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池》的教學設計范文
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內容,感受詩中描寫的情景,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趣。
2、認識4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朗讀并背誦古詩。
3、理解重點詞語和詩句,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教學重難點:理解重點詞語和詩句的大意。
讀詩聯想畫面,感受詩歌清新自然的寫作特點。
第一課時
一、激趣引入。
1、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一首古詩<<池上>>誰還記得,指名背出,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在池塘里小孩偷采蓮花的事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和小池塘有關的古詩,題目叫《小池》,板書題目。
2、介紹作者:這首詩是唐朝的楊萬里寫的。
二、指導看圖,初讀課文
1、同學們小池指的.是小荷花池,也叫小荷塘。那么你們想象一下夏日的小荷塘都會有什么美麗的景象呢?學生自由想象并用語言描繪。
2、課件出示小荷塘畫面。我們一起看看屏幕,看看課文里的小池塘里都有什么?。說一說圖上畫了什么景物。試著夸一夸小荷花池的美麗景色。那么詩人是怎么描寫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讀讀吧。不認識的字,請拼音朋友幫幫忙。
3、學生自由讀詩,學習生字。
4、檢查自讀情況。
。1)出示生字:”昔”認讀那么老師給它加個豎心旁”惜”你還認識它嗎?你還能給”昔”加什么偏旁?
。2)同樣方法學習”廷”和”蜓”。
。3)指名讀全詩,教師正音。
5、全班齊讀。
三、指導朗讀,體會詩意
1、請一個同學朗讀全詩,其他同學邊聽邊看圖,想想這首詩寫了哪些景物?演示課件。
2、寫泉眼詩人是怎樣寫的?演示課件。泉眼的水是怎樣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誰舍不得誰?誰能說說這行詩的意思?
(1)指導讀出舍不得的語氣。
。2)學生自由練讀。
。3)指名讀。
3、作者又是怎樣寫樹陰的呢?讀第二行,樹陰照水怎樣理解?晴柔剛才同學們學生字已經理解了,愛晴柔又怎樣理解?誰喜歡晴天里柔和的風光呢?這行詩是什么意思?
。1)指導讀出喜歡的語氣。
(2)學生練讀,男女比賽讀。
4、小結:這兩行詩寫了小池周圍的景物——泉眼和樹陰。作者把泉眼和樹陰寫得像人一樣懂得感情,其實是融進了作者自己的感情,知不知道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
(喜愛)請同學們把兩行詩連起來讀一讀,讀出舍不得和喜愛的語氣。
指名讀,賽讀。
5、寫小荷和蜻蜓作者又是怎樣寫的呢?
讀三、四行,演示課件。這兩行詩寫的是小池里的景物。小荷指什么?才在這兒是什么意思?嫩和荷葉剛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樣?哪為同學知道這是描寫什么季節的池塘?為什么?(初夏,因為只有夏季才有荷葉和蜻蜓,而荷葉剛剛露出尖尖的角,說明這是剛到夏天的時候)
早和才詩人用得非常準確、生動。有了這兩個字我們讀起來這兩行詩眼前仿佛看見了什么?把這兩行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怎樣讀才能表達出生動、有趣的情景呢?
指導朗讀。
6、把四行詩的意思連貫起來說一說,注意詩句中內容之間的聯系。(自己說,互相說,當眾說)
7、總結: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樹,嬌嫩的荷葉,可愛的蜻蜓夠成了小池優美的風景。難怪詩人要把這小池寫下來,這里真是太美啦!
8、指名反復朗讀,指導讀出語氣
9、全班朗讀。
10、有感情的朗讀小詩。
四、總結:
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個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還有更多美麗的景色呢。這些美景正等待著小朋友去發現,去觀賞,去贊美。當然,大自然更期待你們去愛護萬物,保護環境。這樣,美景才會越來越美,越來越多。
五、小結:你學會了什么?
六、板書設計
小池
泉眼 惜
樹陰 愛
小荷 露
蜻蜓 立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詩的內容,朗讀并背誦古詩。
2、想象詩中描寫的美麗景色,增強對自然景物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會朗讀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指名朗讀古詩。
2、總結說說古詩大意。
3、齊讀古詩。
二、老師范讀,想象詩境
1、老師配樂讀,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一幅小池圖。
2、指名說想象到了些什么?(學生自由發揮,也可以和詩中的一樣,也可以聯想更多的東西)
3、把你想象到的用你手中的筆畫下來,看誰畫得最美。
三、背誦古詩,總結全詩。
1、在理解詩的基礎上背誦古詩。
2、全班背誦。
3、指名背誦。
4、結合剛才畫的圖,邊聽音樂邊被動古詩,體會這首詩描寫的妙處。
5、總結:這首詩,詩人選擇一個小小的水池,寫了四種自然景物。采用動靜結合的方法,顯示出初夏時節小池的蓬勃生機,表現了詩人對自然景物的喜愛之情。
四、指導生字。
1、給生字組詞
2、指導書寫
五、布置作業
1、默寫古詩。
2、找一找楊萬里的詩背一背。
3、完成課后練習題,查找相關花的資料。
【《小池》的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小池教學設計03-03
《小池》教學設計05-30
小池教學設計12-23
《所見》《小池》教學設計05-18
《小池塘》教學設計07-22
《小池》教學設計模板06-27
《小池》教學設計范文06-20
《小池塘》教學設計02-18
語文《小池》教學設計07-21
有關《小池》教學設計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