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三個兒子》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認識6個生字。
2、朗讀課文,讀準人物說話時的語氣。
3、欣賞課文,初步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學習重難點】
識字、朗讀、明白道理。
【學習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三個小朋友,大家看,他們來了!趕快熱情地跟他們打個招呼吧!
(出示課件:三個小朋友)
(帶頭打招呼:嗨,小朋友,你們好,歡迎你們到我們班級來!)
師:想和他們交朋友嗎?談談你對他們的初步印象好嗎?
(指名說。)
生:第一個小朋友翻跟頭的本領很高,像車輪在轉。
師:是啊,他的跟頭翻得可真好,說不定以后就是一個體育健將呢!
生:第二個小朋友唱的歌一定很好聽。
師:你說得好,老師也好象已經聽到他優美的歌聲了呢!
生:第三個提著水桶,力氣一定很大,而且很愛勞動。
師:我想你也是個熱愛勞動的好孩子,對嗎?
小朋友們觀察得可真仔細,是啊,要交朋友,就得對他們多了解一些。那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的第二份禮物,就是關于這三個小朋友的故事,我們一起來聽聽。
(出示課題,播放課文朗讀)
剛才老師看到聽得那么認真,一定被這個故事吸引住了吧,想不想自己去讀一讀?
二、初讀感知,自主識字
師:請大家把書翻到104頁,選擇你喜歡的方式朗讀這篇課文。
要求:
① 把字音讀準,遇上不認識的字圈出來,借助拼音解決;
② 讀通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用“__”劃出來。
③ 給課文標上自然段序號。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巡視指導。)
1、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⑴ 課件出示帶拼音生字組成的詞:既然 嗓子 拎水 水桶 晃蕩 沉甸甸
⑵ 誰愿意來讀這些詞語朋友?
指2名同學讀,評議是否讀準字音。
齊讀。
⑶ 去掉拼音,還能讀嗎?
開火車讀。
⑷ 出示生字,你特別想記哪個字,是用什么好方法記住的,說給大家聽好嗎?
指名說。
2、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玩“快樂大轉盤”的游戲,轉盤中間出現了什么字,就請大家大聲地讀出來。
(課件出示大轉盤)
小朋友真厲害,這么快就把生字記住了。那么課文中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嗎?請提出來,我們大家一起來解決。
生提問,集體解決。
三、朗讀感悟
1、重點解決
“老爺爺為什么說他只看見一個兒子”。
生提出:為什么老爺爺說他只看見一個兒子?
師:小朋友,你們看到了幾個兒子?
那老爺爺為什么說他只看見一個?你認為他看見是哪一個兒子?這是一個怎樣的兒子?
請同學們仔細讀課文,四人小組討論一下。
2、集體交流:
老爺爺看見的是第三個兒子。因為他孝敬父母,關心長輩,熱愛勞動,很懂事。
你是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
另一個孩子跑到媽媽跟前,接過媽媽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著走了。
自由讀這句話,說說你的體會。
3、隨機指導:
這里寫到了孩子的哪幾個動作?
“跑”:孩子為什么要跑?你覺得他在跑的.時候心里會想些什么?
看到孩子的表現,媽媽們會怎么想?老爺爺又會怎么想?
其他兩個兩個兒子為什么沒去提水桶呢?請大家再次討論一下,說說你的想法。
4、集體交流:
那么你有什么想對他們說的嗎?
我們再來看看這三個孩子在媽媽的心目中,是怎么樣的呢?找到媽媽評價兒子的話,劃下來讀一讀,想一想該怎么讀好它。
指名回答。
⑴ 一個媽媽說:“我的兒子既聰明又有力氣,誰也比不過他。”
她在說這句話的時候會用什么樣的語氣呢?你來當第一個媽媽夸夸兒子?
指名3~4個,同桌互夸。
(課件出示:一個媽媽 地說“我的兒子既聰明又有力氣,誰也比不過他。”)
⑵ 又一個媽媽說:“我的兒子唱起歌來好聽極了,誰都沒有他那樣的好
嗓子。”
這個媽媽會怎么夸?你來當第二個媽媽夸夸兒子。指名2個,齊夸。
(課件出示:又一個媽媽 地說:“我的兒子唱起歌來好聽極了,誰都沒
有他那樣的好嗓子。”)
⑶ 這個媽媽說:“有什么好說的,他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想一想,這個媽媽會怎么說這句話?指名2個,自由讀。
從三個媽媽的話中,你又有什么新發現?
(原來前兩個孩子也是有特長的,他們也給媽媽帶來了快樂,在媽媽眼里,他們也是好孩子。)
現在你又想對他們說些什么呢?
是啊,他們也是好孩子,有自己的特長,但是,作為一個兒子,他們僅僅做到這些夠了嗎?他們怎么樣才能做個真正的好兒子,你能來告訴他們嗎?
四、總結延伸
小朋友,你平時在幫媽媽做事嗎?讀了三個兒子的故事,你有什么啟發?
是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的恩情我們永遠也報答不完,所以我們從小就要在學習各種本領的同時,記得多為疼愛自己,辛勤持家的媽媽做事,做一個真正的好兒子。讓我們今天回家就行動起來好嗎?
【語文《三個兒子》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三個兒子》語文優秀教學設計05-20
三個兒子語文教學設計06-19
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個兒子》教學設計02-03
三個兒子教學設計02-21
《三個兒子》教學設計02-08
《三個兒子》教學設計06-12
三個兒子教學設計06-12
二年語文《三個兒子》教學設計01-04
《三個兒子》教學設計及教學反思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