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設計的模式介紹
以下是為您推薦的課堂教學設計的模式,希望本篇文章對您學習有所幫助。
課堂教學設計的模式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努力增強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教學設計已成為廣泛關注的研究和實踐領域,所以教師應該成為教學設計者。
課堂教學設計的模式是多樣的、多元的.不同的學習對象、不同的教學環境應設計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模式則會形成不同的教學效果。因此,應根據教學目的的需要進行課堂教學設計。
介紹兩種較典型的教學設計模式:
1.以構建學生自己的學習方式為主的設計模式
這種教學設計有兩大特點:一是從“倉庫式”學習轉變為“蜜蜂式”學習,教學設計所關注的是如何向學生展示物理過程,讓學生博采眾長、自我釀“蜜”。二是從知識學習向體驗學習、發現學習轉變,教學設計所關注的應是如何提供真實情況,模擬情況讓學生體驗與賞識、發現與探索。
范例:“問題法”設計《玻爾原子模型》教學
將湯姆遜原子模型交給學生(如何檢驗),介紹“α粒子散射實驗”(怎樣檢驗),要求學生思考假如湯姆遜原子模型正確,實驗結果應該怎樣?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給出實驗結果,要求學生思考,實驗結果說明什么?再提出盧瑟幅原子模型,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接著提出盧瑟幅原子模型的困難(怎樣解決),最后提出玻爾原子模型與它的缺陷。這樣的教學設計,能讓學生從提出問題著手,體驗物理學習過程(從湯姆遜原子模型→盧瑟幅原子模型→玻爾原子模型)的樂趣。
2.以關注學生學習需要與個性發展為主的設計模式
這種教學設計要充分考慮教師、學生、教學資源的有機結合,不擠壓學生思考和自主活動。
范例:“探究法”設計《人造地球衛星》教學
用媒體展示一些天體運動情況,讓學生有一感性認識后,提出問題:月亮為什么不掉下來?如果蘋果樹長得與月亮一樣高,樹上的蘋果會繞地球轉嗎?由學生各自思考,充分發揮想象,學生的個性在思考、討論中得到張揚。
在學生不同的學習階段,由于認識結構的成熟程度不一樣,上面兩種模式可以交替使用。
課堂教學設計要體現科學方法論
課堂教學設計并非只是對知識意義上的整合,而是通過知識的整合,激發學生內在潛能,并升華成一種學習能力。而具備學習能力的特征就是具備基礎的科學方法。在教學系統中,學生和教師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是這個整體的兩個緯度,而科學方法論必須從這兩個緯度來定位。
【課堂教學設計的模式介紹】相關文章:
新課堂教學模式的語文復習設計01-19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的幾點思考11-23
程序設計課堂教學模式探索論文11-29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與應用研究論文11-29
任務型教學模式在俄語課堂教學中的設計論文07-04
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總結12-01
創新課堂教學模式--誦讀教學模式探究 (網友來稿)12-06
導練式課堂教學模式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