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記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么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登泰山記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泰山記教學設計 1
自讀要求:
1、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結合注釋通譯課文,積累文言基礎知識。
3、反復朗讀,整體理解,達到背誦。
4、學習本文烘托、動靜結合的寫景方法。
5、積累一點古文化常識。
自讀程序:
1、結合注釋①和教師的講解,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借助注釋自讀課文,找出文言知識點,并口頭翻譯課文。
3、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問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①由課文的哪些句子可以推斷出泰山和泰山日觀峰的地理位置?
②作者是如何從京城到泰安的?
③敘述作者登山的過程。
④登上山頂后,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順序描寫了"望晚"時的哪些景物?
⑤文章通過景物變化來寫泰山頂上的日出,分別寫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是按什么順序排列的?
⑥作者還寫了泰山的哪些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解說:此設計旨在訓練學生的文言文自讀能力,讓學生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字詞的含義和用法。做思考題時強調字不離句,句不離篇,一方面使字詞知識得以鞏固,一方面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思路,初步掃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礙。)
自讀點撥:
1、姚鼐和"桐城派"
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安徽桐城人。乾隆39年辭官后,曾在江寧、揚州等地書院講學四十余年。治學以經為主,兼及子、史、詩文。作品多為書序、碑傳之類。有以其室名命名的《惜抱軒全集》。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創始人是康熙時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義法",主張以"清真雅正"之文,載孔、孟、程、朱之道。劉大木魁師事方苞,并發展了他的`理論,強調"義理、書卷、經濟",要求作品闡發程朱理學,同時又主張在藝術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氣""音節""字句"。姚鼐是劉大木魁的弟子,他的口號是:"義理、考據、辭章,三者不可偏廢。"實際上是以"考據""辭章"為手段來闡發儒家的"義理"。因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們稱他們為桐城派(但后來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
2、基礎知識重難點解析
①通假字
A、成五采("采"通"彩")
B、多平方,少圜("圜"通"圓")
C。其級七千有余("有"通"又")
②詞性活用
A、汶水西流濟水東流(名詞作狀語)
B、明燭天南(名詞作動詞)
C、山多石,少土;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形容詞作動詞)
③積累并掌握"當""余""以""及"等一詞多義現象。
④文言名量表示法
文言文中名詞與量詞的位置與現代漢語不同,是先名詞后量詞。如"數十""云一線"在現代漢語中應為"數十""一線云"。
3、學一點古文化常識
①關于"陰""陽"。
②關于"朔""晦""望""既望"。
③古代紀年、月、日、時方法。
4、課文內容重難點把握
全文分五段,第1段點出泰山及日觀峰的位置,第2段寫登山經過,第3段觀泰山日出,第4段介紹泰山古跡,第5段介紹泰山冬季景色。其中,第2段和第3段為課文重點。
第2段寫登山經過,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由北京到泰安,二同從山麓到山頂,三是到山頂以后所見到的景物。
第3段是全文重點中的重點,也是寫得最精彩的部分。作者按時間順序依次寫了待日出、日將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情景,以云天、東海和群峰為陪襯,表現了泰山日出的萬千氣象。寫等日出,著意寫了當時的環境和氛圍,以"大風揚積雪擊面"形容風力的強勁,以"足下皆云漫"顯示日觀亭高聳于云天之上。在這樣的環境中等待日出,內心自然是充滿豪情。寫日將出,則集中表現東方天際的變化,最初是被白雪覆蓋的山巒微微顯露出來,接著天際出現了一條"異色"云帶,一轉眼又變成了五彩斑斕的云霞。這一層全是寫景之筆,但從"稍見""須臾"這兩個詞語也可以看出作者全神貫注進行觀察的情狀。寫日出,只有兩句,但"下有紅光動搖承之"卻是泰山日出的特有景象。最后寫日出后日觀亭以西諸峰的"絳皓駁色",另有一番妖嬈之態,又用一個擬人化的比喻"若僂"來烘托日觀峰凌空俯瞰群峰的雄姿。
5、表現手法
①抓住景物特征從旁烘托
本文寫景狀物主要采取抓住景物特征從旁烘托的寫法。例如寫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級七千有余"暗暗點出,然后借人在山頂俯視所見"半山居霧"的形象和人在日觀亭時"足下皆云漫"的圖景來進行烘托。又如寫"雪",除"冰雪""雪與人膝齊"等正面描寫外,又以"明燭天南""白若""絳皓駁色"等來從旁烘托。作者是在嚴寒中登山的,而文中不著一個"寒"字,但從"大風揚積雪擊面""冰雪,無瀑水,無鳥獸跡"等句中都可以想見氣候的.嚴寒。
②動靜結合
動靜結合是本文寫景的又一特色。如"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皚皚白雪,覆蓋青山,銀色雪光,映亮南天,本是一片靜景,但作者用擬人化的"負"與用如動詞的"燭",將靜寂的遠景變為一幅視野開闊、氣勢宏大的動景,讓人一洗寒冬游客寥落的孤寂之感,平添陽春盎然之意。汶水河一息不停、徂徠城辭舊迎新,作者"如畫"一筆,又將動景繪為一幀靜態水墨。"半山居霧若帶然"更是化動為靜的神妙之筆,縷縷云霧,時聚時離,飄浮不定;作者僅以"帶"繪形,"居"字描態,"半山"定位,以靜寫動,寥寥數語,將畫面開闊、氣象萬千的麗色風光展現給讀者,讓人怦然心動,登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超乎俗眾的意境悠然于筆外。
③敘事簡練,語言形象
全文只有六百多字,卻充分表現了雪后泰山的特殊情趣,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文中敘事簡練,如從京師到泰安的途程,只用"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青,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幾句就完整地表現出來了。其中"乘""歷""穿""越"四個動詞都很形象。
登泰山記教學設計 2
教學目的:
1.理解常用文言詞語“陰”“始”“望”“坐”“視”“或”的用法。
2.理解詞類活用現象:西、東、道、陰、燭
3.辨別通假字:采、圜
4.理解文章記敘的內容和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
教學重點及難點:本文詳略恰當的特點;側面烘托的手法
教學方法:“讀——講——析——結”四步閱讀法
教學課時:2課時
一課時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五岳”都是哪些山嗎?對了,是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中,泰山是“三山五岳”之首,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美麗如畫的泰山日出。
二.介紹作者、作品。
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進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東、湖南鄉試考官,會試考官。主講于梅花、紫陽等書院40余年。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散文簡潔精練,溫潤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強。
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記,重點記登山路徑和泰山的景色,觀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稱岱山、岱宗。泰山山脈綿亙于山東省東部,主峰玉皇頂在山東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偉壯麗,有南天門、日觀峰、經石峪、黑龍潭等名勝古跡。記,文體名,即記人、敘事、寫景、狀物一類的文章,是古文中運用最廣泛的一種文體。
一、補充注音:
汶(wen)水 南麓(lu) 石磴(deng) 山顛(dian)
徂(cu)徠(lai)岱(dai)祠 行(xing)宮 姚鼐(nai)解釋加點的字
二、補充釋字
泰山之陽——陽: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陰——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風雪——乘:趁,這里有“冒著”的意思。
長城之限——限:界限,這里指城墻。
遂至山巔——巔:頂峰,顛峰。
半山居霧——居:停留。
戊申晦——晦:陰歷每月最后一天。
極天云一線——極:盡,盡頭。
絳皓駁色——駁:雜,錯雜。
盡漫失——漫失:模糊、缺損。
僻不當道者——僻:偏僻。
明燭天南——燭:名詞作動詞用,照。
三、理清課文結構
寫泰山地理形勢泰山地理位置
周圍山川形勢
記敘登泰山的經過時間路徑
山頂所見
描寫泰山日出日出前———風、雪、云
日出時——形、色、光
日出后——色
介紹泰山人文景觀建筑
古跡
介紹泰山自然景觀
四、.說明游蹤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領略了泰山的高峻、雄偉,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這“五岳獨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繪險峰之上那“無限風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討論:1、第二段作者詳寫登山的過程,精讀,說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寫景特點。
明確:(板書)
先寫:京師——泰安,點明時間和節令。
再寫:山麓——山頂。
路程:四十五里(遠)
石級:七千有余(高)
路線:中谷——西谷——山巔(險)
最后頂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壯闊、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徠如畫(雄渾、下)半山居霧若帶然(高峻)——(遠——近)
2、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頂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順序寫景物變化的?描寫了怎樣的勝景?
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現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換面。(板書)
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
日出時: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色彩點染——絢麗壯美
3、全班齊讀第三段,體會寫法特點和感情。
總結:通過描寫山頂所見景觀和日出勝景,表達出作者的喜悅心情,抒發了熱愛祖國山河,贊美祖國山河的強烈感情。
4、找出文中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體會特點和作用。
明確: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負白雪,賦予靜態的青山以人的動態,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著的云霧好像飄帶一般,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海諸峰的特點,更顯出日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動。
三、寫作特點
討論、交流、舉例分析。
明確:
1、章法嚴明,剪裁得當。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進行烘托。
3、用筆簡潔,詞語精當。
4、句式多變,用此靈活傳神。
歸納總結;
本文無論從清晰的思路,還是簡潔明凈的語言,亦或是色彩鮮明、生動的描景,都可見桐城派古文家錘煉語言的功力,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四、布置作業
1、完成《學案》中的練習題
2、寫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體生動地寫出景物特征。
登泰山記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陰、陽、乘、燭、以、及”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導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3、體會本文簡明生動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積累相應實詞、虛詞。
2、背誦全文。
課時分配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杜甫的《望岳》寫出了泰山的高峻,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姚鼐的《登泰山記》,領悟泰山的高峻雄偉。
二、作家作品
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也稱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進士。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記名御史等,參與編修《四庫全書》。辭官后,先后在江寧、揚州等地講學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軒詩文集》、《九經說》等書。他編選的《今體詩選》《古文辭類纂》,歷來負有盛譽。在創作方面,姚鼐師承劉大櫆,劉大櫆師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辭著名,世稱桐城派(但后來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姚鼐治學以經為主,兼及子、史、詩文,作品多為書序、碑傳之類。他的文筆雅潔、嚴謹,自成一格。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創始人是康熙時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義法”,主張以“清真雅正”之文,載孔孟、程朱之道,劉大魁師事方苞,并發展了他的理論,強調“義理、書卷、經濟”,要求作品闡發程朱理學,同時又主張在藝術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氣”“音節”“字句”。姚鼐是劉大櫆的弟子,他的口號是“義理、考據、辭章三者不可偏廢”。實際上是以“考據”“辭章”為手段來闡發儒家的“義理”。
三、整體把握
1、聽課文錄音,正音。
2、朗讀課文。
3、默讀課文,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補充注釋: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古時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當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風雪:趁,冒著。
余始循以入:相當于“而”,表順承。
及既上:等到。
蒼山負雪:背負。
明燭天南:名→動,照。
戊申晦:農歷每月最后一天。
稍見云中白若摴
蒱數十立者:依稀看見。
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相雜。
盡漫失:模糊缺失。
極天云一線:盡。
僻不當道者:偏僻。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么?學生發言、明確;
第一段:總寫泰山的地理形勢,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
第二段:記述登山經過,著力敘寫登山的艱難和到達山巔后所見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寫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
第四段:介紹泰山的人文景觀。
第五段: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
2、討論:作者是從何地動身?登山的方位在何處?簡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觀之景。明確:作者從泰安動身,西南麓(日觀峰之南)登山。第一天:從南麓循中谷入山,經天門,越中嶺,再循西谷達到極頂,其時天色已晚。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觀峰日觀亭觀日出,然后參觀名勝古跡,最后補記泰山極頂的景物特點。
3、思路(板書)交代泰山位置——記述登山過程——描繪日出美景——返記人文景觀——補寫自然景觀。循序漸進,一線貫穿綜觀全篇,文章緊緊圍繞作者的游蹤進行,敘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以精練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麗景色和日出時的雄渾景象,寫出了泰山的神秀壯麗,能喚起我們對泰山的向往,感覺到祖國山河的壯美。
五、布置作業
1、鞏固重點字詞,完成練習二。
2、背誦課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準確寫出登山路徑的?如何精彩描繪泰山日出美景的?
登泰山記教學設計 4
〔設計說明〕
文言文教學是高一語文教學的難點,學生學起來感到困難,學習興趣受到影響。而對文言文的濃厚興趣恰恰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和保證。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課題,更是文言文自讀課文教學的重要課題。本設計就是想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在愉快的氛圍中讀懂課文,在讀懂課文的過程中提高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設計提要〕
本設計根據各段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第一段:畫圖法第二段:導游法第三段:描述法第四、五段:法第六段:講解法
〔實施步驟〕
一、預習
1.通讀課文,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初步讀懂課文。
2.在課文疑難處打上記號。
3.初步理清作者的`游覽路線。
二、學習第一段
每大組推舉一名代表上臺,根據第一段內容在黑板上畫出詳圖。
畫完后比一比,哪一組的代表畫得最好。
各組的學生都可以為本組上臺的代表幫助和意見。
〖說明本段有“陰”“陽”“東”“西”“南北”等表方位的詞,有“汶水”“濟水”“谷”“古長城”“日觀峰”等表示地點的'詞,如果能準確畫出詳細示意圖,就說明這一段讀懂了,示意圖上出現的問題也正是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多個示意圖一比較,孰好孰差,誰對誰錯,也就清楚了,教師再適時點撥,問題也就解決了,學習興趣也激發起來了。
三、學習第二段
每兩人一小組,分好工:一人根據第二段內容畫出作者的登山路線圖,另一人根據登山路線圖寫出游覽導游詞,二人必須緊密配合。
完成后,每大組抽一個小組上臺演示:一人畫一人講(邊畫邊講)。教師根據情況作些提示或指導,最后講評。
〖說明此段是重點段,有敘述有描寫,難點較多。畫登山路線圖著重熟悉作者所經過的地方:京師(起點)、齊河、長清、泰山西北谷、長城之限、泰安、泰山南麓、中谷、中嶺、西谷、泰山巔、東谷、天門(終點);導游詞著重解決登山時間、行走距離、登山情況、途中所見,以及適當的聯想和想象。這種方法,不僅能使學生讀懂、讀通,而且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消除學文言文的畏難情緒。
四、學習第三段
要求學生根據第三段的描寫,聯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過的日出的情景,分別描述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的景象。抽2-3人發言,其他同學對發言同學的發言作出評論,教師作。
〖說明此段是寫得最好、描寫最精彩的一段,但作為文言文,今人讀來稍嫌簡略,加上學生這方面的經驗不夠,所以學生難以真正領會作者筆法的高超,通過聯想和想象,調動學生在這方面的生活積累,既能加深對原文的理解,又有利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聯想、想象能力。
五、學習第四、五段
要求學生從第四段中摘錄出表現泰山人文景觀的詞語;從第五段中找出泰山“三多三少三無”的自然景觀。
〖說明這兩段沒什么難點,不難讀懂,但關系到游人對泰山的總體印象,不能忽視,用法做一個.,能使學生對全文有一個整體的把握,留下較深的印象,。
六、學習第六段
教師介紹“桐城派”代表人物、文學成就及其藝術特征和風格,重點介紹作者姚鼐。
〖說明有關作家生平創作及重要文學流派的知識是學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的,也是學生感興趣的。
七、朗讀并背誦課文,體會抓住特征巧妙烘托和語言簡潔生動的特色。
〖說明的藝術特色非常突出,在反復朗讀和背誦中,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即可體會得到,不需過多講解。
八、完成課后練習第二題。
〖說明可適當補充一些文言詞匯和文言句式的練習。
登泰山記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通過朗讀積累“陰、陽、乘、燭、以、及”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導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欣賞精彩的寫景片段。
3.體會本文簡明生動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積累相應實詞、虛詞。
2.背誦全文。
課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中國版圖上自古有五座大
山最為有名,被稱為“五岳”,它們分別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
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譽為“五岳”之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記》,領悟泰山的高峻雄偉。
二、作家作品(參見課文注釋及教師教學用書)
三、整體把握
1.朗讀課文,正音。
2.默讀課文,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
補充注釋: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古時稱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
當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風雪:趁,冒著。
余始循以入:相當于“而”,表順承。
及既上:到。
蒼山負雪:背負。
明燭天南:名→動,照。
戊申晦:農歷每月最后一天。
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依稀看見。
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相雜。
盡漫失:模糊缺失。
極天云一線經:盡。
僻不當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
問:
全文共5段,每段要點是什么?
學生默讀,討論,明確:
第1段:總寫地理環境,點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
第2段:登臨泰山,重點記敘登山的艱難及到
達山頂后所見景象。
第3段:重點描寫泰山日出的美麗壯觀。
第4段:人文景觀。
第5段:補記自然景觀。
四、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一、二。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大體了解了文意,把握了
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詳寫登山過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這是我們這節課討論的內容。
二、登山過程和路線。
問:作者如何詳寫登山路線和經過呢?
默讀課文,分析討論
明確:作者先從北京到泰安,歷經齊河,長清,泰山西北谷,長城。
作者登山的路線是:
南麓、中谷、中嶺、天門、西谷、山巔。
最后見到了山頂的美景:“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半山居霧若帶然。”
學生用原文復述課文。
三、泰山日出
問:文章是怎樣描寫泰山日出的'?
明確:文章通過景物變化寫泰山日出,以時間為序,依次寫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變化,展現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寫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紅光動搖承
之”。
寫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數十立”后是“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四、文中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
1.“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感受,作者不說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白雪,賦予靜態的青山以動態,用語新穎、傳神。然
后說泰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
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到的畫面,作
者縱目遠晀,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腰間停留的云霧
好似飄帶,使人感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3.“回視
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這一比喻寫出了日觀以西諸峰的特
點,更顯日觀峰的雄偉,且形象生動。
五、總結
本文充分體現了姚鼐的散文風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為精彩,極受人們推崇。通過對其它景物的描寫,來烘托所要描寫的景
物,這種寫作手法也很值得我們借鑒。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選取一觀
察點,描寫日出。
登泰山記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清代桐城派。
2.積累詞句,增加文言儲備。 3.把握游記,品賞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不畏艱難險阻,勇于攀登的品格。
教學方法:
閱讀品賞 教學時數:一節
步驟和內容:
課前:分發學案,布置預習。
一、導入:(由學生齊讀杜甫《望岳》引入課題。)
屏幕:展示圖片——泰山遠景,顯示文字——杜甫《望岳》。 師:泰山,是五岳之尊。在生活中,我們談起五岳或泰山,每每不禁生發出敬仰之情。巍巍泰山,以其蒼茫的雄姿和博大的人文底蘊,牽動著我們多少情懷!屏幕上是我們初中時就熟悉的一首詠泰山名作,請大家齊讀一遍。
生大聲齊讀。
師:在唐代詩人杜甫的筆下,泰山是設想時能讓我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心胸激蕩,放飛思維的,那么在清代作家姚鼐的筆下,又是怎么樣的情形呢?這一節課里,讓我們追隨作家的腳蹤,領略泰山的獨特之美。
二、展示教學目標
(屏幕:教學目標。師讀出,強調)
三、簡單介紹清代桐城派。
師:對于桐城派,結合課后小短文及課下注釋,有四點我們要重點關注。(屏幕:文字展示)
清代桐城派
清代中期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
學者型散文流派。
主張散文寫作講究義理(有思想有情趣)、考據(材料真實準確)、辭章(結構巧語言精)三者兼長。
代表作家作品:姚鼐《登泰山記》
師:尤其是第三點,課后短文中涉及的“義理”是指文章表達要有思想有情趣,“考據”是指文章中使用的材料真實準確,“辭章”之文章的結構、語言要精巧。
(注意提醒學生理解“義理、考據、辭章”的'含義) 生:結合課本相關內容,了解識記。
四、文章閱讀品賞
1、引導學生分組朗讀,梳理文言詞句。
師:學習文言文,講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懂文意,積累文言字詞句的知識。
本文我們已經做了預習,下面我想請兩位同學朗讀這篇文章,檢查一下預習情況。
(提問兩位同學分別朗讀文章前兩段和后四段,糾正讀音停頓的問題。易錯音:汶wèn水、濟jǐ水;與知府朱效純/子穎/從南麓登、碧霞元君祠cí、雪與人膝xī齊)
2、檢查關鍵文言詞句的解釋和翻譯問題 屏幕:出示問題 (1)解釋下列詞語
泰山之陽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自京師乘風雪 (冒著)
戊申晦 (農歷每月最后一天) 明燭天南 (名詞活用作動詞,照) 少圜 (通“圓”)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在) 余始循以入 (而) 或得日,或否 (有的)
石蒼黑色,多平方 (平的方的)
師:依次提問多個學生,并明確關鍵詞意或補充活用類型。 (2)翻譯句子(根據時間,機動安排) (屏幕)展示問題: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生解答,師總結:處于那南北分界處的,是古代的長城。(注意提醒“當”字的理解)
(屏幕)展示問題: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為之天門云。
生解答,師總結:現在所經過的從中嶺到山頂那些擋在路上的崖壁,世人都稱它們為天門。(注意提醒“崖限當道者”為定語后置)
3、把握游記,品賞感情。
(1)老師引導復習游記的基本知識:游記及其三要素(游蹤、景象、觀感)。
(屏幕展示)游記的三要素(游蹤、景象、觀感) 師引領回憶:
從題目就能看出本文是篇游記,這種問題初中和高一時已學習過。 游記是通過敘述游覽過程,描寫游覽見聞的景物狀貌,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表達對社會、人生感悟的記敘文。我們常把作者交待的游覽時間、路線成為“游蹤”,把作者表達的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稱為“觀感”。那么作者如何記述他這次游覽呢?
登泰山記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鑒賞本文簡練的語言。
2.在反復誦讀中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教學過程和步驟:
一、試讀全文
1.提示以下句子的音節組合:
當其/南北分者
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
酈道元所謂/環水也
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大風/揚積雪/擊面
稍見/云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
極天/云/一線異色
是日/觀/道中石刻
其遠石刻/盡漫失
至/日觀/數里內/無樹
2.以下幾處凡須連讀以明確語意的,用底線標示:
余始循以入
磴幾不可登
望晚日照城郭
極天云一線異色
視日觀以兩峰或得日或否
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
至日觀數
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二、第一段導讀
1.汶水,濟水怎樣分流?誦讀原文語句。
“泰山之陽,??陽谷皆入濟”。首先介紹泰山突兀于汶、濟二水之間,山南有汶水潺潺西流,山北有濟水淙淙東去,“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點出了萬壑爭流的壯美景觀,名山傍水,分外壯觀。
2.古長城橫亙于哪里?誦讀原文語句。
“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這句既點出古長城在泰山南北山谷的分界處,成為兩水分界線,又寫出泰山形勢之險,依山筑城。
3.怎樣介紹日觀峰?誦讀原文語句?
“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以古
長城作為參照物,寫日觀峰,既點明泰山最高點,也為這次泰山之行樹起了一塊指路牌。
4.小結:這幅泰山地理概貌圖,猶如電影的遠景鏡頭,又如繪畫中的鳥瞰圖面。作者系用由“面”(兩水)到線(古長城)再到點(日觀峰)的.寫法,為后文的敘述設下伏筆。
5.誦讀。要求層次分明,字音清晰。前兩句重音在“陽”“陰”“陽谷”“陰谷”上;后兩句,前句輕讀,后句重讀。
三、第二段導讀
1.由三人分讀第二段,并全段由幾幅畫組成?
2.為第一層內容擬標題:旅游路線圖?/p>3.劃出自京師至泰安的有關動詞,品味其作用。
“乘”,好像風雪隨作者駕馭,比“冒”“頂”多一份生動。“乘風雪”乃全文點睛之筆,作者悄悄埋下一條貫穿全文的伏線,為登山之難,覽之豪興創造了條件。“歷”“穿”“越”“至”,一氣讀來感到作者不辭漫長的旅途和行程的艱辛,正頂著風雪由遠而近,快速行進,以歸返自然,縱情登山攬勝。其游興之豪,向往之切溢于言表。
4.為第二層
內容擬標題:登臨泰山圖。
5.劃出自山麓至山頂的途徑,品讀登山之險。
作者從南麓出發,取道泰安城下的中谷,半道經由中嶺,復循西谷,到達山頂,重點表現一個“登”字。作者好像一個導游,引導我們一道攀登,突出“險”字。“成如容易卻艱辛”,山高達四十五里,石級竟七千有余,從中嶺到山巔,有不少山崖像門戶一樣擋著山路,人們稱之為“天門”,峰巒險峻,霧重冰堅,攀行何其艱難,正如作者在《歲除與子穎登日峰觀日出作歌》一詩中所寫:“堅冰登滑澄如脂”“攀空險才到頂”,登山充滿苦趣,但樂趣亦在其中。
6.為
第三層內容擬出標題:晚清文照圖
7.登山固然艱難,但登上極頂,那陡然呈現的泰山氣象萬千的景色,又激動著姚鼐的心。
作者用落日、青山,流水,白雪,城郭組成一幅其妙無比的泰山夕照圖,尺幅千里呼之欲出。你能把這幅瑰麗的風景畫描述出來嗎?學生自由朗讀,描述畫面。
提示:
座座青蒼的山峰,身披皚皚的白雪,通明的銀光照亮了南天,蒼山與白雪相互襯托,雪光與日光交相輝映,憑高俯瞰,遠處古老的泰安城郭恬靜地沐浴著夕陽余輝,汶水和徂徠山相依擁抱,宛如自然天成的山水圖畫,環繞山間的云霧宛如輕柔的腰帶在飄蕩,朦朦朧朧,恍恍惚惚,似動非動,別具風味。當我們和作者一起沉浸在這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的審美氛圍之中時,我們又禁不住問姚鼐,你說是畫,又像哪一幅?作者沒有回答,因為這群山的青色,積雪的白色,夕陽的余輝構成的場景只存在于每一個人想象的畫面上。而這一明朗而開闊的畫面,又正是自然景物使作者心花怒放的.形象概括
8.你認為這幅風景畫中哪些詞語用得精妙?
蒼山負雪: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著雪,承受著大自然撒下的雪景,由被動變為主動,賦靜態的青山以人的動態,表現了冰雪之盛,使人想象到蒼山宛如一位富有強大生命力的巨人,匍伏在那里,背上披著一層厚厚的銀裝,多么富有神韻。
明燭天南:“燭”是一種光化反應。雨天的晴日,直射雪山,而雪山又把所吸收的光
能反射天南,繪出積雪映照南面天空的奪目光彩,呈現出雪光與日光爭輝的奇景。
登泰山記教學設計 8
一、教學目的:
1、學習扣緊寫景中的氣候特征,按時間順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法。
2、領略雨中泰山別具情趣的美好風光。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隨著立足點的變化,變換觀察對象移步換景。
2、難點:寫景中穿插著抒情。
三、教學時數: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預習思考題:
1、作者按照什么順序描寫了泰山的哪些景物?
2、“雨中”泰山的景物有什么特色?
3、作者“雨中登泰山”體驗到的“獨得之樂”是什么?
詞語補釋:
綺麗:鮮艷美麗
影影綽綽:模模糊糊,不真切。
崢嶸:形容山勢高峻突出。
意興盎然:興致洋溢的樣子。盎然:形容氣氛、興趣等洋溢的樣子。
洄漩:水流回旋。
望穿秋水:形容盼望得非常急切。秋水:比喻眼睛。
淅淅瀝瀝:象聲詞,形容輕微的風聲、雨聲、落葉聲等。
回環曲折:環繞彎曲。
作者簡介:
李健吾(1906——1982)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戲劇家、翻譯家,山西運城人。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畢業后留學法國。主要譯著有《福樓拜評論》,早年的劇作有《草莽》、《青春》和根據外國名著改編的《亂世英雄》、《山河怨》等。1957年起擔任中國科學院(現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他的散文清新質樸、深雋真摯。
泰山簡介:
泰山位于山東省內,是我國五大名山(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之一,古稱東岳。泰山最高峰玉皇頂(又叫天柱峰)海拔1524米,有南天門、日觀峰、經石峪、黑龍潭等許多名勝古跡。在我國眾多的山峰中并不算高,但由于它矗立在齊魯原野之上,在周圍海拔只有25米的平原和100——200米的丘陵襯托下,顯得特別高峻。泰山雄偉峻拔,巍峨壯觀,文物薈萃,和幾千年來的中國歷史文化交織在一起,因此,人們常把泰山當做崇高偉大的象征。
杜甫《望岳》詩: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末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結構層次:
一、(1節)作者希望登游泰山的心情由來已久。
二、(2——8節)作者冒雨登上泰山及其沿途所見風光。
三、(9節)作者在泰山頂上看到的景象。
四、(10——11節)作者登泰山的“獨得之樂”。
第二課時
本文寫景的特點:
一、能夠抓住“雨中泰山”的特點。
作者是在雨中登泰山的,因此行文自始自終扣住一個“雨”字。著力描寫煙雨云霧,處處突出雨中泰山的特點。
如:課文一開始寫“天公不作美,下起雨來,淅淅瀝瀝”而且“越下越大”,點明作者冒雨登山。
第二段的描寫,也處處圍繞著一個“雨”字。順著作者游山的路線,一會兒是“雨又大起來了”,一會兒“來到雨地”,一會兒是雨住了,“人走了一身汗”,一會兒又是“細雨打濕了渾身上下”。
作者寫景時,著力描繪煙雨云霧的奇麗色彩。如:“灰蒙蒙一片”、“是煙是霧,我們辨識不清”,一會兒是“風過云開”;一會兒是“云薄了,霧又上來了”;一會兒“霧在山峽里飄來飄去”,“天色眼看黑將下來”,但“更多的時候”,是“烏云四合”。就在這煙雨云霧中,作者為我們描繪了兩種類型的瀑布:一種從半空中倒掛下來,象“一條兩尺來寬的白帶子,隨風擺動”;一種是“緊貼橋后”,“水面有兩三丈寬,高也不高”的飛瀑,其聲音之大,猶如“發出一瀉千里的龍虎聲威”。
以上這些精細的描寫,都體現了“雨中泰山”別具一格的壯觀。
二、隨著立足點的變化,變換觀察對象。
本文按照作者登山路線的順序來寫的:
岱宗坊(遠觀)→虎山水庫(瑰麗景色,描寫第一種類型的瀑布,對水流顏色描寫細膩,比喻新穎、引用神話傳說)→七真祠(著重描寫其中的一位泥塑)→一天門(略寫,雄偉的江門把山擋住)→孔子登臨處(石坊簡介)→天階(石坊簡介)→長門洞(交代)→經石峪(介紹得名的原因)→壺天閣(柏洞、陰森)→黃峴嶺(沙石顏色)→二天門(溪水的情形、仰望的情景)→云步橋(描寫飛瀑)→慢十八盤(用擬人的手法寫泰山上的松樹:盤著的、斜伸的、挺立的,千姿百態,各具特色,同時運用比喻、排比,穿插著抒情)→升仙坊(簡介石坊)→緊十八盤(形象的比喻和引述古人記載,寫出盤道的曲折艱險)→南天門(寫了心情)→天街(靜態描寫小店,一連串比喻描寫奇形怪狀的積石,用豐富的聯想寫各種古跡:登封臺、孔子小天下處、洗頭盆、白云洞,俯視情景)
作者就是這樣在游記中穿插著寫景狀物,隨著立足點的變化而變換觀察對象,既把復雜的游蹤交代得一絲不亂,又把泰山上的各種景物描寫得活靈活現,仿佛帶著讀者一同冒雨登泰山,一同在飽覽迷蒙的雨霧中的泰山風光。
一篇成功的游記既使讀者觀其游蹤全貌,又能突出景物精華之處,使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就要處理好“線”(游蹤全貌)和“點”(景物精華)的關系。課文登山路程歷歷在目,清晰分明,同時又有重點地選擇了虎山水庫的`瑰麗、七真祠塑像的逼真、慢十八盤松樹的千姿百態、南天門積石的奇形怪狀、白云洞云海的變幻莫測作為描繪的重點,使全文成為一篇銀線穿珠的佳作。
采用多種手法,行文活潑多姿:
全景:“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個嚴實,古老的泰山越發顯得崔嵬了。”
局部:“緊十八盤仿佛一架長梯,搭在南天門口。……新砌的石級窄窄的,擱不下整腳。”par 遠眺:“七股大水,從水庫的橋孔躍出……撒在回漩的水面。”
近觀:“水面有兩三丈寬,離地不高……口沫噴得老遠。”
仰望:“在底下望見南天門,影影綽綽……匍匐在山峽當中。”
俯視:“兩條白線,曲曲折折……又冒一縷清煙。”
動態:“白云在山里依然游來游去。”
靜態:“有的石頭象蓮花瓣、有的象……怒目相向。”
引用神話傳說、古人詩句。
寫景中穿插著抒情:
如:未出發前,淅淅瀝瀝的雨“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冒雨出發后,卻又“興致勃勃”了;走到二天門時“向四下里眺望,又是驕傲,又是擔心……”;登上南天門后“走在天街上,輕松愉快,象一個沒事人一樣”。最后集中抒寫雨中登山的獨得之樂。
作業:
1、思考和練習,第二題、第四題、第五題。
2、讀書筆記《是苦趣也是樂趣讀〈雨中登泰山〉》
登泰山記教學設計 9
一、活動目標
1.知到泰山是山東著名的景點,了解泰山主要風景及景點標志。 2.喜歡登山活動。
二、活動準備:
1. 泰山的風景圖片等資料。
2. 幼兒用書第4冊第一頁。
三、活動過程:
1、播放課件:觀賞雪山風景圖片,引導幼兒說出,這些圖片是我們家鄉沂水雪山。
2、老師:雪山美不美?幼兒:美。老師:雪山是很美,很多小朋友也去過,對不對?可老師知道還有一座山,不光美而且雄偉壯麗,小朋友想不想知道是哪座山呢?幼兒:想。老師:就讓我們一起看一下到底是哪座山呢?
3、繼續播放課件:出示圖片“天下第一山”,并對泰山進行簡單地講解:泰山是“五岳”之首,有“中華國山”、“天下第一山”的美譽,又稱東岳,中華十大名山之首,位于山東泰安。這就是我們山東著名的景點——泰山。剛才老師和小朋友們一起觀看了雪山的美麗風景,小朋友想不想知道,泰山上都有哪些漂亮的風景嗎?幼兒:想。老師:好,就讓老師帶著小朋友一起觀賞一下泰山的美麗風景吧。課件:“紅門”圖片,并講解:紅門位于岱宗坊北,紅門路北首,東臨中溪,西靠大藏嶺。宮因嶺南崖有紅石如門而名,明清時重修。廟分東西兩院,東為彌勒院,西為紅門宮,中由飛云閣相連。
紅門是登泰山的入口,也是必經之路,人們就是從這里登上泰山的。從紅門往上走,小朋友會看到一棵很特別的松樹,這就是泰山上有名的第一個景點——“迎客松”。為什么叫它“迎客松”呢?我們來看一下:泰山迎客松是泰山風景名勝區的地理性標志,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名錄。時至今日,泰山迎客松已有500余歲左右的樹齡。泰山迎客松位于泰山東路盤道的五大夫松西側的山腰上。泰山迎客松樹冠下一長枝形同披傘,形態仿佛翹望迎接八方來泰山旅游的游客,故名泰山迎客松,也稱泰山望人松。欣賞完了迎客松,我們接著往上走,小朋友猜猜我們又會看到什么呢?圖片“十八盤”。老師:泰山十八盤是登山路中最險要的一段,共有石階1800多級,是泰山的主要標志之一。說它險要是因為,當你站在這兒抬頭往上看的時候,你會覺得你前面的人好比站在你的頭頂上,臺階是直上直下的感覺。尤其是晚上由于風大,在你右側你會聽到大海邊波濤洶涌的聲音,可到了白天,你才會發現,那其實是風吹松柏的.聲音,這也是泰山最雄偉的地方。過了險要的十八盤,看一下我們來到了哪里?圖片“南天門”:南天門位于泰山十八盤的盡頭,南天門也叫三天門。站在這兒往下看,你更會感覺到泰山的壯美。進了南天門再上走兩層臺階就到了“天街”。課件“天街”圖片:天街,意思就是天上的市街。這里不僅風景優美,而且買賣興隆,是國內十大特色市場之一。天街自古以來就似懸在天上的一條街市。在這兒,你可以為你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以及你的好朋友挑選你喜歡的東西送給他們,也可以自己留作紀念。過了天街,我們就到了泰山的最高處,也就是——玉皇頂。課件圖片“玉皇頂”: 玉皇頂位于碧霞祠北,因峰頂有玉皇廟而得名,是泰山的最頂端,也叫天燭峰,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峰”的美譽。我們看一下在玉皇頂,也就是泰山的最高處,我們都會看到哪些漂亮的景色呢?課件圖片:泰山日出、云海、觀山石、“五岳獨尊”。這些都是只有在玉皇頂才能看到的泰山景色。
4、繼續播放課件,依次出示泰山風景及景點:迎客松、十八盤、南天門、天街,以及在玉皇頂上才可以看到的風景:日出、云海,并以提問的方式,讓小朋友再次鞏固泰山上的風景、景點。
四、活動延伸
1、雄偉壯麗的泰山我們已經欣賞完了,回家的時候,希望小朋友們能把自己心目中的泰山景色畫出來,下節課的時候,我們來比一下,看看哪個小朋友畫得最漂亮,好不好?
登泰山記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的:
一、分析文章的結構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
二、掌握有關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
教學重點:
對文章思想內涵的了解
教學難點:
掌握有關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抽學生朗讀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二、講授新課:
1、抽學生朗讀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2、竄講文章的第三自然段:
提問: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主要描述泰山日出的動人景象,是文章描寫的一個重點。作者是按照時間順序寫出了日出前、日出時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給讀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變化的畫面。
三、竄講有關重點字詞:
戊申晦(晦,農歷每月最后的一天。今常用義為:昏暗,夜晚。)
稍見雪中白若樗數十立者(“稍”,逐漸,漸漸。今常義為:稍微,略微。句意為:漸漸看見云霧中數十個白色的骰子似的,那是山呀。)
與子穎坐日觀亭而待日出——省略句,省略了主語“余”其句意為:我與子穎坐在日觀峰上的亭子里等待日出。極天云一線異色——天邊有一條云帶呈現出奇異的顏色。亭東自足下皆云漫——亭東從腳下都有是彌漫的云霧。(云:云霧,名詞。漫:彌漫,布滿,動詞。判斷句用皆表判斷。)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東海也。太陽升起來,純紅如朱砂的顏色,太陽下面有紅光,跳動地承托著它。有的人說:這就是東海。
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日,絳縞駁色,而皆如僂——回頭看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得到了陽光的照謝,有的得不到。紅白兩種顏色相錯雜,都好像俯身曲背的.樣子。
總結:這一部分描寫日出的情景。按時間順序寫,依次寫了待日出,日將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景色。(第三段是按照時間的推移描寫景物的變化。
待日出: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
日將出:稍見——云中白若樗數十立者,山也。須臾——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
日正出: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
日出后: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如僂。
講解第四自然段
抽學生朗讀第中自然段
向學生回答第四然段段落大意。
第四自然段主要介紹了泰山的人文景觀,行以日風峰為參照物寫其周圍的高山建筑群,再寫返回途中的道中石刻,表現了泰山的古老風貌。
講解有關字詞:自唐顯慶以來。“以”連詞連接“來”。句意為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
不當道者。當:在。不在路上的石刻。皆不及往——都有來不及去看。
翻譯:日觀亭的西面有祭示泰山之神的東岳大帝的廟宇,又有一座碧霞元君祠。歷代皇帝行宮在碧霞行君祠的東邊。這天我們還觀看了路上的的石刻,從盲顯慶以來,那些遠古的石刻的字跡全都磨損不清楚或缺失。偏僻的,不在路旁的石刻,都來不及看。
(介紹古跡,表現泰山古老的風貌)
講解第五自然段:
抽學生回答:第五然段主要寫了什么?介紹泰山的自然景觀。這是作者游山之后對泰山的總體印象。以雪與人膝齊結束。
講解有關字詞和句式:生石罅(生的前面省略主語:樹。生后面省略介詞于。句意為:樹生在石頭的縫隙中。)至石觀數里內無樹。(至:距離。至石觀峰的幾里內沒有樹。)(少圜:圜通假字通圓,很少有圓的)
翻譯:山上石頭多,土少,石頭是青黑色的,大多是方方正正的,很少有圓的。雜樹少,松樹多,松樹長在石頭的縫隙中,都是平頂。遍地冰雪,沒有瀑布,沒有鳥獸的聲音和蹤跡。到石觀峰的幾里以內沒有樹,而積雪很厚,和人的膝蓋平齊。桐城人姚鼐記。
全文五段以登山為線索,記敘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登山的時間,路程,有重點地描寫了沿途所見的景色,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
作業設計:課后第二、三大題
板書設計:
登泰山記
總寫泰山地理形勢泰山地理位置
周圍山川形勢
記敘登泰山的經過時間路徑
山頂所見
描寫泰山日出日出前———風、雪、云
日出時——形、色、光
日出后——色
介紹泰山人文景觀建筑
古跡
介紹泰山自然景觀
【登泰山記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登泰山記》教學設計06-16
《登泰山記》教學設計06-16
《登泰山記》教學設計9篇06-16
《登泰山記》教學設計11篇02-22
《登泰山記》教學設計(通用8篇)07-25
《登泰山記》教案09-05
登泰山記教案04-26
登泰山記的教案08-13
登泰山記原文及賞析12-02
登泰山記原文及翻譯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