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教學《消化吸收》課件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消化的概念
2、知道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
3、知道消化系統的組成及各器官的結構與功能,知道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關系,食物的消化。
4、知道物理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的概念
5、能說出淀粉、蛋白質、脂肪的消化過程。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消化系統的掛圖或模型,培養學生對直觀教具的觀察能力。
2、通過對“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實驗的設計、觀察、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設計實驗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觀察對比實驗,體驗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承認事物的現象和本質的辨證關系。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本節教學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重要地位,應明確三個問題:第一、食物為什么要消化;第二、食物消化的結構基礎;第三、食物消化的過程。
教學重點:
1、食物消化的結構基礎
2、事物的消化過程
教學難點:
1、小腸與消化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2、食物的化學性消化
教法建議:
建議授課3課時:第1課時通過探究實驗,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第2課時學習消化食物的結構基礎——消化系統。第3課時通過實驗探討食物消化的過程。
關于“食物為什么需要消化”的教學主要是要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小分子物質才能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才能進一步被細胞利用。建議教師演示“淀粉和葡萄糖的透過性實驗”,給學生直觀的感性認識。最好先讓學會通過討論,自己設計實驗,再演示。
在了解了食物為什么要消化的基礎上,很自然就會想到“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質怎樣才能轉變為小分子物質呢?”引出——食物消化的結構基礎,關于消化系統的組成可讓學生看圖自己說出,生物教案《食物的消化》。并結合自身實際指出消化系統的主要器官及其自然位置。關于牙齒的教學,可以利用模型簡單介紹,建議把牙齒保健的內容放到第四節講解,讓學生先收集一些資料。關于胃的結構的教學,建議先利用掛圖明確胃壁的四層結構,并指出整個消化道壁的結構都與其相似;再結合錄像或實物,讓學生對胃壁內表面有皺褶,能增加消化、吸收的面積有一個感性認識。由于小腸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所以在關于小腸的教學中應注意明確:一、小腸長(利用消化系統掛圖就可看出);二、小腸內表面有環形皺襞,皺襞上有絨毛(演示實物或看錄像)這種結構特點——面積大決定著食物在小腸中停留的時間相對長,消化更充分。進而強調生物學中“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關于大腸的教學,可結合掛圖進行講述,要讓學生明確平時易混淆的盲腸和闌尾的位置關系。關于消化腺的教學,主要讓學生明確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關系(見下表)。
【小學教學《消化吸收》課件設計】相關文章:
小學教學課件設計-勇氣04-01
教學設計課件02-17
小學作文教學課件設計04-01
小學課件《7的認識》教學設計02-24
小學課件《認識鐘表》教學設計02-23
小學課件《濟南的冬天》教學設計03-26
小學課件認識鐘表教學設計11-03
小學課件《濟南的冬天》教學設計范文11-05
小學課件《老人和鳥》教學設計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