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內科學7—12章教學課件
神經內科學7—12章教學課件
第七章 頭痛
19、偏頭痛(migraine)是臨床常見的原發性頭痛,其特征是發作性、多為偏側、中重
度、搏動樣頭痛,一般持續4~72小時,可伴有惡心、嘔吐,光、聲刺激或日常活動均可加重頭痛,安靜環境、休息可緩解頭痛。
20、偏頭痛發作期的治療的特異性藥物:麥角類制劑和曲普坦類藥物。
21、緊張型頭痛(tension-type headache,TTH)以往稱緊張性頭痛(tension headache)或肌收縮性頭疼(muscle contraction headache),是雙側枕部或全頭部緊縮性或壓迫性頭疼。約占頭疼患者的40%,是臨床最常見的慢性頭痛。
第八章 腦血管疾病
22、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由于局部腦或視網膜缺血引起的短暫性神經功能缺損,臨床癥狀一般不超過1小時,最長不超過24小時,且無責任病灶的證據。
23、TIA藥物治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24、不同腦血管閉塞的臨床特點
(1)頸內動脈閉塞的表現:癥狀性閉塞可出現單眼一過性黑矇,偶見永久性失明(視網膜動脈缺血)或Horner征(頸上交感神經節后纖維受損)
(2)大腦中動脈閉塞的表現:1)主干閉塞:導致三偏癥狀,即病灶對側偏癱(包括中樞性面舌癱和肢體癱瘓)、偏身感覺障礙及偏盲。2)皮質支閉塞:①上部分支閉塞導致病灶對側面部、上下肢癱瘓和感覺缺失,但下肢癱瘓較上肢輕
25、閉鎖綜合征(locked-in syndrome)
腦橋腹外側綜合征(Millard-Gubler syndrome)
腦橋幅內側綜合征(福維爾綜合癥)(Foville syndrome)
延髓背外側綜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
26、腦血栓神經影像學:發病后應盡快進行CT檢查
性腦栓塞最常見的原因。心房顫動時左心房收縮壓降低,血流緩慢淤滯,易導致附壁血栓,栓子脫落引起腦栓塞。
29、腔隙性梗死是指大腦半球或腦干深部的小穿通動脈,在長期高血壓等危險因素基礎上,血管壁發生病變,最終管腔閉塞,導致供血動脈腦組織發生缺血性壞死(其梗死灶直徑
30、常見的腔隙綜合征(5種):純運動性輕偏癱,純感覺性卒中,共濟失調性輕偏癱,構音障礙——手笨拙綜合征,感覺運動性卒中。
31、腦出血(ICH)最常見病因是高血壓合并細小動脈硬化,絕大多數高血壓性ICH發生在基底核的殼核及內囊區。長期高血壓易導致豆紋動脈和旁正中動脈等深穿支動脈破裂出血,故又稱出血動脈。
32、CT顯示不同部位高密度出血灶
33、腦出血患者一般無需進行腰椎穿刺檢查,以免誘發腦疝形成。
34、腦出血的手術指征:
(1)基底核區中等量以上出血(殼核出血>=30ml,丘腦出血>=15ml)
(2)小腦出血>=10ml或直徑>=3cm,或合并明顯腦積水。
(3)重癥腦室出血(腦室鑄型)
(4)合并腦血管畸形、動脈瘤等血管病變
35、蛛網膜下腔出血(SAH)病因:
(1)顱內動脈瘤:是最常見的病因(約占50%~80%)
(2)血管畸形
(3)其他
36、SAH一般癥狀主要包括:
(1)頭痛:患者常將頭痛描述為“一生中經歷的'最嚴重的頭痛”
(2)腦膜刺激征:頸強、Kerning征和Brudzinski征
(3)眼部癥狀
(4)精神癥狀
(5)其他癥狀
37、SAH常見并發癥
(1)再出血(2)腦血管痙攣(3)急性或亞急性腦積水(4)其他
38、臨床疑診SAH首選頭顱CT平掃檢查。DSA仍是臨床明確有無動脈瘤的診斷金標準。均勻血性CSF是SAH的特征性表現。
39、腦血管疾病可干預的危險因素:高血壓、吸煙、糖尿病、心房顫動及其他。
第九章 神經系統變性疾病
40、運動神經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是一系列以上、下運動神經元改變為突出表現的慢性進行性神經系統變性疾病。臨床表現為上、下運動神經元損害的不同組合,特征表現為肌無力和萎縮、延髓麻痹及錐體束征。
41、阿爾茲海默病(AD)是發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進行性認知功能障礙和行為損害為特征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臨床上表現為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能力損害、抽象思維和計算力損害、人格和行為改變等。
42、AD的組織病理學上的典型改變為神經炎性斑、神經原纖維纏結、神經元缺失和膠質增生。
43、AD的藥物治療:改善認知功能:①膽堿能制劑:多奈哌齊②NMDA受體拮抗劑:美金剛。
第十章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
44、單純皰疹病毒性腦炎(HSE)臨床診斷:①口唇或生殖道皰疹史,或本次發病有皮膚、黏膜皰疹;②起病急,病情重,有發熱、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驅癥狀;③明顯精神行為異常、抽搐、意識障礙及早期出現的局灶性神經系統損害體征;④腦脊液紅、白細胞數
增多,糖和氯化物增多;⑤腦電圖以顳、額區損害為主的腦彌漫性異常;⑥頭顱CT或MRI發現顳葉局灶性出血性腦軟化灶;⑦特異性抗病毒藥物治療有效支持診斷。(皰疹、前驅癥狀、神精、腦脊液、腦電圖、CT、MRI)
45、化膿性腦膜炎腦脊液檢查:壓力常升高;外觀混濁或呈膿性;細胞數明顯升高,以中性粒細胞為主;蛋白質升高;糖含量下降,通常低于2.2mmol/L;氯化物降低。
46、結核性腦膜炎腦脊液壓力增高可達400mmH2O或以上,外觀無色透明或微黃,靜置后可有薄膜形成;淋巴細胞數顯著增多,常為(50~500)x106/L;蛋白質增高,通常為1~2g/L,糖及氯化物下降,典型腦脊液改變可高度提示診斷。
47、抗結核治療:異煙肼(INH)、利福平(RFP)、吡嗪酰胺(PZA)或乙胺丁醇(EMR)、鏈霉素(SM)
48、新型隱球菌腦膜炎腦脊液檢查:壓力常增高,以淋巴細胞為主,蛋白質含量增高,糖含量降低。腦脊液離心沉淀后涂片做墨汁染色,檢出隱球菌可確定診斷。抗真菌治療:兩性霉素B,氟康唑。
第十一章 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
49、多發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種免疫介導的中樞神經系統慢性炎性脫髓鞘性疾病。本病最常累及的部位為腦室周圍、近皮質、視神經、脊髓、腦干和小腦。主要臨床特點為病灶的空間多發性和時間多發性。
50、Poser(1983年)診斷標準:臨床確診MS:病程中兩次發作和兩個分離病灶臨床證據。
51、MS急性發作期治療:大劑量甲潑尼龍沖擊治療是MS急性發作期的首選治療方案;疾病調節治療:β-干擾素
第十二章 運動障礙性疾病
52、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又名震顫麻痹(paralysis agitans),是一種常見于中老年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臨床上以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和姿態平衡障礙為主要特征。
53、PD臨床表現:運動癥狀:靜止性震顫、肌強直、運動遲緩和姿勢障礙。
54、中國帕金森病的診斷標準(必備標準)1、運動減少:啟動隨意運動的速度緩慢。2、至少存在下列1項特征①肌肉僵直;②靜止性震顫4~6Hz;③姿勢不穩
55、PD治療藥物:1)抗膽堿能藥;2)金剛烷胺;3)復方左旋多巴;4)DR激動劑;
5)MAO-B抑制劑;6)兒茶酚—氧位—甲基轉移酶(COMT)抑制劑。
56、肝豆狀核變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稱威爾遜病(Wilson disease,WD),是一種遺傳性銅代謝障礙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核為主的腦部變性疾病。臨床特征為進行性加重的錐體外系癥狀、精神癥狀、肝硬化、腎功能損害及角膜色素環(K-F環)
【神經內科學7—12章教學課件】相關文章:
小學課件《7的認識》教學設計02-24
《乞巧》教學課件06-25
a拼音教學課件04-11
元旦教學課件04-08
《匆匆》教學課件04-08
寫字教學 課件04-06
音樂教學 課件04-04
教學優秀課件04-04
《白鵝》教學課件04-01
《絕招》課件教學02-20