讓我感到深深的悲哀。面對這種現狀,作者是怎樣的態度?全文晦暗的主調里有沒有一點亮色?從而理解課文結尾部分的含義,最后再給學生補充有關背景材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作者寫作意圖的理解,并深化文章主題──不只是我的故鄉,當時的農村都是這樣,當時的農民都是這樣,這都是辛亥革命后,軍閥割據、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對農民的盤剝造成的。這樣做既突出了重點,又能給學生一個完整的印象,由現象到本質,透徹的領會課文主題。
在分析人物的時候,由相同的一個問題領起:這個人物的哪些方面使我悲哀?依然圍繞悲哀這個主題。帶領學生分析閏土使我悲哀的方面有:生活的困苦、外貌的蒼老、精神上的麻木、封建禮教的毒害(和我的隔膜)、和虛無的寄托,而楊二嫂決不是一個搞笑的人物,她使我悲哀的則是做人的尊嚴的喪失。一個是農民,一個是小資產者,他們構成了農村的經濟支柱,他們的狀況代表了當時所有農民的經濟、精神狀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形,表達了作者的悲哀與憤怒。
這樣的問題設計精練、集中,既抓住了重點難點也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使整堂課線索清晰,能幫助學生深入的理解課文,從感情上認同接受,使難懂的課文變得容易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好的文章總是有很強的感染力的它會讓你或歡喜或悲哀,或豪情萬丈,或悒郁滿懷!豆枢l》是一篇很好的小說,曾被翻譯成多種文字,被多個國家收入教科書中。上一節課,我們讀了一節課的課文,那么你能不能告訴老師你讀了這篇課文后有怎樣的心情?
二、講授新課
在課文結尾,文中的我這樣寫到:故鄉的山水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使我非常的氣悶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師板書:悲哀)親不親,故鄉人;美不美,家鄉水。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鄉之行卻給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請大家看課文,找一找故鄉使我悲哀的理由。
學生讀課文思考回答,教師歸納并板書:故鄉的景、故鄉的人。
故鄉的景色怎樣?
學生讀。
這一段描寫寫出了故鄉怎樣的特點?哪幾個詞語能集中表現出來?
學生思考回答,大屏幕顯示:天氣陰晦、冷風嗚嗚、蒼黃的天、橫著蕭索的村莊──沒有一些活氣。
齊讀來感受一下這種悲涼。學生讀。
如果說故鄉景色的悲涼可能會受到我的心情的影響(怎樣的心情?)或者天氣的影響(怎樣的天氣?),而故鄉的人卻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課文中寫了故鄉哪些人,主要寫了誰?
我們先來看看二十年后的閏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ㄆ聊伙@示問題、畫面。)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教師適時點撥、啟發。
師生共同歸納梳理:外貌的變化、與我的距離、生活的現狀、精神的麻木、寄希望于偶像。
故鄉中作為好朋友的農民閏土景況是這樣的凄涼,那作為小資產者的鄰居楊二嫂的情景又是怎樣呢?
思考楊二嫂有哪些方面讓我悲哀。
。ㄆ聊伙@示問題及畫面。)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教師點撥、啟發。
師生共同梳理:外貌的變化(說明經濟狀況的衰落)行為放縱卑下、語言尖刻潑辣。
如果說閏土的麻木讓人同情,那么楊二嫂就令人可嘆可鄙了,他們被生活壓迫的扭曲了,我怎能不悲哀呢?所以這篇文章讀起來讓人感到特別的沉重。
全文的底色是沉重的,那么有沒有一點亮色呢?
學生看課文思考、回答、討論,教師梳理歸納:在課文的結尾,作者寫 出了理想中富足美麗充滿活力的家鄉,并且相信經過大家共同的努力,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實現。
齊讀背誦希望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這篇小說寫于1921年,辛亥革命已經過去十年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統治,是順應社會發展的,但農村經濟為什么急劇衰落,農民們的生活為什么更加艱難?(屏幕顯示:背景。)
教師略加解釋。
【板書設計】
故鄉的景物
悲哀 閏土
故鄉的人
楊二嫂
《故鄉》教學設計優秀案例 篇2
。ㄒ唬┙虒W重點
1.學習本文用生動的肖像描寫和對比方法刻畫人物、突出中心的寫法。
2.了解本文以“我”回故鄉的見聞感受為線索安排情節的方法。
3.理解魯迅先生憎恨舊社會、同情勞動人民、渴望創造新生活的感情。
。ǘ┙虒W難點
1.以中心事件為線索結構文章。
2.最后三個自然段的深刻含義。
(三)應落實的知識點
1.“教學重點”1、2所列內容。2.景物描寫的作用。
3.比喻、借代等修辭方法。4.生字、生詞。
(四)實施教學的方法和步驟
1.導入新課,簡介背景。
19XX年12月,魯迅從北京回故鄉紹興搬家,親眼看到離別多年的故鄉破敗不堪,農民生活十分窮困,百感交集,思緒萬千,一年后便以這段經歷為素材,寫下了這篇小說。
2.速讀全文,熟悉情節,劃分段落。
小說按時間順序,寫了“我”回故鄉搬家的所見所聞。請同學們以“我”回故鄉——“我”在故鄉——“我”離故鄉為線索,將課文分成三部分,并完成練習一。
提示:段落劃分見《教參》。
完成練習一要引導學生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從漸近故鄉時的悲涼,到在故鄉見到閏土變化后的震驚與同情,直到離開故鄉時對新生活的向往和對希望必然實現的信心。
3.分析人物
、匍c土
、賹ι倌觊c土和中年閏土,作者作了鮮明的對比描寫。認真閱讀課文第二部分,作填表練習。
提示:從肖像、神情、“我”對閏土的印象等方面制表。
②找兩位同學分別朗讀閏土與“我”的對話。
提示:要讀出少年閏土的活潑純真和中年閏土的遲鈍麻木。
、厶釂枺
a.是什么原因使中年閏土“苦得像個木偶人了”?
提示:是苦難而黑暗的社會造成的。是“饑荒、苛稅、兵匪、官、紳”多重壓迫所致。“多子”也給閏土增添了負擔。
b.作者塑造閏土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通過寫閏土的種種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露社會的弊端。
(2)楊二嫂
提問:楊二嫂是個什么樣的人?有人說這個人物在小說中可有可無,你認為如何?
提示:楊二嫂是個家道敗落的城鎮小市民。她與閏土相比是個次要人物,但對主要人物起了襯托作用,使閏土的形象更加鮮明。同時,作者通過她外貌與精神的變化,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農村經濟的急劇破產,勞動人民生活的日益貧困,深化、拓寬了文章的內容。因此說,這個人物也是必不可少的。
(3)“我”
簡單向學生說明“我”是一個具有民主思想的進步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雖有作者的影子,但并不是作者自己。
通過以上對人物的分析,達到理解文章中心,突出教學重點的目的。
4.研討最后三段,突破教學難點。
這三段內容較深,個別地方學生難于理解,人們認識也不盡相同。教學中無需深究,只要求學生理解這三段表達了“我”怎樣的心情即可。
提示:第一段:弄清三個“辛苦”的含義,理解“我”渴望推翻舊社會,實現新生活的理想。
第二段:“我”認識到要實現這種理想,任務還很艱巨。
第三段:“我”決心以實際行動去實現這一理想?蓡l學生考慮以下問題:說“希望是本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是否矛盾?
光有希望,不去實現,希望等于沒有,即“無所謂有”;有了希望,下決心實踐,希望才能落實,即“無所謂無”。這句話不但不予盾,反而恰當地表達了作者對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為新生活的到來勇敢實踐的決心。
5.能力訓練。
(1)在課文中選取現實中的故鄉——“蕭索荒村”和記憶中的故鄉——“月下瓜田”兩個片斷,作對比填空練習,揣摩景物描寫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從課文中找出使用了明喻、借喻、借代修辭方法的句子,作辨析訓練。
《故鄉》教學設計優秀案例 篇3
教學目標:
1.情節的把握;
2.語言、心理、外貌等刻畫人物的方法;
3. 了解小說的特點并理解文章主題
教學重點難點:
分析人物,評價人物,探討人物與主題的關系。
教學過程:
【要點】整體感知情節與環境
一、導入新課
在課文結尾,文中的“我”這樣寫到:故鄉的山水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使我非常的氣悶……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師板書:悲哀)親不親,故鄉人;美不美,家鄉水。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鄉之行卻給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請大家看課文,找一找故鄉使我悲哀的理由。
二、整體感知
1、情節把握---- 小說以時間為序,以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全文可按“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三個方面分為三個部分:
。1)、交代了時間、地點、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鄉期間的見聞和感受,
老屋的寂寥,決定搬家。
回憶與少年閏土的友情。
“楊二嫂”的變化。
閏土的變化。
。3)、“我”懷著深深的失望與痛苦的心情離開故鄉,把希望寄托于未來、寄托于下一代。
2、找一找故鄉使我悲哀的理由。
--------板書:故鄉的景、故鄉的人。
3、故鄉的景色怎樣?
。1)第二段描寫寫出了故鄉怎樣的特點?哪幾個詞語能集中表現出來?
------天氣陰晦、冷風嗚嗚、蒼黃的天、橫著蕭索的村莊——沒有一些活氣。 學生齊讀來感受一下這種悲涼。
十二段12段:深蘭的天 金黃的圓月 碧綠的西瓜 英雄少年----令人神往,
---------回故鄉所見到的景象與記憶中的進行對比,并說明其作用------突出變----變后心情(烘托鋪墊)
第二課時
【要點】人物與主題
一、課文中寫了故鄉哪些人,主要寫了誰?
如果說故鄉景色的悲涼可能會受到“我”的心情的影響(怎樣的心情?)或者天氣的影響(怎樣的天氣?),而故鄉的人卻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閨土 楊二嫂 水生 宏兒 母親 我
二、我們先來看看二十年后的閏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1、描寫
少年閏土 中年閏土
外貌淳樸天真、可親可愛 受盡生活折磨、命運悲慘
動作語態 聰明勇敢、活潑開朗 遲疑麻木、痛苦難言
對“我”的態度 情真意切親密無間 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
對“生活”的態度 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 將希望寄托神靈
2、變化原因
社會的: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時間這塊勵石上,活生生地把一個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個木偶人。
階級的:一聲“老爺!”就把自己與兒時的好友隔在了無形的厚障壁的兩邊;帶回家去的香爐、燭臺何嘗不是在增加這厚障壁的高度呢!
結論:閏土是在生活重壓下艱難地掙扎著的中國勞苦民眾的代表。
三、楊二嫂:
外貌:西施 圓規”
職業與性格:美貌招生意 無業 潑悍、放肆、尖刻、自私
結論:楊二嫂是一個被社會扭曲了的變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現在自己被侮辱、被損害的同時,又在侮辱和損害著別人。
四、“我”的形象及其意義
(1)敘述者線索人物------小說真實 便于抒情
(2)我的思想感情怎么樣----悲哀 憤怒別離 希望
。3)怎樣對待閏土----悲哀中同情 遺憾中關注
結論:追求新生活,心懷希望的知識分子形象!拔摇保涸棺约夯隊繅艨M的故鄉,一下子就顯露出了它的丑陋;為使它美麗,只有在本來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新路來。
五、“我”母親:
慈祥、寬容、厚道地對待所有的人,對待這個世界;世界卻沒有給她以公平:變賣家產,告別家園,跟兒子去外地謀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六、水生宏兒:
20年前的'閏土和 “我”,20年后,或許不會再成為今天的閏土我;對他來說,與生俱來的苦難其實也是一種改變命運的財富!
結論:從“飛”出家門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飛”向這個既陌生又新鮮的世界了。----也便有了路。” -------- 希望
板書:
景
悲(對 比) 變〒農村破敗 人際隔膜
人
【小結】“故鄉”是中國人精神的反映。從孩子的純真、有生氣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鈍,表現了中國普通民眾的生命和活力怎樣被扼殺。
《故鄉》教學設計優秀案例 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和新詞。
2、學習文中的寫作方法。
3、反復朗讀課文。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生字新詞
陰晦 蕭索 祭祀 伶俐 愕然 鄙夷 嗤笑 應酬 世面 惘然 隔膜 恣睢
以上生字新詞12個,讀音和默寫都要正確。
二、整體感知課文
(一)請三名學生朗讀課文(第一名學生讀1--26自然段,第二名學生讀27--65自然段,第三名學生讀66--88自然段),提出要求:1、要注意重音和停頓;2、語速要適當;3、其他學生認真聽;學生讀完后請學生點評課文朗讀情況。
。ǘ┌盐杖牡墓适虑楣。
主要寫作者回家,母親把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賣給他人,作者見到閏土,和閏土交流這些年的生活情況,最后作者與母親、宏兒離開家。
。ㄈ┱页鲂≌f中表示現實和回憶之間轉換的語句。
1、“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2、“還有閏土,他每到我家來時,總問起你,很想見你一回面。我已經將你到家的大約日期通知他,他也許就要來了!
3、“現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我這兒時的記憶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
三、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看書上插圖,圖上是閏土,看他穿的是什么衣服?他手里拿的是什么?頭上戴的是什么?他臉上的神情是怎么樣的?(請三位同學回答:頭戴一頂破氈帽,身上穿一件極薄的棉衣,臉上的神情是歡喜和凄涼。)
(一)曾經親密無間的一對小伙伴,現在卻變得那樣“隔膜”,讓“我”感到“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厚障壁了!边@“可悲的厚壁障”是什么?你認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請6位同學全班交流)
閏土從小家里窮,閏土的父親在作者家做忙月,閏土過年時到作者家里幫著做事!翱杀暮癖谡稀,閏土覺得作者家是雇主,自己地位低。
。ǘ┊嫵鑫闹忻鑼懎h境的語句,體會作者以此營造的氛圍,說說這些描寫對表達主題所起的作用。(請3位同學全班交流)
“時候既然是深冬……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環境很蕭條。烘托當時的人民生活困難。)
四、聯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語句的含義。請同學在全班交流。
。ㄒ唬┧咀×耍樕犀F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ㄩc土見到作者后,心情高興,但是“他景況也很不如意……”,生活困難。)
。ǘ├衔蓦x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ㄩc土和作者曾經親密無間的一對小伙伴,現在已經隔了一層厚障壁了。)
五、作業
文中說:“我想:我競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但我們的后輩還是一氣,宏兒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發揮想象,續寫宏兒和水生長大后見面的情景。300字左右。
《故鄉》教學設計優秀案例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對比的寫法和在記敘中運用議論的作用。
2、學會辨析段的類型。
3、通過對這篇小說內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舊中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不僅是我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靈魂上對農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發起學生熱愛新中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強烈愿望。
【教學重點】:
1、理解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
2、抓住小說中閏土、楊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個"變"字,從中聯系人物所處的典型環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慘命運的社會根源。
3、小說采用對比突出主題思想的寫法。
4、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決心變革舊世界、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教學難點】:
1、理解運用對比突出主題思想的寫法。
2、理解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教學方法】:
講解法、對比法
【教學用具】:
小黑板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內容及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知道魯迅(板書: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請回憶一下,我們學過的選自他的小說集《吶喊》的小說是哪一篇?(明確:《社戲》)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寫于1921年的《吶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說《故鄉》(板書:故鄉)今天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值得留戀的、美麗可愛的故鄉,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魯迅寫的故鄉是什么樣的故鄉呢?
二、指導學生探究寫作背景:
提問:本篇小說的寫作時間是哪一年?(明確:1921年1月)如果時間倒退10年,同學們想一想在中國大地上發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明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雖然已經過去十余年了,但軍閥各霸一方,在帝國主義操縱下,混戰不已。廣大的勞動人民,仍然在饑寒交迫中掙扎,農民生活日益貧困,農村經濟衰敗。1919年底,魯迅從北京回到故鄉紹興搬家,親眼看到農村衰敗凋敝的景象和農民貧窮痛苦的生活,心情非常悲涼,一年以后以自己的見聞為素材寫了這篇題為《故鄉》的小說。與我們學過的小說不一樣,作者用第一人稱的寫法。請注意:小說中的“我”不等于作者,但反映了作者的感情。
三、復習小說知識:
提問:小說的三要素分別是什么?(明確:人物、情節、環境)今天我們就從人物入手來研讀這篇小說。
四、整體感知:
1、快速閱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
2、思考:
、、劃分文章的結構。
提示:小說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線索是貫穿在整個作品中將材料串聯組織起來的某個事物,它可以是某個人物、事件、實物……,小說就是圍繞線索來選取和組織材料的。閱讀時若能抓住線索,就能理清小說的段落層次,把握它的結構。),按時間順序安排情節,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明確:"我"回故鄉,"我"在故鄉,"我"離故鄉。
分析: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個自然段,這一部分主要寫"我"回故鄉。"我"在故鄉所見到的蕭條景象以及"我"的悲涼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鄉的目的。第二部分從第6自然段開始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在故鄉。這是小說的主體部分,主要刻畫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給中國農村帶來的苦難,給中國農民帶來的心靈上的創傷。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結尾。
、、這篇小說寫了哪些人物?誰是主要人物?誰是襯托人物?誰是線索人物?
明確:小說中的人物有閏土、楊二嫂、水生、宏兒、母親和"我"。主要人物是閏土,襯托人物是楊二嫂。線索人物是"我"。
閏土是小說的主人公。因為他是小說的描寫中心。通過"我"的回憶,刻畫了少年閏土小英雄的形象;與中年閏土的重逢,寫出了他的變化,寄予無限的同情;宏兒和水生正是我與閏土的后輩,他們是"一氣"的,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希望他們有"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新生活。
五、分析人物形象:(對比的描寫方法)
(一):潤土
1、少年——天真活潑,健康勇敢,無憂無慮
中年——麻木遲鈍,悲哀痛哭
2、作者在描寫閏土這一人物形象時,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學生會找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等)
教師小結:
⑴、外貌描寫:
少年閏土:“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淳樸天真,令人可愛可親)。
中年閏土:“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保ㄊ鼙M生活的折磨,使人悵然、憫然)。
、、動作、語態對照:
少年閏土:巧于雪地罩捕鳥雀,敢于月夜叉刺狡猹;“我”短短的一問,甚至“我”沒有問,閏土便說出了許多“天下的新鮮事”,將心中的話盡情傾吐(聰明勇敢,活潑開朗)。
中年閏土:說話前的神態,歡喜——凄涼——恭敬;共說七句話,前六句用斷斷續續的話表達自己的心情和謙恭,最后一句用斷斷續續的話訴說自己的苦況;說話后的神態,“他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保ㄟt疑麻木,痛苦難言)。
、、對“我”的態度的對照:
少年閏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情真意切,親密無間)。
中年閏土: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被封建禮教所牢牢束縛)。
⑷、對生活的態度的對照:
少年閏土:捕鳥、看瓜、刺猹、拾貝、觀潮……(朝氣蓬勃,對生活充滿著熱情和希望)。
中年閏土: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絕望,只能將希望寄托于神靈)。
3、總結:在上述描寫中,作者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思考:運用這種對比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通過對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形象對照,揭示的是:閏土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掙扎,當牛做馬,遭受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使他們的命運越來越悲慘。
4、文中還有那些類似的對比?(學生自己找出并進行分析)
類似的對比還有⑴年青的楊二嫂——中年的楊二嫂⑵家鄉景物的對比
【作業布置】:
分析小說中楊二嫂和家鄉景物的對比
【板書設計】:
二十多年前:小英雄
閏土對比
二十多年后:木偶人
《故鄉》教學設計優秀案例 篇6
知識目標:
理清小說結構層次,感悟作者情感脈絡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強烈愿望
能力目標:
1、分析本文通過對比手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2、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標:
加強作品與現實生活的多元化鏈接,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生活的熱愛與珍惜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運用對比手法表現小說的主題思想的寫法。
2、品味小說語言,領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強烈愿望。
教學難點:
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教學方法:
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綜合運用講述,設問、啟發、討論等法。
預習要點:
1、解決生字詞
2、把握結構,劃分層次
3、找出小說中人物描寫片段,找出主人公。
4、領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魯迅為什么要寫故鄉?他要表達什么樣的情感?只是表述回憶故鄉的美好,還是有別的什么情感在里面?
課堂研討:
一、導入新課
自古以來,“思故鄉,贊故鄉”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同學們能不能隨口就吟出幾個寫“故鄉”的詩詞名句來?
故鄉,讓離家的游子多了一個永遠也做不完的夢;故鄉,在游子的記憶里沉淀出了無限的美麗與思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文學世界,感受《故鄉》的魅力。
二、自主閱讀,整體感知小說情節,鍛煉學生語言概括能力。
1、作者在本文中都寫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
2、感知情節:誰能用最簡練的語言將以上人物串成一段話,并表現小說的寫作意圖。想一想,小說的敘事線索是什么?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
三、反饋展示,討論交流:
1、作者在本文中都寫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
明確:判斷小說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說中是否通過他來表現小說“主題思想”。這篇小說中閏土處在小說的中心地位,對表現小說的主題起決定作用,因此閏土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而“我”只是本文的線索人物。
2、感知情節:想一想,小說的敘事線索是什么?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
明確:小說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按時間先后為順序,全文分成三個部分: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第一部分(1—5段),寫的是故鄉的蕭條景象,“我”的復雜心情,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寫“我”在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重點寫了閏土的變化;第三部分(78—88段)寫“我”離開故鄉時的種種感觸,表達我追求新生活的執著信念。)
四、合作探究,分析本文通過對比寫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1、此次回故鄉,“我”的心情如何?為什么?
明確:能圍繞“沉重、失望”,并自圓其說即可。
2、神游《故鄉》,能否用一個字來概括故鄉給“我”的印象?
明確:變
那么,究竟故鄉的什么發生了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1)人變
A、以閏土為例,討論完成表格
對比內容少年閏土中年閏土
外貌“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上套一個銀項圈”“紅活圓實的手!蹦樕尹S,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動作
語態“手捏鋼叉,向猹盡力刺去”
很高興,說話脫口而出,滔滔不絕。
4個省略號,說明閏土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說也說不完。“現了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
9個省略號,說明閏土心里有說不盡、道不明的苦處。
對我態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希奇的事。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
生活態度捕鳥、看瓜、刺猹、拾貝、觀潮……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
從表中的填出的語句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通過對比寫法,從外貌、動作、語態、對我態度、對生活態度等方面寫出了二十年前后閏土的變化,請同學們說說,閏土最大的變化是什么?他為什么會發生這些變化?閏土這一形象揭示了什么?
明確:精神狀態的變化,在鮮明的對比中,揭示了舊中國農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舊中國農民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他是舊中國貧苦農民的典型。
B、除了閏土,楊二嫂也有了變化,課文從哪些方面去描寫楊二嫂的?表現她什么樣的性格特征?
明確:通過肖像、語言、神態、動作的細節描寫和對比手法,表現了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的性格。
既然閏土的變化已經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級觀念對人們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了,作者為什么還要花那么多的筆墨來寫楊二嫂呢?
明確:其實這也是一種對比手法,楊二嫂是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兩個意義: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來襯托閏土的純樸善良;二是用她的變化來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
。2)景變
二十年前:這里有“深藍”的天空,有“金黃”的圓月,有“碧綠”的西瓜,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美麗)
二十年后: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陰晦)
3、以前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真的不相同嗎?為什么?
明確:其實,以前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沒有什么不同,只不過那時“我”是以純真少年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罷了,所以世界顯得那樣單純、美好,甚至有一絲神奇。
4、然而是什么原因讓“我”覺得記憶中的故鄉如此美麗,而現實中的故鄉卻如此讓人失望呢?
明確:心情在作怪。而心情的沉重主要來自于人的變化:兒時故鄉,給我許多歡樂、甜蜜的回憶,甚至可以說代表了一種“理想”;而現實的“故鄉”卻面目全非,毫無生氣,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純真與溫情,變得冷漠、麻木、市儈和猥瑣,使“我”感到“希望”的幻滅,心中無比的“悲哀”。
5、現實是殘酷的,我們當然憧憬未來,但未來是有希望的嗎?同學們認為作者對待希望的態度是怎樣的?我是個什么樣的人?
引導學生探究“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有行動,才有路,有實踐,才有希望。希望來自奮斗,魯迅先生要我們明白的就是這一點。
五、拓展延伸
1、與閏土對話
小說中的閏土,是舊中國千千萬萬農民的代表;小說中的故鄉,是舊中國千千萬萬農村的代表。生活在農村的我們,生長在農民家庭的我們,感受著新農村的巨大變化,此時此刻,你想對閏土說些什么?
2、與先生對話
同學們,從陰晦的《故鄉》中走出來,讓我們暢然的呼吸新時代的空氣。忽然有所感悟:魯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闡述,不正是今天黨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美好目標嗎?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美好的圖畫與“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又是何等相似!先生若地下有知,定會含笑于人間了!
請以“魯迅先生,讓我告訴您”為題,談談你身邊的和諧社會。
六、課堂小結
《故鄉》教學設計優秀案例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
2、了解作者是如何運用“對比”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和展現主題的。
3、初步掌握從動作、語言、外貌、心理和細節等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探究文章主題的鑒賞方法。
4、初步學會運用 “對比”手法進行寫作。
5、理解作者對文中人物的復雜感情。
6、珍愛新生活,樹立為遠大理想而不屈努力的決心和信心;培養在逆境中百折不撓、堅強不屈的良好心理素質。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描寫方法。
“對比”手法的運用。
2、難點:
從分析人物到提煉主題的思維訓練。
“對比”手法在實際寫作中的運用。
【教法、學法說明】
為實現教學目標,在學生熟讀課文、認真預習、掃清字詞障礙的基礎上,分三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第一、二課時主要完成課文內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三課時主要完成寫法分析和寫作片段訓練。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能力培養為目標,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和合作探究學習法,注重語言品味和情感熏陶。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1、通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閱讀課本附錄《談談小說》(第259頁)。
3、搜集有關魯迅生平與創作的介紹。
課堂教學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問題1:談談你所認識的魯迅。
在學生介紹的基礎上,教師主要強調或補充魯迅《吶喊》的內容及創作背景。
問題2:什么是小說?閱讀小說應注意些什么?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明確第一問的答案(參見課課本附錄《談談小說》)及小說的三要素。
二、明確學習目標和重點
三、列出人物表
提示:《故鄉》中寫到了那些人物?他們的身份各是什么?互相之間有什么關系?
人物表:(按出場順序)
我(迅哥兒)
我的母親
宏兒(“我”的侄兒)
閏土(小時侯“我”家一個“忙月”的兒子,“我”的兒時好友)
楊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鄰居)
水生(閏土的第五個孩子)
四、重點分析閏土
提示:閏土是這篇小說重點刻畫的人物,也是小說的主人公。我們可以通過對閏土這個人物形象的分析,來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主題。
問題1:閏土的身份是什么?他現在的生活景況如何?從哪里可以看出?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然后確定一個小組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若有不同看法或補充再發言,最后形成比較一致的看法。(個人的不同意見可以保留)
閏土是當時(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辛亥革命后十年間)中國江南農村的一個普通農民。他現在的生活“景況很不如意”(“我”的母親語),“非常難”(閏土語);“只是搖頭”,“大約只覺得苦”;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問題2:課文中說:“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我記憶上的閏土又是怎樣的?
指導學生閱讀“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奇的圖畫來”至“但從此沒有再見面”,概括出少年閏土的形象特點來。然后齊讀“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奇的圖畫來”一段,感受這個“少年英雄“的形象。
問題3:這個“少年英雄”如今卻變成了一個“木偶人”,作者從哪些方面來寫出了閏土的這種變化?運用了什么手法?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然后確定一個小組的代表發言,其他小組若有不同看法或補充再發言。
作者從多方面對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進行了對比描寫,主要有:外貌、語言(包括對“我”的稱呼)、神態(包括對“我”的態度)等。
問題4:對于閏土的這種變化和生活景況,“我”有怎樣的態度與想法?
指導學生從文中尋找有關語句,理解分析:
“嘆息”(同情),“惘然”(失落感),“悲哀”(哀其不幸),“不愿意”(對現實的不滿)……
問題5:作者塑造閏土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在學生討論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適時提出:對于這個問題,有以下幾種理解,你贊成那一種?為什么?
A、通過對“我”和閏土關系變化的敘寫,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麻木,表達了對平等親密人際關系的期待。
B、描寫了農民生活的悲苦與掙扎,表達了對農民的深切同情。
C、通過寫閏土的種種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露社會的弊端。
五、布置作業
《故鄉》中所塑造的人物,除閏土外,作者著墨較多的另一個人物就是楊二嫂。課外認真閱讀課文有關內容,自己分析楊二嫂這個人物(突出一點,不求全面),寫一篇兩三百字的短文。下節課交流。
第二課時
一、學生交流對楊二嫂的分析
選擇三五個學生當堂交流,其余的可在課外通過網絡或墻上張貼等適當形式交流。
如果學生的分析不到位,教師要適當補充。(對楊二嫂的分析要點可參考教師用書有關內容。)
二、探究分析宏兒和水生
問題1:《故鄉》中的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人物,是兩個不同的典型人物。通過塑造這兩個人物,作者表達了自己的對當時社會的看法。為何還要寫宏兒和水生?
指導學生從課文有關語句中去分析作者寫宏兒和水生的意圖,理解在宏兒和水生的身上寄托著新生活的愿望。
問題2:他們能過上新生活嗎?──作者以為?──你以為?
引導學生分析理解課文最后兩段的深層含義,特別是下面語句的含義:
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
──為什么害怕?
──“我”怕的是:希望不能實現;實現希望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實現希望要作出犧牲;希望是泡影,一碰到實際就被粉碎。
2、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嗎?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
──“偶像”、“切近”、“茫遠”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我的愿望茫遠”?
──“手制的偶像”是:
⑴ 親手用木頭或泥土做成的神像;
⑵ 比喻讓后代過上新生活的主觀愿望。
、 比喻用來自我安慰的一種幻想。
“我的愿望茫遠”的原因是:
、 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
⑵ 當時大多數人還不想去實現這種愿望;
、 不知道通過何種途徑、也不知何時才能實現;
、 不如求神拜佛那樣能給人帶來好處。
3、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希望為什么無所謂有無?決定希望有無的關鍵是什么?這里的路是什么路?走的人多嗎?
──希望是虛無縹緲的,看不見,摸不著。希望是變化不定的:隨著客觀現實的變化,原有的希望可能會化為泡影,原來沒有的希望也可能會產生出來。希望的有無取決于實踐:不去實踐,有希望也等于無希望;敢于實踐,希望就能變成現實。希望的有無也如同地上的路,地上的路是大家走出來的,有人走就有路,沒有人走就沒路,努力去實踐就有希望,不去實踐就沒有希望。這里的路是實現希望、建設新生活的道路,他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去開拓,去闖出一條通往新生活的陽光大道來。
問題3:課文最后一段中為什么再次描寫海邊沙地的月景?這里與前文第一次的描寫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有這樣的不同?
引導學生比較兩處描寫的異同,理解末段描寫與議論結合的寫法,深刻理解作者對實現新生活的愿望及信心。
三、主題探究
要求學生根據這兩節課來對課文的閱讀與分析,自己概括這篇小說的主題。然后交流討論。教師要及時點評,既要把握住大的方向原則,又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最后教師可以作如下的小結:
《故鄉》的主題思想是相當豐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紳”也就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造成了城鄉勞動人民從物質到精神、從外表到內心的十分可悲的變化。物質和外表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可以不必多說。精神、內心的變化,則不僅表現在閏土成了封建思想俘虜的木偶人,楊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厭惡的畸形兒,而且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嚴重隔膜,互不了解。閏土、楊二嫂盡管性格懸殊,表現各異,但“我”同他們之間都“無話可說”,則是共同的。反過來說,閏土、楊二嫂對于“我”,又何嘗不如此。在他們看來,“我”已經成了“老爺”,或已經“放了道臺”,他們之間已經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著一道階級的鴻溝。這階級的鴻溝,不僅是千百年的傳統觀念問題,主要還是現實的階級存在問題。對于“閏土”、“楊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閏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同情更多些;厭惡和諷刺楊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靈魂的扭曲。
四、拓展延伸
“閏土”和“楊二嫂”的后代生活得怎樣?
課外查找有關資料,組織成一篇通訊報道或隨感。
五、布置作業
對于這篇小說,你覺得還有什么問題值得探究?請進一步細讀課文,提出兩個你覺得最值得探究的問題,并就其中的一個做一些分析與探究。下節課交流。
第三課時
一、問題探究
就上節課的作業選擇三五個學生當堂交流,每個學生既要說出自己對某個問題的探究分析,又要給大家留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其余的可在課外通過網絡或墻上張貼等適當形式交流。
如果學生的探究分析發生原則性、方向性的偏離,教師要適當點撥,及時糾偏。
二、拓展閱讀
王富仁《精神“故鄉”的失落──魯迅〈故鄉〉賞析》(見“教師用書”)
讓學生自己閱讀,教師只需引導學生把握要點,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即可,不必作什么分析。要讓文章自己來“說話”。
《故鄉》教學設計優秀案例 篇8
一、教學目的
1、了解對比的寫法和在記敘中運用議論的作用。
2、學會辨析段的類型。
3、通過對這篇小說內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舊中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不僅是我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靈魂上對農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發起學生熱愛新中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強烈愿望。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1、對魯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對話、外貌、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3、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義。
三、課時安排:三課時。
四、教學方式:啟發誘導及自主學習方式相結合
五、課堂形式:多媒體教學,達到生動形象的視覺效果
第一課時(略)第二課時
二、教學過程:
1、復習舊課,導入新課思考:故鄉除了景物的變化外,還有什么變化?
2、品析小說的人物形象:師生互動,
。ㄒ唬╅c土:少年閏土: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對“我”的態度對生活的態度
中年閏土: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對“我”的態度對生活的態度
總結:什么原因使閏土前后判若兩人?
。ǘ疃盒≌f怎樣刻劃楊二嫂形象的?與描寫閏土的方法有何異同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外貌描寫語言描寫
。ㄈ拔摇笔切≌f中又一個重要人物。小說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個人物。分析“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三、歸納總結:人物形象
性格特點:少年時:活潑、聰明、能干、淳樸、熱情、知識豐富,是個小英雄形象
中年時:憔悴、遲鈍、麻木,有封建傳統的等級觀念,是當時社會不覺悟、生活貧苦的農民形象
四、布置作業:練習冊及課后練習
《故鄉》教學設計優秀案例 篇9
一、教材說明、分析:
1、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課文為初中語文第五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本節課的講授內容是第二課時的內容,著重講授“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該篇作為魯迅的短篇小說名篇,具備了寫作賦形思維訓練中“起、承、轉、合”的寫作思路,作為短篇小說的典范之作,該課書首先要求學生進一步掌握小說的相關知識及對小說的簡單鑒賞分析,學會并力求掌握從人物分析推知小說主題的鑒賞原則,再通過后面幾課的學習,構建小說鑒賞的基本框架,具備小說鑒賞的基本能力,為以后學習、鑒賞,乃至創作小說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該篇小說中多次用到“重復”和“對比”的手法,熟練掌握這兩種手法對于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的提高勢必起到積極的作用。其教學內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圖示: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掌握小說的基本知識。
明確作者是如何運用“重復”、“對比”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和展現主題的能力目標:掌握從細節、動作、語言、外貌、心理等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題的鑒賞方法。
情感目標:理解人物形象的復雜感情。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
難點:從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題的思維訓練。
“重復”、“對比”手法在實際寫作中的運用。
二、教法說明:
在這節課中我將努力為學生展示較為詳細的“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模擬片段操作、改進幾個步驟來掌握這兩種手法的運用。第一課時簡單回憶作者,重點完成課文內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課時簡單回憶第一課時所講要點,重點完成寫法分析和寫作片段訓練。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實際能力培養為目標,以學生思維操作為主,運用啟發式教學法、靈感誘發法、直觀教學法和操作訓練法,并注重教師示范。
三、學法說明:
學生在學習本課時的教學內容之前,必須認真預習課文,并十分熟悉課文內容,在學習過程中注意仔細觀察,積極思考,注意吸收、借鑒、模寫和自評。按“聽——看——想——寫——想——寫”的步驟進行學習。
四、程序設計說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將圍繞“重復”、 “對比”手法的運用展開分析,按“回憶舊知識——講解知識點——例證知識點——分析知識點——運用知識點”的思路進行教學。下面作簡單分析:
1、回憶舊知識,導入新課:
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就魯迅進行了簡單的回憶,對小說的基本知識和鑒賞方法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對《故鄉》的內容和人物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把握,F在讓我們來簡單地回憶一下。
問題1:我所認識的魯迅。(幻燈展示)問題2:什么是小說?小說鑒賞應注意些什么?(幻燈展示)
2、點明學習目標和重點,進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將就課文的寫作方法進行分析,這篇課文寫作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大量運用“重復”和“對比”手法,那么,什么是“重復”和“對比”?運用“重復”和“對比”有些什么好處和注意事項呢?在下面的學習過程中讓我們將一起來共同探討這些問題。在這節課中我們將重點分析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并力求通過分析讓大家對重復和對比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并能運用到以后的寫作實踐中。
3、講解“重復”和“對比”的含義。(不要求學生背下來)重復: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對比: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反、相對、相背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四、《故鄉》中這樣的反復與對比也很多,先看前四個自然段。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去。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啊!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釋說: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因為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么好心緒。
問題3:前三個自然段分別講什么?第一段:對故鄉的急切渴望的熱烈心情。
第二段:渲染所見故鄉的凄涼、蕭索、荒涼和自己的悲涼心情。
第三段:一種驚詫,在這背后是對故鄉的美麗的回憶和印象,對第二自然段的重復。
問題4:“我初到故鄉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師示范分析圖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復、對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學生獨立完成。)問題5:試根據剛才的分析方法自己從文中選取材料分析“重復”、“對比”手法的運用。(教師根據學生情況做針對性指導)(旨在讓學生獨立體會、理解重復、對比手法。)
4、檢查、實際操作:(初步把知識轉變為能力)問題7:請根據自己的體會,自選內容,運用“重復”、“對比”手法寫幾句話(可以運用其中一種或兩種綜合運用)。(教師巡回指導、點評)
5、小結:
通過上面的講解分析和操作,我們了解了重復和對比手法的正確運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達效果,關鍵是在運用時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體立意和主題內涵,選擇好要運用的材料對象的本質和主題內涵的相關、相似或相反、相對。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寫作實踐中加以運用,并在運用中仔細揣摩、體會。
6、作業布置:(旨在把理論知識轉變為實際運用能力。)分析下面這一幅對聯中重復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塞馬、秋風、薊北、杏花、春雨、江南
《故鄉》教學設計優秀案例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學習本文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表現主題的寫法。
。病⒛芰δ繕耍
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能夠通過自主學習達到理解小說中景物描寫的作用的目的。
。、情感目標:
、鸥形蜃髌分腥宋飶碗s的感情。
、茦淞檫h大理想而奮斗的決心和信心。
【教學重點】
。、學習文中幾組對照描寫,把握對比的寫作手法。
2、領會景物描寫的作用。
【教學難點】
領會作者復雜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自古以來,“思故鄉、贊故鄉”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同學們能隨口說出幾個寫“故鄉”的詩詞名句來嗎?故鄉,讓離家的游子多了一個永遠也做不完的夢,故鄉,在游子的記憶里沉淀出了無限的美麗與思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文學世界,感受《故鄉》的魅力。
二、寫作背景簡介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專制的政權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軍事力量。由于這雙重的壓迫,中國的廣大人民日益貧困化。這篇游說是魯迅在1912年12月初,回故鄉接母親時親眼看到故鄉的破舊不堪和農民生活的貧困,百感交集,思緒萬千,一年后就以這次經歷為素材,創作了這篇小說。
三、整體感知課文
。、這是一篇小說,同學們回顧一下,小說有哪三要素?
2、快速瀏覽課文,思考:本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圍繞“故鄉”寫了幾個什么情節?
。场⒃诠枢l的活動是本文的主要情節,但中間還穿插了一件什么事?從記敘的順序上看,這叫什么順序?插敘這個情節的目的是什么?
四、分析景物描寫的作用
1、指名朗讀描寫回憶中的故鄉的語段,思考:作者向我們展現的是一幅什么樣的圖畫?讀后給你什么樣的感覺?
。病⑽闹羞有什么地方描繪了景物?找出來讀一讀。
、旁O想一下:假設你是文中的“我”,當你即將回到闊別二十余年的故鄉時,你的心情會怎樣?漸近故鄉時,“我”見到故鄉如此蕭索、荒寂的景象時,“我”的心情是怎樣的?
、茖W生就這段景物描寫進行賞析。
。、這是兩幅完全不同的圖畫,現實中的故鄉和記憶中的故鄉景色真的有如此大的區別嗎?“我”為什么會有這樣不同的感受呢?
。、分析總結景物描寫的作用。
五、學生自由提問、質疑問難
六、小結
【板書設計】
故鄉
魯迅
景物人物心情
記憶中的故鄉靜謐祥和的夏夜美景─────→愉悅歡快
烘托
現實中的故鄉蕭索荒寂的故鄉冬景─────→悲涼失望
《故鄉》教學設計優秀案例 篇11
一、前提測評
讓學生回答上節課學過的兩個問題。
(一)《故鄉》這篇文章的體裁是什么?(讓一名學生回答)
《故鄉》是一篇小說。
(二)這篇文章的敘事線索是什么?按照怎樣的寫作順序展開故事情節?情節發展又如何(讓一名學生回答)
這篇文章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展開故事情節,情節發展過程是“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
上節課我們熟悉了課文內容,理清了文章的結構層次,今天這堂課的內容就是我們一起討論分析《故鄉》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寫(板書課題)
二、認定目標
教師讓學生看投影,認定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投影展示教師口述)
1、分析小說的人物描寫和景物描寫。
2、理解運用對比突出主題思想的寫法。
三、導學達標
1、人物——— “小英雄”與“木偶人”
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分析,教師從旁作適時地引導點撥。
(1)《故鄉》的主人公是誰?是“我”還是“閏土”(是“閏土”)
(2)魯迅是怎樣描寫閏土的?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有什么不同?
少年閏土:“一個十一二的少年……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
“紫色的圓臉……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紅活圓實的手。
閏土會裝弶捕鳥,會月夜刺猹,會管西瓜,認識各種鳥;
各種貝殼還認識“鬼見怕”和“觀音手”
他“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事”
中年閏土:“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象是松樹皮了。”
“臉上顯出……卻沒有作聲……”
“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仿佛石像一般!
少年閏土——天真、活潑、能干、熱情、健談和我之間沒有任何隔膜。(板書)
中年閏土——衰弱、遲鈍、麻木、說話吞吞吐吐,而且和我已經隔了一堵墻(板書)
【《故鄉》教學設計優秀案例】相關文章:
《故鄉》 語文優秀教學設計案例06-15
優秀教學設計案例07-27
故鄉的優秀教學設計06-20
故鄉優秀教學設計06-20
《故鄉》的優秀教學設計12-07
動物教學設計優秀案例02-15
《麋鹿》優秀教學設計案例07-02
《變臉》教學設計優秀案例06-13
《貓》教學設計優秀案例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