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月跡》教學設計板書(通用10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月跡》教學設計板書(通用10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月跡》教學設計板書 1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讀通讀懂課文,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了解孩子們在哪里尋到了月亮。
2、聯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體會作者回憶童年美好生活時流露出的對家鄉深沉的愛,理解月亮屬于每個人的深刻含義。
3、掌握本課生字、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熱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4、練習采用查資料或詢問的方式解決自讀中遇到的一些疑難問題。
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內容,理解月亮屬于我們每個人的含義。
教學難點 :
體會作者在回憶童年美好生活時所表達出的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感情。
第一課時
一、設置情境,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與月亮有關的一個傳統節日就要到了,你知道是什么節嗎?你知道人們過中秋節都要干什么嗎?(學生自由談。)你能背出有月亮有關的詩歌嗎?(也可以師先背誦《小小的船》,以拋磚引玉)。
自古以來,人們就借月亮表達對祖國,對故鄉,對遠方的親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節這天晚上,人們追尋著月亮,欣賞著月亮。
板書課題:月跡齊讀課題跡什么意思?
下面我們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個中秋節的晚上,一起去尋找月亮,欣賞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課件出示要求:
1、認真讀,掌握生字的讀音。
2、劃出自己有疑問的地方。
2)提出自己沒有解決的問題。
學生能解決的當場解決,不能的老師做以梳理。
三、師:文中的孩子們在哪里尋到了月亮?
1)請同學們再仔細讀一讀,找一找,畫一畫。
2)全班交流。隨機理解中堂等詞語。
3)哪段是寫在中堂里尋到月亮的`?
四、 品讀課文,體會寓景之情。
(一)學習第二段
1自由讀第二段。劃出描寫月亮的句子。
課件出示:果然有了月亮,穿衣鏡上的圓便滿盈了。月亮還在竹簾上爬,一個失望。
理解:款款滿盈
2作者看到月亮升起的情景,你見到過嗎?談談哪些句子描寫的情景你也見到過?(也可課件演示)
3孩子們看到這個景象后,是什么心情?你從哪里感受到的?
學生談各自的體會。
4再來讀讀這一段落,把孩子們當時的心情讀出來。
指名朗讀,教師指點。
師:當月亮不見了時,孩子們又在院子里找到了它的蹤跡,哪幾段是寫在院子里的事?找一找。
(二)學習第二部分
1、 默讀第二部分,邊讀,邊找,在院子里,我們看到了什么?議論了什么?孩子們又在哪里尋到了月亮?
2、 交流:在院子里孩子們看到了什么?院子里的景色怎樣?你從哪兒體會到的?有感情地練讀課文。
交流:月光下的孩子們的心里想些什么?
3、孩子們對月亮產生了無盡的遐想,聽了奶奶的話,作者當時想到了什么?
理解:面面相覷裊裊
你讀了奶奶的話,你在想什么?
(如果沒有學生講出《嫦娥奔月》的故事,老師可補充出來)
4、 分角色讀人物對話,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師:孩子們又在酒杯里,葡萄葉兒上,瓷花盆上,爺爺的鍬刃兒上,上灣,下灣,還有------(弟弟妹妹的眼睛里,讓學生補充出來)尋到了月亮,同學們,你還能說出在哪兒還能尋到了月亮嗎?
(三)、師:當三妹以為月亮是屬于她時,她是什么心情,什么表情,我們呢?
(練習通過有感情朗讀來體會美好的月亮,孩子們是多么向往和熱愛。)
(四)、師:可奶奶卻說,月亮屬于我們每個人,聯系上下文,討論:月亮是屬于每個人的嗎?
小組討論
全班交流,鼓勵學生大膽談出自己的理解,并做到有根有據,分析到位。
(若學生沒有注意到后面幾個自然段,可引導學生:文中的孩子們覺得月亮是什么呢?等問題讓他們去關注這些話。)
五、總結全文。
當大家知道月亮不僅屬于漂亮的三妹,同時也屬于每個人時,他們滿足了,他們在月光下,相依相偎地睡著了,睡得那么甜。看,睡夢中的弟弟正在笑呢,他會夢到什么呢?
學生想像
同學們,明月寄相思,作者回憶童年的一個中秋夜,是為了什么呢?
學生思考回答。
師:同學們,承載著人類美好愿望的月亮也同樣屬于你們每個人,只要你想要月亮。
六、 課后拓展作業
1、搜集描寫月亮和月光的文章,詩歌,詞,故事,做一期手抄報。
2、找出描寫月亮和月光的句段,讀一讀,背一背。
《月跡》教學設計板書 2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即將來臨,課前老師布置同學們收集有關中秋節的習俗,關于月亮的民間傳說、月球的知識等。今天我們一起談談對月亮產生過的奇妙想法,發生過的和月亮有關的故事好不好?
2、我們來學習當代作家賈平凹的文章《月跡》
[板書課題]
課件:月亮
二整體入手理清順序。
1、自由朗讀全文。說一說月亮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默讀全文,思考:孩子們在那里尋到了月亮?
教師組織學生匯報。
板書:
中堂竹窗簾兒里穿衣鏡上
院子里沙灘上上灣下灣
3、小組交流。對照課文,看看自己說的是否合理,并且能概括說出來。
4、全班匯報。
三抓住特點感受美麗。
理清了順序,引導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體會月亮的特點,從而感受月亮的美麗。
1、默讀全文,想一想:作為一名講解員,你將怎樣把月亮介紹給大家?你喜歡月亮,為什么?你會向講解員提出什么問題?請標記在書上。
2、放聲自由朗讀全文,特別要多讀讀自己喜歡的句段,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月亮的美麗。
3、討論課后思考練習
看圖,讀課文,孩子們在那里尋到了月亮?月亮屬于我們每個人嗎?
4、全班匯報。
四、回到整體,擴展延伸。
老師小結:
本次講解我們就進行到這兒,請各位講解員回去后,查找一下有關月亮的相關資料,明天我們接著講解。
第二課時
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讓學生在讀中進一步了解月亮的特點。
二分組研討總結觀察方法。
按照空間位置變化的順序
[板書]
中秋之夜我們在院子里聽奶奶講故事,盼望月亮出來。
我們盼望已久的月亮進了中堂,然后又匆匆走了。
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兒地溜了進來先后出現在
全班匯報。
這些變化其實是月亮的什么的結果
三口頭、習作練習。
1、把你知道的有關月亮的資料介紹給同學們。
2、選擇自己喜歡的按一定的順序和觀察方法說一說,再寫下來。
3、各組選派代表,和全班同學交流。
檢查字詞。
利用詞語卡片認讀,體會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說清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識記生字。
把你喜歡的描寫月亮的詞句摘抄下來。
老師小結
布置作業:
朗讀課文
第三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第1.2自然段。現在,我們繼續學習課文第3、自然段,進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樣寫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二、指名朗讀課文,邊讀邊想,作者是怎樣寫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三、學習第3段。(3-23)
這一段篇幅較長,我們把它分為
[板書]
望月、議月、尋月
月亮沒了蹤跡,激起了孩子們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在奶奶的提示下,追出了屋子,追進了院子。看到了另一番情景:
奶奶的講述勾起了孩子們對月亮上事務的無盡聯想。
思考:孩子們在哪里尋找月亮?
葡萄葉瓷花盆爺爺鍬刃
月亮屬于我們每個人的嗎?
四、再讀課文,讀中體會;每個人心里的月亮其實就是每個人心里對月亮充滿的喜愛之情。
五、布置作業:
讀課文,預習課文后半部
第四課時
一、復習學法,談話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前半部,今天這節課我們通過討論、交流,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
二、學習第四自然段。(24-29)
1、請一個學生讀一讀課文。
思考;月亮屬于我們每個人嗎?
[板書]
大家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了
月亮是每個人的,它并沒走,你們在去找吧
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月亮是我們要的
月亮是個好
月亮屬于我們的,每個人的
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
那月亮不是我們印在天上的印章嗎?
三、小結談話:
孩子們在院子外的小河邊,看到了映照在沙灘上、下灣里的月光。當孩子從彼此的眼睛里看到小小月亮時,他們突然明白了: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四、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只要有一顆追求美好的心,不但能擁有美麗的月亮,而且能擁有美好的整個世界。
聯系課文內容,談談各自的體會。
五、出示生字,指導書寫
六、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
《月跡》教學設計板書 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
2、過程與方法:有感情地誦讀課文,聯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點語句。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1、讀懂課文內容,理解“月亮屬于我們每個人”的含義。
2、培養學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引出“月跡”
1、播放歌曲《童年》(多媒體播放),鼓勵同學跟唱。
2、童年是一首動聽的歌,唱出了我們內心的歡悅;童年是一幅美麗的畫,展示著我們人生的斑斕!我們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童年樂園,她記載了我們的喜怒哀樂,見證了我們的成長歷程,閃爍著童心孕育的夢幻之光。這節課,就讓我們睜大聰慧的雙眼,展開想象的翅膀,走進當代著名文學家賈平凹的童年樂園,和他一起回到童年里的那個中秋節的晚上,去觸摸他那顆純潔的童心,去追尋月亮的足跡,欣賞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走近文本,感知“月跡”
1、 師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其他同學仔細聽,完成三個任務:
⑴文中的孩子們在哪里尋到了月亮的蹤跡?請勾畫出來。
⑵地方不同,月亮的特點不同,作者的心情又分別有什么變化?
⑶請在自己有疑問的地方,標上“?”。
2、師生交流。明確:
⑴孩子們在“鏡中——院中——杯中——葡萄葉兒上,瓷花盆兒上,爺爺的锨刃兒上——河中——眼瞳中”尋到了月亮。
邊交流,教師邊隨機引導學生勾畫課本每頁右側的賞析文字,明確寫作思路:鏡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飲月——河中尋月——眼中見月——河灘議月;或概括為:盼月——看月——尋月——議月。(只要扣住了內容,其他的概括方式亦可。)
⑵教師引導學生邊讀邊梳理出在尋月過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
心理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期待——失望——羨慕——小心——驚喜——甜蜜。(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出,自圓其說即可。)
三、與文對話,品味“月跡”
1、快速瀏覽課文。找出你最喜歡的表現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說說你的理由。
(提示:為使成果交流時不走亂步子,教師可提示學生按一定的思路賞析,如可以注重于品“月跡”,遵循“鏡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飲月—河中尋月—眼中見月—河灘議月”的次序,找一找能表現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賞析;或者注重于品孩子們因月亮而變化的“心跡”,尋找孩子們“期待—失望—羨慕—小心—驚喜—甜蜜”等心情變化的過程,找一找能表現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賞析。)
2、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具體操作過程如下。
自主學習:教師指導學生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展開探究,①找——和問題相關的語句;②分——聯系上下文及生活體驗,分析、綜合;③結——歸納認識,得出結論;④問——提出疑難。
合作學習:各小組內部交流成果,知識共享,合作探究。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①緊緊圍繞要求討論交流;
②認真聽取每個同伴的探究成果;
③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對同伴的探究成果作修正或補充;
④共同幫助學有所難的同伴;
⑤提出小組中不能解決的問題,準備向其他小組或老師咨詢。
教師仔細傾聽學生的討論發言,相機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同時,教師既對探索過程進行及時調控,還適時點撥,推波助瀾,不斷激發學生思維活力,使探究過程更加熱烈、豐富、深入。
3、交流成果。
估計學生會談到以下幾處。
①我們看時,那竹窗簾兒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地溜進來,出現在窗前的穿衣鏡上了:原來月亮是長了腿的`,爬著那竹簾格兒,先是一個白道兒,再是半圓,漸漸地爬得高了,穿衣鏡上的圓便滿盈了。
—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地溜進來”,這句話讓我覺得月亮像一個淘氣的孩子,明明知道我們在盼著它,卻偏偏不讓我們看見似的,躡手躡腳地走了進來;又讓人覺得月亮像一位美麗絕倫的少女邁著輕盈的步子緩緩走來,十分優雅。“爬”表明月亮一點點升起,越過一個個橫格,就像是長了腿會爬一樣,作者用一個“爬”字,寫出了在孩子眼里月亮是十分有趣的,表現了兒童奇妙的想象力。
②我們就都跑出門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個滿滿的圓了,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銀銀的,燈光也沒有這般兒亮的。院子的中央處,是那棵粗粗的桂樹,疏疏的枝,疏疏的葉,桂花還沒有開,卻有了累累的骨朵兒了。
—“滿滿”寫月亮的圓;“玉玉的,銀銀的” 寫月光亮如玉般溫潤,如銀般燦爛,兩個名詞作形容詞,也是一種比喻;“粗粗”寫桂樹的壯;“疏疏的”寫枝葉不是很繁茂,銀銀的月光從枝葉縫隙里穿出,影影綽綽,幽靜柔美;“累累”形象地寫出了花朵的多。使用疊詞,寫出了月光的特點,讀起來瑯瑯上口,也符合兒童語言的特色。
③倏忽間,哪兒好像有了一種氣息,就在我們身后裊裊,到了頭發梢兒,添了一種淡淡的癢癢的感覺;似乎我們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們身后的這一棵了。
—“裊裊”,形容花香,將無形賦予有形,仿佛都能看到花香在空氣中彌漫、繚繞的蹤跡了;“淡淡的”寫出香氣似有似無;“癢癢的”是從觸覺的角度寫。獨特的聯想和奇妙的通感,巧妙地將視覺形象變成了嗅覺、觸覺意象,遙不可及的月形月影變成了可聞可觸的,給人身臨其境之感。
④捧著,一動不動的,手剛一動,它便酥酥地顫,使人可憐兒的樣子。
—“酥酥地”,既有形狀上的“碎”,又有觸覺上的“軟”,一個酒杯中蕩漾著的月影被寫得似乎可以觸摸到,也可以感覺得到;“使人可憐兒的樣子”是兒童心理感受,寫出孩子們的天真可愛。
⑤月亮是個好。
—“好”就是指美好的東西,直接把月亮和“好”聯系起來,用童真的語言表明月亮那么美麗和純潔,給每個人都帶來美的享受。
⑥噢,月亮竟是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只要你愿意去發現,美無處不在,希望無處不在。“它就有了哩”富含童真童趣。
此處不再一一列舉。教師要邊引導學生品味,邊指導朗讀。
第二課時
一、師生對話,探究“月跡”
1、自由朗讀課文。用“?”標出疑問處。
估計會提到以下問題:
⑴開頭第一句話與主題無關,能否去掉?
⑵“月亮是這么多的”這是為什么?
⑶為什么說“月亮是每個人的” ?
⑷文章說“我們都滿足了”,滿足了什么?
⑸為什么說月亮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
2、教師相機整合為下邊幾個問題,供學生合作探究。
⑴課文開頭寫“我們這些孩子,什么都覺得新鮮,常常又什么都不覺滿足”,而結尾卻說“大家都覺得滿足了”,這是為什么?
⑵為什么說“月亮是每個人的” ?
⑶“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這句話怎么理解? 3、速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
4、交流成果。明確:
⑴“不覺滿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那么新鮮好玩,發生的任何現象他都充滿了好奇,他的心里有無數個為什么,總想打破沙鍋問到底,所以對孩子來說,他們總是“不覺滿足”的。
“滿足”—尋找月亮,其實也是在尋找夢想和希望。找到了月亮,也就有了希望,心里便踏實了,滿足了。
⑵這里的月亮不單單只代表月亮,而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所以,孩子們“尋月”,實際上是追尋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生。“月亮是每個人的”實際上在告訴我們只要不停地追求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追尋到美好的事物,都可以擁有美好的人生。
⑶很有詩意的回答,一輪圓月襯著無邊無際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蓋在書本上,長天為紙月為印,表明天空是我們的作品,天空是我們的財富,我們是天空的主人,我們擁有天空,我們擁有宇宙。貼切新奇的比喻形象地表現了孩子們豐富而生動的想象力。
5、教師小結。
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無邊無際的天空象征著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尋找到生活中的美,對美的追求,應該是人生的座右銘,對于你們是如此,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
二、質疑問難,反思“月跡”
讀完本文,我們最深切的感受是:我們要善于發現,生活中到處都是美。那課文中的“美”你有沒有完全讀懂?經過剛才思維的碰撞,你有沒有發現新的疑問?
三、聯系生活,豐富“月跡”
1、中秋節,你就在這一群孩子中,你們一起盼月、看月、尋月、議月。討論“月亮是個什么樣呢”,你會怎么回答?
2、生活中,你尋到屬于自己的月亮了嗎?
教師總結:同學們,時光帶走你們的童年,讓你們長大;歲月增長你們的閱歷,讓你們成熟。盡管美好的童年一去不返,但只要你們擁有一顆童心,就能擁有童年般的快樂;看似平凡的生活是美好的,但只要你們擁有一顆愛心,睜大聰慧的雙眼,展開想象的翅膀,那么一片綠葉是一首詩,一抹斜陽是一首歌,一個游戲是一種創造……你們就能發現生活中美好的東西無處不在。
四、課外探究
閱讀賈平凹《對月》一文,與《月跡》相比,你更喜歡哪一篇文章?為什么?
月,夜愈黑,你愈亮,煙火熏不臟你,灰塵也不能污染,你是浩浩天地間的一面高懸的鏡子嗎?
你夜夜出來,夜夜卻不盡相同;過幾天圓了,過幾天又虧了;圓得那么豐滿,虧得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會照了出來的。你照出來了,悲哀的盼你豐滿,雙眼欲穿;你豐滿了,卻使得意的大為遺憾,因為你立即又要缺陷去了。你就是如此千年萬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還是學士,還是村孺,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這無窮無盡的變化之中統統消失了,而你卻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
你對于人就是那砍不斷的桂樹,人對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吳剛?而吳剛是仙,可以長久,而人卻要以暫短的生命付之于這種工作嗎?
這是一個多么奇妙的謎語!從古至今,多少人萬般思想,卻如何不得其解,或是執迷,將便為戰而死,相便為諫而亡,悲、歡、離、合,歸結于天命;或是自以為覺悟,求仙問道,放縱山水,遁入空門;或是勃然而起,將你罵殺起來,說是徒為亮月,虛有朗光,只是得意時錦上添花,悲哀時火上加油,是一個面慈心狠的陰婆,是一泊平平靜靜而溺死人命的淵潭。
月,我知道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你出現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是說明這個世界,就是在向世人作著啟示:萬事萬物,就是你的形狀,一個圓,一個圓的完成啊!
試想,繞太陽而運行的地球是圓的,運行的軌道也是圓的,在小孩手中玩弄的彈球是圓的,彈動起來也是圓的旋轉。圓就是運動,所以車輪能跑,浪渦能旋。人何嘗不是這樣呢?
人再小,要長老;人老了,卻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老和少是圓的接榫。冬過去了是春,春種秋收后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雞,雞可以吃蟲,蟲可以蝕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這么不斷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復始,一次不盡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歸復著一個新的圓。
所以,我再不被失敗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為老死而悲了,再不為生兒而喜了。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嗎?能知道我死后變成何物嗎?活著就是一切,活著就有樂,活著也有苦,苦里也有樂;猶如一片樹葉,我該生的時候,我生氣勃勃地來,長我的綠,現我的形,到該落的時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讓別的葉子又從我的落疤里新生。我不求生命的長壽,我卻要深深地祝福我美麗的工作,踏踏實實地走完我的半圓,而為完成這個天地萬物運動規律的大圓盡我的力量。
月,對著你,我還能說些什么呢?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間高懸的明鏡,讓我看見了這個世界,看見了我自己,但愿你在天地間長久,但愿我的事業永存。
《月跡》教學設計板書 4
教學目標:
(一)通過默讀課文,借助《作業本》中的導圖,用較快的速度梳理文脈,了解月亮足跡出現的地點和尋月的過程。
(二)通過抓關鍵詞,發“朋友圈”,小組合作等方式,感受作者生動的描寫和細膩的感受,體會尋月過程的趣味盎然。
(三)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培養學生對語段的欣賞、評價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揭示課題
1、千古流傳,明月永恒。同樣一輪月亮,卻帶給人不同的感受,有時候連足跡也各不相同。(出示詩句)月亮的足跡分別出現在哪兒?(群山、松林、海上)
2、你瞧,它的足跡又出現在了——竹窗簾兒上。這個畫面出自——賈平凹寫的《月跡》。(齊讀課題)
3、介紹作者:其實作者叫賈平娃,從小生活在陜西農村。因為“凹”在陜西方言里讀wa,所以長大后作者就自稱——賈平凹。
4、這是一篇一篇略讀課文,文前的導語給我們提了哪些閱讀要求?用筆劃一劃,標上序號。(默讀導語,標出閱讀要求。)
(二)初讀課文,理清文脈
1、出示自讀要求:
快速默讀課文,找找月亮的足跡出現在哪些地方?找到一處圈一處,完成《作業本》第二題的這張圖表。
2、交流反饋。
(1)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有不同意見,請補充并說明理由。
(2)引導學生串聯起來說一說月亮足跡的變化。這樣介紹月跡,顯得多而亂,你能按照地點的變化分分類嗎?(學生自主分類:中堂—院中—河邊)
3、結合這兩條線索,再來說說月亮足跡的變化。
4、教師小結:剛才我們抓關鍵詞梳理了月亮的足跡,并進行了歸類整理。發現作者追尋月亮的足跡,從中堂——院中——河邊(順勢板貼)。
(三)品讀“家中月”,感受“有趣”
1、下面,讓我們走進中堂去尋月。出示第二自然段和相應的學習要求:
默讀第二自然段,什么地方特別有趣?圈劃關鍵詞句,你體會到了什么?
2、匯報交流,品讀語段。
預設一:“溜”、“爬”等一系列動態詞。
(1)學生交流,說感受。
(2)聯系生活,理解“溜”所傳遞的月亮的調皮可愛。
在你們的生活中,什么時候你也會這樣悄沒聲兒地溜呢?
(3)句子凸顯,朗讀指導(指名讀)。
我們看時,那竹窗簾兒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兒地溜進來,出現在窗前的穿衣鏡上了……
(4)小結:“溜”這個表示動態的詞,寫出了一份濃濃的趣味。像這樣表示動態的詞,還有很多。
(5)預設其他動態詞:長了腿、爬,學生交流感受,融情朗讀。
預設二:描寫月亮形態變化的詞。
(1)引導發現:調皮的月亮會溜,會爬,還會變呢!誰找到了?
(2)隨機圈劃:白道兒——半圓——滿盈——虧了——沒了蹤影(框起來)
(3)老師帶來了一面穿衣鏡,誰能根據課文提示,上臺擺一擺“小月亮”?(學生擺,教師引導說出理由)
(4)串讀:你看,在作家的筆下,月亮多調皮多可愛啊!它會——會——還會悄悄地發生變化呢!先是一個——再是——漸漸地便成了——后來,慢慢兒又——末了便全——。
(5)小結:像這樣的描寫,就是——動態描寫。(板書:動態)作者就是通過這些動態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了尋月的樂趣。
預設三:我們都高興起來,又都屏住氣兒,生怕那是個塵影兒變的,會一口氣吹跑了呢。
(1)學生讀句子,抓“生怕”等詞,說感受。
(2)演繹“屏住氣”,看月亮爬窗格的視頻,再次說感受,理解心情變化。
(3)帶著感受讀句子,讀出心情的起伏。
3、小結:在家里,我們尋找月跡,作者不僅通過用具體的動態描寫(相應文字變紅)來展現這份有趣,還融入了細膩的心情(相應的文字變藍)。(板書:心情)
4、配樂,師生合作讀。
5、小結:剛才我們邊讀邊體會,從不同的詞句中有了不同的感受。如果把這點點滴滴的感受串在一起,就是一份很有價值的閱讀感受。
6、分享“朋友圈”的閱讀感受。
(1)對比閱讀。
有同學讀了這段文字,將他們的閱讀感受分享在朋友圈里。(出示兩則閱讀分享)誰來讀一讀?(指名讀)你更喜歡哪一種呢?說說你的理由。
預設1:喜歡左邊一則的理由是,寫得很具體,感受很深。
預設2:喜歡右邊一則的理由是,雖然簡短,但像詩一樣。
預設3:都挺喜歡,它們各有各的優點。
(2)小結:這兩則分享各有特色,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們都表達了自己真實的想法。所以我們在分享朋友圈時,除了要把自己的想法說清楚,還要注意語言的準確和流暢。如果有一些個性化的表達,就更吸引人了。
(四)小組合作,品讀分享
1、出示小組合作的要求。
(1)自主學習:在“院子里”和“院子外”選擇其中一塊內容,圈劃你覺得有趣的`詞句,將自己的感受分享在“朋友圈”里。
(2)小組交流:互相分享,推薦一個人上臺匯報。
2、交流展示。
第一組交流后,教師示范評價,第二、第三組交流后,讓學生評價。
(1)預設“院子里”(第3—20段),抓疊詞感受靜態美。
“滿滿”、“玉玉”、“銀銀”、“粗粗”、2個“疏疏”、“累累”,感受月光下,桂樹的靜態美。——讀一讀,讀出輕輕柔柔的靜靜的美。(隨機板書:靜態)
小結:動中有變化,靜中有享受,這就是賈平凹文字的魅力。
(2)預設“院子里”,感受“想象神奇”。
把桂花的骨朵兒想象成繁星變的,把自己身后的桂樹想象成月宮里的桂樹,想象月宮中有嫦娥,真是有趣啊!——組間補充——哪些同學想為這條朋友圈點贊?來說說點贊的理由。——就是這份想象,讓我們感受到了情趣所在。(板書:想象)
(3)預設“院子外”(第21—24段),發現文本隱含的哲理。
作者觀察得很仔細,他發現月亮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月亮無處不在,月亮屬于每個人!我也希望自己有個月亮。——不光是月亮,只要我們愿意尋找,就會收獲更多的美好!
(五)寫法歸納,課堂小結
總結:這節課,我們和作者一起追尋月跡,不僅發現、欣賞那xx的月亮帶給我們很多不一樣的體驗,還體會到動靜結合的描寫方法以及作者細膩的感受。愿大家也能像作者一樣細心觀察、細膩感受,你會發現,生活真的很美好。
《月跡》教學設計板書 5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認識并掌握“追、嫦”等7個生字,理解“累”這個多音字的用法。
2、學生能夠理解文章的思路,將文章分段,并理解每段的主要內容。
3、學生能夠欣賞文章中優美、富有童趣的語言,感受月亮的美。
4、學生能夠體會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表達。
教學重點:
1、將文章分段。
2、欣賞文章中的語言,感受月亮的美。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表達。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導入
老師出示課件2,引入詩歌《靜夜思》,并引導學生思考月亮在詩中的描寫。通過這首詩,引出孩子們對月亮美好的印象。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并圈出生字詞。
2、學生借助工具書或請教老師,解決生字詞。
3、學生默讀課文,將文章分段,并概括每段的主要內容。
三、細讀,尋月之跡
1、在預的基礎上,學生自由閱讀文章,思考文章圍繞月亮的主要內容。
2、學生默讀課文,總結孩子們在哪里尋找到月亮,并將這些地方列舉出來。
四、品讀,賞月之美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思考鏡中月的美在哪里,并解釋為什么。
2、學生自由閱讀課文,思考自己喜歡哪里的月亮,為什么喜歡。
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月跡》,讓學生感受月亮的美。課堂上,學生通過分段閱讀,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路。通過品讀,學生能夠更深刻地體會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表達。同時,通過自由閱讀、思考和討論,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剔除下面文章的格式錯誤,刪除明顯有問題的段落,然后再小幅度的改寫每段話。
整體閱讀這篇文章就像在讀一首詩,充滿著詩情畫意。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顫”這些詞讓我們感覺眼中的月亮是那么惹人憐惜。
到了院外,孩子們并沒有停下尋找的腳步,月亮無處不在。在河里,在孩子們的眼睛里都能找到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著什么呢?我們在尋找月亮的過程中,發現月亮無處不在。
讓我們帶著這份美好的向往齊讀文章最后兩節。
在文章中,有很多靜態和動態的描寫語句,這樣的描寫讓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月亮的美好。
小練筆:院子里的白光,XX的、銀銀的,比燈光還要明亮。中央的那棵桂樹,粗粗的枝條上,疏疏的葉子,桂花還未開放,卻已經有了累累的花骨朵。(運用疊詞和擬人修辭手法)
作業:摘抄文章中描寫月亮的優美句子進行積累。
《月跡》教學設計板書 6
教學目標:
1、 了解課文的行文線索,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
2、了解孩子們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以及期盼美好事物人人都享有的純真愿望。能說出作者通過尋找月跡所要表達的感情
教學重點:
把握尋月過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
一、課前準備:
復習關于月亮的詩文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寫的是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樣的事情?
三、尋月過程,品味文本:
1、課文開頭寫“我們這些孩子,什么都覺得新鮮,常常又什么都不覺滿足”,而結尾卻說“大家都覺得滿足了”,這是為什么?
2、 明確尋月過程:(尋月所見和孩童心理的發展變化過程)
3、 “月亮是個好”,妹妹說的這句話如何理解?
4、理解“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
5、教師:經過同學們的討論分析,我們對課文內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現在,我想問一個問題——為什么要以月跡為標題?(月跡的含義)
四、課外探究:
1、 奶奶是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這個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這篇與傳統的吟詠月亮的詩文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五、閱讀課文“我們這些孩子”到“桂樹”一段,完成下列練習:
1、開頭一句有什么作用?
2、“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地溜進來,出現在窗前的穿衣鏡上了”一句用了什么修辭?“款款地”“悄沒聲地”說明了月亮怎樣的.情態?
3、“我們都高興起來,又都屏氣兒不出,生怕那是個塵影兒變的,會一口氣吹跑了呢”一句表達了孩子們怎樣的心情?
4、“但再也不是那么一個滿滿的圓了,……這般兒亮的。”是從幾個角度來寫月亮的?
5、作者在寫月光的同時,為什么還寫了院中的桂樹?
6、你覺得作者在文中說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月亮”指的是什么?
《月跡》教學設計板書 7
教學目的:
1、學習課文借景抒情的寫法,通過拓展閱讀進一步強化此寫作方法并能使之應用。
2、培養學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教學準備:復印資料
教學過程:
一、預習階段
布置學生預習課文:
1、印發資料《楓葉如丹》和《莫干山訪竹》
2、查找與月相關的文學作品
3、查找作者賈平凹的資料
4、掃清三篇文章的字詞障礙
5、對課文進行質疑
二、課堂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我們曾經讀過許多描寫月亮的文學作品,唱過許多與月相關的歌曲,有的是純粹歌頌月的美好和純潔,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達心中的情感和思緒。現在我想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與月相關的文學作品。
學生背誦
教師:這節課我們還要學習一篇與月相關的散文。提到散文,我們先來回顧散文的特點。
(二)以《楓葉如丹》一文加深對散文文體的認識。
教師:散文的重要特點是取材廣泛,結構活潑自由,摘取生活中的片段和點滴寄托作者的情思和愿望,表現作者對生活的認識、感受和態度。請大家結合散文的特征討論此文結構上的特點。
明確:此文分上下兩片。上片寫生命的理念,句子短而整齊;下片寫所看到的情景,句子自由、長短不一。全文表現了對生命的謳歌。
(三)學生介紹作者:
賈平凹,1952年生于陜西省丹鳳縣一農民家庭。父親為其取名賈李平,后圖口音方便,便喊他為平娃。陜西話中,娃凹同音。從西北大學畢業后曾在陜西人民出版社擔任過編輯,后調到西安文聯從事專業創作。著有小說《商州》、《山地筆記》等。
(四)聽課文朗誦錄音(教師正音):賈平凹(wā)嫉妒(jí)
(五)分組討論課文的行文線索
教師:散文在結構上看似自由,但文中都有一條線索將文章的材料組織起來——形散而神不散。請同學們討論分析本文的行文線索。
學生自行討論并回答
明確:屋中之月——院中之月——沙灘之月
尋月——賞月
(要求學生能自圓其說便可,不強求唯一答案)
第二課時
(一)導語
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賈平凹的散文《月跡》。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散文的特點,了解了作家賈平凹以及對課文的行文線索作了討論。這節課我們繼續對文章進行深入細致地學習。
下面請同學們翻開書本和預習本,以四人小組的形式,對課文內容進行小組討論和質疑。
(二)分組討論課文內容
預設問題:
1、課文開頭寫“我們這些孩子,什么都覺得新鮮,常常又什么都不覺滿足”,而結尾卻說“大家都覺得滿足了”,這是為什么?
明確:不滿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那么新鮮好玩,發生的任何現象他都充滿了好奇,他的心里有無數個為什么,總想打破沙鍋問到底,所以對孩子來說,他們總是“不覺滿足”的。
(啟發:孩子們做了哪些事情或經歷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滿足呢?)
滿足——孩子們在尋月的過程中得到了滿足
在屋中的穿衣鏡上看到了月亮,沒多久,月亮在鏡上消失了,孩子們很失望;(指名朗讀)(板書:屋中之月——失望)
孩子們跑到院子里尋找月亮,“滿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銀銀的”月亮“明顯大多了,也圓多了”,每個人都說月亮是屬于自己的;(指名朗讀)(板書:院中之月——爭執)
尋月尋出了院門,在沙灘上、在每個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們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屬于每個人的。(集體朗讀)(板書:沙灘之月——滿足)
教師小結:在尋月的過程中,孩子們沐浴在皎潔的月光下,既欣賞到美麗的月色,又表達了純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尋月的過程就是孩子們追求美的過程。(板書)
2、“月亮是個好”,妹妹說的這句話如何理解?
明確:“好”就是指美好的東西——月亮那么美麗和純潔,給每個人都帶來美的享受。
(教師點撥:好是什么?月亮的好體現在哪里?)
3、理解“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
明確:一輪圓月襯著無邊無際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蓋在書本上,既然月亮屬于我們每一個人的,那無垠的天空也是屬于我們的了。
教師小結: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無邊無際的天空象征著世間所有美好的事物。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尋找到生活中的美,對美的追求,應該是人生的座右銘,對于你們是如此,對于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
(三)教師:經過同學們的討論分析,我們對課文內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現在,我想問一個問題——為什么文章要以月跡為標題?(月跡的含義)
展開討論
明確:月跡可以理解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跡;也可以理解為月的變化軌跡,尋月的過程就是尋找美的過程,它有軌跡。
(讓學生自己發揮)
教師:無論哪種理解,最后都歸納到一點——“月跡”是美好的,尋月的過程就是尋找美的過程。下面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優美的文學作品,請同學們拿出《莫干山訪竹》一文。
(四)拓展閱讀〈莫干山訪竹〉
問:這篇作品寫了哪些內容,你能按照先后順序來說嗎?
個別回答
明確:這篇課文寫莫干山訪竹的經過,分別描寫和介紹了竹海竹濤、竹的種類、竹的神韻、竹的頑強的生命力。
問:寫竹的過程中,為什么多次描寫小姑娘?
教師:《莫干山訪竹》和《月跡》在寫法上有什么相似之處?
展開討論
明確:兩文都是寫景抒情。(借何景抒何情?)
《月跡》通過尋月的.過程,展現了美麗的月色,贊美了孩子美麗純潔的心靈,表達了孩子們追求美好事物的純真愿望,同時告訴人們——美屬于每一個人,人人都應該擁有美。(結合板書)
點撥:《莫干山訪竹》一文中哪些是景色描寫?(按照先后順序來說)這些景色描寫抒發了什么感情?
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
三、課后鞏固提高
1、課外繼續閱讀有關寫景抒情的散文。
2、要求運用寫景抒情的寫作方法,自選題目,完成一篇作文。
附板書:
月跡
屋中之月——失望
院中之月——爭執
沙灘之月——滿足
尋月追求美
景情
教后記:優點:本節課基本實現了既定的教學目標。
1、學生的預習工作做得很充分,因此在大容量的課堂教學中,學生能較快的接受。通過預習學生對課文的把握不再是一般的了解情節和表面內容,而是去挖掘去比較去感悟更深層次的含義。
2、特別是學生的閱讀筆記,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賞析能力而且能更好的去理解文章的難點疑點。
3、學生推薦的文章也是一種對課文理解的延伸、拓展。
存在的問題:
1、學生的朗讀水平與兄弟學校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這需要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的引導、訓練。
2、在賞析過程中,教師的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方面還不夠。教師除了能把握好教材外還要把握好學生課堂的反應,讓他們能以認真地、積極地態度投入到交流當中,真正的達到師生間的交流、互動。這是教師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體現。
《月跡》教學設計板書 8
教學目標
1、會認“裊、嫦”等7個生字,掌握“累”這個多音字。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內容,劃分文章的段落
3、品讀文章優美且富有童趣的語言,欣賞月之美。
4、感悟并學習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教學重點
1、給文章劃分段落。
2、品讀文章優美且富有童趣的語言,欣賞月之美。
教學難點
感悟并學習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懷。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看到題目,我想起一首詩:(出示課件2)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入青云端。
這首詩是孩子們眼中的月,“白玉盤”、“瑤臺鏡”多么美好的比喻呀。從中可以看出,在孩子們的眼中,月是多么美好。
今天這篇文章也寫了孩子眼中的月。現在就讓我們去看一看吧。
板書:月跡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出示課件3)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圈出生字詞。
2、借助工具書或者向別人請教,解決這些生字詞。
3、默讀課文,給課文劃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生匯報學習成果
課文共分三部分:
板書:(出示課件4)
第一部分(1~2)寫中秋夜晚,“我們”盼望月亮的到來。
第二部分(3~23)寫“我們”到院子里觀月議月、到河中尋月的過程。
第三部分(24)寫“我們”在沙灘尋找月亮,并發表感慨。
三、細讀,尋月之跡
1、在預習的基礎上,自由讀文章,(出示課件5)
思考:文章圍繞著月跡主要寫了哪件事情?
生總結,歸納:
中秋月夜,孩子們在庭院中、小河里尋找月跡。
2、默讀課文,總結:孩子們在哪兒尋到了月跡?
生總結,歸納(出示課件6)
板書:鏡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四、品讀,賞月之美
1、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思考下面的問題:我們先看到鏡中月。你覺得鏡中月美嗎?美在何處?(出示課件7)
鏡中月:“溜、長了腿的、爬”等詞運用了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月亮的調皮可愛。“款款地”形象地表現了月的柔美、優雅。
“漸漸地、慢慢”等詞句,形象地寫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虧轉盈再消失的形態變化美。
2、自由讀課文,思考:你還喜歡哪兒的月?為什么?(出示課件9)
明確:(1)院中月:“玉玉的、銀銀的”寫出月光的顏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詞襯出月光的朦朧美。“裊裊、淡淡的、癢癢的”寫出孩子們似乎已經到了月亮的體驗,很美妙。
整體閱讀則像在讀一首詩,充滿著詩情畫意。(出示課件11)
(2)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顫”這些詞讓“我們”感覺眼中月亮是那么惹人憐惜。
五、再讀,探月之喻(出示課件12)
1、精讀,深入思考:到了院外,孩子們并沒有停下尋找的腳步,月亮無處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們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著什么呢??
板書:尋找月亮,月亮無處不在。
2、讓我們帶著這份美好的向往齊讀文章最后兩節。
3、找出文中對月亮靜態和動態描寫的語句,并體會這樣描寫的好處。
六、小練筆。根據要求仿寫句子。
滿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銀銀的,燈光也沒有這般亮的。院子的中央處,是那棵粗粗的桂樹,疏疏的枝,疏疏的葉,桂花還沒有開,卻有了累累的骨朵兒了。(使用疊詞,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
七、作業。
摘抄文中描寫月亮的優美的句子進行積累。
教學反思:
1、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對學生朗讀的把握。在品讀這個環節,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通過理解重點詞語所蘊含的感情讓學生來理解整個句子的內容,從而達到對整個段落的理解。
2、在教學中,我還注重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在初讀課文這個環節,我讓學生通過借助工具書或者向別人請教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生字詞,從而達到對基礎知識的把握。
《月跡》教學設計板書 9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結構。
2.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獲得美的熏陶。
3.感悟富有童心童趣的語言,激發愛美之心。
教學重點: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獲得美的熏陶。
2.感悟富有童心童趣的語言,激發愛美之心。
教學難點:
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激發學生熱愛美,追尋美。 教學準備:
多媒體材料,學生分組(月亮兄弟組和月亮姐妹組)
教學設計:
一、激情導入,對吟月詩。
教師預設1:上課前請同學們微微閉上雙眼,聽一首歌。(播放歌曲)這首歌使你想到什么呢?
教師預設2:每當圓月掛在天空,總會引起我們無限的詩情。“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的豪情激蕩著我們的心靈。看到月亮,你會想起哪些詩句呢?
月亮兄弟月亮姐妹們紛紛發言,教師及時肯定。
二、整體感知,比尋月跡。
1.初識作者。
2.教師預設:你能用一句話概括文章內容嗎?(提示:抓住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件過程來說。)
盼月(1—4)、尋月(5—30)、議月(31—36)
3.教師預設:同學們已經預習過課文了,有沒有注意到旁批中的“感悟 品味 欣賞”呢?對照這些我們可以很容易找到孩子們尋找月亮的過程。
請同學們再讀課文,一邊找出孩子們尋找月亮的過程,一邊思考那時孩子們心中的感受(提示:可以用一個兩字詞語來表示。)
月亮兄弟月亮姐妹們根據圖示一一完成。
共同小結:隨著尋月足跡的不斷變化,孩子們的心理也在不斷變化。原來,尋月的過程正是孩子們獲得滿足的過程,尋月的過程正是童心升華的過程呀!
三、品讀佳句,賽悟月美。
教師預設:月亮是神奇的,所以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那么,孩子們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樣的呢?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找出文中描寫月亮的句子,并作批注,說說你的感受。
多媒體展示范例:
A.“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地溜進來······”
月亮兄弟:“款款”運用疊詞,形容月亮的美好姿態,款款而來,多么優雅呀!
“溜”形容悄悄地,仿佛捉迷藏;“長了腿”擬人手法,一個活潑可愛的月亮來到我們面前。
B.“哦,一個女子,我想:······”
月亮姐妹:聽完奶奶月中嫦娥的故事,“我”想象著,月宮應是冰雕玉器的,所住的女子應是美麗多姿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C.“啊,啊!月亮是屬于我的了。”·····
月亮姐妹:因為喜歡月亮,所以才會有爭執,這正體現了孩子們對美的熱愛與渴望。
D.“大家都喝下肚去······”
月亮兄弟:把月亮喝下去,就是把美裝進心里,心中有美那么一切都是美的。
E.月亮是每個人的,它并沒有走,你們再去找吧.
月亮兄弟:每個人心中有美,就可以找到美,發現美。
F.“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中的印章嗎?
月亮姐妹:擁有了月亮還不夠,還想擁有天空,擁有美還不夠,還要去發現美進而創造美。
教師小結:說得太好了!擁有了月亮,就擁有了天空,擁有了美麗的心靈,就可以去發現美,創造美。原來,月亮就是美的象征,尋月的過程就是尋美的過程啊!
孩子們心靈美好,所有可以發現美,這不正是純真的童心童趣的體現嗎?作者就是用這樣富有童心童趣的語言來表現兒童對美的熱愛與追求。
四、爭探月喻,競抒月懷。
1.“月亮是個好。”在你眼里月亮又是個什么呢?如果問我,我會這樣回答:······
你也來說說吧!
月亮兄弟月亮姐妹們紛紛發言,教師及時肯定。
2.讓我們共同欣賞月空,也用我們富有情趣的語言,表達對她的熱愛吧。
教師展示范例。
請寫下你的感悟,下節課,我們將共同欣賞你們的佳作。
《月跡》教學設計板書 10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探索語言風格,理解文章內容與形式上相互依存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尋找童心,歸納文章主旨,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結構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積極心態。
教學重點:
⒈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結構特點;
⒉品味文章語句,揣摩在表達意義上的作用。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積極心態。
教學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喜歡月光皎潔的夜晚嗎每當你看見大如銀盤的月亮,你會產生什么樣的想法呢(讓生自由回答)那么當你看到月亮時,你會想起哪些詠月的詩句或歌曲呢
小結:由這些古詩或歌曲我們可以看到自古以來月亮多被人們寄寓了美好的愿望。今天,我們隨著賈平凹一塊去尋找一下月亮的蹤跡,看看會有什么新發現
二、簡介作者
板書“凸”、“凹”——問學生讀音(tū、āo)意義(向外突出、向內凹陷)
板書“賈平凹”——這是我國當代一位作家的名字,但是在這個名字中“凹”念“wā”。
簡介賈平凹名字變音的由來。
賈平凹,1952年生于陜西省丹鳳縣一農民家庭。父親為其取名賈李平,后圖口音方便,便喊他為平娃。陜西話中,娃凹同音。
簡介賈平凹。
三、初步感知
1、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思考:文章主要什么內容?
分析課題,“月跡”即“月亮的印跡、蹤跡”。
2、學生仔細默讀課文,看看作者是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蹤跡,不同的地方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點,作者的心情又分別有什么變化。
讀完課文,分小組討論,歸納總結答案。
引導學生從五個段落概括回答。
穿衣鏡上(3)→院子里(5)→酒杯里(24)→小河里(28)→眼睛里(30)
同時板書如下:
悶
鏡中月白道兒→半圓→滿盈→沒了月形驚喜→高興→緊張→失望
院中月玉玉的、銀銀的月色高興
杯中月小小的滿圓、可憐兒樣月影幸福
水中月銀光、多月光興奮
眼中月小小的、多月的美好滿足
3、作者寫月亮,為什么要寫鏡子、寫杯子、寫院子、寫小河,怎么不直接抬頭看看天上的月亮呢?作者這里用的什么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化實為虛。寫月跡,就怕寫得太空靈。作者很巧妙地避過了這一點。鏡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憑借穿衣鏡、院子、酒杯、河水、眼睛這一個又一個實體,空靈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呈現出了實實在在的月跡,也寫出了孩子們起伏變化的心情。
4、整“我們便爭執了起來,每個人都說月亮是屬于自己的。”大家為什么要爭論?
(都希望月亮屬于自己,說明人人都追求美好事物,都希望自己擁有一份美麗,表達了孩子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5、35段最后:“我突然覺得,我們有了月亮,那無邊無際的天空也是我們的了,那月亮不是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嗎?”這一句話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呢?
(貼切新奇的比喻形象地表現了孩子們豐富而生動的想象力,這樣看來,全文都是在圍繞一個中心,看似散亂,實際上沒有一點多余的文字。這是體現了一個什么特點?散文的形散神聚。
再回頭想想,寫不同地方月亮不同的形態,從不同的方面展現了月亮的柔美、迷人,表面上在寫各處不同的月,實際只寫了一個心中的月亮。這也是“形散神聚”的體現。)
四、教師小結
童趣是活潑美妙的,是純潔天真的。
【《月跡》教學設計板書】相關文章:
月跡教學設計12-11
《月跡》教學設計04-17
《月跡》的優秀教學設計06-16
月跡精品教學設計07-02
《月跡》教學設計4篇04-17
《月跡》教學設計范文(精選7篇)11-30
月跡教學設計(通用7篇)09-09
板書教學設計03-15
《月跡》的教案設計06-09
《月跡》教學反思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