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語言的演變教學設計
《語言的演變》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理解語言一面是穩定的,另一面又在演變的道理。
2.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并初步區別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一般異同點,注意語體風格,糾正書面用語中“半文不白”的現象。
3.學習本文在說明中運用不同的方法和通俗簡練的語言。
【教學重點】
本文舉例說明的方法和綜合運用各種說明方法的寫法。
【教學難點】
古今語言的差別和漢語的演變。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小組活動、討論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語變現象
馮鞏有段相聲說:過去叫出租車,現在叫“的”;過去叫汗衫,現在叫“T”;過去叫情人,現在叫“蜜”之類,亦莊亦諧,意蘊頓增,傳神有趣而耐人尋味。今昔叫法大異其趣的,還可列出一長串:過去叫點子,現在叫創意;過去叫減價,現在叫甩賣;過去叫跑龍套,現在叫友情客串;過去叫關系密切,現在叫零距離接觸;過去叫瘦弱,現在叫骨感;過去叫
半老徐娘,現在叫資深美人;過去叫很痛快,現在叫爽歪歪??
語言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同一事物因世異時移,表述時則變了說法。其實只要留意,“過去式”嬗變為“現在式”的現象,生活中并不少見,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用通俗的語言,簡明扼要、層次清晰地展示了古今語言的這一特征。
二、整體思路
教師出示題目,小組討論、合作搶答。
1.在速讀的基礎上找出課文的中心句,并說明其作用。
明確:首句“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永遠在那兒運動、變化、發展,語言也是這樣”即課文的中心句。文章開篇第一句話體現了課文的基本觀點,統攝全文。
2.全文由三部分組成,能不能給每部分加個小標題? 明確:①語言是變化的 ②語匯的變化 ③語音、語法的變化 第一部分總說語言演變的概貌,第二、三部分從語匯、語法、語音三個局部進行具體說明,全文結構表現為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從概貌到具體,條理特別清晰。
3.“語言的變化涉及語音、語法、語匯三方面”,為什么課文先從語匯說起?
明確:這是因為,比較起來,語匯的變化比語音、語法更快。
三、同聲翻譯 第一部分:情境活動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眣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 “吾孰與徐公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第一組任務:逐句朗讀《鄒忌諷齊王納諫》節選文字。 第二組任務:解釋與現代漢語意義用法有所不同的字。 第三組任務:按三種形式歸類 1.意義相同,不能單用的有:
古: 形 貌 衣 鏡 妻 自 信 外 ↓ ↓ ↓ ↓ ↓ ↓ ↓ ↓ ↓ 今:體形 容貌 衣服 鏡子 妻子 自己 相信 外面 2.意義沒有改變,可是使用受到很大限制的: “有余”、“之”、“者”、“美”、“而”、“與”
3.所用的意義現代已經不用,盡管別的意義還在使用。
修(長)、服(穿、戴)、謂(對??說)、其、公(尊稱)、及(比得上)、君(尊稱)、也(助詞)、旦、之(他)、若(比得上)、尺
四、課堂小結
語言的變化涉及語音、語法、語匯三個方面。由于語匯聯系人們的生活最為緊密,因而變化也最快、最顯著,而且形式最多、最復雜。但是不管變化的形式怎么復雜,卻總是沿著語言的“簡”和“明”兩方面發展的。
五、作業
列出第二部分提綱。
第二課時
一、質疑激趣──古今異變
古詩《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一句中的“斜”字,有的讀物注音(xié),有的讀物注音(xiá)。《回鄉偶書》中的“衰”也是如此,有的人讀“cuī”,有的人則讀“shuāi”。 北朝民歌《敕勒歌》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一句中的“野”字原讀yǎ,現改讀yě。那么,正確的讀音到底是哪個?還是兩個讀音都正確?
小組討論,教師給出結論。
導入: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永遠在那兒運動、變化、發展,語言也是這
樣。從古到今,不僅語音產生變化,語法、語匯都在不斷演變著。
二、點擊重點——語匯演變 活動一:語匯歸類游戲
出示文中列舉的典型詞語(四套相同卡片): 騏、氚、巧克力、床、江、信、很、行、出恭 活動目的:熟悉課文,深入語境,學會速讀和跳讀。
活動要求: 參照課文,四個小組迅速將這些詞語按要求(課后練習四)歸類。完成又快又好的小組負責展示。其他小組或補充、或糾錯。
活動二:分工合作列提綱
在活動一的基礎上,迅速找出每一段承載作者觀點的語句。依據這些承載作者觀點的語句,相互討論,列出提綱,并舉出典型例子。
完成最快的小組展示: (1)語匯的消長
舊詞消失:有些字眼兒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勸學》(節選)里有“輿”、“蛟”、“跬”、“騏”、“驥”等詞,這些詞今天也不用了。
新詞出現:有些字眼兒隨著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現而出現。屬于“氣”部首新出現的字: 氘、氚、氖、氫、氧、氬、氮??
外來詞滲透:外來的事物帶來了外來語。巧克力、白蘭地、沙發、撲克??
(2)古今詞義的變化
詞義縮小:“幾”、“床”等; 詞義擴大:“江”、“河”等; 詞義轉移:“涕”、“信”等; 詞義弱化:“很”、“普遍”等。 (3)事物名稱的改變
詞語替換:古代說“食”,現代說“吃”;古代說“服”或“衣”,現代說“穿”;古代說“居”,現代說“住”;古代說“行”,現代說“走”。 忌諱引起詞語的變化:“大便”、“小便”、“解手”、“出恭”。 活動三:質疑探究
將第二部分中不懂的語匯歸結起來,組間互問,教師評判。
三、淡化難點——語法語音
練習一:語法的變化
翻譯下列句子: (1)吾誰欺?(2)不我知。 譯文:(1)我欺騙了誰? (2)不了解我。 結論:從這兩例中可以看出古今語序的變化。
語法的變化小,只表現在語序;語音的`變化大,表現在聲母、韻母、
聲調。練習二:語音的流變
讀《春望》,標出它的韻腳(押韻的韻母)。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押韻的韻母: 深shēn、心xīn、金jīn、簪zān ,這四個字的韻母,照今天的讀法,只有金、心同韻,都在侵部。這說明語音的確在變化。
四、體悟妙法——說明方法 (一)一讀課文,弄清分類說明。
課文第一部分從總體上舉例說明古今語言是不斷變化的,并分“三種情形”進行說明。第二、三部分把語言的演變分為三大類:語匯、語法和語音。大類之中分小類,如將語匯的消長分為舊詞消失、新詞出現、外來詞滲透等,將古今詞義的變化分為詞義縮小、擴大、轉移、弱化等,將事物名稱的改變分為詞語替換和忌諱引起詞語的變化等。盡管文章內容較多,涉及面廣,給人的印象都是條理清晰,重點突出。
(二)二讀課文,了解舉例類型。
課文中出現了三種舉例類型:一是假設舉例,如第一部分假設孔子與顏回、子路談話,朱熹闖進去完全聽不懂說什么。二是典型舉例,如為說
明古今漢語差別大而舉的《鄒忌諷齊王納諫》一例。三是列舉舉例,如用形聲法說明漢字無論聲母、韻母、聲調都已有很大變化時,就列舉了“江、潘、泣、提、通、路、龐、移、諒、悔”等例字。這樣說明給人的印象深刻,而且通俗易懂,所說的道理也容易被人接受。
(三)三讀課文,領悟比較和引用說明方法的妙處。
講“江、河”的詞義變化時,先指出“江”原來專指長江,“河”原來專指黃河;然后說明它們“后來都由專名變成通名了”。講語法變化時,也是先寫出文言文,然后再寫現代漢語的說法。由于運用了對比方法,就更鮮明、更具體地說明了古今漢語的變化。沒有古與今的比較,就無法說明語言在不斷變化;不引用文獻資料,就只好空對空地發一番議論而已。課文很好地運用了這兩種方法,大大增強了說服力。
五、課文小結 語言,我們幾乎每時每刻都要用上,但它的本質是什么,有怎樣的發展變化規律,卻知道得很少。它是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事物,很難講明白。今天學的這篇文章以漢語為例,簡明扼要地講清楚了語言演變的一般規律。懂得了這些,有助于我們今后更好的繼承和正確使用祖國語言。六、作業 以“古今漢語”為主題,個人或分組辦一份小報,然后在班上交流。
【語言的演變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語言的演變的教學設計06-29
《語言的演變》教學設計范文12-15
《語言的演變》教學設計的范文08-25
語言的演變 教案教學設計12-06
語言的演變 教案教學設計12-06
語言的演變 教案教學設計12-07
語言的演變 教案教學設計12-06
《語言的演變》教案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12-07
語文教案《語言的演變》教學設計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