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學設計范本(通用10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生物教學設計范本,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 1
教學設計思路:
在認識生物與非生物的基礎之上,通過展示圖片和實物觀察,引導學生說出生物的特征, 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微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能力目標:
提高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情感目標:
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觀察生命活動的現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現象的分析和歸類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課前準備:
1.活體生物如:盆載的植物體1-2種;
2.動物標本1-2件;
3.珊瑚;小機器人;有關的投影片等。
【教學過程】
1、對照課件,學生完善“觀察”的預習筆記。
2、投影情景圖片,啟發學生找出生物與非生物;投影各種動物、植物圖片,啟發學生歸納出生物與非生物的本質區別。
3、投影:植物的生命活動幻燈(需要水、礦物質,進行光合作用形成有機物);動物捕獲食物的生命活動幻燈。啟發學生歸納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4、讓學生閉嘴捏鼻感受呼吸。投影幻燈:小鳥在呼吸;野牛在晨光中呼吸。啟發學生歸納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進行呼吸。
5、投影幻燈:小狗排尿;“撒尿小孩”的.銅像;落葉。啟發學生歸納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6、投影幻燈:獵豹追捕獵物;河鲀平靜、受驚嚇;含羞草;玉米細苗。啟發學生歸納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7、投影幻燈:紅狐的生長;胎兒的發育;菜豆的生長。啟發學生歸納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8、補充生物的其他特征。
9、歸納小結生物的共同特征。
10、課堂練習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 2
一、教材及學習任務分析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普通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模塊3第五章第二節的內容。它是本章第一節的知識延伸,是生態系統的三大功能中最重要的一個功能。《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揭示了能量在生態系統中的流動過程和特點。能量的流動在整個生態系統中,不論從個體層面還是群體水平,都是存在的。我們學習時,一般在群體水平上研究,這種將群體看作是一個整天的方法在以后的學習中會經常用到。
同時,在本節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需要掌握能量流動的概念以及能量流動的方式和過程。能過具象化的表示或闡述能量流動的流程。能夠概述能量流動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嘗試調查周圍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情況。
二、學習對象分析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建立在生態系統的結構基礎之上的,它體現了生態系統的功能。同學們已經學習了生態系統的結構,對生態系統有基本的了解,但是缺乏將個體看做一個整體進行系統性分析的能力,這樣會導致分析能量流動時以個體的.視角審視,無法深刻領會能量流動的內涵。同時學生缺乏具象化思維能力,可能會無法分清能量流動的過程和方向。
三、教學目標的確立
【知識目標】
1、理解生態系統中能量的來源,流動渠道和研究目的。
2、概述能量流動的特點。
3、說出研究能量流動的實踐意義。
【能力目標】
1、使用數據分析能量流動的特點。
2、嘗試調查農田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情況。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處理相關數據,計算能量利用效率。
【情感態度價值觀】
關注農業發展和生態農業的建設,形成生態學觀點。認同科學服務于社會觀點。
四、學習重點和難點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過程和特點
五、學習研究目標
1.在群體水平上分析能量流動的過程。
2.闡述能量流動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
六、學習思路設計
本節教學可以從“問題探討”出發,引發學生的討論,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從能量角度考慮,并提示學生“生命活動離不開能量,生物需要不段的獲取能量才能夠生存”。進一步引導學生“那么什么是能量呢?能量一般以什么樣的形式出現呢?不同的生物獲取能量的方式是如何的呢?”在一步步的引導中,學生能夠逐漸明確能量的存在形式,可以將抽象的“能量”概念具象為“食物,陽光”等實物。
然后再進一步的引導學生回答“是不是獲取了能量以后,所有的能量都被利用呢?能量是沿著什么線路進行流動的?”。其目的在于引起學生對能量流動的短暫性思考,鋪墊后面的知識內容。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之上,提出能量流動的概念。然后引導學生“我們如何研究能量流動最能夠直觀的表現能量流動的脈絡呢?”
七、學習準備
網絡資料的準備:制作能量流動的多媒體視頻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 3
【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本節是2019版新人教高中生物學必修1《分子與細胞》的第2章第2節細胞中的無機物,本節知識主要從水和無機鹽的存在形式和作用兩個方面展開。整體難度不大,但教材新增內容水的組成和性質,學生理解時有一定困難,應結合水分子模型和化學相關知識,予以重點突破。
2、和舊教材相比,2019版教材在知識結構、教材內容變化都較大,具體調整如下:
教材知識結構調整:
新教材先講水的作用,再講水的存在形式(和老教材正好反過來)
教材新增添內容:
1、水為什么能成為良好的溶劑。
2、水具有流動性的原因。
3、細胞代謝、抗逆性和自由水與結合水比例關系和相關實例。
4、P22思考與討論,新增資料2,關于N、P、K對植物的作用。
5、課后習題,新增火星探索,推測生命存在的相關資料。
新教材刪減內容:
1、水在不同年齡段、性別中含量的差別。
2、原教材P36多種元素和化合物共同構成了細胞這個生命系統中的基本層次
3、原教材P36 《與生活的聯系》中補充淡鹽水的維持細胞滲透壓的知識。
4、原教材P36 《技能訓練》中的實驗設計內容。
【學情分析】
學生剛剛步入高中,還未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語言的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也有待提高,針對上述問題,本節課在教學過程設計上更多注重對學生自學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等方面能力的培養。
【教學目標】
1、通過理解水的組成和性質,決定細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形成結構決定功能。(生命觀念)
2、運用資料分析法,推理無機鹽生理功能,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生命觀念、科學思維)
3、樹立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社會責任)
【教學重、難點】
1、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2、無機鹽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3、水是良好的溶劑和水的流動性。
【教學方法】
1、多媒體展示法
2、小組合作討論法
3、模型展示法
【教學過程】
<導入>:
展示人類探索火星的照片,顯示資料:據探測,火星上有固態水,也有流動水的痕跡,土壤中含有生命必需的Mg、Na、K等元素。科學家據此推測,火星上曾經或者現在存在生命。
教師設問:科學家的推測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水和無機鹽對于生命的存在至關重要。(水是生命之源)
教師:水和無機鹽在生命活動中具體有哪些作用呢?那我們今天一塊來學習水和無機鹽的相關知識。
設計意圖:以火星探索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入新課。同時在學生心底埋下進行科學探索的種子。
教師:展示本節的教學目標:
設計意圖:展示本節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確本節我們要學習那些內容,掌握到什么程度。
一、細胞中的水:
教師:自主學習教材第20頁第1、2段,概括水的五大生理作用。通過讓學生閱讀課本,引導學生歸納出水作用的相關要點。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取信息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根據有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水為什么能成為良好的溶劑?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20頁相關知識,結合老師提供的水分子的比例模型。小組討論完成下列問題:
1、結合水的組成及特性,嘗試解釋水為什么能成為良好的溶劑。(水分子電荷模型水分子比例模型)
2、結合氫鍵的形成及特點,說明水分子為什么具有流動性?
3、水的那一特性,對于維持生命系統的穩定性十分重要?
教師:先閱讀課本知識,結合老師提供的水分子模型及課件上的水分子電荷模型。小組討論結束,安排學生上講臺解釋下水為什么能成為良好的溶劑,水具有流動性的原因。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閱讀、提取信息能力,觀察水分子電荷模型和水分子比例模型,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通過小組討論和講臺講解,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及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展示:心肌和血液含水量的表格,心肌和血液含水量基本相同,為什么二者狀態不同?
組織器官——含水量
心肌——79%
血液——83%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分析表格,提取信息能力,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水的存在形式、特點及含量。
教師展示: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總結出答案。
一、水的.存在形式及特點。
水特點
自由水:自由流動、游離狀態
結合水特點:失去流動性和溶解性
二、水的含量和細胞代謝的關系:自由水比例越高,其新陳代謝越旺盛。結合水越多,植物抵抗干旱、寒冷的能力越強。
教師:展示資料,引導學生根據水和細胞代謝及抗逆性關系,小組討論解釋下列現象。
資料1:秋天農民收獲玉米和花生種子后,要曬干儲存,為什么?
資料2:寒冷的冬天,農民較少灌溉,以利于小麥過冬?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常見現象,通過一些簡單的生活實例來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
課件展示習題:
聯系生活,判斷以下哪些是結合水,哪些是自由水?
(A)切西瓜時流出的瓜汁水
(B)雞蛋清里的水
(C)新鮮小麥種子曬干時丟失的水?
(D)曬干的花生、稻谷中主要含有的水
(E)曬干后的種子再烘干,失去的水
教師:安排一名學生到講臺展示答案,如果答案不對,可以安排其他學生予以補充。
設計意圖:檢驗學生對自由水、結合水的掌握情況。
教師總結:有C說明花生種子失去自由水,還能萌發,有DE說明植物失去結合水,種子死亡,說明生命活動離不開水。
二、細胞中的無機鹽
教師課件展示:閱讀教材P21“細胞中的無機鹽”,并填空。
1、含量:很少,占細胞鮮重的。
2、存在形式:大多數以形式存在如:Na+、K+、Ca2+、Fe2+、Fe3+、Cl-等。
教師課件展示資料:小組討論,閱讀資料,總結出無機鹽的作用。
資料1:右圖是一種葉綠素分子和血紅素分子結構簡圖。
資料2:哺乳動物鈣離子含量太低,動物出現抽搐,番茄缺少鉀,葉片會失去綠色導致干枯死亡。(葉綠素血紅素)
資料3:K+可以維持細胞內液滲透壓,Na+可以維持細胞外液滲透壓。
資料4:血液中含有HCO-3和H2CO3,可以維持酸堿平衡。
設計意圖:
1、學生閱讀資料獲取信息,運用不完全歸納法,推理出無機鹽的功能。注重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2、認同無機鹽對生物體的重要性。
3、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其團隊意識,合作精神。
教師課件展示:無機鹽的功能,并要求學生背誦一遍,以加強記憶。
功能一:無機鹽是一些化合物的重要組成成分。
功能二:可以維持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活動。
功能三:無機鹽調節滲透壓,維持細胞形態。
功能四:無機鹽可以維持細胞的酸堿平衡。
設計意圖:展示無機鹽的功能,要求學生背誦,以加強記憶,強化落實。
【聯系生活,回答問題】
資料1:對病人進行輸液時,一般用0.9%的NaCl溶液作為藥物的載體,原因是什么?
資料2:貧血患者除了補鐵以外,還應該多吃一些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為什么?
資料3:人長期缺鈣會導致抽搐,缺碘會導致甲狀腺會腫大,那么,無機鹽的攝入是否是越多越好那?
設計意圖:及時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學以致用,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實例。同時,讓學生認清無機鹽不是補充越多越好。
教師:通過以上學習,我們知道了生命活動離不開水,生命活動也離不開無機鹽,這樣也就解釋了,為什么科學家在火星上發現了水和無機鹽的痕跡,就推測火星上有生命的結論。
水對生命如此重要,那么我們現在水資源狀況怎樣呢?教師展示水資源圖片,引發學生思考與討論,面對現狀我們應該怎么做?
學生:學生激烈討論后,提出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等建議。
設計意圖:通過對細胞中水的重要作用的學習,了解目前水資源的狀況,形成保護水資源的社會責任。
【構建思維導圖,進行知識小結】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必修1第2章第2節,包括細胞中的水和無機鹽兩大塊教學內容。針對整個教學過程,現總結反思如下:
火星的研究是當下的熱點,通過展示一組火星探索圖片,提問:“科學家的推測說明了什么?”來導入本節課的學習,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提出問題,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接下來引導學生回答給出的問題,學習細胞中的水和無機鹽的作用,并進行合作探究及適當。
參與聽課的老師提出很多寶貴的意見,本節課有如下優點:
課件制作精美,圖片素材豐富,充分發揮了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普通話標準,語言表達準確、簡練,富有親和力,教態自然。
充分發揮學生自學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等,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新課標的教學理念。
備課充分,課堂應變能力強,思路清晰,連貫性強。
學生積極發言,課堂氣氛活躍。
注重了學生的節約用水和保護水資源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不足之處有:
學生回答問題后,可以讓其他同學提問和補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可以考慮減少陳述講解的內容,更加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我在聽取了其他教師的意見后,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改善:
上課前認真備課,尤其是在備學生方面。
課堂上引導學生提問和補充,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 4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目前根據統計,人類因病死亡的總死亡率中,癌癥居第二位,且日趨年青化,專家預測我國癌癥死亡率將逐年上升。依據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課程理念與課程標準制定的內容標準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本節課知識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
1、說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征
2、講出致癌因子
3、預防和減少癌癥發生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目標:本節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有密切聯系,癌癥的防治是社會關注的問題,因此,應突出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討論癌癥防治等情感教育目標。
二、 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關鍵,是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實施的辦法可以通過名種教學活動來達到,讓學生親自體驗和感悟,可通過評價的激勵機制和導向來實現。為實現以上目的,教學設計采取如下方法進行:在課前1-2星期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主要內容有:
1、危害人體健康的疾病有哪些
2、調查生活周圍人群中癌癥患者及癌癥的種類及患者的生活習慣等
3、引起癌癥的因素有哪些
4、調查不同生活環境中(如工廠、化工廠、農村、城市)人群中癌癥發病率的調查,
5、如何預防癌癥
6、癌癥是不治之癥嗎
7、走訪抗癌英雄,了解抗癌事跡。要求學生記錄并統計調查結果,上課時結合課文內容進行討論、交流,加深認識,掌握知識目標的同時,達到情感教育目標。
三、教學程序:
程序 教師組織與指導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言:目前威脅人類健康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有那些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了解什么叫癌細胞。 學生根據調查到的情況討論發言:
1、心血管病
2、癌癥
3、艾滋病
4、糖尿病
5、惡性的傳染病 等 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及對癌癥的關注。
探討癌細胞的概念特 征 組織學生對癌細胞與正常細胞的比較研究進行討論。 學生展示他們的調查成果。幻燈或投影展示癌細胞病理切片、圖片。分組討論得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征:
1、無限增殖
2、形態結構發生顯著變化
3、容易在體內擴散 發揮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
討論致癌因子 組織學生分組匯報,引導學生從物理、化學、生物三方面對致癌因子分類。投影正常細胞和紫外線照射的色素細胞圖片,引導學生討論:
1 、曬太陽對體有什么好處
2、如何正確處理日光浴與預防紫外線過度輻射之間的聯系
3、為什么臭氧層破壞會導致皮膚癌患者增多引導學生對日光浴的'利弊進行辯證思考,并引發學生關注臭氧空洞這全球性環境問題,同時引導學生了解為什么不提倡吸煙。
各小組調查代表展示他們的調查成果、閱讀閱讀材料1、2、3討論得出致癌因子有:
1、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輻射,如紫外線、x射線等。
2、化學致癌因子有數千種,主要有:無機物如石棉、砷化物、鉻化物、鎘化物等;有機物如黃曲霉毒素、亞硝胺、聯苯胺、烯環烴等。
3、病毒致癌因子:如rous肉瘤病毒。
4、引導學生討論環境污染是導致癌癥的重要因素。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認識和關注身邊的致癌因素。
致癌因子為什么會導致細胞癌變 讓學生閱讀課文、討論分析細胞癌變的原因,引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
指出原環境中的致癌因子會損傷細胞中的遺傳物質,使細胞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發生突變導致正常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失控而變成癌細胞。 學生閱讀課文、進行討論分析交流。
培養學生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
怎樣預防癌癥 組織學生進行教材資料分析和討論:病從口入用于癌癥是否合適自己和家人的日常生活中 , 那些做法會增加患癌的機會 那些做法有利于預防癌癥 學生閱讀閱讀材料
4、討論、舉例課前調查到的不良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 讓學生通過活動討論,養成以健康的生活方式防癌的情感。
人類將徹底戰勝癌癥 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討論、分析:確信人類將徹戰勝癌癥。
學生閱讀、討論、分析得出結論。 落實科學、技術、社會相互關系的教育,進一步開闊學生的眼界。
課堂學習 引導學生討論拓展題 1和2。 學生討論分析、派代表發言。 用以評估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
高中生物細胞的癌變知識點歸納
細胞的癌變是指在生物體的發育中,有些細胞受到各種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細胞分化,變成了不受機體控制的、能夠連續不斷的分裂的惡性增殖細胞。
癌細胞具有能夠無限增殖、形態結構發生了變化、癌細胞表面發生了變化的特征。
能使細胞發生癌變的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學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輻射致癌;化學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細胞癌變的病毒叫腫瘤病毒或致癌病毒。
細胞癌變的機理是癌細胞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細胞發生轉化引起的。
預防細胞癌變的措施: 避免接觸致癌因子;增強體質,保持心態健康,養成良好習慣,從多方面積極采取預防措施。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 5
一、教材分析
本課題在實驗前介紹了消化系統的組成,學生對消化系統已經有了感性認識,緊接著設計一個探究實驗。讓學生在親歷探究實驗的過程中,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實驗來探究“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教材的設計遵循了從結構到功能、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
本實驗是一個典型的探究案例,它隱含著生物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
二、學情分析
有利的一面:
學生通過生活體驗對牙齒與舌的功能有一些感性認識,知道唾液腺分泌唾液。
通過以前的學習,部分學生已領悟了用“控制變量法”設計對照實驗的方法。
七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對生命的奧秘有強烈的好奇心,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不利的一面:
1、實驗操作技能欠缺。
2、探究能力欠缺,體現在自主設計實驗方案還有一定的難度。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學性消化的含義。
(2)運用實驗法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并得出合理的結論。
能力目標:
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讓學生針對實際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和驗證,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決策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2)通過學生如實記錄、分析實驗結論,培養他們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學難點:
教師如何有效地組織、引導整個探究過程,并抓住時機訓練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觀念。
四、教法學法
教法
1、通過學生咀嚼饅頭的情境引入,從而提出探究問題。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作出假設。
2、從分別設計牙、舌以及唾液對饅頭的消化的單一變量對照到合并探究多個變量的對照。
3、采用自我反思,交互式評價方式分析實驗失敗原因,使學生深刻領悟探究方法的內涵。
學法
1、學生根據體驗饅頭味道的變化,自主提問,作出假設。自主設計實驗,通過實驗現象觀察得出相應結論。
2、自我反思,交互式評價方式分析實驗失敗原因,深刻領悟探究方法的內涵。
從而使啟發誘導式的教法與探究式的學法和諧共振。
五、教學流程
課前準備
鑒于學生動手操作機會少、能力弱。挑選部分學生實驗前簡短培訓,了解實驗原理,操作要領。在實驗中讓這部分學生去帶動其余學生,讓實驗落到實處。
情境引入
品嘗饅頭,要求進行較長時間咀嚼,感受饅頭味道的變化,從而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探究實驗
⑴提出問題:
饅頭是怎樣變甜的呢?
⑵作出假設:
饅頭在口腔中變甜與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唾液的作用有關。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在感性經驗基礎上引導分析在口腔中使饅頭變甜的相關因素,然后做出合理的假設,不僅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活躍氣氛,更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了科學做出假設的方法———即從已有的經驗和知識中做出合理假設。
⑶制定計劃:
a、提示:
①設計一組實驗,有的只探究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
每個組選擇一個因素進行探究。
設計意圖:把難點進行分解。本探究涉及到兩個探究因素,讓學生同時對兩個探究因素設計對照試驗,有一定難度,讓每個組選擇一個因素探究,降低了難度,學生跳一跳是能摘到桃子的。
②淀粉是饅頭的主要成分。淀粉是沒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形成的麥芽糖是有甜味的。
③淀粉遇碘變藍,但麥芽糖遇碘不會變藍。
④口腔的溫度大概是37℃。
b、思考:
①怎樣模擬舌的攪拌、牙的咀嚼,唾液的參與以及口腔的溫度?
②你選擇的是什么因素對淀粉的消化?實驗的變量是什么?怎樣確保只有變量不同,其它條件都相同?
③怎樣檢驗淀粉是否被消化?(學生說出方法后,教師建議:滴加4滴稀碘液后置于溫水中水浴加熱,觀察顏色的變化情況。)
設計意圖:這3個思考題是突破難點的關鍵,弄清了問題①③,不需要教師做任何強調,學生就能明白該實驗有的組要把饅頭切碎,要攪拌,以及整個實驗要保持在37℃下進行,滴加碘液等具體操作的原因;問題②是引導學生控制變量,順利設計對照實驗的核心問題,學生只要清楚了這個問題,設計出合理的方案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c、分組討論設計(要求圖示說明,圖示板演)
一大組:牙齒和舌頭作用實驗方案;
另一大組:唾液的作用實驗方案;
d、學生匯報,教師引導整合
為了讓學生突破難點順利掌握從探究一個因素上升到同時探究兩個因素的方法,我采用先易后難,先分解后整合的策略。具體過程為:教師根據學生板演圖,把兩組對照實驗中相同實驗組合為一體,適時點撥:為了提高效率我們可以把兩個因素放到一起同時進行探究,只要先把實驗組設計出來,各對照組只要變量與其不同,其它條件相同即可。由于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e、完善實驗設計
⑷實施計劃
⑸得出結論
⑹表達交流
小組匯報實驗完成情況,反思實驗失敗的原因,交互式評價。為進一步探究溫度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影響做下鋪墊。
進一步探究:
為什么強調在37℃條件下進行實驗?你能設計實驗來說明溫度對淀粉消化的影響嗎?
興趣小組展示課前做好的處于60℃條件下的實驗現象,從而使學生知道溫度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存在影響。
課堂小結
1、探究實驗的一般方法
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2、對照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
單一變量原則
3、唾液對淀粉有消化作用;舌攪拌與牙齒咀嚼對淀粉的消化有促進作用。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溫度影響。
課后反思
1、未雨綢繆,有的放矢。實驗的準備工作很重要,教師實際操作對實驗能達到的效果了然于心。
2、鑒于淀粉的分解過程無法直觀感受。將原實驗設計中后滴加稀碘液改成先滴,通過顏色由藍變淺藍、再變成黃色來感受淀粉分解的過程。
3、由考慮單一變量提升到同時考慮多個變量的探究。
4、增加溫度對唾液淀粉酶活性影響的實驗,拓展學生的思維。
但是,由于學生知識儲備的原因,在實驗操作上有些方面不規范。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簡述ATP的化學組成和特點
(2)寫出ATP的分子簡式
(3)解釋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閱讀教材和分析教材,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滲透熱愛自然和生命的情感教育
【教學重點】
1、ATP化學組成的特點
2、ATP化學組成的特點及其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
3、ATP與ADP的相互轉化
【教學難點】
ATP與ADP的相互轉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方法】
指導閱讀、探究法、講練結合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導入新課
[導入]提問:屏幕上的昆蟲是什么?
相傳,我國晉朝時有個青年叫車胤,他酷愛學習,但由于家貧買不起蠟燭,不能讀書,于是就捉了很多螢火蟲,裝在薄薄的布袋子里。四五十只螢火蟲發出的光真能抵得上一支點燃的蠟燭呢!他就借著螢火蟲的'光刻苦學習,后來成為一位有大學問的人。螢火蟲像電燈一樣可以發出光亮。那么,它發光原理是什么?
講解螢火蟲發光的原理,指出螢火蟲發光需要消耗能量,復習主要的能源物質,重要的儲能物質,提出問題這些物質能為螢火蟲發光直接供能嗎?
2、實驗設計
(1)利用多媒體播放幻燈片,展示“螢火蟲發光器實驗”過程
(2)問題:能為螢火蟲發光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質是什么?是葡萄糖還是ATP?
(3)結論:ATP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
(4)比喻:在細胞中糖類、脂肪等有機物儲存有大量的能量,但不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為存折,生活中存折不能直接流通,ATP分子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為貨幣,生活中貨幣可以直接流通,這樣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標題,并能激發學習興趣。
ATP能直接供能與它的結構密切相關,那么ATP分子的結構有什么特點呢?
(二)、ATP分子的結構:
1學生按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ATP的中文名稱?
答:三磷酸腺苷
ATP的結構簡式為?
答:A—P~P~P
ATP簡式中A、P、“—”與“~”分別代表什么?
答: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團“—”代表普通化學鍵,“~”代表高能磷酸鍵
2展示資料:一般將水解時,能夠釋放20.92kJ/mol能量的化合物都叫做高能化合物. ATP在水解時釋放的能量是30.54kJ/mol,ATP的水解釋放的能量是一般磷酸鍵水解時釋放能量的兩倍以上。
結論:ATP是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
(三)ATP的水解過程
展示ATP的水解反應::ATP ADP + Pi +能量
問題:ATP作為高能磷酸化合物,在供能時,如何釋放能量?
答:ATP的化學性質不穩定,遠離A的那個高能磷酸鍵容易水解,遠離A的那個P脫離開來,形成游離的Pi,同時,釋放大量的能量。
2、ATP供能過程中,可形成哪些產物?
答:ADP、Pi、能量
(四)ATP、ADP相互轉化
1、利用多媒體創設問題情境:
一個成人一天在靜止狀態下所消耗的ATP為48kg,在緊張活動的情況下,ATP的消耗可達0.5kg/min。而細胞內ATP、ADP的總量僅有2-10mg。人體細胞每天的能量需要水解200-300摩爾的ATP,這意味著每個ATP分子每天要被重復利用2000-3000次。
通過以上資料,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學生分析資料可知ATP在生物體內存在特點是:轉化快,含量低,且含量相對穩定。
2、展示ATP與ADP的相互轉化
ATP ADP + Pi +能量ADP + Pi +能量ATP
3、討論ATP與ADP的相互轉化的條是否是可逆的?
學生代表回答:酶、能量來源、場所不同。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
ADP+Pi+能量ATP即物質可逆,能量不可逆注意:酶的種類不同,能量的來源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 7
一、學情分析
我們的教學對象是高中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學了兩年的生物學,掌握了許多基本概念和知識。在本節課中,我們主要介紹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生理特性,并強調教材對酶的本質和特性作出的重點介紹。本章節內容是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重點難點之一,因為自然界中的所有生命現象都與酶的活動有關。通過對酶特性的探究和驗證,我們將培養學生建立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理解了酶的發展歷程、特性和作用等基礎知識,這些知識都與我們今天的學習密切相關。他們也一定程度上反饋了上次課堂的學習質量和學生的掌握情況,為接下來的教學提供了指導。其次,在生活中,許多學生常常使用添加了酶的洗衣粉等產品,他們會產生許多問題和疑惑,比如,添加了什么類型的酶?酶在洗衣粉中的工作方式是怎樣的?使用洗衣粉時需要注意什么?這些問題的出現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提高了學習效果。教師也可以從這些問題入手,收集相關資料,增加信息量,提高課堂氛圍。另外,我們將介紹酶的生產應用,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讓他們認識到生物學不僅是某種抽象技術、發現或者研究,而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這將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同時也為他們將來的就業提供額外選擇。
二、教學內容分析:
1、本節課的知識結構:
在本節課中,我們首先會回顧上次課所學的酶的本質和作用,并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在生活中,你們遇到過酶嗎?”接著,我們將展示一些關于酶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觀察學生的反應,并嘗試總結他們的猜測和想法。最后,我們將通過一些案例來說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節課的生物學概念:
1、酶的特性:酶具有與眾不同的特殊性質。
2、酶的專一性:酶對所作用的物質有嚴格的選擇性,一種酶只能作用于一種物質或一類分子結構相似的物質,促使其進行一定的化學反應,產生一定的反應產物。
3、酶的高效性:與無機催化劑相比,酶具有更高效的催化能力。
4、酶的催化反應條件溫和:一般情況下,酶所催化的化學反應都在比較溫和的條件下進行,主要包括溫度和酸堿度等。
三、激發和維持學習動機
1、通過提出一些與學習看似無關,實則蘊含奧秘的問題,例如:“你們家用什么品牌的洗衣粉?你們最喜愛的牛仔褲是如何制成的?”在得到學生的回答后,教師應及時引導回到課題。
2、展示一些引人注目的圖片,例如面包、啤酒等。這些圖片能引起學生的無意識關注,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有意識關注,以此增強課堂氛圍,提高學習效果。
3、教師應適當調整語言表達,盡可能使用學生能理解的專業術語,以便引起學生的注意。
4、可以嘗試讓學生查閱有關酶的資料,并進行綜合報告和展示。
四、落實教學目標
本課旨在深入研究生物學的第五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部分的第一節:酶——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降低器。本課主要圍繞酶的特性展開,包括相關的知識點、案例分析、活動建議和細胞代謝。
具體內容標準:
-備注酶在生產生活中應用的信息,并進行分析,總結酶的特性;
-向學生介紹酶的特性,并提供實例;
-培養學生參與實驗活動的能力,提高其創造性和動手實踐能力。
五、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課程的學習,學生應達到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酶在細胞代謝中的'特征
(2)熟練掌握酶的特性及相關例子;
2、能力目標:
(1)通過小組學習,培養學生交流協作的能力;
(2)試圖準確識別生活生產中運用酶的特性,并收集相關資料進行匯總,分析,總結;
(3)主動參與科學探究的虛擬實驗活動,掌握科學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
3、情感目標:
(1)讓學生感受到酶在生活中的應用,了解它的多樣性和重要性,并注意在應用酶的過程中必須結合其特性。同時,應當樹立一個新的科學觀念:生物其實離我們很近,我們也可以像科學家一樣進行探究。
(2)通過學習酶的知識,讓學生了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并且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勇于質疑、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學習的科學探究精神。
六、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了解酶的三個特性,包括高效性、專一性和作用條件溫和等特點,并且學習與之相關的案例。
教學難點:
1.讓學生了解酶為什么如此“嬌氣”?
2.當酶遇到低溫時會失活嗎?為什么會這樣?
七、課前準備
1.教師應該在課前收集有關酶的應用實例和圖片等相關資料。
2.在課前,教師應該布置學生收集有關酶的資料,并對他們進行指導和幫助。
八、課時安排:
十分鐘
九、教學過程:
時間
教學環節
教師的教學行為
學生的行為
教學技能
教學策略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 8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動物的攻擊行為和防御行為的概念和意義。
2、通過閱讀和討論,在學生了解動物攻擊行為和防御行為概念的基礎上設計一個觀察或實驗方案,培養其實驗能力。
3、通過引導學生將所學的動物的攻擊行為和防御行為方面的知識,用于觀察或實驗設計,教育學生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通過小組討論、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團隊精神。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本課的重點是動物攻擊行為和防御行為的概念。
本章的主要內容是介紹了六種主要的動物行為類型。其中,首先介紹了動物的攻擊行為和防御行為。同種動物個體之間爭奪生存空間和生活條件的斗爭產生攻擊行為;不同種動物之間保護自己、防御敵害的行為是防御行為。這是動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為方式,是本節的重點。
2、若不安排觀察動物的攻擊行為和防御行為,本課無難點。
在第一節介紹了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后,根據學校的條件和學生的情況適當安排一些觀察活動,則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動物攻擊行為和防御行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也是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 如安排此項活動,則難點在于就近選擇適于進行觀察的動物;安排觀察的`時間、地點和觀察方式;如何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觀察;怎樣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觀察活動和指導學生設計、制作觀察記錄表等。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本節課的參考課時為1課時
(二)教學過程
1、復習動物行為的概念,講評小組觀察計劃和實驗設計:
可以將學生小組所畫的概念圖用投影片打在屏幕上,請該組學生介紹他們畫概念圖的思路,通過交流概念圖的繪制情況復習動物行為的概念。
對有些小組進行的觀察計劃或實驗設計進行講評,主要表揚小組對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說明學習科學必須注重觀察和實驗,建議小組繼續完善本組的觀察計劃或實驗設計,并幫助小組盡量實施其計劃。
2、引入新課:
課前,盡量準備關于動物攻擊行為和防御行為的錄像片,如電影《生物的進化》中有兩只斗雞相互攻擊的生動鏡頭;中央電視臺播放的《動物世界》欄目中有許多動物攻擊與防御行為的節目,如“兔子”、“白犀牛”、“克什米爾赤鹿”等錄像片中都有精彩的鏡頭。上課時,先播放有關動物攻擊行為的錄像,再播放有關動物防御行為的錄像,用時3~5分鐘。請學生歸納這些行為,從而引出本節課題。
3、自學本課內容:
①瀏覽課文。
②將動物的攻擊行為和防御行為進行對比,琢磨二者概念有哪些共同點和不同點;將書上介紹的動物的攻擊行為和防御行為與自己原有的認識作對比,想一想有什么不同之處,記下所想到的問題。
③慢而透徹地閱讀課文,仔細看彩圖,想一想能否舉出與書上例子不同的動物攻擊行為的例子;同樣仔細看書上三幅插圖,想一想能否舉出與書上例子不同的動物防御行為的例子,用自己的話歸納動物的攻擊行為和防御行為的概念。
4、小組討論:
①交流閱讀課文時想到的問題,對問題進行討論。
②補充動物攻擊行為和防御行為的例子,討論對動物攻擊行為和防御行為的概念的理解;討論動物的攻擊行為和防御行為對動物個體和種族的意義。
5、全班討論:
①請小組代表匯報小組討論的情況,介紹本組舉出的與書上例子不同的動物攻擊行為和防御行為的例子,著重說明本組對動物攻擊行為和防御行為的概念的理解。對學生代表的發言要認真聆聽,及時點評。
②教師引導學生概括本課的知識結構。
6、建議學生邊學習動物行為的類型,邊完善各組上節課進行的觀察或實驗設計,爭取將觀察或實驗設計付諸行動。
運用報刊上的新聞內容穿插講課或介紹最新生物成果,能活躍課堂氣氛。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舉例說明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基礎上
2.說出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過程與方法:
1.在資料分析中,進一步掌握歸納總結的方法
情感與態度價值觀:
1.認同細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教學重點:
1.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之上;
2.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教學難點: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教學過程
板書設計:
一、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
資料一:單細胞生物的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
資料二:多細胞生物的生命活動也是通過細胞體現的`。
資料三:人的學習等活動需要種類和數量繁多的細胞參與。
資料四:生物體的某一種細胞受到損害,也會影響該種生物的生命活動。
小結:細胞是生命活動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
二、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 10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的亞顯微結構,了解它們的共同點和重要的區別特征。
2.了解細胞膜的成分,理解細胞膜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特點之間的關系;正確認識并會區分物質通過細胞膜的幾種不同方式。
3.了解各種細胞器的分布、形態結構和功能特點。
4.認識細胞核的亞顯微結構特點和主要生理功能。
5.理解染色質和染色體相互轉變的'動態關系。
6.了解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區別。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真核細胞亞顯微結構,培養學生識圖能力和繪圖能力。
2.通過對細胞結構的學習,訓練學生利用對比的方法歸納總結知識的能力。
3.通過設計和分析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4.訓練學生利用資料分析、判斷問題,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1、圍繞細胞不同于非生物的生命特點進行學習和討論。
2、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
3、線粒體和葉綠體的結構,為第二章中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奠定基礎。
4、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為第五章學習奠定基礎。
三、教學難點
1、細胞的體積與相對表面積對于細胞的意義。
2、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特點,理解膜的流動性。
3、葉綠體、線粒體和高爾基體的結構和功能,理解細胞器間的關系。
4、染色質與染色體間互相轉換的動態關系。
四、教學過程
問題:病毒具有生命物質中最重要的兩種成分——生命活動的體現者蛋白質和遺傳物質核酸。可是病毒卻不能單獨存活,病毒只有侵入寄主細胞后才能體現生命的特點。上述事實說明了什么?你能分析這其中的原因嗎?
小結:從物質基礎方面考慮,病毒成分簡單不足以完成復雜的新陳代謝;從結構基礎上看病毒不具有細胞結構——細胞學說指出:細胞是新陳代謝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因此病毒不能獨立進行新陳代謝。病毒必須寄生于活的細胞生物中才能體現生命現象。
問題:根據初中知識,舉例說明細胞生物可以分成哪幾類?它們在結構方面的主要區別是什么?是否有什么共同的基本結構?
課件演示幾種植物細胞、幾種人體細胞、原核細胞。
小結:討論結果。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教研教學設計02-20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范文12-29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集合05-11
熱高中生物教學設計05-16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15篇01-05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方案01-31
高中生物細胞的癌變教學設計04-26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精選16篇)05-11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通用15篇)04-17
高中生物教案教學設計5篇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