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
2、知道力的單位是牛頓(N)。
3、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實驗、錄像或圖片等,能簡單描述出所觀察到的物理現象的主要特征,從而對力形成初步的認識。
2、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釋有關現象。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講解日常生活中應用力學知識的實例,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
教具學具準備:旱冰鞋、拉力器、氣球、磁鐵、鐵塊、鐵鋸條、鐵釘等。
(一) 引入新課
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個詞,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義.在物理學中“力”是一個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確切的物理含義。
(二)新課教學
1.力的概念的教學
用投影儀打出:人推車、拖拉機拉拖車、人提物體、手提箱子、手壓彈簧的幻燈片。請同學們歸納一下,這四個圖有什么共同點?
教師總結:人推車,人對車施加了力,車受到了力;拖拉機拉拖車,拖拉機對拖車施加了力,拖車受到了力;手提箱子,手對箱子施加了力,箱子受到了力;手壓彈簧,手對彈簧施加了力,彈簧受到了力。在物理學中把人、車、拖拉機、箱子、彈簧等稱為物體。把推、拉、提、壓等稱為作用。
請同學概括力的概念。
結論: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通過練習幫助學生加深對力的概念的理解。
(1)、沒有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嗎?
(2)、一個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嗎?
(3)、只有施力物體或只有受力物體這樣的力存在嗎?
學生做出判斷,師生共同總結:
規律認知:
力是不能離開物體而單獨存在的,沒有物體或只有一個物體不可能發生力的作用。
即物體間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它們同時出現和同時存在。
2、不直接接觸的物體間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
演示實驗一:用磁鐵吸起鐵釘
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可讓學生親自到講臺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后教師在總結學生對實驗現象的發言基礎上總結:在這個實驗中,磁鐵與鐵釘沒有接觸就被吸起了。
結論:物體之間不接觸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
請同學舉出這方面的例子。
如:地球周圍的物體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們并不一定非要接觸。
通過練習以下練習,讓學生學會怎么判斷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1)、用手提桶時,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體是什么?
(2)、人通過繩子提取井中的水,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體是什么?
教師提出問題:用手拍大腿時,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分別是什么?拍大腿時有什么感覺?為什么出現這樣的況?
3、通過分析得出結論: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學生實踐活動:穿旱冰鞋的同學用力推墻
在學生中找一名同學,讓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墻,其他同學觀察實驗現象。
實驗現象總結:穿旱冰鞋的同學向后退
教師對實驗進行總體歸納: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當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加力的作用同時也受到乙物體對甲物體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說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體之間的作用總是同時成對出現。
劃船時,船到岸邊,人用力推岸,對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時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離岸而去。
引導學生舉些例子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一原理。
用雞蛋敲碗邊,雞蛋對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時也受到碗對雞蛋的作用,所以用雞蛋敲碗邊,雞蛋對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時也受到碗對雞蛋的作用,所以雞蛋就破了。
老師:這些現象說明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4、通過讓學生觀察用手彎曲物體的演示,讓學生總結出力是有大小的,引出力的單位。
學生閱讀教材回答:力的符號 ;力的單位 ;以及力的單位的符號 。
在此介紹英國科學家------牛頓,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和人生觀教育。
列舉生活中具體事物,讓學生感受1N的力的大小;自已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力的大小等。使學生對形成感性認識。
5、力的作用效果
教師使用,舉一些物體改變運動狀態的實例。
老師:在這些現象中物體由運動變為靜止、由靜止變為運動,以及運動的快慢、運動方向的變化都叫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所有這些事例中,物體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見,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結論: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請同學到講臺上親自拉彈簧、用力捏氣球、用力彎鋸條等。教師再舉一些物體受力發生形變的實例。在學生總結實驗現象的共同點的基礎上教師指出:在這些實例中物體的形狀發生了變化,我們稱之為物體發生了變。所有這些事例中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
結論: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形變)
(三)布置課外活動作業:
既然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將力作用在堅硬的物體(如:玻璃、桌面等)上物體的形狀會改變嗎?
通過課后小制作,以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四)板書設計: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單位是牛。
4、力的作用效果是: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和改變物體的形狀。
(五)總結、擴展
今天我們重點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學中的力是物體對物體的推、拉、提、壓的作用。也就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對力的概念的理解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力是由物體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沒有物體就不會有力的作用,一個物體也不會產生力的作用,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體對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體叫受力物體,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體.不存在沒有施力物體或受力物體的力。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當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加力的作用時,乙物體對甲物體也施加了力的作用.發生力的作用時,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同時向對方施加了力,也同時受到了對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們同時產生相互作用于對方的力,同時消失,沒有先后之分。
(3)、物體間發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觸,即不接觸的物體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課后反思
如何上好每一節課,同時使全體學生的學習成績都有所提高,是廣大教師一直思考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采取了以下幾點措施,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我的粗淺經驗介紹如下:
(一)樹立教師的威信,爭取學生的配合
教學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成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爭取學生配合,尤為重要,而學生肯不肯配合老師又在很大程度取決于學生信不信任教師,因此要想較好地調動學生,教師必須在學生面前樹立較高威信。首先教師自己要有這個意識,然后做好以下幾點:
1、做好自我包裝和推銷,將自己輝煌介紹給學生;
2、上好第一節課,爭取第一印象;
3、任何時候跟學生說話無論眼神、表情、語氣和身體動作都有充滿自信和果敢,要給學生肯定唯一的回答,不能模棱兩可,猶豫不決;
4、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說到底教師最終還是靠自己的真才實學才能征服學生;
5、借助他人來樹立自己的威信,通過領導、班主任和其他教師,甚至高年級的學生介紹和贊揚來樹立自己的威信。
當老師通過努力獲得了學生信服,他們的情緒和學習自然就會被老師調動起來。
(二)教師在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必須充滿激情和愛心
人是一種有感情的動物,動之以情、攻心為上是教師調動學生的重要的法寶,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都必須充滿激情和熱情,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科學的熱愛,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對生活的熱愛,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樂觀、積極和進取的人生態度,從而對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愛是推動教育過程的力量之源,教師對自己的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充滿愛心,在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和學生的心身健康等方面關心學生,幫助學生,時時處處都為學生著想,讓學生都受到的教師的愛,他們也會愛自己的教師,所謂“愛屋及烏”,學生自然也就喜歡學習你所教的這門功課了。
(三)加強教法探索和學習方法的指導
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要調動學生的情緒和熱情并不算太難,難的是長時間地維持這種學習熱情,尤其是認真地學習了一段時間后,成績沒有提高的話,熱情更難維持下去。相反,如果教師的教學得法,學生的學習得法,那么學生學起來就相對輕松,學習的效果就好,學生就能從學習中獲得滿足和快樂,由于成功感能夠不斷地得以強化,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也就可以較長時間地維持下去。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教法探索和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對調動學生學好物理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教學上應該通過豐富的語言藝術、生動感性的實例,深入淺出,突出重點、難點,注意與學生的雙向交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各種直觀教具和多媒體技術等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啟發式教學,講練結合,力爭課堂解決問題,向45分鐘要質量,減輕學生課后的學習負擔;另一方面,做好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包括如何制訂學習計劃,如何選參考書,如何掌握學習各個環節的學習技巧(閱讀技巧、記憶方法、概括知識的方法、向老師提問的技巧等),如何運籌時間,知識的重點、難點和考試熱點的分布,中考各類題型的解答方法,考試過程的常見失誤與對策等方面。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學習起來就會主動、輕松、針對性強,學習效果自然大大提高,積極性也就會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