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教學評價[精品]
課程教學評價1
論文關鍵詞:計算機網絡 專業(yè)課程 考試評價研究
論文摘要:課程考試與評價是課程教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隨著職業(yè)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充分發(fā)揮課程考試與評價在課程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越來越成為教育者關注和探討的一個主題。本文在高職教育以服務社會、服務就業(yè)為目的背景下,結合計算機網絡專業(yè)課程的特征,建立以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為價值取向的考試評價體系,以提高專業(yè)課程教學質量,為實現(xiàn)課程目標以及專業(yè)目標服務。
計算機網絡專業(yè)是江蘇省靖江中等專業(yè)學校省重點示范專業(yè),是一個涉及職業(yè)崗位多、專業(yè)關鍵能力多、專業(yè)知識面廣而深的專業(yè)。隨著社會對計算機綜合人才的廣泛需求及行業(yè)市場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要求的提高,傳統(tǒng)的課程教學評價方式越來越不能滿足計算機教學的需要。為了讓學生能夠適應社會,充分體現(xiàn)“以就業(yè)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指導思想。
一、傳統(tǒng)評價方法的弊端
1.重知識,輕能力。傳統(tǒng)的評價手段主要是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的能力。考試內容大多數(shù)是上課講過的、教科書上有的內容,考試前學生要求教師劃重點,甚至最好劃定考試范圍,提高透明度。學生根據(jù)劃定范圍死記硬背,不能有任何自由發(fā)揮的空間。試卷上沒有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關注學生的個性特征、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
2.重筆試,輕操作。傳統(tǒng)的課程考試主要采取筆試的形式進行,組織考試較方便,閱卷和進行考試質量分析比較容易。但它只能是為了考試而考試,學生應用和操作計算機的能力沒有得到發(fā)揮。沒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及主觀能動性,從而也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于學生實踐技能的考察較少,這樣的考核達不到考核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目的。
二、新的計算機網絡課程評價方式
新的計算機網絡課程評價方式依據(jù)計算機網絡相關課程標準,全面綜合評價;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主體多元化;立足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結合,定性與定量評價結合;關注個體差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2.堅持全面評價。“成績評價表”側重解決“知識與能力”的評價;“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評價;提倡通過對任務完成情況、語言表達能力、回答問題能力、溝通應變能力、英語應用能力等多個考核項目,來了解和評價學生。
3.重視發(fā)展性評價。學生在做項目時,速度有快有慢,項目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通過縱向比較,從發(fā)展、變化、進步的角度評價每個學生的學習過程。
4.采用激勵性評價。從學生完成項目的表現(xiàn),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評語,從正面加以引導。
5.提倡多次評價。學生在做項目時有困難或者中途停頓需要幫助者,教師可推遲判斷,重新評價,把重考分數(shù)記入成績表,使每一位學生在評價過程中領略成功的喜悅。
考核方法為:平時(項目訓練20%,出勤/紀律10%),項目設計30%,期末綜合項目設計40%。
三、評價主體
從單一教師評價轉向自評、互評、專家評、家長評四結合。逐步強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突出評價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評價操作
1.自評。學生在完成某個項目時是否掌握了新知識并納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中,使其融會貫通;學生的技能是否得以訓練或提高;使用多種方法,系統(tǒng)地收集關于學生發(fā)展情況的數(shù)據(jù),指導學生自我評價,促進教學改進。學生在完成項目時,覺得哪些方面還不足,需要什么樣的幫助,下次遇到此類情況如何解決等。要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指導學生學會反思、善于總結。
2.互評。《服務器系統(tǒng)配置與管理》這門課通常以小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項目實訓,為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組織協(xié)調能力、獨立思維能力,在項目實施中要求對學生進行分組,并以小組完成實訓(實驗)效果來評定個人成績。提倡把學生小組評價與對小組中每個學生的評價結合進來,在做項目時學生學習有困難時是否得到了幫助;學生完成某個項目時取得成功的時候是否得到鼓勵;生生之間是否能夠彼此交流和分享見解。這樣使彼此之間能夠共同發(fā)展和提高。
3.專家評。教師可以邀請業(yè)界專家、專業(yè)教師、技能競賽選手、社會專家和畢業(yè)學生一起來評價項目成果。例如某學生接到了某網吧網絡服務架設與管理的業(yè)務,該網吧在運營過程中獲得了良好的經營效果。現(xiàn)公司老總決定進行網吧規(guī)模的擴容,網吧采購了多塊新硬盤,要求具備一定的數(shù)據(jù)容錯與恢復能力;能針對不同用戶給予不同的磁盤配額;要求在網吧內部建立一個服務器,以提供網吧內的客戶可以隨時通過此服務器進行電影和游戲的下載。學生在完成該任務后,我們邀請了業(yè)界專家、專業(yè)教師、參加技能大賽的選手一起從不同的角度來評價,讓學生得到專業(yè)的指導,了解自己今后學習努力的方向。
4.過程性評價。在項目過程中,將學生的`考勤記錄、把學生的課堂筆記和作業(yè)、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生對自己行為的認知和改進、課堂行為、觀察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一并納入評價范圍。使學生在參與項目過程中從不同的角度得到綜合評價。
5.建立職業(yè)資格認證機制。職業(yè)資格證書制度是對勞動者的技能水平或職業(yè)資格進行客觀公正、科學規(guī)范的評價和鑒定,對合格者授予相應的國家職業(yè)資格證書。目前與計算機網絡課程相關專業(yè)技能證書如國際信息化認證考試、全國計算機信息高新技術網絡管理員級認證、網絡工程師證書、全國計算機信息高新技術網頁制作操作員認證、全國軟件技術水平資格考試證書等。與上述認證有關的專業(yè)課程要健全資格認證培訓制度,在師資力量,設備使用給予優(yōu)先支持,使課程考試逐步向資格認證考試過度,以資格證書作為課程成績。
6.評價標準。自評、小組評、教師評的滿分各是100分,每個學生的最后得分=自評×30%+小組評×30%+教師評×40%。
全面評價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不僅關注學業(yè)成績,而且關注多方面的潛能和特質的發(fā)展,尤其是探究與創(chuàng)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學習興趣、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學習過程、學習方法、情感體驗等,用三維目標,進行綜合評價,以求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
參考文獻:
[2]劉堯.中國教育評價發(fā)展現(xiàn)狀與趨勢評論.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xx,(5).
[3]黃勇榮,宋鳳寧.我國現(xiàn)代教育評價發(fā)展態(tài)勢探討.當代教育論壇,20xx,(11).
[4]胡政權.基于情景式教學環(huán)境的有效教學的評價要素.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xx,(15).
課程教學評價2
高職院校實踐類課程是工科類專業(yè)課程體系中最主要的課程類型,承載著學生職業(yè)能力、職業(y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重任,是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技術應用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核心途徑。實踐課程、理論與實踐一體化課程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構建恰當?shù)慕虒W質量評價標準刻不容緩。建立易比較、可檢查、便評價的標準體系,具有較強的規(guī)范性、導向性和控管性。本文對高職含實踐類課程的教學質量評價內容進行了探討,以期對相關課程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的制定提供參考。
1高職含實踐類課程
目前,高職含實踐類課程一般采用項目化教學方式,此類課程將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需要和地方產業(yè)發(fā)展需要相結合,將原有課程知識體系轉化為可執(zhí)行的技能訓練項目,而項目內容則由該職業(yè)領域中的生產、技術、管理、經營、服務等實際工作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構成,相關工作內容與國家或行業(yè)內職業(yè)資格標準相銜接。含實踐類課程以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訓練為重點,通過項目的實施,能夠切實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和職業(yè)素養(yǎng)。該類課程的實施過程大致如下:任務布置→資訊(知識準備)→計劃→實施→評價與反饋。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確項目任務的內容和要求,然后根據(jù)項目任務的要求提供學生足夠的知識準備,學生根據(jù)項目特點和要求制定實施計劃,分配小組成員任務及合作方式,并組織實施,通過小組間的成果對比找出差異,教師和學生共同點評,深化學習內容。含實踐類課程將傳統(tǒng)課堂的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在充分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的同時,顯著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課程注重實踐性、自主性、發(fā)展性、綜合性和開放性,與傳統(tǒng)教學法相比,具有顯著優(yōu)勢。
2課程標準評價
課程標準是規(guī)范課程教學的指導性文件,是教學計劃制定與實施的綱領。課程標準的制定是必須符合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對相關知識、技術技能和素質培養(yǎng)的目標要求。課程標準的制定必須規(guī)范、科學。其重點考核指標可包括以下七個方面。
2.1編制規(guī)范性
編制規(guī)范性重點考查課程類別、課程名稱、課時、編制內容及版式等是否符合規(guī)范要求;課程標準文字內容是否言簡意賅、用詞是否嚴謹規(guī)范;是否建立在對本行業(yè)領域充分調查研究基礎之上。
2.2課程定位
課程性質和作用是否確定;課程授課對象是否明確;課程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的地位是否明確;在專業(yè)領域中承前啟后的關系是否明確。
2.3課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否符合當前職業(yè)崗位的工作需求;是否符合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對該課程的定義;是否包含了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教學目標的深度和廣度是否符合所授班級學生的整體素質。
2.4課程教學內容與要求
課程教學內容的選取是否符合課程教學目標要求;是否符合最新行業(yè)發(fā)展需求;是否考慮了學生的職業(yè)成長規(guī)律;項目任務是否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項目任務設置是否典型;項目任務間是否有遞進關系,教學內容是否符合高職學生普遍認知規(guī)律;內容選取和設置是否考慮激發(fā)學習熱情,增強學習主動性。
2.5教學方法與手段
是否采用了多種多媒體手段以增強課程感染力;是否制定了具有課程特色的教學方法或課堂組織形式。
2.6教材選用
是否有建議選用的高職高專教材或自主編寫的專用教材;是否提供典型的參考書籍和資料;是否提供課程專用的實驗實訓指導書;建議選用的教材是否符合高職學生需求。
2.7課程考核與評價
課程考核與評價是否形成考核體系;考核內容是否囊括了課程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素質目標;考核內容是否囊括了過程性考核以及終結性考核,分值比例是否得當;具體考核指標及評分體系的制定是否有詳細細則且便于實行;考核評價的主體是否多元。
3課程教學資源評價
課程的教學資源對于課堂教學以及課后自主學習來說都至關重要,課程使用的教材、實驗實訓指導書、工作任務書等,以及狀態(tài)良好的實驗實訓設備、儀器等,是實踐類課程必不可少的學習工具;另一方面,在新的網絡時代背景下,人們更加熱愛隨時隨地的學習模式,課程資源網絡化,是整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需求,更是高職教育的必然趨勢。課程教學資源的評價可以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3.1教材與指導書
課程使用的教材是否為校企合作共同開發(fā)的項目化教材;是否有專用的實驗實訓指導書或工作任務書。
3.2課程資源庫
是否為學生提供了課程網站或課程微信平臺等形式的課程網絡電子資源庫;電子資源庫的資料檢索與查閱是否方便快捷;電子資源庫是否包括了教材電子版、教案、PPT、學習筆記、練習題、試卷等學習環(huán)節(jié);課程電子資源庫是否支持上傳、下載和師生互動。
3.3課程實驗實訓設備
授課所需的實驗實訓設備是否完好充足;實驗實訓設備管理是否科學規(guī)范;是否搭建了仿真或真正的職業(yè)成長環(huán)境。
4課堂教學評價
相比傳統(tǒng)高等教育,高職教育的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發(fā)生了根本轉變,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樽稍兒椭笇д撸瑥膶W習單元的按部就班到學習方案或項目的策劃導演。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關鍵點,更是教學成果的形成點。課堂教學的評價可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4.1教學規(guī)范
教師的儀表儀態(tài)是否端莊;課堂紀律是否嚴明;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控制是否銜接得當。
4.2教學準備
授課計劃、教案、備課筆記及授課PPT等教學資料是否備齊;教學資料是否與課程標準相配套,授課計劃手續(xù)是否齊全;教案、備課筆記、授課PPT等是否具有學校要求的提前準備量;開課前教師是否將上課需要的教具、儀器、設備或教學軟件準備并調試好;教師是否將上節(jié)課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
4.3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否根據(jù)教學內容的不同而靈活多變;是否積極轉變觀念,從以教師為主體過渡到以學生為主體,根據(jù)教學對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是否積極引導,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教。
4.4教學內容
授課內容是否按照課程總體教學目標以及項目目標要求,工作過程和工作內容應層次清晰、重點突出;是否有重點、難點教學內容的突破。
4.5巡查與指導
實踐教學以項目化教學為主,教師是否有效控制課堂秩序;是否對不同的學生或小組采用了針對性的指導;是否有耐心陪伴學生工作,并分析解決問題;是否有應對突發(fā)事件的解決方案。
4.6成果點評與總結
項目或工作任務結束后是否形成了可以展示的工作成果;是否邀請學生、課程組老師、企業(yè)技術人員共同參與成果點評;教師、學生、企業(yè)技術人員等評價主體是否給學生提供了客觀的評價和建議;學習總結是否對所學單元內容進行全面總結和升華;是否布置了練習和預習作業(yè)。
4.7課后整理
課堂結束后,授課地點的衛(wèi)生是否及時清掃;授課地點的設備狀態(tài)是否歸位,水電是否關閉;教師的課后體會是否及時記錄;課后作業(yè)的批改問題是否記錄。
5小結
高職教育發(fā)展改革至今,關于含實踐類課程的教學形成了多種有價值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但對于實訓和理論與實踐一體化類含實踐課程的教學質量評價尚未形成共識,筆者考慮了當前高職教育的現(xiàn)狀,對高職含實踐類課程的教學質量評價方案進行了初步的研究。然而,作為高職教育的一線執(zhí)教者,我們更應該從關注學生成長的角度去考慮提升教學質量的方法。
課程教學評價3
學習了胡玉姣老師的《初中化學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使我進一步認識到新課程更多地關注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我個人認為教師要用賞識發(fā)展的眼光看學生,要從過去、現(xiàn)在、將來的有機聯(lián)系中看待成績,不唯“分數(shù)”論成敗。
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順應學生個性心理體驗。
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打破傳統(tǒng)的講授方式,促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方位交流,在共同活動中自主學習,獲得知識。課堂上的評價語言應因人而異,因課而異,因時而異,因發(fā)生的情況而異。教師要有創(chuàng)造性地對學生進行評價,真正做到教無定法,使被評價的學生都能得到學習成功的滿足,都能提高學習的興趣,都能更積極地投入學習。
二、多元并進,促進學生增強自信,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潛能。
增進學生對科學問題及其探究過程的.認識和理解,而不只是對概念、化學名稱的死記硬背;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而不是在紙上演算習題的技能;培養(yǎng)熱愛科學的情感、關心社會的責任感和正確的價值觀,而不是強化升學的動力和需要。
課程教學評價4
論文摘要:課程評價對課程建設具有導向作用。經管類專業(yè)《經濟法》課程評價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在統(tǒng)一性的評價標準之外未能根據(jù)課程特點細化評價標準,從評價理念、課程目標、評價方法上都無法很好地反映該課程的能力本位目標,無法滿足評價的效度要求。
論文關鍵詞:課程評價;評價理念;評價方法;評價的有效性
一、課程評價對課程建設的導向作用
課程評價是課程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由于研究者對課程概念認識的不同以及評價目的的不同,表現(xiàn)在課程評價對象上人們的觀點是不一樣的。本文討論的前提是基于“大課程觀”的課程評價,既包括對課程標準、課程方案、教科書等的評價,也包括對教師教學的評價、師生相互作用的評價。在國外,第一個提出把課程評價納入課程論研究的,是美國著名課程論專家拉爾夫·泰勒。泰勒認為,課程評價過程實質上是一個確定課程與教學計劃實際達到教育目標的程度的過程。繼其之后,斯塔弗爾比姆提出了背景、輸入、過程、結果評價模式(簡稱CIPP模式),強調了評價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證明,而是改善。無論何種定義,課程評價作為衡量課程建設效果的價值判斷和方法是毋庸置疑的,其導向性也是顯而易見的,這是課程評價發(fā)展性功能和激勵性功能的體現(xiàn)。課程評價的內容與標準體現(xiàn)了課程開發(fā)和管理的指導思想。從課程目標來說,課程評價可以起到評估的作用,其應根據(jù)社會或學生的需要,以此作為課程開發(fā)的直接依據(jù)。從課程實施過程來說,課程評價對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jiān)控的作用,有利于改進課程管理與決策。從教學效果來說,也要靠課程評價來衡量與檢驗。課程評價也是激勵教師進行教學方法與手段創(chuàng)新的現(xiàn)實動力。
二、經管類專業(yè)《經濟法》課程評價中的不足
有效的課程評價,一定要立足于課程特點。由于近幾年高等教育領域對課程建設工作的普遍重視,從而形成了不同行政層次下的課程評價實踐活動,但其表現(xiàn)出高度的標準化和同一性,并沒有根據(jù)課程特點來進行個性化的評價,不利于教師和學生在教學與學習過程中的創(chuàng)新。
(一)評價理念過于重視知識標準而忽視了能力發(fā)展
評價理念體現(xiàn)了人們對教學活動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態(tài)度和觀念,行為都是受理念支配的,可以這樣說,有什么樣的評價理念就會產生什么樣的教學行為。
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同一化教學不可避免。這就帶來一個問題,高等教育有沒有必要、可不可以實現(xiàn)多樣化?社會與經濟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大量標準化的人才,但是創(chuàng)新性、特異化的人才也是必不可少且更為高端的。然而,本質主義教學觀主導下的現(xiàn)代同一化教學在培養(yǎng)具有多樣化知識背景與獨特競爭優(yōu)勢的人才存在著天然的缺陷。現(xiàn)代教學觀念的演化已體現(xiàn)出“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對個體的注意”、“強調學習過程的創(chuàng)造性”的趨向。學生的主體性不再僅僅是進行自主學習的條件,更重要的是,學生主體性形成本身也成為教育的目標之一。而在中國,中學階段的應試教育并沒能承擔起培養(yǎng)學生主體性的責任。我國高校課程評價在理念上過分注重評價的獎懲功能,忽視了改進與激勵的功能;過分關注評價的結果,忽視了評價過程本身的意義;過分注重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和全面發(fā)展的評價。
(二)課程目標較為籠統(tǒng)
一般而言,課程目標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課程知識應達到的深度和廣度,以及對能力培養(yǎng)和技術訓練的'總體要求;二是確立課程預備知識和技能的基本要求,本門課程對滿足后續(xù)課程在知識與技能上的基本需要。課程目標確定之后,課程的內容體系、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選擇便有了明確的依據(jù)。因此,正確制定課程的目標是課程發(fā)揮最佳功能的必要前提。然而,當前的課程評價實踐忽視了對經管類《經濟法》課程目標的準確定位,更沒有對其進行層次性的細化。比如,理論知識要達到何種深度和廣度,實踐能力要達到什么程度,這些問題都欠缺研究。經濟法是法學專業(yè)和經濟類、管理類專業(yè)的必修課,但在不同領域有著不同的內容。法學領域的經濟法,是和民商法、行政法并列的獨立的法律部門,主要由宏觀調控法律制度、市場秩序規(guī)制法律制度、市場運行監(jiān)管法律制度等部分組成。經管類專業(yè)的經濟法,更多的指代與經濟有關的常用法律。其教學體系既包括合同法(傳統(tǒng)的屬于民商法范疇、公司法、票據(jù)法等,也有反壟斷、證券監(jiān)管等經濟法范疇的內容。這從相關的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和職稱考試也可以反映出來,例如注冊會計師考試、會計職稱考試。但這種專業(yè)背景和培養(yǎng)目標的差異在教學過程中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從教學理念、教材到教法都沒有做明確的區(qū)分,影響了教學的效果,不能很好地實現(xiàn)非法學專業(yè)學習法律課程的意義。如果《經濟法》的課程定位目標不清晰、不細化,則會相應地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不協(xié)調。是側重理論講授還是應用實踐能力開發(fā),哪一方面應作為教學的側重,不同地區(qū)、不同專業(yè)的學生的特殊偏好是怎樣的,對這些問題目前還沒有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
(三)評價內容不夠全面
我國的課程評價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卻局限于對某些方面的評價,缺乏整體性。綜觀世界范圍內課程評價發(fā)展的實踐,評價的內容早已從單一的對課程方案實施結果的評價發(fā)展到對目標、過程和結果的全面評價。
雖然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提出“在教學內容方面,要處理好經典與現(xiàn)代、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理論與實踐的關系,重視在實踐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可是理論和實踐在經管類《經濟法》課程中的體現(xiàn),是體現(xiàn)在理論課時和實踐課時上的劃分,還是教學方法上的,抑或是教學內容的設計?這個問題并沒有明確。對結果的評價標準模糊。是相關考試的通過率還是思維方法的改進,而這種思維方法的改進又該如何檢測?是否主要依據(jù)專家評教,學生評教在其中占多大分量?對課程評價者的評價對又該如何進行?
(四)評價方法過于突出量化功能,導致評價質量不高
目前的課程評價較多地注重教學材料的齊備性、學生出勤率、多媒體的應用和教學成果的規(guī)范性等因素,評價標準偏重對學科知識特別是書本知識掌握,而忽視了在課程學習中對學生學習方法、思維方式、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并且,這些因素并不能很好的通過量化指標體現(xiàn)出來。雖然許多學者提出應采取“質性評價”的范式,但其不可計量性也確實帶來了操作上的困難。例如,經管類《經濟法》是非常適合采取案例教學的課程,但是當前的課程評價實踐只重視了教學方法的多樣化,而未關注這種多樣化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沒有關注案例教學與理論講授如何結合。
(五)評價的有效性仍在驗證階段
根據(jù)評價主體的不同,課程評價可以分為學生評教、教師自評、專家評教以及社會評價。囿于學生個人的認識和短期功利目標的影響,學生評教的情況往往不能真實反映課程學習的實際情況。學生對要求嚴厲的老師可能會評分低,對于內容深奧的課程也往往評分不高。有的教師在學生評教的壓力下,較易產生功利的短期行為。部分教師為了贏高的評教分數(shù),只講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有的教師由于擔心學生的打分,只揀簡單的、學生能很快接受的知識點授予學生;甚至還有教師為迎合學生而放松要求、大給高分的情況。另一方面,以用人單位和行業(yè)團體為主體的社會評價的缺失導致當前的課程評價工作看上去還是在教育系統(tǒng)內循環(huán),并沒有很好地解決與社會要求接軌的問題。這些現(xiàn)象的產生,降低了高校課程評價的效度。
三、改進經管類《經濟法》課程評價的建議
(一)在科學評價理念下合理定位課程目標
現(xiàn)代教學觀念的演化已體現(xiàn)出“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對個體的注意”、“強調學習過程的創(chuàng)造性”的趨向。學生的主體性不再僅僅是進行自主學習的條件,更重要的是,學生主體性形成本身也成為教育的目標之一。經管類《經濟法》在課程評價的價值取向上,應立足于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在這一評價理念下,可以對課程目標進行具體分解。《經濟法》課程的淺層次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和熟悉《經濟法》的基本理論和主要規(guī)則,更進一個層次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具備與執(zhí)行業(yè)務相適應的實踐技能。實踐能力又分為正確確定案件性質和認定案件事實的能力,正確適用法律的能力以及掌握文件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這樣,可以針對分解后的目標根據(jù)一級指標、二級指標的模式逐項達標,有利于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
(二)評價時要重視課程所承載的知識量
現(xiàn)實中的一個誤區(qū)就是用課程評價替代了“去評價課程”。很多人把“評價”看作是為課程改革配套的東西,課程在前,評價在后,是對既定的課程進行具有“促進功能”的評價。這導致對課程本身的研究不足,突出表現(xiàn)在對課程內容的設計并沒有很好的契合社會需求和學生特點。
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趨勢進一步強化了同一化教學的狀況。反映在課程內容的選取上,有的高校甚至要求教學大綱要與所選教材大致相同(不能有過多不講的章節(jié)),教學計劃要與教學大綱完全一致。從效率的角度來講,評價標準統(tǒng)一化有助于考核,但是從學科知識標準來講,同一化也是一種代價。學術自由中教師教學的自由和學生學習的自由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是缺失的。筆者認為,要重視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教學內容的設計還應考慮能為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即教學內容既有基礎學習領域、又有專業(yè)學習領域、還應有拓展學習領域的要求。在當前經管類專業(yè)《經濟法》課程的教學設計上,哪些內容略講、哪些內容詳講、哪些內容自學,往往不是根據(jù)實踐技能來設計的。基于經濟法的易變性,教師一方面要不斷了解經濟法理論與立法的最新動態(tài),不斷補充、更新教學內容,擴大學生的知識吸收量;另一方面要避免淪為不斷追趕最新發(fā)展情況的介紹者,而要從立法理念與背景、思維方式與邏輯上培養(yǎng)學生自學新法律法規(guī)的能力,不但要向學生介紹經濟法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還要使學生掌握經濟法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能具體運用法律原理和具體規(guī)范來認識問題和處理問題。
(三)課程評價的內容應包含對評價者的評價
課程評價者的知識水平、興趣及價值觀等直接關系到評價結果。因此,課程評價者的評教活動也應成為評價對象,其評教有效性也應歸屬于評價的內容。教師是對課程加以理解和設計的“專業(yè)特權者”,也是課程實踐即教學行為的承擔者,因此,教師也應成為評價主體。評價標準應強調認識對象的整體性、差異性和豐富性,強調真實情景中的主觀感受。目前的評價標準更多地體現(xiàn)了自上而下的行政化、統(tǒng)一化,把教師排除在外。應當根據(jù)授課的具體內容和授課對象來考察其教學方法,例如不是所有的內容采取案例教學都能效率最大化,更重要的是,高質量的案例教學不是例子加理論的簡單描述和說明,而是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絡,指導其運用相關理論自主解決問題,并不是僅僅教給學生現(xiàn)成的答案,更不是提供唯一的答案。此外,現(xiàn)行的評價模式往往將任課教師排除在課程評價主體之外,這容易使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淪為傳遞課程的教學機器或工具,使教學變?yōu)槌绦蛐缘膭趧樱虒W的過程成為機械地傳授他人材料的過程。當前教育理念的轉變中強調了以學生為主體,但以教師為主導的理念卻相對失落。如果規(guī)范化下帶來的是重復和雷同,這也是值得深思的。
總之,有效的課程評價,一定要立足于需要評價的課程特點。評價標準應該是能表現(xiàn)授課行為的豐富性、靈活性,并具有情景性的。課程既是靜態(tài)也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課程評價應體現(xiàn)開放性和個性化。
課程教學評價5
【關鍵詞】 小兒推拿學;多媒體;教學方法
小兒推拿學是針灸推拿學專業(yè)重要的主干課程,其教學多年來依靠板書、掛圖結合人體操作示范進行,教師感覺在課堂中難以讓學生及時得到直觀印象,影響學習效果。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推拿學教研室近年來從多方面嘗試應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摸索多媒體教學方法。為了解多媒體教學在小兒推拿學教學過程中的使用效果和學生對該教學方法的評價,我們采用無記名問卷調查的方法,進行效果評價和意見反饋,現(xiàn)總結如下。
1 研究對象
選取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五年制本科生,共計發(fā)出調查問卷73份,收回66份,回收率為90.4%。
2 研究方法
按班級分為2組,將學生分為傳統(tǒng)教學模式35名(收回問卷31份)和多媒體教學模式38名(收回問卷35份)。學期結束后采用無記名問卷方法,由學生本人在其認為合適的選項中進行打分和意見反饋,問卷收回后進行錄入和統(tǒng)計分析,并對其進行評價;采用相同試卷考核進行效果評價。
3 研究內容
我們設計了問卷量表和反饋意見表,其中設一級指標“教學和學習態(tài)度、教學內容、教學效果”三大項,其權重分別為0.1、0.3和0.6。教學和學習態(tài)度分“課前準備和積極性”2項二級指標;教學內容分“先進性、合理性、課程設計和資源利用”等二級指標;教學效果分“情感與交往、注意力、認知發(fā)展、方法學習、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認知效果、知識關聯(lián)”等二級指標。進行百分制打分。然后對“你認為目前課程教學的成功之處是什么?”和“你如何看待多媒體教學和傳統(tǒng)板書教學模式?你更傾向哪種方式?”進行反饋。
4 效果評價
4.1 多媒體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授課所需時間比較
(見表1)表1 2種教學方法授課時間比較(略)
4.2 量表統(tǒng)計結果及分析
(見表2~表6)表2 2種教學方法教學和學習態(tài)度比較(略)表3 2種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比較(略)表4 2種教學方法教學效果比較(略)表5 2種教學方法問卷量表總分比較(略)P>0.05
4.3 反饋意見結果
在對目前教學方法的認同上,傳統(tǒng)教學班級中41.7%學生認為課堂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44.5%學生認為教學內容豐富,重點突出容易掌握;13.8%學生認為課堂氛圍輕松。多媒體教學班級中25.5%學生認為重點和難點突出、教學內容有拓展;30%學生認為教學中理論聯(lián)系實際,教學方法合理;50%學生認為教學內容結構清晰,課件圖文并茂、直觀、互動、內容豐富,課堂教學生動,可以提高學習興趣。
對教學模式的選擇方面,傳統(tǒng)教學班級中47.6%學生傾向多媒體教學,認為傳統(tǒng)板書教學方式枯燥,多媒體印象深刻,圖文并茂;9.5%學生傾向傳統(tǒng)教學;42.9%學生傾向多媒體和傳統(tǒng)板書教學模式相結合。在多媒體教學班級中,50%學生傾向多媒體教學,認為多媒體教學效率高,可以使用先進教學資源,板書氣氛枯燥;35.7%學生傾向傳統(tǒng)板書教學,認為板書易于師生互動,節(jié)奏恰當,可以使學生跟隨老師的思路,而多媒體轉換快,容易遺漏重要內容;另有部分學生認為多媒體教室光線暗,對學生視力有影響,使得教學效果打折扣;14.3%學生傾向多媒體和傳統(tǒng)板書教學模式相結合,認為需根據(jù)教學內容而定,多媒體節(jié)奏快、跳躍性強、內容豐富、信息量大,但重點內容還需板書。
5 討論
5.1 多媒體教學在小兒推拿學課程教學中的優(yōu)勢
5.1.1 可以提高教學效率
難以表達的教學內容或無法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通過多媒體技術形象、生動、直觀地顯示出來,可以縮短授課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問卷調查顯示,25%學生認為多媒體教學圖文并茂、直觀、互動、內容豐富、課堂教學生動。目前高校在保證教學內容基礎上力求壓縮課程,減少課時數(shù),多媒體教學則可以大大節(jié)約教師板書的時間,由于內容的快速投放,可以在短時間播放大量的信息。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在教學內容相同的情況下,多媒體教學用時明顯少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
5.1.2 可以拓展教學內容
比傳統(tǒng)板書教學模式使用更多的.教學資源,知識的深度、廣度都有提高,使學生能夠更快掌握課程內容;也可以增加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教師在課堂上能充分而及時地反映本學科的發(fā)展趨勢。問卷量表統(tǒng)計分析顯示,多媒體教學在教學過程的結構合理性、資源利用等方面均具有顯著優(yōu)勢,反饋意見中數(shù)據(jù)也很好地證明了這個優(yōu)勢。
5.1.3 可以增加授課知識關聯(lián)性
多媒體教學可以增加與其他學科知識聯(lián)系。我們在教學中對于小兒生理特征以及推拿治療小兒常見病癥時,大量使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很快將教學中涉及到其他學科的知識清晰、準確地表示出來,這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所難以解決的問題。
5.2 多媒體教學在小兒推拿學課程教學中的不足
5.2.1 影響學生注意力
多媒體教學中,信息量大,且變換快,視頻和圖片多,學生往往被視頻和圖片所吸引,注意力容易分散。另外,由于節(jié)奏快,大部分學生記筆記困難,課后容易遺忘,影響授課效果。所以,實施多媒體教學的同時,我們借助教學網站平臺,在網站上提供教案、PPT和答疑以彌補此部分的不足。
5.2.2 師生之間情感交流少
在多媒體課堂教學中,授課老師常常忙于進行電腦操作,加之信息量大,授課速度快,使課堂交流變得更少,不利于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而傳統(tǒng)教學模式則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問卷調查顯示,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情感與交往上具有顯著優(yōu)勢,反饋意見中的數(shù)據(jù)也表明學生認為板書利于師生互動,節(jié)奏恰當,可以使學生跟隨老師的思路。
6 結論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多媒體教學模式在小兒推拿學教學中較傳統(tǒng)教學模式具有一定優(yōu)勢,從調查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結果和學生意見反饋中可以看出,學生對多媒體教學模式是認可的。
我們認為,多媒體技術雖然有優(yōu)勢,但也只能是輔助教學技術,依然要強調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教師的教學主體地位。要處理好多媒體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的關系,不可能拋棄所有的傳統(tǒng)教學手段。
如在小兒推拿特定穴和復式手法教學中,盡管多媒體技術可以演示,但更需要教師直觀地進行現(xiàn)場操作演示。學生反饋意見表中顯示,有相當部分學生傾向多媒體和傳統(tǒng)板書教學模式相結合模式。多媒體課件需要對知識點的再加工,切忌將屏幕當成電子黑板。
因此,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多媒體教學時間與適時的板書、與學生交流和思考時間的關系,課件內容要簡潔,內容要更多拓展,加強互動。
總之,多媒體教學作為先進的教學手段,有其一定的優(yōu)勢,也已經被廣泛應用于推拿學教學過程中,但仍不能完全替代傳統(tǒng)教學方式,需與其他多種教學手段相互結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課程教學評價6
一、課題的提出:
1、宏觀背景:為了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培養(yǎng)適合時代要求的人才,國家全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新課程改革提出了許多新的理念,并在課程標準、課程目標與結構、課程教學與評價以及課程管理體制等方面進行了創(chuàng)新,使新課程為培養(yǎng)出適應時代發(fā)展需要的人才成為可能。在新一輪課程改革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的情況下,如何真正達到 “教得有效,學得愉快,考得滿意”,學生在課堂中究竟學到了什么,課后得到了什么,怎樣的教學評價才能真正成為促進學生發(fā)展,提高教學實效的有力手段,這永遠都是任何教學所必須追問和思考的,也具有十分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是每個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會都必須思考的問題。
2、微觀背景:東中市實驗小學是一所有著近百年悠久歷史的學校,目前正以高昂的斗志,開拓進取的精神,向“寧樸勿華、充盈幸福的省級優(yōu)質實驗小學”的新目標邁進。近幾年來,我校堅持“以人文底蘊滋教育之根,以和諧開放鑄教育之魂”的辦學新思路,教學上體現(xiàn)“課題引領、科教整合;立足課堂,提高實效;調研評估,拉后促優(yōu)”的新理念,大膽地積極地推進課堂教學改革與評價機制改革,力求避免無效教學,減少低效教學,大力提高有效教學的力度,也為本課題的順利實施提供了現(xiàn)實的可能。
二、概念的界定:
1、有效教學的內涵:“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發(fā)展或進步。“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它的邏輯必要條件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即教師首先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東及,教學是在學生“想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的;二是指明學生所想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容,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什么以及學到什么程度,學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學什么或學到什么程度,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參與;三是采用易于學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學語言有自己的獨特性,讓學生聽清楚、聽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復、深入淺出、抑揚頓挫等。否則,即使教師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稱之為真正有效的教學。
2、新課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學:在新課程理念下,有效的教學是基于對新課程標準精神的正確領會和理解,基于對教材的準確把握,和對學生知識基礎與經驗充分而準確的估計之上,以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為宗旨,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使學生樂學、學會、會學,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主動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實施有效教學的過程和要求包括必要的情境創(chuàng)設、適當?shù)膯栴}引導、具體的學習任務。
3、有效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潤滑劑,也是保證有效教學的客觀條件,主要是指教師評價。其作用是喚起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喚起師生雙方的積極性,誘導學生探究、實踐、反思、驗證,在有效教學中起著激勵、鞏固、提升的作用。
三、理論依據(jù):
1、有效教學理論:以學生為中心,把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有機結合,辯證統(tǒng)一在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上。“學習中心論”是有效教學的基礎和核心,它強調:激發(fā)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提供和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學條件,以促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促進學生發(fā)展。有效學習論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學生學習的原有狀況是教學深化的根本出發(fā)點和依據(jù)。
2、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這就意味著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全新的教學模式(徹底摒棄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知識傳授、把學生當作知識灌輸對象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全新的教學方法和全新的教學設計思想,逐步形成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相適應的新一代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思想和有效的教學評價體系。
3、新課程理念:把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人格和獨特個性當作優(yōu)先追求的目標,通過實施一定的課堂教學策略,使每一個學生在各個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和提高。
四、主要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
(一)研究目標:
1、使各學科教師明確“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教學理念,在組織課堂教學過程中,構建有效教學的課堂模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潛能和個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展,充分體現(xiàn)主體性、質疑性、發(fā)展性和創(chuàng)造性原則。
2、全面提高各科教師在新課程背景下組織教學的能力,使教師的教學行為發(fā)生本質的改變,從而完成新形勢下的教師“角色”的轉變。由知識傳授者成為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由學生的管理者成為學生的引導者,拋棄“權威”意識,成為與學生共同探究問題的合作者。
3、促進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行為、學習方式、學習能力有實質性的變化,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接受,實現(xiàn)從對問題的單向認知到對問題的多向思維的轉變,并能嘗試通過合作學習,從“學生”角色向“社會人”角色的銜接與過渡。
(二)研究內容:
1.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現(xiàn)狀研究。“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只有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才能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這是本課題研究得以正常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在此基礎上,對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求解,才能保證研究的針對性、應用性與實效性。
2.各學科有效課堂教學的研究。這是研究的重點所在,從各學科不同的學科特征出發(fā),研究在不同學科中推進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包含有效課堂教學的準備策略、有效課堂教學的組織與活動策略、有效的課堂評價與教學評估策略等。
3.有效的學習方式的研究:探索新課程的背景下小學生學習方式的表現(xiàn)形式的規(guī)律性認識,探索適應學科特點的,適宜實際應用的具體學習方式,促進高質量學習的生成,構建實現(xiàn)有效學習方式的實際操作模式。
4. 有效的教學評估手段研究:教學的評價不只是對學生學業(yè)成績的簡單評價,而更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以及對學習興趣、學習態(tài)度、學習情感與策略的評價。在評價過程中要根據(jù)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要注重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更全面、科學地評價學生,促進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其中各學科實施有效課堂教學的研究及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是本課題研究的重點。而如何界定和評估一節(jié)課是否是有效教學,學生的學習是否是有效的學習則是本課題研究的難點。
四、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國內外有關等方面文獻的收集和研究,使課題研究的內涵和外延更豐富、更明確、更科學。爭取在現(xiàn)有水平的基礎上有提高和突破。
2.案例研究法:選取所有參與研究的骨干教師所在班級,以他們開展有效教學的探索為研究案例,以便從實踐中積累研究成果,形成經驗總結和實驗研究報告。
3.行動研究法:聘請專家擔任本課題研究的指導者,提高課題研究的計劃性和效益性,以使課題規(guī)范、正常的運作,從而達到既解決問題又增長認識的雙重目的。
4.經驗總結法:在教學實踐和研究的基礎上,根據(jù)課題研究重點,隨時積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總結得失,尋找有效的方法。
五、研究步驟及實施情況
(一)啟動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6月)組建課題組,教師自愿參加研究。制定研究計劃并組織教師認真學習相關文獻資料,使他們了解課題研究的背景,理解課題內涵,明確研究目標,熟悉研究內容與方法。
(二)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010年7月)采用多層各級分管制,課題負責人負責整個課題研究工作,并組織管理好各個子課題的正常活動,子課題負責人負責每一子課題的正常開展,并組織管理好本子課題的研究工作。為了使課題研究扎實開展,我們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采取了分組進行研究的方式,由每個教研組進行課堂行為設計的研究。我們注重過程管理,堅持每月一次的例會制度,總結每月的研究情況以指導下個月的工作。確立重點實施目標,學習并吸取名師的寶貴經驗,以此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修改和完善實驗方案。共設置了“教學目標的有效性研究”、“有效備課模式的研究”、“有效教學行為的研究”、“有效評價手段的研究”等子課題,各學科教研組長、骨干教師全員參與。骨干教師率先垂范,充分發(fā)揮示范輻射作用,確保課題研究高質量地開展。骨干教師的引領為全體教師提供了互相學習的機會并拉開了課題實踐驗證的序幕。各教研組也廣泛開展了以“有效課堂同題研討”為形式的組內的研究與實踐。通過集體備課,組內成員圍繞情境的創(chuàng)設、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效的練習等問題共同探討,提出改進意見和方案,對難點、焦點問題,組員之間進行專門研討,在研討中達成共識,從而提高了課堂預設的有效。有效的同伴互助,不但促進了課題的研究,同時促進了教師群體的集體成長。
(三)總結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這一階段為全面總結階段。參加研究的所有人員都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整理和歸納課題研究成果,多角度地對課題進行了總結,撰寫研究報告,獲得了我們預期的大量的具體的課堂教學案例。
六、研究成果
1、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角色定位得以明確,教學觀念和行為發(fā)生有效轉變
在我們的課堂上,更多看到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地談話,鼓勵學生與眾不同的發(fā)言,尊重學生對教師或教材提出自己的意見或看法,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時,教師傾聽具體的發(fā)言,在學生需要時給予適時的指導,不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談,教師提升、精點,引導學生正確評估自我,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在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的過程中,教師主動轉化角色,把自己當成傳達者、引路人、傾聽者、學習者,融自己于學生的學習,注重和學生情感交流,做學生的長輩、導師、兄長和朋友,建立起新型的師生關系。通過參與該課題得研究,真正起到了全面提高教師素質的培養(yǎng)目的,教師成為了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fā)者,在教學行為上表現(xiàn)出尊重和贊賞學生,幫助和引導學生,在工作上凸現(xiàn)出自我反思和伙伴互助的特色。
2、對有效教學的內涵特征有了初步思考
有效教學的關鍵在于解決好如何讓學生想學,讓學生能學,讓學生會學,讓學生學好這樣一系列問題,使學生這個主體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使教和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緊密銜接,相互適應,并能取得最大效益和最佳效果。循著這一思路深入研究,我們對有效教學內涵特征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認識。課堂有效教學的特征之一是關注學生的學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學生理解學習的意義,增強責任感和主動性;要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體驗學習的愉悅;要把握學科內容與學生需要和經驗之間的聯(lián)系,展示知識本身的價值和內在魅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熱情;要設置合理的學習目標,放低難度,平緩坡度,讓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享受學習的快樂;要指導學法,培養(yǎng)習慣,主動探索,尋找規(guī)律,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有效教學的另一個特征是關注教學。我們體會,這里應該包含三個方面的要求:一是教學任務的適當:內容的選擇,目標的定位要與學生學習的基礎和經驗相適合,學生能夠接受教授的內容。二是教學方法的適當:教師的傳授,活動的設計應遵循學生認知的規(guī)律,采用學生易于理解的形式,適于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三是教學的互動交流。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隨著新的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只有在師生的互動交流中,才能不斷達成新的融合。有效教學的第三個特征是關注目標的達成。課堂有效教學把取得學生學習的最佳效果作為目標,要求課堂教學的所有活動指向這一目標并力求達成。要使這個目標明確具體可量,就需要給有效教學制定評價的標準,給教師以清晰的導向;同時,形成有效的質量保障體系,確保教學朝著這個目標順利發(fā)展。有效教學的評價應當體現(xiàn)新課程的理念,引導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積極轉變教學方式,改善教學行為,優(yōu)化教學過程,使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新的面貌,使學生在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上和諧發(fā)展。
3、初步構建起有效的教學與評價模式。
根據(jù)以上基本認識,我們全面推進課堂有效教學,把學生、教師、教學和管理這四個因素作為促成有效教學的主要切入口,以課堂教學為依托,實施課堂展示,構建有效課堂,把課題研究推向縱深。利用各種研討活動,探討各個學科各種課型有效教學的教學策略,幫助老師突破教學方法的舊框架,注重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注重訓練學生的理性思維,追求高效、優(yōu)質的教學效果,促使老師們的課堂真正有實效、有價值。努力營造一個和諧的、高效的、人本化的教學氛圍,初步構建了有效、扎實的教學新模式。
課前:有效備課為有效教學打下扎實基礎l
深入解讀教材真正有效的課堂,教師需要對教材有一個深度、全面、系統(tǒng)的解讀。首先,理清教材中各個內容領域的編排線索,對某一知識點處于單元、學段甚至整個知識體系中的作用進行審視,進一步明確該知識點在教學中的地位、作用,即這一知識點是在怎樣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又怎樣為后面知識的學習作準備。其次,細節(jié)上應學會推敲。教師應深入研究教材對教學活動所蘊含的啟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圖、每一處留白。只有“深入淺出”,把教材鉆研得越深,課上起來就越簡單、越得心應手。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也才能實現(xiàn)對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學才有了源頭活水。l切實把握學生認識學生,把握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是有效的課前準備必須完成的前提。把握學生主要從學習心理、心理品質、認知風格以及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等方面對學生進行了解。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提出以“學習日記”、“師生對話”等形式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增進教師對學生全方位的了解,收到了較好的效果。l明確樹立目標有效的課前準備還包括樹立良好的目標意識,教師在課前備課過程中有無明確的目標意識是有效教學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只有從觀念、態(tài)度上慎重對待教學目標的制訂,才能做到教學前心中有譜。此外,目標的制定還要兼顧知識技能、方法、情感態(tài)度等不同方面,只有教師對每節(jié)課的目標有了自己獨特的把握與準確的理解,才能不斷引導課堂教學向著預期的目標前進。
加強集體備課以“集體電子備課”為平臺,組織形式——備課組合理分工,合作備課,協(xié)同施教,優(yōu)勢互補;
活動形式——做到“三落實”:落實內容、落實時間、落實主題發(fā)言人;
“四統(tǒng)一”:統(tǒng)一教學進度,統(tǒng)一重點與難點,統(tǒng)一教學提綱,統(tǒng)一例題與作業(yè);
教學內容——集體備課要“六備”:即備學情、目標、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設計;
活動方式——集體備課應包括“合(集體決策)、分(自備、主備)、合(達成共識)、分(體現(xiàn)個性)”四個步驟,四個過程缺一不可;
教學反思——一課一反思,每次集體備課首先討論交流教后感,對教學進行集體反思,積累經驗,總結教訓。在備課,學習,修改,反思的過程中,促進教師間的互助合作、優(yōu)勢互補。
課中:有效的教學模式初見雛形
新課程關注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強調真正對教育規(guī)律的認同與接納,有效提問更注重對教學效果的研究,強調教學智慧和動態(tài)生成,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實施有效提問是實踐新課程理念的必然和追求。課內,精心設計課堂提問,課堂提問選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轉化處,以及容易產生矛盾或疑難之處;選擇能觸動學生的思維神經,給學生點撥正確的思維方法及方向的問題進行提問。例如金堅敏老師在“圓的認識”這一課的教學時這樣引入:課件出示生活中的圓形物體(硬幣、鐘面、餅干、車輪……)→從中設疑:所列舉的物體哪些一定要做成圓的?為什么車輪一定要做成圓的?(學生為難)→提供學生正、反面體驗材料,國外為了訓練自行車運動員,設計出前后輪均為橢圓的自行車(出示示意圖)。假如你騎上這種自行車會有什么感覺(學生體驗到:會產生上下顛簸。進一步分析顛簸原因是:車軸心到地面的高度隨車輪轉動而不斷變動,即軸心到輪邊各點線段長短不一)。騎上圓形車輪的自行車為什么平穩(wěn)(軸心到車輪上的距離處處相等)。→在釋疑中引入圓心、半徑的概念。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一開始就進入最佳狀態(tài)。教師把提問的過程當作一個階梯,有步驟地啟發(fā)學生循序漸進。層層遞進,讓學生的思維沿著一定的坡度發(fā)展,達到突破重點、難點的目的。教師還恰當設置開放型問題,綜合運用啟發(fā)性提問、探究性提問、比較性提問、歸類性提問等。學生應答出現(xiàn)錯誤時,教師善于尋找學生出錯的根源,從而靈活地提出一些針對性強的新問題,如采用疏導性提問、鋪墊性提問來化解疑難。理念的轉變促使課堂生機勃勃,激情入境,學生的個性得以充分張揚,課堂成為學生鍛煉、表演、游戲的場所、探索的樂園、創(chuàng)造的舞臺、知識和能力生成空間,在過程中有效的教學模式逐步形成:
自定學習目標
課前預習
質疑問難
掌握學法
學生
導 向
指導訓練
點撥鼓勵
引 領
教師
把原來由“教師制定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制定學習目標”,按學生認知規(guī)律、不同層次制定目標。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每單元的“導讀”、課后的思考練習或遇到的疑難問題等自定學習目標,起導向作用。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自己能學懂、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達到精講多練,提高了教學效率。學有余力的學生按自定學習計劃走在教師前面,這樣,既學得主動,又掌握得牢固。教學中,我們提倡:教師的教法服從學法,要變備“教案”為“學案”。“學案”設計主要包括學習目標、自學檢測、問題討論、思維訓練和學習小結等。在進行課題研究的幾年中,學校對外開設“有效教學”為主題的各級各類觀摩研討活動多次,共展示語、數(shù)、英等各學科的幾十節(jié)觀摩課,從反饋的情況看效果良好主要表現(xiàn)在:學生的參與率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了,學生的合作與交流意識加強了;教師由原來的主講者逐漸轉向組織者、鼓勵者、協(xié)調者、服務者;課堂氣氛活躍了,課堂學習效率自然也提高了,在課堂上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上都有了收獲。
課后:有效練習設計促進學習
作業(yè)的設計上,初步形成了作業(yè)分步設計的練習模式:
第一步:課前預習設計,讓學生了解一些相關的知識背景,訓練學生搜集資料信息的能力,初步了解新知并且提出自己的疑問等;
第二步:在保留了原有的作業(yè)設計重基礎訓練的同時,在練習的設計上更注重了知識的靈活運用上;
第三步課后拓展,則通過趣味型的一些題目來加深知識積累。
其次,布置自主性有層次的作業(yè),因人而宜,注重全體學生的發(fā)展。讓學生做作業(yè)的主人,充分張顯自己的個性,尊重學生的自我選擇,從而變被動作業(yè)為主動作業(yè),讓每一位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在實驗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們對待作業(yè)的態(tài)度有了明顯的變化,主動性大大提高。有的學生們會運用輔導書籍設計訓練習題,有的會利用為網絡來尋找課文寫作背景資料,作家介紹等,他們還給自己的習題設計了頗有趣味的個性標題,背誦課文叫“拷貝不走樣”,做近義詞叫“尋找雙胞胎”等,孩子們把枯燥的作業(yè)進行包裝,變得像在玩游戲一樣饒有趣味。
最后,融合性作業(yè)整合學習資源,擴寬學生展示自己的空間。如語文學科,有一種獨特的作業(yè)形式叫“循環(huán)日記”,用一本裝幀精美的硬面抄簿冊,讓十來個孩子的習作寫在一本本子上。有時是同一命題進行競賽,有時是合作完成一個故事,能激發(fā)學生的競爭意識,也能體現(xiàn)一種集體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這種被尊重、被肯定的過程,是孩子體驗成功的過程,成功的體驗產生的動力是任何教育無法達到的。又如數(shù)學學科,設計實踐作業(yè),要求學生從實際生活中選題,進行調查、進行數(shù)據(jù)的收集與整理,用統(tǒng)計的思想方法分析、解決問題,設計圖表、撰寫調查報告、數(shù)學小論文、學習感受等。“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根本目標,開放的作業(yè)內容,既與教材內容相聯(lián)系,又與學生生活相結合,還“接軌”了社會活動,學生只有有了“自由馳騁”的學習機會,自由探索的空間,在實踐中才能煥發(fā)生命的活力。
課外:有效反思推動有效教學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處于主導和首席的地位,他們對學生的態(tài)度,他們的專業(yè)水平,他們教學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決定著課堂教學的狀況,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效果。我們以推動教師自我反思,主動調適為策略,推進有效教學。首先,我們引導教師強化反思意識,形成反思習慣。從教學準各、課堂教學等各個環(huán)節(jié),提出一系列問題,如“你在各課時,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準備和學習經驗嗎?”,“你在課堂上對學生始終是尊重和鼓勵的態(tài)度嗎?”“你覺得學生對學習內容有興趣嗎?”,“你經常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吸引他們積極參與學習活動?”,“你的講授和解釋清楚嗎?符合學生的理解水平和認知規(guī)律嗎?”,“你的講解是陳述式的,還是啟發(fā)、引導、點撥式的?給學生的思維空間和能力訓練是充分的嗎?”要求教師要經常用這些問題問自己,各課時問,上課后問,總結時問。我們還改進教師教案格式,在每一頁上都留出反思空間,便于教師及時記錄。其次,我們積極為教師自我反思創(chuàng)造條件,提供服務。我們經常對學生進行學情調查和各科教學的滿意度測評,把信息及時反饋給教師,幫助他們通過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發(fā)現(xiàn)問題,引發(fā)反思。經常為教師提供本人的教學錄像,讓教師通過錄像研究自己具體的教學行為、教學語言和細節(jié)處理后,發(fā)現(xiàn)過去不曾察覺的問題,知道應該改什么和怎么改,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在促進自我反思的同時,我們也促進同事間的交流互助,在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動“雙線教研”中,教師相互聽課,交流體會,既談聽課中受到什么啟發(fā),有什么收獲,也談這節(jié)課有哪些值得商榷,需要改進的地方。通過切磋研究,促進自我反思的深入。
4、引導學生有效學習初見成效
本課題能夠貫穿于學校的各項工作,為整個學校注入了勃勃生機,給全校學生的學習精神、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帶來了明顯變化。課內更多在是師生平等、互動、參與的生動局面,學生的學習方式呈現(xiàn)多樣化,他們主動參與、樂觀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動手,勇于表現(xiàn)。在實驗研究過程中,我們倡導“個性化學習”、“自主學習”。我們在實驗班培養(yǎng)學生有效自主預習的習慣,不斷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研究中,我們把預習大致分為三種類型:學期預習、階段預習、課前預習。學期預習是對六年級學生而言的,利用假期、自學新學期所講課程的全部內容。階段預習就是用一個比較完整的時間,把下一階段要講的一單元或幾單元新課內容自學一篇。課前預習是重點,持之以恒,形成習慣。有效的預習,使課堂教學結構更加科學,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學習局面,形成了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氣氛,加快了教學進度,減低了教學難度,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學習方式,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程教學評價7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我們在美術教學目標的制定、課型的設計、現(xiàn)代技術與美術課教學的整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卻忽視或忽略了對美術教學評價的研究與實踐,使得美術教學評價相對滯后。加上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師對學生的美術評價更容易步入誤區(qū)。
誤區(qū)一:(主觀評價)教師認為美術教學評價就是教師評價,課堂上,學生作業(yè)剛完成,教師便憑主觀意識給出一個等級評價(或優(yōu)或合或待),打上“優(yōu)”的固然高興,但不知好在哪里,打上“待”的心里難過也不知差在何處……導致學生未能及時掌握學習信息,壓抑了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長此以往造成迷惑厭學情緒。
誤區(qū)二:(傳統(tǒng)評價)教師以傳統(tǒng)的眼光看待作品,往往以畫面干凈、比例適當、涂色均勻為標準,忽視兒童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及表現(xiàn)力。同時評價形式單一,影響學生個性與能力的培養(yǎng),不利于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掌握。
誤區(qū)三:(單一評價)教師除了只重視作業(yè)評價外,對學生期末美術成績的評定也采用簡單的“一畫定成績”的做法。即讓學生臨摹一幅畫,然后給出一個成績,未能很好地體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素質的要求,忽視了美術評價的全面性。
基于上述,構建一種全面的、完善的、重過程、重創(chuàng)新的美術教學評價體系甚為重要,這也符合《新課程標準》“為學生全面發(fā)展而評價”的理念;符合省義務教育美術教學指導綱要提出的“評價要以教學目標為依據(jù),注意對學生學習目的、態(tài)度、審美意識的評價,注意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評價”的要求。本課題構建了“課堂——課外——期末”三者結合的評價體系,與廣大美術教師共同探討。
一、建立課堂教學的“全程式”評價。
所謂“全程式”評價,即是把教學評價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對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興趣表現(xiàn)、構想創(chuàng)意、課堂作業(yè)作全面評價。
課堂教學是最主要的學校教學方式,針對《標準》美術評價的多維性和多級性要求,建立“全程式”評價,可將整一堂課劃分三個階段,多次對學生的表現(xiàn)評價反饋。
初始階段:(興趣評價)美術課教學內容新、美、趣,描繪手段十分廣泛,大部分客觀事物都可以成為表現(xiàn)的對象,具有比其他造型藝術更廣闊的表現(xiàn)題材領域。在美術課的初始階段,高度地評價學生的參與興趣和參與熱情,有助于學生將主動參與意識貫穿教學始終。如教學《三原色》一課中,學生對兩種顏色調和產生第三種顏色的情景很感興趣,很想動手調一調。教師就應該對學生的這一學習熱情報以肯定,表揚并保護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學生動手嘗試。這么一來,學生主體性體驗越來越強烈,主體意識越得以增強,從而使其向教學內容的深入方向發(fā)展,反過來又進一步提高學生參與整個課堂教學的積極性、自覺性。
深入階段:(創(chuàng)意評價)在這一過程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濃厚的興趣、好奇心已轉化為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生是活生生的,他們的想象豐富而有童趣——想象整個世界都是童話的:太陽會笑,植物會哭,貓和老鼠是好朋友……美術課當中,特別是設計課中,學生的想象更能得以發(fā)揮。如:《設計一雙新鞋子》有的學生說要設計可以照明的夜光鞋,有的要設計裝上輪子的溜冰鞋,還有音樂鞋、療傷鞋、美容鞋、鞋形房、鞋形車等等,種類繁多,五彩斑瀾。又如,《我為祖國造大橋》,眾多的學生除了以繪畫形式表現(xiàn)外,還采用泥塑、折紙、搭積木的方法來造橋,令人耳目一新……這些富于幻想的創(chuàng)造思維,教師就應十分尊重,而必須充分肯定其具有合理、創(chuàng)新因素的部分,哪怕那一部分是極其細微的,也必須充分肯定,甚至有時可以“過分”肯定。
終結階段:(結果評價)一堂課的終結階段這里主要是作業(yè)評價階段。教師一定要把握好審美尺度,從作品中去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并把它作為衡量好差的一個重要標準,那么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到落實,創(chuàng)造意識才能得以增強。為探索美術作業(yè)的有效評價途徑,我們把評價職責落實在師生雙方。
1、確立評價標準。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從學生的成長需要出發(fā),理解兒童的眼高手低。不脫離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不脫離學生實際學生水平與生活經驗,不從藝術性考慮,更不用成人的標準來度量學生作品。在學生參與評價時,教師要與其達成共識:
(1)、因人而異,不管是誰,不管作品的質量如何,只要參與學習就能得到肯定與表揚。
(2)、評價標準側重于創(chuàng)造性與個性:內容是否有情趣、是否顯示出對周圍事物的留意與好奇、是否有一定的想象和個性成分。
(3)、允許大家反復嘗試,作業(yè)講評后修改,獲得成功。
2、采用多種評價形式。
(1)、學生自評。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畫講講構思及畫中圖例,以上述標準衡量自己,讓學生學會省促進發(fā)展。
(2)、師生共評。教師選擇技法、形象感、創(chuàng)意各有千秋的作業(yè),讓學生先評價對方的`作品,將個人的審美與認知表現(xiàn)出來,教師在一旁因勢利導:你認為他好為好?你認為他有沒有創(chuàng)意……
(3)、作品展評。將同學的作品都展示在黑板上,優(yōu)劣比較,一目了然,讓全體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優(yōu)點。同時,將不理想的作品讓學生修改,力求完美。
(4)作業(yè)批改。這一形式不能因為課堂上的講評而簡化,這樣會令未能在課堂中展示作業(yè)的學生覺得得不到關注,令無力修正的學生得不到指導,教師應利用這一時機,用鉛筆圈點加簡短評語的方法肯定優(yōu)點,指出不足,讓每個學生都得到評價。
二、建立課外活動的“全面化”評價。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美術課外活動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學生能在自由的空間中進行各種美術活動。根據(jù)評價的多元化、多樣化特性,將學生在此間的美術活動作為評價學生的一個方面,是十分有價值的。它能追蹤確定每個學生的美術活動表現(xiàn),而且能準確評價學生在許多情境中的表現(xiàn)。要建立課外活動的全面化評價,可采取以下方式:
方式一:活動記錄。評價并非是一次性的、可完成的任務,而是對每個學生在相當時期內成長、發(fā)展進行追蹤的過程。活動記錄即對學生的課外活動行為和美術表現(xiàn)作敘事式的描述,特別是課外的實踐和綜合性探索活動。明白學生的興趣愛好,建立具體的活動檔案,作為評價的一個指標。由于記錄易受教師個人觀點、情趣、品味的影響,因而采用此法要遵循下列三項準則:
1、敘述要清晰,呈現(xiàn)學生美術活動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評論簡短貼切。
2、為每個學生建立活動檔案,每天只為3———5個學生作記錄或由小組長、課代表記錄。
3、每次課前與相關學生交談,讓其了解教師對他的課外活動評價,鼓勵學生回應。
方式二:代表作展覽。大多數(shù)專業(yè)藝術家都有代表作品,藝術家的代表作品集中體現(xiàn)了其藝術才能和藝術造詣。我們在課外活動中就可以開設一個美術長廊,以展示學生的代表作。這么一來,就可顯示學生個人的繪畫才能,證明他的進步和成長,更能以豐富的信息,準確地、系統(tǒng)地表現(xiàn)個人的成績。
1、 途徑有三條:
(1)、學生個人自選代表作品,以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挑選出能代表自己的最佳作品。
(2)、由教師根據(jù)一定的標準從學生作品中選。
(3)、由學生組成評選小組對參選作品評分。
2、代表作品展覽優(yōu)點:
(1)、為學生美術成績的進步提供了十分具體的有代表的證據(jù),鼓勵學生健康發(fā)展。
(2)、能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認識自信心,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鑒賞力和創(chuàng)造力。
方式三:參加比賽。參加比賽是中高段學生美術的一項重要的課外活動。現(xiàn)今,各級各類美術比賽征稿通知紛至踏來,讓學生根據(jù)自身情況參加比賽,并將其取得的成績也作為美術教學評價的一個內容,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美術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健全了教學評價的機制。
三、建立期末成績的綜合性評定。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美術教學大綱》明確說明:學校美術教學目的是“通過美術教學,向學生傳授淺顯的美術基礎知識和簡單的造型技巧,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良好的意志品質;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形象記憶力、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現(xiàn)行的美術課本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劃分成繪畫、工藝、欣賞三個部分,從整體上發(fā)揮合力,培養(yǎng)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新標準》也把美術評價分成“造型·表現(xiàn)”、“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加以描述。由此可見,在期末美術成績的評定中,假如教師單憑主觀印象或一次繪畫考試而確定學生的成績,顯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教學中應改進學生期末美術成績的評定方法,建立綜合性的評價方式。
根據(jù)《大綱》和〈〈標準〉〉的要求,我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將學生依照年齡分成三個年級段,即低年級(一二年級)、中年級(三四年級)、高年級(五六年級)。然后結合本校的實際,從“基礎知識”、“造型表現(xiàn)”、“想象創(chuàng)新”、“欣賞評述”四個方面總結評價學生成績。以平時成績?yōu)橹鳎谀y試為輔的評價方法,按基礎知識(10%)、造型表現(xiàn)(20%)、想象創(chuàng)新(30%)、欣賞評述(10%)、平時成績(30%)的累計分綜合評價整體美術素質。
1、基礎知識
美術基礎知識的傳授是系統(tǒng)地、循序漸進地進行的,低年級學生由于理解能力差,感知覺比較籠統(tǒng),也不精。因此低年級學生的基礎知識評價以學生是否認識大自然中基本色彩,是否理解用基本形概括和表現(xiàn)物象的造型方法;是否能在觀察自然中感受美;是否了解單獨紋樣和二方連續(xù)的知識為依據(jù)。使基礎知識的難度降低,學生能保持濃厚的興趣,使學生對相對枯燥的、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沒有畏懼心理,以利下一步學習。
相對低年級來說,中年級學生有了一定清晰的感知覺,但不精確,有意注意開始占優(yōu)勢。思維特點是從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基礎知識的評價應以:是否了解掌握淺顯的色彩知識;是否了解點、線、面的運用,并能寫生;是否從中感受到韻律和節(jié)奏的美感以及生活之美、現(xiàn)實之美;是否了解并掌握了四方連續(xù)知識為依據(jù)。可采用試卷形式考查,如對第八冊的基礎知識可出以下試題:
1、在十二色輪中,( )是暖色,( )是冷色。
2、畫朝霞應用( )色,畫月夜應用( )色。
3、( )叫透視現(xiàn)象。透視現(xiàn)象的基本原理和規(guī)律是( )。
4、( )叫構圖。繪畫構圖的首要問題是處理好( )關系。
高年級學生的感知力、理解力都有所提高和發(fā)展,對“時、空”觀念也比較明確,理解記憶、抽象思維有一定的水平,有意注意占優(yōu)勢,并且能長久保持,興趣穩(wěn)定,模仿力創(chuàng)造力得到提高。考察評價以:是否能掌握淺顯的造型知識和美感規(guī)律;是否理解“節(jié)奏美感”;是否了解認識中國畫的常用工具、畫家、作品及基本表現(xiàn)方法;是否掌握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設計基礎知識為依據(jù)。
2、造型表現(xiàn)
低年級學生由于在生理上腕骨和指骨正處于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小肌肉群不發(fā)達,手部小動作精確性較差,心理上感知覺不精確,“時、空”觀念模糊。我們不能用高年級和成人的眼光來考察評價他們筆下的形象,而應該立足于低年級學生特點,從考察學生:是否能用繪畫用具認識和描繪各種基本形并運用平面形的組合表現(xiàn)景和物;是否能表現(xiàn)自己的所見、所感、所想,表現(xiàn)自己熟悉的人和物為依據(jù)出發(fā),考察
學生造型表現(xiàn)成績。
中年級學生心理、生理發(fā)育比低年級學生成熟,主要是考察學生掌握透視現(xiàn)象、線描寫生、色彩知識、畫物體的結構比例和用水彩畫、中國畫的形式,表現(xiàn)自己最感興趣的事物和制作簡單的紙版畫的能力。工藝制作方面考察學生設計二方連續(xù)、適合紋樣的能力以及選用簡單材料、用多種方法制作立體模型、運用紙工雕塑方法設計制作作品的能力。
高年級學生在中年級學生的基礎上提高要求,繪畫方面以考察學生:運用明暗知識表現(xiàn)立體、掌握取景方法、運用復雜的色彩知識淡彩描繪景物;創(chuàng)作插圖、臨寫較難的中國畫的能力;運用色彩知識、掌握色彩方法的熟練程度。工藝制作方面主要考察學生:美術字的掌握情況、運用雕塑知識的能力以及平面構成的設計、制作能力。
3、想象創(chuàng)新
對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幼兒期間向兒童期發(fā)展中。注意保持時間短,不集中,不穩(wěn)定,認識能力有限。學生在觀察事物時,還不能注意到形體的結構和比例關系。對喜愛的東西,觀察的仔細、清晰,其余則十分模糊,想象以再造想象為主。對于他們成績的評價不能象考察中、高年級學生那樣進行。評價成績應建立在以上特點之上,考察學生以:是否能認識和表現(xiàn)生活周圍的美好事物,是否初步具有創(chuàng)造想象和創(chuàng)新性,感受祖國的可愛和生活的幸福。
中年級學生具備了比較細致深入地觀察事物與描繪事物的能力,并能感知抽象的立體和空間特征,能精細地描繪對象,觀察仔細,創(chuàng)新性想象十分豐富。他們的成績評價主要從考察:是否具有良好的觀察習慣和細致的觀察能力,是否具有獨特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性為出發(fā)點。
高年級學生觀察想象能力比中年級學生要更進一步,他們的感受能力很強,有耐心。在觀察事物時能自己思考分析事物,在認識客觀世界時具有積極性、主動性。進行課業(yè)評價時要從:是否具有較高的形象思維能力、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和豐富多彩的想象能力入手綜合評價,才能比較準確地得出結論。
4、欣賞評述
欣賞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欣賞可以陶冶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愛國主義熱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進學生各方面和諧發(fā)展,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由于年齡差異,欣賞能力的考察評價也應有所區(qū)別,低年級學生由于認知能力低,理解能力差,考察以啟發(fā)對美術的興趣、提高欣賞兒童優(yōu)秀作品的能力為目標。
中年級學生認知、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在欣賞能力上要求以觀賞自然和各種美術作品形、色秘質感,能用口頭或書面語言對欣賞對象進行描述,說出其特色,表達自己的感受。
高年級學生在認識能力、感悟能力上比中年級學生都強。考察目標能不能欣賞中外優(yōu)秀美術、建筑、雕塑、工藝美術作品并能表達自己的感受,能不能欣賞認識美術作品的材料、形式、內容、多種表現(xiàn)為依據(jù)。
課程教學評價8
根據(jù)學校工作精神,進一步學習與落實“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康快樂成長”這一基本理念,以及上海市基礎教育工作會議的要求,不斷深化課程教材改革,重視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重視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重視社會對立德樹人形成教育共識。圍繞學校“積極教育”的主題,追求有效教學,打造高效課堂,提優(yōu)減負。
本學期在一二年級“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的基礎上,三至五年級的語數(shù)英老師認真學習市教委下發(fā)的《小學中高年級“基于課程標準評價指南”》,領會精神,真正落實到教學上,提高課堂實效,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促進學生的學習。三——五年級的語數(shù)英備課組在十月底完成一份評價方案設計,教導處撰寫了一份管理案例,11月全部上傳給教育學院。
繼續(xù)深入開展學業(yè)質量綠色指標,本學期,10月27日將對寶山區(qū)所有學校的四年級學生進行綠色指標測試。9月28日把四年級學生的信息和執(zhí)教語文數(shù)學的教師信息上傳給基教科。本次質量調研考查科目為語文和英語。教導處按區(qū)教研室要求做好一切調研安排:考試時間、學生座位、監(jiān)考老師安排等。四年級老師給學生做好調研輔導,尤其是答題卡的運用。教導處組織四年級語文數(shù)學老師教研,積極探索以校為本,基于過程的教學質量綜合評價體系,提高學校教學質量
積極參與區(qū)優(yōu)秀校本課程的評比,九月教導處完成校本課程《場館進課堂》的.資料整理,九月底順利完成申報所有工作。11月初,參與復評,在小學分管校長卓德清校長的帶領下,付海平老師制作課件,俞徐芳老師課程介紹,獲得一致好評,最終獲得區(qū)優(yōu)質百門校本課程第三名的好成績。
為了讓家長近距離、最直觀的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生活、行為習慣及體驗教育教學評價過程,進一步推進家校互動建設,20xx年12月1日下午,上海市寶山實驗學校小學部開展了以“基于標準快樂學習健康成長!”為主題的一年級家長半日開放活動。一百四十多名家長前來參加。此次活動分三個板塊:先集中在三樓階梯教室,有小學部的教導主任俞徐芳老師對全體家長作了學習準備期零起點教學和等第式評價的介紹,分管校長卓校長作了總結發(fā)言,并讓家長觀看了“一年級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的微視頻,了解孩子在校生活。接著到操場,觀看一年級孩子的的歌舞飛揚和球操訓練。家長們紛紛拿出相機拍下了一個個精彩的瞬間。最后孩子在爸爸媽媽的帶領下進行8項闖關活動。“我真行”、“你真棒”、“加油”闖關卡真實地呈現(xiàn)了小學一年級學科課程與教學,呈現(xiàn)了孩子的學習與成長。這次家長開放日活動,家長們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讓家長走進學校,參與評價,零距離感受學校的優(yōu)質教育,從而更好的配合學校,共同關注每個孩子的健康成長!
第15周的周一,周四區(qū)教研室到我校進行督導聽課教研活動,教導處安排好每個工作環(huán)節(jié)的接待工作。具體安排:
1、九月教研組安排好每個備課組上課教師人員,語數(shù)英、音體美和思品各2人,其他科目各1人。
2、十月備課組集體備課,落實好上課教案和課件。
3、十一月上、中旬組織各教研組組織試教和聽課評課活動,進一步修改、完善教案、課件。
4、十一月底教導處收好上課教師的教案,并排好聽課安排。
經過2天的聽課活動,教研室對我校的教學工作給予高度肯定,當然也提出一些建議,在今后的工作中改進。
本學期,語數(shù)英的學科競賽與往年一樣,教研組制定方案,備課組出競賽題,有計劃、有準備、公平公正地評選出各年級的一二三等獎,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
繼續(xù)嚴格落實各常規(guī)工作,切實抓好教學五環(huán)節(jié),對于備課、上課、作業(yè)、輔導、練習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工作加強指導、檢查、評價。抓好教研組的建設,努力形成一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教學團隊。組織好每二周一次的教研組活動,每周一次的備課組活動。每一次活動,教研組、備課組必須做到:組內教師共享經驗,共享智慧,縮小差距,共同成長,共同提高。
課程教學評價9
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評價在生物課教學中是最基本的評價機制和反饋機制,也是實驗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是教師了解理論知識教學過程和調控教與學行為的重要手段。實作型評價是使用多種工具或不同形式評定學生的評價方法,通常是在實驗教學實際情境下教師對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的提升和動作技能的發(fā)展等方面的一種評價方式。
近年來我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嘗試設計完善實作型測驗法評價方案(量化工具),取得了一定的實效,這種自然的實作型評價,是對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真實表現(xiàn)所進行的評價。該設計方案(量化工具)分為評價項目、評價要點及評價標準、評定方式與評價等級等項目,其中評價項目又包括:(1)實驗操作過程和步驟。(2)實驗成果展示。(3)實驗反思總結等。
該方案(量化工具)本著科學性、可行性和新穎性設計而成,操作過程采用觀察法對學生進行觀察、記錄和評分。為了使評分客觀和準確,對選定的實驗項目進行了任務分析,編制了評價表,確定了該實驗操作的主要步驟和程序,并根據(jù)測評目標及操作步驟的重要性和難度,確定了每一步驟的權重值。評價時可以根據(jù)表中評價標準和以下指標來進行合理科學評價:①熟練程度:操作過程是否協(xié)調和流暢;②準確程度:操作是否規(guī)范到位;③靈活程度:能否對意外情況作出恰當?shù)暮图皶r的調整與改進,甚至創(chuàng)新;④完成速度:完成時間的長短,以具體數(shù)值作為評價依據(jù)進行定量評價。評價方案通過真實的任務和情境來反映學生相關的態(tài)度、情感與價值觀,還融入了學生自評、組內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法,評價結果分為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能對學生真實表現(xiàn)進行可靠評價;能夠提高學生主體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重要的是能夠促進學生對學習進行反思,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發(fā)展、自我成長的能力。
實作型測驗法評價方案既重視過程又重視結果,既看操作過程又要看“學生作品”(如:實驗成果展示)。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又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習的方法,同時還關注相應課堂下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如:愛護植物,保護健康和保護環(huán)境、愛護公物等方面),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合作活動來了解學生是否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是否熱情關注學習內容、是否實事求是做人、是否學習興趣得到提高、是否價值觀得到升華、是否合作探究精神得以加強等等。本人制作的實作型測驗法評價方案(量化工具)主要應用實踐于《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與分離實驗》,教學效果十分顯著。由于中學生物教科書(人教版)第一冊【實驗六】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所用時間較多,評價人手不夠時可以請同課頭教師和實驗員協(xié)助完成整個評價過程,具體操作時還可以將一個教學班分兩批次完成實驗來進行測量評價。
本評價方案(量化工具)還可以借鑒應用于其它實驗操作技能的評價,如:“顯微鏡的使用”“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比較過氧化氫酶和鐵的催化效率”等學生實驗教學。
使用本評價方案時請注意:在上實驗課前幾天就把該評價方案(量化工具)分發(fā)給學生,這樣做的目的:一、敦促學生認真、扎實做好實驗預習,理解實驗原理,了解步驟和方法;二、使學生了解本次實驗評價要點、評價方法及評價標準;三、便于學生實際操作時進行自我對照監(jiān)控,提高自學能力和實驗操作效率。
新課程教學在實施教學具體評價時,教師應根據(jù)自己的教學情況、教學時間和教學條件,注重學生全面的發(fā)展性和激勵性,選擇最經濟有效的評價方式和工具科學地評價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適合時代發(fā)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識、有能力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才能真正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以上是本人在新課程生物實驗課評價方案(量化工具)設計制作與實際操作兩方面所做的效果很好的有益嘗試,不足之處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附:實作型測驗法評價方案(量化工具)及應用實例。
課程教學評價10
為了貫徹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的文件精神,深入推進我校教育教學改革,優(yōu)化教學管理,深化教學研究,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決定以“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模式一一目標、自學、交流、質疑、檢測”的五步教學法作為依托,研究適合我校各學科教學的有效教學模式,將新課程教育要求落實到學科教學之中。五步教學法的啟用,對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探索小學學科教學中有效教學模式的研究,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指導思想
以“立德樹人”為教育的核心,以“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構建高效課堂”為主要目標,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優(yōu)化教學過程,積極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積極地、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從而富有個性地學習。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努力打造一所教學有特色,課堂有亮點的學校。
二、總體目標
1.結合教學模式構建五步教學法:(1)目標(2)自學(3)交流(4)質疑(5)檢測。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及學科教學要求,“自學”環(huán)節(jié)可有可無,自主安排。通過各學科組的參與研究、實踐,在終極成果上,形成富有代表性與典型性的實踐模式。
2.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有、自學的思想和行為成為一種自我需要。
3.課堂上實現(xiàn)真正的以學生為主體、學習中發(fā)揮團體合作意識。
三、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模式總體要求
1.劃分學習小組,本著好中差相互搭配的原則,班主任和任課教師根據(jù)本班學生實際情況劃分課堂學習小組,每小組4人。
2.教師每節(jié)課的講解時間不得超過15分鐘。
3.語文、數(shù)學、英語學科,1-2年級不留書面作業(yè),3-6年級每天每學科可留不超過20分鐘的課外作業(yè),其他學科的作業(yè)一律當堂完成,不得留課外作業(yè)。
四、回顧歷程
3月15日市學院孫院長來我校進行調研,孫院長向校領導詳細地闡述了“五步教學法”的重要意義和具體的操作方法,使校領導眼前為之一亮,決定進行“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模式”即“五步教學法”的課堂教學改革。隨后,全校教學人員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確立了領導小組,制定了實施方案和工作指南。這對于發(fā)展中的xx小學來說,如一場及時的春雨,帶來了課堂教學的蓬勃生機。
4月8日下午我校的新課改正式拉開了帷幕,“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模式”啟動儀式在xx小學隆重召開,會議上,孫院長高屋建瓴,為我們解讀了當前形勢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素質教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真正含義,拓寬了我們的教育視野,為我們的教育教學指明了方向。
接著學校領導確定數(shù)學、語文、英語、品德、科學為實驗學科,并果斷舍棄原有共享教案,由教學部門重新設計了教案,教師們運用“五步教學法”手寫教學設計。
4月13日全校教師積極響應,全部行動起來,班級內劃分了學習小組,四人一組的學習方式立刻開展了起來。從此“五步教學法”在我校落地生根。
4月16日上午,xx市教育學院副院長孫xx帶領兩名教研員蒞臨xx小學進一步指導“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模式”即“五步教學法”課堂教學工作。首先,校長趙云彬從統(tǒng)一思想、科學規(guī)劃、有序推進三個方面匯報了“五步教學法”課堂教學開展情況,孫院長對我校的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接下來,孫院長不辭辛苦深入班級聽課。聽課后給做課教師進行全面細致地點評。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對教學中的問題進行了剖析、指正,為教師今后的教學起到方向性的引領和指導。兩位教研員就教學細節(jié)、知識點、環(huán)節(jié)與方法提出了要求。
5月17日我校xx三名教師參加了進修學校舉辦的“同課異構”活動,這三名教師都運用“五步教學法”進行授課,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
6月22日,市教育學院孫院長帶領郭主任再一次走進我校,進行了“五步教學法”階段性成果座談會。會上我校業(yè)務領導及各學科教師代表先后發(fā)言,就這一階段所取得的成績及存在的.不足進行了詳細的總結,市教育學院的領導也進行了分析并對下一步工作進行了指導。
10月25日至26日,我校利用兩天時間開展了“落實核心素養(yǎng)構建五步課堂”青年教師匯報課活動。xx等七位教師作課,全校教師86人次參加聽課。
本次活動大家十分重視,積極準備,年組教師集體備課,認真研究教材,用心醞釀設計。有的教師借用其他班級進行試講,請業(yè)務領導聽課并給予指導,然后進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課堂上授課教師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展示出最佳水平。課后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進行評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1月6日,趙云彬校長帶領王賽男主任參加了“xx省小學第一教研體‘學生學習方式變革’項目式教研活動之有深度的合作學習”現(xiàn)場交流會活動。趙校長的《行走在學生學習方式變革之路上》的報告及王賽男主任執(zhí)教的《周長的認識》一課都獲得與會者的一致好評,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
11月9日,剛剛載譽而歸的趙校長不辭辛苦,為全校教師進行了“聚焦核心素養(yǎng)構建五步課堂”專題講座,趙校長講得精彩紛呈,全體教師聽得認真專注,記得細致入微。
五、當前取得的成績
1.“五步教學法”模式從無到有,校領導及業(yè)務部門,多方查閱資料,教師們?yōu)橐搏I計獻策,在此過程中無論是領導還是教師思想認識都得到了提高,教學理論得到了提升。
2.“五步教學法”的運用,讓教師的課堂更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操作起來更方便。
3.教學模式的確立,讓業(yè)務領導更有抓手。趙校長、徐校長、教學管理中心人員經常深入課堂聽課,業(yè)務領導們聽、評、導課時目標更明確,評課時步驟更清晰,五個環(huán)節(jié)準確定位,對授課教師的指導就也更具有方向性。
4.“五步教學法”培養(yǎng)了孩子們獨立思考的自學能力及小組合作探究能力,孩子們的團隊意識更強了,也變得更加敢想,敢說,敢于提出質疑了。這正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所無比期待的。
5.教師們參與熱情高。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但我們的教師不困難,在五步教學法實施不久,正趕上全國“一師一優(yōu)課、一課一名師”活動,我們的教師敢于嘗試、勇于實踐,全部采用“五步教學法”上課。其中李爽等多位教師的課得到了孫院長及市學院教研員的耐心、細致地指導。
6.取得的成績與獎勵。5月份,在xx區(qū)進修學校舉辦的“同課異構”活動中,xx老師執(zhí)教的《天山牧場》一課榮獲二等獎,宋娜老師的《軸對稱》和李慧老師的《Unit4whereismycar》獲得優(yōu)秀獎。11月份趙校長、xx主任代表代表xx區(qū)參加了“xx省小學第一教研體‘學生學習方式變革’項目式教研活動之有深度的合作學習”現(xiàn)場交流會活動。趙校長的《行走在學生學習方式變革之路上》的報告贏得了一致好評,并榮獲一等獎。王賽男主任執(zhí)教的《周長的認識》一課同樣榮獲一等獎。
六、今后愿景
雖然我們取得的成績并不突出,但我們在學院領導的支持與幫助下,至少在課改上已勇敢地邁出了堅定的一步,為我們的今后的教學找到了方向指南。實踐出真知,通過本學期的實驗,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不足,為了進一步優(yōu)化教學,下面我來談一談“五步教學法”實驗下一步打算:
1.學生座位科學合理設計。
目前我們大多數(shù)班級采用的是四人小組座位方式,下學期大家可以靈活安排,可以六人小組式,也可以原來橫豎排對齊方式,本著科學、高效的課堂安排座位。
科學建構學習小組,小組成員既要考慮到學生學習成績的層次性,也要考慮到學生性別、性格的搭配與互補,小組創(chuàng)建組名,并制定小組評比標準,全面鋪開,鼓勵手拉手,互助式學習,促進小組共同進步。
2.遵循大環(huán)節(jié),增添小特色。
實驗教師在遵循大環(huán)節(jié)的前提下,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適合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或能夠體現(xiàn)自己教學風格,能夠提高課高效率的小步驟。例如:課前情境導入、布置作業(yè)、小結等過程。
3.學科輻射范圍和教師參與人數(shù)。
由于英語學科實施有難度,下學期開始英語學科實驗再做進一步探討,科學學科因為做實驗,在高年級開展,一年級上學期主要是行為習慣養(yǎng)成,所以一年級從下學期開始實驗,六年級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采用不同教學方法。因此實驗年級為一年下學期到五年級。
4.個體探究與整體探究
本模式的實驗人員由精力比較充沛的年輕教師完成,對于年齡偏大或新教師可以彈性安排,逐步參與。
5.進一步優(yōu)化“五步”教學法數(shù)學教學流程及時間比例。
新課前鋪墊(2分鐘),包括師生問好,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
第一步:出示目標(3分鐘)對于學習目標的表述一定要準確,明了,使學生一讀就懂,可以指名讀,齊讀。此時學生面朝黑板方向。
第二步:自學(10分鐘)學生身體要轉過去,小組四人面對面。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學習目標要始終停留在大屏幕上,便于學生在自學中逐條完成目標,如果一晃而過,學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記住這些目標,就會沒有了方向。
第三步:交流(5分鐘)此環(huán)節(jié)教師必須要到學生中間巡視,以掌控學生的學習情況。
第四步:質疑(3分鐘)包括組間質疑,師生質疑。關于質疑的環(huán)節(jié),不能形同虛設,很多的時候孩子們不能提出問題,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有所預設,當學生不能提出問題時,教師要結合本節(jié)課的知識形成過程,針對重點,難點,易錯,易混淆處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的自學過程由模糊,朦朧變得明朗起來。在自學中學生可能重結果,依照例題照貓畫虎,把答案模型出來,但卻不能真正懂得知識的來龍去脈,此刻在教師的質疑中讓學生懂得知識的形成過程,思考問題的方法,滲透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
第五步:檢測(17分鐘)當堂檢測一定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由于是當堂的檢驗,學生剛剛接觸新知,一定要以基礎為主,第一類題幾乎就是例題原形,這是一個知識同化的過程,以便于學生消化吸收。第二類題是適合中等生的,與例題稍有些變化的題目,第三類是適合優(yōu)等生的難題,一道即可,不宜過多,起到一石激浪、扣開學生思維的閘門便可。
關于課題板書,可以在課前板書,可以在課中完善,也可以質疑時板書。
以上時間安排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教學效果彈性處理。
6.請進來,走出去。
為了使實驗達到預期的效果,下學期我校將邀請市學院領導,區(qū)進修學校教研員進行課堂教學指導。還計劃派代表到省內外大校。名校參觀學習。
7.經驗總結,材料歸檔。
我校力爭20xx年底,以教科研為藍本,形成文字、圖片、紙質、電子等形式的系列經驗材料,力爭科學規(guī)范,嚴謹,以便建檔成冊。
實驗的過程,有著許多的不確定性,也可能會走許多彎路,但通過近期的過程來看,總的來說,效果還是不錯的,只是在具體的細節(jié)操作上,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需要認真去摸索,去改進,相信,改進后的方案會越來越好的。xx小學將繼續(xù)“聚焦核心素養(yǎng)構建五步課堂”,在學生學習方式變革的路上前行。
課程教學評價11
目前,醫(yī)學教育已進入以能力培養(yǎng)為目標(Com- petence-based Educatior)的階段,提倡以培養(yǎng)能力為 基礎。反饋-矯正則是該階段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形成 性評價(Formative Evaluatior)又是這一環(huán)節(jié)的重要 方法。
1關于形成性評價
1967年美國著名評論學家斯克里芬最初在《評 價方法論》中提出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總結 性評價不同,強調教師把從學生中采集到的一些數(shù) 據(jù)給予學生及時反饋,幫助學生針對反饋信息進行 分析,促使學生主動反思建構提高學習效果。
在這一理念下形成了形成性評價常用FED 口 訣[1] : (Feedback 為反饋,E (Encouragemen)為鼓勵, D (Direction)為指導。在學生和教師的互動中,如果 上述3個方面都能做到,那么教學和學習均會取得 成功。H ancock等運用形成性反饋定量評測,通過對 學生自主演講科目三階段的評價及反饋,促進了其 學習責任感、思考嚴謹性、認知靈活性及職業(yè)素養(yǎng)和 溝通能力的形成E]。
2中醫(yī)內科學課程臨床課程中形成性評價的具體 運用
2.1 醫(yī)學教育模式正從傳統(tǒng)的知識傳遞向能力培 養(yǎng)轉變,這就要求教師采用形成性評價對學生的學 習狀況進行及時評估。中醫(yī)內科學是一門理論性和 實踐性都很強的臨床基礎學科,其涉及的學科范圍 廣,理論抽象,邏輯性強,牽涉到各種中醫(yī)基礎理論 的綜合理解和運用。2.1對象的選擇與分類將選修中醫(yī)內科學的04、6級中醫(yī)臨床專業(yè)學 生60人,按照隨機對照原則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對照組30人,采取傳統(tǒng)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實驗組 30人,采用了布魯姆的目標教學法,在反饋-矯正 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開展形成性評價教學方法。
2.2中醫(yī)內科學形成性評價法方案總體設計在形成性評價教學活動中,病案設計是關鍵。 病例的選擇主要采取由簡單到復雜的原則,病例前 后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或病情發(fā)展上的必然趨勢、 或病機演變的過程符合辯證規(guī)律。教學活動共包括 2~3個病例,可由同一個患者病程組成,兼顧《中醫(yī) 內科學》教材中的不同病癥。任課教師在充分熟悉 所選病例和相關課程內容的前提下,根據(jù)每一個具 體病例提出結構性或非結構性問題,通常每一病例 包括10個問題,問題根據(jù)病例的辯證思路程序及復 雜性由淺入深進行設計。題目內容要精,簡短易答, 難度適中,使之能夠體現(xiàn)“三基”反饋重點、難點知 識的掌握情況,促進學生理解、應用和知識遷移。
2.3中醫(yī)內科學形成性評價法方案實施的過程設計形成性教學評價設計由病例設計、資料收集和 學習部分、課堂反饋、教師促進部分等四大部分組 成。
病例設計部分由教師按要求在課前兩周把第一 份病例內容下發(fā)給學生,要求學生在一周內完成病 例后所提出的問題,學生完成后統(tǒng)一打印。
信息搜集和案例學習部分,學生可通過網絡、期 刊等搜集資料、查找答案,并對資料加以整理后以書 面作業(yè)的形式上交。經教師批閱后選8_10名學生 作為代表,并于課前5天,聯(lián)系學生請其做好演講準 備,演講題材、角度不限。
課堂反饋部分則通過第二、第三份病例采取同 樣的方法操作,但選擇的學生不與前重復。在選擇 學生時可參考以往的學習成績,做到不同層次均有 列入,盡可能讓中下游學生有發(fā)言機會。每一次教 學活動用時為3課時,其中1、課時由學生發(fā)言,第 3課時由教師進行點評,注重反饋、指導,并總結該 課時的主要知識點。課程結束前由學生進行自評、 互評,師生互評。在每次教學活動中,均安排10位 同學上臺發(fā)言,發(fā)言過程中允許與臺下的同學互動, 要求學生均能圍繞每一病例的問題要點展開討論, 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講解內容之豐富、文獻檢索質 量普遍較高。
教師促進部分,以同行、專家、領導相結合的形 式開展。同一專業(yè)的教師進行旁聽觀摩,教學評議, 可以起到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改進方法的作用。組 織本學科專家、教育專家,進行橫向教學質量評估檢 查,可以提出建議,督促教學,推廣成功經驗。由教研 室、教務部門、學校領導組成評議小組,通過聽課、檢 查教案、同教師及學生代表座談等形式,同時結合課 堂錄像進行教師自我反思分析,幫助查找不足,促進 教師能力發(fā)展。
3.中醫(yī)內科學課程形成性評價的實施效果
3.1中醫(yī)內科學課程形成性評價的元評價方法 課程結束前采取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分 相結合的方法,學生本學科評價成績,占總成績的. 20% ;課程結束時,實驗組學生對形成性評價教學進 行評議,填寫形成性評價教學反饋意見表(包括學生 對形成性評價教學的整體評價,與傳統(tǒng)的教學相比 較,對形成性評價導師的專業(yè)水平的評價,對我科形 成性評價教學方法的其他建議和要求等)。期中和期 末,進行中醫(yī)內科學書面理論考試,共占總成績的 80%。
3.2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3.0 forW indows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 計量資料如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性,采用t檢驗,非正 態(tài)分布資料用非參數(shù)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采 用x2檢驗。
但同時也發(fā)現(xiàn)少數(shù)學生認為“增加了學習負 擔”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是多年的應試教育使 得學生習慣于應付題海、書面筆試,學生對于大量的 信息搜集及處理能力不強,勞于應對。但醫(yī)學是關 于人的科學,醫(yī)師的工作基礎是信息的搜集與處理, 住院醫(yī)師的培養(yǎng)不僅要重視醫(yī)學知識的教育,還要 重視學習與醫(yī)師職業(yè)有關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學 會正確處理與各種病人、與醫(yī)護人員之間的關系氣 因此,在全面素質培養(yǎng)的基礎教育中,培養(yǎng)醫(yī)學生的 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是醫(yī)學校進行教學改革的核心 內容,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效途徑4]。形成性評價 要求學生與教師共同對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 探討(反饋、指導),幫助學生學會學習,而鼓勵是形 成性評價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手段。中醫(yī)內科學教 學進行了課堂形成性評價的及時評價和反饋,從以 上兩份量表可以看出,實驗組由于強化了目標教學 中的形成性評價,尤其加強了對教學過程的評價反 饋矯正,保證了目標達成度,學生在學習興趣、主動 性、態(tài)度方式、團隊協(xié)作、人際溝通方面的統(tǒng)計結果 有顯著差異,說明形成性評價對幫助教師完成中醫(yī) 內科學教學目標和學生完成學習目標有顯著作用, 可在教學上推進使用。熊陽H等認為運用形成性評 價可豐富教學形式,鼓勵團隊合作和獨立思考精神。 宋先璐等在泌尿外科臨床教學中運用形成性評價 法,在612人問卷調查中,有86.2%的學生選擇取得 了學習的喜悅感和自豪感。
醫(yī)學的本質是人學,醫(yī)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人, 醫(yī)學院校教學要向注重學生個性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 新能力的以人為本的教育方向轉變。只有加快這種 轉變,才能滿足知識經濟對人才的需求變化,也才能 體現(xiàn)科學發(fā)展觀。形成性評價將“以人為本”貫徹得 更加切實,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提高教學質量上 的作用值得肯定。
課程教學評價12
通過本次學習的《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讓我對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有了直觀的感受;使我明白了,我們平時的教學多數(shù)是基于教材或基于評價的教學,我們必須深入思考“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問題。
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是學生學習方式上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強調的是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如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等。教師必須樹立新的學生觀,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轉變?yōu)橹R的主動探索者,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會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民主、平等、融洽、和諧的氛圍,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其中還提出“學習目標和課標相關陳述要有相應內容,方法與學習目標要相匹配”。從學習的反思中使我深刻的領悟到了,要從課標出發(fā),處理好教材;尊重教材,靈活運用教材,研發(fā)教學資源;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關注做好教學設計。
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因此我們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及評價方法多樣化的評價體系。評價目標多元,不僅指評價知識,技能,還包括認真、態(tài)度、樂于助人。評價方法多樣,不只是測驗、期中考試、期末考試,要關注評價是課程實施的一個非常重要環(huán)節(jié),它對課程實施具有很強導向,評價的主要數(shù)學學習結果、過程、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shù)學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把理念變成行動,實施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數(shù)學評價。
促進學生發(fā)展,指目標多元,方法多樣,重過程結果。評價目標的多元化,知識技能評價與解決問題能力評價相結合。我們還要盡量減少單純的知識技能的評價。教學中要在解決綜合性問題和任務性問題的過程中完成多種目標的評價。正確把握知識與技能評價的要求。評價多元不是不要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我們是要改變過去單純重知識,技能評價方法。評價還要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過程評價指學習過程,解決問題的過程,前者是在教學過程中評價,后者是通過情境性問題進行評價。過程評價不是對做題過程進行評價,還包括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學習過程的評價靠教師平時的觀察,而且應把課堂表現(xiàn)作為評價
學生的重要部分。另外,還要看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我們在評價中應改進評價標準,將認知評價與情感評價相結合,體現(xiàn)評價方法多樣化。
這次課程評價要真正跟上時代的發(fā)展和課程的改革,須保持開放的態(tài)勢,不斷吸收新思路、新觀念,更新評價內容,采用新方法,以新的內涵和形態(tài)給學生以啟迪。
課程教學評價13
通過對“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教學評價”的學習,使我認識到新課程下的教師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線的探究式教學,不但要加強學生的雙基知識,而且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不但要發(fā)展學生的智力,而且要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不但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讓學生會學。通過這次學習,結合我個人教學實踐,心得體會有以下幾點。
一、要注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yǎng):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少主動參與,多機械接受;少自我意識,多依附老師,被束縛在教師、教材、課堂的圈子中,其創(chuàng)造力受到壓抑和扼制。因此,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我們要準確把握教學評價這個度,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圍繞著學生展開教學;學生是學習的`主角,教師要成為學習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增強學生的自信、自立、自強的觀念,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去發(fā)現(xiàn)問題,大膽發(fā)問,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由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fā)展。
二、要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沒有觀察就沒有發(fā)現(xiàn),更不能有創(chuàng)造。在課堂上,給學生提出明確而又具體的目的、任務和要求,并運用直觀教具及現(xiàn)代教學技術,以支持學生對研究的問題做仔細、深入的觀察。沒有想象就沒有感悟。在教學中,首先要使學生學好有關的基礎知識,然后創(chuàng)設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誘發(fā)學生進行課境想象,使學生從中對所學內容有之感悟。
三、要善于應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基礎教育特別是小學教育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新課程標準倡導通過改變學習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而以個人電腦、多媒體教學、計算機教學軟件等為主要內容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出現(xiàn),使知識的積累途徑和學習方法發(fā)生了變化,豐富的信息使學生學習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因此信息技術可以成為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的有力工具,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的同時,教師的教學方式也必然隨之發(fā)生變化。信息技術強大的互動功能可以豐富傳統(tǒng)的師生互動關系,使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廣泛、更有針對性,從而促進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所以,作為新課程下的教師,要積極的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的實踐、探索和研究。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是現(xiàn)代教育工作者的必須具備的技能。
綜上所述,教師的“教”就是為了學生的“學”,新課程下教師教學應該把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放在實處,使每個學生學習能力有長足進步,這是我們教師的職責和任務。我們要大膽拋棄“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開展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模式,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情景,讓學生輕輕松松地學習,以求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素質,優(yōu)良的思維品質,從而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
課程教學評價14
為進一步提高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的教學質量,筆者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和文獻分析,對南昌大學土木工程材料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并獲得了省級和校級教改課題的支持。本文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三個方面闡述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的教學改革情況,并進行了教學改革的效果評價。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
土木工程材料種類繁多,各類自成體系,教學內容大多數(shù)是敘述性和分析性內容;同時,土工工程材料發(fā)展迅速,新材料層出不窮,以致學生在土木工程材料課程學習中難以抓住重點,出現(xiàn)什么都學、什么都學不好的情況。為了進一步提高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的教學質量,增強學生課程學習效果,筆者從教材編寫、授課內容編排、課時分配等三個方面對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改革。
(一)教材編寫
20xx年,南昌大學與其他兄弟院校編寫出版了教材《土木工程材料》[12]。新編教材充分考慮到現(xiàn)有教材的不足,強化混凝土章節(jié)內容,增加了輕質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纖維混凝土、再生混凝土、大體積混凝土、噴射混凝土、活性粉末混凝土等新型混凝土的相關知識;根據(jù)實際教學情況,弱化部分章節(jié),將石材、木材、合成高分子材料等章節(jié)內容進行相應刪減;緊跟土木工程材料發(fā)展趨勢,增加建筑節(jié)能材料章節(jié);設置案例,在各章節(jié)中多設案例,引導學生用理論知識分析問題,與實踐相結合。
(二)授課內容編排
根據(jù)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特點,對授課內容進行重新編排,力求做到以下幾點:突出重點內容,授課時以水泥、混凝土、瀝青、瀝青混合料為主要重點,以土木工程材料基本性質、氣硬性膠凝材料、建筑鋼材、新型墻體材料、建筑節(jié)能材料為次要重點,同時兼顧建筑功能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砂漿、石材、木材等;體現(xiàn)專業(yè)特點,注意授課內容與不同專業(yè)方向的有機融合,土木工程工民建方向專業(yè)重點突出水泥與混凝土的內容,土木工程道橋方向專業(yè)則要求掌握瀝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設計;水利水電工程專業(yè)則要求詳細講解大體積混凝土及其施工;緊跟土木工程材料發(fā)展趨勢,更新教學內容,授課時將土木工程新材料(如新型混凝土、新型墻體材料)、新技術(如隧道盾構技術、大型混凝土構件預制技術)以及教師自身科研課題成果引入課堂教學中;結合工程應用,將國內外典型工程(如新型混凝土技術在三峽大壩、杭州灣跨海大橋應用)融入課堂教學中。
(三)課時分配
土木工程材料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實驗性都非常強的課程,而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的學時有限,在教學中合理分配課時是保證土木工程材料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南昌大學的土木工程材料課程共48學時,其中課堂授課32學時,實踐2學時,實驗14學時,具體安排見表1。
二、 教學模式的構建
目前,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的教學模式一般包括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兩部分。筆者在重視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強調提高學生的實驗實踐能力。在土木工程材料課程中,除進行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改革外,還適當增加了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理論教學
土木工程材料課程需要讓學生了解并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組成、結構、生產、工藝、性能與應用的基本理論知識,為此,有必要將木工程材料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重組為土木工程材料的組成與結構、生產與工藝、性能與應用三大塊進行統(tǒng)一講授。同時可采用多媒體結合板書的方法進行理論教學,以達到縮減課時、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
(二)實驗教學
土木工程材料課程中現(xiàn)有的實驗項目基本上是驗證性實驗,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研究熱情,因此在實驗教學改革時,除了開展水泥實驗、砂石實驗、普通混凝土實驗、瀝青實驗等驗證性實驗外,還設計了綜合性實驗和創(chuàng)新性實驗。綜合性實驗是在設定原材料的基礎上,進行不同強度等級、不同坍落度要求的高性能混凝土實驗。創(chuàng)新性實驗是讓學生自選材料和自行設計實驗。創(chuàng)新性實驗前先將學生分為3~4個組并確定實驗題目,要求小組同學查閱資料、集中討論后完成創(chuàng)新性實驗,比如減水劑與水泥相容性實驗、緩凝劑對混凝土凝結時間影響實驗、不同等級礦物摻合料對混凝土強度影響實驗等。通過開展綜合性實驗和創(chuàng)新性實驗,激發(fā)學生的研究熱情,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實踐教學
在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的基礎上,積極進行土木工程材料課程實踐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組織學生到預拌混凝土攪拌站了解混凝土的生產運輸過程,認知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熟悉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或組織學生到施工現(xiàn)場見識混凝土的澆注養(yǎng)護,了解建筑鋼材的性能和加工,實現(xiàn)理性認識到感性認識的提升,從而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三、教學方法的改革
在教學方法上,土木工程材料課程教師在課堂上一般采用多媒體和板書相結合的授課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基本上都是被動接受知識,很少對土木工程材料進行更深入的思考。鑒于這一缺陷,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增加視頻播放與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提供了網絡輔助教學,完善考核方法。
(一)視頻播放與課堂討論
為讓學生對土木工程材料的研究和發(fā)展有更深入的了解,特別是引導學生對土木工程材料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筆者充分利用多年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優(yōu)勢,特別制作了一段50分鐘左右關于材料在仿生、智能領域研究和發(fā)展的視頻資料,要求
學生提前自行觀看,同時在課堂上也組織學生利用1個學時觀看視頻資料,之后用1個學時讓學生走上講臺發(fā)表觀后感想。
(二)網絡輔助教學
網絡輔助教學是高校數(shù)字化建設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教師授課質量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輔助教學為學生與教師之間搭建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教師可將很多相關的文檔、幻燈片、視頻資料上傳到網絡輔助教學平臺上,讓學生自行下載。學生也可在網絡輔助教學平臺向教師提問,教師可定期查看和回答學生問題。在教學方法上,網絡輔助教學是對課堂授課方式的一種補充。
(三)考核方法
土木工程材料課程考核方法采用課堂考勤與課堂討論、實驗實踐(報告)、期中考試(開卷)、期末考試(閉卷)四種形式相結合的全程考核方法,其中四種形式占總成績的比例分別為15%、15%、20%和50%。四種形式相結合的全程考核方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課程的教學效果,對改變傳統(tǒng)的一考定成績、加強教學過程管理、分階段檢驗教學效果、改革考試方法具有積極的意義。
四、教學改革的效果評價
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經過上述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改革,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理論知識,強化學生的自學能力,增強學生科研動手能力,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授課內容:教師講課內容有主次之分,學生學習理論知識不僅簡單輕松,而且也更有針對性。對此教師可以適當減少理論課時,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實驗實踐。
(2)上課形式:在課堂上播放相關視頻并進行課堂討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積極發(fā)言,既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也能幫助學生對土木工程材料發(fā)展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
(3)實驗實踐環(huán)節(jié):除了部分驗證性實驗項目之外,還增設了綜合性實驗和創(chuàng)新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見識到各種不同要求的混凝土,創(chuàng)新性實驗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研究熱情。
(4)考核方法:采用上述四種形式相結合的全程考核方法,提高了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也有利于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課程學習效果。
五、 結語
土木工程材料課程是集理論、實驗、實踐于一體的課程,學好土木工程材料,對于后續(xù)課程的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鑒于土木工程材料課程本身的特點和學時的限制,要提高教學效果,使學生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知識,學會合理運用土木工程材料,必須從教材編寫、授課內容編排、課時分配等教學內容,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實踐教學等教學模式,以及視頻播放與課堂討論、網絡輔助教學、考核方法等教學方法三個方面進行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的教學改革。本文對土木工程材料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在教學實踐中已得到了實施,同時也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充實和完善。參考文獻:
[1] 蘇達根,張志杰,張慧珍,等.《土木工程材料》課程改革芻議[J].理工高教研究,20xx,23(3):86-87.
[2] 楊醫(yī)博,梁松.《土木工程材料》課程教學改革的設想與實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S2):104-105.
[3] 吳芳,楊長輝.土木工程材料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xx,15(4):79-81.
[4] 安明喆,吳萱, 潘雨.土木工程材料課程教學內容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xx,15(2):89-92.
課程教學評價15
【摘要】高中歷史課程教學逐漸被大家關注,課程教學的實施是落實高中課程改革的關鍵。課程應當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廣大一線努力執(zhí)行新課程的理念,對教育資源開發(fā)與利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面對新課程,一線仍有許多問題和困惑。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評價設計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xx-3089(20xx)06-0051-01 由于課程的改革已經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因此在歷史教學方面也有了相應的轉變,同以往的課程評價對比來講,新課程教學的評價設計更加展現(xiàn)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素質的提升。可是,許多地區(qū)對歷史教學的評價設計標準都不統(tǒng)一,有些地方實施的評價僅僅是換湯不換藥,并沒有展現(xiàn)出素質教育的要求和對學生能力的提升。所以,通過長期的教學研究以及教學經驗,文章對高中歷史教學的評價設計提出一些策略。
一、對教學評價設計的分析
1.傳統(tǒng)評價設計的不足
教學評價設計是教學活動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由于歷史新課程教學改革在我國大面積開展,傳統(tǒng)教學評價設計里的不足在改革中逐漸表現(xiàn)出來。
評價設計體系不但要關注一般的史實,還要使學生可以認同很多具有專家個人情感的史論。
當前的高中歷史評價設計體系和機制對于學生的德、智、體等方面的全面發(fā)展起到了阻礙的作用,大多會以智為重,智又以掌握知識為重。這樣的評價設計體系已經遠離了學生的社交生活及社會生活實踐,遠離了學生的立場和經驗,而對于學生全面發(fā)展最為重要的技能、技巧的構成方面來講,全面發(fā)展的評價設計、學生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學習方法、情感態(tài)度、合作精神以及價值觀等方面都過于忽視。這樣只注重知識的'考核方式會讓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失去平衡。
2.新的評價設計方式
因為傳統(tǒng)的歷史評價設計標準有很多不足之處,并且由于新課程的改革以及新課標的執(zhí)行,高中歷史教學一定要具備新的評價設計準則。而新的歷史課程所需的教學評價不但要遵從
【課程教學評價】相關文章:
課程教學評價05-15
學生對課程的評價07-28
課程自我評價02-13
學生對課程的評價08-03
試論工學結合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的論文07-27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評價的總結07-31
幼兒園課程評價12-05
課程學習自我評價(精選12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